Ⅰ 張海迪的成就
成就:
張海迪先後被授於各種榮譽稱號:
1981 年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
1982 年獲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982 年獲聊城地區「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 年共青團山東省委授予「模範共青團員」稱號;
1983 年山東省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1983 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1983 年山東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3 年全國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89 年中宣部授予「優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稱號;
1990 年山東團省委授予「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91 年中國殘聯授予「自強模範」稱號;
張海迪
1992 年濟南市政府記大功一次;
1993 年全國婦聯授予「巾幗建功標兵」稱號,並再次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1995 年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模範黨員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 年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7 年被日本 NHK 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
2000 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2001 年被新華社《環球》雜志評為「環球二十位最具影響力的世紀女性」;2010年4月28日,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正式公布的首屆「中國心靈富豪榜」中,入選「心靈富豪風雲榜」十大人物;
2011年4月2日,e活網最佳顧問獎。
2013年03月24日張海迪因其在文學創作領域的傑出成就和為推動中國殘疾人事業進步所作貢獻,被英國約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2] 。
2014年10月6日當選康復國際主席。[3]
獲獎狀況
1983年3月7日,團中央舉行命名表彰大會並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光榮稱號,並作出向她學習的決定。
1992 年中國作協莊重文學獎;
1994 年全國首屆奮發文明進步獎長篇小說一等獎;
張海迪
1997 年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1998 年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和「山東省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
1998 年全國第二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和個人特別獎;
1999 年全國第三屆優秀婦女讀物獎;
1999 年全國第四屆外國文學作品優秀圖書獎;
2002 年10月長篇小說《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了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
2002 年 12 月《絕頂》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
2003 年 10 月《絕頂》獲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
2003 年 12 月《絕頂》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
2012年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獲「亞太殘疾人權利領袖獎」。張海迪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個獎顯示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殘疾人事業的關注,也是對中國在亞太殘疾人事務發展中所作貢獻的肯定。她說,要與中國殘疾人工作者、與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致力於社會融合、人類發展的同仁們一起,積極推動《殘疾人權利公約》的切實履行,促進社會融合與進步,為殘疾人兄弟姐妹們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望採納
Ⅱ 張海迪創作了什麼
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
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
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
Ⅲ 張海迪有那些事跡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二)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說:「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她懷著這樣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贊歌。
「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張海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民做事。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她發現村裡缺醫少葯,就決心學習醫療常識和技術,用零花錢買醫學書、體溫表、聽診器和常用葯物。她先後讀完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醫學書籍。學針灸時,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復練習扎針。短短的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的一個年輕的「名醫」。只要有人求醫,她就熱情接待。重病號不能行動,她就坐著輪椅,登門給病人扎針、送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爺,因患腦血栓後遺症,6年不能說話,並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張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這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幸福。
張海迪同志把為社會、為人民做事,當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閃爍著共產主義的光芒。
有人說,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覺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勞,發憤圖強,用自己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
參考資料:《99位名人故事》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3986607.html?si=1
Ⅳ 張海迪的故事有哪些
張海迪小時候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5歲不幸患了嚴重的疾病,動了大手術,脊柱板摘去了6塊,從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覺,從此她成了一個高位截癱的人,站不起來了。
小海迪癱瘓了,人們認為都她這一生只能依靠別人來生活了。可是,小海迪想:我要自立,長大了要為人民做點事,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要實現這個願望,沒有知識、沒有本領怎麼行呢?可是,她又沒辦法去學校讀書,於是,她小小年紀,就立下志向,決心以病床當課桌,自學成才。她開始用識字卡片學習認字,不久,又學會了漢語拼音和查字典。從此,她以頑強的毅力走上了自學求知的道路。
Ⅳ 張海迪的故事有哪些
張海迪,女, 1955 年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創作協會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 15 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在日本、韓國出版。 她是中國青年的一代驕傲,也是殘疾人傑出的代表。
《永不言敗的硬漢》報道了李偉以殘疾的身體、堅強的意志為陝西培養圍棋後備人才的情況。提起這些,李偉對筆者說,他只不過是一名普通人,和其他正常人一樣快樂而幸福地生活,只不過是圍棋幫助他在人生的棋局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談及自己以後的心願,李偉告訴筆者,希望今後能夠與更多的業余高手交流,自己在身體情況允許的前提下繼續培養更多的圍棋人才。
六、留給我們的思索
從「李偉圍棋道場」出來,筆者一直在思索著這位失去雙腿被稱為「陝西棋界的保爾」以一種堅韌頑強的毅力自學圍棋最終成為業余高手,這對於我們這些正常的人們在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多少都有些啟發。李道宏6段曾對他的授業恩師李偉有過這樣一段描述:「師傅教會了我圍棋,也教會了我如何應對生活的殘酷……對我來說,他稱得上是偉大的人!」
對於現在已經年過半百的李偉而言,無論從比賽的成績上來說,還是他人生的這局棋而言,李偉都是當之無愧的「強豪」。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從我們認識張海迪開始,轉眼間20年過去了。現在20歲以下的人,很少有人還記得張海迪。現代醫學延續了張海迪的生命,但是,靠一次次手術延續的生命,究竟會有多少光澤呢?20年前,張海迪扼緊命運咽喉的時候,還是血氣方剛的青年,20年過去了,她是不是還在敲命運的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張海迪的內心世界。
Ⅵ 張海迪的事跡
應該學習她熱愛生命。
1991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症手術後,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發奮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1993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並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了哲學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奮斗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尋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著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裡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的孩子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長達44年的病痛,始終都在折磨著張海迪,但她卻始終堅持著。可是,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張海迪卻沒有因此而哭過。她說:「我這些年來從沒有為病痛哭過,讓自己哭的是為那些熱心關愛自己的人!」
那麼,張海迪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又是怎麼自學的呢?誰是玲玲?玲玲就是張海迪的小名。1955年,張海迪出生在山東濟南。在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地跑來跑去。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還不到6歲,小玲玲突然得病了。媽媽抱著玲玲,坐在醫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醫生的檢查。看完病後,玲玲感覺到媽媽的雙腿在抖動,卻不知是為什麼。玲玲得了什麼病,竟然這樣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復發作,非常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玲玲,現在只能整天卧在床上。看著夥伴們高高興興地一起跳皮筋,高高興興地一起背著書包上學校,玲玲幼弱的心靈,簡直要被痛苦壓碎了。幸好,聽說了玲玲的不幸後,過去的小夥伴們常常來看她,給她講學校里的事。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紅色的三層樓房,每當她坐在窗口,向外看著那些過往小孩的身影,心裡是多麼羨慕啊!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而玲玲只能呆在家裡,她也想去學校讀書啊!玲玲聽到窗外傳來的「我怎麼忘記帶傘了?……唉,我的書包怎麼忘了呢!」,心裡很難過,她很想親身感受一下與他們一起去上學的歡樂,也想感覺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這一切都是一個夢,對於玲玲來說,只能是輪椅上的夢。一天,玲玲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盡管玲玲非常有決心,但病情卻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玲玲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發,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痛。
對玲玲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學校里,聰明、好學的玲玲學會了很多知識。在所有功課中,玲玲最喜歡學習語文,在10歲時候就能讀長篇小說了,雖然讀得很辛苦,但她不氣餒。她很喜歡讀《卓婭與舒拉的故事》。
除了語文,玲玲對別的功課也非常用心,一點兒也不肯浪費時間。在整個童年,她以頑強的意志,認真學習,始終用心對待每一個字,每一行句子,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實現了「輪椅上的夢」。用玲玲自己的話說,她沒有愧對自己的童年,也沒有愧對那些美好的光陰。在那裡,張海迪度過了15年的時光,爸爸媽媽的愛,小夥伴及朋友的愛,也使張海迪更有信心面對未來。
Ⅶ 張海迪創造出的奇跡
克服困難,頑強拼搏
——讀《魯濱孫漂流記》有感
你能獨自一版人去航海嗎?你能獨自一人在荒蕪權人煙的小島上生活幾十年嗎?你能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創造美好的生活嗎?相信你和我都會覺得困難的,但是,有一個人卻做到了,他就是笛福筆下的魯濱孫。
讀完了《魯濱遜漂流記》我對魯濱遜的敬意便油然而生。魯濱遜(他)被沖到荒島上,前路一片迷茫,而他卻沒放棄自己的生命。他在荒島上無依無靠,卻能自力更生,肯於勞動並善於利用自己智慧的頭腦。魯濱遜不放棄生命和希望,正是這種精神、這種從容面對生活的勇氣讓他重獲新生。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命運是自己創造的。一個人身陷絕境,竟能對這樣的生活充滿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創造生活,實在是難得可貴。這使我認識到,人不論在何時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被困難嚇倒,要勇敢地去面對,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從容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和挑戰命運。因為只有經歷過磨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堅強的人,才能像魯賓遜那樣,永遠是一個勝利者。我們要像魯濱遜那樣不怕困難、頑強進取、遇到困難勇敢面對,不輕易言敗,學會獨立、自主地生活!成為一個強者。
Ⅷ 張海迪的具體事跡
1955年 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著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於腿的記憶。童年時許多生活場景,她都清晰記得,獨獨不知道腿是怎麼活動的,人走路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得了什麼病,竟然這樣可怕?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復發作,非常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 6 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當年,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著夥伴們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上學校,終於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可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發,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 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發,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里,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撐著身體,抄書。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著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學課本學完了。但是很難哪,得走不少彎路,多耗費很多時間。一道算術題,她做 12遍,得出的竟是12個答案!她本來就不喜歡算術,得啦,丟開不學算了!可是不行,硬著頭皮也得學會它。第 13次終於算對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悅也是加倍的呀。於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志,還有思維能力,便隨著知識一起增長起來了。
1970年 4月,張海迪跟著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親張坦夫、 母親畢江嬌,坐著一輛大卡車,來到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非常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葯帶來的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葯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書上寫著怎麼樣進針,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蘿卜上。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後,就在自己身上(進針),我覺得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有人問我說,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沒有知覺,你的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我說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針灸的時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臉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後是什麼樣的感覺,我要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曾有醫生囑咐過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瘡,我會因為感染而死去。我給別人當醫生,我也給自己當醫生。15歲在農村的時候,我生了褥瘡,晚上點著小油燈,對著鏡子,我把自己身上潰爛的肉剪掉——所以,現在最怕聽的就是剪刀的聲音。」
當年,張海迪作為一名待業青年,也曾有過自卑感。「1年多的時間里,我四處報名,八方寫信,常常在招工單位的門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為社會做點事,可就是沒有一個單位要我。在別人眼裡,我是一個廢人。」於是,當年,張海迪想到過自殺。
1974年 7月 14日,張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東西,寫好遺書,說自己不願做沸騰生活的旁觀者,然後一次性吃了 30 片冬眠靈,又給自己打了6支冬眠靈。在靜靜地躺在那兒等待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張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樓村的鄉親們,真捨不得離開他們;又想到了保爾在海淀公園自殺的情景,他也絕望過,但最終還是戰勝了懦弱和病殘,成了生活的強者。想到這些,張海迪掙扎著爬起來。可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來了。於是,她拚命地喊:「快來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經過五六天的搶救,張海迪終於蘇醒過來。看到身邊的親人朋友、醫生護士,她慚愧極了,對大家說:「我錯了,從今以後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後,曾有記者問張海迪:如果你能擁有第二次生命作為一個健全的人,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張海迪說:「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會實現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當一個醫生,這也是我從小的一個夢想,我 15歲時就自學醫術給鄉親們治病,但沒有機會真正穿上白大褂當一名白衣天使。」
後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 背詩歌、 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餘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認准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葯,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牆上、桌上、燈上、鏡子上、 乃至手上、 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 10 個單詞就不睡覺。家裡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七八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輯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當初,為了給張海迪治病,母親變賣了手錶、衣服等物品,還欠了一身的債,從無怨言,默默地盡著母親的神聖義務。盡管家裡窮,但父母總是盡最大努力滿足她的要求。凡張海迪喜歡的書,不管花多少錢,跑多遠的路,父母總要想方設法給她買到。生日或節假日,書成了父母送給她的最佳禮物。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作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後來還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1年,張海迪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稱號,這年 12 月《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張海迪的事跡; 1982 年,張海迪獲聊城地區「模範共青團員」和「三八紅旗手」稱號……
今天,張海迪總在說,人就得有勇氣與生活中的不幸抗爭。人的一生總會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張海迪喜歡豪言壯語,因為她將自己的生活與座右銘式的豪言壯語融合在了一起。
Ⅸ 張海迪的事跡是什麼
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做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張海迪身患高位截癱,而她在病床上,用鏡子反射來看書,最後張海迪以驚人的毅力學會了4國語言,並成功的翻譯了16本海外著作。
張海迪小時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她沒有沮喪,沒有沉淪,以頑強的毅力與疾病做斗爭,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9)張海迪創造了什麼擴展閱讀: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
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說:「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她懷著這樣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贊歌。「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張海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有一位耿大爺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
張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這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幸福。張海迪同志把為社會、為人民做事,當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閃爍著共產主義的光芒。
張海迪,女,漢族,1955年9月出生,山東文登人,1981年8月參加工作,198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吉林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哲學碩士學位,德國巴伐利亞州班貝格國際藝術家之家訪問學者,英國約克大學榮譽博士。
現任中國殘聯主席、北京冬奧組委執行主席、中國殘奧委會主席,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