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果說不生滅 非因緣生就是實相 那能量場非因緣生 也不生滅 那就是實相嗎>
末學的一點淺見:
世間人以科學為最可信,因此,若是要採信科學之外的任何一種說法,就會先驗證一下:「科不科學?」,「科學能不能解釋」。但是,科學本身是在發展的,所以科學對世界的認識就一定永遠都是局限的。如果科學終於停止了,已經不可能在發展了。那就有兩種可能:
一是科學已經可以解釋一切了。
二是科學受到了一個不可能突破界限所限定了(比如說:物體的運動速度不可能超過光速。因此,科學永遠受制於這個限定:採用科學方法不可能製造出一個超光速飛行器。)
如果是前一種,那麼大家就可以在久遠的未來際皈依科學了(目前尚不可能)
如果是後一種,那麼科學就不可能「正遍知」「世間解」。科學家也就不可能是「無上士」了。
熱力學第一定律的核心是:「能量可以由一種形式轉為另一種能量形式,但絕不會消失。」。愛因斯坦的:E=mc2 ,描述了質量和能量的轉換。
根據上述,幾乎可以斷定:能量(無形無色)是「不生不滅」的。因此,有些「學佛人」會把能量和「永不生滅的真心」(佛法第一義諦)等同起來。還有一些人,會認為宇宙中起碼有兩種「永不生滅的東西」:諸佛法身和能量。或者以為「能量就是諸佛法身」。
這樣的論斷,就會導致一類妄想:
高智能生物和佛菩薩等同,無非是經過修煉提升自己的能量。
人類可以經由某種提升能量的修煉而成為佛菩薩。
能量的聚集可以是無限的,如果知道了方法(比如氣功或者佛法),來世生於壽命及長久的其他世界,就能永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量,乃至在智慧上超過諸佛世尊。
這里,末學用佛教的法義提供參考:
其一:法界之中,唯一真常不壞者就是真心。再無一法可以「永不生滅」。
其二:器世間(包含六道眾生生存的場所:三界世間的一切物質)。是在劫成之時,一切因業報當生此世間的眾生的共同業力,導致「四大極微」的聚合,因此成就了世界。當然,這個「器世間」一定包含能量。
其三:他方世界的眾生,無論壽命長久道什麼地步,無論相貌多麼奇異庄嚴,身量如何廣大,神通如何廣大(欲界天人,報得五神通;無需修煉,只要出生就有神通)。都只是凡夫眾生。凡聖之別在於是否解脫生死,不在於神通是否廣大或者聚集的能量如何強大。
其四:「四大極微」也是「唯心所造」,並非不生不滅。
這里,「四大極微」可以用科學所說的「基本粒子」來理解。二者有類似的含義。但是又不能等同來看。「基本粒子」在超大回轉加速器上,用超高能粒子以接近光速相互撞擊,從而發現很多種粒子,有些粒子的壽命很短,馬上轉變為能量。有些粒子卻很穩定,乃至無法證實它是否可能消滅(可能從大爆炸開始就一直存在)。
以上可以看出:
第一:所謂「基本粒子」是否可以再分?(這可能需要更大的,多國合作也難以實現的超大規模迴旋加速器;前沿的物理學家們,不是在變成「思想家」:建立一套完美的模型(假說):比如「超弦理論」「十一維」「平行宇宙」「膜理論」等等,就是在等待著超大迴旋加速器上的撞擊結果。)可是,現在所知的基本粒子,是有生滅的,短的不足一瞬間。長的也長不過大爆炸之前。你能說它「不生不滅」嗎?
第二:能量與質量既然能相互轉換,就證明了「能量的創生」:因為它是從另一種形式轉換而來的。並無佛教中所說的「不從緣生」「本來自在」「如如不動」的體性。
第三:能量這種「物法」,並不含藏一切萬法的種子,並不本來具足一切功德,怎麼可能作為修證的最終標的?怎麼可能「皈依能量」:以有情之身皈依於無情物?
第四:目前所知的科學,如果從經典物理學開始(之前的還談不上科學)。不過是幾百年的發展。而諸佛世尊的證量,卻是「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科學可思可議,佛法不可思不可議。在科學上,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在佛法上。雖有聖教,卻不可能站在聖者的肩上。因為佛法「唯信能入」,不信之人,聖者雖慈悲接引,也難近身,何況能「站在巨人的肩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附:有善知識的簡略解說,供參考:
「四大極微本來不生,亦永不滅,但是它們的存在方式可以改變。類似科學所說的「能量不滅定律」——能量不會消失,可以從一種形式變成另外一種形式。四大種之極微雖然不生不滅,但是四大極微並不是外於根本心阿賴耶識存在的法 。四大極微,是有情眾生的本心阿賴耶識所變現出來的法,是依有情眾生的本心而具有常住不壞性,本心阿賴耶識常住不滅,故所變現出來的四大極微也是常住不滅,因此可以不斷地被無量劫中流轉的眾生所攝取,來製造色身和器世間。」
這個解說與末學上述有相同與不同的地方,請比對。以下跟帖更有進一步解說:
跟帖:
「 同樣的道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本心阿賴耶識所變現,因為本心阿賴耶識常住不滅,故所變現出來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亦常住不滅。所以《心經》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因為蘊處界諸法,即是空(第八識)所顯示出來的法相。不過,這是站在勝義諦的立場而說的,若是站在世俗諦的立場而說,蘊、處、界皆是無常,四大極微亦是無常。因為無常,才能被第八識所變生,如果它們都是不生不滅,就沒有被變生的可能。」
❷ 能量不可以被創造,那麼最初的能量從哪裡來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宇宙中只存在:能量,信息,物質這三點,而請你注意到一點:這三點只是我們人類進行假設再研究再推翻依次得來,僅僅是憑我們人類自身的一個限度來達成的一個認知而已。那麼我們現在就用這么一個「假想」作以解釋:你的問題看似僅僅在問能量從哪裡來,但其實卻很簡單的映射到了萬物從哪裡來,從造世主嗎? 這就跟沒回答一樣。 我則認為的是,所謂的萬物從哪裡來,僅僅是地球上的話,很簡單就能想出來,先是宇宙,再地球,再所謂的「萬物」。而你注意到一點沒,這些就是說明著一點:「有始也許會終,但有終必須得有始」,如此說來豈不就是宇宙大爆炸論的縮影嗎? 嗯,對。但這個宇宙大爆炸論給人的困惑就是當初的那個引起爆炸的點從哪裡來? 又是什麼讓它從而爆炸,所以這是個令人困惑加困惑的問題。 那麼我則想問一個問題:「任何事物存在的最基本因素是什麼,我想,很簡單,那就是時間和空間,空間給與這個事物發展的動向,時間給與這個事物發展的規律,所以為什麼我們都只認為宇宙中只存在著能量,時間,物質這三點,而讓它們存在的空間與時間又是什麼?想想看,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它們又怎麼來存在?
那麼既然說到了能量最初從哪裡來?那麼我們現在就得看清楚一個問題,才能更准確的回答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把這個問題拆分成兩個問題,才能由簡化精, 這兩個問題可分為:(能量是什麼? )( 這個所謂的能量從「哪裡來」?請注意,這個問題重心則放在了哪裡來上)
那麼先就第一個問題來說,能量是什麼,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能量就是能量,如果繼續糾結則我們又回到了上一步,所以這是個沒有意義的問題。那麼就第二個問題呢? 我們可做出這么一個推斷:我們都知道正負兩極這個概念, 也可以抽象化成「遞增和減少」。那麼遞增越大,減少越小,而當它們數值相同時即可抵消,但在正負的概念里不能看做為抵消,只能是平穩。而我們假設能量為一個點,這個點位於正負的正中心, 越偏正極能量越強(越瀕臨極點),越偏負極能量越弱(越瀕臨死亡),而正中,所謂的平穩,也就是它的(睡眠期)。
所以說,空間和時間創造了給予了能量的生存性,和發展性,而「兩極概念」就解釋了它的來源性,兩極概念中,兩極的中心點(睡眠期)就是能量最初的開始點!
但以上的純粹只是結合現實的推想,所以現在往往科學家只能給我們來句無法解釋,因為科學有著它的嚴謹性。而什麼佛學啊,只能給我們解釋說為本體,即是「說無,不是無,說是,又不是。」這么的一個東西,因為它有著無可替代的需要性。所以說,如果我們連空間和時間這兩點在真正意義上都不進行分析的話,就請不要來問它們之中的東西,就好似給你一布滿灰塵的玻璃缸,裡面放了許多東西,你瓶外面好似可以隱約看到並且猜想到裡面是什麼玩意,但只有你擦去灰塵後,打開蓋後,放到眼前的才是真實!
❸ 什麼是實相
當你處在不同維度時的意識狀態!如果說當下定義的為三維實相,四維,五維......,宇宙中存在多維度,就會有多維實相存在,不同維度生活著不同意識的生命體,高維度當然是高級精神生命體的天堂。
❹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麼我們的靈魂是虛妄的嗎
靈魂是不正規的民間的一種說法,在佛法里,應該是見分,也就是第七識,見分相對來說,也可以說是虛妄
❺ 能量可以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但它既不能憑空創造,也不會自行消滅對嗎 ...
對的,能量守恆的 查看原帖>>
❻ 如何學習吸引定律
如何學習吸引定律
你是否了解吸引(定律)力法則背後的秘密?
現在,或許你已經知道了吸引(定律)力法則是可以改變你生活的大秘密!但是,你是否承認我們大多數人無論如何努力都很難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緒和行為!
什麼是吸引(定律)力法則呢?簡單說就是同類相吸,同頻共振,這個宇宙法則告訴我們的就是我們的思想、情感、語言、行動結合在一起後的能量形式將會吸引與其本質相同的人事物,也就是消極能量吸引消極能量;積極能量吸引積極能量
很少有人知道另外一個同等重要的法則,那就是放下法則或者臣服法則,當你開始放下舊有的思維、情緒及行為模式之後,你才可以為你的能量提供空間來吸引內心渴望的願望及目標。
放下舊有模式
因為長時間所形成的思維、情緒和行為模式,就如同一輛汽車的剎車系統,所以當你越想要快速的創造你想要的生活的同時,舊的模式的阻力越大,經過一段努力後,你好象又回到原有的生活模式中去了。
這些模式耗費了我們大量的能量,而原本我們是可以運用這些能量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和願望,但是卻被負面模式大量消耗,所以只有當你清理掉這些負面模式之後,才可以將能量轉移到自己的新目標和願望之上了。
如果你每天有50000個念頭閃過,那麼控制想法並讓自己積極,的確太困難了,但是我們可以時刻察覺自己的情緒,掌控情緒就要比掌控想法容易的多。
生活中的任一話題都可以讓你產生大量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大多數的情感和思想是在潛意識的層面運行,我們自己很難察覺。事實上我們日常94-96%的行為是起因於我們潛意識中的思想和情感,我們很難控制。而顯意識又是潛意識的入口,所以當你運用釋放限制方法來控制你的情感的時候,就可以防止他們進入潛意識而無法控制。
那麼我要如何運用吸引(定律)力法則來創造自己想要的結果呢?
放下你的思想和情感可以消釋你的負面能量,這樣你就可以切實感受到快樂、平和、財富與愛,這些才是你的本質。你可以將附著在你積極本質上的任何負面能量放下,這將可以將你的思想和情感更有效的專注於你的目標從而更有效的在生活中運用吸引力法則。
不用懷疑,釋放限制是掌握吸引(定律)力法則的關鍵。
你也了解如果想要創造自己想要的事物,你必須在頭腦中視覺化你的目標並產生如同擁有一樣的感覺,所以你必須將你的負面情感放下,並積極的去感覺目標實現的喜悅。那麼釋放限制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釋放限制方法是一個簡單、有效、易掌握的技巧。它將幫助你獲得瞬間放下任何負面情感和思想的能力,這個方法從1974年開始已經被無數人所驗證。它就是幫助你獲得一切的關鍵。
另外,你需要結合以下3個方面,才能更好的運用吸引(定律)力法則和零限制方法,幫助你實現任何的目標和願望。
行動:如果你僅僅是每天幻想目標和願望實現後的美好而不採取行動,你就是在做白日夢,當你放下幻想並為自己的目標採取行動,你就會抓住現有的機會將目標實現。
不計回報的付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你要在不冀望回報的前提下開始付出,這將會給你帶來直覺與感恩,當你無條件的付出,你就是在啟動能量循環,那麼你將會收到成倍的能量回報。根據吸引力法則,你給出的能量將會吸引回報能量。
跟隨內心的指引: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擁有宇宙的智慧存在。當你願意聆聽內在的指引,它就會給你最適合的方向並將一切有利因素吸引到你身邊。直覺會給你任何你所需要的一切,你將發現你總是會在正確的時間與空間採取對你最有益的選擇和行動。
現在你掌握了更多有關吸引(定律)力法則的秘密,將本文所提到的重點應用於吸引力法則,你就將會無往不利,而去真正更有效的創造你想要的生活。
學習運用吸引定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為你會總是期待地觀察,等待你想要的事情出現,你可以刻意地運用這個定律來創造你的未來.
怎樣使用吸引定律呢?
吸引定律已經時刻在為你工作,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你正在吸引相關的人,狀況,工作等等很多東西到你的生活中.一旦你認識到這個定律,而且知道它是怎樣工作的,你就可以刻意地運用它去吸引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到你的生活中來.
怎樣運用吸引定律來得到你的需要呢?方法很簡單
1,弄清楚你到底想要什麼
2,提高相關的振動
3,授權給它
你必須對你想要的東西十分清晰和准確.集中注意力在它上面.向它傾注你所有的積極的能量,感覺良好.
在吸引定律背後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量以及我們情緒和感覺的振動,你擁有的任何思想,連同相關的情緒,從你本身開始振動,向宇宙發射你的振動頻率,然後吸引你想要的東西.
就這么簡單.你可以把瑣碎的事情交給宇宙來完成,讓宇宙決定交付的方式,你只管接受,你現在所要做的就是授權給它,聽起來很簡單吧,哈哈,其實最難做的就是這個部分.要去掉任何懷疑,你只要期待就行了,感謝它吧.
你可以總是期待你想要的事情,好的事情發生.始終保持良好的感覺,感覺到你要的東西已經在路上了.總是充滿期待吧.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哲學的道、宗教的神與科學的宇宙本源是一體的:我們自身既是宇宙外化的一種形式~
——(節選自美國科普電影《我們到底知道什麼》)
而上述的「道」 其實就是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意識到自己的偉大。科學愈發展就愈為人本身的存在感到震撼~ 科學研究表明,人對於自身的認識就如冰山一角。而通過量子力學的研究也發現宇宙的存在與人類的意識有著說不清 道不明的聯系~
我們無須了解宇宙是怎麼運行的,上述這些只是要告訴你一個非常振奮的消息:我們只需要改變自己的思想,就可以改變自己所處的外在環境!即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當下生活的環境是由我們過去的思想塑造的!
Thought become things !
我們現在的思想則 創造著 未來的外在環境!
所以,只要我們開始運用這個定律 ,那麼 We can get everything we want, Happiess,Health and Wealth !
這個宇宙,並不是一個你對我錯,或我對你錯的二分世界,只能二選一。
因為吸引定律讓每一個人都是」對」的。
你相信什麼,你就會創造什麼;你創造什麼,你就會看見什麼;你看見什麼,就會回過頭來證明自己原先的想法是」對」的……
你的信念總是自我證明的,你所不相信的總是自我證偽的。
你的信念總是創造實相(事實)回過頭來支撐自己,自己是對的。
吸引定律說:同頻共振,同質相吸。
創造定律說:你得到你所聚焦的。
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想法形成不同的信念,不同的信念創造不同的實相,不同的實相都各自回過頭來證明自己原先的想法是對的。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各執一辭,言之鑿鑿地向別人強調:」我說的是真的,我是有事實依據的,我是有統計數據的……我是有證據的!」。
其實,在吸引定律之下,每個人都是對的,因為每個人都能夠找到事實依據支撐自己的想法。
其實,我的對不會使你變成錯,你的對也不會使我變成錯。
因為,我們各自創造不同的實相,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在吸引定律底下,宇宙可以同時容納不同並且互相矛盾的實相並存並行!
吸引定律讓我們每個人,住在同一個地球上,活在不同的世界裡……
這就是吸引定律在玩的把戲。
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如此……
❼ 能量的相互轉化實質上是能量的轉移和轉化過程,包括a消耗能量
能的利用過程是指利用能源為人類服務,實質上是能量的轉化和轉移的過程.
故選:C.
❽ 利用能源的過程實質上是能量創造的過程嗎
C 分 析: 由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在能的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能的總量保持不變。故選項C正確。
❾ 我認為空間由時間和能量創造,誰有新穎的解釋
空間和時間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可以說是由能量創造的
而空間則空間
空間可分為哲學的空間概念和數學的空間概念:
(1)哲學空間:三維的,具有容納物質存在與運動的屬性;
(2)數學空間:多維的,從點的零維到面的多維(線是一維的,平面是二維的,體是三維的,曲面是多維的)。
以目前人類的認知能力可感知的三維物理存在,其定義必須依靠一個或多個參照體系或參照物。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
例如數學上的原點與X、Y、Z三軸之間共同構成的關系。
隨著網路的發展
人們把存放已製作好的網站的地方叫做「空間」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的理論對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圖書館學界基礎理論建樹,曾有過重要的影響,而九十年代初托夫勒的《大趨勢》對整個信息界的撞擊,人們至今還記憶猶新。而今,當我們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企盼著新的更高層次的信息理論的出現。近年來,國外有不少理論研究顯示了一定的成熟度,其中三個空間的理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三個空間是指網路空間(Cyberspace)、信息空間(Infosphere)和思想空間(Noosphere)。美國海軍研究生院的約翰·阿奎那(John Arquilla)與其合作者們自1991年開始進行了關於未來軍事事件、社會矛盾及犯罪、信息策略等研究,並陸續發表了一系列的報告與著作,如1996年的《網路戰爭的來臨》、1999年的《歷數新的邊界》、1999年的《思想政治的出現》、即將出版的《戰爭中信息作用的轉換》等。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出現》一書中,阿奎那等全面地概述其理論基礎:三個空間的理論,為這一研究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1 網路空間(cyberspace)
這是三個概念中最常用的一個,指全球范圍的網際網路系統、通訊基礎設施、在線會議體系、資料庫等一般稱作網路的信息系統。該術語最多的是指網際網路,但也可用來指具體的有范圍的電子信息環境,如一個公司、某武裝部隊、某政府和其他機構組織等的信息系統。
該術語可用於解釋信息的電子存貯和信息流、該信息系統的服務商和用戶、及其與之相連為一個領域和系統使之成為如同政治學、經濟學那樣明確的特徵的技術。理想的是,隨著技術的進步,用戶應該能夠通過硬體軟體進入並運作這一網路空間。
網路空間發展最快、是世界上勢力與所有權范圍最新的領地。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都是當前最大的項目之一,網路空間這一術語也成為最流行的詞彙之一。
該術語比信息空間和思想空間具有更趨向於技術的一面。但在這個術語里,人們看到網路似乎比看到技術更多些,從William Gibson 1984年用Cyber-punk來說明交感幻覺(Gibson,1984),直到如今人們用Cyberspace用於說明建設創造思想的全球模型,加強人們精神上的聯合,這種觀點實際上預示著網路空間與思想空間的部份重合。
網路空間比信息空間或思想空間更受限制些,表現在其主要表示網路(這一似虛而實的事物)。但有些定義也跨出了網際網路的范疇,如那些與網路空間有關的,影響重要基礎設施的公共電話網、電力網、石油天然氣管道、遠程通訊系統、金融票據交換、航空控制系統、鐵路編組系統、公交調度系統、廣播電視系統、軍事和其他政府安全系統等。策略性的信息戰爭大部份在於保證國內的網路安全,並發展對系統里其他勢力弱小的國家的剝削能力(Arquilla,1999)。
2 信息空間(infosphere)
明確了網路空間概念在空間和技術上的局限性後,一些分析家提出信息空間的概念。這兩個術語間的區別並不十分清楚,常被交替使用。如最近有人定義:信息空間是將世界通訊以網路、資料庫、信息源連接到廣大的、內聯的、參差不齊的電子交流系統的捷徑,信息空間有著將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知識集中到一起(Vlahos,1998)的潛力。然而這從某種角度上看不正是網路空間的定義嗎?
實際上,信息空間比網路空間要大得多,它可以包括後者的全部內容再加上可能沒有被包括進網路信息系統的內容。在民用范圍內這經常包括廣播、印刷等媒體以及一些機構,如公共圖書館等,其中還有相當部份信息內容還沒有被電子化。在軍事范圍內,信息空間還可能包括命令、控制、通訊、諜報、監視、偵察系統——這些戰場之外、但與戰爭相關的軍事信息環境(Aquilla,1999)。
像網路空間一樣,信息空間正作為真正的全球信息基礎和環境在顯現出來,傳統的對空間和時間的認識在這里已不能說明問題。該術語因其聚焦於信息環境廣義地定義,而不是僅考慮基於計算機技術和設施,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論優勢;同時又因其是人物空間的中介,即信息空間是基於信息的一個明確的領域,但又與我們同時所居住的地球的其他部份密切相關,因此而受到人們的青睞。
法國哲學家Paul Virilio也曾提及信息空間這一概念:信息空間,信息所處的領域,將會將其強加於地理空間。我們將會生活在一個縮小了的世界上,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能力將把我們的世界擠壓到所剩無幾。事實上,已經出現了速度污染,使我們的世界減小到零。在最近的將來,人們將會感到被圈在一個小環境內,他們會覺得被快速傳播的信息的力量關在這個已到忍受到極限的世界上。如果讓我來提供一個結論性的想法,那麼內聯互動對真實世界就像放射性對大氣層一樣(Der Derian,1996)。
3 思想空間(Noosphere)
到目前為止,最抽象而又最不受青睞的就數思想空間了。該詞源自於希臘語noos,意為思想,由法國神學家和科學家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在1925年首創,並通過50和60年代他去世後出版的著作而傳播開來。依據他的觀點,世界首先進化出地理空間,然後生物空間。由於人們得以在世界范圍內聯系交流,於是世界開始出現思想空間,他將此描述成許多形式,如跨全球的思想領地、思想線路、巨大的思想機器、充滿纖維與網路的思想外殼、流浪(游移不定)的意識等。
根據Taihhard的說法,思想的力量多年來已經創造和發展了部份思想空間,最後終將取得其全球的存在,其各種各樣的部件正在融合。不久以後,一個合成體系將呈現出來。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們的意識與精神活動將無需確定的范圍,但又不喪失個人的特徵。再認識充分些,思想空間將把人類提高到一個更高、更新的進化階段,人們由集體的心理和精神的合成力量所驅動,由一種對道德和法律的虔誠所驅動。當然,這種過渡也許不那麼簡單順利,或許要依靠某種全球的震動或者是某種啟示以成為思想空間最終的融合特徵。
盡管這一概念基本上是精神的,遠不如網路空間或信息空間的技術性強,但Teilhard已經把不斷加強的通訊交流歸結為一個因素。在他的時代還沒有類似網際網路的媒體存在。然而,50年代的廣播和電視媒體促使了這種全球意識思想的產生。他期待驚人的電子計算機給人類以新的思想工具。他的預測與如今的網際網路竟不謀而合。
很少有政府或商界人士有興趣促進全球思想空間的構築,除了在有限的范圍,如國際法、政治或經濟理論界的研究人員。促進全球思想空間實現的動力更可能是來自那些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家,或其他民間社會的成員,如教學、學校等,或那些獻身於信息交流自由和倫理價值規范傳播的個人。我們相信,現在是到了政府與商界開始往這一方向轉移注意力的時候了,尤其是因為在信息時代強權將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國家政府和商業市場人員與民間社會活動家的合作力量。
4 三個空間之間的關系
所有三個領域都還在發展中且繼續維持著這一狀態。三者都在世界范圍內很快地擴展,但都還分裂成更小的組成空間,其中有的空間在世界某些地區發展得更快些。盡管三個空間都在均衡發展,但仍繼續其間的交叉覆蓋。網路空間將維持最小的部份;居於其他兩個空間之內的信息空間次之;而思想空間則將三個空間全部包括在內。見下圖。其中某一空間發展時,其他也都在發展,盡管不必要平衡進行。
三個空間示意圖
附圖
本圖錄自Arquilla,John and Ronfeldt,David.The emergence of noopolitik:Toward an American information strategy.Santa Monica:RAND,1999,p16
三個理論一個都不能忽視,但人們對它們各自的傾向性的認識是不同的。三個空間都有技術、組織和思想層次,但這些層次及其作用卻不盡相同。更進一步說,每個空間都有其內在的特性。在三個空間中,網路空間最具技術性,而思想空間則最具觀念性。當人們考慮網路空間時,跳入其腦海的首先是連接了網際網路的計算機屏幕,而其內容無關緊要。當人們考慮信息空間時其圖像可能是通過衛星轉播的電視節目。當人們考慮思想空間時,其腦海中形成的圖像不會是什麼技術,卻可能是涉及文化倫理的什麼觀點,其內容應該是文化的。
當我們討論網路空間的延伸趨向於技術性時,討論信息空間則經常強調通訊交流的動力以及對其的思考,相比而言,討論到思想空間的未來時,似乎一定是哲學方面的,盡管兩者之間少有聯系,或相距甚遠。
雖然每一個領域的運用都是獨立的,但討論時都很可能岔到另一個空間的方向上去。因此,許多對網路空間的討論可能很大程度上轉移到思想空間去。如通過網路空間和信息空間討論分析信息戰爭的軍事分析家們爭辯說,信息戰爭實際上是關於人們智力、精神的戰爭,是侵犯到人們的觀念、認知領域的戰爭。一方面有相當多的關於網路黑客的討論,而同時在美國又有觀念被黑客入侵的個案,如對手、操縱者通過廣播媒體或網際網路傳播其聲明或公告。同時,擁護思想空間理論的哲人們亦注意到該理論的發展,還得依靠這已在世界范圍內被普遍認可了的、聯網了的信息和通訊系統的傳播。
但無論如何,思想空間仍然是最具思想性的空間,因此具有相對的優勢。無論從哪個角度說,三個空間都基於信息而存在,從最小的數據單元到知識、智慧的高級形式,而這些都屬於信息處理系統。然而,由於思想空間比其他兩個空間更具思想性,而不是技術性,又被認為更具信息結構處理的特徵。思想空間,如同腦袋,是信息處理和信息結構系統,這是一個重要的定義。處理的觀點聚焦於系統中信息的輸入輸出的傳輸,而結構的觀點則注重於一個組織、一個系統本身的目標、價值、實踐,是從所處地位、身份、意義、目的等方面對一個組織成員們的影響,而不是考慮在某時某信息是否處理了。處理的觀點趨向於以技術作為評價的因素,而結構的觀點則更包容了人的因素和思想的投入。人們應該如同關注信息處理一樣開始關注信息結構的動態。思想空間概念的引進將能幫助信息決策者們聚集於信息結構的作用。
總的來說,信息革命對當今世界的整合和分散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這些都通過三個空間進行,盡管最後的也許是最適合用來解釋的。思想空間是一個知識與智慧的領域,這是范圍最大的一個空間,最大的空間意味著可以更好地進行策略性思考和計劃。思想空間代表著擴大了的信息領域,那裡更強調理念與組織,當然也不忽視技術。分析家和策略家傾向於思想的作用、價值和認知而不是網際網路的設計,或者說他們更注重信息結構,而不是信息處理,或者用本文的語言來說是更樂意接受思想空間概念。果真到了這時,這個新的概念就到了成熟的時候了。
編輯者:tonny_2006
生存的范圍,交流的平台.
空間可分為絕對的與相對的,真實的與表象的,以及數學的與普通的。
絕對空間:其自身特性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處處均勻,永不移動。相對空間是一些可以在絕對空間中運動的結構,或是對絕對空間的量度,我們通過它與物體的相對位置感知它,它一般被當做不可移動空間,如地表以下、大氣中或天空中的空間,都是以其與地球的相互關系確定的。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在形狀大小上相同,但在數值上並不總是相同。
也指QQ空間
網站空間
網站空間是可以讓用戶在網路上訪問的空間
通過輸入域名,域名解析到一個網路空間上,內容就會被顯示
現在提供空間的空間商主要有:萬網,新網,快網,飛鳥互聯,商務互聯等等
是由宇宙大爆炸為開始,經數百億年擴散最終形成現在的空間
❿ 因為物質和能量都不能被創造或摧毀,能量耗盡後會去哪裡
影響宇宙的物理定律
1.第一定律(能量守恆定律 ) 表示能量不被創造和被損毀。
2.第二定律(能量衰減定律 ) 表示在一個閉合的系統,相當數量有效的能量在宇宙中是在衰減。熵是一種不能轉化為功的熱能。熵的改變數等於熱量的改變數除以絕對溫度。當高低溫度各自集中時,熵值很低;當溫度均勻擴散時,熵值增高。當物體有秩序時,熵值低;當物體無序時,熵值便增高。
宇宙是在用完有效的能量嗎?
質量其實就是被「封存」了的能量,恆星只不過是通過核聚將被封存的能量釋放出來.恆星並不是在消耗能量,只是在解放出這些被封存的能量.當然宇宙中的黑洞的巨大引力會以我們人類還尚未了結的方式再次封存這些能量,不過這與你的提問並沒有什麼關系.
結論就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守恆,能量要麼以能量的方式存在,要麼僅僅被轉換成了質量.無論能量以何種形態存在,都會遵循質能守恆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