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英國發明專家挖鐵的名字

英國發明專家挖鐵的名字

發布時間:2021-08-31 19:07:59

㈠ 外國的科學家名字(包括國家)

元素周期律的發現
1867年,俄國彼德聖堡大學里來了一個年輕的化學教授,他就是門捷列夫。身為化學教授的門捷列夫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實驗室度過,而是將自己關在書房裡。手裡總捏著一副紙牌,顛來倒去,整好又打亂,亂了又重排。不邀牌友,也不去上別人家的牌桌。
兩年後的一天,俄羅斯化學會專門邀請專家進行一次學術討論。學者們有的帶著論文,有的帶著樣品,只有門捷列夫兩手空空,學術討論進行了三天,三天來討論會場大家各抒己見,好不熱鬧,只有門捷列夫一個人一直一言不發,只是瞪著一雙大眼睛看,豎起耳朵聽,有時皺皺眉頭想想。
眼看討論就要結束了,主持人躬身說道:「門捷列夫先生,不知可有什麼高見?」門捷列夫也不說話,起身走到桌子的中央,右手從口袋裡取出,隨即一副紙牌甩在桌子上,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門捷列夫愛玩紙牌,化學界的朋友已早有所聞,但總不至於鬧到這種地步,到這么嚴肅的場合來開玩笑吧?
只見門捷列夫將那一把亂紛紛的牌捏在手裡,三下兩下便整理好,並一一亮給大家看。大家這時才發現這並不是一副普通的撲克,每張牌上寫的是一種元素的名稱、性質、原子量等,共63張,代表著當時已發現的63種元素。更怪的是,這副牌中有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
門捷列夫真不愧為玩紙牌的老手,一會兒功夫就在桌子上列成一個牌陣:豎看就是紅、橙、黃、綠、青、藍、紫分別各一列,橫看那七種顏色的紙牌就像畫出的光譜段,有規律地每隔七張就重復一次。然後門捷列夫口中念念有詞地講著每一個元素的性質,滾瓜爛熟,如數家寶。周圍的人都傻眼了。他們在實驗室里鑽了十年、幾十年,想不到一個年輕人玩玩紙牌就能得出這番道理,要說不服氣吧,好象有理,要說真是這樣,又有些不甘心。
這時一直坐在旁邊觀看的門捷列夫的老師鬍子氣得撅起來了,一拍桌子站起來,以師長的嚴厲聲調說道:「快收起你這套魔術吧,身為教授、科學家,不在實驗室里老老實實地做實驗,卻異想天開,擺擺紙牌就要發現什麼規律,這些元素難道就由你這樣隨便擺布嗎?……」老人越說越激動,一邊還收拾東西准備離去,其他人見狀也紛紛站起,這場討論就這樣不了了之。
門捷列夫堅信自己是對的,回家後繼續推著這副紙牌,遇到什麼地方接連不上時,他就斷定還有新元素沒被發現,他就暫時補一張空牌,這樣他一口氣預言了11種未知元素,那副牌已是74張。這就是最早的元素周期表。
在隨後的幾年中,門捷列夫預言的11種元素陸續被發現,乖乖地住進他的元素周期表,特別是後來發現的氦、氖、氬、氪、氙和氡又給元素周期表增加了新的一族。元素世界一目瞭然,它就像一幅大地圖,以後化學的研究就全靠這幅指南圖了。

牛 頓

少年時代的牛頓不像高斯、維納那樣,從小就顯露出引人注目的科學天才;也不像莫扎特那樣表現了令人驚嘆的藝術稟賦。他跟普通人一樣,輕松愉快地度過了中學時代。
如果說他和別的孩子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他的動手能力相當強。他做過會活動的水車;做過能測出准確時間的水鍾;還做過一種水車風車聯動裝置,它使風車可以在無風時藉助水力驅動。
15歲那年,一場罕見的暴風雨侵襲英格蘭。狂風怒吼,牛頓家的房子直晃悠,就像要倒了似的。牛頓為大自然的威力迷住了,不禁想測驗颶風的力量。他冒著狂風暴雨來到後院,一會兒逆風跑,一會兒順風跳。為了接受更多的風力,他索性敞開斗篷向上跳躍,認准起落點,仔細量距離,看狂風把他吹出多遠。
1661年牛頓考上了劍橋大學,盡管在中學里是個優等生,可是劍橋大學集中了各地的尖子學生,他的學習成績趕不上別人,特別是數學的差距更大。但是他並不氣餒,就像他少年時代喜歡思考問題一樣,踏踏實實地學習,直到透徹地理解為止。
在大學的頭兩年裡,他除學習算術、代數、三角外,還認真學習了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彌補了過去的不足。他又鑽研笛卡兒的《幾何學》,熟練地掌握了坐標法。這些數學知識,為牛頓後來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年後,他從劍橋大學畢業了。1666年的一天,牛頓請母親和弟妹到自己房間里來。房間里黑洞洞的,只從窗子的一個小孔中透過一線陽光,在牆上照出一個白色的光點。牛頓讓他們注意看牆上的光點。他手裡拿著自製的三棱鏡,放在光線入口處,使光折射到對面牆上,光點附近突然映出一條瑰麗的綵帶。這條綵帶同雨後晴空中出現的彩虹一樣,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七種顏色組成。牛頓和自己的親人共同觀賞了人工復現的自然景象。後來,牛頓又用第二個三棱鏡把七種單色光合成白光。他用白光分解實驗宣告了光譜學的誕生。
牛頓在探索光色之謎的同時,還在探索引力之謎。他從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的事實發現萬有引力定律,而且從數學上論證了萬有引力定律,並且把力學確立為完整、嚴密、系統的學科。他在概括和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實驗,提出了「運動三定律」。這三條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共同構成了宏偉壯麗的力學大廈的主要支柱。這座力學大廈是近代天文學和力學發展的基地,是機械、建築等工程技術發展的基地,也是機械唯物論統治自然科學領域的基地。構造了宏偉壯麗的力學大廈。

瓦 特

瓦特出生於英國的格林諾克,由於家境貧窮沒機會上學,先是到一家鍾錶店當學徒,後又到格拉斯哥大學去當儀器修理工,瓦特聰明好學,他常抽空旁聽教授們講課,再加上他整日親手擺弄那些儀器,學識也就積累的不淺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學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紐可門蒸汽機,任務交給了瓦特。瓦特將它修好後,看看他工作那麼吃力,就象一個老人在喘氣,顛顛顫顫地負重行走,覺得實在應該將它改進一下。
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體隨著蒸汽每次熱了又冷,冷了又熱,白白浪費了許多熱量。能不能讓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於是他自己出錢租了一個地窖,收集了幾台報廢的蒸汽機,決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機器來。
從此,瓦特整日擺弄這些機器,兩年後,總算弄出個新機樣子。可是點火一試,那汽缸到處漏氣,瓦特想盡辦法,用氈子包,用油布裹,幾個月過去了,還是治不了這個毛病。
一天他又趴到汽缸前觀察漏氣的原因,不小心一股熱氣沖出,他急忙躲閃,右肩上已是紅腫一片,就像被一把熱刀削過一樣,辣辣地疼起來,弄得他心煩意亂。他真有些灰心了,這時,是他的妻子給了他勇氣,妻子用激將法又激起了繼續研究下去的雄心。
他又回到地下實驗室,將過去的資料重新翻閱一番,打起精神又幹了起來,干累了就守著爐子燒一壺水喝茶。一天,他一邊喝茶,一邊看著那一動一動的壺蓋。他看看爐子上的壺又看看手中的杯子,突然靈感來了:茶水要涼,倒在杯里;蒸汽要冷,何不也把它從汽缸里也「倒」出來呢?
這樣想著,瓦特立即設計了一個和汽缸分開的冷凝器,這下熱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這關鍵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頓然覺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學里向布萊克教授請教了一些理論問題,教授又介紹他認識了發明鏜床的威爾金技師,這位技師立即用鏜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決了那個最頭疼的漏氣問題。
1784年,瓦特的蒸汽機已裝上曲軸、飛輪,活塞可以靠從兩邊進來的蒸汽連續推動,再不用人力去調節活門,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機誕生了。

楊 振 寧

楊振寧生於安徽合肥,讀小學時,數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考入了西南聯大,那是他才16歲。20歲那年大學畢業後,旋即進入西南聯大的研究院。兩年後,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並考上了公費留美生,於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1949年,楊振寧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開始同李政道合作進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
楊振寧是理論物理學家,他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其中在粒子物理學方面貢獻最大。
在粒子物理學方面,他最傑出的貢獻是1954年與密耳斯共同提出的楊--密耳斯場理論,開辟了非阿貝爾規范場的新研究領域,為包括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理論、大統一理論、引力場的規范理論等現代規范場理論打下了堅實基礎。
另一項傑出貢獻是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即後來所謂的K 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如果弱衰變過程宇稱守恆,則他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不同的 K介子。但從質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是同一種介子。
楊振寧和李政道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他們仔細檢查了過去的所有實驗,確認這些實驗並未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實驗途徑。次年, 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他們也因次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粒子物理學方面,楊振寧的貢獻還有費密--楊模型,與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論,與李政道和R.奧赫梅合作的關於電荷共軛變換和時間反演變換不守恆的分析,與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實驗分析和關於W 粒子的研究。與吳大峻合作的宇稱不守恆分析,規范場的積分形式理論,與吳大峻合作的規范場與纖維叢的關系。與鄒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論等等。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於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系工作。

戴 維

戴維小時候是一個出名的浪子,雖聰明,但就是不願學習。他上學時總是一個口袋裡裝魚鉤魚線,另一個口袋裡裝彈弓,上學前總要到河邊打幾只鳥,釣幾條魚。
父親死後,母親拖著五個孩子實在無法活下去,母親只好把戴維送進一家葯店當學徒。到月底時,別人領了工資,卻沒有戴維的份。戴維就伸手向老闆要,老闆卻當著眾人狠狠地打了戴維一下,還說:「讓你抓葯不識葯方,讓你送葯認不得門牌,你還好意思伸手來要錢?」店裡的師徒鬨堂大笑。
戴維哪裡受過這種羞辱,從此他下定決心要浪子回頭、發奮讀書,他利用葯房的條件研究起化學。這時恰好有個貝多斯教授成立了一個氣體療養院,戴維被邀請一塊兒工作,在這里,戴維發現了一種「笑氣」,從此戴維的名聲大振。
1803年,戴維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他知道機會難得,於是更加刻苦研究。在許多研究題目中,戴維對伏打電池的電解作用尤感興趣。他想電能將水分解成氫、氧,那麼一定也能將其他物質分解出新元素。而化學中常用的就是苛性鹼,不妨拿它試一試。
於是他將一塊苛性鹼配成水溶液,然後通上電,溶液立即沸騰發熱,兩根導線附近都出現了氣泡。開始戴維以為苛性鹼分解了,可是後來發現跑出去的氣體是氫氣和氧氣,也就是說分解的只是水,苛性鹼根本沒動。
戴維的倔勁上來了,水攻不行,那就用火攻。這回他將苛性鹼熔化後,然後通上電,嘿!在導線同苛性鹼接觸的地方出現了小小的火舌,淡淡的紫色。這可使戴維高興壞了,但他很快又犯愁了,怎麼收集這種物質呢?熔融物溫度太高,這東西又易燃,一分解出來就著火了。看來火攻也不是個好辦法。
11月19日是皇家學會一年一度貝開爾報告會的日子,戴維滿心希望這次能拿一樣新發現的元素。可是眼看報告日期就要到了,電解苛性鹼還是沒有眉目。他苦苦思索了十幾天,這天他突然想出了一個好法子:把苛性鹼稍稍打濕,讓它剛能導電又不含剩餘水分。
要將苛性鹼打濕很簡單,只要把它放在空氣中片刻,它就會自動吸潮,表面形成濕糊糊的一層。這次戴維真的成功了,他電解出了金屬鉀。

錢三強

在法國留學期間,錢三強在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這期間,錢三強在原子核物理學領域中做出了很多成就。
首先,他與約里奧·居里合作,用中子打擊鈾和釷得到放射性的鑭同位素,從它們的β射線能譜證明它們是同一種同位素。這對解釋當時發現不久的核裂變現象是有力的支持。
他還首次從理論和實驗上確定了 50000電子伏特以下的中低能電子的射程與能量的關系。並且與布依西愛和巴什萊合作,首次測出了鏷的α射線的精細結構,並與電子內轉換的γ譜線符合得很好。
他最大的成就是與妻子何澤慧、兩個法國研究生沙士戴勒和微聶隆合作,發現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這個發現使他們異常興奮,但他們並沒有立即發表,因為當時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原子核分裂只有二分裂的可能。錢三強根據實驗繼續分析研究,最終得出了能量與角分布等的關系,對三分裂現象從實驗與理論兩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論述。
經過十幾年的考驗,這一發現已得到公認,尤其是到50年代獲得新的實驗手段後,從第二裂片的同位素質量譜、射程、發射角度等都說明他的解釋與實驗證據以及電子計算機計算結果相符合。這一發現被人們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第一個重要成果。
在錢三強要返回祖國時,約里奧·居里夫婦送給他一份鑒定書,上面寫著:十年期間,在那些到我們實驗室來由我們指導工作的同代人中,錢三強最優秀,我們這樣說,並不言過其實。

錢三強回國後培養了一批從事研究原子核科學的人才,並且建立起中國研究原子核科學的基地。從1955年起,他參加了原子能事業的建立和組織工作,將近代物理研究所改良為原子能研究所,領導並促進了這一事業的發展以及有關科技工作的開展,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原子能事業的建設、計劃和學術領導都作出了貢獻。

諾貝爾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乾的發明家,傾心於化學研究,尤其喜歡研究炸葯。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炸葯。多年隨父親研究炸葯的經歷,也使他的興趣很快轉到應用化學方面。
1862年夏天,他開始了對硝化甘油的研究。這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苦歷程。死亡時刻都在陪伴著他。 在一次進行炸葯實驗時發生了爆炸事件,實驗室被炸的無影無蹤,5個助手全部犧牲,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倖免。這次驚人的爆炸事故,使諾貝爾的父親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擊,沒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們出於恐懼,也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此後,政府不準諾貝爾在市內進行實驗。
但是諾貝爾百折不撓,他把實驗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繼續實驗。經過長期的研究,他終於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葯的引爆問題,這就是雷管的發明。它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礦山開發、河道挖掘、鐵路修建及隧道的開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葯,所以硝化甘油炸葯的問世受到了普遍的歡迎。諾貝爾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隨後又在國外建立了生產炸葯的合資公司。但是,這種炸葯本身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存放時間一長就會分解,強烈的振動也會引起爆炸。在運輸和貯藏的過程中曾經發生了許多事故,針對這些情況,瑞典和其他國家的政府發布了許多禁令,禁止任何人運輸諾貝爾發明的炸葯,並明確提出要追究諾貝爾的法律責任。
面對這些考驗,諾貝爾沒有被嚇倒,他又在反復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以硅藻土為吸收劑的安全炸葯,這種被稱為黃色炸葯的安全炸葯,在火燒和錘擊下都表現出極大的安全性。這使人們對諾貝爾的炸葯完全解除了疑慮,諾貝爾再度獲得了信譽,炸葯工業也很快地獲得了發展。
在安全炸葯研製成功的基礎上,諾貝爾又開始了對舊炸葯的改良和新炸葯的生產研究。兩年以後,一種以火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膠質炸葯研製成功。這種新型炸葯不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熱輥子間碾壓,也可以在熱氣下壓製成條繩狀。膠質炸葯的發明在科學技術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視。諾貝爾在已經取得的成績面前沒有停步,當他獲知無煙火葯的優越性後,又投入了混合無煙火葯的研製,並在不長的時間里研製出了新型的無煙火葯。
諾貝爾一生的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炸葯就達129種,就在他生命的垂危之際,他仍念念不忘對新型炸葯的研究。

李 政 道

李政道出生於上海,他自幼酷愛讀書,整天手不釋卷,連上衛生間都帶著書看,有時手紙沒帶,書卻從未忘帶。抗戰爭時期,他輾轉到大西南求學,一路上把衣服丟得精光,但書卻一本未丟,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歲的李政道到美國留學,當時他只有大二的學歷,但經過嚴格的考試,竟然被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錄取。3 年後便以「有特殊見解和成就」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辨,被譽為「神童博士」,當時他才23歲。
李政道對近代物理學的傑出貢獻是:1956 年和楊振寧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並且提出了「李一楊假說」,即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可能是不守恆的,後來這一假說被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用實驗所證實,從而推翻了過去在物理學界被奉為金科玉律的宇稱守恆定律,為人類在探索微觀世界的道路上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他因此也獲得了195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項科學工作在發表的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還是第一次。李政道又是到那時為止歷史上第二個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李政道在其他方面的重要工作還有:
1949年與M.羅森布拉斯和楊振寧合作提出普適費密弱作用和中間玻色子的存在。
1951年提出水力學中二維空間沒有湍流。
1952年與D.派尼斯合作研究固體物理中極化子的構造。同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統計物理中關於相變的楊振寧-李政道定理和李-楊單圓定理。

有很多,隨你選

㈡ 外國有哪些發明家,發明了什麼

外國發明家
1. 亞歷山大·弗萊明—青黴素

--亞歷山大·弗萊明(公元-1955年),男,英國細菌學家,首先發現青黴素,後經英國病理學家弗勞雷、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進一步研究改進,並成功的用於醫治人的疾病,三人共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青黴素的發現,是人類找到了一種具有強大殺菌作用的葯物,結束了傳染病幾乎無法治療的時代;從此出現了尋找抗菌素新葯的高潮,人類進入了合成新葯的新時代。在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弗萊明名列第43位。

2.拉斯洛·拜羅—圓珠筆

--拉斯洛·拜羅(1899-1985),匈牙利發明家、雕塑家、畫家和記者。圓珠筆發明者。拉斯洛·拜羅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他在1938年發明的圓珠筆。在布達佩斯做記者時,拉斯洛·拜羅看到雜志印刷工使用一種快速變乾的墨水,這位曾經的畫家和雕塑家由此想到發明一種能讓字跡迅速變乾的筆。不久,為躲避納粹入侵的威脅,拜羅被迫逃往匈牙利。後來,在阿根廷流亡期間,他和弟弟喬格繼續改進了這種筆。成為了現在的圓珠筆。拉斯洛·拜羅的圓珠筆很快就被英國皇家空軍採用,飛行員用它作為進行航行計算的書寫工具。即使在飛行中氣壓和高度發生變化時,這種筆也不會像自來水筆一樣漏墨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和美國的軍隊中,「拜羅」筆十分流行。圓珠筆獲得了巨大成功,現在每年都有上億支「拜羅」筆售出。

3.維爾納·馮·西門子—發電機

--維爾納·馮·西門子(Ernst Werner von Siemens)(1816年12月13日—1892年12月6日)世界著名的德國發明家、企業家、物理學家,鋪設、改進海底、地底電纜、電線,修建電氣化鐵路,提出平爐煉鋼法,革新煉鋼工藝,創辦西門子公司。
4.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汽車(內燃機趨動)

--卡爾·弗里德里希·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1844年11月25日-1929年4月4日),德國著名的戴姆勒-賓士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現代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人稱「汽車之父」、「汽車鼻祖」。
5.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電話

--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年3月3日-1922年8月2日)是一位美國發明家和企業家。他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電話機的專利權,創建了貝爾電話公司(AT&T公司的前身)。關於電話的發明者尚存爭議,美國國會2002年6月15日判定義大利人安東尼奧·梅烏奇為電話的發明者,加拿大國會則於2002年6月21日通過決議,重申貝爾是電話的發明者,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伊萊沙·格雷是電話的發明者。

6.伽利爾摩·馬可尼—無線電報

--伽利爾摩·馬可尼(1874-1937),義大利無線電工程師,企業家,實用無線電報通信的創始人。1874年生於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市。他的家庭十分富裕,他在家庭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在博洛尼亞大學學習期間,他用電磁波進行約2公里距離的無線電通訊實驗,獲得成功。1937年逝世。1897年,在倫敦成立「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1909年他與布勞恩一起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稱作「無線電之父」 。(1943年,美國最高法院撤銷馬可尼勝訴的原判,裁定特斯拉為無線電的發明者。)
7.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炸葯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炸葯的發明者。諾貝爾一生擁有355項專利發明,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8.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電燈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米蘭鎮,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發明家、企業家。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電氣工程研究的實驗室來進行從事發明專利而對世界產生重大深遠影響的人。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擁有專利一千多項。

9.吉爾·佩爾索納·德·洛百瓦爾—磅秤

--吉爾.佩爾索納.德.洛百瓦爾(Gilles Personne de Roberval,1602—1675)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機械設計師,於1670年將他發明的案秤報送巴黎科學院。

10.伊戈爾·伊萬諾維奇·西科斯基—第一架實用直升機

--伊戈爾·伊萬諾維奇·西科斯基(1889年5月25日-1972年10月26日),世界著名飛機設計師及航空製造創始人之一,他一生為世界航空作出了相當多的功績,而其中最著名的則是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四發大型轟炸機和世界上第一架實用直升機。

等........

㈢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的名字

1、泰勒斯:科學之祖,古希臘時期的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他是第一個提出「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2、畢達哥拉斯:「萬物皆數」的創立者,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

3、歐幾里德:幾何學之父,古希臘著名數學家,著有《幾何原本》。

4、阿基米德:力學之父,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網路式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力學家,靜態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阿基米德和高斯、牛頓並列為世界三大數學家。

5、李時珍:明代「醫聖」,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本草綱目》。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刊於1590年。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葯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制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中國古典醫學集大成者。

6、哥白尼:日心說的創立者,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教會法博士、神父。

7、維薩里:科學解剖學的奠基人,著名醫生、解剖學家,近代人體解剖學的創始人,與哥白尼齊名,是科學革命的兩大代表人物之一。

8、韋達:代數符號之父,法國數學家。

9、伽利略: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者,義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還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

10、開普勒:天空立法者,德國傑出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

11、哈維:血液循環的發現者,英國17世紀著名的生理學家和醫生。

12、笛卡爾:近代科學始祖,法國著名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神學家。

㈣ 求劍橋科學家發明的超級磁鐵材料

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2010年1月12日報導: 英國劍橋超導科學家發明了比普通磁鐵磁力大十倍的超級磁鐵, 該超級磁鐵可使用液氮進行潤滑,因為液氮成本低廉,因此前景廣闊,該磁鐵將原來的磁鐵體積縮小 了10倍。新聞介紹該磁鐵可用於民用和軍事等多種用途。在節目報導中舉了2個民用例子,一個是一片直 徑30毫米的超級磁鐵可吸起一輛小型卡車,我查閱了一下資料,一輛小型卡車大約重量在1.5噸左右。另 一個例子是可建造以前無法想像的10兆瓦風力發電機,我也查閱了一下相關資料: 2006年4月,在德國易北河出海口的目前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機——新動力5兆安裝試運行。新動力5 兆葉片長61.5米,塔筒高120米,機艙自帶起重設備,可在風速為3.5—25米/秒范圍內安全運行,由控制 中心負責運行狀態監控;輸出功率為5兆瓦,年發電量可達1700萬千瓦時。由於調試、參觀等因素,發電 量仍達1300萬千瓦時,可滿足4000個家庭的年用電需求。新動力5兆是為研製海上風力發電機而開發的樣 機,用於海上風電場建設時,預計年發電量提高到2200萬千瓦時左右。 德國十分重視風電發展,目前是世界上風電裝機最多,風電技術最先進的國家。預計到2010年,德國 風電裝機將達到2.5萬兆瓦以上,其中海上達到1300萬千瓦;到2030年,德國風電裝機將增加到5.8萬兆瓦 ,可滿足全國30%的用電需求。

㈤ 地鐵是誰發明的 英國是最早發明地下鐵道

地鐵是查理斯發明的。
查理斯1809年3月出生在英國倫敦一個工人家庭。他大學畢業後,成為了一名法官。
當時,倫敦 交通十分擁擠,在窄小的馬路上人頭攢動,遇到馬車通過,整條馬路就被堵得水泄不通。這極大地影響 了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為此,倫敦政府決定向市民廣泛徵求改善交通的意見。
查理斯是一個十分熱愛社會事業的人。他當上 法官後,每年都要處理很多因車輛擁擠引起的糾紛 和事故。他與許多市民一起,積極地投入到為解決交通擁擠而為政府獻計獻策的行列中。
有一個時期,查理斯常常站在倫敦街頭,注視著 那些穿梭往來的馬車。他想:馬車載人少,而且行走 速度慢,自然容易引起交通堵塞。要是城市的交通工具是火車,那該有多好啊!可是,火車又怎麼能跑進城市呢?為了能讓火車跑進城市,查理斯寢食不安。有一次,他在半夜起床上衛生間,發現牆角邊有一個老面,釀-I[刪牆外,有-R老鼠正在洞面艦巾。魏斯軸自主地說:「老鼠真厲害,不但能在地上活動,還能在地下跑……」這時,査理斯迸發出一束智慧的火花。他突然想到:要是火車開進城市,雖無法在地面上跑,但能不能讓它轉入地下行駛呢?
1847年,當查理斯經過縝密的分析,確認「讓火車入地」是一個大膽而又可行的設想後,他毅然辭職不再當法官了,獨自在家專心致志地開始設計在城市開挖地下鐵道的方案。經過3年的努力,1850年,查理斯正式向倫敦政 府遞交了在城市修建地下鐵道的建議方案。辦事拖沓的倫敦政府,經過馬拉松式的論證,於1856年才 正式採納了查理斯的建議方案。

世界上首條地下鐵路系統是1863年英國開通的「倫敦大都會鐵路」(Metropolitan Railway),其干線長度約6.5千米。由於當時電力尚未普及,所以此地下鐵路須用蒸汽機車牽引,又因機車釋放出的廢氣對人體有害,所以當時的設計師腦洞大開,隧道每隔一段距離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風槽。
到了1870年,倫敦開辦了第一條客運的鑽挖式地鐵,在倫敦塔附近越過泰晤士河,但這條鐵路並不算成功,在營運數個月後便因新通車的倫敦塔橋取代了大部分的旅客運量而廢線。現存最早的鑽挖式地鐵則在1890年開通,亦位於倫敦,連接市中心與南部地區。最初鐵路的建造者計劃使用類似纜車的推動方法,但最後用了電力機車,使其成為第一條電動地鐵,同時早期在倫敦市內開通的地鐵在1906年全數電氣化。就英國其他城市而言,英國利物浦市於1886年亦開通穿越市中心並跨越默西河的地下鐵路,並於1903年早於倫敦地鐵率先實現了電氣化,是世界上第一條實現電氣化的地下鐵路,但該地下鐵路至今在行政和運營管理上尚未獨立成城市地鐵而仍屬於英國國家鐵路網的默西塞德郡通勤鐵路。蘇格蘭城市格拉斯哥則於1896年年底開通地鐵;紐卡斯爾市所屬的泰恩-維爾郡於1980年開通運營地鐵。
1896年,當時奧匈帝國的布達佩斯開通了歐洲大陸的第一條地鐵,共有5公里,11站,至今仍在使用。法國的巴黎地鐵在1900年開通,最初的法文名字「Chemin de Fer Métropolitain」(法文直譯意指「大都會鐵路」)是從「Metropolitan Railway」直接譯過去的,後來縮短成「métro」,所以很多城市軌道系統都稱metro。俄羅斯的地鐵也順理成章,只是改用了西里爾字母,稱為Метро。
中國第一條地鐵是1971年開通的北京地鐵。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鐵一期工程正式開工,1969年10月1日完工並運營,1969年11月,因路線供電方式有缺陷,發生大火(無人員傷亡)。路線改造後1971年1月15日繼續運營。上海地鐵於1990年初開始興建,到1993年開通第一條路線,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鐵網路。
地鐵,即「地下鐵路」的簡稱,原本指在地下運行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但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發展,地鐵有時會因建造環境而將部分路線鋪設在高架上。地鐵是沿著地下鐵路系統的形式逐步發展形成的一種用電力牽引的快速大運量城市軌道交通模式。
從專業角度講,輕軌和地鐵的區別並非軌道是否位於地下,而是編組:選用C型地鐵列車並採用採用2~4卡編組列車的軌道交通路線稱為輕軌。

㈥ 英國的冶鐵技術是自己發明的嗎

應該不是,中國在漢時就會冶鐵,後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所以應該不是。

㈦ 英國工程師誰發明了火車

喬治.斯蒂芬森

在1781年,火車先驅喬治.斯蒂芬森出生在一個英國礦工家庭。直到18歲,他還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他不顧別人的嘲笑,和七八歲的孩子一起坐在課堂里學習。1810年,他開始製造蒸汽機車,並餞行蒸汽機車具有光明的前景。1817年,當斯蒂芬森決定他主持修建從利物浦到曼徹斯特的鐵路線上完全用蒸汽機車承擔運輸任務。但是,保守的鐵路擁有者卻對蒸汽機車的能力表示懷疑。他們提出,在鐵路邊上固定的牽引機,用拖纜來牽引火車。斯蒂芬森為了讓人們充分相信火車的性能,製造出了性能良好的「火箭號」機車。這種機車的卓越表現終於讓懷疑者改變了態度,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條完全靠蒸汽機運輸的鐵路線。
1810年,英國人斯蒂芬森發明了火車.當時的火車很小,也很慢,當時有個人騎馬和火車賽跑,譏笑火車太慢.但直到今天,馬還在以以前的速度在跑,但火車的速度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825年英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鐵路

㈧ 是哪幾位科學家發明的電磁鐵

822年,法國物理學家阿拉戈和呂薩克發現,當電流通過其中有鐵塊的繞線時,它能使繞線中的鐵塊磁化。這實際上是電磁鐵原理的最初發現。1823年,斯特金也做了一次類似的實驗:他在一根並非是磁鐵棒的U型鐵棒上繞了18圈銅裸線,當銅線與伏打電池接通時,繞在U型鐵棒上的銅線圈即產生了密集的磁場,這樣就使U型鐵棒變成了一塊「電磁鐵」。這種電磁鐵上的磁能要比永磁能大放多倍,它能吸起比它重20倍的鐵塊,而當電源切斷後,U型鐵棒就什麼鐵塊也吸不住,重新成為一根普通的鐵棒。
斯特金的電磁鐵發明,使人們看到了把電能轉化為磁能的光明前景,這一發明很快在英國、美國以及西歐一些沿海國家傳播開來。
1829年,美國電學家亨利對斯特金電磁鐵裝置進行了一些革新,絕緣導線代替裸銅導線,因此不必擔心被銅導線過分靠近而短路。由於導線有了絕緣層,就可以將它們一圈圈地緊緊地繞在一起,由於線圈越密集,產生的磁場就越強,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把電能轉化為磁能的能力。到了1831年,亨利試制出了一塊更新的電磁鐵,雖然它的體積並不大,但它能吸起1噸重的鐵塊。
這段轉引我覺得不錯,很符合你的問題,按照歷史年代發生的次序來敘述電磁鐵的發展史,兼有部分科學家在內,應該對你有用。

㈨ 英國人發明了什麼東西

一、蒸汽機車

第一台能投入實用的蒸汽機車是由英國發明家和采礦工程師理查德·特里維西克發明的,他後來把專利賣給了自己的金主塞繆爾·霍姆夫里。在一次早期的公開展示中,特里維西克的機車曾拉著10噸鐵、5輛馬車和70個人,用4小時5分鍾跑完了15.7公里的路程。

二、電話

電話並沒有消亡,它只是改頭換面以手機的形式更深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英國人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的這項發明無疑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1876年之前也有人發明過電話,比如義大利人安東尼奧·梅烏奇,不過貝爾是第一個為電話申請專利的人。

三、電視

世界上第一台公開展示的電視是英國發明家約翰·洛吉·貝爾德於1925年發明的,1925年3月25日他在倫敦的塞爾福里奇百貨公司公開展示了他的發明,次年又發明出了第一台彩色電視。貝爾德的電視最早只能達到每秒5幀的幀率,後來提高到了每秒12.5幀,首次傳輸的圖像是一個用於口技表演的人偶頭像。

四、碳纖維

碳纖維起源可追溯至1860年,由英國人瑟夫·斯旺在製作電燈燈絲中發明並獲得專利。它是一種纖維狀碳材料,呈黑色,質堅硬,是一種強度比鋼大、密度比鋁小、比不銹鋼還耐腐蝕、比耐熱鋼還耐高溫,又能像銅那樣導電,具有電學、熱學和力學等綜合優異性能的新型材料,因其製造技術難度大、實用價值高,被業界譽為「黑色黃金」。

五、不銹鋼

1912年,英國冶金專家哈利.布列爾(HarryBrearley)歪打正著,發現鐵鉻合金可以防腐,布列爾喜出望外,他繼續研究,進行水、酸、鹼等腐蝕性試驗。結果證明,他曾在冶煉試驗中產生的鐵鉻合金卻具有任何時候都不易銹蝕的特點。

1912年,不銹鋼就此被發現了。1915年,布列爾的不銹鋼發現成果在美國取得了專利;1916年該成果又獲英國專利。布列爾被尊稱為"不銹鋼之父"。

㈩ 鐵路源於英國的哪個發明

鐵路起源於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
1825年,用機動車牽引車列在軌道上行駛於城市之間以輸送貨物或旅客的運輸方式在英國出現,這就是鐵路史的開始。
1825~1850年為鐵路發展的開創時期。這個時期正值產業革命後期,鋼鐵工業、機器製造業等已達到一定水平,同時工業發展又有原材料和產品的輸送問題需要解決。這樣,促使鐵路迅速地興起。1825年英國建成第一條鐵路後,美國、德國等相繼開始修建鐵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9個國家建成鐵路並開始營業。

1850~1900年為鐵路的發展時期。這個時期內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成鐵路並開始營業。在這個時期工業先進的國家的鐵路已漸具規模,俄國修建的西伯利亞鐵路和美國開發西部修建的鐵路,都長達數千公里。此外,這個時期在鐵路建築技術和鐵路機車製造技術方面也獲得了新的發展,如鐵路隧道開鑿技術方面,1872~1881年建成的聖哥達隧道,長15公里,首次採用上導坑先拱後牆法施工;在鐵路機車製造方面,蒸汽機車的性能日趨完善,同時電力機車和內燃機車先後於1879年和1892年研製成功。

閱讀全文

與英國發明專家挖鐵的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