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

創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

發布時間:2021-08-31 16:26:28

A. 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以反映黨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糧食。答案

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糧食。

B. 精神產品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和分析精神產品對人的精神作用,目的是為了更自覺地按照精神產品的生產規律來指導精神產品的生產,是為了更好地、全方位地發揮精神產品對人的作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發展經濟、推進社會全面文明進步的能力。精神產品對人的精神作用,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精神產品能夠娛樂人
娛樂是人的基本天性之一,追求快樂和高興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和慾望,也是許多精神產品尤其是文化產品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及評判是否是精品力作的重要標准。人們追求快樂,享受快樂,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也不僅僅是為了讓人的身心和心理得到正常發展,更主要的是要營造一種快樂的心情,創造一種娛樂和諧的生活方式,從而保持人的生產力得以健康發展和持續發展。而製造快樂、傳播快樂,則是許多精神文化產品的第一和基本的職能。能給人娛樂的精神文化產品,往往才能激發人的觀賞或參與的慾望,才能在娛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發揮其所具有的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等方面的作用。否則,缺乏娛樂性而不能吸引人的精神文化產品,思想教育再好也無法發揮作用。對精神文化產品製造快樂並對人的身心及生產力狀態產生良好影響的這種特性,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很有體會和感觸。周總理生前就曾對人說過:「毛主席看戲不像我們,他看戲主要是為了休息。陳雲同志身體很弱,很疲勞,需要另一種環境來休息,聽聽評彈,以便為黨做更多的工作。」周總理也坦率地說自己:「有時想看不費腦筋的戲劇和電影,藉以休息。」劉少奇也說過:「看了摺子戲,能得到休息,使人高興,就很好,搞好娛樂休息,就有助於人們發揮社會主義積極性。」
在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的今天,人追求快樂的本性不僅沒有退化,相反,越來越強烈,品位越來越高。因而,以兜售快樂為主要目的的精神產品和文化服務在市場上非常有銷路,生產更多集思想性、娛樂性與觀賞性為一體的精神產品是時代的要求,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精神產品能夠教育人
自古以來我國就充分認識到文化具有思想教化的功能,所謂「文以載道」、「高台教化」和「寓教於樂」。傳說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把文化當作教育的工具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的教育功能更加得到重視。荀子在《樂論》中提出:「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孔子更是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角度十分推崇文化的教育功能,所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制禮樂的目的就是「將以教民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尤其重視「高台教化」。他說:「五經、四書、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海饈,貴富家不可無。」朱元璋在《大明律》中還規定當時的舞台演出必須要「勸人為善」。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產品更是發揮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如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一文中所說:「不論是對於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對於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對於提高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藝工作都負有其他部門不能代替的重要責任。」
古今中外眾多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在教育人、陶冶人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春風化雨的作用。中國古代《三字經》、《千家詩》等幼蒙讀物,長期以來以幼學啟蒙的形式,灌輸儒家的社會理想,講述在家庭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舉案齊眉,在國家講君明臣忠、將相諧和、君民同樂、長治久安,在社會上講睦鄰友好、交友誠信。這對維護社會秩序起到了較好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後,從蘇聯引進來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與舒拉的故事》等小說,成為當時我國青少年爭相閱讀的優秀讀物,有力地配合了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為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時期我國涌現出的《長征》、《延安頌》、《周恩來》、《八路軍》、《開國大典》、《重慶談判》、《大激戰》、《亮劍》、《歷史的天空》、《激情燃燒的歲月》、《絕對權力》、《國家幹部》、《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等一批主旋律的文學、影視作品,成為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為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精神產品能夠鼓舞人
鼓舞人是精神產品的一個顯著特徵和重要功能。德國美學家和心理學家瑪克斯·德索在《美學與藝術原理》一書中寫道:「在所有激盪眾人情感的快樂和悲哀的場合中,音樂就像一根繩子一樣把人們捆綁在一起。音樂尤其能燃燒起宗教的愛國的熱情。」《尚書·大傳》中就記載了一則有關我國古代音樂鼓舞人、振奮人的故事。傳說周武王伐紂,率領大軍攻到商朝都城。決戰前夜,周武王率領士兵在城外圍著篝火,歌舞達旦,鼓舞了士兵們的士氣,振奮了精神,增強了鬥志,激勵士兵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推翻了商紂王的殘暴統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2年夏季,德國侵略者重兵包圍了前蘇聯的列寧格勒。德國的飛機大炮瘋狂地向該城轟炸,城市已成一片廢墟,缺少糧食,而且傷亡越來越大,形勢十分嚴峻。但是,在發動總反攻時列寧格勒前線總指揮卻突發奇想,決定組織排練和演奏由功勛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的以歌頌壯烈的衛國戰爭為題材的《第七交響樂》來鼓舞士氣,振奮精神。當8月9日這一天,《第七交響樂》終於在列寧格勒城中音樂廳奏響的時候,音樂通過電波飛進了列寧格勒的千家萬戶。千千萬萬的男女公民無不萬分激動,肩挎著沖鋒槍,高喊著「祖國萬歲!」的口號,眾志成城,以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冒著敵人的炮火,沖鋒陷陣,終於打敗了侵略者。美國女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揭示了黑人奴隸的悲慘命運,對鼓舞美國人民參加廢奴運動和南北戰爭曾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862年,林肯總統在白宮接見斯托夫人,盛贊她「這位小婦人寫了一部導致一場偉大戰爭的書」。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優秀的精神產品仍然能夠鼓舞人、振奮人。如百部愛國主義電影、百部愛國主義圖書、百首愛國主義歌曲,有力地配合了對廣大青少年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至今仍在發揮作用。近幾年,圍繞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80周年、毛澤東誕辰110周年、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政治活動,從上到下舉辦各種豐富多彩、健康有益、寓教於樂的文化活動,在鼓舞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激勵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熱情這方面,功不可沒。
(四)精神產品能夠塑造人
馬克思在描述未來社會理想狀態時提出,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這說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共產主義的主要特徵,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也是建設和諧文化的必然要求。而在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方面,文化是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因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的發展和提高。沒有對崇高精神的追求,沒有對高雅文化的需求,沒有較高的思想境界,沒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沒有勝任工作的業務水平,沒有應對社會各種矛盾的本領,這個人就不可能是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人。因此,要通過向大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產品,豐富人的業餘生活,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鬥志,振奮人的精神,拓寬人的視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增強人的本領,促使人的全面發展,從而將人塑造成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一個有作為有能力的人,一個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人。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精神產品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精神產品的生產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將越來越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C. 當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點新變化調查研究

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經濟基礎穩固,人民生活富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有了物質保障;同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文化需求得到滿足、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人們就會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精神狀態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努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必將極大地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發展,必將極大地促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物質財富得到迅速增加,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精神生活也在不斷豐富。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消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是數量上的增加,更是質量上的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消費日益增長的需求,為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挑戰。抓住發展機遇,應對現實挑戰,加快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任務。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最重要的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要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積極推進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實現文化權益的共享,推動更多的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或優惠向弱勢群體開放,讓盡可能多的公眾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福利。要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強管理,活躍市場,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提高文化生產經營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不斷增強民族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要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業,生產創造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產品,實現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的目標。要加強城鄉社區文化體育設施的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和文明社區創建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群眾精神境界,從而提高全社會的文化生活質量。要促進城鄉和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幫助農村和西部地區解決文化產品和服務相對缺乏的問題,促進文化共同繁榮。

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僅要著眼於文化產品在總量上的增加,更要著眼於人民群眾文化消費在現實中實現的程度。當今我國的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層次變革,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在發展中我們不僅要考慮滿足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具體的文化需求,更要通過加強教育和引導,促進形成高尚文明的文化消費方式,不斷增強全社會對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共建共享意識。

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增長的,我們要高度重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通過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不斷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D.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堅持:

D.創造生產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精神文化產品

E. 如何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參考文獻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以創造生產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精神文化產品為目標,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牢固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進一步增強深化改革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堅決沖破一切妨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堅持一乎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要協調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根本任務是為人民群眾提供簽本的公共文化服務,努力構建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體現人文關懷,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需求。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在改革中貫徹「增加投人、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方針,切實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社會效益。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途徑。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根本任務是繁榮文化市場,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在改革中貫徹「創新主體、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的方針,調動社會力量發展文化產業,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在關鍵環節上實現新突破。圍繞解決主要矛盾,破解難點問題,著力在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健全政策法規、轉變政府職能等關鍵環節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快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盤活國有文化資源上拿出新辦法;打破傳統的文化資源和產品分配體制,在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繫上推出新成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各種配套政策,在加強宏觀管理上獲得新進展。要把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結合起來,以改革促創新、促發展,推動文化觀念、文化內容、文化形式、文化科技的全面進步。

F. 如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做到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僅要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而且要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現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文化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期,人民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來越高。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和更有力的舉措,大力繁榮文化創作,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全社會文化生活質量,讓人民在文化的沐浴下生活得更加幸福。要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實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創作生產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礎工作。要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導文化工作者牢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神聖職責,認真對待和積極追求文化產品社會效益,熱情謳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生動展示我國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弘揚真善美、反對假惡丑,堅持抵制庸俗現象,創作生產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
二是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是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要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切實加大對城鄉基層文化建設投入力度,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努力使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一個大的改觀,使長期存在的城鄉、區域之間文化發展不平衡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使各類文化服務更好地向城鄉基層末梢延伸。
三是大力發展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發展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也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要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和改進網路內容建設,加強網路社會管理,推進網路規范有序運行,唱響網上主旋律,使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新平台、人們精神文化新空間。
四是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群眾性文化活動,是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的重要載體,是豐富和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要廣泛開展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支持群眾興辦各種門類的文化創作演出團體,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G. 十八大關於文化強國的表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大發展,不是小發展;是大繁榮,不是小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是新高潮,至少可以解讀為兩層含義:一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掀起新的高潮;另一個解讀是這次的高潮有新的內容,新的發展,有別於以前的東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文化的四個作用;即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四個方面的作用,可結合習關於文化的解讀;同時又指出了一個好的文化作品能否發揮上述四個方面的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想信念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值得重視,弘揚時代精神有待挖掘)(理想信念教育是否為人們所接受,這樣的一個提法和引導是否能夠引起共鳴。國民黨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新文化運動,人們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常態化。(道德建設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四個層面沒問題,衍生企業道德、政治道德等,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兩個層面,具體的是公民道德建設工程)

(三)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繼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加強和改進網路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路社會管理,推進網路依法規范有序運行。開展「掃黃打非」,抵制低俗現象。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有兩個點:一是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體系如何建立,這個體系包含的內容,如何建設等問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哪些優秀文化是值得弘揚的。二是開展全民閱讀活動。)

(四)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增強國有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繁榮文化市場。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營造有利於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兩個方面都大有作為。)

我們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H. 結合人本主義理論談談設計如何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請以某類產品為例如題 謝謝了

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我國已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期,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需求總量越來越大,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人民群眾文化消費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特徵更加明顯,人們求知、求樂、求美的願望更加強烈,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意識更加自覺,熱切呼喚更多高品位、高質量、多姿多彩的優秀文化產品,期盼更加優質、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務。精神生活的富裕成為人們的時尚追求,人們開始注重「吃得健康、穿得美觀、住得舒適」。但應該看到,我國文化發展總體水平還不高,同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相適應。如文化發展和文化資源分配存在著城鄉、區域、群體之間的不平衡現象,文化生產和消費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還存在著某些偏差,等等。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必然伴隨著文化消費的比重越來越大、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只有與社會發展同步伐、相協調,才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思想道德領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現象。如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堅定,思想政治領域中雜音、噪音時有出現,一些腐朽落後的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部分社會成員思想道德失范,一些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等等。不僅如此,由於社會生活及其變化的復雜性,各種新舊矛盾交織在一起,人們的精神困惑也空前增多。由於社會生活中陰暗面和一些丑惡現象的存在,由於對急劇的社會調整和激烈的社會競爭難以適應,由於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生活中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一些人對現實感到失望,使神秘主義和有神論思潮在社會上有所蔓延。這些現象的存在,使我們引領社會思潮、弘揚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風尚、倡導科學精神的任務更加艱巨。人民群眾的思想陣地,要由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來佔領;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要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滿足。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著眼於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引領人們的精神追求。 必須看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豐富。但與此同時,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工作和生活節奏的明顯加快,競爭的日趨激烈,也導致人們生活和工作壓力增大,各種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也日益突出。緩解人的心理壓力、促進人的心理健康、構建人的精神家園、實現人的心理和諧,已經成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現實課題。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不但有了更加充裕的閑暇時間發展自己的多方面才能和興趣愛好,而且也有了文化娛樂的新領域和精神文化的新需求。然而,經濟的發展並不能直接導致人們思想境界的提高,也不能自然而然地帶來人們精神生活的充實;科技的進步也並不意味著封建迷信、腐朽沒落的東西自動消亡。在物質生活豐裕、科學文化繁榮的條件下,有些人仍然陷入精神空虛甚至頹廢的狀態。社會的急速變化、人際情感的隔膜淡漠、各式各樣的價值觀念的混雜、形形色色的社會信息的涌流,使許多人陷入選擇的困境,迷惘、焦慮、浮躁,精神信仰找不到歸宿。 還要看到,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趨勢的曲折發展,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趨頻繁,各種思想理論相互激盪,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受到嚴重沖擊。西方國家大力推銷其奉行的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鼓吹文化和價值取向多元化,散布西方式的人權、民主、自由觀念,使一些人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信念發生動搖。由於科技的迅猛發展及其在文化傳播中的廣泛運用,西方國家文化產品的娛樂性、觀賞性、知識性大大增強,在一定時期很有市場,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說,我們正處在一個思想活躍、觀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時代,先進文化、有益文化、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時並存,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相互交織,各種思想文化有吸納有排斥,有融合有斗爭,有滲透有抵禦。只有不斷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才能以開放的心態和博大的胸懷,吸收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化成果,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我們必須以更深刻的認識、更開闊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文化創新,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用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精神、體現人民追求的文化,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文化創新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面對人們的價值選擇、社會意識、生活方式日趨多樣化,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激盪的文化境遇,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和文化追求,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充分挖掘和鼓勵不同階層、不同群體所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思想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凝聚精神力量;要結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要求,結合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變化,結合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新困難,切實解決好人們的各種思想和心理問題。 文化創新要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文化創新只有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才能獲得鮮活的素材,保持旺盛的活力。要敏銳把握時代變革的風氣之先,深刻體驗社會前進的准確信號,從波瀾壯闊的現實生活中汲取養分。要根據實踐的要求,審視我們的文化思想和觀念、內容和形式、體制和機制、領導方式和管理方式。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創新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開展文化創新。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價值取向,把服務群眾作為價值目標,堅持文化創新為了人民,文化創新依靠人民,文化創新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著眼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創新成果的標尺。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感受時代的脈搏,傾聽人民的心聲,反映人民精神需求的變化。文化工作者要善於從火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和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活動中汲取營養,力求創造出最好的文化產品,奉獻給時代,奉獻給人民,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 文化創新要著力提高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活力。提高文化發展活力,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根本途徑。要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讓一切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新才華充分施展,努力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體制機制創新是文化創新的關鍵。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科學設置文化行政管理機構和行政執法機構。要以文化企事業單位為主體,建立健全導向正確、富有活力的微觀運行機制。要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市場杠桿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布局結構、所有制結構、經營結構等方面進行戰略性調整。要建立相應的法律、政策、市場、人才、評估等保障體系和配套措施。要大力發展文化企業並利用高新技術提升文化產業的層次。內容創新是文化創新的核心。要不斷推進文化內容創新,使文化產品更加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不斷創造出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思想上的啟迪、身心上的愉悅、審美上的享受。要適應群眾的接受能力,總結群眾的豐富創造,運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文化的有益經驗,不斷推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新形式,不斷創造社會廣泛接受的文化新方法。要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力推動現代科技在文化領域的廣泛運用,改進和提高文化表現形式。 文化創新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要切實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逐步增加文化建設的投入,特別要加大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建設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服務方便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要充分尊重和盡量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不同文化需求,使所有公民都能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提高」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創造」上各盡其能,在「文化產品」上各取所需。要努力創作更多更好的文化藝術作品,積極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用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去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高度重視農村和城市基層文化建設。在整個文化建設中,要把農村文化建設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要採取多種形式面向群眾,根據群眾的要求來改進服務,通過文化設施的共享共用來改進服務,不斷提高為群眾服務的水平。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必將使我國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閱讀全文

與創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