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
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教師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1.單元之間的調整指依據學生的興趣和認知特點,對各單元的順序進行調整。
2.單元內的調整 指教師根據單元內知識的邏輯順序,對教學內容作重新調整,從而更好地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3.課內調整 指重新調整和組合某一課時中幾個部分的順序。
(二)重新調整和組合教學內容
(三)拓展和補充教學內容
教師應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的補充。中學生正處於記憶的黃金年齡段,其大腦對語言吸收的潛力是巨大的,教師應運用遺忘規律來引導學生記憶單詞,同時採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擴大詞彙量,使他們成為高效的學習者。教師還應適時增加相關的閱讀和寫作訓練,或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展開討論等。此外,教師還應設法拓寬教學資源的途徑,比如,廣播電視節目、音像資料、多媒體光碟資料、各種形式的網路資源以及報刊雜志等。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引起資源,採用不同的形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語言及其運用。
(四)更新教與學的方式,活化教學內容
教師在教學中應磁強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更新教與學的方法,讓教材為我所需,為我所用。
教師對教學設計的合理性不僅能夠激活教學內容,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創設出更多有意義的活動,使課堂充滿活力。
教學設計應留給學生更多的創造空間,通過課堂延伸出來的活動更具有活動性、創造性和使用效率。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幾點嘗試摘自《基礎英語教育網》於潤朴摘要:教師要善於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的取捨或調整。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完美統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區、本校教學實踐的特殊性實現有機結合;才能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英語教學;教材使用
黑龍江省大慶地區的小學從2001年秋季開始使用《英語》(新標准)教材。總結幾年來的使用情況,一線教師大都認為新教材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改變「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靈活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2001)(以下簡稱《課標》)在「教材使用建議」中也指出:教師要善於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捨或調整。按照這個要求,筆者在教學中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行了嘗試和實踐,以下談談幾個方面的理解和做法,與同行交流。
(一)適當補充或刪減教材內容,突出重難點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分清主次,把握重點,適當地刪減或補充教材內容。刪減就是要求教師改變過去眉毛鬍子一把抓的做法,強化能力訓練,淡化知識點訓練,減少對語境性詞語和句子的教學、訓練時間;補充就是根據教學目標適當增加有關內容的學習和操練的時間,科學地設計任務型活動,引導學生在任務活動中運用語言。
例如,在一年級起點教材第三冊第六模塊Weekend Activities這一課中新授詞彙非常多,而且在課文中又出現了有關單數第三人稱的問答。這些對於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顯然有一定的難度。考慮到編者的意圖,筆者並不要求學生掌握課本中出現的所有內容,而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第一、二人稱的問答上。這一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很大的聯系,掌握起來不太困難。至於單數第三人稱,在這一階段主要是通過大量的練習,讓學生了解句子的語義功能,而不必追究能否正確地把動詞變成單數第三人稱形式。通過給出正確的答案,教師引導學生將不同的語法現象進行對比,初步感知單數第三人稱的語法知識。實際上,單數第三人稱的語法現象曾出現在不同冊或同冊的不同模塊中,教師需要從總體上做好計劃,打破年級、模塊的界限,把教學難點分散到教材的各冊、各個模塊中,從而使學生在同一語法現象不斷循環反復的基礎上逐步掌握語言知識。
(二)分散語言知識點,提高再現率
針對部分模塊中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多、知識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可以先分散語言知識點,然後適時地循環反復地呈現這些語言知識。教師不必要求學生在通過一次講解和一次活動後就完全掌握某些知識,而應該在不斷地反復、循環地講解和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同時,教師也不必要把一個單元中所有的語言點都進行全面深入的講解,而應該適當地分散重點和難點。對於以前出現過多次並在本課需要歸納的語言點,可以適當地重點講解和訓練;對於新近出現的語言點,則只要求學生理解其在本課的最基本的語義功能,能初步運用即可。
另外,針對語言知識起點高的問題,教師應該把握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早滲透,重積累。早滲透是指在進行某些詞語或某項語法正式教學之前,先有意識地在前面的課文中少量地、重復性地出現,使學生對其有所接觸和了解,為以後的學習做好鋪墊。重積累就是把已學過的詞語或語法與新授內容結合起來,以舊帶新,溫故知新,逐步積累,循序漸進。例如,在第五冊教材第11模塊中,涉及到了大量的表示月份的詞彙,如果放在一起集中學習,難度肯定會非常大。這時就需要教師把語言點分散開,提早滲透這些詞語,以降低以後學習的難度。
在把語言點分散開來進行教學的同時,教師需要在備課的時候特別注意,要有一定的計劃性,不能孤立地以模塊為單位去備課,而要在通覽幾冊書的基礎上,仔細分析、比較、研究,再決定哪些模塊的知識點比較集中,而且是可以分散的,分散到哪些模塊中去,以及以什麼方式去加以滲透。
(三)聯系實際生活,替換教學內容或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依據實際教學的需要,適時地對教材中的部分內容或活動進行替換。例如,在講到教材第五冊第2模塊中「Let』s do something for somebody.」這一句子的時候,正值教師節的前幾天。因此,筆者設計了一個主題為 「Let』s do something for our teachers!」的小組活動,以替代活動用書中的練習。先為學生列出學過的相關動詞短語,然後要他們用英語提出建議。每個學生都表現得非常積極,提出了「Let』s make some tea for our teacher!」 「Let』s make a card for our teacher!」 「Let』s sing a song for our teacher!」等等。此類練習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所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並在實踐中運用所學語言。這樣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常規的「Act it out」的活動,教師可以改換活動方式。例如,在第一冊第11模塊Location一課中,筆者改換了通常的朗讀活動,將其設計為「猜一猜」的活動:由學生把一些學過其英語單詞的學慣用品藏在教室內,用「Where is the...?」提問,其餘學生則用「Is it in the...?/ Is it on the...?/ Is it under the...?」等句型來猜,以達到鞏固和應用in,on,under三個介詞的目的。
(四)擴展教學步驟,創造發展空間
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決定是否增加准備性的步驟以擴展教學活動,從而降低活動難度;或者延伸原有的活動,為學生創造發展的空間。
例如,在學完100以內的數字之後,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英語數字表達的規律,進而掌握100—1000以內的數字。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活動,要求學生各自深入商場、超市調查並記錄指定的幾件物品的價錢,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反饋和比較。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數字的表達方法並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英語歌曲是延伸和鞏固教學內容的有效途徑之一。筆者在教學中除了教授《英語》(新標准)這套教材中編排的歌曲和歌謠外,還另外引入了一些歌曲來學習「Good morning.」 「Nice to meet you.」 「How are you?」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等問候語和日常用語。在結束Family和Jobs這兩課內容之後,筆者又教學生唱「Finger Family」和「My father is a doctor, my mother is a teacher」兩首歌來鞏固相關的詞彙。這樣,既能夠幫助學生輕松地接受語言知識,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五)調整教學順序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調整教材內容的順序,將現實生活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以提高教學效果。例如,筆者在處理主題為Festival的這一模塊時,為了給學生創設一個較為真實的學習環境,體驗中西文化的不同,有意將本部分教學內容調整至聖誕節前一天進行教授。在這一天,學生們自己簡單地布置了教室,教師扮成聖誕老人,給他們分發禮物,並向他們介紹聖誕節的來歷、聖誕老人的故事和西方人過聖誕節的風俗習慣,然後請他們比較中國人過春節和西方人過聖誕節的不同。學生們在這樣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空前地高漲起來,原本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成了他們都感興趣、願意學習的內容,使本課不僅得以順利進行,而且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又如,在學習第一冊中的英文數字時,在大多數學生已熟練掌握了1—10英文單詞認讀的情況下,教師就可以提前教授安排在第四冊的11—100的數字,而沒有必要一定要等用到第四冊的時候再去教學這些數字。通過這樣的調整,適當地將一些教學內容提前,可以補充一年級的教學內容,減輕後面的教學壓力。
(六)對現有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和再利用
《英語》(新標准)為教師提供了活動手冊、教學掛圖和詞彙卡片等,這些資源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大量信息。插圖、掛圖和卡片都是靜態的,教師要善於讓它們動起來。例如,教材所配的教學掛圖沒有文字,教師就可以把它用於課前,讓學生看圖,或者通過老師提問,或者讓學生看圖說話、猜想、聯想、推斷來導入新課,為課文教學做一些適當的鋪墊。在新課講授過程中,學生對教學內容熟練到一定程度後,教師就可以出示掛圖,並板書對話或故事中的關鍵詞,讓學生嘗試看著圖上的不同情景及板書提示,復述課文內容。在學習「Make a Milkshake」,「Make Some Tea」,「Tree Planting」等內容順序性比較強的課文時,可以把整張的掛圖剪開使用,讓學生通過排序的練習來幫助他們復述課文。在教學中還可以把小幅的圖片進行塑封,用水性的記號筆書寫相應的注釋內容,以便反復使用和書寫不同的內容。
活動手冊的使用也是如此。在低年級有很多聽音塗色的練習,這樣的練習錄音一般較快,而塗色完成起來卻需要較長時間。為了不耽誤過多的時間,教師不妨讓學生根據聽力練習內容先畫一點,當時校對,等課後再完成其餘的塗色任務。在每次的聽力練習時,教師可以重放錄音,給學生多留一點思考解題的時間,保證他們聽懂了錄音內容。有些時候,教師還可以把錄音材料重新組織,編成新的錄音,這樣原本已經做完的練習就變成了新題。
《課標》倡導教師善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更是一名優秀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完美統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校教學實踐的特殊性實現有機結合;才能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2.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總結課後習題的知識點,看看包含哪些,自己舉幾個例子,進行重難點講解
3. 勞技課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勞技」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綜合性很強的課程,也是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實現這一核心目標最重要的是要正確樹立教材觀,要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勞技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是以圖代文,以圖為主,圖文並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如三年級的教材中就有一課「插接式飛機」,課文整個沒幾句話,兩三頁全部是「插接」飛機的簡單圖畫,學生一看就會製作了,甚至有一部分同學乾脆不帶製作材料,到小商店買一架吹塑紙插接式飛機帶到教室里,上課不動手製作,而且一個勁地拋擲從商店買來的飛機。面對這種情況,我在另一個平行班的教學中就改變了方法:事先允許學生在商店買玩具飛機帶進教室,然後課堂上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製作,製作完了就「玩」飛機,比較一下商店買的和自己做的哪個飛得遠,飛得高,試飛時想一想怎樣才能使自己製作的飛機飛行速度賽過商店買的玩具飛機,仔細觀察與比較:你的飛機還有什麼地方需要改進。
4. 如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挖掘教材的生活資源,使教學更具有現實性
新《數學課程標准》指出:「素材選用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為認知背景,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新教材的編寫力求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聯,但在學生的眼裡,書本中有些素材還是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須有意識地挖掘日常生活中學生需喜聞樂見、特別好奇、特別關注、特別感興趣的課程資源,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滿足學生喜好,以充實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秒的認識》(三年級上冊)一課時,我巧設場景,以「神州七號發射升空」引入,誘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接著又通過播放視頻——「新聞聯播前的最後5秒報時」「交叉路口信號燈」等學生熟悉的素材,拉近抽象的數學知識「秒」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含著數學、數學源於生活,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
二、拓展教材的空間,讓學習更具有探究性
新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是通過游戲、對話、表格和圖片等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並沒有直接給出結論,只有學生自主活動的建議和過程中的問題提示,力求為教與學留下盡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間。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設計一些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對他們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發展思維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一課,教材通過對話呈現了三種把梯形轉化成已學過圖形的操作方法「兩個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剪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我把一個梯形剪成了兩個三角形」。而對「具體怎樣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及其他轉化方法」,教材並沒有提示,這樣,就給我們的課堂教學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探究空間。教學中,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先把兩個一模一樣的梯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觀察並找出轉化後圖形各部分間的關系,通過討論交流,自主探究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接著我再次設疑:「如果只有一個梯形,你們有什麼方法推導它的公式呢?」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操作,由於學生剛剛用「剪拼法」研究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知識的遷移,有些學生很快找出了不同的轉化方法。有的學生用一個等腰梯形沿對角線剪開翻轉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有的用一個梯形沿梯形的右上角到對腰的中點剪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三角形;有的用一個等腰梯形沿中位線剪開翻轉180度拼成一個長方形,都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通過以上操作,學生不但親自經歷了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而且其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能圓滿地完成本節課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調整教材的編排,使教學更有效
教材的內容結構雖是根據學科特點進行科學系統編排的,但不一定完全符合所教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有時不必嚴格按照教材所編排的次序逐章逐節地進行教學,而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適當優化組合。如:人教版第七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單元編排共配置了8個例題,例1、例2、例3是「一位小數的認識與大小比較」,例4、例5是「兩位小數的認識」,例6是「認識小數的數位表」,例7、例8是「兩位小數的大小比較」。若教師嚴格按教材編排次序進行教學,教師教起來費力,學生學起來費勁。尤其是學生「對小數的讀寫法」這知識點掌握得很不順,究其原因,是教材中把「認識小數數位表」編排在例6,造成了學生的學習困難,以致於教師前5個例子的教學都事倍功半了。在教學小數這單元時,我改變教材的編排順序,用實際例子引出小數後,再出示例6,學習小數數位表,讓學生辨清小數由整數部分、小數點、小數部分組成,通過「小數數位表」再來學習例1、例2、例3、例4、例5,認識一位、兩位小數。這樣把例6放在例1的位置上來教,把小數數位表作為一根線,將8個例題連接起來,教師教得如意,學生學得也輕松。
總之,作為數學課程「實施者、決策者和創造者」的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依據新《數學課程標准》理念,有意識、有目的地對數學教材進行創造性的「深度加工」。通過悉心揣摩、精心設計、有效重組和完善整合,使教材更符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從而構築有效的數學課堂。
5. 小學數學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1、合並單元,把相似或相關的單元合並串講,使其更好理解、更明白因專果關系、效率更高屬。
2、如果是私立學校,我本人想把6個年級打亂,重新並接。效果更好,比如說,把認識鍾表、人民幣換算,放在乘法熟練之後。
3、根據大綱和小升初考試來使用教材,不要在一些內容上糾纏過久的時間
4、根據孩子的生活環境講解數學,理解更透、記憶更深,應用更好。
6. 如何創造性使用教材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教教材,新課程要求教師用教材教。品德教材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實現了教材功能的轉變,它不是教師的教本、學生的學本,不是師生課程生活的指揮棒,不是指令性課程範式下的產物,而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範例,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之一,它極具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空間。這就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材觀,擯棄那種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准、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既能以教材為載體,又能創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結合學生實際,適當重組教材。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新教材的板塊內容編排比較合理,但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這樣一來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大膽打破教材的框架結構,重新整合。
我曾聽過兩位教師執教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規矩與方圓》之活動主題三《法律保護你我他》。
另一位老師則對教材所呈現的內容進行適當重組,把能整合的話題內容整合在一起。教師從新買的衣服出現了質量問題引導學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規定,消費者有權要求退貨,接著引導學生從自己生活實際中舉例說明,同時通過開設模擬法庭,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自身的觀察、調查、了解等活動和組織互相交流,深化他們的生活經驗,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強化他們的法律意識,增強了他們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教師的教學活動流程非常清晰,雖然沒有把所有的法律常識一一呈現,但在有效的教學活動中,更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尤其是開設模擬法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更充分的體現,同時,教師還注重了法律意識的滲透和培養,讓學生學會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我們的學生基礎較差,教師要將新教材的內容面面俱到地教完,學生接受起來就比較困難。與其如此,還不如大膽刪去一些難度大、學生接受不了的內容,或者用相對簡單的材料來替換,或者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事件、場景、材料來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
另外, 現代社會通訊和媒體非常先進,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見識是比較廣的,教師可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的補充,適時增加相關的有益內容,或讓學生在閱讀、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展開討論。
可見,教師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主體的意識,擺正教材作為工具的地位,學會用教材來教,在內容上關注兒童的實際,設計上注重以主體活動的方式呈現,將教學的目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調節教學內容,讓學生有了真實有效的體驗,真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二、結合校班實際,適當整合教材。
品德課程強調以主題活動等實踐形態呈現,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創造性使用教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根據校班實際,追求最適合自己班級的有特色的教學。
例如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去環球旅行》中共包含了地球有多大、飛越太平洋、和非洲朋友共舞、迷人的歐洲風情、世界真奇妙五個活動主題。這五個活動主題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我先組織學生完成第一個活動主題,從宏觀整體的角度,初步了解地球上有關國家、人口、種族、民族和語言的概括及千姿百態的地形地貌。接下來的第二、三、四個主題內容的學習,均以旅遊日記的形式呈現。我便根據本班學生喜歡閱讀課外書、個性強、富有表現力、有競爭意識等,將全班學生分為美洲組非洲組歐洲組三大組去比賽。組織學生通過探究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由組長組織組員分工合作,觀察、收集、調查、整理資料及設計問題答辯和貼近主題式的才藝表演等,較好地引導學生主動體驗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給學生一周的時間准備。課堂上,我採用一組多種形式的研究學習成果匯報,其他組提問,教師只在關鍵處、困惑處給予點撥引導。這樣,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這些有代表性國家和地區各自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內容,從而了解世界的多樣性。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呈現美洲、非洲、歐洲等地的風俗習慣活動主題時,學生有話可說,有理可辨,他們擁有的信息是多元的,在課堂教學中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學生通過匯報、交流、質疑、釋疑等綜合表現來相互評價,綜合評定,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學生興致很高,而且收獲的不僅僅是教材中提供的信息。這也能體現品德課程的綜合性、活動性。
通過實踐,我們發覺,教師在組織實踐活動前,要准確全面地把握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指導學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真實有效的豐富的體驗和感悟。
三、結合本地實際 ,適當增減教材。
課程標准指出,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的資源是本教材創造性使用的途徑,為了能更好地符合學生和本地的情況,我們在使用教材時要做適當增減,況且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也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使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我們都知道,我國城鄉差別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各地名情風俗不盡相同,教材難以完全兼顧北方和南方、城鄉與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有趣的家鄉風情》之活動主題一《我喜歡過年》,講的是如何過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同樣的春節,各地名情風俗不盡相同,北方人春節看冰雕、貼窗花、包餃子、趕廟會等,而我們海南春節貼春聯、放鞭炮、看瓊劇、看公仔戲、舞龍、調聲、吃年糕等,教師還可適當補充海口萬春會、府城換花節、文昌糖糕、用魚祭祀等名俗習慣簡介,引發學生對自己在城裡或在鄉村分別是如何過年的情景的回憶,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
這樣,基於品德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綜合性的特點,本著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原則,選取了本地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例子及與教材主題相聯系的活動,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豐富的活動中得到真切的體驗。
總之,新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之一,但並非唯一。教師是教材的實施者,也是教材的再創造者,更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新理念倡導教師運用新教材要有新思路,要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教材中的學習資源是有限的,而教師和學生由此創造的學校資源是無限的,教師用教材教,要結合聯系生活實際,捕捉生活動態,激活教材,舍取補充貼近兒童現實生活,對學生真正有指導價值的內容進行教學,使原本純而又純的書本鮮活起來。
7.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對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幾點淺見。 一、做好教學前的分析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礎是課程分析,課程分析主要是確定教什麼,學什麼,具體有:①文本理解。即分析「課標」要求和先前的實踐經驗與反思,提出學生的學習任務,指出教材中的「十個著眼點」。於課程開發。即教材文本的開發資源、學生資源、教師資源、媒體資源(含教具、學具)、生活資源、環境資源,特別要開發與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③內容處理。根據文本理解和資源開發情況,提出對教學材料重組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