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火葯的發明出現於煉丹術活動中
火葯的發明之所以出現於煉丹術活動中,首先與中國煉丹術的工藝特點和內容有重要關系。人們對火葯燃爆現象的發現無疑是源於對金石礦物的火煉。而在中國古代,與火煉金石礦物有關的工藝不少,例如燒陶制瓷,是用柴炭去焙燒黏土或高嶺土,冶煉金屬是用炭或煤去焙燒某種礦石,但這些工藝中焙燒的對象和反應產物既比較單一,性情也都十分平和,而惟獨煉丹家最大膽、最富於開創性,往往標新立異,獨出心裁,把品種繁多的整個礦物群體作為研究對象,設計出各種葯物組合(配伍),經常把幾種甚至十幾種礦物混合起來,放到火中去燒煉,因此試驗中接觸到的化學變化最多,人工製造出的化學物質也最豐富,當然遇到爆燃現象的可能性也就最大。而作為爆燃作用和火葯關鍵成分的焰硝以及作為主要成分的硫磺(可包括雄黃)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為我國先民取得並利用作為醫葯,因此在西漢之際煉丹術肇興之時,它們就成為煉丹術葯物中的重要成員,從現存於中國最早的煉丹術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和《三十六水法》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情況。
Ⅱ 狐丘的煉丹術簡介
中國煉丹術的發明源自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長生不老的觀念。如後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葯,嫦娥偷吃後便飛奔到月宮,成為月中仙子。我們沒有確切的紀錄知道古代的服葯者吃甚麼丹葯以求長生,但若根據晉人編纂的《列仙傳》,他們所服食的包括丹砂、雲母、玉、代赭石、石、松子、桂等未經制煉的礦物和植物。 騶衍此方術已於戰國時萌芽,秦始皇、漢武帝亦好神仙和長生之說。諸方士如李少君、欒大等在朝廷服務,武帝時劉安也是著名的煉金丹人物,其著作《淮南子》曾提到汞、丹砂、雄黃等葯物。至景帝煉金風氣流行,西漢末的王莽也喜神仙思想和煉丹術。另外,道教亦與煉丹術扯上關系,道教創辦者張陵亦被稱精通此術。
東漢前煉丹術有兩個不同傳統:一是致力尋找長生不老葯;二則試造黃金。東漢時兩個傳統匯合為一,煉丹術家嘗制長生不老葯,而促成兩個傳統結合的因素實與醫葯發展有關,因此許多著名煉丹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同時是大醫葯家。葛洪對煉丹術和早期的化學貢獻保留在《抱朴子內篇》內,紀錄了許多長生不老葯(如太清丹、金液)及它們的制煉方法。
以上是一種流傳已久的信仰,更指出凡人也能脫胎換骨成神仙,此變形可用陰陽五行的理論作解釋。
Ⅲ 古代發明什麼與煉丹術有關
火葯!火葯發明千古之謎有望破解
一個由30多位文物界、勘探界專家組成的「中國古代火葯原料科學考察探險隊」日前結束在四川綿陽江油市老君山的考察。專家們宣布,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的火葯原料——硝的開采提煉基地,而這一發現將有助於揭開中國火葯發明的千古之謎。
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在長期的煉制丹葯過程中,發現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夠燃燒爆炸,由此誕生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公元808年,唐朝煉丹家清虛子撰寫了《太上聖祖金丹秘訣》,其中的「伏火礬法」是世界上關於火葯的最早文字記載,中國學術界由此認為火葯的發明不遲於
公元808年。但作為火葯最主要的原料——硝的熬制地點在哪裡?一直困擾著從事此項研究的專家。
11月底,由四川省川西北地質工程勘察院、北京華城九洲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綿陽市文物局等單位組成的「中國古代火葯原料科學考察探險隊」,對老君山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地考察。發現老君山地區有朝陽洞、天雨洞、高官洞等十幾個人工開鑿的山洞,其洞深在數百米至近十公里不等。考察隊在朝陽洞等山洞中,發現了排列有序的用來生產的硝池,以及堆積如山的下腳料、廢棄物和生活用的灶台等。其中煙子洞寬約60米,高達50米,在長約1公里的山洞內,人為形成了4處數百平方米的工作面,每個工作 面均有幾個硝池和大大小小的灶台,洞內還散落著大量破碎的明朝以前的瓷器。
專家們通過對山洞內的硝池、灶台、水槽的考察,認為當時提煉硝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並初步推算出一擔土可以提取8兩至12兩硝。此外,灶台口徑小的0.6米,大的1.5米,大灶台可以滿足100多人一天的伙食。
「考察組的專家已初步確認:老君山的這些洞穴是為了采硝而開鑿,時間不會遲於清代以前。」考察隊組織者之一、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原館長徐向東介紹說,「我們發現老君山是與火葯發明有關的文物富
集區,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火葯原料基地,這對於徹底弄清古代火葯的發明和生產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們通過對老君山周邊環境及文化的考察,發現重華鎮物產有限,交通不便,卻匯集了江西、廣東、福建、湖北、湖南、陝西、浙江等省的會館,有的會館至今保存完好。專家們一致認為,極有可能是經營硝的各省客商雲集在這里,並建起了各省的會館。在這些會館的旁邊,至今還有一條名為「火炮街」的古街,當地居民說這條街古代是經營火葯原料和爆竹的。
專家們還認為,四川是中國本土教道教的發祥地,兩漢前後道教煉丹盛行,火葯又是道教的發明,而老君山的深山密林中至今有宋代修建的4座道教教觀,這其中一定有必然的聯系。而作為火葯基本原料的硝、木炭、硫磺,在當地也都一應俱全,具備了火葯生產的基本條件。
徐向東稱,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在看了探險隊的文字考察報告和照片後,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發現,能找到火葯發明的物證的話,太令人振奮了」。國家文物局文研所所長榮大為同樣認為「這是重大發現,意義深遠,一定要做好保護工作」。如果經過進一步考察論證,老君山就是中國火葯的發明地,
並且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火葯原料開采地,那將是中國和全世界考古界的最為重大的發現之一
Ⅳ 煉金術是誰發明的
煉金術是起於12世紀歐洲的一個名字。到公元八世紀,煉金術真正開始了。和中國的情況相近,制金並不佔重要地位,煉金術士們追求的是制葯,長生才是他們的主要目標。
西方的煉金術可追溯到希臘化時期,最早、最可靠的代表人物是佐息摩斯。大約生活在公元350至420年的佐息摩斯相信存在著一種物質,它能魔術般地使金屬出現人所企望的變化。他對這種物質的稱呼,經阿拉伯傳入拉丁語系後,叫做「Elixirvitae」(長生不老葯),也就是類似於中國所說的「能令人不老不死」的「上品之神葯」———「金丹」。另一位煉金術士,活動於公元三世紀的赫米斯,是埃及的教士。作為一切有用的技藝的發明者,赫米斯受到普遍的尊重,被看作與埃及的月神有溝通,後來慢慢地被神化為「三倍大神赫米斯」,以至於他的名字,最後就直接演變成為「煉金術」。
早期的煉金術者的生活時代是從公元一世紀到五世紀。西方最早的煉金術著作是偽托德謨克里特的名字寫的(約公元100年)。西方煉金術認為金屬都是活的有機體,逐漸發展成為十全十美的黃金。這種發展可加以促進, 或者用人工仿造。所採取的手段是把黃金的形式或者靈魂隔離開來,使其轉入賤金屬;這樣賤金屬就會具有黃金的形式或特徵。金屬的靈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種靈氣,主要是表現在金屬的顏色上。因此賤金屬的表面鍍上金銀就被當作是煉金術者所促成的轉化。 伊斯蘭煉金術體現了一種關於本質的哲學,它與古希臘赫爾墨斯的哲學和中國的煉金術,以及關於礦物和金屬轉變成金的特殊原理都有密切的關系。伊斯蘭教歷史上,穆斯林學者對煉金術的效能長期爭論不休。正統的宗教學者大多反對煉金術,而多數自然學科的學者,盡管他們也不相信一般金屬能變成黃金,卻接受了煉金術的基本觀點。著名的伊斯蘭醫學家伊本·西那 在他的《治療書》中關於金屬構成的學說,便是以煉金術的理論為基礎。
穆斯林最早的煉金術者是倭麥亞王子哈立德·伊本·葉基德。8世紀初,煉金術甚為流行,其代表人物是賈比爾·伊本·哈揚。他的著作《七十本書》和《平衡書》,被視為伊斯蘭煉金術的基礎理論著作,是用阿拉伯文寫成的關於煉金術最重要的文獻。穆斯林醫生兼煉金術拉齊被譽為將煉金術發展為古代化學的奠基人。
煉金術在中國古代叫煉丹術。
中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派人到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葯。漢武帝本人就熱衷於神仙和長生不死之葯。到了東漢煉丹術得到發展,出現了著名的煉丹術家魏伯陽,著書《周易參同契》以闡明長生不死之說。繼後,晉代煉丹家陶弘景著《真誥》。到了唐代,煉丹術跟道教結合起來而進入全盛時期,這時煉丹術家孫思邈,著作《丹房訣要》。這些煉丹術著作都有不少化學知識,據統計共有化學葯物六十多種,還有許多關於化學變化的記載。
Ⅳ 煉丹術與火葯是怎樣發展誕生的
火葯的發明與我國古代的煉丹術息息相關。很早以前,煉丹家們便對組成火葯的木炭、硝石、硫黃這三種物質有了一定認識。
古代煉丹家在長期的煉丹實踐中,將硝石、硫黃、雄黃和松脂、油脂、木炭等材料不斷地混合、煅燒,這就使火葯的發明成為了必然。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深受百姓的愛戴。後來由於年事漸高,精力日衰,就想去追求一種長生不老的境界,於是拜仙翁容成子為師,跟隨他倆學道煉丹,求長生不老之術。
容成子對他說:「修道煉丹,一定要選擇靈山秀水,丹葯才能煉成。」
於是黃帝就跟隨容成子外出尋找煉丹勝地。
他們跋山涉水,遍歷五嶽三山,最後選定了黃山。從此以後,他就和容成子同住此山煉丹。他們每天伐木燒炭,采葯煮石,不管刮風下雨,從不間斷。
丹葯必須反復煉9次,才能煉成,這叫「九轉還丹」。他們煉了一次又一次,越煉難度越大,但黃帝的決心也越大。經過480年,那閃閃發亮的金丹終於煉成了。黃帝服了一粒,頓覺身輕如燕。
就在這時,黃山的崖隙間,突然流出一道紅泉,熱氣熏蒸,香氣撲鼻。於是容成子讓黃帝到這紅泉中沐浴。
黃帝在紅泉中連浸了七天七夜,全身的老皺皮膚都隨水漂去,他完全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看上去滿面紅光,青春再現。
黃帝煉丹成仙只是傳說,但我國煉丹之術卻由來已久,而恰恰就是煉丹術為火葯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配製成火葯需要木炭、硫黃和硝石。其實,我國古人對這三種原料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新石器時期,人們在燒制陶器時就認識了木炭,把它當做燃料。木炭灰分比木柴少,溫度高,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商周時期,人們在冶金中廣泛使用木炭。
硫黃是天然存在的物質,很早人們就開采利用它了。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接觸到硫黃,如溫泉會釋放出硫黃的氣味,冶煉金屬時,逸出的二氧化硫刺鼻難聞,這些都會給人留下印象。
古人掌握最早的硝石,可能是牆角和屋根下的土硝。硝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能與很多物質發生反應,它的顏色和其他一些鹽類區別不大,在使用中容易搞錯,在實踐中人們掌握了一些識別硝石的方法。
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草木經集注》中就說過:「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硝石也。」這和近代用火焰反應鑒別鉀鹽的方法相似。
硝石和硫黃一度被作為重要的葯材。在漢代問世的《神農本草經》中,硝石被列為上品中的第六位,認為它能治20多種病;硫黃被列為中品葯的第三位,也能治10多種病。這樣,人們對硝石和硫黃的研究就更為重視。
雖然人們對木炭、硫黃、硝石的性質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硝石、硫黃、木炭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製成火葯還是煉丹家的功勞。
我國古代黑火葯是硝石、硫黃、木炭以及輔料砷化合物,油脂等粉末狀均勻混合物,這些成分都是我國煉丹家的常用配料。把這種混合物叫做「葯」,也揭示著它和我國醫學的淵源關系。
煉丹術起源很早,《戰國策》中已有方士向西漢時期開國功臣劉賈獻不死之葯的記載。漢武帝也奢望「長生久視」,向民間廣求丹葯,招納方士,並親自煉丹。
從此,煉丹成為風氣,開始盛行。歷代都出現煉丹方士,也就是所謂的煉丹家。煉丹家的目的是尋找長生不老之葯,但這樣的目的是不可能達到的。
煉丹術流行了1000多年,最後還是一無所獲。但是,煉丹術所採用的一些具體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它顯示了化學的原始形態。
煉丹術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火法煉丹。它直接與火葯的發明有關系。所謂「火法」煉丹是一種無水的加熱方法,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對火法有所記載。
火法大致包括:煅,就是長時間高溫加熱;煉,就是乾燥物質的加熱;灸,就是局部烘烤;熔,就是熔化;抽,就是蒸餾;飛,又叫升,就是升華;優,就是加熱使物質變性。
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學方法,也是煉丹術這種職業能夠產生發明的基礎。
煉丹家的虔誠和尋找長生不老之葯的挫折,使得煉丹家不得不反復實驗和尋找新的方法。這樣就為火葯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在發明火葯之前,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葯品,如硫化汞等。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製成的產品之一。
據宋代類書《太平御覽》記載,春秋時期的「范子計然曰:消石出隴道」,以及「石硫黃出漢中」,可見我國使用硝石和硫黃是很早的。
至漢代,煉丹家已經開始使用硝石。《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日夏至而流黃譯。」《說文》有「留黃」出產之記載等;《神農本草經》中硝和硫黃分別為上品和中品葯;《周易參同契》記載:「挺除武都,八石棄捐。」「鼓鑄五石,銅,以之為輔樞……千舉必萬敗。」
上述史載都說明,包括硝石在的原料,由於其強氧化性使火法反應進行激烈,在當時還沒有很好地馴服它,掌握它。
由東漢煉丹理論家魏伯陽到東晉著名煉丹家葛洪開始,煉丹術方興未艾,煉丹著作由《周易參同契》中的「火記六百篇」至《抱朴子·內篇·金丹》中的「披涉篇卷,以千計矣」。這一段時間內,有許多煉丹家在進行試驗。
硝石煉雄黃,應該得到氧化砷。葛洪記載的三物煉雄黃的成功例子,是引入了松脂、豬大腸等有機物,可使氧化砷還原為砷單質。但仍然要控制溫度,超過一定溫度,就會起火爆炸。
古代沒有溫度計,必定有超過的時候,也就是制煉單質砷有成功,也有失敗的時候,後一情況正是火葯產生的萌芽。後來的火葯成分,也是積極利用這一實驗現象的結果。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因此火葯的發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煉丹家對於硫黃、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
「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工序稱為「伏火」。
唐代初期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黃法」中記載:硫黃、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黃和硝石起燒焰火。
等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炭消去1/3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代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
他用馬兜鈴代替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炭起燃燒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黃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黃。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葯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
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炭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葯物伏火而引起煉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
唐代的煉丹者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炭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葯,這種葯被稱為「著火的葯」,即火葯。
由於火葯的發明來自製丹配葯的過程中,在火葯發明之後,曾被當做葯類。《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
火葯沒有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但煉丹家對火葯原料的研究,最終促成了火葯的誕生。
Ⅵ 煉丹術起源於哪個國家
從秦漢開始的
煉丹術
引言
盡管理、氣、數的原理應用在煉丹術上或者比應用在天文學上較為隱晦和難以捉摸,但中國的煉丹術家憑著他們對陰陽五行和數的知識,嘗試把銅、鉛等金屬煉成黃金,以求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參同契五相類秘要》是一部重要的煉丹理論書籍,它的開端便有下列一個表:
陽 一 二 三 四 五
水 火 木 金 土
陰 六 七 八 九 十
這個表對於陰陽、五行和數字的分配,與"河圖"是一致的(參考本書第一篇),可見理、氣、數的原理和煉丹術有密切的關系。煉丹失敗固然可以歸咎於煉丹過程的疏忽,但也可以歸咎於命運,而命運就是數的另一面。因此,一個人必須命中註定與仙有緣才能煉成金丹,否則必定失敗。
煉丹術的起源
中國煉丹術的發明源自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長生不老的觀念。如後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葯,嫦娥偷吃後便飛奔到月宮,成為月中仙子。我們沒有確切的紀錄知道古代的服葯者吃甚麼丹葯以求長生,但若根據晉人編纂的《列仙傳》,他們所服食的包括丹砂、雲母、玉、代赭石、石、松子、桂等未經制煉的礦物和植物。
"騶衍"此方術已於戰國時萌芽,秦始皇、漢武帝亦好神仙和長生之說。諸方士如李少君、欒大等在朝廷服務,武帝時劉安也是著名的煉金丹人物,其著作《淮南子》曾提到汞、丹砂、雄黃等葯物。至景帝煉金風氣流行,西漢末的王莽也喜神仙思想和煉丹術。另外,道教亦與煉丹術扯上關系,道教創辦者張陵亦被稱精通此術。
東漢前煉丹術有兩個不同傳統:一是致力尋找長生不老葯;二則試造黃金。東漢時兩個傳統匯合為一,煉丹術家嘗制長生不老葯,而促成兩個傳統結合的因素實與醫葯發展有關,因此許多著名煉丹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同時是大醫葯家。葛洪對煉丹術和早期的化學貢獻保留在《抱朴子內篇》內,紀錄了許多長生不老葯(如太清丹、金液)及它們的制煉方法。
以上是一種流傳已久的信仰,更指出凡人也能脫胎換骨成神仙,此變形可用陰陽五行的理論作解釋
中國煉丹術的黃金時代
葛洪時代後長生不老葯的故事繼續吸引了許多皇帝,如此魏道武帝拓跋珪於京師設仙坊煉葯,太武帝拓跋燾召韋文秀問方士金丹之事和命人入山訪仙,徐謇采營煉丹為孝文帝制金丹,實現"延年法"等。右圖為(丹房須知)所載火爐。
後晉末至晚唐期間中國煉丹術進入黃金時代。著名煉丹術家、醫葯家和葯物學家貢獻至極,他曾為梁武帝蕭衍煉丹,傳有《道藏》中《三十六水法》的書,對研究化學中以水為媒介的無機反應頗有幫助。與此同時,煉丹術家楚澤編訂了蘇元明的著作《太清石壁記》,記載了各種丹葯的成份和煉制方法,如九鼎丹法,蘇在"金英丹方"中也解釋當時化學家所用的隱名。
許多皇帝因服食丹葯中毒身亡,如晉哀帝、唐憲宗、唐穆宗等,因此許多專家均提出方術丹葯不可盡信的警告。如金英丹含水銀和砷,含有毒素,但中國人仍堅持煉丹,因不是所有丹葯都是有毒的,有人亦以金丹毒為戒,改用其它方法追求長生,而且中國人"以毒攻毒"的觀念在現代醫學上是成立的。
Ⅶ 古代煉丹術
道教主要道術之一。為煉制外丹與內丹的統稱。外丹術源於先秦神仙方術,是在丹爐中燒煉礦物以製造「仙丹」。其後將人體擬作爐鼎,用以習煉精氣神,稱為內丹術。蘇軾《送蹇道士歸廬山詩》:「綿綿不絕微風里,內外丹成一彈指。」陳師道註:「道家以烹煉金石為外丹;龍虎胎息,吐故納新為內丹
。」煉丹的方法各種各樣,不光有火煉,同時也有水煉,冷煉等等一系列的方法來煉制不同的丹葯。
道士煉丹的理論基礎,是術士們對生命誕生、成長、成熟、衰落,死亡這五部的本質的思考、人的死士,是因於內氣絕神散,於外血盡軀朽,所以,服用丹葯的好處就在於可以使肌體免於衰老、傷殘。黃金,千年不朽,百煉不化,自然成為了術士的首選。東晉術士葛洪說:「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煉人身體,令人不老不死」;另一方面,煉丹家的思想受黃老的影響較大,因而他們把長存人間,永不死亡的境界同羽化成仙,飛升太空的境界一並視為生命的最高境界,所以,那些見火升華,去質輕化的物質,在他們看來是靈異之物,服用這些葯用的人可以染上靈氣,換骨輕身,遨遊宇宙,這樣,以丹砂、水銀為代表的另一類物質進入了方士的視野,因為「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它「細理紅潤,積轉愈久,變化愈妙,能飛能粉,能精能雪,能拒炎,能化水,銷之可以不耗,埋之可以不壞。」可見,丹砂被認為是很有靈氣的。
盡管理、氣、數的原理應用在煉丹術上或者比應用在天文學上較為隱晦和難以捉摸,但中國的煉丹術家憑著他們對陰陽五行和數的知識,嘗試把銅、鉛等金屬煉成黃金,以求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參同契五相類秘要》是一部重要的煉丹理論書籍,它的開端便有下列一個表:
陽 一 二 三 四 五
水 火 木 金 土
陰 六 七 八 九 十
這個表對於陰陽、五行和數字的分配,與"河圖"是一致的,可見理、氣、數的原理和煉丹術有密切的關系。煉丹失敗固然可以歸咎於煉丹過程的疏忽,但也可以歸咎於命運,而命運就是數的另一面。因此,一個人必須命中註定與仙有緣才能煉成金丹,否則必定失敗。從歷史上看,方士們對煉丹的方法及理論一開始是比較模糊的,只有一個總的原則,終於到了東漢,一位叫魏伯陽的術士成為了煉丹術的立法者,他寫成關於煉丹的純理論性著作《周易參同契》,第一次把《周易》的陰陽學理論用於闡釋煉丹術,他提出了煉丹要講究葯物的「陰陽相合」,注意配搭,否則就不可能製造出真正有益的丹葯。 正是由於魏伯陽的貢獻,唐代的方士們才可能在此理論的基礎上加以完善,把各種礦物分成了陰葯和陽葯兩大類,提出理解和運用陽葯和陰葯間的兩性交媾,消長變化,彼此共濟和相互制約是掌握煉丹原理的關鍵。通常認為,那些容易燃燒,顏色赤黃,見火升華的礦物,隸歸於陽性,例如黃金,見火燃燒的硫磺,色澤鮮紅的丹砂,生於「向陽之山」加熱飛風升騰的雄黃,而那些好伏不動,志性沉滯,形勢頑狠,不能燃燒或形成於陰山水旁的,歸於陰性。如黑鉛,形色晦暗;如汞,其狀如水似銀;還有硝石(KNO3)生於湖邊或陰濕角落,生於山陰的硇砂(NH4Cl)礬石[KAl3(SO4)2(OH)6]這些都是陰葯,然後用不同的方法搭配和煉制就可以練成外丹,進而輔助內丹的修煉了。
Ⅷ 煉丹術是誰發明的
煉丹術
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方術。又稱金丹術、煉金術、點金術、黃白術。其內容非常復雜,中心目標是用人工方法製作既可以使人「長生不死」,又能用點金的神丹點化銅、鐵等普通金屬以轉變為黃金和白銀。由於中國古時有「成仙」的說法,所以煉丹術最先在中國誕生。煉丹家認為,人的肉體可以藉助於某種神奇的葯物而獲得永生。「丹」原來指丹砂(即硫化汞),後來泛指被認為是「長生葯」或「點金葯」的各種葯物。
煉丹術的產生有其社會背景,當封建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力有了較大的提高,統治階級對物質享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皇帝和貴族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兩種奢望:第一希望掌握更多的財富,供他們享樂;第二希望長生不死,使他們的統治一勞永逸。
中國煉丹活動起源於公元前3世紀,到了東漢,方士們的神仙思想發展成為道教,煉丹的風氣便深入民間。東漢魏伯陽所著《周易參同契》是現存的世界上最早的煉丹術的理論著作,書中提到當時的煉丹家有《火記》600篇,可見當時火法煉丹已積累了大量經驗性知識。晉代煉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內篇》,對漢晉以來的煉丹術作了詳細的記載和總結,他的煉丹術分為3個互相關聯的部分:①煉制萬應靈丹,以為「仙道之極」。②採集並加工製作長生葯。這些葯物包括礦物、動物性、植物性葯物,認為它們能起到「令人身安命延」、「養性」和「除病」的作用。③點化金銀。用銅、鐵等普通金屬點化為黃金和白銀,實際上是使用化學方法製成各種與金、銀外貌相似的合金。
除了中國發展煉丹術以外,8世紀,阿拉伯也出現了稱為al-kimiya(據考證可能是由漢語「金液」兩字的古音kim-ya演變而來)的煉丹術,追求一種叫做阿爾伊克西爾的萬應靈丹,指望用它來使人長壽,其他內容包括煉金和制葯。約12世紀,阿拉伯煉丹術隨著伊斯蘭教的勢力傳播到歐洲。
煉丹家的指導思想是唯心的,因此,他們的本來目的全然沒有達到。但是煉丹的實踐畢竟使煉丹家們接觸到種種自然現象,從而提高了對自然界的認識,例如,他們日日夜夜地在實驗室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際經驗,從而提出了一種可貴的思想:「物質之間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轉變」,而唐朝末年出現的火葯則是煉丹術實踐的產物。最後,煉丹術成了歐洲近代化學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從而由alchemia和alchimia等代表煉丹術的名詞演變為代表化學的Chemie(德文)、chimie(法文)和chemistry(英文)。
煉丹術
引言
盡管理、氣、數的原理應用在煉丹術上或者比應用在天文學上較為隱晦和難以捉摸,但中國的煉丹術家憑著他們對陰陽五行和數的知識,嘗試把銅、鉛等金屬煉成黃金,以求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參同契五相類秘要》是一部重要的煉丹理論書籍,它的開端便有下列一個表:
陽 一 二 三 四 五
水 火 木 金 土
陰 六 七 八 九 十
這個表對於陰陽、五行和數字的分配,與"河圖"是一致的(參考本書第一篇),可見理、氣、數的原理和煉丹術有密切的關系。煉丹失敗固然可以歸咎於煉丹過程的疏忽,但也可以歸咎於命運,而命運就是數的另一面。因此,一個人必須命中註定與仙有緣才能煉成金丹,否則必定失敗。
煉丹術的起源
中國煉丹術的發明源自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長生不老的觀念。如後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葯,嫦娥偷吃後便飛奔到月宮,成為月中仙子。我們沒有確切的紀錄知道古代的服葯者吃甚麼丹葯以求長生,但若根據晉人編纂的《列仙傳》,他們所服食的包括丹砂、雲母、玉、代赭石、石、松子、桂等未經制煉的礦物和植物。
"騶衍"此方術已於戰國時萌芽,秦始皇、漢武帝亦好神仙和長生之說。諸方士如李少君、欒大等在朝廷服務,武帝時劉安也是著名的煉金丹人物,其著作《淮南子》曾提到汞、丹砂、雄黃等葯物。至景帝煉金風氣流行,西漢末的王莽也喜神仙思想和煉丹術。另外,道教亦與煉丹術扯上關系,道教創辦者張陵亦被稱精通此術。
東漢前煉丹術有兩個不同傳統:一是致力尋找長生不老葯;二則試造黃金。東漢時兩個傳統匯合為一,煉丹術家嘗制長生不老葯,而促成兩個傳統結合的因素實與醫葯發展有關,因此許多著名煉丹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同時是大醫葯家。葛洪對煉丹術和早期的化學貢獻保留在《抱朴子內篇》內,紀錄了許多長生不老葯(如太清丹、金液)及它們的制煉方法。
以上是一種流傳已久的信仰,更指出凡人也能脫胎換骨成神仙,此變形可用陰陽五行的理論作解釋
中國煉丹術的黃金時代
葛洪時代後長生不老葯的故事繼續吸引了許多皇帝,如此魏道武帝拓跋珪於京師設仙坊煉葯,太武帝拓跋燾召韋文秀問方士金丹之事和命人入山訪仙,徐謇采營煉丹為孝文帝制金丹,實現"延年法"等。右圖為(丹房須知)所載火爐。
後晉末至晚唐期間中國煉丹術進入黃金時代。著名煉丹術家、醫葯家和葯物學家貢獻至極,他曾為梁武帝蕭衍煉丹,傳有《道藏》中《三十六水法》的書,對研究化學中以水為媒介的無機反應頗有幫助。與此同時,煉丹術家楚澤編訂了蘇元明的著作《太清石壁記》,記載了各種丹葯的成份和煉制方法,如九鼎丹法,蘇在"金英丹方"中也解釋當時化學家所用的隱名。
許多皇帝因服食丹葯中毒身亡,如晉哀帝、唐憲宗、唐穆宗等,因此許多專家均提出方術丹葯不可盡信的警告。如金英丹含水銀和砷,含有毒素,但中國人仍堅持煉丹,因不是所有丹葯都是有毒的,有人亦以金丹毒為戒,改用其它方法追求長生,而且中國人"以毒攻毒"的觀念在現代醫學上是成立的。
Ⅸ 煉丹術的起源是什麼
煉丹術起源很早,《戰國策》中已有方士向西漢時期開國功臣劉賈獻不死之葯的記載。漢武帝也奢望「長生久視」,向民間廣求丹葯,招納方士,並親自煉丹。
從此,煉丹成為風氣,開始盛行。歷代都出現煉丹方士,也就是所謂的煉丹家。煉丹家的目的是尋找長生不老之葯,但這樣的目的是不可能達到的。
煉丹術流行了1000多年,昀後還是一無所獲。但是,煉丹術所採用的一些具體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它顯示了化學的原始形態。
煉丹術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火法煉丹。它直接與火葯的發明有關系。所謂「火法」煉丹是一種無水的加熱方法,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對火法有所記載。
Ⅹ 關於煉丹術
道教主要道術之一。為煉制外丹與內丹的統稱。外丹術源於先秦神仙方術,是在丹爐中燒煉礦物以製造「仙丹」。其後將人體擬作爐鼎,用以習煉精氣神,稱為內丹術。蘇軾《送蹇道士歸廬山詩》:「綿綿不絕微風里,內外丹成一彈指。」陳師道註:「道家以烹煉金石為外丹;龍虎胎息,吐故納新為內丹。」
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方術。又稱金丹術、煉金術、點金術、黃白術。其內容非常復雜,中心目標是用人工方法製作既可以使人「長生不死」,又能用點金的神丹點化銅、鐵等普通金屬以轉變為黃金和白銀。由於中國古時有「成仙」的說法,所以煉丹術最先在中國誕生。煉丹家認為,人的肉體可以藉助於某種神奇的葯物而獲得永生。「丹」原來指丹砂(即硫化汞),後來泛指被認為是「長生葯」或「點金葯」的各種葯物。
煉丹術的產生有其社會背景,當封建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力有了較大的提高,統治階級對物質享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皇帝和貴族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兩種奢望:第一希望掌握更多的財富,供他們享樂;第二希望長生不死,使他們的統治一勞永逸。
中國煉丹活動起源於公元前3世紀,到了東漢,方士們的神仙思想發展成為道教,煉丹的風氣便深入民間。東漢魏伯陽所著《周易參同契》是現存的世界上最早的煉丹術的理論著作,書中提到當時的煉丹家有《火記》600篇,可見當時火法煉丹已積累了大量經驗性知識。晉代煉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內篇》,對漢晉以來的煉丹術作了詳細的記載和總結,他的煉丹術分為3個互相關聯的部分:①煉制萬應靈丹,以為「仙道之極」。②採集並加工製作長生葯。這些葯物包括礦物、動物性、植物性葯物,認為它們能起到「令人身安命延」、「養性」和「除病」的作用。③點化金銀。用銅、鐵等普通金屬點化為黃金和白銀,實際上是使用化學方法製成各種與金、銀外貌相似的合金。
除了中國發展煉丹術以外,8世紀,阿拉伯也出現了稱為al-kimiya(據考證可能是由漢語「金液」兩字的古音kim-ya演變而來)的煉丹術,追求一種叫做阿爾伊克西爾的萬應靈丹,指望用它來使人長壽,其他內容包括煉金和制葯。約12世紀,阿拉伯煉丹術隨著伊斯蘭教的勢力傳播到歐洲。
煉丹家的指導思想是唯心的,因此,他們的本來目的全然沒有達到。但是煉丹的實踐畢竟使煉丹家們接觸到種種自然現象,從而提高了對自然界的認識,例如,他們日日夜夜地在實驗室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際經驗,從而提出了一種可貴的思想:「物質之間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轉變」,而唐朝末年出現的火葯則是煉丹術實踐的產物。最後,煉丹術成了歐洲近代化學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從而由alchemia和alchimia等代表煉丹術的名詞演變為代表化學的Chemie(德文)、chimie(法文)和chemistry(英文)。
煉丹術的起源
中國煉丹術的發明源自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長生不老的觀念。如後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葯,嫦娥偷吃後便飛奔到月宮,成為月中仙子。我們沒有確切的紀錄知道古代的服葯者吃甚麼丹葯以求長生,但若根據晉人編纂的《列仙傳》,他們所服食的包括丹砂、雲母、玉、代赭石、石、松子、桂等未經制煉的礦物和植物。
"騶衍"此方術已於戰國時萌芽,秦始皇、漢武帝亦好神仙和長生之說。諸方士如李少君、欒大等在朝廷服務,武帝時劉安也是著名的煉金丹人物,其著作《淮南子》曾提到汞、丹砂、雄黃等葯物。至景帝煉金風氣流行,西漢末的王莽也喜神仙思想和煉丹術。另外,道教亦與煉丹術扯上關系,道教創辦者張陵亦被稱精通此術。
東漢前煉丹術有兩個不同傳統:一是致力尋找長生不老葯;二則試造黃金。東漢時兩個傳統匯合為一,煉丹術家嘗制長生不老葯,而促成兩個傳統結合的因素實與醫葯發展有關,因此許多著名煉丹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同時是大醫葯家。葛洪對煉丹術和早期的化學貢獻保留在《抱朴子內篇》內,紀錄了許多長生不老葯(如太清丹、金液)及它們的制煉方法。
以上是一種流傳已久的信仰,更指出凡人也能脫胎換骨成神仙,此變形可用陰陽五行的理論作解釋
中國煉丹術的黃金時代
葛洪時代後長生不老葯的故事繼續吸引了許多皇帝,如此魏道武帝拓跋珪於京師設仙坊煉葯,太武帝拓跋燾召韋文秀問方士金丹之事和命人入山訪仙,徐謇采營煉丹為孝文帝制金丹,實現"延年法"等。右圖為(丹房須知)所載火爐。
後晉末至晚唐期間中國煉丹術進入黃金時代。著名煉丹術家、醫葯家和葯物學家貢獻至極,他曾為梁武帝蕭衍煉丹,傳有《道藏》中《三十六水法》的書,對研究化學中以水為媒介的無機反應頗有幫助。與此同時,煉丹術家楚澤編訂了蘇元明的著作《太清石壁記》,記載了各種丹葯的成份和煉制方法,如九鼎丹法,蘇在"金英丹方"中也解釋當時化學家所用的隱名。
許多皇帝因服食丹葯中毒身亡,如晉哀帝、唐憲宗、唐穆宗等,因此許多專家均提出方術丹葯不可盡信的警告。如金英丹含水銀和砷,含有毒素,但中國人仍堅持煉丹,因不是所有丹葯都是有毒的,有人亦以金丹毒為戒,改用其它方法追求長生,而且中國人"以毒攻毒"的觀念在現代醫學上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