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鋼琴是由誰發明出來的
鋼琴的發明者是義大利的克里斯托弗利,他是世界上第一鋼琴「哈潑西考特」的製造者。1687年,克利斯托佛利開始在佛羅倫薩親王菲迪南那裡工作,直到1713年親王去世。1709年,他製造了一架外形與「哈潑西考特」一模一樣、但內部琴弦發音裝置不同的鋼琴,這是世界上第一架鋼琴。
Ⅱ 鋼琴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最早是哪個國家
鋼琴是義大利人克利斯托福里(1655—1731年)在1709年發明的。他原是一位鋼琴前身的製造者。1687年,克利斯托福受雇於佛羅倫薩親王菲迪南,一直到1713年親王去世。1709年,他發明了一架外形與鋼琴前身完全相同,但內部琴弦發音裝置不一樣的鋼琴。這是世界上第一台鋼琴。
鋼琴前身用羽管撥動琴弦,所以有人稱為「羽管鍵琴」;而鋼琴使用能被嘆氣會的錘子敲擊琴弦,力度可以控制,能使音量有大小不同的變化,所以當時講這中心十月七命名為「有強弱變化的哈波西考特」,弱(piano)和強(forte)兩個字拼寫起來就是「pianoforte」,後來簡稱「piano」也就是鋼琴的外語名。
鋼琴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動琴槌以敲打琴弦。從十八世紀末以來,在歐洲及美國,鋼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鍵盤樂器。鋼琴發源於歐洲,十八世紀初,義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發明的一種類似現代鋼琴的鍵盤式樂器,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鋼琴(義大利語:pianoforte)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有「樂器之王」的美稱。由88個琴鍵(52個白鍵,36個黑鍵)和金屬弦音板組成。
鋼琴音域范圍從A0(27.5Hz)至 C8(4186Hz),幾乎囊括了樂音體系中的全部樂音,是除了管風琴以外音域最廣的樂器。鋼琴普遍用於獨奏、重奏、伴奏等演出,作曲和排練音樂十分方便。
鋼琴作為物質基礎,為音樂家的創作提供了條件,音樂家創造發展的鋼琴文化又促進鋼琴結構功能的進一步成熟。
Ⅲ 鋼琴是誰發明
義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發明的
Ⅳ 鋼琴是誰發明的
鋼琴的發明者是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福里,他是義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樂器製作師。
Ⅳ 鋼琴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鋼琴,由義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B·Cristofori)於1710年前後在佛羅倫薩製造出來,當時取名為「弱和強」(Piano e forte)。後來,幾乎所有語種都稱鋼琴為Piano,就是Piano e forte的簡稱。中文稱Piano 為鋼琴,這倒是中國化了的名稱
Ⅵ 鋼琴是怎樣發明的
鋼琴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動琴槌以敲打琴弦。從十八世紀末以來,在歐洲及美國,鋼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鍵盤樂器。鋼琴發源於歐洲,十八世紀初,義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發明的一種類似現代鋼琴的鍵盤式樂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在所有樂器中,鋼琴最像機器。它簡直就是一種機器,人用手操作的機器。其尊容談不上優美,故此畫家們很少讓它入畫。然而人機結合,人機相遇,它忽地靈通了!能彈了貝多芬,如哲人之沉思雄辨;彈肖邦,如吟詩;彈德彪西,如作畫。它竟兼有了詩人、畫家、哲人、鼓動家的功能。尼采、托爾斯泰、阿道爾諾們愛之,彈之,當然不是沒有緣故了。」 「想想看吧,世無鋼琴,我們也就沒有莫扎特的二十幾部鋼琴協奏曲了;也就沒有貝多芬的奏鳴曲了;沒有肖邦的那些鋼琴詩了;德彪西的『鋼琴畫』也就不可得而賞之了。那人間將是何等的荒涼、寂寞!」辛豐年先生在《鋼琴文化300年》中的論述不但精闢地道出了鋼琴的外型、內涵和精神,更道出了鋼琴不可或缺的社會功能。
鋼琴之所以成為樂器大家族中的「王者」,是人類的精神文明及科技文明的發展所賦於它的,鋼琴作為樂器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求,鋼琴的發展更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精神生活不斷發展的狀態。鋼琴作為物質基礎,為音樂家的創作提供了條件,音樂家創造發展的鋼琴文化又促進鋼琴結構功能的進一步成熟。由此我們說鋼琴是鋼琴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鋼琴、認識鋼琴,也就成為了一個音樂人認識鋼琴文化的必須了。 通常人們認為鋼琴有近300年歷史,即1709年由義大利制琴大師B·克里斯托福里所創制的現代鋼琴的前身。在以後的200多年,又不斷改進完善,方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現代鋼琴。然而,鋼琴的整個演變過程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即現代鋼琴出現之前,鋼琴已存在了300多年,我們稱這一階段的鋼琴為古鋼琴。現代鋼琴的前身只是1709年古鋼琴質的發展與飛躍。若沒有古鋼琴所發展的「量」的積累,也就不會產生1709年古鋼琴「質」的飛躍。
鋼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與古西臘的弦什(一弦琴)。將弦什的琴弦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了多弦樂器。進而多弦樂器又演變成兩種演奏形式的樂器。一是以手指撥動琴弦發音的多弦樂器。後與鍵盤結合成為撥弦古鋼琴。另一種是以手指撥動琴鍵,裝置於鍵尾的小槌擊弦發音的古鋼琴。這兩種樂器都是現代鋼琴的鼻祖,故統稱之為古鋼琴。
1.撥弦古鋼琴
撥弦古鋼琴——哈普西科德(Harpsichord)在音源與演奏形式這兩大特徵上,都與擊弦古鋼琴有著完全相同的特徵。就是外型上也基本一致,乃至今天我們僅從外型上難以分辨它們是哪一種琴。兩種古鋼琴在外型、音源、演奏特徵上是一致的,但它們演奏所發出的聲音效果則完全不同。這是由於激發琴弦方式的不同使然。撥弦古鋼琴是在鍵盤的尾端裝有撥弦的裝置,其撥弦的撥子是以金屬薄片包裹皮革製成,也有使用禽鳥的羽翎作為撥片,故也稱這種琴為羽管鍵琴。按動音鍵而撥弦,十指可同時並用,彈奏出各聲、復調音樂。這種激發音弦的方式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點。首先,撥弦的方式使其音量、音色難以變化,且不可克服在撥動弦時產生撥動噪音。又由於撥片在琴弦上停留的時間不可能如擊弦弦槌在琴弦停留的時音那樣短促(0.3秒),所以琴弦不能充分振動,聲音較弱而短促。這些缺點決定了它音樂表現力的不足。但其纖細而韻味十足的音色自有其獨特之處,在古代的宮廷室內樂為代表的音樂形式盛行時,這種獨具特色的音質有著無可替代的功能,其能在音樂歷史舞台中風光300來年就證明了這一點。
2.擊弦古鋼琴
擊弦古鋼琴稱為科拉維科德(Clavichord),它無論從音源、演奏形式、激發琴弦的方式都更接近現代鋼琴。但是由於它的結構過於簡單,一沒有三級杠桿的傳動方式;二沒有擊弦後立即脫離琴弦的裝置;三不能快速連續彈奏;四沒有現代鋼琴所具有「軟中硬」的弦槌。以上4個方面正是現代鋼琴擊弦機鍵盤的主要特徵。由於上述原因,擊弦古鋼琴的音量小而纖細,具有一種恬淡的金屬音色,有些像敲擊鋼片琴的聲音特色,聽起來也有其迷人之處。在小范圍的室內樂作品中有著其它樂器所難以替代的聲音效果,乃至在1709年現代鋼琴問世後仍在歐洲樂壇上活躍了100多年。隨著現代鋼琴的不斷完善、社會生活的快節奏而出現的爵士樂、搖滾樂的需要,古鋼琴——似柔弱纖細而又羞澀的貴婦人——也只能歸隱於現代社會舞台的大幕之後了。 自19世紀中、末葉歐洲又興起了復古之風,歐洲各大中城市保存完好的輝煌古建築群落、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美術、音樂……等古典文化藝術長久的生命力使古鋼琴又再著盛裝,走上舞台。這正是我們人類在快速前進的路途之中回首望去所發現的不該丟棄的寶貴財富。於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重新奏響,古鋼琴又翻開了新的篇章。誠然它不佔據現代音樂舞台的主流,但是我們相信,它將為我們的精神生活增添晚霞的壯美。這些古老的文化遺產當然不應被遺棄,因為它不僅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夕陽的壯美,使我們看到人類的先祖們所創造的文化,同時我們也更清醒地看到了現代樂器之豐富,現代樂器之王者——鋼琴,那時,如日中天的輝煌。
17世紀到18世紀間,撥弦古鋼琴在當時的音樂生活中有著相當顯赫的位置,可以說是它的全盛時代。至18世紀初,歐洲大陸音樂迅速發展,音量弱小的撥弦古鋼琴已不能滿足當時音樂家們的需要,因而逐漸被音量洪大的鋼琴所取代。
鋼琴的發明者是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福里,他是義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樂器製作師。1709年,他以撥弦古鋼琴為原形,製作出一架被稱為具有「強弱音變化的古鋼琴」他在鋼琴上採用了以弦槌擊弦發音的機械裝置,代替了過去撥弦古鋼琴用動物羽管波動琴弦發音的機械裝置。從而使琴聲更富有表現力,音響層次更豐富,並能通過手指觸鍵來直接控制聲音的變化。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鋼琴出現後的一百年裡,撥弦古鋼琴仍為人們所應用,但更多地是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撥弦發音就成為當時鍵盤樂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鋼琴的標志與象徵。 1709年後,克里斯托福里又進一步改革了原來擊弦機的結構,他在這部機械中安裝了一種與現代擊弦機的復震杠桿系統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動杠桿,使擊弦速度比原來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連續彈奏;音域也增加為4組;可以說這就是現代鋼琴的雛形。他的這一發明為以後的鋼琴製作事們打開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門。但遺憾的是,克里斯托福里的發明並沒有得到他的義大利同行們及當時演奏家們的注意,卻在異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德國管風琴師、製作師戈特弗里德.西爾伯曼,在1730年根據一份繪制極不準確的義大利鋼琴草圖,借鑒克里斯托福里的發明,製造出德國第一架鋼琴。他把這架琴送到音樂大師巴赫那裡鑒定,巴赫卻不屑一顧,只是說道:「觸鍵太重,高音音色太弱。」,但他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在採用了巴赫的建議之後,於1747年又加以革新。同年,巴赫在波茨坦進宮晉見腓特烈大帝時彈奏了西爾曼的新型 鋼琴。
西爾曼對鋼琴改革的主要貢獻在於對鋼琴制音器的運用。他利用手動音拴使全部制音器離弦,以使鋼琴的音響效果更豐富並具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對於我們今天的演奏家來說,這種性能在現在鋼琴中是用腳迅速而敏捷地控制著,很難想像當時是用手來操作的。
鋼琴雖誕生在義大利,卻在德奧和英國得以發展成長。至18世紀中葉,人們對鋼琴的製作工藝實行革新,以使其演奏性能日益完善。這一時期,西爾伯曼及其子弟在鋼琴的變革中起著主導作用。
西爾伯曼的名徒被稱為「十二弟子」,他們分別製造出兩種不同風格的鋼琴,即「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和「英國式擊弦機鋼琴」。他們具有不同的機械性能和不同的音響效果,由此形成兩大不同的鋼琴製作流派。這兩種流派,也對當時的音樂家們產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影響。 「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的鍵盤觸感較輕,能夠彈出快速的音符,音色變化細微,在與管弦樂隊協奏時,音色對比清晰。這正符合莫扎特溫文爾雅又富有歌唱性的快板的音樂需要。
約翰內斯.楚姆佩是西爾伯曼的名徒之一,他於1760年來到英國,成為著名鋼琴製作師;他的產品被稱為「英國式擊弦機鋼琴」。這種鋼琴觸鍵感覺較重,但聲音渾厚深沉,正適合於克萊門蒂那堅實有力的音樂風格。 莫扎特和克萊門蒂當時是名聲同噪的鋼琴演奏家,由於他們演奏風格的不同,他們分別使用結構各異的維也納式和英國式鋼琴。1789年1月,莫扎特和克萊門蒂在維也納奧國國王的王宮里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鋼琴演奏比賽,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這次比賽對提高鋼琴在諸樂器中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鋼琴在它誕生的頭一個世紀中經歷多次改良。雖然開始它被形容為是鍋爐工製造出的粗陋機械,少有優雅之色,在表現細膩的情感上遜於撥弦古鋼琴和擊弦古鋼琴;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音樂由巴羅克風格向古典主義演變,聲音尖銳、古板、缺乏生機的撥弦古鋼琴被音響豐富、細膩、洪亮的鋼琴所替代。到18世紀後期,鋼琴到19世紀鋼琴已登上「樂器之王」的寶座。
3.現代鋼琴
現代鋼琴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為直立式鋼琴(upright piano),一為三角平台式(grand piano)。直立式里有標准尺寸及小號直立琴,三角平台琴則有許多尺寸,從最小到演奏會使用的大型平台鋼琴。早期鋼琴中還有一種長的四方形樣式及直立起來的三角形鋼琴。鋼琴基本上有八十五至八十八個琴鍵,鋼琴有二至三個踏板,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在右,叫強音踏板,促使所有斷音裝置被解除,令任何弦被擊時能自由地震動,直到踏板被解放;在左邊的叫柔音踏板,是一個能造出柔和的聲音的踏板。
4 自動鋼琴
自動鋼琴最初形式(出現在19世紀末)是在普通鋼琴前加用一部可移動的「演奏器」(player),外形極似一架小型足踏簧風琴,有一排65-88個「木手指」置於普通鋼琴鍵盤上方。演奏器用打孔紙卷(打孔位置與鋼琴譜相符)操縱;用足踏風箱鼓風,風通過紙卷緩緩轉動的紙卷上的孔位,驅動機械連動相應的「木手指」擊琴鍵奏出音樂。此後又有設計將外附的演奏器直接裝置於鋼琴內部,並可控制速度、力度、踏板等。自動鋼琴在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曾廣為流行於家庭娛樂,有過兩年內生產50萬台的紀錄;至30年代由於無線電及唱機的興起,才漸被淘汰。但因為紙卷打孔在數量上不受人手十指的局限,鋼琴上的音數和音域都可盡量發揮運用,故自動鋼琴仍受現代作曲家的青睞。拉赫瑪尼諾夫、德彪西、馬勒、格什溫、R•施特勞斯都曾為這一樂器寫作樂曲,製成紙帶,供演奏使用。
現代自動鋼琴(出現在本世紀80年代) 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用集成電路和CPU控制鋼琴自動演奏裝置成為可能。用此基本原理投入鋼琴自動演奏器的世界知名企業有美國的PIANODISC、日本的YAMAHA以及美國的QRS公司。其原理是利用計算機MIDI信號原理,把鋼琴鍵盤的速度和力度信號以及記譜法轉換成特定讓自動鋼琴CPU能識別的信號,驅動40V電力信號,讓安裝在鍵盤底端的動力部分推動鋼琴的榔頭發出聲音。隨著采樣率的進一步提高,鋼琴演奏的表現力大大豐富。在推動自動鋼琴中國本土化的進程中,上海泛音鋼琴技術中心、北京樂器研究所等企業,為自動鋼琴的本土研發、技術引進做出了努力。
Ⅶ 鋼琴的發明者是誰
鋼琴的發明者是義大利的克利斯托佛里(~1731年)。他原是一架「哈潑西考特」(鋼琴的前身)的製造者。
1687年,克利斯托佛里在佛羅倫薩親王菲迪南那裡工作,直到1713年親王去世。1709年,他製造了一架外形與「哈潑西考特」一模一樣、但內部琴弦發音裝置不同的鋼琴,這是世界上第一架鋼琴。
「哈潑西考特」用羽管撥動琴弦,所以又稱它為「羽管鍵琴」,而鋼琴是用能被彈回的錘子敲擊琴弦的,力度可以控制,能使音量有大小不同的變化,所以當時將這種新式樂器命名為「有強弱變化的哈潑西考特」,弱(piano)和強(forte)兩個字拼起來就是「pianoforte」,後來簡作「piano」,也就是鋼琴的外語名稱。鋼琴中能彈回的錘子這套發音裝置是克利斯托佛里創造出來的,是鋼琴製作上的重大發明,並且一直沿用到現在。
克利斯托佛里發明的鋼琴,起初只有四組琴鍵。他製造的鋼琴保存到現在的有兩架:一架是現存最早的鋼琴,造於1720年,距今已有60年的歷史,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這架琴的原配錘子已經遺失,現存的是後來裝配上去的;另一架造於1726年,曾長時期收藏於佛羅倫薩的克勞斯博物館,現在歸入德國科隆的海耶爾古代樂器博物館。這架琴的內部機件上印有「XX」字樣,據專家考證,可能是克利斯托佛里製作的第二十架鋼琴。
Ⅷ 鋼琴是誰發明的,怎樣做出來的
市場中的品牌繁雜,本文通俗講一下鋼琴品牌的大概脈絡。
一,起源在歐洲
鋼琴品牌的起源是在歐洲,1960年之前,鋼琴品牌是歐洲鋼琴一家的天下。主要集中在德國,英國,法國,奧地利,捷克,最繁榮的時代是在1880---1930之間。
自從1930年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大蕭條開始,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之後歐洲鋼琴品牌再也沒能達到那個時代的高度。
1960年之前這個時期,我們中國人所能熟悉的品牌是貝森多夫,貝西斯坦,博蘭斯勒,斯坦威,韋伯,賽樂爾,佩卓夫等。
二,鋼琴品牌成熟發展在美國
1960年開始,美國鋼琴消費市場開始繁榮,從此美國市場成為鋼琴行業的晴雨表。
從1965年開始到1985之間,是日本鋼琴入侵美國市場的大時代,也造就了卡瓦依與雅馬哈兩大日系產品的競爭發展史。在這個時代,整個世界的鋼琴行業,也只有這兩大日系產品最為耀眼。
韓國鋼琴是1980年開始入侵美國市場的,代表的品牌是英昌與三益。尤其是英昌鋼琴(屬於韓國現代集團),在90年代達到了15萬台世界第一的產量,90年代初期成為韓系鋼琴的最頂峰。
歐洲鋼琴在90年代也曾努力的再次打進美國市場,但由於匯率問題,以及在價格與質量的平衡中,一直無法與日韓系對抗。雖然他們的產品很好,但銷量一直不高。
中國製造也沒有落後,與2000年開始侵入美國市場,目前中國製造的鋼琴佔美國新鋼琴銷售的三分之一。美國市場中,最有代表性的國產品牌為海倫與珠江。
三,中國鋼琴市場
雖然中國鋼琴品牌市場還沒有完全成熟,但毫無疑問,目前中國卻是世界鋼琴市場中最大的蛋糕。
中國近代鋼琴起步與1950年,國家政府規劃了東北(諾的斯卡),廣州(珠江),北京(星海),上海(施特勞斯)四個鋼琴製造廠。到了80年代末,中國政府開始對外放開外資經濟,增加了煙台(金斯波格)鋼琴生產基地。從此形成中國五大鋼琴廠。
90年代開始,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社會文化開始繁榮,中國新興中產階級對於鋼琴需求開始爆發。趁著這股春風,加上原產國的勞動力成本飛漲,93年韓國現代集團的英昌鋼琴進駐天津,韓國三益鋼琴跟進,但在上海投資不算順利,後來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印尼生產鋼琴,獲得了轉機。95年開始日本的卡瓦依,雅馬哈相繼進入中國,從此日韓系,迅速佔領了中國的中高端市場。
四,歐洲鋼琴的現狀
歐洲鋼琴在近50年間的發展並不算很順利,翻開歐洲鋼琴這50年的歷史,許多都是關閉,並購的信息,200家的鋼琴企業,目前能在歐洲正常生產的只有二十幾家。而且其中一些企業的產權,或者股權,已經掌握在亞洲企業的手中。但這些並沒有影響歐洲鋼琴第一流的品質。
這些歐洲知名品牌為了能夠更好生存,開始拉低自己的生產線,並在全球尋找合作人,利用當地企業的低廉勞動力與資金,生產價格更為適宜的產品,以尋求生計。
由於勞動力成本的原因,西歐的一線鋼琴製造商開始向東歐發展,製造第二集團的產品,例如貝西斯坦Bechstein旗下的波西米亞Bohemia,霍夫曼Hoffmann,以及西米爾Schimmel旗下的Vogel沃格爾,這些國家例如捷克,波蘭,他們的社會制度,行為規范,生產質量都與西歐相接近。(但東歐一些鋼琴產品的配件很有可能是中國製造,在東歐組裝)
另外就是與亞洲的鋼琴企業展開合作,生產品質相對東歐要低一些的子系列產品,製造第三集團的產品,例如,某某品牌的旗下產品。
以上都屬於各種形式的歐洲產品,品質檔次不同,雖然有些亂,但在質量方面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控制。可很不幸的是,中國目前大部分所謂的歐洲鋼琴,實際與以上的形式沒有半點關系,只是簡單注冊了一個洋名字,中小企業生產而已,也成為了暴利琴與回扣琴的代表,這也引起了德國鋼琴協會借2012年上海樂器展覽,到中國集體打假的事件。
總結:
目前中國的鋼琴市場。國產鋼琴主要是廣州珠江,北京星海,寧波海倫,宜昌長江。韓系產品為天津英昌,印尼三益。日系為宜昌卡瓦依與杭州雅馬哈。德系產品,比較混亂,魚龍混雜,目前市場比較正規一些的是金斯波格,韋伯,艾賽克斯,賽樂爾等,他們的資金合作,產品的設計,生產基地工藝能力,等方式各不相同,但起碼血緣是正規的。
這些產品,珠江,星海在中低端市場優勢很大,日韓系,國產海倫在中高端市場投入很大,另外原裝進口的日系產品,與少量的歐洲原裝產品,占據了中國頂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