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魯迅為什麼創造阿Q這樣一個人
魯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問題,他一生以筆為刀,解剖中國人的靈魂,對民族精神的消極方面給予徹底的暴露和批判。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意在「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讓世人清醒頭腦。
B. 魯迅寫的《阿q正傳》屬於()A再造想像B創造想像
魯迅寫的《阿Q正傳》屬於A.再造想像。理由如下:再造想像指在已知事物或形象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創造想像指憑空創造出一個新的事物或形象。魯迅寫的《阿Q正傳》是魯迅在對中國人的典型的國民性格進行歸納、總結後寫出的阿Q這樣一個新的藝術形象。阿Q這一藝術形象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所以排除掉B項,應選A。
C. 阿Q正傳創作背景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寫於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註:《阿Q正傳》第一章發表於1921年12月4日《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欄,開頭諷刺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寫法,就是為了切合這一欄的題旨。但魯迅「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所以越寫越認真起來,第二章起便移載「新文藝」欄。至1922年2月12日登畢),以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農民的典型。阿Q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從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獨立生活的依憑,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阿Q的現實處境是十分悲慘的,但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小說的兩章「優勝記略」,集中地描繪了阿Q這種性格的特點。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其實他連自己姓什麼也有點茫然;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連老婆都還沒有;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於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於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於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他有時也去欺侮處於無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後,就去摩小尼姑的頭皮,以此作為自己的一樁「勛業」,飄飄然陶醉在旁人的賞識和鬨笑中。但是這種偶然的「勛業」仍然不過是精神的勝利,和他的自輕自賤、自譬自解一樣是令人悲痛的行動。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他的「優勝記略」不過是充滿了血淚和恥辱的奴隸生活的記錄。
作品突出地描繪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同時又表現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許多復雜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魯迅後來曾經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註:《且介亭雜文 寄〈戲〉周刊編者信》)。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的勞動很好的農民,質朴,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他維護「男女之大防」,認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裡人,因為他們把「長凳」叫做「條凳」,在煎魚上加切細的蔥絲,凡是不合於未庄生活習慣的,在他看來都是「異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盪,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並不佩服趙太爺、錢太爺,敢於對假洋鬼子採取「怒目主義」;還覺得未庄的鄉下人很可笑,沒有見過城裡的煎魚,沒有見過殺頭。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一方面是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後近代中國農村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的表現,另一方面也為阿Q本身的具體經歷所決定。魯迅從雇農阿Q的生活道路和個性特點出發,按照自己藝術創造上的習慣——「模特兒不用一個一定的人」(註:《二心集 答北斗雜志社問》),遵循主體的需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鑄的時候,又突出了人物復雜性格中的某一點,使某具有鮮明的精神特徵,從而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意義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
D. 魯迅的代表作:阿q正傳創作於何時
魯迅的《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是想「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個在辛亥革命中的貧苦農民,這說明了魯迅改造國民性的主張同他關心革命,關心農民對革命的態度以及革命給農民帶來的利益等種種問題間的一致性. 小說通過對阿Q的形象和悲慘一生的描述,鞭撻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等落後、麻木的精神狀態,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總結了辛亥革命沒有發動和依靠農民而終於失敗的歷史教訓;從而,在實際上提出了農民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及其意義. 魯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國民性問題,他一生以筆為刀,解剖中國人的靈魂,對民族精神的消極方面給予徹底的暴露和批判.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意在「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讓世人清醒頭腦. 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中說:「自然,做起小說來,總不免自己有些主見的.例如,說到『為什麼』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 『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又在《〈吶喊〉自序》中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他在談到《阿Q正傳》的成因時,說他要「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又說:「我雖然竭力想摸索人們的靈魂,但時時總自憾有些隔膜.在將來,圍在高牆裡面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來開口的罷,而現在還少見,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在我的眼裡所經過的中國的人生.」 根據魯迅做小說的目的、治療國民弱點的論述和《阿Q正傳》的成因等言論,我們可以概括《阿Q正傳》的創作意圖:著眼於啟蒙,寫出中國人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沉睡的民眾.作者在這篇小說中,為療救這樣病態的社會、病態的國民而發出痛苦的吶喊.
E. 阿Q是什麼意思
阿Q意思:阿Q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是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當看到統治者在革命面前驚慌失措時,便要求參加革命,最終阿Q被殺。
阿Q人物外貌:阿Q可算是破衣爛衫,並無蔽體之縷,他的棉被、氈帽、布衫早已抵押出去換了現錢;他有一雙用來做短工的臂膊和一副瘦骨伶仃的身軀。然而他的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
一、人物經歷
阿Q沒有固定的職業,只能給別人做短工。用著的時候別人會想起他,用不著的時候,幾乎不會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敢於鬥嘴的也只是和自己處於同一階層的沒有地位的小人物。他對吳媽的表白招來了一頓打罵和驅趕,甚至也遭到了身邊那些不自省的小人物的譏笑。
同時生計問題也得不到滿足。盡管勤快能幹,吃食問題也得根據是否有地方做工,農閑等時候其則沒有生存下去的物質支持。
在「革命」一節中,阿Q雖然感覺到有些威風,感到一絲存在感,可是第二天早上起來後,發現一切未變「他也仍然肚餓」,於是去尼姑庵偷吃的。最後糊里糊塗的阿Q被送上刑場。
二、出處簡介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該小說創作於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庄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F. 阿Q 的身份是什麼
阿Q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當看到統治者在革命面前驚慌失措時,便要求參加革命,最終被殺。
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的典型代表之一,魯迅對阿Q形象精妙地塑造有力地諷刺了當時社會一些心靈醜陋的舊中國人,嚴厲地批判了當時政府的腐敗和人民的無知。
(6)阿Q創造的擴展閱讀:
《阿Q正傳》人物經歷:
阿Q沒有固定的職業,只能給別人做短工。用著的時候別人會想起他,用不著的時候,幾乎不會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敢於鬥嘴的也只是和自己處於同一階層的沒有地位的小人物。他對吳媽的表白招來了一頓打罵和驅趕,甚至也遭到了身邊那些不自省的小人物的譏笑。同時生計問題也得不到滿足。
盡管勤快能幹,吃食問題也得根據是否有地方做工,農閑等時候其則沒有生存下去的物質支持。在「革命」一節中,阿Q雖然感覺到有些威風,感到一絲存在感,可是第二天早上起來後,發現一切未變,「他也仍然肚餓」,於是去尼姑庵偷吃的。最後糊里糊塗的阿Q被送上刑場。
G. 魯迅先生 寫的阿q是要我們明白什麼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庄為歷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版態心理精神勝利法權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庄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望採納!
有疑問嗎
】
H. 魯迅創造了阿Q這一形象,這是他的一種想像,叫幻想(對還是錯)
是錯的,阿Q這形象是魯迅結合當時眾階層的精神面貌而創造的人物。在那個時代,阿Q精神在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人身上存在的普遍性。所以並不是幻想的。
I. 阿Q的創作意義
《阿Q正傳》,魯迅小說代表作。寫於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間,最初分章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如《吶喊》自序:「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這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魯迅創作出阿Q這么一個典型形象,代表的不是一個而是千萬個,是為了喚醒舊中國的無數麻木的中國人的靈魂。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庄為歷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庄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J. 魯迅所寫的阿Q原名叫
是「精神勝利者」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視,反而用自我安慰的方法,說自己是「勝利者」。
阿Q
阿Q是魯迅小說《阿Q正傳》里的主角,未庄人(未庄是故事裡虛構的一個村莊),本名阿Quei,是「精神勝利者」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視,反而用自我安慰的方法,說自己是「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