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媒介創造了

媒介創造了

發布時間:2021-08-31 05:54:33

『壹』 媒介在現代社會有什麼地位和意義

媒介說得具體點、就是信息技術的傳播與發展對社會的影響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人類社會生活的改變,最終是由社會生產力所決定,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作用日益凸現,信息科學技術作為現代先進科學技術體系中的前導要素,它所引發的社會信息化則將迅速改變社會的面貌、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對社會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一、信息就其含義而言,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信息本身所表達的意義,即信息的內容;二是傳遞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載體,如符號、聲音、文字、圖形等都是信息的載體,信息技術則是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存儲、顯示和應用技術,如遙感技術、遙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光碟技術、各種顯示終端技術等。信息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的生產和應用兩個方面。信息技術的生產主要體現在信息技術產業,包括計算機軟硬體、電信設備、微電子生產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則是體現在信息技術的擴散上,包括信息服務、管理信息系統等。在信息技術系統中,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可稱為信息技術的核心。它們的發展進程體現了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 從微電子技術看,自從1948年晶體管被發明以後,1958年第一塊集成電路問世,引發了一場微電子革命,微電子技術使得越來越復雜的電子系統可以集成在一小塊矽片上,使電子設備和系統的微型化、低能耗成為可能。集成電路從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逐步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並實現了平均每18個月集成電路晶元上集成的電子器件數翻一番,而價格卻保持不變甚至下降,這就帶動了以集成電路為基礎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創造了信息技術產品性能不斷提高,而價格不斷下降的奇跡。從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看,從19世紀上半葉莫爾斯發明電報至20世紀下半葉初第一部程式控制交換機的誕生和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的應用,使通信技術開始向數字化發展。衛星通信、稱動通信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更是開拓了通信手段,進一步擴展了通信技術的應用領域。而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龐大的、高電能耗的計算機問世以後,隨著集成電路和軟體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存儲容量和能力不斷提高,其功能也從單一的計算功能發展成能處理數字、語言、圖象等多種信息,其應用的領域也覆蓋了社會各個方面。 從網路技術看,1969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採用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路ARPANET,然而它僅連接了四個大學實驗室,這是計算機互聯網(網際網路)的前身;網際網路的真正起點是1986年建成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NSFNET;而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則是在進入商業應用的1991年,從此網際網路的發展迅速膨脹,給信息產業乃至整個社會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從電子郵件到電視會議,從網際網路傳真到網際網路電話、從網上瀏覽至購物等等豐富多彩的服務,不僅方便了消費者,為企業參與全球競爭提供了有利的機會,而且帶動了同網際網路有關的一批新興服務業的發展。由於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經濟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製造、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等先進製造技術,正在徹底改變傳統工業的面貌,信息技術進入消費領域,形成巨大的消費市場,加速了社會信息化的進程;網際網路的興起,更是空前地加速了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滲透,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熱潮。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引發了社會信息化,"每9個月互聯網用戶增長一倍,信息流量增加一倍,線路帶寬增加一倍"。這一事實被稱為新摩爾定律。據統計,1999年底,全球已有2.6億多互聯網用戶,956萬個站點,電子商務營業額達到2400多億美元;中國已890萬互聯網用戶,1.5萬個站點。預計3年後,全球將有5億網際網路用戶,2100萬個站點,電子商務營業額達到1.3萬億美元;中國網際網路用戶將達到3700萬戶,5萬個站點。而信息科學技術所引發的社會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變社會的形態、經濟增長方式、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1、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在工業社會中,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資源投入的方式來實現,工業化加工資源的方式是一種高消耗、高污染的實現方式,這種方式必然會引起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工業污染的加劇、環境退化的失控。而信息科學技術引發的社會信息化,為各國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技術可能。信息化的開展開創了經濟增長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進步,而不是高資源、高投入來促進經濟增長。目前發達國家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作用率已達60%-80%的幅度。2、對人類社會時代的影響。由於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時代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已經從以物質能量為主的生產力轉換到以信息知識和技術為主的生產力,從工業經濟轉到知識經濟,從讀寫為主的時代轉換到視聽為主的時代,即虛擬時代、數字時代。虛擬,就其本身來說,是數字化方式的構成。它首先是人類中介系統的革命。人類第一次中介系統的革命,是語言符號系統的發明,它創造了人類思維空間和符號空間,導致了人類文明的長足發展。而虛擬則是在思維空間中發生的革命,它在思維空間中又創造出了虛擬空間、數字空間、視聽空間和網路世界,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一種真實性。虛擬這場中介革命,使人類由以前的語言符號文明進入到更高級的數字文明。其次,虛擬性激發了人們的創造能力的巨大發展。對於虛擬而言,現實只是許多可能性中的一種可能性,在虛擬空間中,還有別的可能性,虛擬使現實中的不可能在虛擬空間中復活、再生、創造發展,從而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在信息科學技術影響下,虛擬時代、數字時代即將到來。3、對思維方式的影響。思維方式是一定時代人們的理性認識方式,是按一定結構、方法和程序把思維諸要素結合起來的相對穩定的思維運行樣式。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中介系統三者社會歷史地結合,構成特定時代的思維方式。在大機器生產為主的工業社會,思維主體以個人為主、以人腦為主,思維客體受思維主體及社會關系的影響,主要以現實世界為主,思維中介主要由工業技術中介系統和工業文明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這標志著工業社會時人類的思維方式的發展狀況和水平。進入信息化社會以後,思維主體則由個人為主發展到以群體為主,以人腦為主發展到以人-機系統為主,思維客體由現實性為主進入到虛擬為主,思維中介系統由工業技術中介系統和工業文明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轉變為網路技術中介系統和信息技術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從而實現思維方式由現實性轉換到虛擬性思維。4、對教育方式的影響。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給教育方式帶來巨大影響,表現在:第一,教育投資的重心將由物質資源轉向信息資源。工業社會中,教育以消耗物質資源如校舍、桌椅、粉筆等維持,因此教育投資的重心主要是物質資源的投入。而信息化社會,由於信息具有無損使用、無損分享、不可分割、公平性等特點,使其將取代自然資源、資金、人力等成為最重要的資源,投資的重心也將轉變為信息的開發上,因為信息產業是開發費用高、使用費用低的產品,其低廉化使用是建立在高投入開發的基礎上的。因而,教育一旦依賴於信息資源,則其開發問題將制約網路化教育發展,教育的投資由過去重在物質條件的擴充轉向信息資源的開發也成為不言而喻的事情。第二,單一的"班級授課制"將為多樣化的網路授課取代。"班級授課制"這種曾大大提高過教育效率的教學組織形式將被信息技術打破,互聯網路應用於教育,改變了傳統的固定師生關系,使異地授課,網上學習成為可能。利用互聯網可以十分便捷的得到世界各地的教育資料,實現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網路技術的發展也使無法進入學校讀書的人獲得必要知識成為可能;學生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有網路計算機終端設備便可上網學習,為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奠定了基礎。第三,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種媒體功能的優勢,通過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方式的靈活性,調動學生多重感觀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5、對生活方式的影響。由於信息化建立了一個規模龐大、四通八達的網路通訊系統,從而信息作為最有效、最有價值的資源,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第一,通過網路體系,人類的觀念大大地流通、滲透、互相影響,這將有利於人們按照共同利益協調行為。第二,網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工作方式發生很大變化,由以前的按時定點上班變為可以在家上班,通過網路體系處理各種資料和信息。第三,人們的訪友、購物、會議、娛樂等許多事情都可能通過網路進行;在不遠的將來,人們還可能通過住網路住宅、使用網路冰箱、乘坐網路汽車等,進入科技家庭的生活模式,體驗科技帶給人們的便利。 總之,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地發展以及由它引發的社會信息化,給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人類社會將進入信息時代。而作為時代的引領著,我們中學生有權利,也有義務充分掌握這門技術,為中國的騰飛,以至於全人類的進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完善答案

『貳』 大眾媒介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如何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一、大眾傳媒的發展加強了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力,但造成受眾之間的「知溝」現象日益明顯

過去,我國社會有穩定的社會結構、等級秩序和統一的價值體系,大眾傳媒、社會宣傳及學校教育之間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現在,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之中。從傳播學意義上說,我國傳統社會是冷的社會,現在的大眾社會是熱的社會(根據麥克盧漢的觀點,冷的社會是高度集中、秩序化、強調服從的社會,熱的社會是高度參與、自由化、強調個性與創新的社會),①這種轉型正是從傳統社會向大眾社會、冷的社會向熱的社會轉型。在這種轉型中,大眾傳媒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媒介輿論成為了輿論傳播的主要形式;而且轉型中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大眾傳媒對青少年樹立新的價值觀念、判斷是非好惡的標准、為自己人生准確定位有極大的影響。眾所周知,道德發展始自學習。青少年是成長中的一代,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認知學習來適應社會道德要求,進而內化為自己的品質,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中,大眾傳媒是一種重要的認知學習途徑。大眾傳媒從報紙、電影、廣播、電視到現今的互聯網路,已經集看、聽、說、動、玩於一體,傳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接受,突破了識字率對受眾規模的影響;它還具有虛擬性、交互性、開放性、自主性、創造性等特點,使得成千上萬的人們尤其是樂於接受新鮮事物,「跟風」心理極強的青少年在短時間內成為大眾傳媒的接受者。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發布的第1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2年底,我國上網計算機達2083萬台,www站點已達371600個,互聯網路用戶已達5910萬,而且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在這些用戶中,青少年是主體,18歲以下的青少年就佔37.3%,18~24歲的用戶佔37.3%,25~30歲的用戶佔17.0%。其中,學生就佔了28.0%,教師佔6.2%,公務人員佔8.0%。現在各種傳媒的普及率都已比較高,而且正呈上升趨勢,正因為如此,大眾傳媒的刺激和動員對正處於轉型社會中的受眾(大眾傳媒的信息接受者或傳播對象),特別是那些思想道德正處於形成過程中的青少年的影響甚為劇烈。
按照人們的一般觀念,大眾傳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識傳播和教育的條件,其結果將帶來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於縮小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之間的差距,擴大社會平等。但1970年美國著名傳播學者P·J·蒂奇諾提出了著名的「知溝」理論假設:在大眾傳媒傳播各種信息的過程中,無論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於後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產生一種「馬太效應」,即信息接受過程中的「貧」、「富」差距並非無條件的消失,相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觀察到在信息和知識方面「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兩者之間的「知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②許多研究發現,「知溝」現象確實存在。過去由於受受眾規模和媒介傳播信息容量的影響,受眾之間的「知溝」現象存在但並不是十分明顯。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和普及,「知溝」現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之間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新傳播技術採用帶來的整個社會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觸量的增大,使得「老的知溝」未能填平,而「新的知溝」又不斷出現,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窮者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知溝」現象的存在與擴大,對那些信息貧窮的青少年來說,道德認知特別是「道德文字」、「道德圖像」、「道德聲音」的缺乏,將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價值判斷和道德素養的獲得,進而影響他們的道德感,使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規范難以轉化為他們的個人品德,甚至會帶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當然,「知溝」現象的存在與擴大還造成了教育對象分為更多的層次,對傳統的統一教學模式也提出了挑戰。究其造成「知溝」擴大的原因,P·J·蒂奇諾認為除了學習知識的經濟條件,傳播技能上的差異,已有知識儲存量的差異,社交范圍的差異,信息的選擇性接觸、理解和記憶,大眾傳播媒介的性質等因素以外,接觸媒體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經常與媒體接觸的青少年,其信息量之大,佔有知識面之廣之快,就整體而言,是未接觸的青少年所不能相比的。所以,我們必須採取對策,縮小社會的「知溝」,如繼續推進大眾傳媒的廉價化、大眾化和對不發達地區或低收入階層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特別要培養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廣大青少年正確使用媒體和有效利用媒體的能力或素養。

二、大眾傳媒的發展創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環境,但使得環境更加復雜且管理趨難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環境主要可分為社會環境、單位環境、家庭環境、社交環境。隨著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路的出現和發展,各種信息以驚人的速度飛越空間,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它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等形式,大量傳播可復制的訊息,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傳播文化環境,且影響力越來越大。它不僅使傳統的社會結構和觀念受到沖擊,而且也給傳統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人際關系帶來了變化,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插入了「第三者」——大眾傳媒,它在大眾社會起著一種「認同中介」的作用,即大量傳播、復制的信息使社會取得文化認同和意識共識。③受教育者在這種環境中接受教育,「媒體現實」的道德培養作用是非常強的,J·格伯納的研究確認了大眾傳媒所建構的社會現實對受眾成員的主觀現實的影響。④廣大青少年由於日常接觸面過窄,直接經驗太少,往往靠大眾傳媒提供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的「參考框架」來認識和解釋社會現實,並逐漸內化為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品質。加上青少年對大眾傳媒提供的東西多信少疑,就更增加了它的信度和效度,使他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潛移默化地形成或改變了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信念。
大眾傳媒的發展在為我們創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新環境的同時,也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環境更加復雜化了。大眾傳媒傳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眾傳媒上的信息豐富多彩,浩如煙海,它一方面為青少年學習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開拓了他們的眼界,豐富了他們的生活;但另一方面,這些信息良莠不齊,各種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實的和虛假的、科學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穢的、先進的和落後的信息同時並存,廣大青少年如果有意無意地瀏覽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會產生極壞的影響。尤其是互聯網路的發展,不僅形成了影響力強大的虛擬環境,而且使得國內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發生碰撞和激盪,特別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在形成,求知慾、探索欲十分強烈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負面影響。
在大眾傳媒不發達或大眾傳媒開放程度不高的情況下,社會和家庭可以很容易地選擇有關報道內容和過濾有關信息予以有效控制,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特別是互連網路這種新的道德教育環境不僅復雜,而且教育者對它的管理(控制)也越來越難。雖然政府、法律對傳播信息進行了控制,但一些傳播媒介為了最大可能地盈利,採用各種方式傳播不健康、低格調的內容。這些都是鑽管理上的空子來傳播低級庸俗的內容,招來一些低層次的讀者,擴大發行,以此賺錢,殊不知在刺撞青少年眼球的同時也在毒害他們的靈魂。當然,傳統的媒介形式還可以通過「把關」來控制不良信息,但互聯網路的發展使媒介組織的「把關人」角色越來越淡化,甚至失靈,管理難度越來越大。對於廣大教育者來說,應該高度重視大眾傳媒這一新的道德教育環境,要樹立強烈的陣地意識,搶占和利用大眾傳媒這塊道德教育陣地,並加強研究,管(對大眾傳媒的有效管理和監督)、導(以積極健康的主流信息進行引導)、建(積極建設道德教育媒體)協調發展,整體推進,更好地發揮它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眾傳媒的發展促進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徑的轉變,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很長時間里,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灌輸說教來實現的,基本上隸屬於學校教育系統,可以說是一種封閉式德育;後來,書籍、報刊、電視等傳播媒介成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大眾傳媒的宣傳、鼓勵、教育、引導、批評等道德教育功能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現代德育逐漸走向開放。但這些方式傳播道德教育信息的速度、容量、效率都是比較低的。以先進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路,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物質手段,極大地改善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物質條件,豐富了道德教育的內容,達到省時、省力、低投入高產出的效果;同時也促進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徑的轉變。第一,大眾傳媒使得信息多樣化了,這就使得我們的教育由教道德向教青少年如何選擇道德轉變;第二,大眾傳媒使得信息有很強的滲透性,這必然要求我們的道德教育由公開、正式轉向隱性、滲透;第三,傳統的課堂教學運用了電視、錄音、錄像、投影等媒介形式,增強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第四,利用大眾傳播媒體進行大范圍的社會宣傳教育和小范圍的思想道德教育,對青少年道德形成和發展產生了直接而強有力的影響作用。最後,網路的應用,出現了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遠程教學和網上教育,這種教育不僅變傳統的被動式接受「灌輸」教育為互動式、引導式的宣傳教育,而且變傳統的單純語言表達為藉助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形象的表達,加深了印象,強化了效果。
大眾傳媒已經成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個新的重要陣地,是不容置疑的。它也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第一,隨著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路的發展,人們處在一個信息的海洋之中。這些龐雜多樣的信息交織在一起,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各種形象、色彩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人們的感官,精神意義明顯削弱,情感教育缺乏,而且使青少年對大眾傳媒過分依賴,造成個人心靈明顯封閉。大眾傳媒正侵蝕著人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的心理環境,使他們無法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有效控制,給青少年道德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干擾。第二,大眾傳媒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形成的信息污染對廣大青少年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欺騙性,使青少年在社會化的道路上出現反叛和回歸的波折,可能使部分意志薄弱者由欣賞走向趨同,由無意識模仿走向有意識追求,甚至走向犯罪,以致成為信息濁流的犧牲品。第三,西方國家利用其先進的技術設備和資金優勢,在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路上進行信息資源的壟斷和信息輸出,使得外來文化與日俱增,在擴大文化交流的同時,文化霸權也愈發明顯,這就使廣大青少年接受的信息相當一部分來自國外,與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他們已接觸到的道德要求產生新的矛盾和對抗,對青少年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育的效果。第四,現代大眾傳媒具有極大的自由和交互性,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多種渠道,特別是互聯網路還提供了似乎沒有時空限制、沒有道德約束的虛擬環境,廣大青少年更願意與其雙向交流,而不願意把信息反饋給教育者,從而導致教育信息反饋的弱化,進而影響教育的效果。最後,過去我國的大眾傳媒機構大多作為事業機構而存在,是非盈利性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傳媒不得不走向市場,需要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在大眾傳媒市場化的進程中,許多媒體為了爭奪、迎合更多的受眾,而流露出媚俗、獵奇的心態;同時為追求利益使得假冒偽劣廣告、虛假有償新聞等現象屢禁不止;加之目前監督、監控和管理技術尚不完備,致使一些大眾傳媒的不良傾向越來越明顯,導致青少年道德意識扭曲和價值觀念的偏差。這些都嚴重弱化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

『叄』 什麼是媒介再現

媒介再現是人們的一種符號選擇與建構,是創造所關注對象或觀念的意義與結果之過程,這里的」再現「是指媒介對事件再呈現的過程,即文化主體運用媒介來產生新的意義。

媒介再現所設置的」社會想像空間「是人們身處之外的空間,如何讓」想像空間「占據更多的社會消費市場是主流大眾媒體激烈競爭的焦點。媒體在塑造這種」全球想像「中面臨雙重考驗,即如何在維護媒體保守功能的情況下順應市場發展、。積極變革。例如CNN、路透社等新聞頻道一方面在國家新聞行業占據主導,代表國家喉舌,另一方面讓國內外的觀眾通過他們的再現來看世界,帶來消費利潤。

(3)媒介創造了擴展閱讀:

在媒介全球化時代(尤其在網路領域),經歷新技術革命後,信息流動無所不及,媒介再現很難被簡單定義和概括。媒介再現從」我們「和」他們「,」好「與」壞「的角度標識出了某些特定的人、地點、思想、文化,並重新對某些文化框架、語言符號和交流方式進行了塑造。

但是因為媒介再現並不是一種對現實世界完全真實的再呈現,它或多或少地與原本的事物有所出入,人類不應該悲觀的將媒介再現視為一種虛假的再現,因為它本質上是立足於現實的。

『肆』 誰知道媒介技術的發展簡史啊~

1 國內外在該方向的研究現狀及分析

1.1 國外在該方向上的研究現狀和分析

從本文的題目可以看出,本文對媒介發展的分析理論依據是生物學上的進化論。媒介技術作為人類創造的技術,屬於「人造物」范圍,與生物是有本質區別的。自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出現之後,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個領域都開始出現用進化論來解釋現象和開拓新學科的情況。著名的技術史家喬治·巴薩拉和約翰·齊曼就抱有這種觀點;他們認為技術是以進化的方式發展的,這種進化論的觀點除了與生物學上面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點相類比,用於說明人造物的選擇淘汰演化機制外,還闡述了技術發展內在的延續性和漸變性。喬治·巴薩拉在《技術發展簡史》一書中對技術的延續性作了非常詳細的論述,從最古老的人造物——石器開始論證,到軋棉機、蒸汽機和內燃機、電動機、晶體管、愛迪生照明系統、帶刺鐵絲等,巴薩拉對此作了令人信服的技術史論證。這為本文提供了進化論下討論媒介技術的理論依據。

然而,在傳播學界,少有用進化論觀點和技術進化論的觀點來完整闡述媒介技術發展史,多是從社會學和傳播學本身來分析媒介技術的發展。這一方面是由於在二十世紀最後十年之前的傳播技術發展遠不如最近十五年發展迅猛,另外在媒介技術本身的交叉和融合現象也是最近幾年比較活躍,著名的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曾提到「兩種媒介雜交和交匯的時刻,是發現真理和給人啟示的時刻,由此而產生新的媒介形式。因為兩種媒介的相似性,使我們停留在兩種媒介的邊界上。」,但由於麥克盧漢的時代的局限,技術的滯後發展,使得一直到了二十年後,人們才重新發掘麥克盧漢的學術著作。而麥克盧漢的話「媒介是肢體的延伸」也從器官的功能的分析來審視媒介,這種對媒介的新詮釋也在某種層面上與進化產生聯系。包括萊文森等學者在內也曾在對技術分析的過程中引用了進化論。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喬治·巴薩拉在《技術發展簡史》最後一章中也提到了關於進化論所受到的挑戰,尤其是關於進化是漸變的觀點在技術突變的今天將是一個悖論,對應於挑戰相對論的生物學領域的寒武紀生物大爆炸,與這個時代各種媒介出現的狀況也有相似的類比情況。對媒介發展的規律,我們是否還是用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說法來一筆帶過呢?媒介發展是累加的而不是更替的是否適用呢?

1.2 國內在該方向上的研究現狀和分析

國內的媒介研究一直相對滯後,張詠華的《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是目前國內比較完整地分析媒介研究狀況的著作,影響較大。而從技術哲學上的角度對媒介分析,絕大多數集中在對麥克盧漢和其他一些傳播學家的經典理論的再分析和再詮釋,其中何道寬教授作為麥克盧漢的推崇者和傳播者,不僅翻譯了大量麥克盧漢的原著和研究麥克盧漢媒介觀的著作,還撰寫了大量介紹文章。而其他一些研究大多數往往只停留在某個面或者某一點上,只是概述和復述,少有深入的分析。

對新媒介和媒介融合的研究情況上,研究成果相對較多,但依舊很少有從技術哲學角度出發來分析,相關的領域有媒介生態學,這個是以生物生態學來透視具體媒介和社會的互動關系的一門交叉學科。而往往作者會重視與學術上的創新和發掘,而忽略了在媒介實踐中的應用意義。正如很多專家學者提到了媒介進化或者媒介進化史,但是並沒有對進化進行深入研究,而只是單純地將進化理解成發展。

『伍』 電視媒體都創造了哪些文化

電視媒體都創造了不僅要有包容多樣性的文化,更要有飽含核心價值體系的主流文化,要讓主流文化和多樣性的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和諧發展。望採納,謝謝

『陸』 媒介發展史特徵

人機合一的媒介具有自我進化的能力。隨著人對機器的駕馭能力的不斷提高,機器愈發具有「洞察人心」的能力,由於「補償性機制」的作用,媒介會不斷完善自我,認清缺陷,補償功能,達到人機協調。

4、後人類時代的到來
後人類時代是尼葛洛龐蒂筆下的「比特」武裝,是福柯發展後的「再現身體」,但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信息逐漸取代物質成為社會的主要資源以及人與機器的全方位結合,未來的機器也將是凱瑟琳·海勒在《我們如何成為後人類》中論述的那樣,「人類在擁抱信息技術的同時,不會被無限的權力與無身體的不朽的幻想所誘惑」,自足復雜的現實世界,認識到我們的持續生存依賴於物質社會。
三、有心智的機器:「負熵」和「進化」的協調
負熵與進化是機器的兩面,負熵是機器演變過程中突顯的缺陷與混亂,進化是機器的自我完善與成長。如今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泛娛樂化、信息冗餘、群體極化和倫理失范現象叢生,使得社會生活雜亂無序,加強機器為人服務的觀念迫在眉睫,對技術進行人文規范與價值思考,承認技術帶來的便捷性的同
新的數字媒介是如何借用並且重構舊媒介的表達形式和表達內容的。電腦游戲很容易讓人們想起蒙太奇和電視畫面,逼真的畫面符合了現在圖像真實化的趨勢,網路傳播則取代了傳統的口口相傳,也改變了廣播和電視的歷史(Bolter & Grusin,1999)。學者Lev Manovich更明確地指出,新興的數字媒介的目的就是要重新利用已有媒介的數據,而不是創造新的媒介(Manovich,2001)。這樣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數字媒介中,這是大眾傳播社會的通病。一方面,媒介需要通過新故事吸引觀眾的注意;另一方面,媒介系統又不得不依靠那些千篇一律的在這種矛盾的基礎上,大眾傳播社會的內容生產實際是以低強度為特徵的。可以追溯到現代以來的未經編輯的混雜舊媒介素材,如連載小說、留聲機唱片、電影流派和廣播電視模式等,就成為可被利用的內容,流轉到新媒介,通過主流網站和適當的推廣手段取得傳播上的成功。

『柒』 新聞媒介的一般性質是什麼

第1章 新聞媒介的產生
——人類歷史觀的形成
1.原始新聞的產生
勞動創造了新聞,創造了社會,創造了媒介:A.勞動創造了意媒—語言,手勢,圖畫,實物示意(P.1,2,5,6,11,14);B.勞動創造了新聞傳播空間—社會—血緣群落,原始部落,氏族公社(P.1,2,3);C.勞動擴大了人的慾望—知曉欲與呼告欲(P.3,4).
原始新聞媒介(人身,身外載體):A.手勢語言—手勢媒介,手勢新聞(P.7,8);B.早期思維,口語媒介,口語新聞(P.5,6,9);C.實物的符號化——實物媒介,實物新聞(P.10,11);D.聲光的符號化——聲光媒介,聲光新聞(P.12);E.圖示的事件記載性,普識性——圖示媒介,圖示新聞(P.13,14,15)
2.手抄新聞:第1次傳播革命
手抄新聞產生()的條件:A.出現了生產力—工具的發現,發明及應用,出現文字,再造性介質;B.人類活動空間的擴大—提供了需求性;C.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了傳播的范圍和質量.
第一次新聞傳播革命:A.文字的發明——從圖畫新聞到系統的記錄符號(P.16);B.手抄新聞的出現——改變了形態,提高了內容的准確率度;C.擴大傳播的時空,提高了認識的深度,豐富了人類的思想,孕育了意識形態的產生(P.17).
手抄新聞廣泛應用的原因:A.奴隸制國家出現,社會管理范圍擴大,管理職能復雜,B.出現重質和輕質介質;C.文字進一步完善.D.協調統治與被統治者,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需要永久性記錄.
2.手抄新聞:第1次傳播革命(2)
手抄新聞的特徵:A.新聞表達使用系統的符號;B.介質的多樣化;C.擴大了傳播時空;D.內容永久附著在介質上,E.介質本身被傳播,新聞媒介形成的標志.(P.17,18)
手抄新聞的歷史作用:A.鞏固了奴隸制國家,推動了社會進步;B.承襲,推動了文化的發展;C.打破了血緣氏族界限,促進了民族的形成,同文同種.D.促進了人類的思維的發展,形成特定的思維方式;E.人類文明的開始.
3.印刷媒介與報刊—第2次傳播革命
印刷媒介出現的條件:A..手抄新聞的誤抄;B.手抄新聞有的介質不能傳播或傳播不方便(19,20);C..印刷術的發明(20,21);D.交通工具改進;E.郵路與郵局的出現;F.封建社會疆土擴大,社會管理需要.
印刷新聞媒介的特徵:A.機械生產,提高了傳播效率;B.新聞機構有一定的規模,有明確的分工;C.縮短了新聞傳播的周期;D.提高了新聞報道的質量;E. 巨大的傳播革命——文明的越升.
印刷新聞的意義:A.促進新聞走入大眾;B.社會變革的宣傳工具;C.推動經濟,科學與政治的發展;D.提高了大眾的文化;E.推動了傳播制度的建立;F.形成了媒介經濟領域.(24,25)
4.廣播新聞——第3次傳播革命
廣播電台產生的條件:A.人類活動超越國界;B.出現世界市場; C.意識形態打破國界; D.人類的夢想; E.科學技術的突破.
廣播的發明者:義大利科學家馬可尼.
廣播媒介的特點:A.沒有距離的報紙—不受空間限制,極大提高了時效;B.意媒轉換的傳播方式;C.要求一定的技術條件;D.對受眾沒有文化的要求,普眾化媒體;E.聽覺媒介,有對象感和現場感;F.過耳不留,不可記載,受眾不可選擇;G.把受眾交流的范圍擴大到最大空間.(26,27)
5.電視新聞媒介—4次傳播革命
電視產生的條件:A.人類幻想的產物;B.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成果;C.傳媒技術的集大成.
電視新聞媒體的特點:A.再現真實物象,提高了新聞的真實感;B.視覺意媒的轉換傳播;C.生動,形象,猶如親臨現場,吸引力最強;D.時效快,不受空間限制;E.技術條件要求高.
電視媒體的作用:A.改變了其他媒體的不確定性;B.電視媒體應用於科學,工農業,教育,政治領域,推動了經濟與政治的進步;C.豐富了家庭生活;D.真實地記錄社會和歷史.
6.全球性媒介——5次傳播革命
全球化的到來:原始社會600萬年,奴隸制社會4000~3000年,封建社會2000~3000年,資本主義社會400年,社會主義—全球化社會200年,共產主義社會.
全球性媒介:A.定義:以現代高新技術裝備的,覆蓋全球多數國家並在全球產生影響力的媒體,狹義是指互聯網,廣義是指包括互聯網,衛星電視,國際廣播和多數國家訂閱的報刊.B.特徵—超越國界,在全球有廣泛的受眾,內容體現民族化和國際化的統一.
互聯網的特徵:A.包容一切媒介;B.時效,信息量超常;C.形成沒有邊界的國家領土,國家主權;D.每個人的媒介,真正的公共媒介.
互聯網的作用:A.生活信息化;B.萬維媒介;C.促進全球化.
7.新聞媒介的發展規律與性質
媒介的發展規律:A.人類生存的需要;B.形態取決於社會空間的擴大;C.形態還取決於科學技術;D.經濟和政治制度決定媒介的體制;E.市場競爭決定媒介的發展速度和產品質量.
新聞媒介的性質(P39,42):A.社會的信息器官—信息工具,輿論工具,社會的耳目喉舌,社會的守望者;B.社會的教化系統—培養公共規則和規范意識,塑造觀念,整合意志,洗腦系統;C.社會的控制系統—思想控制,統治階級和管理者控制的工具;D.人類思想的燈塔——認識事件,社會的變化,改變人類的宇宙觀,指引人類前進的方向.
信息過剩:A.信息污染;B.網路媒體的弊端;C.如何處理新聞信息.(P42,43)
媒介發展形成的歷史觀
1.形成人類的唯物史觀:勞動創造了媒介,創造了語言,創造了社會的一切;生產力的發展決定媒體的形態,決定社會形態;人類是宇宙的主宰,人類需要,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2.傳媒引導人類對歷史的認識:引導人們深刻認識各種復雜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促進人類思維的科學化,人的歷史觀日益成熟;
3.傳媒孕育了先進的意識形態,媒體是社會的上層建築,是政治斗爭的有力工具,形成了人類的各種政治觀.

『捌』 媒介到底傳遞了什麼訊息

在前語言時代,沒有傳播媒介,人類只能說是處於野蠻時代。語言――傳播最基本的介質的產生,使人類第一次和他們所表達的對象在時空上相分離,人類社會進入部落化,人類開始邁向文明社會。文字的出現使傳受雙方在時空上可以分離,紙張的發明讓傳播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人類的個體能夠通過文字記錄的信息,獲得人類整體在漫長歲月里創造積累的知識、經驗和智慧,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手抄傳播的成本和效率制約了傳播的范圍和廣度。無論是我國古代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歷史性開創,還是德國古登堡印刷術的批量使用,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文明的傳播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媒介的作用逐步超越了其他的社會機制,成為現代政治重要的力量之一。自19世紀末起,電子媒介的風起雲涌更使得人類文明的傳播在消弭時空上邁進了一大步,擬態化的傳播使人們得以見證歷史。數字媒介――互聯網的出現更是讓參與其中的人不僅可以見證歷史,甚至可以參與構建歷史。
可見,傳播媒介的本身已然在社會文明的進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跡,恐非具體的傳播實踐的影響力所能比擬,媒介自身的研究價值也就顯得格外突出。

『玖』 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主要內容

第一、地球村:這個詞語已成為幾十億人的口碑』』雖然絕大多數人對其深刻內涵不甚了了。
電子信息瞬息萬里,使全球生活同步化。

第二、媒介:根據他隱而不顯的媒介觀念,我們可以推導出一個最為寬泛、無所不包的定義:
媒介是人的一切外化、延伸、產出一句話,媒介是人的一切文化。

第三、媒介即是訊息:90 年代之前,人們對此也許半信半疑。人認為媒介僅僅是形式,
僅僅是信息、知識、內容的載體,它是空洞的、消極的、靜態的。可是他認為,媒介對信息、
知識、內容有強烈的反作用,它是積極的、能動的。


(9)媒介創造了擴展閱讀:

1951年,麥克盧漢第一本專著《機器新娘》出版,這本書廣泛分析報紙、廣播、電影和廣告產生的社會沖擊和心理影響,但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

直到六十年代初,麥氏依然不名一文,在大學教英美文學。衣著隨便,丟三落四,清瘦的面相中透出幾分厚道。在時尚的美國學界看來,這個北美人像是個不合時宜的堂吉訶德。

但接著他的二本著作出版:《古登堡星系》(1962)、《理解媒介》(1964),一時間令人嘆為觀止,在人文學科領域引起強烈震撼。《舊金山記事報》稱為 「最為炙手可熱的學術財富」。

『拾』 文學是以什麼符號為媒介創造富有審美意蘊的形象系統的藝術

文學是以什麼符號為媒介創造富有審美意蘊的形象系統的,這個讓我說呢,我也說不清楚

閱讀全文

與媒介創造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