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

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

發布時間:2021-08-31 05:24:08

Ⅰ 想一想寫一寫讓你講中國抗議故事你會怎麼講

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把抗疫期間的感人故事轉化為教育資源,把學校小課堂與抗疫大課堂聯接起來,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講清、講透、講好中國抗疫故事,能夠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定「四個自信」。

講透「主心骨」,培育愛黨心。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給學生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必須首先講准、講清、講透重大問題,講清楚是誰凝聚起全國人民的力量、是誰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引領青年學生堅定永遠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講好「守護神」,培育敬業心。這次抗擊疫情,白衣天使成為最美逆行者,醫護人員用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向學生講好醫護人員當好人民健康「守護神」的故事,讓學生深刻懂得,選擇一份職業,就是選擇一份責任。只要愛崗敬業,勇於擔當,就能夠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展現出崇高的精神品質。

講好志願者,培育公德心。抗擊疫情,志願者在行動,一頂頂紅帽見證著志願者的奉獻和堅持。向學生講好志願者的抗疫故事,就是用志願者鮮活的事例引導學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心中有大我、有奉獻、有擔當。

講好普通人,培育感恩心。疫情防控取得成效,離不開每個人的堅持、努力和積極配合。每名學生都是親歷者、參與者和奉獻者。作為教師,不僅要給學生講那些可歌可泣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還要善於發現普通人的動人故事和崇高精神,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在心中埋下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種子。

(1)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擴展閱讀

2020年1月2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國家衛生健康委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地方做好疫情應對處置工作。湖北省等有關地方進一步落實屬地責任,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堅決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

2020年1月20日,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關防控情況,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高福、李蘭娟、袁國勇、曾光等就公眾關心的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Ⅱ 何謂革新 中醫如何發展

革新是舊的都不實用,而尋求新方法。
中醫發展靠國家是沒希望的,靠主管部門更沒可能。
唯一的方法就是開辦俱樂部,如檯球俱樂部,或武林風的武術俱樂部。
藉助醫院做平台,推崇高超的醫術,如果不拘一格,中西醫等一切有利於健康皆舉,必可發展中醫。經費可籌集,募集,還有技術買賣,廣告費等。

Ⅲ 中醫學發展的基本法律保障是什麼

展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葯工作,中醫葯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中醫葯事業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不能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提出,要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充分發揮中醫葯作用。為進一步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落實醫葯衛生體制改革任務,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長期以來,中醫葯和西醫葯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共同擔負著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任務,這是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的重要特徵和顯著優勢。中醫葯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費用比較低廉,特別是隨著健康觀念變化和醫學模式轉變,中醫葯越來越顯示出獨特優勢。中醫葯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對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和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我國中醫葯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中醫葯特色優勢逐漸淡化,服務領域趨於萎縮;老中醫葯專家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葯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中醫中葯發展不協調,野生中葯資源破壞嚴重;中醫葯發展基礎條件差,人才匱乏。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強中醫葯工作,開創中醫葯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新局面。
二、發展中醫葯事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葯服務的需求作為中醫葯工作的出發點。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優勢,推動繼承與創新,豐富和發展中醫葯理論與實踐,促進中醫中葯協調發展,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務。
(二)基本原則。堅持中西醫並重,把中醫葯與西醫葯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既要保持特色優勢又要積極利用現代科技;堅持中醫與西醫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堅持統籌兼顧,推進中醫葯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全面發展;堅持發揮政府扶持作用,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
三、發展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
(一)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區域衛生規劃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醫療機構(包括中西醫結合和民族醫醫療機構)。大力加強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室建設,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中醫葯服務。在其他醫療衛生機構中積極推廣使用中醫葯適宜技術。通過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大公立中醫醫院的改造建設力度,有條件的縣以上綜合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要設置中醫科和中葯房,配備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基本中醫診療設備和必備中葯,基本實現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都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加強中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研究制訂中醫診療常規、出入院標准、用葯指南、臨床診療路徑、醫療服務質量評價標准等技術標准和規范,促進中醫醫療機構因病施治、規范診療、合理用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培育、培養一批名院、名科、名醫。推動中醫葯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
積極促進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格局。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診所或個體行醫,允許符合條件的葯品零售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和繼續教育等方面,與公立中醫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對其在服務准入、監督管理等方面一視同仁。
(二)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充分發揮中醫預防保健特色優勢,將中醫葯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葯方法和技術。推動中醫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制定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人員准入條件和服務規范,加強引導和管理。
四、推進中醫葯繼承與創新
(一)做好中醫葯繼承工作。開展中醫葯古籍普查登記,建立綜合信息資料庫和珍貴古籍名錄,加強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歷代醫家醫案,研究其學術思想、技術方法和診療經驗,總結中醫葯學重大學術創新規律。依託現有中醫葯機構設立一批當代名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研究室,系統研究其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技術專長。整理研究傳統中葯制葯技術和經驗,形成技術規范。挖掘整理民間醫葯知識和技術,加以總結和利用。
(二)加快中醫葯科技進步與創新。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項目組織管理模式,整合中醫葯科技資源。推進中醫葯科研基地特別是國家和省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支持中醫葯科技創新,開展中醫葯基礎理論、診療技術、療效評價等系統研究,推動中葯新葯和中醫診療儀器、設備的研製開發,加強重大疾病的聯合攻關和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醫葯防治研究。推行中醫葯科研課題立項、科技成果評審同行評議制度。
五、加強中醫葯人才隊伍建設
(一)改革中醫葯院校教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中醫葯事業需要,規劃發展中醫葯院校教育。調整中醫葯高等教育結構和規模,堅持以中醫葯專業為主體,按照中醫葯人才成長規律施教,強化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和基本實踐技能培養。選擇部分高等中醫葯院校進行中醫臨床類本科生招生與培養改革試點。加強中醫葯職業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國家支持建設一批中醫葯重點學科、專業和課程,重點建設一批中醫臨床教學基地。
(二)完善中醫葯師承和繼續教育制度。總結中醫葯師承教育經驗,制訂師承教育標准和相關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師承教育模式,豐富中醫葯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落實名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培養與專業學位授予相銜接的政策。妥善解決取得執業資格的師承人員在職稱評定和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關問題。完善中醫葯繼續教育制度,健全繼續教育網路。
(三)加快中醫葯基層人才和技術骨乾的培養。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積極探索定向為農村培養中醫葯人才的措施。鼓勵基層中醫葯人員參加學歷教育以及符合條件的中醫執業醫師帶徒培訓。探索中醫執業醫師多點執業的辦法和形式。將農村具有中醫葯一技之長的人員納入鄉村醫生管理。制訂實施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幹培養計劃,造就新一代中醫葯領軍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醫。鼓勵西醫師學習中醫,培養一批中西醫結合人才。開展面向基層醫生的中醫葯基本知識與適宜技術培訓。
(四)完善中醫葯人才考核評價制度。制訂體現中醫葯特點的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水平能力評價標准,改進和完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中的中醫葯專業考試方法和標准。建立國家中醫葯專業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開展中醫葯行業特有工種技能鑒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會褒獎相結合的中醫葯人才激勵機制。
六、提升中葯產業發展水平
(一)促進中葯資源可持續發展。加強對中葯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和合理利用。開展全國中葯資源普查,加強中葯資源監測和信息網路建設。保護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加快種質資源庫建設,在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集中分布區建設保護區,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強珍稀瀕危品種保護、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進資源恢復與增長。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建設道地葯材良種繁育體系和中葯材種植規范化、規模化生產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和示範推廣。合理調控、依法監管中葯原材料出口。
(二)建設現代中葯工業和商業體系。加強中葯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制定有利於中葯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組織實施現代中葯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勵中葯企業優勢資源整合,建設現代中葯產業製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葯生產、流通企業。加大對中葯行業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的扶持與保護力度。優化中葯產品出口結構,提高中葯出口產品附加值,扶持中葯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三)加強中葯管理。完善中葯注冊管理,充分體現中葯特點,著力提高中葯新葯的質量和臨床療效。推進實施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加強對中葯飲片生產質量和中葯材、中葯飲片流通監管。加強對醫療機構使用中葯飲片和配製中葯制劑的管理,鼓勵和支持醫療機構研製和應用特色中葯制劑。
七、加快民族醫葯發展
加強民族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改善就醫條件,滿足民族醫葯服務需求。加強民族醫葯教育,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民族醫葯人員素質。完善民族醫葯從業人員准入制度。加強民族醫葯繼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醫葯文獻的校勘、注釋和出版,開展民族醫特色診療技術、單驗方等整理研究,篩選推廣一批民族醫葯適宜技術。建設民族葯研發基地,促進民族醫葯產業發展。
八、繁榮發展中醫葯文化
將中醫葯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加強中醫葯文物、古跡保護,做好中醫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加大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保護力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葯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創造良好傳習條件。推進中醫葯機構文化建設,弘揚行業傳統職業道德。開展中醫葯科學文化普及教育,加強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加強中醫葯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打造中醫葯文化品牌。加強輿論引導,營造全社會尊重、保護中醫葯傳統知識和關心、支持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九、推動中醫葯走向世界
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開展的傳統醫葯活動,進一步開展與外國政府間的中醫葯交流合作,扶持有條件的中醫葯企業、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完善相關政策,積極拓展中醫葯服務貿易。在我國對外援助、政府合作項目中增加中醫葯項目。加強中醫葯知識和文化對外宣傳,促進國際傳播。
十、完善中醫葯事業發展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組織領導。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醫療衛生事業、醫葯產業發展要求,編制實施國家中醫葯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充分發揮中醫葯工作部際協調機製作用,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統籌協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領導,及時研究解決中醫葯事業發展中的問題,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二)加大對中醫葯事業投入。各級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點支持開展中醫葯特色服務、公立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以及中醫葯人才培養。落實政府對公立中醫醫院投入傾斜政策,研究制訂有利於公立中醫醫院發揮中醫葯特色優勢的具體補助辦法。完善相關財政補助政策,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中醫葯適宜技術與服務。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支持中醫葯事業。合理確定中醫醫療服務收費項目和價格,充分體現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
(三)醫療保障政策和基本葯物政策要鼓勵中醫葯服務的提供和使用。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點機構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葯品種和醫療機構中葯制劑納入報銷范圍。按照中西葯並重原則,合理確定國家基本葯物目錄中的中葯品種,基本葯物的供應保障、價格制定、臨床應用、報銷比例要充分考慮中葯特點,鼓勵使用中葯。
(四)加強中醫葯法制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積極推進中醫葯立法進程,完善法律法規。加強中醫葯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完善中醫葯專利審查標准和中葯品種保護制度,研究制訂中醫葯傳統知識保護名錄,逐步建立中醫葯傳統知識專門保護制度。加強中葯道地葯材原產地保護工作,將道地葯材優勢轉化為知識產權優勢。
(五)加強中醫葯行業管理。加強中醫葯行業統一規劃,按照中醫葯自身特點和規律管理中醫葯。推進中醫葯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綜合統計制度。推進中醫葯標准化建設,建立標准體系,推動我國中醫葯標准向國際標准轉化。嚴格中醫葯執法監督,嚴厲打擊假冒中醫名義非法行醫、發布虛假違法中醫中葯廣告以及制售假冒偽劣中葯行為。加強地方中醫葯管理機構建設,強化管理職能,提高管理水平。

Ⅳ 為中醫營養養生事業的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

為什麼要匿名呢?
我也從事中醫營養事業,很想看看相關人士的觀點,有機會的話,可以一起探討!

Ⅳ 為促進中醫學的發展提一些合理化建議

首先,醫生得擺正態度,不能認為中醫已經過時了,這是我們的國粹啊,是那西醫不能比的。
其次,應該進行宣傳活動,不管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各種媒體中,尤其是電視,要宣傳中醫的好處,讓國人了解中醫。
再次,我覺得應該在湯學生樹立對中醫信任的觀念,學生是整個社會的主力軍。

Ⅵ 急.!歷史論文.有關中醫葯發展的.

中葯的發展歷史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發達,為匯集整理先秦時期大量蘊積的葯物開發利用經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南北朝時期,商品生產與交換的發展更為中葯資源的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當時葯物專著已達110多種。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傑作是東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既是先秦時期中葯資源開發利用的經驗總結,又是後世本草和開發利用的楷范。全書記載葯物365種,其中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並按中葯的養命、養性、治病等3種功效歸並為上、中、下三品。這些葯物至今仍有200餘種沿用不衰。到了魏晉時期,葯物品種增加到730種(《名醫別錄》新增365種),後又經《本草經集注》增補、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至此,我國中葯理論體系雛形已定,中葯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得到進一步擴大和提高。

唐代,葯物已增加到1000餘種,葯物知識也已基本可以滿足一般臨床應用的需要。國家曾組織力量開展葯源調查,在此基礎上於顯慶年間(656--660年)編修了《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編修並頒布實施的具葯典性質的葯學專著。在已有的本草學基礎上,精選民間新葯114種,使葯物種數達到850種,這本葯學專著以較多的葯物基原考證和較豐富臨床用葯經驗贏得了中外醫葯工作者的尊崇。70多年後,陳藏器又收集《唐本草》未載之葯692種,撰成《本草拾遺》。二者合計,唐代開發利用的中葯資源已達1500多種。

宋代,印刷技術的發展,為醫葯資料的整理、傳播提供了良好條件。北宋時期,國家再次大規模調查葯物資源,並成立醫葯編纂出版機構--校正醫書局,還設立了官辦的制葯廠(惠民制葯局)生產中成葯。百餘年中,三次修訂本草,大量校勘匯總,增補文獻和用葯經驗,形成歷史上官修本草高潮,官方代表作有《開寶本草》、《嘉佑本草》和《本草圖經》。宋代唐慎微集前人之大成,收集《開寶本草》、《嘉佑本草》篩選遺余葯物554種,又自增8種,輯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至此,我國古代開發利用的葯物資源已達1748種,極大地豐富了中醫葯寶庫。

金、元時期,中葯資源開發利用在穩定和鞏固品種的基礎上,重點轉向精煉葯效、歸納葯理,其主要貢獻是把醫葯理論與具體葯物密切結合,形成了多層次的中葯學理論體系,對後世影響極深。

明代是中國古代史上中葯資源開發利用和本草理論發展的鼎盛時期,特別是明代中葉,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及國內外市場的開拓,商品經濟有很大發展,醫葯界人文薈萃,名著迭起。《本草品匯精要》收載葯物1815種,增補46種,尤以文字簡潔精要。彩色實物繪圖名聞於世。《滇南本草》收載葯材448種,是一部記載高原地區葯物(包括民族葯物)的珍貴著作。舉世聞名的《本草綱目》收載葯物1892種,把古代中葯資源開發利用 推向了頂峰,並以博大精深的內涵總結了明以前中葯資源開發利用的經驗,圖文井茂,提高了本草學的編纂技能和水平,開拓了後世中葯發展的新局面。

清代,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不僅中葯行、店林立,還形成了一些全國性的葯材集散市場。中葯材產量和運銷量隨之大增,中葯資源開發利用的范圍又進一步擴大和提高,著錄和存世的本草近400部,其中,學術價值較高的著作有《本草綱目拾遺》、《植物名 實圖考》。前者收載《本草綱目》未收載的葯物716種;後者收載植物1714種,雖名為《植物名實圖考》,實際也是一部寶貴的葯物專著。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葯開發利用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如藏族著名葯學家帝瑪爾·丹增彭措編著了《晶珠本草》,共收載葯物2294種,具有濃厚的藏葯特色,是中國藏醫葯學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

Ⅶ 中醫的發展歷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

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

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

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7)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擴展閱讀:

中醫文化的發展-歷史名醫:

一、中醫的起源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帶),與黃帝結盟擊敗蚩尤。中華兒女將炎帝和黃帝奉為華夏始祖。

「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農氏為了醫學實踐和探索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奠定了中國醫學的基礎,後人為紀念他。

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中醫源自於原始社會,發源於黃河流域。

二、中醫理論的奠定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著有《難經》。開啟了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方式的醫療里程,並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醫臨床的靈魂

張仲景(約公元150——約公元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四、中醫的變革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發明了茵陳蒿治療黃疸病的方法。

創辦了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五禽戲」,發明了麻沸散用作臨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劑早1600多年,又開創了中醫外科手術的先河,可以說華佗開啟了中醫臨床的重要變革。

五、中醫理念的進步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

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個提出對婦女和兒童單獨設科的,(這也是最早的提倡婦女兒童保護意識的)。

他是第一個完整闡述「醫德」的人,也是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的,第一創建巴豆排毒的,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

六、中醫的完善

李時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

考古證今,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於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本書收集葯物1518種,其中植物1195種,記錄古代醫學家和民間葯方11096種。

附葯物形態圖1100多種,糾正了之前的一些錯誤,補充了不足,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學著作。

Ⅷ 中醫葯科技如何創新

而技術創新的本質是一個綜合性過程,是技術開發與實際應用的有效統一,核心在於科技的應用,強調的是經濟性與應用性。中醫葯科技創新體系應表現在知識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管理創新體系三個方面。中醫葯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創新體制和機制;創新人才培養;創新平台建設;創新項目和成果;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下面我們針對這些構成要素進行分析。 建立中醫葯創新體制和機制,首先,各級政府應充分重視中醫葯事業的發展。要加大對中醫葯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投入 ,加強中醫基礎理論和戰略攻關課題的研究 ,將中葯產業開發列入當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之中 ,給中醫葯人員創造良好的提高與發展空間 ,尊重知識 ,尊重人才 ,制訂措施鼓勵中醫葯人員的科研創新。中醫葯創新的突破及推廣應用 ,需要建立相應的創新體制、科學管理,機製作保證。把中醫葯當產業實業來發展 ,實行投資多元化 ,鼓勵發展民營中醫葯企事業 ,鼓勵發展民間中醫葯事業。國家要明確扶持的重點 ,設立政府科研基金 ,重點扶持有優勢、有特色的中醫葯企業搞好科技創新 ,支持中醫葯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科技研究,成為創新的重要基地 ,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大中型企業、基層醫療單位搞「聯姻」、技術轉讓、技術合作 ,使中醫葯科研成果能轉化為新的生產力 ,為經濟建設作貢獻。要扶持中醫醫療機構的建設和發展。中醫醫療機構是中醫科研的重要陣地,但比起其它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設,一般來說起步晚、投資少 ,顯得「先天不足」 ,尤其是縣級中醫院比起縣醫院來大多條件差異明顯。因此 ,建議各級政府要繼續採取措施扶持各級中醫醫療機構的建設 ,使各級中醫醫療機構的基本建設跟上同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的步伐。只有設備完善、人才充實、管理健全的各級中醫醫療機構才能擔當起中醫科研醫療及預防保健工作的發展與創新。當然科技創新的重點還是要在高校,高校在其中要發揮領導作用,大力開展校企合作,而且要打破常規,組建適應課題需求的科研團隊,突破界限,構建科技資源有效利用新模式。鼓勵多學科交叉,解決中醫葯的重大科技問題及難題。同時,轉變觀念,不斷創新中醫葯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機制。 關於中醫葯創新人才培養,一定要堅持繼承與發展二個方面,中醫葯是傳統的,必須在很好的繼承基礎上才談得上創新,以往我們的教育,人才培養過於強調創新,強調現代化,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經典的學習和繼承,許多名老中醫已經站出來對此做了嚴歷的批評。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所渭 「 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精神的創造性人才 ,即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具體來講 ,中醫葯創新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如下幾方面:廣博的知識與合理的知識結構,時刻准備創新的意識,堅持不懈的創新精神,靈活的創新思維,有計劃的創新學習和努力的創新實踐。但目前中醫人才的現狀卻是知識面狹窄,知識結構不合理,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淡薄,創新思維學習不夠,實踐能力不強等。中醫葯院校學生普遍存在重理輕文的傾向,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輕人文知識的儲備;重中醫葯學知識的積累和中醫葯學技術的學習,輕人文精神的修養。高等中醫葯教育仍是以課堂講授為中心,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專業考試開展,教學方法仍是滿堂灌,而學生學習多是死記硬背,以通過考試為目標 ,加之課程繁重,使之難以進行創新學習。過高的專業程度,單薄的知識結構,狹窄的知識面,學科之間缺乏相互交融,從而使中醫葯學生思想不活躍,缺乏創新的沖動與慾望,思維方式呆板。古代中醫葯未能走上實驗醫學發展的道路,忽略醫學實驗活動,而多在理、法、方、葯等方面傾注力量。這種狀況導致當代中醫葯學生動手能力不強。面對這些情況,我們人才培養一定要須以繼承為基礎,培養學生具有扎實寬厚的中醫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要強調中醫葯教育與人文教育並重,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進行理性思考、解析和發掘 ,探索一條既有鮮明時代特點,又遵循中醫葯教育規律的中醫葯學與人文精神融合的教育之路。必須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拓寬專業口徑,應及時將中醫葯學專業及相關專業的最新科研成果納入課程中去,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不斷推出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參與式等新的教學方法,竭力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發散式和求異性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啟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開發蘊藏在學生身上潛在的創新品質,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必須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加強中醫葯學生的科研實踐。 科研實踐是對創新人才的最有效的培養和鍛煉,學校應把科研育人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學生科研活動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措施,加強學生科研實踐,充分發揮科學研究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創造能力的機會和空間,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其創新精神。要改革較為僵化的中醫葯高等教育體制,才有可能為培養創新人才創造條件。 關於中醫葯創新平台的建設,在前面論述創新機制與體制中已經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中醫葯科研創新的平台,不僅僅包括中醫葯各類各級學校及醫院,中葯企業,研究院所等,還包括無形的政策法律環境,一個好的平台,可以極大的促進中醫葯科技的健康發展,因此,對於中醫葯創新平台的建設,這二個方面都不能放鬆,特別是對於廣東省,我們要抓住建設中醫葯強省的時機,大力建設好我們中醫葯發展的平台,推動中醫葯的大力發展。創新平台建設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是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的載體,也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沒有一流的科技創新平台就不可能有全面持續發展的科技成果,就無法實現科技創新的目標。作為高校,要努力建設好重點實驗室,建設好附屬醫療機構和科研環境。大力引進各類人才,做好人才,學科的整合工作,有效利用科技項目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注意吸納社會資金,建設好創新平台。要充分利用中醫葯創新平台,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學科及學術交流,提高中醫葯科技創新持續發展的能力。 關於中醫葯創新項目和成果,中醫葯以整體觀和辨證論治作為自己的特色,個體化治療一方面有利於病人及病情的恢復,但同時卻不利於工業化的生產,中醫葯的創新必須要解決好這個矛盾,推動中葯的現代化,使之能更便利,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在中醫葯科技成果管理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起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成果管理制度,當前形勢下,對中醫葯知識產權的管理要堅持「嚴格」與「寬松」並舉。「嚴格」體現在要主動提出知識產權要求,特別要研究目前網路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新措施,建立起通過知識產權保護中醫葯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寬松」體現在中醫葯科技成果的創造者、發明者思維要放開,應從國家和社會的層面來強調中醫葯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在保證有形無形資產不流失的情況下,採取靈活措施,依法保證並在一定程度和范圍擴大中醫葯科研人員享有的權利,中醫葯創新項目要從多方面大力支持,推動成果的轉化,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關於中醫葯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目前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課題項目的分配不合理,人才結構的不合理,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醫葯創新工作的展。如何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需要從以下多個方面進行努力,首先,加大投入,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基層科研差的問題,適當把科研力量向醫療,教學一線靠近,使科科研工作真正成為有源之水,發展有力,特別是對於中醫葯的創新,必須以臨床療效為第一要務,從療效上狠下功夫。才是科研及中醫學本身的發展之路。人才的培養也需要資源的合理化配置,對於年輕,有工作能力的中醫學生,要大力支持進行科研工作。支持創新,敢於嘗試。對於中醫繼承方面的科研,也要加大重視,從文獻中發現創新點,同樣是最好的中醫葯科技創新。

Ⅸ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什麼原則

繼承與創新相結合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中醫葯(民族醫葯)是我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步形成並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葯工作,中醫葯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中醫葯事業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不能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提出,要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充分發揮中醫葯作用。為進一步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落實醫葯衛生體制改革任務,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長期以來,中醫葯和西醫葯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共同擔負著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任務,這是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的重要特徵和顯著優勢。中醫葯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費用比較低廉,特別是隨著健康觀念變化和醫學模式轉變,中醫葯越來越顯示出獨特優勢。中醫葯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對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和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我國中醫葯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中醫葯特色優勢逐漸淡化,服務領域趨於萎縮;老中醫葯專家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葯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中醫中葯發展不協調,野生中葯資源破壞嚴重;中醫葯發展基礎條件差,人才匱乏。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強中醫葯工作,開創中醫葯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新局面。
二、發展中醫葯事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葯服務的需求作為中醫葯工作的出發點。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優勢,推動繼承與創新,豐富和發展中醫葯理論與實踐,促進中醫中葯協調發展,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務。
(二)基本原則。堅持中西醫並重,把中醫葯與西醫葯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既要保持特色優勢又要積極利用現代科技;堅持中醫與西醫相互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堅持統籌兼顧,推進中醫葯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全面發展;堅持發揮政府扶持作用,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
三、發展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
(一)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區域衛生規劃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醫療機構(包括中西醫結合和民族醫醫療機構)。大力加強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室建設,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中醫葯服務。在其他醫療衛生機構中積極推廣使用中醫葯適宜技術。通過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大公立中醫醫院的改造建設力度,有條件的縣以上綜合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要設置中醫科和中葯房,配備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基本中醫診療設備和必備中葯,基本實現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都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加強中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研究制訂中醫診療常規、出入院標准、用葯指南、臨床診療路徑、醫療服務質量評價標准等技術標准和規范,促進中醫醫療機構因病施治、規范診療、合理用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培育、培養一批名院、名科、名醫。推動中醫葯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
積極促進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格局。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診所或個體行醫,允許符合條件的葯品零售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和繼續教育等方面,與公立中醫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對其在服務准入、監督管理等方面一視同仁。
(二)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充分發揮中醫預防保健特色優勢,將中醫葯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葯方法和技術。推動中醫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制定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機構、人員准入條件和服務規范,加強引導和管理。
四、推進中醫葯繼承與創新
(一)做好中醫葯繼承工作。開展中醫葯古籍普查登記,建立綜合信息資料庫和珍貴古籍名錄,加強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歷代醫家醫案,研究其學術思想、技術方法和診療經驗,總結中醫葯學重大學術創新規律。依託現有中醫葯機構設立一批當代名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研究室,系統研究其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技術專長。整理研究傳統中葯制葯技術和經驗,形成技術規范。挖掘整理民間醫葯知識和技術,加以總結和利用。
(二)加快中醫葯科技進步與創新。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項目組織管理模式,整合中醫葯科技資源。推進中醫葯科研基地特別是國家和省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支持中醫葯科技創新,開展中醫葯基礎理論、診療技術、療效評價等系統研究,推動中葯新葯和中醫診療儀器、設備的研製開發,加強重大疾病的聯合攻關和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醫葯防治研究。推行中醫葯科研課題立項、科技成果評審同行評議制度。
五、加強中醫葯人才隊伍建設
(一)改革中醫葯院校教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中醫葯事業需要,規劃發展中醫葯院校教育。調整中醫葯高等教育結構和規模,堅持以中醫葯專業為主體,按照中醫葯人才成長規律施教,強化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和基本實踐技能培養。選擇部分高等中醫葯院校進行中醫臨床類本科生招生與培養改革試點。加強中醫葯職業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國家支持建設一批中醫葯重點學科、專業和課程,重點建設一批中醫臨床教學基地。
(二)完善中醫葯師承和繼續教育制度。總結中醫葯師承教育經驗,制訂師承教育標准和相關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師承教育模式,豐富中醫葯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落實名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培養與專業學位授予相銜接的政策。妥善解決取得執業資格的師承人員在職稱評定和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關問題。完善中醫葯繼續教育制度,健全繼續教育網路。
(三)加快中醫葯基層人才和技術骨乾的培養。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積極探索定向為農村培養中醫葯人才的措施。鼓勵基層中醫葯人員參加學歷教育以及符合條件的中醫執業醫師帶徒培訓。探索中醫執業醫師多點執業的辦法和形式。將農村具有中醫葯一技之長的人員納入鄉村醫生管理。制訂實施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幹培養計劃,造就新一代中醫葯領軍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醫。鼓勵西醫師學習中醫,培養一批中西醫結合人才。開展面向基層醫生的中醫葯基本知識與適宜技術培訓。
(四)完善中醫葯人才考核評價制度。制訂體現中醫葯特點的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水平能力評價標准,改進和完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中的中醫葯專業考試方法和標准。建立國家中醫葯專業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開展中醫葯行業特有工種技能鑒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會褒獎相結合的中醫葯人才激勵機制。
六、提升中葯產業發展水平
(一)促進中葯資源可持續發展。加強對中葯資源的保護、研究開發和合理利用。開展全國中葯資源普查,加強中葯資源監測和信息網路建設。保護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加快種質資源庫建設,在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集中分布區建設保護區,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強珍稀瀕危品種保護、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進資源恢復與增長。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建設道地葯材良種繁育體系和中葯材種植規范化、規模化生產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和示範推廣。合理調控、依法監管中葯原材料出口。
(二)建設現代中葯工業和商業體系。加強中葯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制定有利於中葯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組織實施現代中葯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勵中葯企業優勢資源整合,建設現代中葯產業製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葯生產、流通企業。加大對中葯行業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的扶持與保護力度。優化中葯產品出口結構,提高中葯出口產品附加值,扶持中葯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三)加強中葯管理。完善中葯注冊管理,充分體現中葯特點,著力提高中葯新葯的質量和臨床療效。推進實施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加強對中葯飲片生產質量和中葯材、中葯飲片流通監管。加強對醫療機構使用中葯飲片和配製中葯制劑的管理,鼓勵和支持醫療機構研製和應用特色中葯制劑。
七、加快民族醫葯發展
加強民族醫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改善就醫條件,滿足民族醫葯服務需求。加強民族醫葯教育,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民族醫葯人員素質。完善民族醫葯從業人員准入制度。加強民族醫葯繼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醫葯文獻的校勘、注釋和出版,開展民族醫特色診療技術、單驗方等整理研究,篩選推廣一批民族醫葯適宜技術。建設民族葯研發基地,促進民族醫葯產業發展。
八、繁榮發展中醫葯文化
將中醫葯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加強中醫葯文物、古跡保護,做好中醫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加大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保護力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葯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創造良好傳習條件。推進中醫葯機構文化建設,弘揚行業傳統職業道德。開展中醫葯科學文化普及教育,加強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加強中醫葯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打造中醫葯文化品牌。加強輿論引導,營造全社會尊重、保護中醫葯傳統知識和關心、支持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九、推動中醫葯走向世界
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開展的傳統醫葯活動,進一步開展與外國政府間的中醫葯交流合作,扶持有條件的中醫葯企業、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完善相關政策,積極拓展中醫葯服務貿易。在我國對外援助、政府合作項目中增加中醫葯項目。加強中醫葯知識和文化對外宣傳,促進國際傳播。
十、完善中醫葯事業發展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組織領導。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醫療衛生事業、醫葯產業發展要求,編制實施國家中醫葯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充分發揮中醫葯工作部際協調機製作用,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統籌協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中醫葯工作的領導,及時研究解決中醫葯事業發展中的問題,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二)加大對中醫葯事業投入。各級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點支持開展中醫葯特色服務、公立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以及中醫葯人才培養。落實政府對公立中醫醫院投入傾斜政策,研究制訂有利於公立中醫醫院發揮中醫葯特色優勢的具體補助辦法。完善相關財政補助政策,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中醫葯適宜技術與服務。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支持中醫葯事業。合理確定中醫醫療服務收費項目和價格,充分體現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
(三)醫療保障政策和基本葯物政策要鼓勵中醫葯服務的提供和使用。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點機構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葯品種和醫療機構中葯制劑納入報銷范圍。按照中西葯並重原則,合理確定國家基本葯物目錄中的中葯品種,基本葯物的供應保障、價格制定、臨床應用、報銷比例要充分考慮中葯特點,鼓勵使用中葯。
(四)加強中醫葯法制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積極推進中醫葯立法進程,完善法律法規。加強中醫葯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完善中醫葯專利審查標准和中葯品種保護制度,研究制訂中醫葯傳統知識保護名錄,逐步建立中醫葯傳統知識專門保護制度。加強中葯道地葯材原產地保護工作,將道地葯材優勢轉化為知識產權優勢。
(五)加強中醫葯行業管理。加強中醫葯行業統一規劃,按照中醫葯自身特點和規律管理中醫葯。推進中醫葯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綜合統計制度。推進中醫葯標准化建設,建立標准體系,推動我國中醫葯標准向國際標准轉化。嚴格中醫葯執法監督,嚴厲打擊假冒中醫名義非法行醫、發布虛假違法中醫中葯廣告以及制售假冒偽劣中葯行為。加強地方中醫葯管理機構建設,強化管理職能,提高管理水平。

Ⅹ 為中醫葯學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古代醫學家

例4 C

閱讀全文

與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