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是什麼
十信: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無量法門,要以信為先也。一、信心。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名曰信心。二、念心。雖在無數劫中,捨身受身,此現前一念,決定不忘,名曰念心。三、精進心。不雜曰精,不退曰進,進趣真凈,名精進心。四、慧心。心純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五、定心,百雜粉碎,心體湛然,名曰定心。六、不退心,定光發明,進修無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七、護法心。進趣功純,保持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相接,名護法心。八、迴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與佛光相交格,名迴向心。九、戒心。安住凈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十、願心。遍游十方,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得滿足,名曰願心。
十住: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個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發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發趣。一、發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圓成一心,名發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則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諸行,皆無留礙,名修行住。四、生貴住。冥契妙理,行與佛同,氣分感通,成如來種,名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長,無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如童真之可貴,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長養聖胎,紹隆佛種,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佛以智水灌頂,藉表成人,名灌頂住。
十行: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個十位名十行,因菩薩經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滿足自利,復須長養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長養。一、隨順眾生,隨喜功德,名歡喜行。二、饒利眾生,使得法利,名饒益行。三、等視眾生,不見其過,名無嗔恨行。四、三際十方,化身無盡,名無盡行。五、了達法門,悉無錯誤,名離痴亂行。六、既離痴亂,則能現諸相,同異圓融,名善現行。七、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於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交現,不相留礙,名無著行。八、緣般若故,成無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九、妙觀慧中,顯圓融德,能入諸佛法軌中,名善法行。十、圓融德相,清凈無漏,真無為性,妙契真實,名真實行。
十迴向: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個十位名十迴向,因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故名為迴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則濟以悲願,處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萬類。一、化度眾生,離眾生相,回無為心,向涅盤道,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正顯中道,歸趣本覺,回入法身,無能壞者,名不壞迴向。三、本覺之理,湛然常住,能覺之智,齊於諸佛,名等一切佛迴向。四、覺智周圓,無所不遍,名至一切處迴向。五、一切世界,過恆沙佛,自性功德,重重無盡,名無盡功德藏迴向。六、於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取涅盤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十方眾生,皆我性具,本際平等,無有高下,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緣生無性,體即真如,名真如相迴向。九、諸法本空,心無縛著,於根塵中,得大解脫,名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十、性海圓成,心等法界,含攝周遍,量等虛空,名等法界無量迴向。
十地:
一、歡喜地,菩薩既滿初阿僧只劫之行,初窺心性,破見惑,證二空理,成就檀波羅蜜,生大歡喜。二、離垢地,菩薩斷思惑,除毀犯之非,使身清凈,成就戒波羅蜜,離一切垢。三、發光地,菩薩滅無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羅蜜,心光開發。四、焰慧地,菩薩於三十七道品,圓滿具足,進而修習力無畏,不共佛法,遠離懈怠,成就精進波羅蜜,使慧焰熾盛。五、極難勝地,菩薩為利益眾生,外習諸技藝,內成就禪波羅蜜,極難制勝。六、現前地,菩薩住解脫法門,修空無相無願三昧,成就般若波羅蜜,使現前差別盡泯。七、遠行地,菩薩斷諸業果細現行相,起殊勝行,廣化眾生,成就方便波羅蜜,備遠行資糧。八、不動地,菩薩住無生忍,斷諸功用,身心寂滅,猶如虛空,成就願波羅蜜,於涅盤心,湛然不動。九、善慧地,菩薩滅心相,證智自在,具大神通,善護諸佛法藏,成就力波羅蜜,善運慧解。十、法雲地,菩薩廣集無量道法,增長無邊福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依上中下根,為說三乘,成就智波羅蜜,有如大雲,雨大法雨。
❷ 道教有迴向嗎
迴向一詞原是佛教的用語與儀式。道教在宋元以後將迴向列入道教科儀的一項節次,安排在科儀的最後。指在儀式即將結束時一起念誦,念誦道教受籙傳度信仰的詞句。古代法亊禮儀稱其為「願念」,即向神靈許願,表達頌贊大道弘化的心意和歸依道教的願望。例如:「一念天地交泰,二念日月貞明,三念陰陰序順,四念國土安寧,五念帝王景祚,六念宰輔忠貞,七念萬姓安樂,八念百穀豐盈,九念幽途離苦,十念大道興行」。又如:「一願大道流行,普天懷德;二願一切有生,咸皆悟道;三願九夜悲魂,一時解脫;四願無依孤魂,鹹得受生;五願天下太平,百穀豐收;六願臣忠子孝,君仁父慈;七願四海通同,冤親和釋;八願潛胞處卵,鹹得生成;九願積疾新痾,旋即痊癒;十願孤悲眾生,豐衣足食」。
❸ 修行上一直存在關於迴向的問題。我以前迴向的時候都是把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的。我發現如果我換成把功德回
如有許多事,該如何辦呢?我想都知道該撿最要緊的事辦。我們誦經持咒打坐放生等等修行,產生的功德,其實是有限的,該如何迴向呢?
在我們累生累世的輪回中,造下了無量無邊的惡業,傷害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因此,每個輪回中的眾生,他的冤親都是數不清的。欠債還錢,欠命還命,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道理。我們之前曾經那樣狠的傷害他們,現在有了些微的功德,不先把所欠的債還,如何能令心安!而且,當想與我們解怨的冤親因大迴向收到的功德極少走不了的時候,會產生嗔恨心,恨上加恨,會對我們的修行產生很大的障礙。這也是許多人修學出現問題的一個原因。當然,從理論上講,發大心,大迴向的功德更大,但,如果以貪功德的心大迴向,本心已有執,反而效果不如意。
隨著我們的精進修行,不斷地為冤親迴向,冤親也不斷地與我們釋冤而往生,我們自身也會越來越法喜充滿,修行才不會感到越來越苦,直到不願做功課。
那麼,是不是都這樣迴向呢?也不一定的。如果身執我執很輕的人,身體及生活的障礙不會影響心態,不會造成修行上的影響的行者,那樣迴向是最好的。
因此,個人以為,師兄的選擇是對的。而且,許多大德也是這樣開示的。
另一方面,也向師兄提個建議,在專門向冤親迴向後,再迴向自身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早日成就以更圓滿地救度眾生。為擴大我們的心量,還要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這樣更如法圓滿。
❹ 佛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是什麼
十信: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也。十信雲者,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一、信心,滅盡一切妄想,而中道純真之謂也。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雖經幾多生死,亦不遺忘現前之習氣也。三、精進心,以妙圓純真之精明,進趣於真凈也。四、慧心,心精現前,則純真之智慧,自然發起也。五、定心,執持智明,則周遍寂湛,心常凝於一境也。六、不退心,定光發明,則明性深入,唯知進而不退也。七、護法心,心進安然,則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交涉也。八、迴向心,覺明保持,則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也。九、戒心,心光密回則安住無為而不遺失也。十、願心,住戒自在,故能游於十方所作悉隨願也。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無量法門,要以信為先也。
一、信心。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二、念心。雖在無數劫中,捨身受身,此現前一念,決心不忘,名曰「念心」。
三、精進心。不雜曰精,不退曰進,進趣真凈,名「精進心」。
四、慧心。心純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五、定心,百雜粉碎,心體湛然,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定光發明,進修無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七、護法心。進趣功純,保持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相接,名「護法心」。
八、迴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與佛光相交格,名「迴向心」。
九、戒心。安住凈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十、願心。遍游十方,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得滿足,名曰「願心」。
十信者,乃三賢之首,萬行之先也。然欲從凡入聖,必以信為先導,始自信心,終至願心,總為十信,以作菩薩真修之方便也。(三賢,即十住、十行、十迴向諸位菩薩也。)
〔一、信心〕,謂心與理冥,決了無疑,妙信純真,恆住中道。經雲: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余,中道純真,名曰信心。
〔二、念心〕,謂真信明了過去未來劫中,出生入死,憶念無忘。經雲:無數劫中,捨身受身,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曰念心。(劫,梵語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
〔三、精進心〕,不雜曰精,無間名進。謂唯以念心,精明進趣真凈之地。經雲:唯以精明進趣真凈,名精進心。
〔四、慧心〕,善入佛法,造心分別為慧。謂精進之心,既已現前,則純真之慧,自然發顯。經雲: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曰慧心。
〔五、定心〕,謂念慮皆忘,寂用無心,則慧性明徹,湛然不動。經雲: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謂定光顯發,慧心明徹,知道不遠,進修無懈。經雲: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七、護法心〕,謂心進無退,則能保護任持一切佛法,而佛之氣分,與己相接。經雲: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八、迴向心〕,回即回轉,向即趣向,謂以護法心微妙之力,感佛之光來照,又復回光以向於佛,猶如雙鏡交照,光輝互現也。經雲: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迴向心。
〔九、戒心〕,謂心迴向佛,則於凈戒,安住不失。經雲: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凈,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曰戒心。
〔十、願心〕,謂由心住凈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皆滿足。經雲: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隨願,名曰願心。
❺ 念經迴向問題
適合給在世的親人念的。不會念,可以下載錄音聽著念。師兄可告我QQ,我發給師兄您錄音。聽一段時間就熟悉了。迴向,願以此誦經功德迴向給某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盡此一報身,往生極樂國。再迴向給自己業障消除、福慧增長,再大迴向: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❻ 掃墓念佛,念往咒,大隨咒迴向靈上的人,卻發現冤靈,越來越多顯示在你面前,問下念者迴向身體會過產生光
先迴向法界一切有情,再迴向這些鬼道
❼ 迴向的功德怎樣做到圓滿
1.在一般情況下,當人亡。第一天晚上,他們會變得異常冰冷的身體,那麼他的臉上會是藍色的。
2,但是,快了,如果能讀取下一個前:南無阿彌陀佛。者的臉會紅潤,柔軟的身體了,如果有良好的知識發現,有可能在西方極樂世界重生。三個
印度大師臨終光線是
(第一個出生的如此純熟開導安慰函。我們轉向佛來幫助Jingnian第三環切移動第二哭,防止小人)的
1日前在他後,發現一次,每隔一小時,內容如下:
(1)披露字冤親債主:
奠定冤親債主的壽命:
阿彌陀佛!
老萊和你們大家的命運。佛曰:一切都緣結中清潔最神聖法律的邊緣。所以採取這樣會導致你要和佛法的最神聖的佛教結。這不是生存,他背誦西方正念的障礙,現在你連誠意和蓮友背誦起來,以幫助奠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是這樣成功的佛教功德不可限量,羲其訛還給你,讓你早日離苦得樂。殊勝因緣會,我希望在座的各位,真的是生,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求生西方遠成無上佛道。阿彌陀佛!
(2)披露臨終前的話:
居士:
阿彌陀佛!
生老病,是人生的一個過程,人的整個世界,誰也不能倖免。佛曰:天下苦,空無常。現在,你想世間的一切,廣域網邊緣下來,心臟承受不了就動淫念的奉獻。甚至真誠懇切佛,相信願意生存的西方極樂世界。佛的生存正念情況下,業力,並且現在可以前所受的苦分工,從清潔,舒適的衍生。現在,如果你真誠恭敬的心臟,一心佛,阿彌陀佛懇求憐憫,佛力加持,佛光普照。提起這封信是願意背誦正念,聲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懇求護送;迷戀西方的生存,西方極樂字母的國家願意生存。阿彌陀佛!
2,呼吸三小時後,約兩個小時發現一次(維多利亞直到至少8小時),內容如下:
(1)冤親債主發現也就是說:
奠定冤親債主的壽命:
阿彌陀佛!
老萊和你們大家的命運。佛曰:一切都緣結中清潔最神聖法律的邊緣。所以採取這樣會導致你要和佛法的最神聖的佛教結。這不是生存,他背誦西方正念的障礙,現在你連誠意和蓮友背誦起來,以幫助奠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是這樣成功的佛教功德不可限量,羲其訛還給你,讓你早日離苦得樂。殊勝因緣會,我希望在座的各位,真的是生,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求生西方遠成無上佛道。阿彌陀佛!
(2)發現文字的:
居士:
阿彌陀佛!
現在你走到盡頭,也是你靈魂的時候把宇宙。佛曰:天下苦,空無常。現在,你想世間的一切,廣域網邊緣下來,不要貪戀執著。解除佛往生正念的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會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出生和亡,永遠出輪回。現在,如果你真誠恭敬心臟和連幼彎曲佛,阿彌陀佛懇求憐憫,佛力加持,佛光普照。在這一點上的佛,是一個千載難逢的佛光普照你,你沐浴在阿彌陀佛,除佛慈悲。無始以來的業力,無知的麻煩,因為慈悲凈化整個蒙阿彌陀佛的一切苦難,阿彌陀佛親垂接引你到西方極樂往生,做Aweiyue佛,佛教與袁尺嗯至高無上的。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❽ 每天念佛迴向給冤親債主,最近兩天發現念佛雜念少了很多,是不是業障減少了的原因
念佛潛移默化一切冤親債主,自得利益,自然影響自己身心有益改變。進而說明念佛的益處,自覺自利,覺他利他真實不虛。
❾ 求宗大師親自寫的一個關於拋棄世間八法方面的一個迴向文
佛經總是起始於阿難說:「如是我聞……」這點相當重要,它告訴我們許多事情。阿難記錄下佛陀一切的話語,卻未曾宣稱這些教授來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說明他只是復述他從釋迦牟尼佛那兒聽聞到的話語。
時至今日,人人都想當原創者,特別是上師們。我讀過一些現代上師們的書,他們宣稱他們的教導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是自己的發現。現代社會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到新的、原創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們並非著眼於某人的發明,我們是在檢視純凈真實的法——佛陀的話語。
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受苦於無休止的不安全感,靈性事物已成為一種交易,因此像我自己這種靈性導師總覺得需要招攬更多生意。因為有這不安全感,因為了解人們的弱點,販售靈性事物是很容易的。你們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們知道銷售是怎麼一回事。先告訴人們他們應該擁有某件他們所沒有的東西,然後再告訴他們購買的地方就是我這里,我有你需要的東西。
佛陀說:「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這是絕佳的忠告。進入靈性道路時,謹慎留神很重要。
趨近靈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兩種。理想而言,我們修持靈性道路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達到證悟;就是這樣,就是句點。然而,出於我們的習性,還有一個不同的方式,在東西方皆然。
在東方,佛教已然成為一種像是宗教的東西。人們為了長壽、興旺、改善生計、個人利益、驅除某些邪靈等等而修習佛法。因此人們並非意欲證悟,而是致力於妝點此生。西方也好不了多少。在西方,法也並未真正用於證悟。在那裡,人們修習佛法主要是為了撫慰自己、療愈自己,為了放鬆……為了所謂的自我成長。
佛陀不是為了這類的世間利益而教導佛法。也許我們以為我們是富於靈性的人,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尋求物質利益;然而我們仍在追尋某種心靈上的收益,我們希望擁有快樂的人生。這兩者同被視為世間利益。如果我們懷有那種動機,佛教就是一條我們應該避開的道路。從自我的觀點來看,佛教道路基本上是個壞消息。我們愈是修習、研讀佛法,它對自我愈顯得震撼,它與利己主義愈發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應該仔細思考什麼才是我們要的。還不太晚,我們仍舊可以退出。
我們來談談這些世間利益——我個人有很多這方面的問題。阿底峽是印度最偉大的佛教學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描述。他說:「有八件事情讓人軟弱」,意指世間八法或我們所落入的八種陷阱:
希望受到贊美;不希望受到批評
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
希望聲名遠播;不希望默默無名或受到忽視
這世間八法十分重要,我們應該熟記在心,那麼就可以不時檢查我們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個陷阱,或甚至是全部。檢查是否落入任何一個這類的陷阱,是我修習的核心基礎。它們很容易記:毀與譽,得與失,苦與樂,譏與稱。
因此我們檢視自己是否落入任何這類的陷阱,我掉進全部這些陷阱,尤其是第一個:希望受到贊美。我總是喜歡被贊美,那是我最大的弱點。我相信這發生在我們許多人身上。微小、膚淺、無用、可笑的贊美之詞,就能讓我們變得非常軟弱。批評亦然,幾句荒謬、毫無意義的批評,能帶來永遠的傷害。
我想你們都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們多麼喜歡贏,多麼不喜歡輸;我們多愛受人關注,多不樂意被人忽視……這一切都是陷阱。如果我們落入其中一個陷阱,我們就變得軟弱。
我總是掉進這八種陷阱。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贊美,我不願意被人批評,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被重視,我不想被冷落。那麼我會怎麼做?為了得到我想要的,避開我不想要的,最後我就去滿足別人的自我。
理想狀況下,假如我是一個真正的老師,我應該告訴你一些你需要聽的東西;那有可能很傷人。假如我當真嚴肅看待我做為心靈友伴的角色,那會殺傷你的自我,真正原因就在於靈性道路與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馳的。很遺憾我得這么說,但這是唯一之道。
因此,如果我們想成為靈性修持者,如果我們希望變得強壯,我們應該是需要鍛煉的。阿底峽尊者教給我們一種很棒的訓練方式,稱為「婁瓊」。「婁瓊」是個藏文字,意指「修心」。這個修煉方式基本上就是記得問問自己:我們正落入哪些陷阱?
讓我們回到前面的問題:我們懷有何種動機?那是一切事物的真正起因。我們是認真想要證悟,亦或我們所做的這一切只是為了放鬆、療愈,又或許因為我們已在生活里經歷嚴峻的問題與障礙,我們只是想從中復原?提醒你,那或許真能達到某種效果。倘若我們以這種動機來修習佛法,我們或許真能得到某些世間利益,但我們將無法徹底運用佛法的可能性。由是之故,我們修習的甚至將不會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的復製品。
因此我們的動機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擁有第二類動機——為了達到全知或證悟而修持靈性道路,那麼我們必須有一條完整的道路。
是什麼造就一條完整的道路?一條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備見、修、行。請注意,這點非常重要。我注意到西方有許多方法毫無見地,似乎有太多的方法:各種禪修、新世紀音樂、復生、復死……提醒你,將這些作為方法是可以的,我一點都不是在批評方法,但你必須要有見地。如果你沒有個見地,你哪兒也去不了。它或許能夠治療某些創傷,或是像普拿疼一樣可以暫時止痛。見地非常重要,見地決定了修與行。
那麼,我們如何獲得見地?透過研讀,透過審查我們所研讀的內容;這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道之所以特殊的地方。他給予我們質疑的自由。就你的邏輯與常識所及,你可以問問題,你可以辯駁,你可以分析。因此你應當研讀並且歸結出見地;基於那個見地,你獲得對此修道的信心;然後你可以選擇許多方法。
此刻,我們可以說擁有出離心是我們的見地。我們所謂的出離是什麼意思?當我們觀賞電影時,那是名副其實的出離。為什麼?因為當我們看電影時,即使各種形色的事情都發生在螢幕上,我們知道那不過是一場電影,那全都是假的。其中也許有動人的愛情或懸疑的情節,我們甚至會感動落淚,然而我們內心知道,那隻是一場電影。
比方說,電影放映當中,當我們感覺想要去洗手間時,我們會有勇氣起身前去。沒什麼大不了,我們並未真的陷在其中。這是為什麼我們稱此為出離——我們對這件事有正確的見地。既然我們了解到它徒勞無益的一面,就會有真正的出離。但相反的,在我們所謂的生活的大電影里,卻很少人擁有這種勇氣。
當然,出離並不意味著,由於了解這是一場電影,我們就必須走出戲院,並且鄭重發誓再也不看電影。僅僅了解到這是一場電影,就已經徹底改變我們對這場電影的態度。我們無需停止看電影,我們仍然可以觀賞,然而出於這份了解,我們就不會陷進去,它變得沒那麼重要。這有點像是短暫的證悟。
這是我們所需要的,然而了解這是一場電影卻著實不容易。我們總是被困住,到最後我們總是認為這是真的。然而當我們坐在這里,沉浸於這場電影,或笑或哭,完全迷失在其中時,就是由於我們的善業,由於我們的功德,我們身旁的這個人拍拍我們的肩膀說:「別擔心,這只是場電影。」這個人就是我們的老師。
能有這種機會,坐在某個真正具有智慧與慈悲而能點醒我們的人身旁,也很不容易。我們需要有很多功德,比方說,就在這個人告訴我們這只是一場電影時,我們後方的人可能正好在咳嗽,以致我們或許失去聽到這句話的機會。這種事情總是發生,那純粹就是缺乏功德。
經由一再地憶持見地,經由檢視我們正落入八種陷阱中的哪些,經由各式各樣的觀修,我們獲得功德。
因此現在我會說,了解生活徒勞無功的那面就是見地。擁有這個見地並不表示我們得成為比丘和比丘尼,或是前往加德滿都,並且住在一個洞穴里。不,了解才是更為重要的。了解到這是徒勞無功並不意味著你該辭去工作;你應該依舊繼續你的工作。如果你有機會成為百萬富翁,為什麼不呢?你應該只管去做——但始終知道真實的身份,始終記得處境的實相。
然後,情況就變得十分有意思。觀賞一部電影,明知那是一場電影,卻仍經驗所有情緒,這很有意思。為什麼有意思?因為操之於我們。任何我們控制不了的時刻,任何操之於別人的時刻,是沒有意思的。這次的確操之於我們,我們知道那是假的。
此刻,在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我們沒有控制權,我們沒有樂趣,我們認為正在發生的每件事都如此真實。只要想想我們所擁有的親密關系,擁有親密關系應該是生命里出現的好事,然而它果真美好嗎?關系展開的那一刻,不安全感開始了,期望開始了,恐懼開始了,而且沒有止盡,總是一再重復:我們曾交過多少個女朋友?我們換過多少個男朋友?情形似乎總是一樣。沒有真命天子、真命天女,沒有天時地利。為什麼?問題不在沒有遇上天時地利,不真是那樣。但我們總是懷有某種期盼,我們帶著希望與恐懼,而它們卻導致失望。即使我們恰好得到我們期盼的,那份期待不會停止,它反倒倍增了。現在期待被增強,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所以我們就期盼更多,我們產生甚至更多的期待。
因此,我們能做的是發展明智的期待。這是婁瓊的一部分,是修心的一部分。比方說,當我們睡醒時,檢視一下:「我們好嗎?我們快樂嗎?我們一切順利嗎?」我們一切順利,我們很快樂,我們非常好。接著我們塑造一個明智的期待:「這不會持續,這種情況過去從來不曾持續,這會改變。」事實上,我們的快樂會因此而持續得比較久。此外,當我們經歷困難時,當我們遭遇這所有的問題、所有令人頭痛的事情時,我們想:「這不會持續。過去我已遭遇過好多次問題,但我通過了它們,它們不曾持續,這次也會一樣。」
每個人都有這個想法,認為眼前的問題、此刻我們正在經歷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不是嗎?而且我們以為這些問題將會是我們最大、最持久的問題,但這不是事實。跟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相比,五年前的問題微不足道;而不出五年,今天的問題將會顯得無足輕重。
我認為充分認知我們自己的存在是件好事。當我們看電影,當我們走過這世間每天的生活,能充分認知是很好的。我們可以開展出就在此刻正坐在這里的認知。
我們討論了見,那麼修呢?修的藏文是「貢」,它其實意指習慣於某件事。因此,對見地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現在我們得去習慣這種了解。我確定你們一定聽過這個譬喻許多遍了。如果我們開始認知某樣東西,譬如酒,那麼我們的修持就是盡可能多上酒吧。接下來你或許想要嘗試不同的酒,試著調制某種雞尾酒什麼的。然後漸漸地,我們開始嗜酒。沒有人生來就是酒鬼,你必須學習,你得去修煉它。然後,你變得離不開酒。這幾乎像是有關酒的證悟,因此你沒有它就活不下去。這就是我們得做的。
修是習慣於某件事。現在,止(奢摩他)的修持是許許多多大師勸勉我們要做的。我同意,因為止是打基礎。止的修持純粹是讓我們的心能夠運作並富有彈性。現在我們的心像一塊木頭,堅硬死板。止讓我們的心富有彈性,以便我們可以隨心所欲。
現在,假設你正在生氣。如果我要你停止生氣,你辦不到。或者,如果我要你當下立刻發火,你也沒辦法。為什麼?因為我們對心沒有控制力。必須發生某些事情,得有特定的因緣,而且唯有如此,才能點燃我們的怒火。我們無法控制它,止帶給我們那份控制力,那份彈性。
我們在討論的主題是修心與八種陷阱——世間八法,那麼我們如何觀修它呢?我們可以稱此為「動中修行」。我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修持,但有時也相當困難。為什麼?因它會違反我們自他的期許。如:若我們採取特定的走路方式,以便可以獲得贊美,以便不會受到批評,以便得到某種東西,以便不會失去某種東西,以便可以受到重視,以便不會被忽略。世上的每一件事,連我們走路的方式、我們的發型、我們今早穿的上衣…等這些事項,似乎都為了某些被關注而出發。
假如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一種被期待的狀態,而不是發自內證的真誠。缺乏那種無求品高的心量,那麼我們就會變得非常軟弱,而很可能就成為自己跟別人期待的犧牲品。
❿ 佛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是什麼
〈一〉十信位:
凡夫從眾善奉行諸惡無作開始,學修菩薩行,都一定要經過五十二個由淺入深的學習次第,才能完成佛果。
眾生從行善不識三寶,不知因果,到善根因緣成熟,聽聞佛法,精進修行,而發堅固不退之信心,始入十信位。佛法大海中信為先,以信能入,以智能度。
1.信心:因接觸而對佛法僧三寶的不退信心,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入中道純真之境。
2.念心:因對三寶之心堅定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雖經多次生死亦不遺忘能時時憶念佛法僧三寶。
3.精進心:不雜曰精不退曰進以妙圓純真之精神進趣真凈,精進學習佛法僧三寶深入的修證法義。
4.戒心:修學諸戒,安住凈戒心光常凝無為。
5.定心:修學與佛道相應的禪定,執持智明百雜粉碎心體湛然寧靜。
6.慧心:修學與佛道相應的大智慧,心純行勤入真而智慧生。
7.迴向心:將所學戒定慧三學與功德善根迴向佛道利他人。
8.護法心:心進安道進趣功純保持一切佛法不失,無論逢遇何境堅心護持佛法僧三寶。
9.不退心:心定慧明進修不懈深入自性無有退轉心。
10.願心:持戒自在大願不失時時發出成佛願心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願化導眾生。
二〉十住位:
十信心既立,可入十住位,而發大心,趣入般若妙道,廣行一切願行,安住佛地,漸證空性。
1.發心住:厚集一切戒定慧等善根,修四弘誓願,化導眾生,以真方便,入十信,能自度利他,悲智成就。
2.治地住:修諸善行心明顯真,能真心對治一切凈修一切法不離成佛悲願。
3.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修諸行隨緣攝化眾生,而無留礙,長養一切正定諸願行。
4.生貴住:深修般若波羅蜜,無執行大悲利生,契入妙理,受佛氣氛,入如來清凈種性。
5.方便俱足住:修諸善法,集無量善根福慧,自利利他,而相貌俱足,方便俱足。
6.正心住:成就般若悲智,心與佛同,證悟解脫平等真實相,而出離生死。
7.不退住:廣修正法,入空行無相,身心增長,無有退缺,已了生死,能念念證入無生畢竟空,而化導眾生。
8.童真住:悟一切法無相,空無自性,而無所著,故菩提心不退,能常保堅定成佛心前進如女人之童貞般可貴,又如佛之十身靈相一時俱足之可貴。
9.法王子住:證空理,住四無量心願行,化導眾生,不離佛心悲願,能入空相,寂滅一如,長養聖胎,紹承佛位,堪作法王之子。
10.灌頂住:修般若空觀,入無生心三昧,廣行佛事,自利利他成就,佛以智水灌注其頂,示受職義,藉表成就金剛大身。
〈三〉十行位:
菩薩修行,雖經十信十住自利,然需再長養利他功行,故需十行。
1.歡喜行:能觀照己之心念,不為五蘊及外道所擾,能隨順十方,化導眾生,而入正法果位修證中,法喜充滿。
2.饒益行:佛道正念增長,禪定功力加深,智慧更明朗,身心更解脫自在,以佛法化導眾生,令其得到解脫法益,以慈悲利益一切眾生。
3.無瞋恨行:修得忍辱無我心,無瞋恨等視眾生,不見其過,以慈悲心,自覺覺他,心無瞋恚。
4.無盡行:勤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分法之德,廣度眾生,隨眾生因機化導,三世十方平等攝化無盡。
5.離痴亂行:成就八正道,了達法門,利生度眾無礙,命終沒有無明之惱。
6.善現行:身口意及大悲願力成就,早已了脫生死,能現諸相同中顯異,異中現同,同異圓融,能常生佛國,普度眾生。
7.無著行:能無我法空,利益眾生,十方虛空法界,塵塵應化,悉令滿足,不相留礙。
8.尊重行:慧性成就,廣度眾生,種種現前,皆能以般若觀照對治,故六度中,獨尊般若行。
9.善法行:覺悟十二因緣皆假相會合而成,悟實相本空之理,入法空之義,以圓融之德,化導眾生。
10.真實行:成就無生無動,入佛智大海,常於六道,廣度眾生出苦得樂,其圓融德相,清凈無漏,純真無為之自性真實,常恆俱足。
〈四〉十迴向位:
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並迴向佛道或無上菩提,當下不執著,心心趣向寂滅平等無相的菩提心中,以少功德,引無量果,長養十迴向行。
前之十住位、十行位,及此十迴向位,共三十位,謂之賢位,十住為下賢,十行為中賢,十迴向為上賢,過此為聖位。
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觀一切法相平等不可得,以般若無相無著心,慈悲喜舍,教導化度眾生,離眾生相,回無為心,向涅盤道。
2.不壞迴向:
觀一切法之受用,念念不住著,歸趣中道,本覺回入法身,無能壞者。
3.等一切佛迴向:
隨順修學於戒慧,成就佛法不退,本覺之理湛然,常住能覺之智,齊於諸佛,雖處居家,未曾暫舍菩提之心,佛之法能一切時時行之,如過去佛所修迴向行。
4.至一切處迴向:
修習諸善根功德,通達一切法空不二之義,以大願力,願其功德,至一切處,供養一切,覺智周圓,無所不遍,無處不至。
5.無盡功德藏迴向:
證無相空,成就自性功德,以佛法教導眾生,行一切善事功德,成一切善根,由無盡境行成無盡善根功德,而得十無盡藏之果。
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證無漏善法,教導眾生,行善根令佛法相續不斷,於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功德,迴向一切種智,取涅盤道。
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隨順修行一切善法,願布施香花供品等物,令一切世界悉皆充滿,觀父母十方一切眾生皆我性,俱無二本際平等,無有高下。
8.真如相迴向:
明悟因果,常照有無二諦,無生無滅,正法明了,勤修一切功德智慧,志求大乘,以智方便,而為迴向,即離一切法、離一切相,生無性體之真如。
9.無縛無著解脫迴向:
諸法本空心無縛者,修諸功德以功德迴向而生一切微細智成就佛智,於根塵中得大解脫。
10.等法界無量迴向:
覺一切法義,第一義諦,悟中道之相,廣行法施,利益眾生,教導有情,性海圓成,心等法界,含攝周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