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新經濟地理學資本創造模型

新經濟地理學資本創造模型

發布時間:2021-08-31 03:05:55

1. 新經濟地理學模型中沒有服務業怎麼把金融引入進去

因為新經濟地理學的興起也與經濟學理論的局限性有關。該理論一反傳統經濟學注重金融,服務業的視角,從地理的角度分析。
新經濟地理學(New Economic Geography)近十年來,以克魯格曼(P.Krugman)等人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研究異軍突起,從理論領域對經濟全球化的特點及其發展規律進行了新的探討。新經濟地理學是當代西方經濟學領域中繼新產業組織理論、新貿易理論、新增長理論之後出現的第四次「新經濟學」研究浪潮(Krugman,1998)。它採用了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模型的建模技巧對空間經濟結構與變化過程進行重新考察,其目的在於將經濟地理分析納入主流經濟學的范疇之中。新經濟地理學除了構建反映經濟活動地理集中現象的理論模型外,還特別強調運用所構建的新經濟地理模型對典型案例進行實證分析。

2. 新經濟地理學的動態模型

核心——周邊模型。
新經濟地理學理論中最有代表性的「核心——周邊」模型最先見於克魯格曼(1991)的研究。該模型展示外部條件原本相同的兩個區域是如何在報酬遞增、人口流動與運輸成本交互作用的情況下最終演變出完全不同的生產結構的。模型假設世界經濟中僅存在兩個區域和兩個部門——報酬不變的農業部門和報酬遞增的製造業部門。農業工人在這兩個區域均勻分布,農業工資處處相同;製造業工資的名義值和實際值則存在地區差異,因而製造業工人視實際工資的高低從低工資區域向高工資區域流動。它通過將報酬遞增條件下的製造業份額與流動工人的份額加以內生,得出區域生產結構隨運輸成本變化而呈現出非線性關系的規律。模型顯示,在中等水平的運輸成本下前向與後向聯系的效應最強:一個區域的製造業份額越大,價格指數越低,廠商能夠支付的工資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製造業工人。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的對稱結構變得不可持續,從製造業原本均勻分布的經濟中將逐漸演化出一種核心一周邊結構。核心佔世界產業的份額大於其佔世界要素稟賦的份額,由於製造業報酬遞增的緣故,它將成為製成品的凈出口者。由於在這里區域(或國家)的大小及其演變都是內生的,由這一模型得出的結論比一開始就假定國家大小是外生給定的新貿易模型大大前進了一步,也更加具有說服力。 由於國界以及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對人口流動構成相當大的障礙,上述以要素流動性假設為基礎的人口集中意義上的集聚模型一般只適用於國內范圍的空間集聚研究。為研究國際層次的經濟活動的分布,維納布斯(1996)憑借產業間的直接「投入—產出」聯系假設建立起國際專業化模型。按照他的假設,在由國家組成的世界中,國家之間雖然不存在勞動力的流動,但是可以進行貿易。假設各個國傢具有相同的稟賦和生產技術,擁有農業和製造業兩個生產部門,勞動力可以在國內部門間流動。農業部門為完全競爭型,農業產出為單一投入—勞動的增凹函數。製造業部門為不完全競爭型,使用勞動和中間產品的組合作為投入,廠商之間存在直接的「投入—產出」聯系,每一廠商的產出既作為提供給消費者的最終產品,又作為所有其它廠商所需要的中間投入品。製造業作為中間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使得與傳統集聚有相近邏輯的國際專業化過程得以發生。
擁有較大製造業部門的區域通常能夠提供較多種類的中間產品,而中間產品種類較多的區域有較低的價格指數,使得使用中間產品的廠商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生產,這就構成一種前向聯系——既有的產業集聚構成對外部廠商的吸引,中間品投入較大的廠商將傾向於在擁有較大製造業部門的區域選址生產;反過來,廠商生產成本中的中間投入品采購部分構成廠商之間後向聯系的來源:在一個區域生產的廠商越多,對中間品的需求越大;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該區域在製成品上的總支出也越大,這就為中間產品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當地市場。由於國與國之間不存在勞動力的流動,前、後向聯系的結果不可能是人口在特定的國家的集中,但是,它們卻能夠導致製造業(或特定產業)在有限幾個國家集聚的專業化過程。另一方面,正是由於勞動力不能在國家間流動,特定國家的製造業集聚也會因勞動供給的趨緊而使得該國製造業與農業工資同時上升,在農業生產函數為嚴格凹的假設下,農業邊際產出上升,製造業對農業勞動力的吸引減弱。
國際專業化模型所表明的一體化與集聚之間非線性的倒U形關系揭示了廠商對經濟一體化可能做出的區位響應。在較高的貿易成本下,廠商將分布於稟賦相同的區域以滿足最終需求。在居中的貿易成本下,隨著某些區域比其它區域吸引更多的產業,區域差異將開始形成——但並不會達到完全專業化的程度。在低貿易成本下,集聚隨著低工資區域的產業份額逐漸上升而潰散。相對於更為工業化的區域來說,早期進入低工資區域廠商的動機是出於對非流動要素的較低的價格的考慮;然後,隨著在某些部門建立起臨界廠商群落,更多的廠商將搬遷過來以充分利用前向和後向聯系。這一模型表明,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增長需要實行高度的對外開放,不僅需要商品領域的自由貿易,而且需要各國在投資和服務(尤其是生產者服務)貿易領域表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 全球性的產業擴散及其規律對於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來說一直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以上述國際專業化模型為基礎,蒲格和維納布斯(1996)在模型中進一步引入技術進步作為外生變數,用L表示由技術所決定的效率水平,假設技術進步使所有基本要素穩定地遞增,並用效率單位測度各基本要素,建立起全球化和產業擴散模型:假設存在這樣一個世界,其中某個區域因為偶然的技術進步在製造業率先建立起一種自我強化的優勢,這一優勢允許它支付比其它國家更高的工資。隨著時間的發展,世界對製成品的需求上升。這將使得製造業區域的生產水平上升,強化製造業在該區域的集聚,並使得該區域工資上升。隨著這一過程的進一步發展,區域間的工資差異將越來越大,並最終不可持續,製造業廠商將尋求遷入第二個區域,在那裡他們更為有利可圖。這樣,第二個區域又開始了建立製造業自我強化優勢、提升區域工資的新的輪回,並最終引發第三個區域的製造業成長,如此循環往復。在運輸成本很高或很低的情況下,位於核心國家的產業感受到的前向與後向聯系(向心力)都相對較低,勞動效率的小幅度上升導致工資成本的上升(離心力)都足以壓倒產業聯系(向心力)的影響,從而引發投資和生產向周邊國家的轉移以滿足最終需求。倒是在運輸成本的中間區段,位於核心國家的產業感受到的前向與後向聯系(向心力)最強,有更大的餘地平衡由勞動效率的,上升所導致的工資成本(離心力)的增加,因此,在運輸成本的中間區段,產業集聚更容易維持。
然而,這一模型給人們的啟發更多地在於揭示產業擴散相對於勞動效率(而非運輸成本)變化的敏感性上。藤田、克魯格曼與維納布斯(1999)用了一個包含三個國家和七個勞動密集度各不相同的產業的例子更好地說明這一產業擴散過程,在階段I,所有產業均位於國家1,在國家1與國家2和3之間存在工資差異。隨著勞動效率水平的增加,工資差異的幅度不斷增加——直到某個產業的廠商開始重新進行區位選擇並因此而有利可圖,階段Ⅱ即從此開始。在Ⅱ階段,產業是向所有國家均勻地擴散,還是依次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擴散呢?且考察一下階段Ⅱ的最初階段,其間國家2和國家3都在開始工業化。在階段Ⅱ起初的一個很小的區間內,兩國工資水平是一致的,但是,隨著國家2和國家3內部的產業聯系變得不斷增強,兩個國家有相同產業結構的均衡將會變得不穩定。只要有一個國家略微領先,其優勢就會被放大,另一個國家將因此而落後。因此,產業擴散並不是沿所有國家齊頭並進的,各國的工業化有先有後。
這一模型很好地表明,經濟發展不是多個國家齊頭並進地追趕富裕國家的平穩的過程,它是—個富國與窮國集團共存的過程,存在導致窮國加入富國俱樂部的可能的機制。世界范圍的工業化將以一系列波的形式從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一個國家的產業體系的建立一般要遵循從低級開始向高級攀升的過程。 為了進一步考察全球化對已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的影響,克魯格曼和維納布斯(1996)從分析一些廠商與某類廠商存在比與其它廠商更強的買方/供方關系這一重要的投入-產出聯系特徵人手,建立起區域專業化模型。這一模型與上述模型的演化動態原理基本相似,但在基本假設方面卻存在一個主要差別:在區域產業專業化模型中,假設存在兩個國家(「本國」與「外國」)和兩個生產部門(產業1和產業2),這兩個國家和兩個部門所面臨的需求與所採用的技術完全對稱,勞動投入為惟一的生產要素;由於所考察的經濟已完全實現工業化,規模報酬不變的農業部門已從其中退出,因此,假設各生產部門均為不完全競爭型的製造業。
假定產業1在本國的集聚(相應地,產業2在外國集聚)為一均衡,當產業間聯系強於產業內聯系時,在任何貿易成本下,這一產業集聚都不是可持續的,這是因為,對於各個廠商來說,最為重要的區位利益來自於與它國廠商的聯系,因此,各個國家將發展多樣化的產業組合。相反,如果產業內聯系強於產業間聯系,則當貿易成本值較高時,產業不可能形成地理集聚,兩個產業在兩個國家內均有分布;只有當貿易成本足夠小時,產業的地理集聚才是可能的和可持續的。產業內聯系與產業間聯系之差距越大,使產業集聚為可持續的貿易成本的取值范圍越寬。由這一模型所預測的基本傾向即使在對模型引入更多區域和產業部門的情況下也會保持不變。但在多個產業的情況下,分布並不是一半對一半的。一個區域可能比另一個區域有更多的產業,這將導致區域之間真實收入的差距。

3. 聚集經濟的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

(一)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的形成動力
1.新經濟地理學的形成。標准國際貿易理論主要以新古典經濟學所假設的世界為基礎,即標准化的靜態均衡模型、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這對以不完全競爭、規模報酬遞增和歷史積累作用為基礎的聚集經濟沒有任何理論上的解釋空間。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經濟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接受了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概念,並將這兩個概念與地理因素納入了標准貿易模型之中,形成了新經濟地理學。克魯格曼曾說「天賜神物或來自真實世界的神物很驚喜地在經濟地理和國際貿易理論這個獨特的領域中被發現。」新經濟地理學主要是通過離心力和聚集力的互動,來模擬聚集經濟的形成過程,解釋了受這兩種力量影響的經濟地理分布和這兩種力背後廠商的微觀決定。
2.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的形成動力。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角度來解釋聚集經濟是一種全新的思路。1991年克魯格曼提出了完善的中心外圍理論,它揭示了經濟地理聚集的內在運行機制。該模型假設有南方和北方兩個地區,每個地區都生產農產品和製造品兩種產品,農產品是同質的,生產是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製造品包括許多差異產品,每種差異產品的生產都是規模經濟,進而形成了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每種生產要素都用於特定生產部門,農業工人只生產農產品,工業工人只生產製造品。在中心外圍理論模型中克魯格曼認為行業地理集中主要受三種效應驅動。一是市場准入效應,即壟斷廠商總是將其生產安排在大市場同時並向小市場出口的趨勢;二是生活成本效應,它分析了廠商區位對當地生活成本的影響,在有大量廠商集中的地區商品價格相對較低,從而會吸引大量的消費者聚集在該地區,進而節約了消費者的生活消費支出;三是市場擠出效應,在存在競爭的情況下,廠商總是向競爭者相對少的地區集中,也就是說,大量廠商集中在一起的結果,就會使得該地區的一些廠商向廠商相對較少的地區移動;前兩種效應的合力形成聚集力,它有利於廠商和消費者在地理上的集中,並且相互促進;後一種效應則形成離心力,促使廠商在地理上的擴散。
根據中心外圍理論,假設「南」、「北」兩個地區的初始狀態是相同且對稱的,並假設初始狀態的對稱關系被一個單一的工業工人從南向北移動所打破,由於移出的工人在當地(北方)消費,所以南方市場因勞動力的北移而變得相對狹小,北方市場因勞動力的移入而變得相對較大,這進而導致南方工業部門廠商整體移址到北方,此時北方大量工業廠商的集中會導致廠商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強,工業產品的價格就會下降,北方的生活成本效應就會起作用,使得北方名義工資因商品價格的下降而更具吸引力。也就是說,市場准入效應和生活成本效應所帶來的北方與南方工資的相對改變,將進一步激勵南方勞動力向北方移動,從而形成循環積累因果效應,而且這種循環積累因果效應是自我加強的。
當然,廠商向北方移動的同時也會增加北方廠商之間的競爭,日益集中的廠商將會以更低的名義工資來打破已有的均衡點,北方工業的過度競爭使得北方的地理區位對工人和廠商越來越失去吸引力,此時「市場擠出」效應就會顯現。因此,市場准入效應、生活成本效應與市場擠出效應之間存在沖突。當市場准入和生活成本效應(聚集力)大於市場擠出效應(離心力)時,則勞動力的移動就會啟動並自我加強,從而導致所有工業工人和所有工業都集中在一個地區(中心地區);當離心力大於聚集力時,勞動力移動的沖擊將會相對降低北方的實際工資,企業就不會再有離散的動力。總之,當聚集力佔主導作用時,移民沖擊將會自我加強,導致農業和工業分別在「南」「北」的聚集;當離心力起主導作用時,移民沖擊會自我校正,不會發生產業聚集現象。
(二)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的形成機制
1.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形成動力的決定因素。行業的地理集中主要取決於聚集力和離心力的相互作用,但是什麼因素決定了這兩種力的大小呢?
克魯格曼認為,聚集力與離心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南方和北方之間的貿易成本。離心力主要受南北方之間貿易自由化水平高低的影響,一般說來,離心力是隨著貿易自由化的加強而逐漸下降的。當南北方貿易完全自由化時,來自另外一個地區廠商的競爭和來自於當地廠商的競爭是一樣的,此時,競爭不是當地化的,從南到北的勞動力移動對廠商收入和對工人所付工資是沒有影響的;如果南北之間禁止貿易,兩地之間的貿易成本很高時,當地企業數量對當地競爭和工人工資的支付水平有很大的影響。
聚集力同樣也受南北之間貿易自由化水平的影響。如果兩地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水平很高,貿易成本就相對較低時,不管廠商生產的空間如何布局,兩地商品的價格就沒有太大的差別,廠商生產區位的轉移對相對生活成本的影響就較小;如果兩地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水平很低,兩地之間的貿易成本就相對較高時,當地生產商品的市場份額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很大,廠商生產區位的轉移就會影響對當地的生活成本,當地生活成本的下降對另一地區的勞動力來說就越具有吸引力;與此同時,隨著該地區勞動力的增加,生活成本效應將導致當地名義收入的提高,對另一地區廠商也有吸引力,則該地區的市場准入效應就越強。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知,聚集力和離心力都隨兩地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斷下降,但它們隨著貿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斷下降的幅度是不同的。當貿易成本很高時,離心力比聚集力要大得多,但隨著貿易成本的遞減,離心力下降程度比聚集力下降的程度快得多(如下圖,這一現象可用數學模型求解得出的結果來證明)。當貿易成本下降到某種程度(均衡點)時,聚集力將會超過離心力,並且會自我啟動循環積累因果效應,使得所有工業都位於一個地區,進而形成行業的地理集中。
中心外圍模型揭示了行業地理集中形成的重要特徵:在初始均衡的兩個地區,隨著貿易成本的逐漸降低,當聚集力大於離心力時,勞動力的移動最終會導致行業的不對稱地理分布。在這一過程中,最初貿易成本的削減對廠商生產區位並沒有任何影響,當貿易成本一旦下降到「均衡點」,聚集力將起主導作用,所有的工業則會移到一個地區,而此時勞動力和工業區位的轉移並不是逐漸發生的,而會發生突變,這種現象雖然在經濟學中很少見,但在物理學中這種突變卻是很常見的。中心外圍理論以同樣的方式來塑造地球上的經濟地理,其根本力量是逐漸積累的,就如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沉寂了幾十年或上百年,一旦爆發就能迅速改變地貌一樣。
2.新經濟地理學的意義及其最新發展。新經濟地理學的核心是說明規模報酬遞增和運輸成本如何互動,從而影響生產活動的地理分布的。在資源不可流動的假設下,生產總是聚集在最大的市場,從而使運輸成本最小並取得遞增報酬,但經濟地理集中的形成是一個力量積累的歷史過程。中心外圍理論意義在於它可以預測一個經濟體中經濟地理模式的漸進化過程,初始狀態時,一個國家的地理區位可能有某種優勢,它對另一地區的特定廠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並導致這些廠商生產區位的改變,一旦某個區位形成行業的地理集中,該地區的聚集經濟就會迅速發展並獲得地區壟斷競爭優勢。
新經濟地理學的出現又進一步引起了人們對中心外圍模型中特定產業的關注,開啟了對垂直生產地理聚集和水平生產地理聚集的研究,巴瑞特(Barryt)和埃克赫姆(Ekholm,2003)等人認為,垂直聚集和水平聚集主要與貿易自由化程度、兩地距離、兩地要素價格差異和潛在市場的大小相關。如果兩地貿易自由化程度越低、距離越遠、兩地要素的價格差異越大,就越容易導致生產的垂直聚集;如果兩地貿易自由化程度越高,兩地距離越近,兩地要素價格差異越小,潛在市場越大,就越容易導致生產的水平聚集。

4. 新經濟地理學派的學術觀點是什麼

新經濟地理學派的宗旨是將經濟地理學,即區域經濟學帶進主流經濟學的殿堂。正是從這里出發,其分析區域問題的模型框架基本上是經濟學的,其理論的基石建立在三個命題之上: 其一是收益遞增。其二是不完全競爭模型。其三是運輸成本。
1、收益遞增。由於生產規模的誇大帶來產出的增加,從而帶來生產成本的下降,各國或區域間通過發展專業化和貿易,提高其收益;集中是經濟規模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區,其規模優勢遠遠大於某一個部門或產業的集中優勢,從而為地區獲得競爭優勢創造了前提。

2、不完全競爭模型。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創立的不完全競爭模型,被克魯格曼引入到區域經濟的分析當中,例如,由於不完全競爭的存在,當某個地區的製造業發展起來之後形成工業地區,而另一個地區則仍處於農業地區,兩者的角色將被固定下來,各自的優勢被 「鎖定」,從而形成中心區與外圍區的關系。

3、運輸成本。假設以保羅·薩繆爾森引入的「冰山」理論的形式存在,即假設只有製成品有運輸成本,任何製成品的價值在運輸中都有一部分丟失了,而不是設計一個單獨的運輸業的存在。由這三個基石,設計出區域經濟的「中心一外圍模型」。這個模型是新經濟地理學派對區域經濟學的主要貢獻。

「新增長理論」。據該理論,新古典集聚理論在區域尺度上比在國家尺度上更適用。經驗顯示:如果資本和勞動的報酬減少很慢,或者根本就沒有減少,結果將導致區域的擴散或極低速率的集聚。如同「新貿易理論」引起了對空間集聚的興趣一樣,主張勞動和資本報酬遞增的「新增長理論」也引起了「新經濟地理學」對區域集聚的興趣。根據「新經濟地理學」,資本外部性的相對規模、勞動力遷移的動力和交通成本將決定經濟活動和財富在空間配置上的區域整合程度。

以上為相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你

5.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

和採用報酬不變與完全競爭假設的傳統經濟理論和經濟地理研究不同,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以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理論假設為基礎。按照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假設,傳統經濟地理學理論預測,在區域之間不存在基本差異的情況下,經濟活動最終將沿空間均勻分布。產品和市場的競爭為廠商舍近求遠的區位抉擇提供了解釋。但是,不同層次的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高度集聚,在現實世界卻屢見不鮮,甚至連20世紀初的馬歇爾也不曾迴避這廠現象。由於規模報酬不變是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說的基本假設之一,他只好用「外部經濟」一詞來籠統地解釋各種生產活動的集聚。這種外部經濟表現為公司水平的規模報酬不變,而社會性的報酬遞增。在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下,用外部經濟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產業集聚,但是,人們卻仍不清楚這種外部經濟來源於何方。而且,問題並不僅僅在於用外部經濟解釋產業集聚本身,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感到,對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假設的有效性其實大有進行一番反思的必要。
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對經濟學家們來說都是難以駕馭的。直到1977年狄克斯特和斯蒂格利茨將張伯倫的壟斷競爭概念用數學模型形式化之後,關於報酬遞增的研究才真正在經濟學界掀起一場實質性的革命。按照D—S模型的假設,消費種類和生產分工程度內生於市場規模。一方面,一個經濟中的消費者喜好多樣化消費,因而,消費品種類越多,效用水平越高;另一方面,消費品的生產具有廠商層次上的規模經濟,而資源的有限性導致規模經濟和多樣化消費之間的兩難沖突。如果人口規模或可用資源增加,則有更大酌市場空間來平衡上述沖突,廠商為滿足消費需求實行進一步分工既能實現規模經濟,消費者又能有更多的品種選擇,效用亦隨之上升。D—S模型也為解決復雜的經濟地理問題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分析框架。在一個引入了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世界,經濟活動的演化不再是線性的,而是由非線性動態所支配的。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所呈現出的循環累積因果關系,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非線性的蛛網圖嗎?假定存在足夠強的規模經濟,任何廠商都會選擇一個單個的區位來為一國的市場提供服務。為使運輸成本最小,他無疑會選擇一個有大的當地需求的區位。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數廠商都在那兒選址經營的某個區位才會有大的當地需求。因此,一個產業帶一旦建立,在沒有外部擾動的情況下,這一循環將會長期持續下去,這就是布賴恩·亞瑟所謂的集聚的路徑依賴(path—dependent)特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產業集聚很可能始於一種歷史偶然。如果專業化生產和貿易是由報酬遞增而非比較利益所驅動,則什麼樣的產業在什麼樣的區位形成集聚一般來說是不確定的,而是「歷史依賴(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屬於什麼樣的原因,某種專業化生產與貿易格局一旦建立,從貿易獲得的好處將累積循環,從而使得這一格局因進一步強化而被鎖定(locked—in)。因此,在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中採用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假設乃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6.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含義

通過對報酬遞增的D—S模型賦予空間解釋,新經濟地理學對報酬遞增、外部經濟、運輸成本、要素流動和投入產出聯系的性質及其相互作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所發展出的一系列模型揭示出一些重要的理論含義,對於理解全球化條件下的生產、貿易和經濟發展的特點具有重要意義。
新經濟地理學研究表明,運輸成本的變化對於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影響是非線性和非單調的。貿易成本的下降使得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穩定地增加。一般而論,出於對報酬遞增、貿易成本和市場外部性的考慮,廠商傾向於選擇靠近市場的區位安排生產,而靠近市場的區位正好是其它廠商比較集中的區位;反過來,選擇在其它廠商比較集中的區位生產的廠商又會面對在當地產品和要素市場的更為強大的競爭,高強度的競爭傾向於使從事生產括動的廠商沿空間發散。存在於廠商之間的吸引力(向心力或正反饋)與排斥力(離心力或負反饋)對抗的結果將最終決定生產活動是在特定空間集聚還是沿整個空間發散。在貿易成,本的高端,市場被分割成規模有限的條塊,由空間距離所決定的不完全競爭的性質和就地供應市場的要求決定了廠商之間的排斥大於吸引,廠商只能向規模有限的本地市場提供服務,而有限的市場規模抑制了專業化分工和產品細分,市場外部性難以體現,整個經濟空間將為眾多分布於不同區域的廠商和分散的規模有限的市場所覆蓋。隨著貿易成本向中間段趨近,分立於不同市場的廠商之間的相互吸引上升,排斥下降,各自對對方市場的滲透力加強,當吸引壓倒排斥時,分立的小規模市場趨向於融合(即區域一體化),廠商和勞動力在更大規模的市場區形成集聚。市場規模的擴大促進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和產品細分,擴大的市場支持更多新的廠商以更低的成本規模生產和開發細分產品,顯著提升的市場外部性對更多的廠商形成吸引,從而激活「市場擴張—生產專業化/產品細分—外部經濟加強—廠商集聚—市場擴張」的累積循環過程,這一過程乃是對經濟全球化過程的一個基本寫照。
由於集聚所特有的路徑依賴性(或累積循環因果關系),一體化市場的產業積聚程度將越來越高,本地要素和商品的價格將趨於上升。如果要素和商品可以從其它區域大量進口,外部移民的誘至將促成更大程度的積聚;如果某些對生產特別重要的要素(如勞動力)不能流動,或者某些對於消費特別重要的商品(如住房)為不可貿易品,則進一步的一體化將減輕市場外部性的重要程度,不流動商品和要素的價格差異將驅使廠商轉移投資及驅使勞動者轉向別的區域就業,從而啟動產業從核心發達地區向周邊不發達地區擴散的全球性的工業化進程。而以產業擴散為主要特徵的工業化過程並非採取從核心向周邊等量輻射的形式,工業化將以一系列波的形式從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擴散。這里不難看出,通過影響發散和集聚力量之間的平衡,經濟全球化反過來可以決定性地影響經濟活動的空間區位。國際勞動分工將通過一個非平衡發展的過程自發地出現,世界經濟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一個「核心—周邊」結構模式。不平衡發展可能是經濟全球化可預見的後果。新經濟地理學理論表明,在報酬遞增的條件下,產業集聚和長期增長依運輸成本而呈非線性變化,演化的軌跡表現為典型的倒U形構造,在全球化過程的中間段,產業結構表現為高度集聚,國家間的經濟差異最為顯著,產業結構和人均收入的不平衡發展乃是經濟發展的常態。

7. 如何對新經濟地理模型進行實證檢驗

新經濟地理學派的宗旨是將經濟地理學,即區域經濟學帶進主流經濟學的殿堂。正是從這里出發,其分析區域問題的模型框架基本上是經濟學的,其理論的基石建立在三個命題之上: 其一是收益遞增。其二是不完全競爭模型。其三是運輸成本。
1、收益遞增。由於生產規模的誇大帶來產出的增加,從而帶來生產成本的下降,各國或區域間通過發展專業化和貿易,提高其收益;集中是經濟規模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區,其規模優勢遠遠大於某一個部門或產業的集中優勢,從而為地區獲得競爭優勢創造了前提。

2、不完全競爭模型。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創立的不完全競爭模型,被克魯格曼引入到區域經濟的分析當中,例如,由於不完全競爭的存在,當某個地區的製造業發展起來之後形成工業地區,而另一個地區則仍處於農業地區,兩者的角色將被固定下來,各自的優勢被 「鎖定」,從而形成中心區與外圍區的關系。

3、運輸成本。假設以保羅·薩繆爾森引入的「冰山」理論的形式存在,即假設只有製成品有運輸成本,任何製成品的價值在運輸中都有一部分丟失了,而不是設計一個單獨的運輸業的存在。由這三個基石,設計出區域經濟的「中心一外圍模型」。這個模型是新經濟地理學派對區域經濟學的主要貢獻。

「新增長理論」。據該理論,新古典集聚理論在區域尺度上比在國家尺度上更適用。經驗顯示:如果資本和勞動的報酬減少很慢,或者根本就沒有減少,結果將導致區域的擴散或極低速率的集聚。如同「新貿易理論」引起了對空間集聚的興趣一樣,主張勞動和資本報酬遞增的「新增長理論」也引起了「新經濟地理學」對區域集聚的興趣。根據「新經濟地理學」,資本外部性的相對規模、勞動力遷移的動力和交通成本將決定經濟活動和財富在空間配置上的區域整合程度。

8. 新經濟地理學的學科創新性

新經濟地理學的出現對經濟學來說是把空問概念引入經濟系統;對地理學來說則是把微觀經濟機制引入到在地理分析中。盡管新經濟地理學能否將地理學與經濟學成功的融合在一起,目前尚無定論,但是不可否認,與以往理論相比,新經濟地理學有其創新之處:
第一,新經濟地理學以規模經濟、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為假設條件來研究區域經濟問題,比新古典經濟學更接近於現實。新經濟地理學將空間因素和廠商層次的報酬遞增納入到了一般均衡的框架,成功的應用D—S模型與冰山成本相結合,解決了經濟學長期以來廠商層次報酬遞增與競爭性一般均衡不兼容的問題。
第二,新經濟地理學模型將比較優勢、外部性等問題內生化。新經濟地理學通過將比較優勢內生化來深化背景上的認識問題,為沒有先天差異的區域之間發展差異尋求解釋。在新經濟地理學中,外部經濟現在是被推導出來的,而不是被假設的,因而作為經濟變化更基本的參數,外部經濟可以被視為以一種可以預測的方式變化。
第三,盡管新經濟地理學的某些模型過於抽象,但這些模型的建立畢竟相對於傳統的區位科學模型有了很大進步和改觀。新經濟地理學是包含非均衡力的經濟學,它的核心模型是非線性模型,因而它給出了許多富有特色的理論觀點,揭示了經濟活動空問模型的復雜性,而且,克魯格曼通過對有些不確定性的復雜理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多中心城市空間自組織模型,這些都使得新經濟地理學的模型更有現實意義。

9. 新經濟地理學核心內容

新經濟地理學又名空間經濟學。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主流經濟學理論在解釋現有經濟現象時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以克魯格曼( Paul Krugman) 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又重新回歸到經濟地理學視角,以邊際收益遞增、不完全競爭與路徑依賴為基礎,拓展分析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與全球化等經濟現象,藉此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
中文名
新經濟地理學
外文名
New Economic Geography
定義
地理學發展中的一門邊緣性分支學科
學科
地理學
快速
導航
產生背景興起原因研究傳統理論背景理論基礎研究內容模型類別理論含義學科局限學科創新學科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全面介紹了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的理論、思想及其巨大影響。
克魯格曼通過建立各種模型將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引入國際貿易,指出規模經濟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從而成功解釋了戰後國際貿易發展變化的新格局,建立了國際貿易新理論。同時,克魯格曼考慮了運輸費用問題,突破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運輸成本為零的假定,提出了經濟活動的區位問題。克魯格曼以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為出發點,將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區位分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開創了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新時代,被譽為「新經濟地理學之父」。
本書把高深的理論進行通俗解釋,使讀者能輕松領略經濟學大師的思想理論,同時學會用大師的智慧來觀察和指導生活,藉助巨人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1]
產生背景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科學進入了一個相互交叉與互動的新時期,各學科在理論互動中對區域與空間產生了濃厚興趣。特別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交織更加明顯,以克魯格曼等為代表的主流派經濟學家重新審視了空間因素,以全新的視角,把以空間經濟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等傳統經濟學科統一起來,構建了「新經濟地理學」。
新經濟地理學
主流經濟學以往常常對空間置之不理,除了城市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以外,其研究基本上是非空間的,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經濟學家們知道無法把空間因素模型化,所以不去研究經濟的空間問題。然而,在現實中,如果忽視空間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很多經濟問題的研究就難以得到理想的答案。因此,新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為經濟學家研究區位提供了一種新方

10. 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新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內容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和區域增長集聚的動力。 新經濟地理學以收益遞增作為理論基礎,並通過區位聚集中「路徑依賴」現象,來研究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收益遞增、完全競爭和比較優勢是傳統經濟學中三個基本的假設條件,最早運用報酬遞增來解釋地理上的集聚的也並不是克魯格曼,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將「新經濟地理學」看作是經濟學中對收益遞增興趣復興的一部分。在空I訓集聚的過程中,不同的學者強凋收益遞增的不同形式,新經濟地理學中的收益遞增是指經濟上相互聯系的產業或經濟活動,由於在空間上的相互接近性而帶來的成本的節約,或者是產業規模擴大而帶來的無形資產的規模經濟等。克魯格曼在他的著作中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收益遞增思想,並試圖在報酬遞增基礎上建立一種新經濟區位理論。在他看來,收益遞增本質上是一個區域和地方現象。空間聚集是收益遞增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各種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空問集中後所產生的經濟效應以及吸引經濟活動向一定區域靠近的向心力。
除了用來解釋產業活動的集聚或擴散以外,作為「新經濟地理學」的基礎,報酬遞增模型還被用來解釋城市增長動力機制。絕大部分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都集中於產業活動的區域分布,討論為何特定產業在某些區位集中,尤其是在城市中,克魯格曼在解釋城市中人、財、物的聚集時指出:人們向城市集中是由於這里較高的工資和多樣化的商品,而工廠在城市集中是因為這里能夠為他們的產品提供更大的市場。新經濟地理學者認為,空間聚集是導致城市形成和不斷擴大以及區域發展的基本因素。
在收益遞增規律及相應的集聚或擴散模型的影響下,「新經濟地理學」將區域和城市的發展定性為「路徑依賴」和「歷史事件」。與新古典的經濟均衡模型相反,克魯格曼使用歷史方法,強調影響集聚的力量的持續和積累。也就是說,存在向「路徑依賴」和「歷史事件」發展的趨勢。總之,在「新經濟地理學」中,區域的優勢被認為是由一些小的事件所導致的自身的加強。 新經濟地理學的第二個主要研究內容是區域的長期增長與空間集聚的關系。標準的新古典主義增長模型假定資本和勞動是收益遞減的,依據這個框架對集聚(特別是國家之間)的產生進行預測,一個相對貧窮、資本儲備較低的國家將有更高的資本邊際生產率和資本利潤率。新古典增長模型的預言結果是,較貧窮的國家增長較快,最終能趕上較富裕國家。而根據巴羅和沙拉馬丁(Sala—I—Martin,1995)的研究顯示,區域收斂率在整個美國、歐盟、加拿大、Et本、中國以及澳大利亞范圍內是十分相似的,但是,區域收斂速度卻相當緩慢,每年大約1.2%,這要比簡單的新古典模型緩慢得多。區域收斂率較慢的事實以及對新古典長期增長模型有效性的懷疑,引出了與收益遞增的模型之間的聯系。
按照新經濟地理學,資本外部性的相對規模(市場作用的范圍)、勞動力的可移動性和交通成本將決定經濟活動和財富在空間配置上的區域整合程度。一方面,當資本外部性及勞動力的遷移通過區域整合增加時,新經濟地理學模型將預言更大規模的空間集聚,富裕中心和較差的邊緣區之間的差距將加大,經驗結果也似乎支持這個預測;另一方面,如果區域之問仍然存在著不可流動性(由於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障礙),那麼中心地區的勞動力和由於擁擠而帶來的成本就會增加,並有利於經濟活動的擴散和區域集聚的減弱。

閱讀全文

與新經濟地理學資本創造模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