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火炕發明人

火炕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8-30 19:35:46

㈠ 誰知道,火炕是什麼時間出現的。

已知最早火炕為西漢時期,在河北省徐水縣黑東山遺址,已經約2000多年了。
見http://ke..com/view/392280.htm

㈡ 暖炕(火炕)是韓國人的肅慎祖先發明的嗎

樓主真是的,連宇宙都是韓國人發明的思密達。
一個小小的火炕又算得了什麼思密達。

㈢ 炕的內部結構圖

炕的內部結構圖:

火炕由爐灶、炕體和煙囪三部分構成。連炕的爐灶可以做飯,炕體既可取暖,又可坐卧。

因地區和民族習慣的不同,火炕的平面布置也有差異,有南炕、北炕、順山炕、萬字炕(曲尺形)以及環室的凹形炕等。煙囪是砌築的炕體排煙道。

炕體有直洞式、橫洞式、花洞式等。這些形式可歸納為並聯式和串聯式兩類,前者散熱均勻而抽風差,後者則相反。

(3)火炕發明人擴展閱讀:

由於中國北方和蒙古等國冬季寒冷而漫長,流行於南方的床無法抵擋冬天的寒冷,中國東北的人民就發明火炕做為取暖設施。

「南人習床,北人尚炕」"火炕是北方居民為適應寒冷的氣候而發明的取暖睡卧設施。中國北方, 特別是山東膠東地區,冬季漫長、氣候寒冷,這里的農民冬天習慣盤火炕取暖。

膠東農村房子的主房通常為坐北朝南的一排三間或四間,其中有兩間帶有火炕的房間。在進門那間靠近兩扇門的外門的門後東西處各有一約三、四尺見方的灶台,灶台與門後南牆之間通常是放風箱的地方。

灶台上坐有一個六到八印的鐵鍋,與鐵鍋下的灶膛連接的煙道就分別通過牆從兩邊房間的火炕里走到外牆的煙囪,富裕點的人家在東間的東邊或西間的西邊還有一間雜物間。

㈣ 炕是怎麼發明的

古人休息的床榻多用木、土製成。南方多用竹木作床,輕巧涼爽,而北方則多用泥土砌床,方便實用。至晚在晉代,已經有了「土床」的術語。用土盤炕,就地取材,幾乎不必花費什麼開支,所以非常受百姓的喜愛。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人們便在日常經驗中逐漸發明火炕,它的歷史已有上千年了。據宋代的《三朝北盟會編》第三卷記載說:北方「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而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這里的土床就接近於火炕。人們在屋子裡用泥砌成土床,裡面是空的,然後再在空洞里填柴加熱,使其溫度上升,睡在火炕上的人便不會感到寒冷了。東北的滿族民居中就築有南、西、北三面相連的「轉圈炕」、「拐彎炕」,民間俗稱為「萬字炕」或「彎子炕」,這些都是火炕的類似物。據說沈陽故宮中,還留有皇家的火炕,足見它的知名度。一直到現在,北方的農村還沿用著這種土床形式,藉以冬日取暖。北方的火炕常成為主人待客宴賓的地方。尤其是在冬日裡,遠道而來的客人會被主人盛情邀請上炕,享受溫暖而熱情的家宴。主賓雙方或盤膝而坐,或跪坐於炕,絲毫不會感到寒冷。

㈤ 火炕這個勞動人民偉大的發明究竟有多少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對於2006年4月至11月對河北省徐水縣東黑山遺址進行發掘,發掘出一處西漢時期的火炕,將火炕的歷史提前到了2000多年前。

㈥ 誰知道東北火炕的由來

火炕,是北方居室中常見的一種取暖設備,滿族人也把它引入了皇宮內。盛京皇宮內多設火炕,而且一室內設幾鋪,這樣既解決了坐卧起居問題,又可以通過如此多的炕面散發熱量,保持室內較高的溫度。如在東廂的關雎宮,一宮內就有七鋪炕面,麟趾、衍慶、永福各宮中也是如此。而且不僅在各宮室內這樣,甚至作為值更人員歇息住宿的崇政殿兩翊門也鋪設有火炕與火地,可見皇宮內鋪設火炕之普遍。

東北人住火炕的歷史,至少有有千年以上。古書中說遼金時期住在這里的女真族(滿族先世)「環室穿木為床,熅火其下,飲食起居其上」。所謂「環室」就說明室內不僅一個方向有炕。發展到後來,就是滿族民居中所築南、西、北三面相連的「轉圈炕」、「拐彎炕」民間俗稱為「萬字炕」或「彎子炕」。

過去關東滿族傳統住宅,一般是「口袋房」的開式,屋門開在東側而不在正中。進門的一間是灶房,西側居室則是兩間或三間相連,室內南北炕與屋的長度相等,俗稱「連二炕」或「連三炕」。因是供人起居坐卧的,炕面寬五尺多,又叫「南北大炕」或「對面炕」,正面的西炕較窄,供擺放物品之用。炕之間的空地稱為「屋地」。實際上,室內的大部分平面空間都被炕占據,所以人們的室內生活主要是在炕上。家裡進來客人,首先請到炕上坐;平日吃飯、讀書寫字都是在炕桌上;孩子們抓「嘎拉哈」、彈杏核、翻繩(俗稱「改股」)等游戲也是在炕在玩。

火炕最主要功能就是取暖。因為燒炕是通過做飯的鍋灶,所以只要吃飯、燒水、炕就是熱的。為了冬季禦寒,有的人家把室內地面下也修成煙道,稱之為「火地」或「地炕」在特別冷的季節加燒火地以提高室溫。盡管室外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屋裡炕面、地面一起散發熱量,仍然是溫暖如春。

㈦ 什麼時侯出現火炕的

火炕的歷史
東北人住火炕的歷史,至少有有千年以上。古書中說遼金時期住在這里的女真族「環室穿木為床,熅火其下,飲食起居其上」。所謂「環室」就說明室內不僅一個方向有炕。發展到後來,就是滿族民居中所築南、西、北三面相連的「轉圈炕」、「拐彎炕」民間俗稱為「萬字炕」或「彎子炕」。
過去關東滿族傳統住宅,一般是「口袋房」的開式,屋門開在東側而不在正中。進門的一間是灶房,西側居室則是兩間或三間相連,室內南北炕與屋的長度相等,俗稱「連二炕」或「連三炕」。因是供人起居坐卧的,炕面寬五尺多,又叫「南北大炕」或「對面炕」,正面的西炕較窄,供擺放物品之用。炕之間的空地稱為「屋地」。實際上,室內的大部分平面空間都被炕占據,所以人們的室內生活主要是在炕上。家裡進來客人,首先請到炕上坐;平日吃飯、讀書寫字都是在炕桌上;孩子們抓「嘎拉哈」、彈杏核、翻繩(俗稱「改股」)等游戲也是在炕在玩。

摘自網路「火炕」

㈧ 炕是誰發明的

大約是人們在長期勞動生活中所凝結的智慧的結晶 在上個世紀 年代以前 家中來的貴客都在炕上伺候 我小時候剛懂事 奶奶就教著盤腿 走親戚時到了誰家都請到炕上盤腿著 炕上放一個木盤子 菜飯茶酒都放在木盤子上 如果誰伸著腿 老人們就會笑話你不懂規矩 所以至我們那兒請客還叫坐席 盡管現在已不在炕上招待客人了 對女孩子要求得更嚴格 從小老人們教著她盤腿 為長大後結婚坐時辰准備 按我們那裡的風俗 新娘入了洞房就要端端正正地在炕上盤腿坐著 天後才能下地 這叫坐時辰 有的坐草雞了 竟鬧出笑話來 鄰村一位新媳婦坐時辰坐累了 吃飯時夾菜夠不著 她把腿一伸說 伸伸腳夾個丸子吃 後來就有人給她編成了歇後語 誰誰誰坐時辰 伸伸腳夾個丸子吃 過春節 一般農家都揭 買 一張新葦席 有新媳婦的揭一張花紅席 葦篾與高粱稈篾合編的 鋪在炕上 牆壁上貼幾張新年畫 新做的被褥往炕邊上一摞 一個和睦溫馨的家庭從炕上顯現出來 除夕晚上 一家人坐在熱乎乎的炕頭上 吃著餃子 敘著往事 拉著家常 更是增添了過年的熱鬧氣氛 現在不少農家換了席夢思床 做飯用液化氣 即使有炕的也是用水泥砌的 其實水泥炕的健身效果不如土炕 缺少了土炕的家庭 好像缺少了農家味 我到過沂蒙山農家園 也到過東北農家園 都是在熱烘烘的土炕上品茗小酌 它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情感的追憶 是一種自然生活的回歸。

㈨ 火炕這個勞動人民偉大的發明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東北人住火炕的歷史,至少有千年以上。古書中說遼金時期住在這里的女真族(滿族先世)「環室穿木為床,熅火其下,飲食起居其上」。所謂「環室」就說明室內不僅一個方向有炕。發展到後來,就是滿族民居中所築南、西、北三面相連的「轉圈炕」、「拐彎炕」民間俗稱為「萬字炕」或「彎子炕」。
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隨康熙皇帝東巡的翰林院侍講高士奇在《扈從東巡日錄》中,概述所見東北住戶的房屋「屋高僅丈余,獨開東南扉,一室之內,炕周三面,溫火取下,寢食起居其上」。以此斷定,火炕已在東北廣泛使用,且大都掌握了炕與爐灶相連接的現代火炕的建造技術。

㈩ 火盆什麼時候發明的

火盆,也叫"神仙爐",具有極強的地方風韻與傳奇色彩。史料記載,火盆起源於黑龍江,據說是在"三國時期" 火盆開始使用的,傳到今天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 從前,北方居民室內取暖多靠火炕,但屋內的熱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時雖然把炕燒得滾熱,也抵不住外邊的風雪嚴寒,於是人們就發明了火盆。
火盆最早是用泥製成的,泥火盆的最大特點是傳熱慢但保暖性能非常好,近代才有了鐵、銅製成的火盆,火盆的形狀以圓形為主,大小不一,其直徑大多都是五六十厘米,有的還在盆邊刻上吉祥花圖。
解放前,大多數農家都有火盆,是冬日取暖不可缺少的器物。舊時,物質火盆文明落後,加之農民生活素來清苦,冬日無防寒設備,就用火盆取暖。每年中秋節後,各家就挖泥打火盆。多用紅泥、黃泥、黑泥,泥質好,無沙礫雜物,且粘稠細膩。在陰涼處放上幾天,過過"性氣",以防成盆後崩裂。把亂麻舊繩,拆細剁碎,為"麻道",摻和在泥里,然後用瓦盆作"型模",盆口朝下扣在地上,盆外敷一層草木灰,把泥拍貼在瓦盆上,放在陰涼處二、三日,取出"型模",泥成盆狀,是為半成品。再進行加工:收口,加底,拍平,擀光(多用玻璃瓶子或秸棒)放起陰干十天半個月。嚴冬一至,即可盛火取暖。農家做早飯燒開鍋後,就把灶膛里的火扒在火盆里壓實。彼時農家多為三代同居,火盆一般放在老人炕上。小屋子有一盆火,既可烤手又暖屋子;有時哄小孩燒土豆,婦女燒烙鐵燙衣服,也頗方便,可謂"一盆多用"。建國後一個時期,鄉村不少農家還有冬天用火盆的。如今邊遠村屯間或有之,一般地方已不多見。
在冬天,如果誰家來了客,主人就招呼:"上炕暖暖腳!快把火盆往跟前拉拉!"腳暖了,心也暖了。
折疊編輯本段製作工藝
火盆是用泥做的,一般在秋天製作。先取來上好的黃土,把麻鉸成一寸多長的小段,用來做洋攪,然後和黃土放在一起和成泥。和好,放上幾天,不時的往上淋水,這個過程火盆叫"糟"。用麻作洋攪,還要糟,都是為了泥不開裂。泥糟好後,取來一個大小和深度都合適的瓦盆,倒扣到地上作模具。把泥反復摔打,拍成片,往瓦盆上貼,厚度大概在三厘米左右,直至把瓦盆包嚴。再用泥做好盆沿和個底座,然後把它放在陰涼處,等干到不致走形,再把它翻過來,裡面的瓦盆就可以取出了。用玻璃瓶給里外面拋光,也可以在盆沿上做點圖案裝飾。最後是放到陽光下曬干,干透了,一個火盆就算做成了。火盆一般燒的是碳和枯樹枝。
一直到如今,農村多數人家做飯還是用大鍋大灶。冬天,做完飯,趁灶膛(東北叫灶坑)里的火還沒有化成灰燼,把它扒出來,放到火盆里,要一邊放一邊用腳或灰耙壓實,一家人一天的取暖就靠它了。一般一個火盆都配有一個扒火鏟,鐵制,用來把不斷燼化的灰撥開,露出火來供人取暖。如果晚上火用不完,還可以壓實,第二天早晨把上面的灰倒掉,下面的火在充分接觸空氣後又是紅紅的一盆,是真正的"死灰復燃"。
火盆的功用第一當然是取暖,"快來烤烤火",是冬天招呼客人的第一句話。其次是充當熱源,大人做活用的烙鐵、牙刀子,都要在火盆里加熱,孩子們可以在火盆里燒豆包,燒土豆。把土豆埋在火盆里,耐心地等著,看到幾股灰柱從火盆中騰起,那是土豆"放屁"了,趕緊把它翻過來再埋好,等到再一次"放屁",就是燒好了,口味不次於烤地瓜。火盆旁還是一個聚居處,幾個人把手搭在火盆沿上,一邊烤火一邊嘮嗑,是東北冬夜最常見的場面。母親身體羸弱,最是怕冷,火盆是每年冬天必不可少的,甚至不止一個,有的在盆沿和盆體上還要刻畫出一些圖案,有卷雲,有萬字不到頭,等等。火盆旁,自然也常常有講故事、猜悶兒(謎語)的場面。有時晚上不點燈,幾個黑影圍著火盆,只有中間的一盆火紅紅的。如今想起來,像是一幅版畫。
折疊編輯本段關東火盆
火盆主要是用來取暖的,但平時火炭埋在火灰里,用時用烙鐵挑起火炭吹幾口,就可引火。因此,火盆又是關東人保留火種的主要器具。據《滿族火祭習俗與神話》中說:"吉林烏拉街滿族人家過去有接火神習俗,用神火燒邪氣,清宅凈院,討一年吉利,各戶主人還要將院中炭火取回,埋在火盆里,主婦要天天添火,使之常年不滅,叫'常明火'。家人嚴忌往火盆里吐唾沫。這些習俗,是古代先民們重視保存火神觀念的遺存。"可以說關東人在灶膛火盆里埋火炭,除了重視保存火神外,也是崇拜火的表現,是灶堂、爐灶的變異和殘留。
關東的火盆有鐵鑄的,殷實一些的家庭也有銅鑄的。姑娘出嫁,娘家一般都陪送個鐵火盆或銅火盆。《昔日吉林民間習俗》一書對銅火盆作了詳細的介紹:"大銅火盆長七八十公分,像個大洗衣盆,火盆底下是三足鼎立,放在專為放置銅火盆的油漆木雕底座口,銅火盆加口底座的高度,恰恰與一般地桌相同,都是放在南北炕的地當中。"但大部分關東人用的是黃泥火盆,黃泥火盆其實就是用黃泥以鐵盆做模子做成的。做法是:用麻刀、獸毛攙黃泥漚瀝,然後做成帶腿的泥盆。泥盆在陰干過程中要不斷用碗渣的光滑面蹭拭,把盆外蹭得錚光明亮,干透後即可使用。到了冷天,將做飯燒柴時剩下的紅火扒到火盆里,找一塊墊盆底大的布,把火盆放在炕沿邊口。使用火盆還有一個配套的工具--烙鐵,就是一個帶有長把的三角鐵塊,火扒到盆里之後,用烙鐵壓實,這樣盆里的火就可挺一天不滅。另外,燒熱的烙鐵也常常用來燙熨家中僅有的幾樣上好衣布。 關東的冬天,外面大雪紛飛,屋裡一家人圍坐火盆周圍說笑著,那情景,是很有一番情趣的。幾個老太太圍著火盆盤腿打坐,嘮著張家長李家短。叼支煙袋,釉黑的桿兒、翠綠色的嘴兒、黃燦燦的煙袋鍋兒。
家裡人頂著風雪從外面回來,或者東西兩院嬸子大娘來串門,用烙鐵把火扒得紅紅旺旺的,裝上一袋關東蛤蟆頭,用火盆里的火點著,然後把手放在火盆沿口,說啊,笑啊,手暖了,心也隨著暖了,那氣氛真是其樂融融。對火盆的感情別說是人,就是小貓從外面跑回來也是先奔火盆的。
關東的火盆用途很多。那時家家留有幾捆麻桿,這種東西很愛著,放在地上踹幾腳,然後插到火盆里燒紅,拿出來用嘴一吹就著了。這樣就省了許多火柴。另外,關東的老年人都用長煙袋,最長的可達一米以上,也就是關東的大煙袋。火盆放在炕沿邊上或炕沿前的杌子、凳子上,老年人倚牆壁或側卧抽煙就可把煙袋鍋抵到火盆里,既可把煙灰磕進火盆里,又可避免火災的發生。
抽長煙袋鍋的老人,吐痰也很有特點。撥出煙袋嘴兒,吐出藍色的煙圈圈,上下唇一抿,下巴一抖,嘴一張,呸!一口小痰從嘴裡不偏不倚直射到桌椅之間。
那些飽經風霜的老爺爺,常常用長滿老繭的手,捏著錫做的燒酒壺往火盆上偎蹭,瞧著冒氣了,右手提壺,左手抿去壺上的灰,傾斜酒壺,細長溜的銀白色液體注進小酒盅里,小酒盅淺淺的,也是錫制的,和酒壺成龍配套。老人家掐起酒盅,挨近嘴唇,不是一揚脖,而吱--一個長音,吸進一點點,慢慢放下酒盅輕輕回味,那才是地道品酒呢。
火盆對小孩就更是寶貝了。那時家家最普遍的就是土豆。所以小孩子一餓了,大人就撿兩個土豆埋在火盆里燒,於是孩子就老老實實地坐在火盆邊看著。嘴裡還有套磕:"土豆土豆你姓劉,放個屁你就熟!"土豆熟了的時候,裡面的熱氣把上面的浮灰吹出個小洞來,孩子們以為土豆真的放屁了,於是趕緊扒出來,果真熟了!扒了皮,吃起來可香呢!趁大人不在家時,孩子們就會摸一把黃豆,或抓一把苞米粒子放進火盆。不大一會兒,卟卟卟一粒粒黃豆變色裂紋,嘭嘭嘭一顆顆苞米粒子變成張嘴笑的苞米花,看著有趣、吃著有味。
關東的火盆幾乎絕跡了,只是在偏僻的村落偶有發現,但火盆表現出關東人獨有的地域特點、習俗民情和那一幅幅以火盆為背景的關東情畫,還是別有一番滋味,令人回味無窮的。
折疊編輯本段相關故事
火盆是家裡的老人天天守著的東西,小貓小狗也天天圍著火盆轉。老頭老太太點煙對火,也從火盆里取火種。愛喝酒的老漢, 往往在吃飯前把酒壺往火盆上一放,轉眼間酒就熱乎了。民間歌謠中把整天守著火盆的人形容成為有福之人: "老太太,小媳婦兒, 一個一個有福人兒; 不做飯,不淘米兒,坐在炕上烤火盆。"
過去,火盆還是刁婆婆虐待兒媳婦的"武器"。刁婆婆總嫌兒媳婦不幹活,就用火盆里的火炭去燙童養媳,火盆記載了舊時童養媳的悲痛和苦難,不過,這些都已成為了過去。
烤火是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種樂趣。嚴冬,當戶外風雪呼嘯,全家人坐在熱炕頭上,講故事(也叫"講古")、剪窗花、納鞋底,一邊游戲,一邊在火盆里燒些小吃,有山(野)核桃、土豆、地瓜(紅薯)、黃豆粒、苞米粒等,有時還有抓來的麻雀、砸開冰窟窿弄的鯽魚等"野味",邊烤邊吃。有時還把別具延慶特色的饃饃拿出來,埋在小灰里烤。由於是在火盆里"烤熟"的,與烤麵包的"高溫製作"相似,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裡飄盪,大人小孩爭搶著吃那烤得香噴噴的美味,真是又甜又香。

閱讀全文

與火炕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