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掃碼支付是不是我們國家的專利
二維碼又叫QR圖碼(全稱為快速響應矩陣圖碼;英語:Quick response Code)
於1994年由日本DENSO WAVE公司發明。QR碼使用四種標准化編碼模式(數字,字母數字、二進制、日文)來存儲數據。QR是日本目前最通用的二維空間條碼,在世界各國廣泛運用於手機讀碼操作。QR碼比普通一維條碼具有快速讀取和更大的儲存資料容量,也無需像一維條碼般在掃描時需要直線對准掃描器。因此其應用范圍已經擴展到包括產品跟蹤,物品識別,文檔管理,庫存營銷等方面。
而隨著2012年中國移動支付的高速發展,以支付寶和微信為首的國內兩大移動支付均結合QR碼組成了新一代無線支付方案,使得支付體驗變得更加快捷輕松。
就在前幾年,中國互聯網上出現這樣一條新聞:日本人提出向中國收取"二維碼"使用費?中國有權說NO!在網路中引發熱議,但隨即被指出這是一條假新聞。
發明QR碼的日本Denso Wave公司表示沒向任何人提出過收取費用。
QR碼創始人騰弘原
有趣的是,QR碼是日本發明的,但「掃一掃」的專利權卻在中國人手中。而正是「掃一掃」這項技術支撐起了無線支付。
據人民網2月13日報道,2011年,凌空網創始人徐蔚申請注冊了「掃一掃」專利,並且先後在中國、美國和日本及歐盟等國家和地區擁有了相關專利。
2017年9月,擁有全球「掃一掃」發明專利技術的中國發碼行公司(徐蔚擔任董事局主席),在上海舉行了美國與中國台灣地區「掃一掃」專利授權簽約儀式,在美國與中國台灣地區的「掃一掃」專利獨家授權費用約7億元人民幣,且同時發碼行享有美國公司、中國台灣公司被授權方20%股權。
Ⅱ 都在用二維碼,誰是二維碼漢字明稱的第一個命名者和世界首創發明者
二維碼早在1994年就被日本的騰弘原發明了,只是他目光短淺,根本沒有想到二維碼在未來社會的廣泛應用。到2011年徐蔚申請注冊「二維碼掃一掃專利」,隨後將這個消費級的專利授權給其他公司,並賺取了不少的專利費。
Ⅲ 中國科學家徐蔚的個人簡歷
徐蔚,生,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嘉興書協理事,海寧書協秘書長、海寧文化館書法幹部
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同年獲得美國總統福特在白宮授予她美國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勛章
書法作品入選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入展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大展,全國第一屆大字書法藝術展,紀念鄧
小平誕辰一百周年全國書法大展,羲之杯全國書法大展,首屆小欖杯全國書法展。榮獲浙江省"青春中華杯"書法大賽一等獎,浙江省書法群星獎銀獎。書風追求章草古樸和今草之靈動。書法論文榮獲全國第七屆書法篆刻展論文評選國家級一類論文,,敦煌杯書法論壇優秀論文獎。
Ⅳ 1994年日本人發明的二維碼是如何成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的
二維碼給現代抄中國人的生活帶來了太多便利,然而,最初發明二維碼的,竟然是日本人。
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支付寶宣布:2018年將全面登陸日本,並預計3年內在日本圈粉1000萬。
更有日本商家痛心疾首:悔不當初,沒狠狠敲中國一筆!
因為二維碼是日本Denso-Wave公司子公司電裝公司開發的,所以Denso-Wave的執行董事田路勝彥遺憾地說:「早知道,哪怕是按照每個編碼10分錢的標准收費也好啊。」
Ⅳ 二維碼是誰發明的
二維碼的發明人是來自日本Denso Wave公司的騰弘原。
二維碼又稱二維條碼,常見的二維碼為Quick Response,是一個近幾年來移動設備上超流行的一種編碼方式,它比傳統的Bar Code條形碼能存更多的信息。
研發初心:
進入上個世紀60年代之後,日本迎來商業黃金期。商場超市裡一派繁榮景象的背後,很多收銀員卻因為要不停輸入產品信息和價格,患上了「腱鞘炎」等職業病。
當時正在從事條形碼讀取機研發的電裝旗下子公司DENSO WAVE,懷著「一定要滿足客戶需求」的心願,投入到了新的二維碼的研發之中。當時的研發小組成員只有兩個人,當其他公司把研發方向停留在「如何納入更多信息」時,研發小組的原昌宏先生已經在開始考慮應用層面的問題,通過獨特的圖案提示編碼位置,這個嶄新的思路出現在他的腦海里。
圖形原理:
二維碼為何要採用四角形的圖案?因為這種圖形在票據等當中出現頻率最小。
研發小組將印刷在廣告單、雜志、紙板等處的繪圖和文字全部變成黑白兩色,對其面積比率進行徹底的調查。經過日以繼夜的調查比對,終於查明了印刷品中「最不常用的比率」,即1︰1︰3︰1︰1。並以此為依據確定了定點陣圖案黑白部分的寬幅比率,所形成的結構從360度任何方向掃描,都可計算出編碼的位置。
Ⅵ 日本人發明二維碼為何錯失商機
二維碼自發明以來,受到了全球范圍內信息專業人士的廣泛認可。
News& Tech網站作者感慨道,
「二維碼這樣簡單的形式里,竟然蘊含了無數的可能性。如果商業推廣得當,這本該是一隻不斷會下金蛋的母雞。」
而在二維碼發明20周年之際,歐洲專利局甚至將2014「歐洲發明大獎」隆重頒發給騰弘原。
在頒獎致辭中,歐洲專利局代表提出,「二維碼的社會價值和科技意義都同等偉大。」
據中國網報道,2017年9月5日,中國發碼行公司(徐蔚擔任董事局主席)在上海總部舉行了授權簽約儀式。發碼行有限公司授權美國發碼行、中國台灣地區發碼行使用二維碼掃一掃技術專利,獨家授權費用約7億元人民幣,且同時發碼行公司享有美國、中國台灣地區被授權方20%股權。
Ⅶ 日本人提出收二維碼專利費
「掃碼支付」與高鐵、共享單車和網購並列,一度被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特別是手機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使人們卸下錢包的包袱、不用再擔心錢包丟失帶來的麻煩,給大家生活帶來的巨大的便利。
不論是手機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都依託於二維碼。因此從某種角度說,無現金社會的便利與快捷,就是建立在二維碼技術的基礎上。
日本人的想法雖然很美好,但是現實卻事與願違,因為早在2011年,凌空網創始人徐蔚就已經申請「二維碼掃一掃」專利,並先後拿下了中國、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區域的二維碼掃碼技術專利權。所以我們可以放心的掃描二維碼,在商品二維碼業務上不存在任何侵權行為。日本的專利收費只是一廂情願!
Ⅷ 二維碼經常說專利是誰的
二維碼創造者是騰弘原,二維碼掃一掃功用現在在我國現已被申請專利,而專利持有者是徐蔚靠
Ⅸ 二維碼需要專利授權嗎
目前常用的二維碼是QRcode,這個專利是日本Denso Wave公司發明的後開放了,屬於開放式的標准,不需要授權。Denso Wave公司官網上是這么寫的:「利用QR碼,沒有必要特意申請。
只要遵從JIS/ISO的規格,可自由使用。」「針對JIS規格及ISO規格所制定的QR碼的使用,沒有徵得許可等的必要,任何人都能自由使用。」
專利法第第二十二條條規定: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
新穎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不屬於現有技術;
也沒有在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就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申請日以前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並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或者公告的專利文件中。
創造性,是指與現有技術相比,該發明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
實用性,是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製造或者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
本法所稱現有技術,是指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
(9)二維碼發明人徐蔚擴展閱讀
現狀 二維碼應用基本處於失控和無序狀態
如今,二維碼的用途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的手機用戶也養成了隨手掃碼的習慣。然而,真正了解二維碼為何物的人卻寥寥無幾。
簡單來說,二維碼是由黑白小方塊組成的平面圖形,經過加密和解密技術,簡單的黑白相間的二維碼可以傳遞文字和數字信息,便於記錄、識別和信息交互,可容納多達1850個大寫字母或2710個數字或1108個位元組,或500多個漢字,可以將圖片、聲音、文字、指紋等信息數字化後進行存儲。
據中國二維碼標准聯合工作組、中國二維碼注冊認證中心執行主任張超介紹,二維碼技術其實並不復雜,各種二維碼「碼制」僅是數學演算法上的不同,技術上門檻不高。二維碼與條形碼都可以作為產品的「身份證」,用於物品的統一管理和追蹤溯源。
據了解,國外對二維碼技術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全球現有的一維碼、二維碼碼制達到250多種。
目前我國廣泛應用的是日本Denso公司1994年研製的快速響應碼(QR碼),由於當時國內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二維碼技術,2000年QR碼成為我國國家標准,並廣泛應用於政務系統、智能製造、金融支付、電子商務、新聞傳媒等領域,與網路信息安全、經濟運行環境、社會公共安全及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張也平表示,為了達到市場壟斷目的,QR碼採取了所謂的全市場免費開放策略,導致我國二維碼應用基本處於失控和無序狀態。
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路下載生成和解析二維碼,並通過前台的手機進行實時解碼,但沒有後台對前台解析的內容進行識別和監控,出了問題往往無法鎖定責任主體。
「從惡意廣告到金融詐騙,甚至包括敏感政治詞彙、政治宣傳,以及非法集會通知、謠言等,都能通過二維碼在計算機網路和移動互聯網快速、廣泛傳播。」
Ⅹ 二維碼是誰發明的
二維碼(QR code也稱「快速反應碼」)早在1994年就被日本公司Denso Wave的騰弘原發明了,只是他們目光短淺,根本沒有想到二維碼在未來社會的廣泛應用。
從1994年發明二維碼,到2011年徐蔚申請注冊「二維碼掃一掃專利」,日本人總共「領跑」了18年,但真正將它給發展起來的,還是國內凌空網創始人徐蔚,其在2011年申請了注冊了「二維碼掃一掃專利」,隨後將這個消費級的專利授權給其他公司,並賺取了不少的專利費。
之所以能夠拿到這樣的專利,也是有原因的,當時在西方民眾普遍對二維碼和移動支付感到陌生的時候,中國的移動支付應用場景出現了爆發式的普及,甚至被稱為「新四大發明」之一。據艾瑞咨詢報告,截至2016年底,中國的第三方移動支付規模達到38萬億人民幣(約合5.5萬億美元),是美國的50倍。
只怪日本人目光太過於短淺,假設當初騰弘原規定對每次掃碼收取一分錢專利費,每年中國人使用二維碼的次數至少達5000億次左右,那麼現在他每年光在中國就能賺上50億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