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冰箱哪個檔位最冷,1檔還是7檔
7檔比較冷。
冰箱溫控旋鈕一般是0-7檔,檔位數字越大,溫度越低,0檔是停機檔,最高檔是強制製冷檔。
(1)製冰機發明擴展閱讀:
機械式溫控冰箱調整檔位
1、夏季調至2-4檔
冰箱的工作原理是環境溫度與箱內溫度的熱量轉移,溫差越大,冰箱運行時間越長,消耗電能也就越多。所以在夏季時,應該把溫度調的稍微高一些,檔位可以設置在2-4檔,減小與環境溫度的差距。這樣既能保證食物的保鮮所需的溫度,又能在炎熱的夏季減輕冰箱的工作壓力,減少壓縮機的運行負擔,節約些電能。
2、春秋季調至4檔左右
春秋季溫度適中,同理,冰箱設置在4檔左右即可。
3、冬季檔位設置4-6檔
冬季環境溫度較低,低於10℃的時候,冰箱會發生不啟動的情況,這時需要將低溫補償開關打開(老款冰箱才有這個開關)新款冰箱都改成磁控開關,自動控制低溫補償的開停,無需手動調節,同時將溫控旋鈕調整4-6檔,保證冰箱的正常運行。
2. 製冰機的製冰量,為什麼比原來的少了
製冰機中的核心部件---蒸發桶,已經變形了,所以冰刀會刮不到冰,這樣你的製冰量當然會比原來少。
工作原理
1.儲水箱的冷凍水用水泵不斷循環流經板式或分格的蒸發器;
2.壓縮機運轉後經吸氣-壓縮-排氣-冷凝(液化)-節流-再在蒸發器中以-10至-18度的低溫蒸發吸熱汽化。冷凍水在0度的水溫中不斷在更低溫的蒸發器表面凝結成冰層。當冰層凝結到一定的厚度的時候,致冷劑的蒸發溫度達到溫控的設定溫度後,即接通除霜電磁閥常採用熱泵形式除冰,再實現下一次循環。
製冰周期:
通過補充水閥門,水自動進入一個蓄水槽,然後經流量控制閥將水通過水泵送至到分流頭,在那裡水均勻地噴淋到製冰器表面上,象水簾一樣流過製冰器的壁面,水被冷卻至冰點,而沒有被蒸發凍結的水將通過多孔槽流入蓄水槽,重新開始循環工作。
采冰周期:
當冰達到所要求的厚度(厚度可由操作者/用戶任意選擇),將壓縮機排出的熱氣重新引回製冰器夾壁內,取代低溫液態製冷劑。這樣在冰和蒸發管壁之間就形成了一層水的薄膜,這層水膜將在冰靠重力的作用自由地落進下面的槽中時,起到潤滑的作用。而在采冰周期中所產生的水將通過多孔槽回到蓄水槽中,這樣也防止了濕冰被機器排出。
製冷機冷凝:
有風冷、水冷或蒸發式冷凝器實現。蒸發式被安裝在高於製冰機的地方,水冷式冷凝器則被裝在製冰機的下方或製冷系統下方,而風冷式冷凝器安裝在根據實際情況可與製冰機安裝在一起亦可安裝在戶外。如果需要,水冷式冷凝器可以在船上或海岸邊使用,用海水來進行冷卻。蒸發式冷卻可以用在環境空氣溫度較高,但從效率及經濟角度來講,不適宜用水冷或風冷式製冷的條件下使用。德國弗格森FOCUSUN、美國萬利多Manitowoc、美國斯科茨曼Scotsman、美國ICEOMatic、日本星琦製冰機,日本阿依斯曼製冰機是目前世界主流製冰機廠家,佔世界絕大數份額,弗格森以發明全球第一台管冰機(顆粒狀)而著稱於世,萬利多擅長方塊冰的製冰機在美國這些快餐比較發達的國家佔有量比較大,scotsman在歐洲則絕對佔有統治地位,ICEOMATIC則在中東美國和亞洲好多國家比較受歡迎,而在日本星琦地位不可動搖,這與日本的國民情結估計有關!scotsman是一個擅長全系列冰的王國,她提供ICE系列、AC系列、MC系列、MV系列、AF系列、MF系列、BF系列、TDE系列、CME系列、MAR系列等200多種型號的製冰機。日產冰量從10公斤至10,000公斤。冰塊形狀有圓形、方塊形、半方塊形、異形、鱗形、礦塊形和雪花形冰。廣泛應用在賓館、飯店、快餐店、卡拉OK歌舞廳、咖啡館、超市保鮮、漁業、食品加工、醫療衛生、家庭及其他各種消費場所。
風冷冷凝器的優點:
無需水資源,運行成本較低。
安裝、使用方便,無需其他配套設備,只要接通電源即可投入運行
不污染環境。
適用於嚴重缺水或供水難得地區。
風冷冷凝器的缺點:
成本投入較高。
冷凝溫度較高,使製冷機組的運行效率降低。
不適用於空氣污濁、有沙塵氣候的地區。
水冷冷凝器冷凝器的冷卻性能:由環境濕球溫度來決定,環境濕球溫度越高,那麼冷凝溫度也越高。一般地,採用水冷冷凝器,冷凝溫度比環境濕球溫度高5~7℃左右。
一般製冷系統的冷凝溫度極限:
不高於55℃,不低於20℃。通常情況下,環境濕球溫度超過42℃的地區都不建議採用水冷冷凝器。所以是否可選擇水冷冷凝器,首先要確認環境濕球溫度。
一般設計水冷製冰機時,必須要求客戶提供當地全年最高的環境濕球溫度。同時當環境溫度超過50℃時,也不能用水冷冷凝器,冷卻塔容易會被高溫曬壞。冷卻塔必須在有遮陽保護的情況下使用。
★水冷冷凝器的工作原理
高溫高壓的製冷劑氣體由冷凝器上方的進氣口進入冷凝器的殼程內,冷卻水泵將冷卻水由冷卻塔的蓄水槽內抽出,經冷凝器右側下方的進水口進入冷凝器的管程內,與冷凝器銅管外的製冷劑進行熱交換,溫度升高,從冷凝器右側上方的出水口出來,經過出水管後,進入冷卻塔的進水管處,再由灑水管的出水口,均勻的灑在填料上,通過風扇吸風與填料中的水熱交換,使水溫降低,被冷卻的水儲存在蓄水槽內,待重復利用。
高溫高壓的製冷劑氣體在冷凝器殼程內,與管程內流動的冷卻水熱交換,溫度降低,冷凝成液體。製冷機組的排熱先與水進行熱交換(冷凝內發生的熱交換),水再與空氣進行熱交換(冷卻塔內發生的熱交換)。
水冷冷凝器的優點:
使製冷機組的冷凝溫度低,提高製冷效率
初期投入成本比風冷、蒸發冷低
冷卻效果好,適用於中大型製冷系統
水冷冷凝器的缺點:消耗水資源、噴水,對周圍環境有些影響;需要安裝水路系統、供水系統
蒸發冷冷凝器:蒸發式冷凝器,簡稱蒸發冷
蒸發冷冷凝器的冷卻性能:由環境濕球溫度來決定,環境濕球溫度越高,那麼冷凝溫度也越高。一般地,採用水冷冷凝器,冷凝溫度比環境濕球溫度高5~7℃左右。
一般製冷系統的冷凝溫度極限:
不高於55℃,不低於20℃。通常情況下,環境濕球溫度超過42℃的地區都不建議採用水冷冷凝器。所以是否可選擇水冷冷凝器,首先要確認環境濕球溫度。一般設計水冷製冰機時,必須要求客戶提供當地全年最高的環境濕球溫度。
片冰機的蒸發器(EVEPORATOR)
德國弗格森蒸發器的組成:
德國FOCUSUN(弗格森)製冰機的蒸發器由冰刀、灑水盤、主軸、接水盤在減速機的帶動下,逆時針緩慢旋轉。水從製冰機蒸發器的進水口進入分水盤,通過灑水管,將水均勻的灑在結冰面上,形成水膜;水膜與製冷劑流道中製冷劑進行熱交換,溫度迅速降低,在結冰面上形成一層薄冰,在冰刀的擠壓下,碎裂成片冰,從落冰口掉進冰庫。部分未結成冰的水通過接水盤從回水口迴流至冷水箱內,通過冷水循環泵,循環使用。
3. 最實用的製冰機是哪個廠家的
製冰機生產情況:
目前國外的品牌在中國比較有名的有美國SCOTSMAN,VOGT等,國內主要生產廠家有深圳兄弟製冰系統、重慶冰人、寧波格蘭特等幾家,隨著製冰機製造技術的日漸成熟,最近片冰機行業在我國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完全打破了以前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如:深圳兄弟製冰初期完全走外銷路線,使得中國產品在國外贏得很高的贊譽。
德國Focusun弗格森(其母公司為德國KULINDA),作為世界上第一台管冰機的發明者,如今在全球有超過11,000家的企業在使用其產品。超過80年的製冰機設計、生產經驗 使的弗格森至今仍然處於製冷科技革命領導者的位置。隨著(Manitowoc)萬利多和(Scotsman)思科茨曼先後進入了中國大陸新市場,弗格森於 2002年登陸中國上海,同時也成為中國第一家採用德國純正科技生產、銷售管冰機的企業。隨著中國製造基地的投產,弗格森將從民用顆粒冰機到工業用大型片冰機的龐大產品鏈帶到了中國。主要業務幾乎涵蓋所有的製冰機種類,如管冰機、塊冰機、片冰機、顆粒冰機、板冰機、動態冰蓄冷系統、自動儲冰庫系統、自動螺旋送冰系統、自動稱冰系統等。
Manitowoc 萬利多,1902 年成立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大湖邊,專業從事船舶建造於維修。隨著公司業務的迅猛發展,產品的細化分支延伸至重工業的所有領域。1920年萬利多建立起一個以 船舶製造維修與起重機製造為核心業務的龐大工業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萬利多憑借自己強大產業鏈基礎與研發能力為自己在美國商業製冷設備市場搶佔了近半數的市場份額。隨著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與創新,萬利多成為美國市場最大的家用小型製冰機的製造廠商。
Scotsman思科茨曼(美國),誕生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作為研製質量可靠的及價格可承受的家用製冰機的先鋒,半個世紀以來的研究、創新以及客戶服務使得我們成為一個在超過100 多個國家有著授權經銷商及服務網路的,全球真正的最主要的家用製冰機製造廠商。
Vogt(R)美國Vogt公司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家管冰機製造商之一,公司創立於20世紀三十年代。傑出的研發能力使其獲得了多項專利,從此改進了傳統的塊冰製作 模式;並研製了既能製造碎冰又能製冰的製冰系統供用戶選擇。70多年的專業經驗和設計能力使Vogt製冰機廣泛應用於各個用冰行業,其優秀的品質得到了用戶廣泛的好評,但高昂的售價使其業務始終只能在高端市場徘徊。
4. 空調發明時為何會被視為一種罪惡
夏天炎熱的天氣讓人不想離開空調房半步,還有很多人開玩笑說:我這條命都是空調給的。然而,你知不知道空調當初是怎樣發明出來的嗎?
公元前1000年左右,波斯人已發明一種古式的空氣調節系統,利用裝置於屋頂的風桿,以外面的自然風穿過涼水並吹入室內,令室內的人感到涼快。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們主要靠冰來降溫解暑。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後來,人們想出辦法在冬天時把冰保存在地下室里。《詩經》中有一首叫《七月》的詩,講到奴隸們在冬天去鑿取冰塊,供貴族享用:「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意思是把冰塊鑿下來,藏到冰窖里去。由於冰窖存冰,每年大概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將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南方地區沒有冰怎麼辦?大約在唐朝末期,工匠們偶然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使周圍的水降溫直至結冰。於是一些能工巧匠便開始利用硝石製冰。
此外,漢代時,皇宮里還設有冬夏兩用「空調房」。《水經注》記錄,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鄴城大興土木,修建了銅雀、金虎和冰井三台的事情。「冰井台」挖深井採集冷氣,上面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而冬天則有暖氣上來,保證廳堂溫度相對穩定、宜人。
當然,這些都是權貴階層的享受,古時候老百姓們在炎炎夏日裡的生活還是相當艱苦的。
近日《大西洋月刊》介紹了空調技術的發展過程,文章指出,雖然空調機現在已經很普遍,但曾幾何時,人們把冷卻空氣的行為看成是一種罪過。即便在如今,有些人也覺得空調既展現了人類智慧,也是人類脆弱性的象徵:好像沒有了機器的幫助,人就無力承受夏日裡天然的溫度。以下為原文內容:
在20世紀之前,只有富人或病人才會見到冷卻室內空氣的嘗試。雖然冬天用壁爐烤火很普通,但是有很多人認為,人類不應該試圖和天然的熱浪相抗,用機器控制氣溫的想法是一種罪過。即使在20世紀初期,美國國會的成員也仍然避免在房間里使用冷氣,因為選民可能會嘲笑他們不像其他人那樣流汗。
空調的採用既需要工業上的創新,也需要消除這種陳腐的觀念。但是,從某個角度來說,空調的使用確實給地球帶來了不利影響。
在道德的陰影之下,空調技術仍然取得了突破,因為有些人非常需要冷氣,尤其是那些希望治癒病人的醫生。1851年,美國佛羅里達一個名叫約翰·戈里(John Gorrie)的醫生被授予了第一台製冰機的專利。《空調改變一切》的作者薩爾瓦托·巴西勒(Salvatore Basile)稱,戈里最初並不是想要發明製冰機,他只是想用冷氣來幫助瘧疾患者退燒。為此,他設計了一種可以吸入空氣,壓縮它,然後讓它通過管道,冷卻室內空氣的設備。
但是在病房之外,人們覺得並不需要這種設備。直到這台機器的管道意外凍結並開始形成冰塊,他才發現了新的機會(做成製冰機)。不過,這項成果遭到了媒體的諷刺:「戈里博士真是異想天開,認為他可以用機器做冰塊,就好像全能的上帝一樣。」
「古代」空調技術
使用冰塊來製作冷飲、給房間降溫倒不是什麼新鮮事。在17世紀,發明家科尼利厄斯·德雷貝爾(Cornelius Drebbel)就使用儲存在地下室的冰塊「將夏天變成冬天」。湯姆·沙特曼(Tom Shachtman)在《絕對零度》和《征服寒冷》這兩本書中推測,德雷貝爾是將雪與水、鹽、硝酸鉀混合在一起,形成冰晶,用來給室內降溫。詹姆斯國王曾邀請德雷貝爾前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展示這個創新,據說由於冷得發抖,國王從房間里跑了出來。
兩個世紀之後,美國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James A. Garfield)也經歷了一次冰冷之旅。1881年7月2日,查爾斯·戈特(Charles Guiteau)用左輪手槍射中了加菲爾德。一些工程師發明了一種方法,希望幫助受傷的總統降低溫度,雖然他還是慢慢陷入了死亡。
加菲爾德病房裡的降溫設備是由天文學家西蒙·紐科夫(Simon Newcomb)主持研製的。紐科夫組裝了一個與管道相連的發動機,讓風扇吹過巨大的冰桶。紐科克在一份書面報告中解釋說,他的裝置總共裝載了大約6噸的冰塊,空氣可以從一個方向出去,從另一個方向返回。該裝置將房間的溫度從95華氏度(35攝氏度)降低到了75華氏度(24攝氏度),每小時要消耗掉數百磅的冰塊。
新聞媒體報道了紐科夫這個設備,慢慢地吸引了公眾的興趣,人們對冷卻空氣的不信任感開始減少。一些人開始發明有趣的抗熱方案。有人覺得把氣球連接到消防栓和軟管上可以製造「單人式人工風雨」。還有人提出了在居民區上空使用二氧化碳炸彈來冷卻空氣。其中一些方案設法獲得了專利,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方案在實踐中並沒有什麼用。
空調技術的成型
加菲爾德過世20年後,威利斯·開利(Willis Carrier)創造了「空調」(air-conditioning)這個術語。在1902年7月,他設計的空氣處理設備取得了突破,安裝在了紐約布魯克林的薩克特威廉姆斯出版社裡。這台設備讓空氣經過含有冷卻劑的管子。准確地說,其目的是為了降低濕度而不是降低空氣溫度。空氣中多餘的水分導致出版社的紙張變了形。
其實在那之前,1899年,阿爾弗雷德·沃爾夫(Alfred R. Wolff)就在紐約市康奈爾醫學院的解剖室安裝了一個冷氣裝置。後來,開利在布魯克林安裝機器的那年,沃爾夫也把自己的機器安裝在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大大改善了職場人士的工作環境。
空調技術開始傳播發展。弗雷吉戴(Frigidaire)在1929年推出了第一款家用「房間冷卻器」。斯瓦茲(H.H. Schultz)和謝曼(J.Q. Sherman)推出了一種架在窗檯上的空調,但是我們今天所知的第一台窗式冷氣裝置是1932年的Thorne室內空調。它看起來像一輛穿過窗戶的舊車車身。在《美國人和空調的羅曼史》一書中,作者瑪莎·阿克曼(Marsha Ackermann)講述了在一次采訪中,開利談到自己的願景。他想像了這樣一個這樣世界:「普通商人會在有空調的房間里睡覺,起床的時候感到精神飽滿。他將乘坐有空調的車輛前往有空調的辦公室工作。」
空調的普及
空調的第一次重大公開亮相是在1939年世界博覽會上。開利設計了了一個「明天博覽會」的展示廳,有6.5萬名觀眾第一次在那裡享受了空調,點燃了消費者對它的興趣。在接下來的十年中,隨著空調體積的縮小,空調廣告也將重點從職場男士轉移到了家庭婦女身上。一些早期廣告是這樣的:一家人自豪地欣賞著窗檯上的空調,而空調好像是降落在客廳里的飛船。
巴西勒指出,有一件不太起眼的事情提升了空調的人氣:1959年,美國氣象局制定了「不適指數」,它把溫度和濕度結合起來,後來被稱為「悶熱指數」。巴西勒在書中指出,這個指數出人意料地推動了空調的普及,增強了人們對冷氣好處的意識。人們可以通過這個指數了解天氣是否悶熱。如果手頭有足夠的錢,那麼就可以去買台空調緩解一下了。
到了1960年代,美國每年都會銷售數百萬台的空調。城市和郊區用戶的窗檯上都能看到空調窗機。能源信息管理局的住宅能源消費調查顯示,截至2011年,美國有87%的家庭擁有空調或中央空調。相比之下,巴西的這個數字為11%,印度僅為2%。
空調的不利影響
雖然公眾最初對空調的疑慮可能妨礙了空調技術的早期發展,但事實證明,空調的最終普及對我們的大氣層是有害的。
《蒙特利爾議定書》在1989年生效,目的是減少向大氣中排放二氯二氟甲烷等CFC類製冷劑。早期的空調使用的這種製冷劑可能會破壞大氣臭氧層。
盡管為了避免破壞臭氧層,製冷劑已經從氯改成了氟,但是空調仍然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美國能源部的一位副主任丹尼爾·莫里森(Daniel Morrison)說,僅2015年,空調用電量就超過5000億千瓦時,幾乎是建築物用電總量的20%,每年電費高達600億美元。而且空調也推高了夏季的峰值電力需求,可能會引發停電。
個性化空調的嘗試
在我們如今使用的所有設備中,空調並沒有經歷像電視機或電話機那樣大的革新變化。但是,有些公司也在試圖革新空調的未來——無論是在美學方面,還是效率方面。其中一些公司希望讓空調變得更加個人化。例如,CoolWare發明了一種空調領圈,可以環繞在你的頸部,用小型風扇提供水冷空氣。 Wristify推出了一種類似於手鐲的產品。 Kuchofuku則推出了空調式工作襯衫。
一家名為Evapolar的塞普勒斯公司號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個人空氣冷卻器」。它是一個小型立方體,帶有一個水箱和一個風扇,可以產生涼爽清凈的空氣。 Evapolar想用它來改善單身人士工作或睡眠時的「微氣候」,這樣就無需浪費能源來冷卻整個房間或建築物了。「就像手機變得個性化一樣,我們相信空調設備也應該變得個性化,」Evapolar的發言人說。
戴森和小米也推出小型個性化空氣凈化器。但這些產品都沒有實現大眾化,而且也不成熟,但是它們也有可能一炮走紅,畢竟曾經有過更奇怪的東西成為主流。
即便是在今天,有關空調的爭議仍然揮之不去。由於它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一些倡導者呼籲大家不要使用空調。空調好像成為了人類智慧和脆弱性的象徵,它削弱了人們的適應力,讓人感覺好像沒有了機器的幫助,就無力承受夏日裡天然的溫度。
空調不僅僅是種家電,也是一個警示。它提醒我們,人類創新可能會有代價。以前的人覺得冷卻空氣的做法存在危險,這種觀念可能也未必就是徹頭徹尾的荒謬。
綜合整理自網路,不當之處請指正。
最農控股董事長藍翔自最農公社創辦以來,以互聯網+農業+金融+小鎮的方式,以大旅遊、大健康、大農業、大數據為主題,以農業迪士尼樂園為核心,通過線上、線下整合農業產業鏈的資源,打造中國農業第一平台。
5. 哪個朝代開始使用冰塊,古人如何製冰
現在已經到了夏天,天氣異常炎熱,常常使人悶的發暈。如果這個時候來兩口冷飲也會覺得非常爽快。我們現在的科技可以讓我們輕松的度過酷暑,有雪碧,雪糕,酸奶,但是沒有這些先進科技的古代人是怎麼獲得冰塊的呢,下面就來講解一下。
但是上面說的這些冰塊也只有貴族階層才能夠享受。到了唐朝末年,火葯開始出現,有人發現硝石除了煉火葯還有其他的特性,就是溶於水之後會吸收大量的熱量,最終形成冰塊。到了這個時候,夏天的市面上也出現了冰鎮飲料,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冰糖水。
一直到了宋代,飲食文化極為繁榮,冷飲也成為了普通百姓可以享受的東西。這個時候市面上不但有果汁,還有用碎冰加入各種水果的甜品。
6. 浙江冰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浙江冰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製冷環保企業,位於浙江溫嶺。冰歐公司主營:。榮譽產品有Fshaocold蒸發式模塊化製冰機、低溫高壓截止閥、零下60℃金槍魚低溫速凍設備、90℃高溫二氧化碳熱泵熱水器等冰歐公司產品獲得多項發明專利
法定代表人:施伯林
成立時間:2016-07-14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108110035161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台州市溫嶺市松門鎮迎賓工業區(手網山)
7. 我國最早的製冰設備是哪個朝代出現的
唐代。
古代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同樣需要冰塊,那時的冰塊是奢侈品,王侯將相們為了清熱消暑,也急需要一台「製冰機」。可受制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人們只能在冬天嚴寒之際把天然形成的冰塊貯存在地窖里,到了酷熱盛夏再拿出來享用。
大約唐朝末期,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火葯時開采出大量硝石,驚訝地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製冰不再依賴於天氣。這就是最初的「製冰機」。
(7)製冰機發明擴展閱讀:
古代用冰:
1、給皇家的屋子降溫,當空調室友。裝冰的容器也是有講究的。外面是木製的,內里是鉛或錫的,只要不直接喝就不會重金屬中毒。
2、用於冰鎮食物,因為夏天的冰非常珍貴,所以,皇帝會對喜愛的大臣的防暑降溫賞賜是按等級發「冰票」。大臣可以憑票領冰。
窖冰舊時傳統歲時風俗。亦稱「藏冰」。我國北方夏日暑熱,冬日結冰,故有於冬季藏納冰塊於冰窖以供來夏使用的風習。清代冰窖分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8. 製冰機是誰發明的
1,儲水箱的冷凍來水用水泵不斷自循環流經板式或分格的蒸發器;2,壓縮機運轉後經吸氣-壓縮-排氣-冷凝(液化)-節流-再在蒸發器中以-10至-18度的低溫蒸發吸熱汽化.冷凍水在0度的水溫中不斷在更低溫的蒸發器表面凝結成冰層.當冰層凝結到一定的厚度的時候,致冷劑的蒸發溫度達到溫控的設定溫度後,即接通除霜電磁閥常採用熱泵形式除冰.再實現下一次循環 簡單點說就是: 做功與能量的轉換
壓縮機壓縮空氣,對空氣\製冷劑作功,空氣就釋放能量,溫度降低!然後低溫度空氣進入冰箱製冷室,吸收熱量,
9. 炎熱的夏天吹空調,為什麼會影響人類進化
炎熱的夏季已然悄悄來臨,五一之前徐州的氣溫已創造今年新高,超過了30度。告訴大家一個悲傷的消息,過不了多久,卧室里也好,辦公室里也好,不開空調會根本坐不住,汗水會像瀑布一樣流淌。
空調是人類抵抗炎熱的好夥伴,我們對它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可是您知道空調的身世之謎嗎?小編在網路上搜集了相關資料,為大家撰寫了這樣一篇泛科普文章,閱讀後別忘了點贊關注哦。
3.威利斯·卡里爾:「是我發明了空調!」
英文「air conditioner」,意即「空調」,是誰發明了這個詞語呢?是美國工程師威利斯·卡里爾。1902年夏天,他結合戈里醫生的「製冰機」和西蒙·紐斯科的「總統製冷機」,發明了一種更有效率,體積更小的裝置——它使用氟利昂做冷卻劑。
之後有許多科學家在空調的改進上立下了汗馬功勞。空調變得越來越小,外形越來越美觀。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理仍然是卡里爾的發明:吸收並壓縮室外空氣,利用冷卻劑使其降溫,低溫壓縮空氣被吹入室內後,一來膨脹吸熱,二來利用溫差吸熱,這樣就達到了良好的製冷效果。
4.如今
如今空調的覆蓋率相當高,夏天卻在變得越來越熱,這是一種惡性循環:空調排放的氟利昂破壞了臭氧層,使更多紫外線射在地表,於是夏天變得更熱——夏天越熱,空調就越多——於是臭氧層被破壞的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