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 成就是在前人的技術基礎上有所突破,而 發明創造 是前人沒有的基礎上,開發研究出的東西,是自己的。
繼續追問:
那彩色電視算哪個?
補充回答: 科學技術成就,電視機的發明者是貝爾德 。 1923年的一天,一個朋友告訴貝爾德:「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圖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貝爾德決心要完成「用電傳送圖像」的任務。他將自己僅有的一點財產賣掉,收集了大量資料,並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研製電視機上。 1925年10月2日是貝爾德一生中最為激動的一天。這天他在室內安上了一具能使光線轉化為電信號的新裝置,希望能用它把比爾的臉顯現得更逼真些。下午,他按動了機上的按鈕,一下子比爾的圖象模糊地顯現出來,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揉了揉眼睛仔細再看,那不正是比爾的臉嗎?那臉上光線濃淡層次分明,細微之處隱約可辨,那嘴巴、鼻子,那眼睛、睫毛,那耳朵和頭發。 貝爾德興奮得一躍而起,此記得浮現在他腦際的只有一個念頭趕緊找一個活的比爾來,傳送一張活生生的人臉出去。 貝爾德樓底下是一家影片出租商店,這天下午,店內營業正在進行,突然間樓上「搞發明的傢伙」闖了進來,碰上第一個人便抓住不放。那個被抓的人便是年僅15歲的店堂小廝威廉·台英頓。 幾分鍾之後,貝樂德在「魔鏡」里便看到了威廉·台英頓的臉——那是通過電視播送的第一張人的臉。接著,威廉得到許可也去朝那接收機內張望,看見了貝爾德自己的臉映現在屏幕上。實驗成功了! 接著,貝爾德又邀請英國皇家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前來觀看他的新發明。1926年1月26日,科學院的研究人員應邀光臨貝爾德的實驗室,放映結果完成成功,引起極大的轟動。這是貝爾德研製的電視第一天公開播送,世人將這一天作為電視誕生的日子。
2. 結合實際談談科學技術創新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徑
必要性:具體講:一是中國的國情是提出科教興國的現實基礎;二是科技對生產力的影響是鄧小平倡導科教興國的重要因素;三是21世紀知識經濟的到來,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因素;四是落後就要挨打,科技教育的發展狀況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這也是鄧小平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原因。
主要途徑:
1、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黨中央、國務院做出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了用15年時間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重大戰略任務。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建設創新型國家,一定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寬廣的世界眼光,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要求,堅定不移地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堅定不移地貫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發展必須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方針,制訂科技發展的重大政策和配套措施,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強基礎研究、高技術前沿研究、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加快把知識和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真正使科學技術現代化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
建設創新型國家,一要實施正確的指導方針,努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二要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國家競爭力;三要深化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四要創造良好環境,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五要發展創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是一項極其繁重而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極其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中國人民既是自主創新實踐的主體,也是自主創新成果的享有者和受惠者。建設創新型國家,就要改革一切阻滯自主創新成果的不合理規定和體制,形成勇於自主創新的社會氛圍,建立和完善鼓勵自主創新的機制和制度,建設一個富於創新精神的學習型社會,進一步開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
2、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要發展科學技術,有賴於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發展不僅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大批的建設者,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同時教育發展提高整個國民素質,教育科研的成果直接用於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
實現教育的優先發展,就必須做到:一是堅定地貫徹我國新時期社會主義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發展戰略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億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四是加大教育投入,重點是普及義務教育,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穩步發展高等教育,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積極探索與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相適應的辦學機制和辦學模式。
3.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化 技術產業化
該書是有關「科學技術化」的理論及現實問題的學術著作。全書9章,內容包括:科學技術化的歷史考察,科學在技術發明中的作用,科學技術化的微觀機制和宏觀過程,科學技術化的條件與模式等;並從哲學的視角透視了科學技術化的本質,重點研究了科學技術化中的「化」的含義和內容;探討了科學技術理論,科學技術化的主體協同問題、投資問題以及相關科技政策制定等。全書內容新穎,體系完整,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可讀性。
本書既可作為技術哲學、科技政策、科學與科技管理等領域的研究參考書,又可作為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學習參考書,還可作為政府公務員、科技管理幹部等的工作參考書。
4. 科技創新的焦點是什麼(黨中央關於科技創新的政策)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出台文件,指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這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共分9個部分30條,包括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
強化金融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創新培養、用好和吸引人才機制,推動形成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局面,加強創新政策統籌協調。
《意見》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意見》要求,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發揮市場競爭激勵創新的根本性作用,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強化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對創新的引導,促進優勝劣汰,增強市場主體創新動力。
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打破制約創新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改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准入管理,健全產業技術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要素價格倒逼創新機制。
《意見》強調,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和各類創新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調整創新決策和組織模式,強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
(4)科學技術創造機制擴展閱讀:
技術創新的意義
知識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創新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知識創新的核心科學研究,是新的思想觀念和公理體系的產生,其直接結果是新的概念范疇和理論學說的產生,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技術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的價值實現,其直接結果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良性互動,提高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
管理創新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社會政治、經濟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創新,也包括微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其核心內容是科技引領的管理變革,其直接結果是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使所有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文化基礎,沒有新的理論學說和公理體系,不可能有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反過來又為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管理創新則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微觀與宏觀環境。技術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硬體」,而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則是社會進步的「軟體」,它們對國家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
5. 科技創新的途徑有哪些
途徑是立足社會實踐。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能夠促進社會繁榮。
科技創新涉及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際組織、中介服務機構、社會公眾等多個主體,包括人才、資金、科技基礎、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創新氛圍等多個要素,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復雜作用下的一種復雜涌現現象,是一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
管理創新:
知識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創新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知識創新的核心科學研究,是新的思想觀念和公理體系的產生,其直接結果是新的概念范疇和理論學說的產生,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技術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的價值實現,其直接結果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良性互動,提高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管理創新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社會政治、經濟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創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科技創新
6. 關於科學技術創造的成果的資料
①探月工程——首次探測 月球背面:
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繼忠介紹:
嫦娥四號今年的發射任務將分別於5月和12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計劃5月發射中繼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點放置衛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之間的測控通信;12月發射著陸器和巡視器,在中繼測控支持下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就位和巡視探測,科學探測數據再通過中繼星轉發至地面接收站,開展相關科學研究。
②北斗衛星——密集發射 全球組網:
進入2018年,北斗衛星迎來高密度發射之年。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製和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進入發展新階段:系統性能、衛星壽命、服務精度大為提升,提供服務的地區范圍更廣,進一步向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將發射10多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建成基本系統,覆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到2020年,將發射30多顆衛星,向全球提供服務。」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介紹。
③深海科考——「七龍」探海 更深更遠: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新疆域。」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說,2018年對國家深海事業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2018年,我國將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下功夫,力爭在深海探索中占據先發優勢。
深海裝備,是深海大洋調查的有力保障。今年,會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無人無纜潛水器組成的「三龍」深海裝備體系為抓手,促進深海技術的創新突破。比如持續推進「蛟龍號」和「潛龍二號」的技術升級與應用。
④量子技術——通信計算 繼續領跑:
2017年12月19日凌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志對外發布2017年度改變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雜志為每一名入選者做了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為題報道了潘建偉。
毫無疑問,潘建偉是世界量子技術領域里最好的科學家之一。在他的帶領下,中國量子通信研究迅速從「跟跑」實現「領跑」,目前已領先世界5年到10年;中國量子計算研究也邁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⑤核電技術——高溫低溫 全面發力:
核科技作為重要的科技領域,備受社會關注。歲末年初,核科技持續自主創新再結碩果,呈現出新堆型扎堆的可喜現象。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日前在京正式發布其自主研發的「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
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也傳來捷報,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2號反應堆壓力容器頂蓋扣蓋成功。這意味著距離我國建成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商用示範工程又邁進了一大步。
7. 什麼是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可以分為科學與技術來看,科學就是研究自然現象和它的規律的自然科學,而技術就是根據自然科學原理生產實踐經驗,為某一實際目的而協同組成的各種工具、設備、技術和工藝體系,但不包括與社會科學相應的技術內容。
科學與技術是辯證統一體,技術提出課題,科學完成課題,科學是發現,是技術的理論指導;技術是發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
科學技術所開拓的生產力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對科學技術的使用不當,又引發了世界范圍內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其作用大大超過了資金、勞動力對經濟的變革作用。科技主要的實用有高科技電子產品,平板電腦,最好的手機,家裡最好的廚具等等。
科技在實際的使用中能讓:
機器人替代人類的體力勞動
未來智能機器人負責采礦、生產、加工、運輸、建築、清潔等體力勞動,未來搬磚機器人完全自動化的搬磚蓋房,或者用電腦控制遙控機器人搬磚蓋房。
腦電波控制電腦
不同的思維產生不同的腦電流,不同的腦電流產生不同的腦電波,腦電波控制電腦,取代鍵盤和滑鼠。這項技術已經取得一些成果了。未來人類可以用意念溝通:意念轉化為腦電波,對方的接收器再把腦電波轉化為聲音,傳到耳機里。
電動且自動駕駛的汽車
這項技術已經取得一些成果了。
空調服
未來的空調服,像宇航員的衣服,除了口部外,其它地方是密封的、不透氣的、隔熱的,背後背的是又小又輕的空調,夏天可以穿這樣的衣服逛街,廚師和煉鋼工人最需要這種衣服。
生態樓
分為:停車層、居住層、種植層、太陽能面板層。
例如:1-5層是停車場,6-20層是居住層,21-40層種植莊稼,41-60層鋪設太陽能面板。莊稼層和太陽能面板層要求透光好,因此要做成沒有遮光牆壁的、環形或條形的,以便在空隙間透光。未來的城市和農村完全一體化,不再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
8. 突出科學技術發展過程闡明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是怎樣獲得內在機制
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必然條件,中國現在有很多推動技術發展的制度例如專利申請制。凡是獲得外觀發明專利的從地方到國家獎勵5000-20000。獲得實用性專利發明的從地方到國家獎勵10000-30000.獲得科學技術發明專利的,地方到國家獎勵20000-50000. 有獎勵才會更積極的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才會在現有的發明上有更多的資本出創造出更多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