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清初戴梓發明的連珠銃結構圖

清初戴梓發明的連珠銃結構圖

發布時間:2021-08-30 08:15:09

① 歷史上清初的武器天才戴梓到底有多麼厲害,惹得洋人對他下黑手

他是清朝的武器天才,擅長火器的研發和製造。他一生最為得意之作是研發出了28發連珠火銃,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機槍。但就是因為一個西洋老頭的詭計,導致他的傳奇就此戛然而止。如果不是這樣,晚清或許就不會被打得那麼慘。

一個西洋老頭的詭計,結束了戴梓傳奇的一生。南懷仁因為“子母炮”的事情在康熙面前丟臉了,就記恨起了戴梓,再加上戴梓正不阿,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於是,不久之後,被南懷仁和投降清朝的張獻忠的養子誣陷戴梓“私通東洋”,也就是私通日本。康熙皇帝聽說後,一氣之下,將戴梓一家全被流放到了沈陽。就此結束了其火器研發製造的生涯,在苦寒之地,生活艱難,只能靠賣畫維持生計。

武器天才戴梓被流放,清朝的火器發明也陷入了停滯,甚至後退,以至於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不堪一擊。如果戴梓沒有被流放,清朝一直支持他研製新型火器,晚清也不至於被暴虐。各位,你們說呢?

② 清朝戴梓發明「機關槍」是怎麼一回事

這個不過是神劇里出現的情節,截圖里的ZB26式捷克機槍投入使用時清朝已經滅亡十幾年了。

③ 戴梓康熙年間就發明了28連發的「機關槍」,為何反被流放寧古塔呢

戴梓其人和他的機槍

戴梓是浙江杭州人,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戴蒼,是清早期著名的畫家,代表作《看竹圖》,在父親的影響下,戴梓從小就喜愛讀書,簡直是無所不讀,戴梓的一生多才多藝,他懂天文、通兵法、擅詩畫、會治水,最厲害的是擅長機械、兵器製造,最不喜歡的是爭權奪利,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典型的技術男。

那一年,吳三桂造反,耿精忠起兵響應,進犯浙江,康親王傑書奉旨討伐,戴梓棄筆從戎,隨軍出征,由於他長期以來對軍事很有研究,很快嶄露頭角,受到康親王重視,兩個人的計謀經常不謀而合。

平叛勝利後,康親王把他推薦給康熙,康熙親自召見,給了他一個翰林院侍講的職務,到南書房編史書去了。

專業不對口呀,戴梓老郁悶了,於是就在家裡搗鼓,最終他發明了一種叫做“連珠火銃”的武器,這種武器的儲藏了28發火葯鉛丸,有兩個銃機,實現了連續射擊,這可不得了,簡直就是機關槍的前身,具體實物見下圖。

讓一個技術男不玩技術玩書畫,戴梓在盛京過得非常郁悶,閑暇之餘寫詩抒發心情,由於他經常和老百姓在一起,所以他的是滿滿都是抒發農民的苦難生活。

④ 清朝時期火銃口能鄉下瞄準嗎

火銃和火槍是兩回事,投名狀的故事應該講述的是以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為歷史背景的,舒城在今安徽省境內,沖擊火槍陣那一仗,根本不是作戰,簡直是黑幫械鬥.
投名狀里使用的應該是燧發槍,使用通條裝彈的動作起源於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引自馮.克勞塞維斯的<戰爭論>)
從使用的槍支和動作來看應該效仿的是歐洲的野戰部隊
當時用於野戰的火炮應該是銅炮,發射四磅到六磅重的炮彈
在和火器部隊作戰時,首先應該考慮盡快通過開闊地,沖擊火槍陣地的,應該是具有快速機動能力騎兵部隊,而不應該是步兵部隊,在那樣的距離上,步兵是根本無法通過的.最著名的例子英法聯軍於1860年9月12日,在北京郊區八里橋一戰中,英軍8000人,清軍30000人,戰斗結果,英軍陣亡5人,清軍陣亡5000多人

中國元代和明代前期對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的通稱。有時又稱火筒。

火銃通常分為:單兵用的手銃,城防和水戰用的大碗口銃、盞口銃和多管銃等。火銃是中國古代第一代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它的出現,使火器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火銃的創制是中國元代兵器製造的重要成果,它是依據南宋火槍尤其是突火槍的發射原理製成的。現存的元文宗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所制、安放在架上發射的盞口銃,元惠宗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研製的手銃,分別是當時所制大型火銃和手銃的代表性製品,火銃以火葯發射石彈、鉛彈和鐵彈。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出土實物。它們在構造上基本相同,都由前膛、葯室和尾銎構成,是元時期軍隊的重要裝備。同火槍相比,火銃的使用壽命長,發射威力大。

明王朝建立後,由軍器局和兵仗局專造碗口銃(和盞口銃類似)和手銃。銃身都刻有銘文,主要內容有造銃地點、單位、監造官員的職務和姓名、造銃的軍匠和民匠的姓名、用銃衛所的名稱、使用火銃的教師和習學軍人的姓名、火銃的重量和造銃年月等,基本上反映了火銃製造和使用的情況。從明成祖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到1424年)起,火銃得到了長足的發晨,增加了品種和數量,改進了結構,提高了質量,組建了專用火器的神機營。嘉靖以後,逐漸被鳥銃和火炮所取代。

火槍是用一個或兩個竹筒裝上火葯,綁縛在長槍槍頭下面,與敵人交戰時,可先發射火焰燒灼敵兵,再用槍頭刺殺。這種火器在南宋時非常盛行。有一種叫「梨花槍」,金人稱「飛火槍」,槍頭下裝有2尺長的葯筒。內含柳炭、鐵滓、磁末、硫磺、砒霜等混合葯劑,具有燃燒、毒煙、噴射等作用。明代火槍改進一步,槍柄6尺長,末端有鐵鑽,槍頭1尺長,槍頭下夾裝兩支噴射葯筒,用引信相連。使用時兩個葯筒相繼點燃噴射火焰;槍頭兩側有鉤鐮狀的鐵叉,兩長刃向上可作鎲用,兩短刃向下可作鐮用,具有燒、刺、叉、鉤等作用。明代梨花槍,只有一個鐵筒,狀如尖筍,小頭口徑3分,可安引信,大頭口徑1寸8分,內裝毒葯,用泥封口。兵士們可隨身攜帶數個葯筒,以備更換發射。噴射出的毒焰可達幾丈遠。清代梨花槍,長7尺3寸,槍頭由兩個5寸的直刃和6寸長的橫刃製成,刃下裝竹葯筒,長2尺6寸,束三道鐵箍,內裝毒性煙霧火葯,殺傷力亦很強。梨花槍經過幾代更迭而不衰,是因為它製作簡單,使用方便,且又有多種殺傷性能。因噴葯筒內裝有形似梨花的鐵蒺藜、碎鐵屑而得名「梨花槍」。這時期火槍是戰斗中主要的輕型武器之一。南宋有位武將,名叫「李全」,據說他曾憑借一桿梨花槍稱雄山東,被公認為「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明朝又有胡宗憲大將,在領兵抗擊倭寇的戰斗中,使用梨花槍擊殺敵兵,取得巨大勝利。

16世紀,紐倫堡出現了第一枝燧發槍———轉輪槍。這對騎兵來說應該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從此騎兵的作戰方法便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隨著燧發槍的誕生,騎兵終於擁有了能夠在飛馳的馬背上射擊的火器。最先大量列裝轉輪槍的騎兵是德國的僱傭軍———黑衫騎士。他們以戰爭為業。職業敏感性使他們很快認識到轉輪槍的價值。他們幾乎都配備有多把轉輪槍,少則四五把,多則七八把,儼然身背一座火葯庫。

在裝備火槍的騎兵中必須一提的是龍騎兵。這個兵種最早出現要追溯到1552~1559年的義大利戰爭。法國人佔領了皮特蒙德。為了對付隨時可能在背後出現的西班牙人,當時的法軍元帥命令他的火槍手跨上馬背,於是就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龍騎兵。至於龍騎兵這個詞的來歷,則有兩種說法:較流行的一種認為,當時該兵種使用的隊旗上畫了一頭火龍,這是從加洛林時代開始的傳統,龍騎兵由此得名;另一種認為,當時他們使用的短身管燧發槍被稱為火龍,龍騎兵來自這個典故。17世紀上半期時,龍騎兵的裝束與步行火槍手相差無幾,只是把鞋襪換成了靴子馬刺而已。

燧發槍在十七世紀由是法國人發明。它的基本結構如同打火槍,即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葯。燧發槍的平均口徑大約為13.7毫米,由於還沒有發明後裝彈式火槍,所以這對當時的彈葯裝填技術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裝填方法,裝填彈丸時,需將彈丸放到膛口,用木榔頭打送彈棍,推槍彈進膛,這是非常費時間的,在戰場上,就意味著浪費生命。後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周的槍械師創造了一種加快裝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亞麻布或鹿皮片包著彈丸,裝入膛口,減少了摩擦.這種方法不僅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閉氣作用,精度隨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轉輪打火槍是用燧石打火引燃的前裝槍,這種轉輪打火槍的零件主要有:帶鋸齒的鋼輪、鏈條、彈簧和擊錘等,擊錘頭上有一隧石(即打火石),靠鋼輪表面的細齒與隧石摩擦而發火點燃火葯。射手射擊前,需用小板手卷鏈條,在卷鏈條的過程中將彈簧壓縮,彈簧張開帶動鋼輪旋轉,整個過程就像鬧鍾的發條。
燧發槍的發展歷程分為轉輪打火槍到燧發槍。
轉輪打火槍是人們在克服火繩槍種種不便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是,關於其誕生,卻沒有一個准確的說法。有人認為是德國鍾表師約翰·基弗斯發明了這種槍,也有人說是義大利科學家發明了轉輪式發火裝置,更有人活靈活現地說這種槍的發明者是一個偷雞者,並編出了這樣一個似乎可信的故事:這個偷雞賊經常在夜間去作樑上君子,他偷雞時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火繩槍,但是,火繩槍又容易暴露目標,於是,他開動腦筋,發明了這種較為隱蔽的轉輪打火槍。

筆者反復查閱相關資料,認為德國鍾表師約翰·基弗斯發明轉輪打火槍的故事較為可信。故事中說,出身於16世紀初的基弗斯在鍾表界頗有名氣,他不僅能造出各種造型別致的精美手錶,對各種槍械也有濃厚的興趣,並親手製作過不少精美的火繩槍。一天,基弗斯家中來了個客人,客人在抽煙點火時,用的不是當時流行的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摩擦點火方式,燧石閃亮的火花瞬間引起了基弗斯的靈感,他把鍾表上那帶鋸齒的旋轉鋼輪與能夠產生火花的燧石相結合,憑著他的經驗和智慧,於1515年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轉輪打火槍。

基弗斯發明成功的轉輪打火槍引起德國軍方的關注,很快,這種槍便開始裝備德軍騎兵和步兵,1544年,德國與法國交戰,當時德軍騎兵裝備了轉輪打火槍,法國軍隊仍裝備火繩槍。戰斗進行中,突然風雨大作,裝備火繩槍的法軍幾乎沒能打出一槍一彈,而以轉輪打火槍為主要武器的德軍騎兵則越戰越勇,將法軍士兵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屢遭失敗的法國國王也僱用了相當數量的同類騎兵,這些騎兵也配備了轉輪打火槍。這樣,轉輪打火槍慢慢成為騎兵的主要武器。

然而,轉輪打火槍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它不僅結構復雜,造價昂貴,使用麻煩,而且在鋼輪上有污染時還不能可靠地發火,於是,人們又開始研製新的「點火」方式。

不久,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人發明了燧發槍,他們取掉了那個源於鍾表的帶發條鋼輪,而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如果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點火葯,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隧發機構的槍械稱為撞擊式燧發槍。撞擊式燧發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到16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的軍隊都裝備了這種撞擊式燧發槍。

門世紀初期,法國人馬漢又對燧發槍進行了重大改進,他研製成功可靠、完善的擊發發射機構和保險機構,從而成為當時性能最好的槍,為法國贏得了榮譽。法王亨利四世為此召他進宮,充任貼身侍從,專門為宮廷製造槍械,到17世紀中期,這種燧發槍已廣泛裝備法國軍隊,後來,這種隧發槍被世界各國仿製和採用,直到19世紀中期。

隧發槍有步兵隧發槍和騎兵燧發槍兩種,前者口徑19.8 毫米,槍長1560毫米,槍重5 .69千克,彈丸重32.1克;後者口徑17.3 毫米,槍長1210毫米,槍重4 .6 千克,彈丸重21.3 克。

17世紀中葉,正值中國清朝初年,中國發明家戴梓發明了一種形似瑟琶的連珠銑,這種連珠銃的火葯和彈丸均貯於銃背,共28發,以二機輪開閉,扳第一機時,火葯及鉛彈丸自動落人筒中,第二機隨機轉動,摩擦燧石,點燃火葯發射鉛彈丸。這種連珠銃實際上與近代的機械式機槍的原理已非常相似,比美國人加特林後來發明的機械式機槍整整早一個世紀。但由於清朝政府極端保守,對漢人不太信任,從而致使這一重大發明沒有被推廣和採用,使之只得「藏器」於家。

在隧發槍縱橫戰場的200 年間,許多政治、軍事事件與燧發槍緊密相連,特別是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差點因隧發槍而改寫。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國人民志願組織成的一支民兵組織向英國殖民主義者打響了獨立戰爭第一槍。英美雙方均使用燧發槍較量,從1775年4 月19日一直打到1783年9 月,英國政府被迫同意美國獨立。在這次獨立戰爭的第3 年,即1777年10月的一天,英美雙方軍隊在相距100 ~300 碼的陣地上對峙,英國殖民軍神槍手福開森少校接到命令,讓他於掉一個美國重要人物——北美十三州人民推舉的總司令華盛頓。有一天,美方陣地上出現了一個衣著隨便的軍官,連一個衛兵都沒有帶,身旁僅站著一個副官模樣的人,當福開森端著隧發槍罵陣時,這個漫不經心的美國人一直盯著英國陣地,絲毫沒有要逃離的樣子,福開森認為他不可能是多大的官,不值得他這個神槍手去取他的性命,故沒有開槍。後來,福開森得知,此人不僅是大官,而且竟是大名鼎鼎的華盛頓。試想當時福開森開了槍,華盛頓也許會失去性命,那樣,美國的歷史真的可能會是另一個模樣

⑤ 戴梓康熙年間就發明了28連發的「機關槍」,為何反被流放寧古塔呢

戴梓是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的火器製造家,杭州人,客居揚州。戴梓此人懂天文、通兵法、擅詩畫、會治河、博長於史籍,就是不喜歡功名。但是擅長於機械、兵器製造。根據紀曉嵐的《閱微草堂》記載,他的代表作是「28發連珠銃」和「威遠將軍炮」。

戴梓實際上根本沒有能夠徹底解決制約清朝火器發展的核心技術壁壘問題,只是在模仿的基礎上自主開發。

但是困擾明朝火器發展的問題,戴梓依然沒有解決。戴梓的做法是將鐵制的炮身改為銅制的炮身,為了減少炸膛,縮短炮身。但是要實現速發,就要考慮到連發時銅炮身也會發熱,只能等冷卻後再行填裝彈葯。而戴梓用鐵管裝填彈葯的方法解決了炮身燙手的問題,就是先將開花炮彈裝在一根鐵管里,直接將鐵管插入炮膛,這樣就不需要等炮管冷下來之後再填彈葯了,加快了換彈葯的速度。

但是到了後來,炮身逐步又換成了鐵制的,鐵殼空心開花彈換成了實心彈,大清從此走上了一條用實心彈大炮的老路,而且由於實心彈安全的緣故,清朝人特別鍾情於實心彈,到了後膛炮時代,炮彈制式都變了,就連北洋水師和日本人開戰的時候,也就只帶了幾十枚開花彈,其他都帶的實心穿甲彈,而同時期的日艦用的全是開花彈。

康熙30年(1691年)初,戴梓因「暗通東洋」,舉家先後在盛京和鐵嶺流放長達35年,最終雍正4年(1726),病故於鐵嶺。

根據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里記載,據戴梓的後人戴遂堂說,戴梓是因為得罪了南懷仁,被南懷仁誣告的。然而在戴梓和南懷仁之間,康熙顯然還是更加信任南懷仁一點,因為畢竟是外人么,掌握點技術,為己所用。而戴梓畢竟還是漢人。其實看過《康熙王朝》里周培公結局,就應該就知道戴梓的結局會是怎樣。

⑥ 戴梓的連珠火銃

戴梓發明了一種名叫「連珠火銃」的武器,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銃。銃背是彈匣,可貯存28發火葯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葯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
但是戴梓並沒有將「連珠銃」獻給軍營,而是「藏器於家」。原因據說是被一個夢給嚇怕了。有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戴梓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人斥責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布人間」,你的子孫後代將沒有活人了。

⑦ 清朝為什麼不裝備熱兵器,康熙為什麼流放發明二十八槍的連珠銃

清朝為什麼不裝備熱兵器?

一個長期沒有外敵入侵壓力的國家,武器的革新是缺乏動力的,清朝不是沒有鳥銃的使用,而是使用了一個階段之後就不再具有使用的動力了。
從1757年准部平定之後,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這接近90年的時間,因為國內反叛勢力實在太弱(大小金川酋長,廓爾喀阿三入侵,苗民起義和白蓮教),北方俄國畫好了邊界,西方列強還沒想到戰爭解決問題,面對一個外敵都被自己打趴的時代,清朝失去了武器革新的動力,理由很簡單,因為不需要火器也能打敗內部敵人。
事實上明朝火器的使用大規模革新也是類似,都是在外敵入侵,局勢緊張的情況下才會注意武器的改善,紅衣大炮和佛郎機都是在萬曆時代之後才登上舞台,戰爭,永遠是武器發明的第一推進力,國雖大,忘戰必危,好戰必亡。

康熙為什麼流放發明連珠銃的戴梓?

戴梓的才華遭到同事的妒忌,加上為人剛正不阿,敢言人過,在朝中也得罪不少人,而他在「沖天炮」一事上更是讓南懷仁在康熙面前大大的丟了臉面,埋下了禍根。

南懷仁嫉恨在心,他逮住了機會,與張獻忠的養子一道,誣陷戴梓,給戴梓扣上「私通東洋」的帽子,於是康熙將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陽)。

⑧ 清朝康熙時期可以連發二十八槍的連珠銃是誰發明的

戴梓,封建社會的保守意識,使這些東西為奇技淫巧,加之恪守祖訓重視弓馬騎射

⑨ 康熙時就有人發明了最早的「機關槍」,為何康熙卻棄之不用呢

按老規矩,咱們先上結論:

第一,戴梓被流放盛京確實是冤案,但卻和他的軍事發明無關。

第二,戴梓發明的不是機關槍。

戴梓發明的二十八連發機槍,學名叫“連珠銃”,是一種琵琶形狀的新型火槍。在槍脊上儲存火葯彈丸,以機輪來操縱裝填,開火時一口氣能連發二十八發。這種當時的新穎火器,屬於一款升級版的燧發槍。但是,要說明的是,比戴梓發明的這種連珠銃還要五花八門的火器,在大明朝的武備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名字叫的也是十分霸氣——就是實戰性能差。各種十眼銃、“一窩蜂”之類的利器,甚至傳說中史前版的坦克——呂公車都因為在實戰中的效果有限,所以就被逐漸淘汰。

結果是,戴梓到了盛京反動言行不改,依舊寫詩作文宣洩負能量——吃大清朝的“人血饅頭”,所以也就無法得到康熙帝的寬恕,終於在三十五年之後與世長辭,享年七十八歲。

而此時康熙帝也已經駕崩四年了。

⑩ 戴梓的機槍到底是什麼東西

清朝為什麼不裝備熱兵器?一個長期沒有外敵入侵壓力的國家,武器的革新是缺乏動力的,清朝不是沒有鳥銃的使用,而是使用了一個階段之後就不再具有使用的動力了。
從1757年准部平定之後,到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這接近90年的時間,因為國內反叛勢力實在太弱(大小金川酋長,廓爾喀阿三入侵,苗民起義和白蓮教),北方俄國畫好了邊界,西方列強還沒想到戰爭解決問題,面對一個外敵都被自己打趴的時代,清朝失去了武器革新的動力,理由很簡單,因為不需要火器也能打敗內部敵人。
事實上明朝火器的使用大規模革新也是類似,都是在外敵入侵,局勢緊張的情況下才會注意武器的改善,紅衣大炮和佛郎機都是在萬曆時代之後才登上舞台,戰爭,永遠是武器發明的第一推進力,國雖大,忘戰必危,好戰必亡。康熙為什麼流放發明連珠銃的戴梓?戴梓的才華遭到同事的妒忌,加上為人剛正不阿,敢言人過,在朝中也得罪不少人,而他在「沖天炮」一事上更是讓南懷仁在康熙面前大大的丟了臉面,埋下了禍根。南懷仁嫉恨在心,他逮住了機會,與張獻忠的養子一道,誣陷戴梓,給戴梓扣上「私通東洋」的帽子,於是康熙將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陽)。

閱讀全文

與清初戴梓發明的連珠銃結構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