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易科技創新小發明!~!~!~SOS 急 高分哦~~~~
一個小風扇,只需要一個小馬達,兩節5號電池,還有一些短導線,一個實心的塑料泡沫,一把剪刀,一些硬紙片!
首先把實心泡沫掏空,用導線連接好小馬達,塞入泡沫里(要保持小馬達的轉子軸漏出泡沫),在把導線連到電池上,也塞如泡沫內,用剪刀把小紙片剪成行,套在小馬達的轉子軸上即可!
灑水瓶.拿一個罐子,在尾部戳幾個洞就行了.
拿一個空雞蛋殼 外面塗上蠟(要薄薄的)
用尖的東西在上面作畫 (要刻透蠟)
放進醋里幾個小時 拿出來 弄掉蠟
刻過的地方的顏色被醋酸深了
就成了一件小製作了!
現在流行的晾衣架,一般都沒有防風功能,使用者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煩心事:剛剛洗好的一件衣服,掛到繩子上晾曬,風一吹,落到地上,還要重新洗。我發明的自鎖式防風衣鉤能為大家解除煩惱。上圖是自鎖式防風衣架的原理圖: 在上圖,(1)是鎖套,(2)是鎖柱,它通過轉軸(3)與曲柄(4)組成一個杠桿,該杠桿在配重(5)的作用下,以(3)為支點轉動。晾曬衣服時,只需用手或掛鉤向上托起曲柄(4),在重力作用下,鎖套(1)和鎖柱(2)自動分離,使用者可順利將衣鉤掛到繩上,然後松開曲柄,在配重(5)的作用下,鎖柱(2)自動與鎖套(1)結合在一起,完成自鎖過程,與掛鉤(6)形成一個鎖,任憑風怎麼吹,也不會自動落下。取衣架的過程也很簡單:只需用手或掛物鉤將曲柄(4)向上托起,鎖會自動打開,使用者會很方便地取下衣架。 自鎖式防風衣架不但可以用手掛到繩子上晾曬衣服,如果要將衣服掛到較高處晾曬,使用者也不需爬高,只需用掛物鉤托住曲柄,就能輕松掛上或取下衣物。同時,該衣架還具有製作簡單,可靠性好,成本低廉等特點。我的這個小發明已經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這個紙箱的面蓋平時是掩蓋著的,這樣可以防止污物、灰塵的進入。當你要取用箱里的紙時,只要掀開箱蓋,隨著箱蓋的掀起,箱內的紙就會自動托起,取用非常方便。用完後,一蓋蓋,就又恢復原位。這個自動紙箱最適用於廁所盛便紙。 紙箱的大小,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設計。中教育星多媒體教學資源庫提供
用碎布把啤酒瓶蓋裹起來,然後再按你自己想要的形狀縫在一起,可以做成雜物盒,也可以是杯墊;把不用的吸管按照你的要求可以穿成掛簾、隔斷;用裝冰箱、電視等大件電器的包裝箱製做簡單的傢具如小書櫃、床頭櫃、CD架等。只要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處處留意...
家裡有不用的玻璃杯子沒?或者摔掉了把的茶杯什麼的,試一下,只要夠重能放住筆的都可以。 找塊漂亮的布,或者彩紙,給杯子做件衣服。牛皮紙也挺好,包在杯子上量一下,剪出合適的一塊來,接頭處要多...
Ⅱ 科技製作望遠鏡
我可以跟你介紹下怎麼自製望遠鏡,但是要說明的是,自製的望遠鏡清晰度等各方面會比專業的差很遠。 自製望遠鏡,有兩類基本結構:
一種:就是兩個放大鏡,物鏡是放大倍數小的,目鏡是放大倍數大的。這種結構視野寬,倍數容易大,材料也好找。但是,如果你沒有棱鏡,那麼成的像是倒的。
另一種:一個放大鏡,倍數小點的,是物鏡。一個凹透鏡,度數大的,是目鏡。優點,成的像是正的。缺點——上述方法中的優點一一相對應。
(當然,這兩個只是自己做的話的簡單模型,真正正規的望遠鏡,還是比較復雜的其實,不但材料和鏡片不一樣, http://www.ytwscc.com/shi13xiaosechajingpian.html你可以了解下望遠鏡的鏡片的結構。——那裡面的所謂「凸透鏡」——實際上真正生產上,用的是設計復雜的透鏡組——就好象你知道相機的鏡頭是個凸透鏡一下——真正的專業的相機鏡頭,內部是復雜的透鏡組。)
規律就是,物鏡的那個放大鏡(老花鏡),倍數越小,物鏡的那個近視鏡,度數越大,則,你做出的望遠鏡,倍數越大!
恩,總體就這些,個人建議,可以體驗下動手的樂趣,但是不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和花費。
Ⅲ 是誰發明瞭望遠鏡
關於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遠鏡是誰發明的問題,科技史上早有定論,他就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但伽利略卻否認這一點,他說是荷蘭人1608年荷蘭米德爾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鏡師漢斯李波爾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
Ⅳ 用塑料瓶做的望遠鏡是不是小創造 小發明
是,只要是自己動腦,動手製作的就是小創造 小發明。
Ⅳ 如何自己做一個簡易的望遠鏡要什麼材料製作步驟
材料: 大凸透鏡(物鏡),小凸透鏡(目鏡),手電筒,厚紙板,膠水,尺等。
步驟一: 將大凸透鏡(物鏡)固定,在透鏡後方放置一紙片,以手電筒照射透鏡,移動紙片觀測透鏡焦點。
步驟二: 重復步驟一,將大凸透鏡(物鏡)換成小凸透鏡(目鏡),觀測透鏡焦點。
步驟三: 設計一可變焦之望遠鏡。
步驟四: 以自製之望遠鏡觀看尺之最小格線(0.1 cm),移動尺與望遠鏡之間距離,觀察最遠可辨識尺之格線的距離。
Ⅵ 望遠鏡的發明故事
望遠鏡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在科技、軍事、經濟建設及生活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天文望遠鏡有「千里眼」美譽之稱。
那麼,望遠鏡是怎樣發明出來的呢?讓我們追溯歷史,去尋覓天文望遠鏡在發展進程中留下的足跡。
早先的望遠鏡是玩具
17世紀初,在荷蘭的米德爾堡小城,眼鏡匠利珀希幾乎整日在忙碌著為顧客磨鏡片。在他開設的店鋪里各種各樣的透鏡琳琅滿目,以供客戶配眼鏡時選用。當然,丟棄的廢鏡片也不少,被堆放在角落裡的廢鏡片成了利珀希三個兒子的玩具。
一天,三個孩子在陽台上玩耍,小弟弟雙手各拿一塊鏡片靠在欄桿旁前後比劃著看前方的景物,突然發現遠處教堂尖頂上的風向標變得又大又近,他欣喜若狂地叫了起來,兩個小哥哥爭先恐後地奪下弟弟手中的鏡片觀看房上的瓦片、門窗、飛鳥……它們都很清晰,彷彿是近在眼前。利珀希對孩子們的敘述感到不可思議,他半信半疑地按照兒子說的那樣試驗,手持一塊凹透鏡放在眼前,把凸透鏡放在前面,手持鏡片輕緩平移距離,當他把兩塊鏡片對准遠處景物時,利珀希驚奇地發現遠處的視物被放大了,似乎就在眼前觸手可及。
這一有趣的現象被鄰居們知道了,觀看後也頗感驚異。此消息一傳開,米德爾堡的市民們紛紛來到店鋪要求一飽眼福,不少人願出一副眼鏡的代價買下可觀看物景變近的鏡片,買回去後當作「成人玩具」獨自享用,結果廢鏡片成了「寶貝」。受此啟示,具有市場經濟頭腦的利珀希意識到這是一樁有利可圖的買賣,於是向荷蘭國會提出發明專利申請。
1608年10月12日,國會審議了利珀希的申請專利後給予了回復,受理的官員指著樣品對發明人提出改進要求:能夠同時用兩隻眼睛進行觀看;「玩具」是大類,申請專利的這個玩具應有具體的名稱,利珀希很快照辦了。接著他又在一個套筒上裝上鏡片,並把兩個套筒聯結,滿足了人們雙眼觀看的要求,又經過冥思苦想將這個玩具取名為「窺視鏡」。這一年的12月5日,經改進後的雙筒「窺視鏡」發明專利獲得政府批准,國會發給他一筆獎金以示鼓勵。
伽利略天文望遠鏡問世
1609年6月,義大利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威尼斯收到朋友寄來的一封信,告訴他有個荷蘭眼鏡商造出「窺視鏡」,利用鏡片的組合可看清遠處的景物。
伽利略獲得信息後意識到它具有在天文學上的應用價值,立即返回帕多瓦集中精力研究光學和透鏡,反復琢磨並親自動手將鏡片安裝在銅筒的兩端,銅筒則被定置在固定架上。最初望遠鏡只能放大3倍,在此基礎上,伽利略不斷地摸索改進,使望遠鏡能夠放大32倍,第一台天文望遠鏡就這樣問世了。
從1609年末到1610年初,伽利略在佛羅倫薩用這台劃時代的天文儀器進行天體觀測:發現月球表面布滿了凹坑和環形山;尋找到木星有四顆衛星,像月亮繞地球轉動一樣;看到銀河系是由無數星體組成;還觀測到太陽的黑子、金星的盈虧、土星的光環等。為把天象觀察結果公之於眾,伽利略於1610年3月在威尼斯出版了《星空使者》一書,揭示了這一系列重大的天文發觀而轟動了歐洲。
不久,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也製造出一台新的望遠鏡,這台望遠鏡的物鏡和目鏡都是用凸透鏡組成,前端凸鏡為物鏡,用來收集光線,後面的凸鏡為目鏡則再次將景物放大。因此這台天文望遠鏡觀察到的景物是倒立的,他發明的這台望遠望被稱為「開普勒望遠鏡」。
開普勒用新的望遠鏡觀測天象,將恩師——丹麥天文學家第谷觀測到的777顆恆星擴展為1005顆,1627年編制並出版了《魯道夫星表》,因精確度高被視為標準星表。在整理第谷長達30年的天文觀測資料時,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後人贊頌開普勒是「宇宙的立法者」。
天文望遠鏡打開了宇宙的大門,伽利略發現了新宇宙,開普勒則為星空制定了法律。
牛頓與反射式望遠鏡
伽利略的天文望遠鏡與荷蘭利珀希發明的望遠鏡一樣,都是由凹凸兩透鏡組成的,包括開普勒望遠鏡,均被稱為「折射式望遠鏡」。由於鏡片的色散作用,「折射式望遠鏡」看到的景物都帶有彩色的邊緣,如何消除透鏡的「色差」這一缺陷呢?英國科學家牛頓試圖解決這個難題。
牛頓用三棱鏡做科學實驗,觀察發現玻璃能把白光分解成七色,這意味著鏡片可以把不同顏色的光聚集到不同的點,從而產生一種模糊而帶色的影像。牛頓在研究光的折射課題後,提出了「反射現象」的思路來設計望遠鏡。他認為光本身是一種折射率不同的復雜混合物,它是有規律的,一旦光線的反射角等於它們的入射角的時候,假如以反射現象為媒介,而且只要能夠找到一種反射材料,就可避免「色差」的缺陷。
1668年,牛頓把這個設想變成了現實,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反射式望遠鏡,這台輕巧的望遠鏡鏡筒直徑約有25毫米,全長約為150毫米。不久,牛頓又對望遠鏡進行改進,於1671年製成了第二台反射式望遠鏡,這台閃爍人類智慧之光的珍貴望遠鏡,至今仍保存完好,被英國皇家學會圖書館永久收藏。
牛頓研製的望遠鏡是用一個反射鏡代替物鏡,消除色差之後,推動瞭望遠鏡的發展。
琴師赫歇耳的重大貢獻
1757年秋天,法國軍隊佔領了德國,威廉?赫歇耳和他妹妹離開故土,漂泊流浪到英國,靠街頭和酒吧賣藝維持生計,過著艱辛的生活。可是,苦中有樂,這對兄妹對天文觀察有著濃厚的興趣,為了觀測星空,他們決定自己動手研製大口徑的反射望遠鏡。
望遠鏡的物鏡是一塊採用青銅材料的反射鏡,為了提高望遠鏡的取光作用和分辨能力,他們用手工將這塊青銅磨成高精度的拋物形鏡面;目鏡是一塊透鏡,由玻璃琢磨製成。兄妹倆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製成了兩台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其中一台望遠鏡口徑為1.2米,焦距長達12米。
1781年春的一個晴朗的夜晚,兄妹倆來到望遠鏡旁觀察天象。當鏡筒對准雙子星座,此時有一顆不尋常的六等小星進入他們的視線,引起了赫歇耳的注意。對星空非常熟悉的赫歇耳立即判斷它是一顆未知的新星,經過連續半個月的跟蹤觀察,終於確定它是太陽系的一顆新行星——天王星,這一天是3月13日。為了嘉獎威廉?赫歇耳發現天王星,英皇喬治三世御封他為英國皇家天文學家。
在天文望遠鏡的發展進程中,赫歇耳的功績是首創了拋物形鏡面,依據它的原理,為後來獲得廣泛使用的折反射式天文望遠鏡製造奠定了基礎。同時,赫歇耳開了製造大口徑反射式望遠鏡的先河,從那以後,科學家為了觀測到更多的星體,又製造出了口徑更大的反射式望遠鏡。1845年,英國天文學家羅斯造出了口徑為1.84米的反射式望遠鏡。
歷史總在不斷地前進,1913年,美國威爾遜天文台裝備的反射式望遠鏡口徑增大到2.54米。由於望遠鏡口徑的增大,致使人們對宇宙的觀測和研究也逐步深入起來。美國在1948年製造出了口徑達5.08米的反射式望遠鏡,它那鍍銀的拋物面玻璃反射鏡竟重達14.5噸,這台望遠鏡被定置在帕洛馬山天文台;1975年,蘇聯製造出了一台口徑達6米的反射式望遠鏡,這台巨型望遠鏡僅轉動部分就重達800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反射式望遠鏡。
沿著科學發展的現代望遠鏡
1930年,德國光學家施密特發明了折反射式天文望遠鏡,這台望遠鏡裝有設計十分奇特的改正透鏡,其前面是平的,後面則是一個中間凸兩邊凹的曲面,它可消除幾種主要象差,以獲得相對大的口徑及大的視場,用來拍攝天空廣大區域。
現代望遠鏡的研製仍在繼續,美國工程師雷伯是無線電愛好者,1937年,他在芝加哥郊區的寓所後院,安裝了一台直徑為9.45米的拋物面反射器,以其代替透鏡;1938年初,雷伯開始用它進行觀測,並接收來自太陽和其他天體的射電波,世界上第一台射電望遠鏡研製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日趨提高,射電望遠鏡極大地擴展了人們的視野。巨碗似的天線能收集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電波,當電波由天線傳入接收機後,接收機屏幕則將波形放大,並自動記錄供天文學家進行研究分析,由此揭開了一個又一個的宇宙之謎。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家發現的星際有機分子、類星體、脈沖星以及微波背景輻射等,都是射電望遠鏡創建的功績。
為了揭開宇宙深處的奧秘,望遠鏡再創輝煌。美國在1962年策劃了「空間望遠鏡」的研製。1990年4月25日,太空梭「發現號」將一台名為「哈勃」的空間光學望遠鏡發射進入太空軌道。這台空間望遠鏡由光學望遠鏡、科學儀器艙及保障系統三大部分組成,其外形呈圓柱形,長為13.3米,直徑為4.3米,總重量達12.5噸,先進的航天技術可確保「哈勃」空間望遠鏡在太空中飛行15年。
空間望遠鏡避免了大氣對天文觀測的干擾,可以看到地面望遠鏡7倍的深空、弱50倍恆星及擴展350倍宇宙空間,其靈敏度和解析度比地面望遠鏡強10倍,可為天文學家發現地面無法觀測到的天體現象和搜尋宇宙中出現的任何蛛絲馬跡。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古代的「千里眼」傳說已不再是美妙的幻想,現代天文望遠鏡已將神話變成現實。
Ⅶ 望遠鏡小發明的製作方法
這是一台倍數較高的
單鏡頭
簡易
火柴盒
顯微鏡
。它攜帶、使用都很方便。製作的材料也很好找:火柴盒外殼一個,小玻璃珠一個(可以拿聚光
電珠
前端的小玻璃珠頂替),火柴內盒兩個,一小片
玻璃
,玻璃鏡一小塊兒,還有膠布、膠水。
製作的過程也十分簡單,先把一個火柴盒內盒挖空,將一端的橫欄剪斷,在
另一端
中間扎一個大小正好放玻璃珠的
小孔
,把玻璃珠放進去後,在上面覆蓋一張中心開有同玻璃珠
直徑
大小相等小孔的白紙,第一步算完成了。第二步先把另一個火柴內盒正對鏡頭開一個一厘米左右的小長孔,孔上粘一塊玻璃片,用膠布粘牢,這樣
載物台
算做完了。鏡頭架只要在商標的一側剪一個方孔做為入射口就行了。第四步也就是最後一步,裝反光鏡:把鏡子的背面粘上膠布,膠布向後折九十度,粘在火柴盒內盒的下端,使
鏡子
成傾斜狀。
使用時把被觀察的
物體
放在載物台上的玻璃上,然後
插入鏡頭
架,使小窗口朝著
光源
。調節高低,就可以看清放大後的物體了。
Ⅷ 自製望遠鏡
你好,自製望遠鏡,其實很簡單,
一種:就是兩個放大鏡,物鏡是放大倍數小的,目鏡是放大倍數大的。這種結構視野寬,倍數容易大,材料也好找。但是,如果你沒有棱鏡,那麼成的像是倒的。
另一種:一個放大鏡,倍數小點的,是物鏡。一個凹透鏡,度數大的,是目鏡。優點,成的像是正的。缺點——上述方法中的優點一一相對應。
(當然,我說的這兩個,只是模型,真正正規的望遠鏡,還是比較復雜的其實,不但材料和鏡片不一樣,http://www.ytwscc.com/shi13xiaosechajingpian.html你可以了解下望遠鏡的鏡片的結構。——那裡面的所謂「凸透鏡」——實際上真正生產上,用的是設計復雜的透鏡組——就好象你知道相機的鏡頭是個凸透鏡一下——真正的專業的相機鏡頭,內部是復雜的透鏡組。)
因為你說了凹透鏡,所以一般我想,你是想做第一種是吧?也可以的。說一下規律:
規律就是,物鏡的那個放大鏡(老花鏡),倍數越小,物鏡的那個近視鏡,度數越大,則,你做出的望遠鏡,倍數越大!
你只要知道這些就可以,不需要具體的尺寸圖紙,因為什麼——除非你要做一個「特定」的長度,並且「特定」的倍數的望遠鏡,那個需要參數,必須要要什麼樣的鏡片,才能湊出那個長度和規格。而如果你只是要放大的大一點(管他是10.29867865倍還是正好10倍),長度也無所謂,那麼不用管參數了,直接知道了我上面說這個原則,湊就可以了!是吧?呵呵
況且即使是就是要給你個規格尺寸,也找不到合適的。
--------------------------------
另外不得不說一下你想想的這個效果,以前我的一個回答,給你復制過來,對你的問題是一樣的:
------
你好,我是光學行業的。前段時間,還有個客戶發簡訊,問某個產品,能否看清楚5公里外一個香煙的品牌= =
我們回復說,這個效能,1000多元的高倍台式望遠鏡也達不到= = ,而且目前沒有任何望遠鏡能達到。(除非是在真空環境下)
--------------
1、首先,如果是手持望遠鏡,手持望遠鏡有個標准最佳倍數范圍,也就是7、8、10倍,所有的手持正規產品,都在這個范圍,其中,軍事上最常用的是7倍和8倍。按你的例子,如果用手持望遠鏡,看1~2公里的人,也就是拉近為大概類似120~240米左右的距離在觀察。你可以想像下,120~240米的距離,你是否能看出一個人是誰?幾乎可以說是絕對不可能的。
2、從理論上說(實際是行不通的),要達到你這個效果,咱們算一下倍數,假設你能分辨一個人是誰的距離,是20米,那麼,1公里,除以20,就是50倍。只有達到這個倍數,理論上才能達到這個效果。
但是——對於觀測地球表面的物體,望遠鏡是存在一個極限的,倍數再高了,也看不到更多的細節——我的經驗,即使1000多的台式高倍產品,其極限的倍數也在60倍左右,再往上,你也看不到更多的細節,實際上60倍,就很糟糕了,要保證比較完美的像質,在觀察地面景物上,我的經驗是不要超過35倍。
所以,手持望遠鏡是肯定達不到你這個效果的,要達到,也是台式(三腳架)高倍的觀景鏡(不是指天文),但是即使是這樣的產品,要達到這個效果,也比較勉強,不會很清楚。
3、要再補充一下上面說的:在觀測條件沒問題的情況下。實際上,對於一些科技的極限,像狙擊手,連一絲的風速,心臟的跳動,都要估計進去。而像高倍的望遠鏡,即使肉眼看起來萬里無雲,空氣清澈,用高的倍數看,空氣的瑕疵也被放大。像40倍看景物,空氣都是沸騰的。所以才說,對於地面,極限倍數基本我的經驗是在60倍左右吧。至少在城市裡是這樣。實際上,多少城市,在絕大部分時候,7公里外的建築都是埋沒在白茫茫的灰塵和霧霾里??這些肉眼不太覺察的瑕疵,在使用望遠鏡的時候都會明顯被放大。所以,對於望遠鏡,只要不是在真空的太空,只要在地球表面有大氣層,那麼,從觀測條件角度,都是一大障礙!
為什麼觀測天文,90多倍有的時候也沒問題(盡管空氣也沸騰的比較厲害了),這個有別的原因,和主題無關,所以不說了。
這么說吧,1~2公里看一個人——如果你不用望遠鏡,那麼這個人根本就看不見的,不可能看見。而用手持的標準的望遠鏡,你能勉強看出其是個男人還是個女人——憑感覺。就是這樣。
建議可以了解下相關知識,可以看下http://one.ytwscc.cn/shi07jibenchangshiyujianbie.html
實際上,在這里說的話,就算描述清楚了,也很難像親身體驗那樣。。。所以有條件的話,當地方便,建議還是找個正規商店,去實際看下,體驗下~~
------------
所以,相信你現在對自製望遠鏡能有一個比較明了的把握了,個人建議,可以體驗下動手的樂趣,但是不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和花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