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發明鍾擺的是哪位科學家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年04月14日—1695年07月08日),荷蘭物理學家、天專文學家和數學家,土屬衛六的發現者。他還發現了獵戶座大星雲和土星光環。他還設計了用來計時的擺鍾。
B. 鍾擺計時法最早是誰發明的〉與以前的方法相比有什麼優點
表是一種計時工具,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有兩層含義,一是各類鍾和表的總稱,另一個是專指體積較大的表,尤指機械結構的有鍾擺的表。
分類
鍾表技術是計時技術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是現代機械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技術源頭之一。
有擺鍾表
是由阿拉伯工匠最早設計出來的。其工作原理是等速運動原理。
機械鍾表
機械鍾表的動力系統是發條,計時單位是小時、分鍾、大概是伽利略,他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隨後就製成了擺鍾。
秒,分別採用了12進位制和60進位制。
C. 擺鍾是怎樣被發明出來的
對改進早期機械鍾作出重大貢獻的,是偉大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原理。關於等時性原理,我們可以簡單地作這樣解釋:
當擺(單擺)獲得一定動能時,它便從靜止位置「0」向位置「1」運動,擺不斷升高,到達最高點「1」以後,速度為零;隨後又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運動。經過「0」時,它的速度最大,然後擺向位置「2」,達到最高點位置「2」時速度為零,以後又在重力作用下往回擺動。實驗證明,它每擺動一周,所經歷的時間都是相等的,這就叫擺的等時性原理。
擺的均勻擺動是人們繼滴漏之後發現的一種真正的人造周期運動。從17世紀早期起,西方的工藝家們便把它運用到時鍾上,作為穩定的「定時器」,使機械鍾能夠指示出「秒」,從而把計時精度提高了近100倍。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世界上使用齒輪機械的計時器誕生了。最早的要算是我國宋朝蘇頌等人發明的「水運儀象台」,國際上稱之為「蘇頌鍾」,計時甚為精巧。1955年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德里克·丁·德索拉·普頓斯與李約瑟在追溯鍾的家世時,認為蘇頌鍾是現代天文鍾的鼻祖。
擺鍾是17世紀時才發明的。相傳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在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到教堂中去念聖經時,看見主教台上的吊燈在擺動。他就數自己脈博跳動的次數,來計量吊燈來回擺動的時間,發現了吊燈來回擺動一周的時間是一樣的,也就是擺動周期不變,這個規律叫做擺的等時性。後來伽利略根據擺的等時性原理,在1640年設計了擺鍾。它的結構雖然簡單,但是現在的擺鍾就是從它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頭一個製作出實用的擺鍾的人是荷蘭的惠更斯。他在1656年做的一個擺鍾,比當時的任何鍾都准確。兩年之後,1658年,英國科學家虎克製造了有擺輪的懷表。167年英人丹尼索·勒康製成的懷表有兩根針(時針與分針),表面直徑約6厘米,便於攜帶。
最初的鍾表只有一根時針,公元1550年前後增加了分針,1760年才出現秒針。3根針的出現,表明鍾表製造技術已經有很大的提高。
最精確的鍾表是天文台上的天文鍾。天文鍾有好幾種,最有名的是里弗列爾鍾與邵特鍾。普通的擺鍾是放在空氣中,由於空氣的溫度、氣壓、濕度等的變化,會影響擺的擺動周期,使鍾走得不那麼均勻准確。里弗列爾鍾是放在玻璃罐中,罐中的空氣已大都抽空(真空),減少了氣壓變化的影響。再將鍾放在很深的地下室內,那裡一年中的溫度變化不超過1度,能使鍾運行得十分均勻。里弗列爾鍾在一晝夜中的變化約為1/100秒。
更精確的天文鍾是邵特在1920年發明的鍾(稱之為邵特鍾)。它的特點是有兩個擺。一個是自由擺,它控制子鍾的擺,強迫它和自己同節拍地擺著。子鍾的擺與鍾表機械連在一起,指示時間。邵特鍾走一晝夜的誤差在1/1000秒左右。邵特鍾被認為是機械鍾表中最好的一種。
天文鍾都存放在恆溫恆壓的地下室內,人們不輕易到那裡去(因為人的體溫與呼吸會改變地下室內的溫度),那麼,怎麼知道時間呢?原來,天文鍾都另設有一個鍾面,它用電線與地下室內工作的母鍾連系,這個地面上的鍾(叫工作鍾或子鍾)的時刻與母鍾的時刻是一致的,人們只要看地面上的工作鍾,就知道時刻,真可說是「上下一條心」。
邵特鍾的精確度是很高的,人們曾經利用它發現了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但是它還不是最高的,而且它也害怕震動,一次不大的地震就會使擺鍾停頓或走得不準確。
D. 鍾擺式 是誰發明的
羅納爾多的發明加獨創。後來也有人試圖模仿,但是始終做不到外星人的那種效果。羅納爾多式的鍾擺,其身體的扭曲,簡直就是變形金剛
E. 鍾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誰發明的
第一個鍾表出現在北宋,是由蘇頌發明的。
1092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台水運儀象台,這個儀器能報時打鍾,結構和現代的鍾表很相似。更不可思議的是,水運儀象台每天僅有1秒的誤差,而且上面還裝有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聲的擒縱器。
(5)鍾擺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鍾表的發展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製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
東漢公元78年-139年,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F. 鍾擺是誰發明的
是伽利略,說是一次伽利略上教堂,看見天頂上的吊燈來回擺動,正好伽利略在摸脈搏,有科學思維的他立刻就意識到吊燈擺動有一定的周期規律性(不得不讓人感嘆天才的靈性!),回去以後加以研究,總結出鍾擺定律。
G. 鍾擺運動是誰發現的
這是伽利略發現的。
擺是一種實驗儀器,可用來展現種種力學現象。最基本的擺由一條繩或竿,和一個錘組成。錘系在繩的下方,繩的另一端固定。當推動擺時,錘來回移動。擺可以作一個計時器。
垂直平面的線的交角,θ0為θ的最大值,m為錘的質量, a 表示角度加速度。忽略空氣阻力以及繩的彈性、重量的影響:
錘速率最高是在θ = 0時。當錘升到最高點,其速率為0。繩的張力沒有對錘做功,整個過程中動能和位能的和不變。 運動方程為: 注意不論θ的值為何,運動周期和錘的質量無關。
當θ相當小的時候,可得到一條齊次常系數微分方程,此為一簡諧運動。
准確的運動周期不可以用基礎函數求得。
H. 第一台擺鍾的發明者是誰
錐形蝸輪的形狀恰好能夠補償發條出力的變化。當發條卷緊時,作用力強烈地作用在錐形專蝸輪的頂端,這里的杠屬桿作用較弱;當發條慢慢放鬆時,它的拉力就減弱,作用力作用在蝸輪輪子的底部,而這里的杠桿作用則較強。因此,鍾表機械得以均勻地運轉。
1657年,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首先把重力引入鍾表,做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精確的擺鍾。擺鍾不像以前的鍾表要另設驅動機構來推動對稱橫臂,而是由地球重力推動。隨著單擺被用於時鍾,時鍾的精度越來越高,到了17世紀中葉,鍾表的最小誤差已由每天15分鍾,減少到10分鍾。精確時鍾的出現,使各地區的時間協調統一起來。
I. 鍾擺式過人 是誰發明的
羅納爾多98年聯盟杯決賽上對拉齊奧~當時羅納爾多 鍾擺式過人晃倒了拉齊奧的守門員佩魯濟~
J. 擺鍾是誰發明的
1657年,荷蘭物理學來家惠更斯首先自把重力引入鍾表,做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精確的擺鍾。擺鍾不像以前的鍾表要另設驅動機構來推動對稱橫臂,而是由地球重力推動。隨著單擺被用於時鍾,時鍾的精度越來越高,到了17世紀中葉,鍾表的最小誤差已由每天15分鍾,減少到10分鍾。精確時鍾的出現,使各地區的時間協調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