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宋朝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距今已有幾年
畢升(?-1051),英山縣草盤人。北宋著名發明家。宋仁宋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了活字排版印刷術(沈括《夢溪筆談》載:「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在當時印刷界反響很大。
到現在960年左右
㈡ 宋元時期的幾項重大發明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也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最輝煌的時期。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也是中華民族科技精華部分所在。它猶如一個燈塔,不僅照亮了東方文明,而且引導西方人擺脫愚昧,走向近代文明。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中國古代科技為歐洲人披荊斬棘,那麼歐洲人決不會從野蠻的中世紀走向近代,更不要說推翻中世紀的封建堡壘,甚至連中世紀的冷兵器騎士也無法抗衡,也不會遠洋起帆為資本主義進行原始資本的積累。這樣後來的歐洲文明才會照亮東方和整個世界。
英國的文學家培根對中國四大發明就有極高的評價,他認為:印刷術指南針火葯這三樣東西,在我們的時代給世界帶來了非常尋常的變化,一個在文學上,另一個在戰爭上,第三個是在貿易商業和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革如此之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沒有一個宗教派別,能比這三種發明對人類的事業發生更持久的力量和影響。
印刷術的發明可起源於中國的古代金石文化和中國的印章文化的結合,後來發展成為中國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現存最早的雕版文化的印刷品,是發現與敦煌莫高窟的金剛經上面明確印刷於868年,首卷是圖畫,當時圖畫精美,文字清晰,印刷技術以相當成熟,不過後來近代中國屢遭外國列強的侵略,二十世紀中國再次經歷了由落後到災難,由災難到屈辱,由屈辱到獨立,由獨立逐漸走向富強,可以說20世紀的中國飽受了數次滄桑巨變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之少有,幾千年的鼎盛都化為塵土,幾千年的文化遭遇強辱,一個大國的衰落和沉淪是不可饒恕的錯誤,在這弱肉強食的社會,落後就會挨打,甚至會被奴役,遭受淪喪,中華幾千年大的文化竟遭受如此破壞和欺辱,無不令人心痛,那些曾經的強盜竟公然成為文化的保護者無不讓人憤怒。那些曾經的強盜竟然成為文化的保護者無不讓人厭惡,但願歷史的悲劇不要重演,否則中華民族又會遭到再次劫難。
㈢ 宋代有哪些重大發明
宋代是我國古代史上經濟空前發展繁榮的時期。中華民族的四大發明中就有火葯、指南針、活字印刷術三項大發明出在宋代。
㈣ 北宋時,畢升發明了___.
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故答案為:活字印刷術.
㈤ 宋代重大發明
活字印刷術:
北宋慶歷年間,布衣畢升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將原來的正版雕刻改為膠泥雕刻燒制的單字,再排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較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所以推廣很快。活字印刷術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歐洲直到400年後才開始使用活字印刷。
㈥ 宋朝有哪些發明
宋朝也是我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我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我國四大發明的3項發明在宋代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像火葯、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
㈦ 宋代的三大發明是哪三大發明,在宋代各達到了怎樣的水平
1.造紙術
據考古發現,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有了紙,不過這時的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質量也差,還不能用於書寫。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造紙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
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還採用樹皮等一些含纖維的東西。並採用石灰鹼液蒸煮的加工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後紙張開始代替竹帛,在全國推廣。公元6世紀後,我國的造紙術不斷外傳。
使朝鮮、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先後學會了造紙術。紙從此成為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2.印刷術
我國造紙發明以後,由於出版書籍的需要,印刷術也隨之產生。公元6世紀初的隋、唐之際,出現了最早的雕版印刷術。
這種印刷術一般用木材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給字板塗上墨,印在紙上。由於節工省時。很快盛行起來。宋代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 (971年)於成都板印《大藏經》,共印5048卷,雕版達13萬塊,用了12年的時間才雕印完工。
如此浩大規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間,雕刻工畢又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即用膠泥做成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用這些活字排版,既節省費用,又大大縮短了時間,十分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現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將膠泥活字改為木活字,創造了轉輪排字架。
此後還出現了錫、銅、鉛等金屬材料製成的活字。活字印刷術從13世紀後傳到朝鮮、日本,到15世紀中葉,歐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為人類做出的又一項重大貢獻。
3.火葯
火葯是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公元8~9世紀,煉丹家已經知道硫磺、硝石與木炭混合燃燒時,會發生劇烈的反應。
這樣,在唐代就發明了以這三種物質為原料的黑色火葯。到宋元時期,各種葯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並且先在軍事上得到使用,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葯武器。
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銅火鏡,製造於元年順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炮,由於靠火葯作為推動力,其威力較大,稱它為「銅將軍」。
火葯在13世紀時傳到阿拉伯持國,阿拉伯和波斯把製造火葯的硝稱為「中國雪」。14世紀以後,我國製造火葯武器的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
㈧ 宋朝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距今已有幾年
活字印刷術來的發明是印刷自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J.谷登堡活字印書早約400年。
沒有具體哪一年,史學上沒有具體記載,估計在1051年,即約960年
㈨ 宋代三大發明是哪些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而後三樣發明,都是在宋代出現的。
根據資料記載,最早的印刷術,是隋唐之際發明的雕版印刷。它是先用手工刻出陽文反字,塗上黑墨,然後復印在紙上。這種方法比手抄要經濟許多。但雕版所花的工夫太長,而且刻好一塊木板,要改動一個字,就得全部重刻;如果要印別的書,又得重新雕字。
宋代慶歷年間(1041年—1049年),有個叫畢昇的工匠,覺得雕版印刷很費事,就想改變這種狀況,他經過反復琢磨,終於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所謂膠泥活字,就是用膠泥做成的單字。先用一種很細的黏土,做成許多方塊,刻上反字,一字一枚,然後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再按字韻順序排列在專用的盒子里。排印時把一個個活字撿排在鐵框里。鐵框的底部撒上松香、蜂蠟、紙灰等帶有黏合性的混合物,將排好字的鐵框拿到火上加熱、壓平。待冷卻凝固後,框中的活字既平整又堅固,就成為版型,塗上墨就能印刷。印刷時,可以用兩塊鐵框同時交替進行。一版在印刷,另一版便繼續排字,使印刷不會中斷。每版可印1000次以上,速度快,質量好。經常用的字,就刻制幾十個活字;冷僻的字,隨用隨刻,立即燒硬就可使用。印版中發現錯字,也可隨時更換。完畢之後,將版型放在火上烘烤一下,等脂蠟熔化活字就會從鐵框上脫落下來,然後供重復排版使用。
畢昇所創造的膠泥活字印刷,是一套完整的印刷技術,已具有製作活字、排版和印刷三個環節,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基本一致,它是現代鉛字印刷的前身。
後來活字印刷術流傳到了國外,最早傳入朝鮮。大約在13世紀初,朝鮮人在學習宋代活字的基礎上,首先發明了金屬活字,然後又傳入亞洲其他各國。歐洲人採用活字印刷則比較晚,那已是15世紀中期以後的事了。
提起印刷術,不能不提到宋代一個非常著名的科學家沈括。
沈括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於1031年,死於1095年。他一生在科學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貢獻。
沈括晚年的時候,寫下了一部科學著作,叫《夢溪筆談》。這是一部宏偉的著作,論述、記載了包括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考古、文學、音樂和繪畫等許多方面的內容。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記載了畢昇發明和運用活字印刷的情況。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沈括的記載,我們今天就不知道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沈括的《夢溪筆談》還記載了宋代的另一重大發明,那就是指南針。
早在東漢以前,我國的勞動人民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磁石製成一種形狀像勺、能辨別南北方向的工具,那就是最早的指南針,當時把它稱作「司南」。
「司南」在磨製成形的過程中,因為受擊發熱而容易失去磁性,因此製成後的磁性較弱,指南效果不好。
宋代人針對「司南」的不足,創造了人工磁化的方法,使指南針的使用獲得了重大進步。
根據人們的總結,宋代的指南針有四種不同形式:一種是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上,讓它自由轉動;一種是把指南針放在手指甲上,利用指甲的光滑,指針可以靈活轉動;另一種是把它放在光滑的碗唇上,使它旋轉;而最好的一種,就是用蠟把細絲線綴在指南針的正中,將它懸掛在無風的場所,讓它靈活轉動。
宋代人在發明了可以准確指示方向的指南針之後,立即將之應用於航海。
在北宋末年一些人所寫的書籍中,就有關於海上航行應用指南針的記載。沈括對指南針的使用方法及其性能有細致的觀察和研究。因此,在利用指南針進行地形測量時,他發現磁針所指的方向並不是正南,往往是稍向東偏移。這種物理現象,歐洲人是直到哥倫布遠渡大西洋時才發現的,沈括的發現整整早出了400年。
火葯在宋代之前早已經出現了,但配方不合理,因此沒有獲得廣泛應用。到了宋代,火葯配方有了改進,增加了硝的含量,並加入了其他易燃、易爆及有毒原料,從而使火葯真正具備了威力。
火葯有了威力,宋代人就把它運用到軍事上。大約在9—10世紀,火葯已經被用來製造兵器。970年,有個叫馮繼升的人,向宋太祖演示了火箭的製造法。這種火箭的用法是,點燃箭頭附近裝的用火葯製成的燃燒物,用弓射向敵營,它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火葯兵器。
到了後來,火葯兵器的種類越來越多,最後出現了利用火葯的爆炸性能製造的鐵火炮,也就是炸彈。
火葯的製造方法,在13世紀的時候,傳入了伊斯蘭教國家。大約100年之後,歐洲人在與伊斯蘭教國家的戰爭中,才學到火葯武器的製造方法。
㈩ 中國北宋的畢升發明了
中國北宋的畢升發明了 活板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