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氣溶膠的含義是什麼分散質、分散劑都必須是氣態的嗎
固體或液體(分散質)分散在氣體(分散相,也叫分散劑)中的分散體系叫做氣溶膠。比如,煙、塵、霧、雲等都是氣溶膠。從這一定義來看,分散劑必須是氣體,而分散質不是氣體,而是固體或液體。
『貳』 氣溶膠是什麼意思
氣溶膠
科學發明 萊爾·達維·古德休 美國 氣溶膠
凡分散介質為氣體的膠體物系成為氣溶膠。它們的粒子大小約在100~10000納米之間,屬於粗分散物系。
氣溶膠粒子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多種固體微粒和液體微小顆粒,有的來源於自然界,如火山噴發的煙塵、被風吹起的土壤微粒、海水飛濺揚入大氣後而被蒸發的鹽粒、細菌、微生物、植物的抱子花粉、流星燃燒所產生的細小微粒和宇宙塵埃等:有的是由於人類活動,如煤、油及其他礦物燃料的燃燒物質,以及車輛產生的廢氣排放至空氣中的大量煙粒等。當氣溶膠的濃度達到足夠高時,將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尤其是對哮喘病人及其他有呼吸進疾病的 人群。空氣中的氣溶膠還能傳播真菌和病毒,這可能會導致一些地區
疾病的流行和爆發。
氣溶膠粒子具有分布不均勻、變化尺度小、復雜性的特點,多集中於大氣的底層,對雲的凝結核、雨滴、冰晶形成,進而對降水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氣溶膠甚至可以改變雲的存在時間,能夠在雲的表面產生化學反應,決定降雨量的多少,影響大氣成分。
氣溶膠粒子能夠從兩方面影響天氣和氣候。一方面可以將太陽光反射到太空中,從而冷卻大氣,並會使大氣的能見度變壞另一方面卻能通過微粒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陽輻射,減少地面長波輻射的外逸,使大氣升溫。
氣溶膠能夠引起丁達爾效應.
氣溶膠中的粒子具有很多特有的動力性質,光學性質,電學性質.比如布朗運動,光的折射,象彩虹,月暈之類都是因為光線穿過大氣層而引起的折射現象.而大氣中含有很多的粒子,這些粒子就行成了氣溶膠.
氣溶膠在醫學,環境科學,軍事學方面都有很大的應用.在醫學方面應用於治療呼吸道疾病的粉塵型葯的制備,因為粉塵型葯粉更能夠被呼吸道吸附而有利於疾病的治療.環境科學方面比如用衛星檢測火災.在軍事方面比如煙霧彈之類,還有可以製造氣溶膠煙霧來防禦激光武器.
氣溶膠的容器內含有兩種物質--有待噴射的液態物和保持壓力的壓縮氣體。當撳下按鈕時,閥門張開,壓縮氣體將噴嘴裡的一些液態物壓出。
1926年,挪威科學家埃里克·羅西姆首先想出了這個點子。但其他一些科學家也同樣有此想法。美國人朱利葉斯·S·可汗想出了一次性使用的金屬霧筒。同樣來自美國的萊爾·達維·古德休則進一步研製了這一發明,使它成為可以上市的商品。1941年,第一批氣溶膠開始銷售。
氣溶膠廣泛應用於一系列消費品。塗漆、清潔劑、擦光劑、除臭劑、香水、剃須乳劑,甚至摜奶油,都廣泛地以氣溶膠方式銷售。另外,人們還證明它們在衛生保健上也是行之有效的,可用來治療某些呼吸器官的疾病。
但也發現了氣溶膠存在的一個問題。用於壓縮氣體的化學葯品通常是含氯氟烴(即CFCs),已證明它是對地球大氣層上的臭氧層造成損害的一類物質。
最流行的現代氣溶膠壓縮氣體是二氧化碳氣體,它能在氣溶膠噴筒內生成。像丙烷、異丁烷這類氣體也可使用。
空氣中懸浮的固態或液態顆粒的總稱,典型大小為0.01~10微米,能在空氣中滯留至少幾個小時。氣溶膠有自然或人類兩種來源。氣溶膠可以從兩方面影響氣候:通過散射輻射和吸收輻射產生直接影響,以及作為雲凝結核或改變雲的光學性質和生存時間而產生間接影響。
『叄』 氣溶膠是什麼
氣溶膠(aerosol)由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又稱氣體分散體系。其分散相為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其大小為0.001~100μm,分散介質為氣體。液體氣溶膠通常稱為霧,固體氣溶膠通常稱為霧煙。
天空中的雲、霧、塵埃,工業上和運輸業上用的鍋爐和各種發動機里未燃盡的燃料所形成的煙,采礦、採石場磨材和糧食加工時所形成的固體粉塵,人造的掩蔽煙幕和毒煙等都是氣溶膠的具體實例。
氣溶膠的消除,主要靠大氣的降水、小粒子間的碰並、凝聚、聚合和沉降過程。
(3)氣溶膠發明者擴展閱讀:
氣溶膠的影響:
1、全球變暖
霧、煙、塵埃等是最常見的自然氣溶膠。通過對密封裝置的加壓,可從各種各樣的物質中產生氣溶膠,其中包括殺蟲劑、油漆、噴發定型劑等。這種物質與一種易於液化的氣體混合(往往是一種加入微量氟化物或氯化物的碳氫化合物),一旦釋壓,後者會產生推進作用。
2、環境污染
霾是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里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這里的干塵粒指的是干氣溶膠粒子。一般情況下,當能見度在1~10公里時可能既有干氣溶膠的影響(即霾的影響),也可能有水滴的貢獻(即輕霧的貢獻),且不易區分,所以就被稱為「霧-霾」現象。
3、農業影響
氣溶膠對氣候和環境的影響,必將影響植被的生長及農業生產。大氣氣溶膠包括的種類繁多,按成分來源,可將氣溶膠分為人為源氣溶膠(硫酸鹽類、氮化物類、氟化物類、黑碳類和金屬粉塵)和白然源氣溶膠(火山灰和沙塵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氣溶膠
『肆』 口罩的發明來源於誰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就是中國。
13世紀初,口罩只出現於中國宮廷。侍者為防止氣回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答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這就是最原始的口罩。
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於醫護領域。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開始建議醫護人員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
『伍』 飛機是什麼時候誰發明的
飛機是在1903年12月日由美國發明家萊特兄弟發明的。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首次試飛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動力、機身比空氣重、持續滯空不落地的飛機,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
「飛行者一號」是一架雙翼飛機,它的兩個推進螺旋槳分別安裝在飛行員位置的兩側,由單台發動機鏈式傳動。操縱系統採用升降舵在前、方向舵在後的鴨式布局,這也正是萊特兄弟對航空事業的最偉大的貢獻所在。
李林達爾必須移動自己的身體,靠改變重心來操縱飛行器飛行,而「飛行者一號」的飛行員則通過機械裝置使整個翼尖捲曲來達到同樣的目的。飛機的爬升和俯沖依靠安裝在飛機前部的一對雙翼升降舵;一對方向舵與機翼捲曲機構互相連接在一起,安裝在駕駛員身後。
萊特兄弟首創了讓飛機能受控飛行的飛行控制系統,從而為飛機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此項技術至今仍被應用在所有的飛機上。萊特兄弟的偉大發明改變了人類的交通、經濟、生產和日常生活,同時也改變了軍事史。
(5)氣溶膠發明者擴展閱讀
中國的第一架飛機:
1906年,福建永安人劉佐成與同鄉李寶焌在全閩師范學堂畢業後被清政府選送赴日本留學,就讀於工兵航校及早稻田大學。受美國萊特兄弟和旅美華僑馮如研製飛機並成功飛行的鼓舞,劉李二人滿腔熱情地投入到飛機的研製。
1910年,在一些愛國華僑的資助下,劉李二人在日本合作自製了「飛機一號」。因使用日本的飛機場不便,無法試驗。同年8月,在清政府撥款,在北京南苑軍用操場內建築廠棚試造飛機。
1911年3月,劉李二人在國內自造的「飛機二號」,但飛行時因發動機軸損壞,墜落失敗。劉佐成身負重傷,從此不再駕機。
1910年11月19日,李寶焌、劉佐成發起成立航空研究會,在《大公報》發表《航空研究會發起及簡章》提醒國民:世界航空事業剛剛起步,中國要抓住機遇,「勿再事事落人之後」。這一年12月,上海《東方》雜志發表了李寶焌的《研究飛行機報告》,這是我國最早的一篇航空論文。
『陸』 二戰時期的三大發明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三大發明是: 滴滴涕 原子彈 青黴素
『柒』 什麼發明被認為是有用的,但卻適得其反
兩個滿足這個條件,都是由同一個人介紹的:
托馬斯·米基利
他是一名天才的機械和化學工程師,在防止汽油發動機「敲擊」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個問題是由劣質燃料引起的,是提前點火(!),導致了發動機磨損、損壞和過早死亡(發動機)…小Midgley設計的解葯是提高汽油的辛烷水平,這就是問題的根源:
四乙基鉛作為助推器,添加到燃料中,形成「含鉛汽油」(含鉛汽油),效果非常顯著,但也有顯著的弊端:
鉛是一種累積性毒物,影響多個身體系統,對幼兒尤其有害。
它不僅難以置信地穩定,因此持久,破壞了保護地球上大部分可居住區域免受有害輻射的臭氧層,而且——至少在理論上(根據當時對環境破壞的了解)——正在進行的破壞可能是永久性的……
小托馬斯·米底哥列獲得超過100項專利在他的職業生涯的1:50比災難性的副作用與常規科學和技術進步似乎並不是一個詛咒…但是考慮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損害,長期和深遠的副作用的例子,我想詛咒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捌』 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純凈的空氣,它為何如此純凈你呼吸過嗎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地球的生態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人類的破壞下,地球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全球氣溫不斷升高,溫室效應也是非常嚴重的,與此同時,地球的大氣環境也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天空變得灰濛蒙的,霧霾籠罩著大地。
在這樣的環境下,人類的生存也面臨了嚴峻的問題,不過有科學家在對地球的大氣進行研究的時候,卻發現了地球上最純凈的空氣,那麼這個空氣到底有多純凈呢?其實地球的環境之所以會出現惡化,其實是因為人類的活動而造成的。
科學家表示,空氣污染是因為氣溶膠引起的,它懸浮在氣體介質中的固態或液態顆粒所組成的氣態分散系統。氣溶膠顆粒大小通常在0.01~10μm之間,天空中的雲、霧、塵埃,以及工業上和運輸業上用的鍋爐和各種發動機里未燃盡的燃料所形成的煙等都會形成氣溶膠。
氣溶膠問題不容我們忽視,它不僅會破壞我們的大氣環境,同時會給人體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我們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千萬要注意這一點,保護地球環境才是可持續發展的硬道理。那麼大家對於這件事情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里留言哦。
『玖』 氣溶膠的產生分類
氣溶膠按其來源可分為一次氣溶膠(以微粒形式直接從發生源進入大氣)和二次氣溶膠(在大氣中由一次污染物轉化而生成)兩種。它們可以來自被風揚起的細灰和微塵、海水濺沫蒸發而成的鹽粒、火山爆發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燒的煙塵等天然源,也可以來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燒、交通運輸以及各種工業排放的煙塵等人為源。 天然氣溶膠:雲、霧、靄、煙、海鹽等。
生物氣溶膠:微粒中含有微生物或生物大分子等生物物質的稱為生物氣溶膠(bioaerosol),其中含有微生物的稱為微生物氣溶膠。 工業化氣溶膠:有殺蟲劑、消毒劑和衛生消毒劑、洗滌劑和清潔劑、蠟、油漆和發膠。
食用氣溶膠:攪拌過的奶油。
氣溶膠能夠引起丁達爾效應
氣溶膠中的粒子具有很多特有的動力性質,光學性質,電學性質。比如布朗運動,光的折射,象彩虹,月暈之類都是因為光線穿過大氣層而引起的折射現象.而大氣中含有很多的粒子,這些粒子就形成了氣溶膠。
氣溶膠在醫學,環境科學,軍事學方面都有很大的應用。在醫學方面應用於治療呼吸道疾病的粉塵型葯的制備,因為粉塵型葯粉更能夠被呼吸道吸附而有利於疾病的治療。環境科學方面比如用衛星檢測火災.在軍事方面比如煙霧彈之類,還有可以製造氣溶膠煙霧來防禦激光武器。
氣溶膠的容器內含有兩種物質--有待噴射的液態物和保持壓力的壓縮氣體。當撳下按鈕時,閥門張開,壓縮氣體將噴嘴裡的一些液態物壓出。 1926年,挪威科學家埃里克·羅西姆首先想出了這個點子。但其他一些科學家也同樣有此想法。美國人朱利葉斯·S·可汗想出了一次性使用的金屬霧筒。同樣來自美國的萊爾·達維·古德休則進一步研製了這一發明,使它成為可以上市的商品。1941年,第一批氣溶膠開始銷售。
氣溶膠廣泛應用於一系列消費品。塗漆、清潔劑、擦光劑、除臭劑、香水、剃須乳劑,甚至摜奶油,都廣泛地以氣溶膠方式銷售。另外,人們還證明它們在衛生保健上也是行之有效的,可用來治療某些呼吸器官的疾病。
但也發現了氣溶膠存在的一個問題。用於壓縮氣體的化學葯品通常是含氯氟烴(即CFCs),已證明它是對地球大氣層上的臭氧層造成損害的一類物質。
最流行的現代氣溶膠壓縮氣體是二氧化碳氣體,它能在氣溶膠噴筒內生成。像丙烷、異丁烷這類氣體也可使用。 氣溶膠的濃度,可以用一定體積中微粒的總質量來表示,基本單位是微克/米,也可以用數密度即單位體積內的粒子數目來表示。氣溶膠的分布特性通常可用其粒子數目(n)、粒子表面積(S)、粒子的體積(V)或質量(m)按粒徑大小(D)的分布來描述,一般作dn/d lgD、dS/d lgD和dV/d lgD對lgD的分布圖,它們基本上呈正態分布。對於半徑(r)在0.1微米和10微米之間的粒子,一般用容格(Junge)分布來表示,即:n(r)=Cr
式中v近似等於3,C是正比於粒子濃度的常數。但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人提出三模態大氣氣溶膠的分布(愛根核模、積聚模和粗粒子模)。圖中還示出它們的粒徑范圍、主要質量源以及質量的輸入或去除的主要過程。由此可見,愛根核范圍的粒子是由高溫過程或化學過程產生的蒸汽凝結而成;積聚作用范圍的粒子是由核模中的粒子凝聚或通過蒸汽凝結長大而形成,80%以上的大氣硫酸鹽微粒屬於此模;粗粒子則是由液滴蒸發、機械粉碎等過程形成。細粒子和粗粒子的分界線通常直徑為2微米左右。從對人體呼吸道的危害看來,10微米以上的粒子,常阻留在鼻腔和鼻咽喉部;2~10微米的粒子大部分留在上呼吸道,而2微米以下的粒子隨著粒徑的減小在肺內滯留的比率增加,0.1微米以下的粒子隨著粒徑的減小在支氣管內附著的比率增加。半徑小於0.1微米的粒子,其數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減小,這表明它們來源於地表;但半徑0.1~1微米的粒子,其數密度在對流層頂上部隨高度逐漸增加,並且在15~20公里附近出現極大值,形成平流層內的氣溶膠層,這層氣溶膠可能是火山噴出物氣體在平流層中經氧化成固體而形成的。它雖然只佔大氣中氣溶膠總量的百分之幾,但對於大氣的氣溫有重要的影響。通過大氣遙感可探測氣溶膠粒子的平均譜分布。
自從美國公布了全球PM2.5的分布圖,北京等城市的PM2.5含量受到關注,尤其是近斷時間持續的「霧霾「天氣使得市民感到恐慌,預防和治理PM2.5污染迫在眉睫。2012年全國增加了很多監測PM2.5站點,但是地面監測站畢竟不能完全均勻分布在每一個地方,衛星遙感手段以其時效性高、覆蓋面廣、解析度高等優勢使得快速大面積監測氣溶膠情況成為可能。MODIS是先進的多光譜遙感感測器,具有36個觀測通道,覆蓋了當前主要遙感衛星的主要觀測數據。利用反演得到的氣溶膠光學厚度空間分布數據結合PM2.5實測數據建立相關模型,即可實現PM2.5的遙感監測。該微課堂講的就是如何基於ENVI 5.0反演氣溶膠的光學厚度空間分布。 氣溶膠的化學組成十分復雜,它含有各種微量金屬、無機氧化物、硫酸鹽、硝酸鹽和含氧有機化合物等。由於來源不同,形成過程也不同,故其成分不一,特別是城市大氣受污染源的影響,氣溶膠的成分變動較大。但是非城市大氣氣溶膠的成分比較穩定,大體上與地區的土壤成分有關。
大氣中二氧化硫轉化形成的硫酸鹽,是氣溶膠的主要成分之一。其轉化過程尚未完全明白,已知二氧化硫可在均相條件下(在氣相中),或在水滴、碳顆粒和有機物顆粒表面等多相條件下(在液相或固相表面上)轉化成三氧化硫,再與水反應生成硫酸,並和金屬氧化物的微塵反應而生成硫酸鹽。硫是氣溶膠內最重要的元素,其含量能反映污染物的全球性遷移、傳輸和分布的狀況(見大氣微量氣體)。
氣溶膠中硝酸鹽和有機物的形成機制,尚待研究。氣溶膠中有銨離子(NH4+)存在,能與硫酸根離子(SO42-)和硝酸根離子(NO3-)生成銨鹽。至於氣溶膠中的有機物,更是許多種類有機物的復雜混合物,其中包括稀烴、烷烴、芳烴、多環芳烴、醛、酮、酸、醌、酯,以及有機氮化物和有機硫化物等。
氣溶膠來源於土壤的各種元素(如銪、鈉、鉀、鋇、銣、鑭、鈰、硅、釤、鈦、釷、鋁等),其含量在地區之間差別不大;而來源於工業區的各種元素(如氯、鎢、銀、錳、鎘、鋅、銻、鎳、砷、鉻等),就有較大的地區差別。
氣溶膠是大氣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直接影響人類的健康,還能增加大氣的化學反應,降低能見度,增加降水、成雲和成霧的可能性,影響大氣輻射收支,導致環境溫度和植物生長速率的改變以及沾污材料。對氣溶膠的研究,無論對於大氣化學、雲和降水物理學、大氣光學、大氣電學、大氣輻射學、氣候學、環境醫學或者生態學等學科來說,都有重要意義。但氣溶膠化學組成的研究僅是開始,還有待於今後發展。
『拾』 溶膠產生光學和電學性質的原因是什麼
氣溶膠按其來源可分為一次氣溶膠(以微粒形式直接從發生源進入大氣)和二次氣溶膠(在大氣中由一次污染物轉化而生成)兩種。它們可以來自被風揚起的細灰和微塵、海水濺沫蒸發而成的鹽粒、火山爆發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燒的煙塵等天然源,也可以來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燒、交通運輸以及各種工業排放的煙塵等人為源。 天然氣溶膠:雲、霧、靄、煙、海鹽等。生物氣溶膠:微粒中含有微生物或生物大分子等生物物質的稱為生物氣溶膠(bioaerosol),其中含有微生物的稱為微生物氣溶膠。 工業化氣溶膠:有殺蟲劑、消毒劑和衛生消毒劑、洗滌劑和清潔劑、蠟、油漆和發膠。食用氣溶膠:攪拌過的奶油。氣溶膠能夠引起丁達爾效應氣溶膠中的粒子具有很多特有的動力性質,光學性質,電學性質。比如布朗運動,光的折射,象彩虹,月暈之類都是因為光線穿過大氣層而引起的折射現象.而大氣中含有很多的粒子,這些粒子就形成了氣溶膠。氣溶膠在醫學,環境科學,軍事學方面都有很大的應用。在醫學方面應用於治療呼吸道疾病的粉塵型葯的制備,因為粉塵型葯粉更能夠被呼吸道吸附而有利於疾病的治療。環境科學方面比如用衛星檢測火災.在軍事方面比如煙霧彈之類,還有可以製造氣溶膠煙霧來防禦激光武器。氣溶膠的容器內含有兩種物質--有待噴射的液態物和保持壓力的壓縮氣體。當撳下按鈕時,閥門張開,壓縮氣體將噴嘴裡的一些液態物壓出。 1926年,挪威科學家埃里克·羅西姆首先想出了這個點子。但其他一些科學家也同樣有此想法。美國人朱利葉斯·S·可汗想出了一次性使用的金屬霧筒。同樣來自美國的萊爾·達維·古德休則進一步研製了這一發明,使它成為可以上市的商品。1941年,第一批氣溶膠開始銷售。氣溶膠廣泛應用於一系列消費品。塗漆、清潔劑、擦光劑、除臭劑、香水、剃須乳劑,甚至摜奶油,都廣泛地以氣溶膠方式銷售。另外,人們還證明它們在衛生保健上也是行之有效的,可用來治療某些呼吸器官的疾病。但也發現了氣溶膠存在的一個問題。用於壓縮氣體的化學葯品通常是含氯氟烴(即CFCs),已證明它是對地球大氣層上的臭氧層造成損害的一類物質。最流行的現代氣溶膠壓縮氣體是二氧化碳氣體,它能在氣溶膠噴筒內生成。像丙烷、異丁烷這類氣體也可使用。 氣溶膠的濃度,可以用一定體積中微粒的總質量來表示,基本單位是微克/米,也可以用數密度即單位體積內的粒子數目來表示。氣溶膠的分布特性通常可用其粒子數目(n)、粒子表面積(S)、粒子的體積(V)或質量(m)按粒徑大小(D)的分布來描述,一般作dn/d lgD、dS/d lgD和dV/d lgD對lgD的分布圖,它們基本上呈正態分布。對於半徑(r)在0.1微米和10微米之間的粒子,一般用容格(Junge)分布來表示,即:n(r)=Cr式中v近似等於3,C是正比於粒子濃度的常數。但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人提出三模態大氣氣溶膠的分布(愛根核模、積聚模和粗粒子模)。圖中還示出它們的粒徑范圍、主要質量源以及質量的輸入或去除的主要過程。由此可見,愛根核范圍的粒子是由高溫過程或化學過程產生的蒸汽凝結而成;積聚作用范圍的粒子是由核模中的粒子凝聚或通過蒸汽凝結長大而形成,80%以上的大氣硫酸鹽微粒屬於此模;粗粒子則是由液滴蒸發、機械粉碎等過程形成。細粒子和粗粒子的分界線通常直徑為2微米左右。從對人體呼吸道的危害看來,10微米以上的粒子,常阻留在鼻腔和鼻咽喉部;2~10微米的粒子大部分留在上呼吸道,而2微米以下的粒子隨著粒徑的減小在肺內滯留的比率增加,0.1微米以下的粒子隨著粒徑的減小在支氣管內附著的比率增加。半徑小於0.1微米的粒子,其數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減小,這表明它們來源於地表;但半徑0.1~1微米的粒子,其數密度在對流層頂上部隨高度逐漸增加,並且在15~20公里附近出現極大值,形成平流層內的氣溶膠層,這層氣溶膠可能是火山噴出物氣體在平流層中經氧化成固體而形成的。它雖然只佔大氣中氣溶膠總量的百分之幾,但對於大氣的氣溫有重要的影響。通過大氣遙感可探測氣溶膠粒子的平均譜分布。自從美國公布了全球PM2.5的分布圖,北京等城市的PM2.5含量受到關注,尤其是近斷時間持續的「霧霾「天氣使得市民感到恐慌,預防和治理PM2.5污染迫在眉睫。2012年全國增加了很多監測PM2.5站點,但是地面監測站畢竟不能完全均勻分布在每一個地方,衛星遙感手段以其時效性高、覆蓋面廣、解析度高等優勢使得快速大面積監測氣溶膠情況成為可能。MODIS是先進的多光譜遙感感測器,具有36個觀測通道,覆蓋了當前主要遙感衛星的主要觀測數據。利用反演得到的氣溶膠光學厚度空間分布數據結合PM2.5實測數據建立相關模型,即可實現PM2.5的遙感監測。該微課堂講的就是如何基於ENVI 5.0反演氣溶膠的光學厚度空間分布。 氣溶膠的化學組成十分復雜,它含有各種微量金屬、無機氧化物、硫酸鹽、硝酸鹽和含氧有機化合物等。由於來源不同,形成過程也不同,故其成分不一,特別是城市大氣受污染源的影響,氣溶膠的成分變動較大。但是非城市大氣氣溶膠的成分比較穩定,大體上與地區的土壤成分有關。大氣中二氧化硫轉化形成的硫酸鹽,是氣溶膠的主要成分之一。其轉化過程尚未完全明白,已知二氧化硫可在均相條件下(在氣相中),或在水滴、碳顆粒和有機物顆粒表面等多相條件下(在液相或固相表面上)轉化成三氧化硫,再與水反應生成硫酸,並和金屬氧化物的微塵反應而生成硫酸鹽。硫是氣溶膠內最重要的元素,其含量能反映污染物的全球性遷移、傳輸和分布的狀況(見大氣微量氣體)。氣溶膠中硝酸鹽和有機物的形成機制,尚待研究。氣溶膠中有銨離子(NH4+)存在,能與硫酸根離子(SO42-)和硝酸根離子(NO3-)生成銨鹽。至於氣溶膠中的有機物,更是許多種類有機物的復雜混合物,其中包括稀烴、烷烴、芳烴、多環芳烴、醛、酮、酸、醌、酯,以及有機氮化物和有機硫化物等。氣溶膠來源於土壤的各種元素(如銪、鈉、鉀、鋇、銣、鑭、鈰、硅、釤、鈦、釷、鋁等),其含量在地區之間差別不大;而來源於工業區的各種元素(如氯、鎢、銀、錳、鎘、鋅、銻、鎳、砷、鉻等),就有較大的地區差別。氣溶膠是大氣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直接影響人類的健康,還能增加大氣的化學反應,降低能見度,增加降水、成雲和成霧的可能性,影響大氣輻射收支,導致環境溫度和植物生長速率的改變以及沾污材料。對氣溶膠的研究,無論對於大氣化學、雲和降水物理學、大氣光學、大氣電學、大氣輻射學、氣候學、環境醫學或者生態學等學科來說,都有重要意義。但氣溶膠化學組成的研究僅是開始,還有待於今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