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舒城孫發明

舒城孫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29 23:13:25

⑴ 舒城現在有那些名人(詳細資料)

文翁(前156-前101),名黨,字仲翁,西漢官史。廬江郡舒縣(今舒城)人。
周瑜(175-210),東漢末年名將。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今舒城)人,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東吳軍與劉備軍聯合,在赤壁擊敗曹操。建安十五年(210年),在伐蜀路上逝世,年僅36歲。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漢族,舒城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
秦民悅(1436—1512),字邦約,一字崇化,安徽舒城縣人。明朝天順元年登進士。歷任廣平知府、南京吏部尚書。

孫立人,字撫民,號仲能,漢族,安徽省舒城縣三河(今屬肥西縣)人,生於安徽省廬江縣金牛鎮。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軍銜,第一次緬戰時任38師師長,在孟關傑布山隘間戰役斃敵2000餘 ,孟拱河谷戰役擊斃日軍12000餘,第二次入緬作戰時任新一軍軍長,攻克八莫、南坎、老龍山、南巴卡、新維、臘戍、喬美等地,共擊斃日軍3萬3千餘 ,是抗戰中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有「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內戰時曾於四平、 公主嶺、德惠等地擊敗林彪。
孫立人致力於國軍現代化,整編撤退來台之國軍,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與預備軍官制度。1955年遭蔣介石認定叛變被軟禁,隨著孫案的爆發,孫立人的一切事跡,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歷史刪除。
1988年台監察院認定孫立人無叛亂意圖,2014年7月,台灣監察機構承認1955年郭廷亮「假藉長官名義為匪工作」間接為其平反。[

⑵ 孫立人到底是哪裡人啊為什麼百度上說是廬江縣人,而我在北京衛視的檔案節目里說是舒城縣人啊

孫立人於1900年出生在中國安徽省,父親孫熙澤是清朝末年的舉人,被派任為山東知府,舉家前往青島居住。

⑶ 安徽舒城中學的校園文化

校徽,是學校的標志,是學校的品牌符號和對外宣傳窗口,也是學校精神文化的濃縮。
舒城縣舒城中學校長劉自朝對新校徽的設計高度重視,2006年11月在北京開會期間專門拜訪了奧運會吉祥物「福娃」設計者之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楠教授,並提出設計方案的基本框架,經過幾次集體討論修改,新校徽設計方案於2007年7月12日定稿。
此次製作的校徽徽章系銅質,金色供教工佩戴,銀色供學生佩戴。徽章由奧運會禮品生產商——台資企業漢華公司承製;徽章包裝盒上印有舒城中學的新校訓——天下己任。
新校徽設計包含以下內容:(配校徽圖案)
1、設計元素 校徽上方背景1902為建校年份,主體圖案為建於1930年的標志性建築南樓,前景圖案是校園新景觀——以教育「三個面向」為主題的雕塑,文字採用中英文本,中文選用郭沫若先生字體。
2、設計思想 體現傳承歷史,面向未來;人文傳統與科學精神相統一的辦學思想。南樓與雕塑在空間上構成「T」形,寓意全面發展加個性特長的辦學理念。校徽形狀為圓形,底端不封閉,象徵開放性。
3、設計色彩 金色(專色印金或C30M50Y90K10)、藍色(C100M40Y0K0)、灰色(C0M0Y0K40),色彩的設計同樣體現金色的歷史與藍色的未來,漸變的藍色系也象徵知識的海洋。 校訓:天下己任
校訓,是學校制定的旨在對全體師生員工起指導、教育、規范、激勵作用的訓詞,是學校制度文化的精髓,是學校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也是學校育人理想的明確昭示。
新校徽和新校訓的啟用,昭示著新時期舒城中學的辦學使命,引領著舒城中學學子走向新的境界。 何登保,男,中學特級教師。1964年3月出生,1987年7月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同年分配至舒城曉天中學工作。1995年經選聘,調入舒城中學工作至今。歷任舒城中學教務處副主任、教科室主任。2007年8月,任舒城中學副校長。分管教學、教學條件與裝備管理、教育科研、教師隊伍建設、對外合作交流等工作。2013年12月,主持學校全面工作。2014年9月,任舒城中學校長。
穆俊穩,男,中學高級教師。現任舒城中學副校長。
發明,男,中學高級教師。1966年10月生,1990年7月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地理教育專業,同年被分配至舒城縣千人橋中學任教。歷任千人橋中學團委書記,教導副主任,副校長。2002年9月,任千人橋中學校長、黨總支書記。2013年9月任舒城中學副校長。 名稱姓名任期堂長陶熔、任熙春、張大年待考校長 王仁峰1931.8-1940.1校長石代豪1940.2-1940.7校長陳蜀平1940.8-1942.7校長王仁峰1942.8-1947.8校長倪應伊1947.8-1948.7校長陶佛蘇1948.8-1949.7校長肖雍1949.8-1952.3副校長(主持工作)李聞普1952.4-1952.8副校長(主持工作)周景紹1952.8-1954.9副校長(主持工作)張繼元1954.9-1958.9校長李濤1958.9-1959.10副校長(主持工作)趙維剛1959.10-1961.12副校長(主持工作)朱藝初1962.1-1967.12革委副主任(主持工作)解啟發1968.1-1969.11革委主任李林1969.11-1975.1革委副主任(主持工作)張明松1975.2-1978.10校長張友武1978.10-1981.4校長張明松1981.4-1984.4校長徐先逸1984.4-1995.8校長李長安1995.8-2002.1校長鍾柏森2002.2-2006.8校長劉自朝2006.8-2008.8校長蔣平2008.8-2013.12校長何登保2013.12-至今

⑷ 日本鬼子在舒城都做了哪些壞事

1938年,日本侵略軍為了打通安(慶)合(肥)公路、進而進攻省會安慶,於5月10日下午派飛機3架,對舒城縣城關進行狂轟濫炸,投彈數十枚,炸毀房屋1000多間,炸死炸傷居民160多人。 據當時目擊者回憶:從古樓到碼頭,倖存的房屋只有三民春茶館、潘慶豐葯店、藝光照相館、蘇匯豐米行、高益豐米行、樊家茶館等數家。西門自顧家老屋到曹閘堰及三里街全被燒毀。鹼棚盛老六一家4口人全被炸死;孝棚巷高家一孕婦和一個小孩被爆炸引起的大火活活燒死。
6月8日,日本侵略軍第十六師團坂井支隊二四三聯隊第三大隊3000多人在大隊長松峙真一帶領下,侵佔舒城城關,大肆燒殺奸擄,城內未及逃走的400多居民全被殺害,國民黨第二十軍楊森部隊留在城內的近百名傷兵也被殺死。碼頭街爆竹店蔣春台父子被日軍捉住,蔣春台被劃開頭皮,灌進水銀剝皮而死,他的兒子被齊眉削去腦殼。孫傳習全家3口、龐祖成理發店師徒2人均遭殘殺。六安蘇家埠的一個繅絲匠住在城內,被捉住綁在王家炎家青桐樹上,日軍輪流用刀把他一塊一塊割死。三里街李家貴門口幾棵青桐樹上,被弔死二三十人。日軍還到處奸**女,水巷口有個生孩子才3天的婦女,躲在一個棺柩里,被發現後,遭到30多個日軍**致死。岳神廟有個70多歲的老奶奶,日軍逼著一個姓查的青年與她**,因為反抗,兩人都被殺害。有些婦女被姦汙後,還被剖開肚子、割掉**,令人慘不忍睹。據調查,全城被姦汙婦女達150多人。
同年8月中旬,駐城關日軍退往桃溪,3天後突然返回,在碼頭街鹽倉附近,殺死扒鹽的群眾70多人。。。。

⑸ 舒城混世的木頭猴

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大家都知道是孫悟空,他神通廣大.他的事情就不多說了.武器是如意金箍棒.又名美猴王.齊天大聖.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這個資料基本找不到.武器也應該是棒子吧.名字好象是尚智.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據說通臂猿猴是四大神猴最強的一種神猴.他的本事不在孫悟空之下.武器是擎天柱.又名神猴大將軍.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本事與孫悟空幾乎不相上下,不過打起來還是比悟空差一些.武器是隨心鐵桿兵.名字好象也沒有.這四種神猴資料只有孫悟空資料有,其他根本不明.

⑹ 安徽舒城的名人

歷史名人
1、官辦學校第一人——西漢教育家文翁
文翁(前156~前101) ,名黨,字仲翁,西漢官史。廬江郡舒縣(今安徽舒城)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興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史有「李冰治水,文翁化蜀」之稱。為紀念文翁,在楓香樹村附近原文沖小學現改名為文翁小學,原楓香樹中學改名為文翁中學。
2、風流大度的三國軍事家——周瑜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東漢時廬江郡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為孫吳基業,三分鼎立格局,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相貌魁偉,氣度恢弘,志向遠大,雖生逢亂世,卻以廓清天下為己任。孫堅興兵討董卓時,移家舒城,與周瑜一家住在一起,周瑜將路南大宅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母,與孫策結為異姓兄弟。
3、宋代第一丹青妙手——李公麟
李公麟(1040~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人。其父李虛一,曾任大理寺丞,喜收藏書法名畫,因此,李公麟自幼即深受藝術熏陶。熙寧三年(1070)登進士第,歷任南康、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等地方官員,後入京為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御史台檢法和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因病退歸隱家鄉龍眠山莊。李公麟作為一名文人畫家活躍於北宋畫壇。現存作品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維摩詰像》(傳)、《免胄圖》(傳)及《聖賢圖》(南宋石到本)等流傳於世。
4、明代廉吏——秦民悅
秦民悅(1436—1512),字邦約,一字崇化,安徽舒城縣人。明朝天順元年登進士。歷任廣平知府、南京吏部尚書。秦民悅家貧好學,無書不讀,每日作文千言,二十歲鄉試中取得第一名,(舉人考試得第一名叫解元),天順元年(1457)進士。

我是安徽舒城的,怎麼說安徽舒城沒有名人啊,看看參考資料!

⑺ 誰有舒城縣南港鎮事件全部過程

這幾天舒城南港關於垃圾填埋場產生的官民矛盾已鬧得沸沸揚揚,作為舒城走出來的我談談自己的淺見,希望大家共議是非,首先不管是誰打人都是不對的,都是違反治安條列甚至法律的,此次事件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看,雙方都有責任,但是相對弱勢群體南港的群眾之所以阻塞交通、政府門口抗議也是無奈之舉,"舒城縣委、縣政府於25日提出三條意見,以疏導群眾情緒:一、垃圾處理場選址的最終確定,需得到大多數群眾的認可,大多數群眾不同意,就不建設;二、群眾對黨委、政府的工作有什麼意見,有什麼要求,可以通過合法方式反映,黨委、政府一定高度重視;三、沖擊黨政機關、堵塞交通是違法行為,希望人民群眾不要做,也不支持任何違法違紀的事"。關鍵是其中的第二條,相信人民群眾一開始的確是通過合法善意的舉動反應了他們的關切,但是原因就是出在地方基層黨委、政府沒有重視,更別提高度重視了,有哪位領導是認證的聽取了百姓的意見的,更別說是深入群眾中去了解情況了,老百姓的關切得不到答案,怎麼才能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呢?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方法莫過如此。第二:垃圾填埋對環境沒影響絕對是不可能的,說白了就是挖個坑深埋垃圾,讓大自然去分解垃圾,分解少則幾年多則幾百年,分解過程中產生污染環境的物質不可避免,尤其是遇到雨天或洪水,滲透影響地下水的水質,很多老百姓都有自家打井引用地下水的習慣,百姓關心自己乃至後世子孫的健康無可厚非,這就不得不提及縣委的第一條意見,「垃圾處理場選址的最終確定,需得到大多數群眾的認可,大多數群眾不同意,就不建設"為什麼要事情發生後才出現這樣的意見呢?項目選址時為什麼不聽聽老百姓的意見呢?如果當初充分發揮民主,多深入群眾中去,多聽取當地老百姓的意見,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嗎?第三:親愛的鄉親們,你們的遭遇值得同情,但是辦法不妥,阻礙交通我們其實也是對過往司機和乘客造成了無謂損失,也對咱們善良淳樸鄉親的形象造成負面影響,鎮、縣二級反應得不到解決,直接到合肥向省政府反應,省政府有專門的信訪接待,我們可以反應我們的關切,個人認為當今社會省及以上政府還是值得老百姓擁護和相信的。綜上所述,事情既然發生了就不要再擴大了,時至我縣進入皖江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國家規劃,正是我縣縮小於兄弟縣市差距的絕佳機會,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政府要首先有作為,是政府的責任就要勇於面對,基層幹部更要深入百姓家,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多和老百姓打交道,切實貫徹黨中央的: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避免以後決策中出現脫離實際的情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是恆古不變的真理,政府只要心誠、意真老百姓還是會原諒和擁護的,政府要辦的事情很多,關系全縣民生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等,阜景鐵路、合安城際、六廬鐵路、濟祁高速等等都進入爭奪白熱化的境地,兄弟縣市虎視眈眈,時不待我,政府應該積極去爭取,只要還沒建設我們都有希望,絕不能等待,機會稍縱即逝,悔則晚矣!合九的悲劇不能重現。善良淳樸的鄉親們也要努力做到知法、守法,不盲目、不跟從,遇到問題通過合法的渠道積極反應我們的立場和關切,不要做有損全縣聲譽和自身形象的事情,我們是遵紀守法的新一代老百姓,當今法制的社會任何人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希望全縣上下齊心協力,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創造舒城美好的明天。

⑻ 征尋安徽省各縣市名人故事

皋陶 生於公元前21世紀,是東夷族的首領之一。傳說為三皇之一顓頊之子。東漢大學者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就明確地說:「李、梁、葛、江、黃、阮、寥、諸葛、英、趙、秦、沈、徐,皆皋陶之後也。」皋陶輔佐舜帝時,「明五刑,弼五教,日宣九德」,被任命為掌管刑法的官,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正是由於皋陶崇高的威望,所以禹繼位後,任用皋陶為理官,於是,天下罪惡得以平正,人們安居樂業,任職期間,皋陶多次提出賢明的謀略,認為治天下須慎修其身,特別強調「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張深得禹帝賞識,禹帝以皋陶最賢,把地處大別山門戶、富庶的六安一帶分封給皋陶及其後裔,並將他作為繼位的候選人。但是,禹帝還未來得及把帝位禪讓給皋陶,皋陶就病逝了。葬於六安。 老子 (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今安徽亳州市渦陽縣人,道家學說的創始人。曾出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圖書館館長),後棄官歸隱。傳說老子歸隱時騎青牛路經函谷關,函谷關守令請求老子著書,於是有《老子》五千多言留於後世。《老子》即《道德經》,分「道」與「德」兩部分,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道是「無」,但這個「無」並非不存在,道是「虛」,因其有巨大的包涵性。「德」就是得到道。小國寡民是老子道在社會的再現。老子的道家思想開啟了中國幾千年來崇尚自然,努力與自然合一的精神內涵。 莊子 (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哲學家,道家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人生的終極意義和至高境界就是與道合一。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是道家經典之一。《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管仲 春秋時齊國名相,潁上人 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卿,被尊稱「仲父」。他輔佐齊恆公對內對外政策進行全面改革,分國都為十五士鄉和六工商鄉,設各級官吏管理,並以士鄉的鄉里組織為軍事編制;主張按土地好壞分等征稅,適當征發力役,禁止掠奪家畜;用官府力量發展鹽鐵業,籌造和管理貨幣,調劑物價;特許在庶民中選士,予以破格提升。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使齊國日益昌盛,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是先秦法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現存《管子》76篇,多為後人假託。 孫孫敖 霍邱人(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甘羅 戰國末期下蔡(今屬潁上縣甘羅鄉)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孫。12歲為秦相呂不韋家臣。秦使張唐去燕國為相,唐因曾為秦昭王討伐趙國,恐路討趙國時趙王挾恨報復。呂不韋親請張唐,仍不肯出使。甘羅別出奇討,先以利害說服張唐,又逢願為秦為大使赴趙,說服趙王,先割五城與秦,以廣河間,再聯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30城,獻11城給秦。由於是甘羅深受嘉許,封為上卿。死後葬於潁上城東35華里的潁水河畔,今穆崗子南側。 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陳 勝(?~前208) 字涉。陽城(今屬固鎮縣人,一說河南登封東南)人。雇農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漁陽(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誤期,按秦律當斬。遂與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宿縣東南劉村集)發動同行戍卒九百人起義。各地紛紛響應,隊伍發展至數萬人,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被推為王。旋派兵攻取趙、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軍進攻關中。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率軍反擊,失利退下城父(今渦陽東南),為叛徒庄賈殺害。 范增 (前277-前204):秦末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說今桐城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他勸說項梁立楚王族後裔為楚懷王。秦軍圍攻巨鹿時,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以他為末將,後歸屬項羽,為其出謀劃策。他屢勸項羽殺劉邦,項羽不聽。後項羽中劉邦反間計,削其權力,他忿然離去,途中病死。他死後,劉邦以弱勝強,戰勝項羽,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張良 秦末漢初城父(今亳州市)人,字子房,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為劉邦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候,後功成身退。 桓 譚(前23~後56) 字君山。東漢市國相(今淮北市)人。年少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常與劉歆、楊雄等著名經學家辯析疑義。擅長音樂,喜彈琴。王莽時任掌樂大夫。漢光武帝即位,譚受大司空宋弘舉存,拜議郎給事中。因反對讖諱神學,極言「讖之非經」,被光武帝目為「非聖無法」,幾遭處斬。後免死罪,出任六安郡丞,途中病死。時年70餘歲。所著《新論》早佚,清人嚴可均《全漢文》存少數篇目。其哲學思想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發展較有影響。卒後,相有冢。1987年淮北市在相山下修建「桓譚紀念亭」,置「桓譚紀念碑」。 曹操 (155-220),三國時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公元208年,發動赤壁之戰,同孫權、劉備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建安二十一年進位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曹操統一北方,興修水利,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精通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摘要》等。善詩歌,開建安之風,《蒿里行》、《觀滄海》等名篇膾炙人口。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植 (192~232)字子建。建安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少聰敏,頗得其父寵愛,幾次欲立其為太子,因曹植清高孤傲、行為放任,飲酒無度,且違反禁規而招致曹操不滿,遂絕立他為嗣之念。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改為臨淄侯。曹丕即帝位後,曹植備受猜忌和迫害,屢被貶爵和改換封地。曹丕幾度欲殺曹植,據說曾逼曹植七步成詩,結果逼出了傳世佳作《七步詩》。年42憂郁而終。其詩歌藝術性極高,於五言詩發展起極大推動作用。今傳《曹子建集》10卷。 曹丕 (187~226) 字子桓。即魏文帝。曹操次子。東漢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 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太子。曹操死,嗣位為丞相、魏王,旋代漢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在位期間,效法漢文帝實行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政策,制訂「九品中正法」,使世族門閥統治開始確立。好文學,為當時文壇領袖。其詩「燕歌行」為現存最以早一首七言詩。所著《典論.論文》為我國較早之文藝理論批評專著。現存詩歌約40首。有《典論》5卷、《 列異傳》3卷,文集23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文帝集》。謚文帝。 華佗 三國時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以外科尤為擅長。他發明了全身麻醉劑__麻沸散,這是世界醫學史應用全身麻醉的方法施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比西方早1600多年。華佗強調體育鍛煉,提倡防病為主,他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創造了一種「五禽之戲」健身法。後被曹操所殺。現存《中藏經》系後人託名之作。 周瑜(公元175—210年) 舒城縣人。三國時東吳名將。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被孫策授為建威中郎將,時年24歲,後人因此稱他為周郎。孫權繼位後授周瑜為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國事。漢建安十三年,孫權授周瑜為大都督。時年9月,曹操舉兵南下,周瑜與諸葛亮合謀,在赤壁火燒曹營,大獲全勝,史稱赤壁之戰,由此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舒城現存有周瑜城、周瑜橋等遺址多處。 魯 肅(172~217) 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屬定遠縣)人。出身土族,喜讀書、好騎射。 曾贈三千斛米與居巢長周瑜,並結為友好,後被周瑜薦與孫權。孫權問以天下大計,肅道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立江東,以觀天下」,為孫權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肅與周瑜堅決主戰,建議孫權聯結劉備,共拒曹軍,為孫權採納。任贊軍校尉,助周瑜大破曹軍於赤壁。周瑜死後,任奮武校尉,代領其軍。後拜漢昌太守、偏將軍。從孫權破皖城,拜橫江將軍。善治軍,長於文辭,思主弘遠,《吳書》稱其有過人之明。 呂 蒙(178~219) 字子明。東漢汝南富陂(今屬阜南縣)人。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 ,代統領其部。從孫權征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孫權勸其多讀史書、兵書,遂發奮,後「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漢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卒,代領其軍,奉命守陸口。二十四年,率主力抵襄陽、樊城,為大都督,直趨江陵,戰艦偽裝商船,士卒扮為商人,晝夜兼程至公安,迫使蜀守將傅士仁歸降,佔領荊州。旋因病卒。 嵇康 (223~262) 字叔夜。三國魏譙郡 (含濉溪縣臨渙)人。孤貧,及長與魏宗室結 為姻戚。官至中散大零星,世稱嵇中散。博學多通,好老莊及氣功。善鼓琴,工書畫,與阮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其哲學思想,主張「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提出「越名教 而任自然」之說,反對儒家繁瑣禮教,在政治上表現為剛腸疾惡,鋒芒筆露。其朋友山濤( 巨源)投靠司馬氏任吏部尚書,勸康做官,憤與山濤絕交。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深為不滿,因而直接觸犯了利用禮教圖謀纂奪的司馬昭政治集團,被誣陷處死。今傳《稽中散集》10卷,另有畫《獅子擊象圖》、《巢由洗耳圖》等。 恆 溫(312~373) 字元子。彝子。年輕時「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曾為琅琊太守 ,尚明帝長女南康公主,拜駙馬都違法,遷徐州刺史。繼任荊州刺史,封安西將軍。晉永和 二年(346)率兵西倀,直指成都,收復蜀地,威名大振,升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永和十年(354)率步騎四萬,自浙川以征關中,發江陵水軍,水陸並講,連敗前秦軍。十二年,任征討大都督,統領司、冀、州軍事。二次北伐,抵伊水,與姚襄距水面戰,大敗姚軍、收 復濟陽。封南郡公。後加授並、司、冀三州都督,不受,加封侍中大司馬,太和四年(369) 任平北將軍,領徐、兗二州刺吏。率兵五萬,第三次北伐,進攻前燕。糧道被前秦斷截而敗歸。威安元年(371)前秦符堅率兵攻晉,屯兵洛澗。溫率兵自廣陵迎敵,大破秦軍。後廢司馬奕,立司馬昱,掌朝中大權。有文集20卷傳世。 隋、唐、五代、宋、元 朱 溫(852~912) 原名朱全忠。碭山人。唐乾符四年(877)與次兄朱存參加黃巢起義。黃巢建 立大齊政權時任州防禦使,後叛巢降唐,破巢軍,唐昭宗賜名為「全忠」。天復元年(901) 晉封為梁王。唐昭宗賜號「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天佑 四年(907),殺唐朝末帝李 , 代唐稱帝,改名晃,建都汴,國號梁,為後梁太祖。乾化二年,(912)被其子朱友珪慘殺。葬於河南伊闕縣,號宣陵。 朱熹(1130-1200)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把道家和禪學思想融入儒學之中,提出了「氣」、「天理」、「格物致知」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論;以「天理」為本,組建了嚴密的自抑性儒學思想體系。朱熹發展了程顥、程頤的理學思想,建立了一個中國古代最龐大、最完整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世稱「程朱理學」,成為中國後期封建社會官方哲學的正宗。朱熹一生著述極為豐富,代表性的作品有《四書集注》、《詩集著》、《朱子語類》、《近思錄》等。 包拯(999-1062),合肥人,北宋著名的清官、政治家。曾歷任知縣、知州、監察御史、天章閣侍制、龍圖閣直學士、樞密副使等官職。死後贈禮部尚書,謚為包孝肅公。包拯在擔任開封府尹時,為官剛毅正直,嫉惡如仇,執法嚴峻,不畏權貴,流傳著「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開一代清官之風范。包拯平生以廉潔著稱。他晚年在家裡立了一塊石碑,上刻《戒廉家訓》。遺著有《包孝肅奏議》。他的事跡長期流傳民間,小說、戲劇多取為題材。 畢升(?-約1051),北宋徽州(今安徽歙縣)人,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者。宋代慶歷(1041-1048)年間,畢升首創泥活字版,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畢升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印刷速度比前大大加快。後來活字由膠泥逐步改為木質、銅質、鉛質,發展成為現代的活字印刷術,但其基本原理仍是畢升所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李公麟(1049—1106年) 舒城縣人。自號龍眠居士,北宋著名畫家,被推為「宋畫第一」。他作畫善用線描,運筆如行雲流水,多不設色,人稱「白描」,尤其擅長畫馬。蘇東坡曾稱贊他:「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在我國繪畫史上,李公麟是位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作品甚多,僅《宣和畫譜》所錄的作品就有107件。1961年,被中國畫院列為我國十大名畫家之一。 方 臘(?~1121) 舊名朕。出身貧苦,以種田和箍桶為業,曾到浙江青溪縣(今淳安) 幫工。因不堪花石綱之擾,利用明教組織發動飢民「仗義而行」。宋宣和二年(1120)秋,在 浙江青溪漆園(今淳安葉家村洞源)中誓師起義,自號「聖公」,年號「永樂」,建立農民政權。同年十一月下旬在青溪、息坑全殲兩浙都督蔡遵、顏坦所部5000餘人。十二月三日集中 2萬人馬攻克睦州,旋又連克歙縣、休寧、杭州。半年內攻佔6州52縣。宋王朝派童貫率15萬軍隊鎮壓,義軍因兵力分散、又因洪載等人叛變,接連失利,杭州、青溪相繼失守,後退守 幫源洞。三年四月下旬,宋軍攻入幫源,因叛徒告密,方臘等義軍將領被俘,八月在汴京就義。余部在呂師襄等人領導下轉戰溫州、台州等地,直至次年秋。 明清 朱元障(1328~1398) 字國瑞。元未濠州鍾離(出生於今鳳陽縣洪廟鄉附近躍龍崗)人。明王 朝開國皇帝。出身頒寒,編輯年喪父,入皇覺寺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投郭子興紅巾軍 。初為親兵,以軍功屢有升遷。十五年,韓林兒稱帝,任左副元帥。十六年,率部大破元軍於採石,進取南京,自稱吳國僅供參考,破陳友諒,張士誠,以徐達北上滅元。二十八年, 稱帝於南京,時年41歲。定國號為明,年號洪武。後陸續征戰多年,洪武二十年(1387)完成統一全國大業。粗通文墨,善用兵,有智謀。為鞏固其統治,從洪武四年開始以各種借口大 肆殺擄功臣,死後謚高皇帝,廟號太祖。 常遇春(1330~1369) 懷遠人。字伯仁,號燕衡。幼家貧,青年時做僱工。元至正十二年(1352)在家 鄉平阿山加入劉聚起義軍。十五年初,投奔朱元璋。時值朱攻採石屢戰不下,自請為前部先鋒,率船進攻,飛躍三丈多高的江岸,大獲全勝,又乘勝取太平,授總管府先鋒。隨朱元璋攻下建康,升統軍元帥。後轉戰江南,攻克寧國、池州、婺州、衢州、安慶等數十城,屢立戰功。升中書省都督、馬步軍大元帥。二十三年,率水軍入鄱陽湖,攻陳友諒,在彭郎礬消滅陳部主力,陳友諒中箭身亡。後揮師東下與大將軍徐達統兵伐吳,二十五年七月,取廬州。八月,率大軍平定臨江諸寨,攻取陳友諒,在彭郎礬消滅陳部主力,陳友諒中箭身亡。後軍師東下與大將軍徐達統兵伐吳,二十五年七月,取廬州。八月,率大軍平定臨江諸寨,攻取贛州、湖州、杭州、南雄、韶州、泰州等十多郡。二十七年八月,圍攻平江(蘇州),九月破城,俘張士誠。加授中書省本章,封鄂國公。十月,與徐達率軍北伐。翌年春取山東、河南諸郡,八月大破燕都,元順帝北逃。明洪武二年(1369)破開平府深入北河,俘元朝宗王 三人及平章、大臣、將士萬餘人,獲珠寶輜重無數,凱旋還師,中途暴卒。追封開平王,謚忠武。 徐 達(1330~1385) 字天德。濠州(今鳳陽)人。少有大志。朱元璋為郭子興部帥時,從朱取和州,授鎮撫。又從渡江,破採石,取太平,下集慶,與常遇春皆為先鋒。克池州後,與 遇春敗陳友諒軍於九華山下,生擒3000人。太祖稱吳王,以之為左相國,拜大將軍,征伐常勝而軍紀嚴整,屢建大功。卒後追封中山王,謚武寧。 朱升(1299~1370) 字允升,號楓林。少時從學陳櫟、黃澤。元至正元年(1341)中舉,任池州學正,後辭官隱居歙縣石門專事著述。十八年,朱元璋軍入徽,由鄧愈推薦,為朱元璋召見。他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採納。吳元年(1367),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明洪武元年(1368)進翰林學士,不久受命採集古代後妃故事,與諸儒編寫《女誡》。明王朝禮樂制度及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制誥文詞,多為其所撰。二年,辭官隱退,其於諸經皆有旁註,有《書傳輯》、《書傳補正》、《老子旁註》、《孫子旁註》及小學、名數 、醫家諸書。治學極嚴謹,所撰一有疑議,即毀棄。存世僅《前圖》2卷、《楓林集》10卷

⑼ 安徽舒城名人孫立人,為什麼有的說是廬江縣人

孫立人將軍出生於廬江金牛鎮,籍貫是舒城

閱讀全文

與舒城孫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