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國象棋的發明者是
答;司馬光
㈡ 七國象棋的發明者是誰呢
七國象棋是一種古代象棋, 據說是北宋學者司馬光發明的。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小時候就智慧過 人,所以發明象棋是可能的。七國象棋是根據戰國時七國爭雄的形勢設計的。
七國象戲,是司馬光(101-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涑水鄉人,歷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採用十九路圍棋局,將「唯可容二人」流行的大象戲擴大為七人對弈的「七國象戲」。明沈津《欣賞編》辛集《古局象棋圖》對「七國象戲」有全面介紹:
七國象戲,用百有二十,周一,七圖各十有七。周黃、秦白、楚赤、齊青、燕黑、韓丹、魏綠、趙紫,周居中央不動,諸候王得犯,秦居西方,韓、楚居南方,魏、齊居東方,燕、趙居北方。七國各有將(直、斜行無遠近)、一偏(直行無遠近)、一裨(斜行無遠近。雖名象戲,而無象及車者,車即將及編、裨所乘,象不可用於中國故也),一行人(直、斜行無遠近,不能役敵,敵亦不能役),一炮(直行無遠近,前隔一棋乃可市物,前無所隔及隔兩棋以上則不可擊)、一弓(直、斜行四路),一弩(直、斜行五路)、二刀(斜行一路)、四劍(直行一路)、四騎(曲行四路,謂直一斜三)。」(附「七圖象戲」圖)
司馬光在「一裨」下注「雖名象戲,而無象及車者,車即將及偏、裨所乘,象不可用於中國故也。」司馬光為什麼惟獨在一裨後要 作這樣的注釋?因為宋時流行的象棋有車和象兩個兵種,他既然在改制的 「七國象戲」中淘汰車和象,當然總得有一些 理由,但這個理由近於迂腐。司馬光「象不可用於中國」原委並非「象不產於我國」,而是至北宋時,中國中原地帶已無象,在象戲中設置象已失去了現實意義。司馬光還在「七國家戲」中說: 「凡欲戲者,所得之國則相之,在坐七人,則各相一國…………其所與之國,惟相所擇」,此「相」指下棋的人,代棋子出謀的指揮者,由此可得出北宋時期的流行象棋根本無「相」這個兵種。在象棋中以「相」代替一方「象」至元代時才出現。
「七國象戲」有「將」各一枚,分署戰國時七國名秦、楚、齊、燕、韓、趙、魏,亦屬象戲賽制的需要。「行人」一枚,不能吃子,也不能被敵方子吃,只起到阻塞敵子的作用,與北宋時傳入日本經改制定型的「將棋」的「仲人」類似。「炮」的著法與現行象棋完全一致,「七國象戲」對當時流行象棋的「炮」未進行任何改制。「騎」即流行象棋的「馬」,著法與現制象棋「馬」相同;但「騎」每萬四枚比流行象棋每方 「馬」多兩枚。「刀」和 「劍」的著法:「刀」斜行一格,「劍」直行一格,正好是北來時期流行象棋中「卒」著法的綜合。實際「刀」和「劍」就是「卒」的裂變。新增加的「弓」和 「弩」實力大於「刀」和「劍」,可按流行「卒」的著法,「弓」直斜行四格,「弩」直斜行五格。
「七國象戲」在中國歷史上沒有起到多大作用,史籍也未留下這種棋的記載,司馬光死後即煙消雲出,幾乎湮沒。七國家戲手稿是司馬光死後二十五年被黃長睿在其孫家 中發現,可見其影響的程度之小。但畢竟「七國家戲」作為一部史料,從一個側面間接地為我們提供了流行象棋的形 制,功不可沒。
㈢ 中國象棋是誰發明的
據我國古代傳說抄,象棋是舜發明的。舜的弟弟象很壞,好幾次想害死舜(《孟
子》中曾有記載)。後來舜把他幽禁起來,又怕他寂寞,就制了象棋給他做文娛活
動。象棋的「象」字,就代表舜的弟弟。這傳說已證明不可信,但據常任俠先生根
據王國維氏的一些考據而推斷,從這個傳說中可以推想到象棋傳人我國的路線,他
認為象並不是舜的親弟弟,而是我國以南產象地區(如緬甸等地)的領袖。象與舜
曾結成兄弟同盟而戰勝其他民族,但後來兩人又發生沖突。很可能.象棋是從印度
經過泰、緬等地而傳人中國。近年來華南象棋名手輩出,人才之盛似居全國第一,
這雖與象棋先到華南沒有什麼關系,但在千餘年前,華南人就比中原人士先學會象
棋,現在想來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㈣ 七國象棋是誰發明的
七國象棋,是司馬光(101-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涑水鄉人,歷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採用十九路圍棋局,將「唯可容二人」流行的大象戲擴大為七人對弈的「七國象棋」。明沈津《欣賞編》辛集《古局象棋圖》對「七國象棋」有全面介紹:
㈤ 中國象棋究竟始於那個時代,又是誰用開始的,誰發明的呢
關於象棋源於何時的問題,由於史書記載不夠詳細,而且其中混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所以學術界至今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見。
至於中國象棋的發明者已經有定論,中國象棋的產生是中華幾千年文明的產物,並不是某個特定的發明出來的。沒有「最初的發明者」。
下面是中國象棋起源的一些看法: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單制《五雜坦》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起源於北周武帝之時。《太平御覽.工藝部·象棋》說:「周武帝造象棋。」明人《物原》也持此說。
六、英人威廉.瓊斯在本世紀初曾說,中國不是產象國,印度是產象國,認為中國象棋是從印度傳入的,近代學者胡適也持此論。
㈥ 中國象棋是誰發明的,在哪個年代
中國象棋復並沒有具體的發明者,制應是中華文明非物質文化經典產物,大約有兩千年的歷史。
中國自古講究用兵之法,手握重權的貴族們,通過棋盤上的鬥智斗勇,可以模擬和重現戰爭場面,不僅僅獲得游戲的樂趣,對兵法的發展變化起也起到一定的領悟作用。事實上,象棋的演變一直和軍事密切相關。比如唐朝,由於軍隊普遍使用火器,因此象棋棋子中出現了「炮」。
(6)七國象棋發明者擴展閱讀:
象棋相傳在三皇五帝時代,舜帝親手制棋,以此開導其弟。因其弟名「象」,故名「象棋」。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由於歷史文獻的缺乏,現在已經很難考證出象棋具體的起源時間。
漢劉向《說苑·善說》也記載了戰國孟嘗君下象棋的事:「雍門周調孟嘗君,足下燕則斗象棋,亦戰斗之事乎,」戰國時的作品《楚辭·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
另外,這一時期象棋的諸多方面也與現今的象棋有著許多不同。一套棋具是由棋、箸、局組成。棋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箸,相當於骰子,在下棋之前先要投箸;局,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
㈦ 七國象棋是誰發明的。
七國象棋 ... 據說是司馬光發明的,有年頭了,我很小的時候看過一本介紹中國古代棋類游戲的書籍,記得好像是北宋時有個棋痴,一生好棋,覺得世間流傳的各類棋種規模太小,下起來不過癮,就藉助圍棋盤發明了七國象棋
㈧ 盧是古代中國象棋的一枚棋子
我國象棋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但究其源頭,眾說紛壇,尚難斷論。戰國時期宋玉所著《楚辭》招魂篇里有"蓖蔽象棋,有【六博】些"說法,提到了象棋。從那時到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了。但當時的"象棋"指的是象牙做的六博棋,不是現代形制的象棋。
【六博】棋由兩人對弈,每方六子,有梟、【盧】、雉、犢、塞五種棋子,前四種棋子雙方各一枚,最後一種棋子"塞"各兩枚。梟為首,即主帥。《說苑》載有" 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燕居則斗象棋而舞鄭女"。可見那時在達官權貴和士大夫中已流行下象棋,甚至影響到門客了。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曾制《象經》,並集合百官在朝廷進行講解。文學家庾信曾作《象棋經賦》及《進象棋經賦》。那時期,"象戲"在宮廷和文人中很盛行,但也不是現代形制的象棋。
詳見:============================
象棋中的民族性格
-----------------------------------
社會學家研究指出,象棋能代表一個民族的性格。例如東西方民族都強調國家領袖於國於民的重要性,所以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都以「王」的存亡作為戰局輸贏的標志。
不同的是,國際象棋多了個法力無邊的「王後」,左沖右突,英勇無比,是權力地位與才能的高度統一,這是西方民族 固有的婦女觀和權力觀的體現。
與中國象棋遵循官越大越無能的傳統不一樣,國際象棋中的「丞相」不是一個只會圍著皇帝腳跟轉的儒士,而是頗有能力沖鋒陷陣的勇士。國際象棋中的每個成員的自由度和整個棋局的激烈度,都要比中國象棋大。這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西方民族自由、奔放、動盪的性格。而中國象棋則比較雍容、莊重、典雅,因此不懂得中國哲學中那套以柔克剛、以近致遠、動靜有致的奧秘,而只會蠻沖硬打者,肯定是下不好中國象棋的。
如果說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以靜制動」傳統性的象徵,那麼西方民族則比較尊重個人奮斗的意義。正因為此,在國際象棋中,一個小小的士兵奮戰到對方底線時,可以隨意成為任何一位權威,這對權力地位「先天命定」的中國象棋而言,顯然是難以想像的。
象棋中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
象棋產生於封建時期,它全息地映射著封建的社會秩序和等級倫理 。由於各自植根的沃壤不同,中國象棋的藝術和棋理折射著以儒家思想 為正統的東方民族文化精神;國際象棋的內蘊則體現著宗教籠罩下的西 方民族文化精神。
君王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以奪取對方君王為勝利成了象棋藝 術的靈魂。這一點東西方不謀而合。細微的區別是,中國象棋的王稱「 帥(將)」,是忌諱"犯上"的緣故;國際象棋沒有此類顧慮,文字上自 由得多。中國象棋的"帥(將)",不能出"九宮",且有"士、象"充當專 職護衛力量,始終扮演著幕後指揮的角色,這些對"帥(將)",的特殊 保護是"率士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寫照。君 王是國家的基石,是國家穩定的前提。國際象棋唯有"王車移位"的特點 關照,稍不留神還會失去該權利,"王"可在棋盤上任何一格自由往來, 隨時可能御駕親征,對"王"的保護通過其自身靈活機動的躲閃來實現。 這與中世紀歐洲頻繁的民族征戰遷徙相關。中國象棋的"帥(將)"不能 "對面",可洞察出儒家禮義的熏染;國際象棋的"王"可以面對面廝殺決 斗,隱見血親復仇的烙印。
古代中國,妃嬪媵嬙處於被玩弄的地位,故中國象棋根本沒有「皇 後」、「王妃」的位置;國際象棋則不然,"王"的旁邊是僅低於王的、 地位顯赫的"後","後"是最靈活、最有力、活動范圍最大、威脅最強的 棋子,表現出在西方"後"對國家的內政、外交、軍事、文化等往往起著 僅次於王的作用。
中國象棋的"士"是宮廷衛士,司"九宮"安全,不離"帥(將)"左右; "象"是臣相,只能於本土飛來飛去。如此寵大的護衛部隊削弱了攻擊的 力量,另一方面卻增強了防禦體系,即使前線戰士全部馬革裹屍還,也 可能殺和敵軍的騷擾,這些反映出中國君王傳統的求穩怕亂的心理和習 慣。國際象棋沒有後勤人員的設置,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的格象, 能滿盤飛舞,黑格角的格象各司職互不相交,暗示著東正教、天主教對 中世紀歐洲的影響。
中國象棋的"兵(卒)"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後退,雖有" 過河 小卒當小車"之說,但它終究是"卒",到頭無非一"老卒"而矣,隱喻著"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的愚民信條。國際象棋的"兵"雖然也只能前進, 但它走到對方底線可開格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這展現了西方進取、 升遷的慾望和機會。
象棋有法度森嚴的精神,中國象棋對棋子的限制尤為突出,區區十 六個子有五個不能過河,"士、象"有法定的路線,"馬"有拐腳之制約, 縱是千里馬一旦受制也難以縱橫馳騁,表現著壓抑個性的封建體制。國 際象棋沒有對棋子的過多約束,反射著西方豪邁不羈、自由奔放的個人 發展。
象棋尚剛,要求積極拼殺作戰,棋子運動能力越強越有優勢。道家 思想的融匯,中國象棋戰法中發揚了陰柔的一面,像善守的反宮馬屏風 馬即是。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及現代意識的滲透,國際象棋向著多元化發 展,如浪漫主義學派、局面開派、俄羅斯學派、蘇聯學派、現代主義學 派等。
近聞有人發明了中國國際象棋,在中國象棋的主幹上嫁接國際象棋 的枝葉。這能否是東西方文化趨於"大同"的力證?
我國象棋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但究其源頭,眾說紛壇,尚難斷論。戰國時期宋玉所著《楚辭》招魂篇里有"蓖蔽象棋,有六博些"說法,提到了象棋。從那時到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了。但當時的"象棋"指的是象牙做的六博棋,不是現代形制的象棋。
六博棋由兩人對弈,每方六子,有梟、盧、雉、犢、塞五種棋子,前四種棋子雙方各一枚,最後一種棋子"塞"各兩枚。梟為首,即主帥。《說苑》載有" 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燕居則斗象棋而舞鄭女"。可見那時在達官權貴和士大夫中已流行下象棋,甚至影響到門客了。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曾制《象經》,並集合百官在朝廷進行講解。文學家庾信曾作《象棋經賦》及《進象棋經賦》。那時期,"象戲"在宮廷和文人中很盛行,但也不是現代形制的象棋。
唐代以前,象棋只有將、車、馬、卒四個乒種,唐代以後,火器開始用於軍事。據《唐書》記載,以機發石為攻城,號將軍炮。所以那時的炮字還是"石" 為偏旁的。軍事上火器的發展給模仿戰斗場面的象棋帶來了新的發展,使象棋逐漸改革成為擁有將、車、馬、炮、士、象、卒七個兵種,這就和現代象棋的兵種基本相似了。唐《續藏經》載:"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牛僧儒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由此可見,唐牛僧儒的時代以前,象棋沒有炮,加炮以後,才成現代象棋的雛型。但牛僧儒《玄怪錄》中岑順夢幻所見和挖掘古墓所發現的象棋,只有王、上將(象)、軍師(士)、輜車、天馬、六甲(步卒)等六個兵種,還沒有炮。其時為唐代宗寶應元年,故後人稱之為"寶應象棋"。
宋晁無咎(公元1053-1110年)的"廣象棋",棋子32個,與現制象棋的棋子總數相同,棋盤縱橫各11路,比現制象棋盤大一點。廣象棋把兩炮放在車的外側,棋子名稱和著法與現制象棋相同,但沒有說明棋盤中間有無河界。有河界的象棋盤見於北宋末。北宋末女詞家李清照的《打馬圖經序》中刊有打馬戲和象棋兩用的局戲圖,它所表示的象棋盤圖形與現在的完全一樣。另外宋顥關於象棋詩詞中有"河外尖斜步卒輕"的描述。由此可見,北宋前的象棋盤沒有河界,棋盤有河界的象棋是在北宋末定型的。
象棋子現在是平面字形的,但早先曾是立體象形的。《玄怪錄》中所述的出土古墓,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枰,皆金銅成形,說明唐朝"寶應象棋"的棋子是銅質象形立體子。後來,北宋古墓出土的象棋文物中,見有圓形銅質的平面棋子,直徑大小不等。正面有車、馬、炮、將、士、象、卒字樣;反面則是各種不同形狀的圖文。將是坐著的將軍,腰懸長劍;士是女將,上著戎裝,下穿裙子;象是一隻大象;車是帶有飛輪的輜車;馬是飛躍的馬;炮是飛石;卒是手執長矛的士兵。以後,圖枰的棋子逐步為字形棋子代替。宋徽宗趙佶的《宮詞》有"白檀象戲小棋枰,牙子金書字更明",說的就是白色的檀木棋盤和象牙制的金書字形棋子。
第一個以比較完整的篇章來描述象棋著法的是南宋詩人劉克庄。他的長達240字的五言古詩《象弈》中,有"小藝雖難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桔中戲,妙不出局外。屹然兩國立,限以大河界。三十二子者,--俱變態。……遠炮勿虛發,冗卒要精汰。……昆陽以象奔,陳濤以車敗。匹馬郭令來,一士汲黯在。……" 等句,形象地描寫了象棋的棋盤、棋子和著法。和劉克庄同時代但稍晚些的著名學者陳元靚,在他晚年所編的日用網路全書《事林廣記》中,輯集了一些棋勢和兩個全局著法,這是見於記載的最古棋局。
北宋司馬光的《七國象棋圖》、南宋洪邁的《棋經論》是現代象棋最早的理論著作。其後問世的象棋書譜,有明代的《夢人神機》、《適情雅趣》、《桔中秘》,清代的《梅花譜》、《韜略元機》、《心武殘編》、《竹香齋象戲譜》、《百局象棋譜》等等。而最有名氣、最有代表性的則是桔、梅兩譜,它們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揭示了象棋的基本規律,探討了各種開局的戰略戰術。
㈨ 七國象棋是誰發明的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七國象棋,是司馬光(101-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涑水鄉人,歷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採用十九路圍棋局,將「唯可容二人」流行的大象戲擴大為七人對弈的「七國象棋」。明沈津《欣賞編》辛集《古局象棋圖》對「七國象棋」有全面介紹:
希望採納
㈩ 七國象棋是怎麼樣的啊
現代象棋的制式是二人進行游戲,棋盤縱9路橫10路,中央有河界,進行游戲的雙方各有16枚棋子,共32枚棋子。而北宋時的七國象棋與廣象戲這兩種在當時影響較大的象棋與現代象棋有著較大的差異!司馬光所創制的七國象棋,是當時對象棋最大膽的改進。司馬光被我們所熟知,是因為他編著了《資治通鑒》這部眾所周知的史書,而鮮為人知的是,他對象棋還起過一定的改進作用。司馬光打破了傳統的二人游戲模式,將二入象棋改進成為七入象棋,稱為「七國象棋」。在七國象棋中,司馬光將象棋與歷史進行結合,把歷史上的戰國七雄典故帶入了當時的象棋棋譜中。在七國象棋中進行游戲的七人分別代表著秦、楚、齊、燕、韓、魏、趙等戰國時期的七個並立的國家,並在棋盤上設置了「周」這樣一個棋子,作為天子正統,但並不參加游戲,只是居於棋盤的中央。為了各自區別棋子,司馬光將它們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如代表皇室的周為黃色,其他各方有:秦為白色,楚為赤色,齊為青色,燕為黑色,韓為丹色,魏為綠色,趙為紫色。對七國的位置規定如下:「秦居西方,韓楚居南方,魏齊居東方,燕趙屠北方」(陶宗儀:《說郛》卷一二o),這也參照了歷史上戰國七雄各自的地理位置。七國象棋中每一方各有棋子17枚,共計119枚。其中包括將、炮、偏、裨、弓、弩、行人各1枚,刀2枚、劍4枚、騎4枚等,與現代象棋的棋子名稱多有不同。每個象棋棋譜中的棋子都有各自的游戲操作規則:「將」直行、斜行均可;「裨」只許斜行;「行人」可以任意直行或斜行,但不能攻擊對方棋子,也不會成為對手攻擊的目標,只起到阻礙對手棋子的作用;「炮」的規則與現代相同,也是直行,並只能隔一個棋子擊對方的棋子;「弩」可以直行或斜行,但被限制一次只能行走五路;「弓」一次只能直行或斜行四路;「刀」則一次只許直行或斜行一路的距離;「劍」的規則是只可以直行一路;「騎」可以曲折行走,行走的接線為每次直行一路,斜行三路。與現代象棋不同的是,司馬光的七國象棋多數棋子均可以斜行。考慮到游戲時也許不足七人進行游戲,司馬光也做了相應的變動,使二至七人均可以進行游戲:如果是七個人進行游戲,則每個人各執一國的棋子;如果是六人游戲,則使用泰國者為一方,使用其餘五國者為一集團,進行游戲;如為五人游戲,則使用秦國者與任意使用其他四國者各為一方,進行游戲;如為四人游戲,又換為使用齊國者為一方,使用秦國者與任意使用其他兩國者合為一方;三人游戲時,使用秦國者與剩餘兩人分為兩方進行游戲。或各自使用的一國為一方,進行混戰。進行游戲者的行棋順序依次為:秦、楚、韓、齊、魏、趙、燕。關於游戲的勝負,司馬光規定,如果哪位游戲者的「將」被對方所擒,則視為其所代表的一國失敗;同時也規定,如果己方被其他各方所擒獲的棋子超過10枚,則己方也為失敗,同樣的;由於參加游戲的人數最多可以為七人,在各自為一方、不做集團游戲時又規定,先擒其他各方兩將或擒獲各游戲者棋子積累至3
0枚者為「霸」,最先為霸者則為一次游戲的最終勝利者。司馬光的七國象棋,使宋代的象棋可以多人游戲,在當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宋代的李之儀曾寫到:「罷歸壁間,掛蘆山圖約為象戲?
.今朝未食先破趙,明日憑熊欲下齊」(李之儀:《姑溪居士後集》卷二「飲散留別」),就是對司馬光七國象棋的描述。司馬光的七國象棋固然好玩,當前游戲茶苑的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也不錯,大家不妨可以進去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