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最最早發明起源馬鐙哪個國家
1965年,考古專家在朝陽北票市馮素弗墓發現了一對馬鐙。
這對馬鐙高23厘米、寬16.8厘米,材質是桑木條包釘鎏金銅片,桑木有一定的彈性,
馮素弗卒於415年,這是世界上出土最早的的馬鐙,比歐洲至少早300年。
至於雕塑形象上的馬鐙更早一些:
20世紀50年代,在湖南長沙金盆嶺出土了一件釉陶馬,人們在這匹陶馬左側鞍下,發現一隻懸掛著的泥塑三角形小鐙,右側則沒有。由於該墓出有模印「永寧二年五月十日作」的陽文篆書墓磚,考古專家認定這是西晉惠帝永寧二年的文物,即公元302年。其後在南京、新疆、陝西等地出土的西晉、十六國時期的陶馬上都發現了馬鐙。
2. 馬鐙究竟有多重要又是哪個朝代的誰發明的
馬鐙非常重要,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改變了歷史。馬鐙是西漢前的匈奴人發明的。
騎過馬的都知道,騎馬必須有馬鞍和馬鐙,如果沒有這兩樣東西,那麼騎馬就會很不方便,容易從馬背上掉下來。我們都知道馬鞍是放在馬背上用皮及木框做成的坐位,那麼馬鐙呢,馬鐙是什麼?
然而這么重要的馬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又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根據考古發現,中國在西漢時期就已經使用了馬鐙了,在出土的壁畫中可以發現,最早使用馬鐙的是匈奴人。在漢朝時期,馬鐙慢慢普及,很多戰車已經被馬取代,到了唐朝騎兵更是成為主戰力,由騎兵擊敗了周邊的游牧民族,因此可以發現馬鐙可能是匈奴人發明的。
3. 馬鐙什麼時候發明的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可能已開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南北朝以後,馬鐙的形制逐漸變化,最後形成更便於蹬踏的馬鐙。這時的馬鐙,鐙柄減短,鐙體上部圓弧,踏腳從形成微有弧曲的寬平沿。
4. 馬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我在看【探索發現】,秦始皇的陵墓的時候,好像那時候的馬匹還沒有馬鐙,所以應該發明在西漢,歡迎採納。
5. 馬鐙是什麼時侯發明的
人類訓化馬的歷史非常悠久了,後來發明了馬拉戰車。直到公元前四世紀,騎兵才登上歷史舞台。騎兵的快速機動能力,沖擊力往往左右戰爭的勝負。中原王朝缺少騎兵,同游牧騎兵作戰時常處於劣勢。騎兵裝備包括馬鐙,馬鞍,馬甲,馬掌等都不是和騎兵這個兵種同步出現的,定經過數千年戰爭實踐逐步完善的,出土實物證明,世界上最早的馬鐙出現在公元三至四世紀的中國北方。
馬掌,也叫馬蹄鐵,最早出現在公元前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時期,中國史書中,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才有記載,直到元朝時期,成吉思汗西征,中國北方才開始流行。這樣經過上千年演變,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國鮮卑人發明了雙馬鐙,古羅馬人發明了馬掌,經過東西方軍事文化交流,騎兵裝具才完備,騎兵部隊一直服役到二戰時期,如今只有些國家少量服役。
6. 馬鐙是啥年代發明的
馬鐙的發明沒有確切的年代,而且因為是鐵器,也不是貴重東西,陵墓中出土的基本沒有,而且也沒有什麼人在馬鐙上刻年代的,目前對於馬鐙發明年代的考證主要來自於史書的記載以及壁畫。
晉代發現的一座墓葬壁畫中,馬已經有馬鐙了,但當時馬鐙只有一個,只是上馬時踏腳之用。這說明馬鐙的確切出現時代應該在晉代或者晉代之前。
而到了隋唐時期,史書中記載或者繪畫中,雙馬鐙已經是普遍的裝備了,這說明雙馬蹬應該是在晉代到隋唐的時間內,逐步完善發明的。
7. 馬蹬是什麼朝代發明的
馬蹬
馬蹬是現代騎馬必備的一種工具,使用時拴於馬上,騎馬者的腳部懸掛處。馬蹬大多使用鐵製成,為的是使馬蹬更牢固,不被脫落。據漠北出土壁畫等文物,匈奴人可能為最早使用馬蹬的民族;西歐則至8世紀時法蘭克墨洛溫王朝滅亡時才有。馬蹬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雙手,騎兵始可以靠雙腳控制平衡在馬上沖、刺、劈、擊,大大提升了騎兵戰鬥力,並可能依此擊敗歐洲人。西晉時有單蹬,東晉16國時有雙蹬。
網上資料實在太少,但實際上馬蹬確實應當成為匈奴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這之前,人對於馬的操縱十分不便,一旦山路難走,雙腳很難發力。在馬蹬發明之前,騎手必須至少一手扶鞍韉,即使發箭也只能一發,很難換剪枝,只能使用單手兵刃和輕型兵刃,雙手刀、錘、斧等兵刃根本不能使用,這一時期騎兵除速度占優外,其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騎兵到達目的地後,往往下馬作戰。
。馬蹬發明之後,加上長筒靴的普及,讓騎手可以擺脫馬匹對手的限制,大大增加了雙手在騎行中的作用,可以雙手持兵器弓箭,戰鬥力大大增強,而在同時,中原地區卻沒有普及馬蹬,因此匈奴騎兵戰鬥力十分驚人,對中原地區造成巨大的威脅。
除開作戰之外,馬蹬的作用也很明顯。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危險且極容易疲勞。
相關資料:中國出土馬蹬最早的是東晉, 制式已相當完備.。孫恭恂教授認為三國時期的曹軍已經裝備了馬蹬,考慮到西晉僅延續了28年,雖然沒有有力的出土文物,三國時期已經使用馬蹬似乎是可以商榷的。但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事實,既曹軍曾一日一夜追擊敗軍500里,如果沒有馬蹬,大概騎兵們半路上就全都掉下來,也不用追趕了。別小瞧馬鐙這個小玩意兒,西方的騎兵哪個時期可都是騎在光背馬上的,稍微一撞就會掉下來,而並非像電影里描述的那樣具有做為主力使用。所以中國歷史上對馬的使用並不落後,馬蹬的使用就使騎兵控馬和戰斗能力大幅提高。
8. 馬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考古發現表明:中國東北方的草原地區,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可能已開始出現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
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公元4世紀也已出現了馬鐙。總之,木芯長直柄馬鐙是東西方各類馬鐙的源頭。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南北朝以後,馬鐙的形制逐漸變化,最後形成更便於蹬踏的馬鐙。這時的馬鐙,鐙柄減短,鐙體上部圓弧,踏腳從形成微有弧曲的寬平沿。
9. 馬鐙是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有爭議
公元4世紀鮮卑古墓里出土了馬鐙。這是東方、也是世界上目前專最古老的馬鐙直接文物。也就屬是「中國發明馬鐙」這樣說法的來源吧
公元前8世紀亞述帝國出土的馬鞍上有疑似馬鐙掛鉤的器件。這是最早的關於馬鐙的間接文物。
公元前6世紀波斯皇帝Cambyses在馬上受傷,當時歷史記載:Cambyses必須藉助腳踏才能繼續坐在馬背上不掉下去。這是最早的關於馬鐙的間接文字記錄。
公元前4世紀,Xenophon寫了The Art of Horsemanship(騎士之技術)的書,裡面提到馬鐙。這是最早的關於馬鐙的直接文字記錄。
公元前3世紀,印度的浮雕里出現馬鐙。這是最早關於馬鐙的文物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