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侵犯他人發明專利,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一、專利侵權後果
1、專利侵權將受到民事制裁。依照專利法的規定,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擅自以生產經營為目的侵犯專利權的,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請求停止侵權行為,並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專利權人受到的損失賠償額確定。事實上,專利權人不僅可以要求賠償經濟損失,而且可以要求採取措施恢復專利權人的商業信譽。
2、專利侵權行為將受到行政處罰。依照專利法的規定,假冒他人專利、泄露國家秘密、弄虛作假等行為均屬侵權行為,給予行政處分。
3、專利侵權將受到刑事制裁。根據專利法的規定,專利侵權一般會受到民事制裁,但有時也需要刑事制裁。根據專利法的規定,「侵權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專利侵權必須承擔的責任
1、制止侵權:主要是指侵權人根據專利行政部門的決定或者人民法院的判決,應當立即停止實施專利侵權行為。
2、損失賠償:主要是指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專利權人因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所獲得的利益確定;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所獲得的利益不能確定的,可以根據專利許可費的倍數確定。
3、消除影響:主要是指侵權人實施侵權行為,損害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商譽,侵權人應當採取適當方式承擔消除影響的法律責任,承認侵權行為,消除對專利產品的不利影響。否則他將承擔法律責任。
看完本文,想必大家對專利侵權需要承擔的後果有所了解,相信以後大家會更加重視專利權。如果您也有作品需要進行專利申請,可以通過一品知識產權實現。申請專利找一品,可靠又放心!
㈡ 侵犯發明專利,要接受哪些處罰
現行專利法裡面,侵犯專利權,只有民事責任,並沒有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也就是只要賠錢給專利權人就行了,別的行政機關是無權處罰侵權行為的。換句話說,侵犯發明專利權,不用接受處罰,也沒有哪個行政機關有權處罰。刑法裡面也只有假冒他人專利才構成犯罪,不過現在也很少用了
㈢ 侵犯發明專利會承擔刑事責任嗎
我國專利法對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了專門規定;我國刑回法216條對假冒專利犯罪答的定罪量刑進行規定。根據前述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專利侵權問題,依法不能追究刑事責任。不但這是我國的法律規定的,即使美國、德國等對專利強保護和歷史悠久的國家等,都沒有法律規定對專利侵權行為追究刑事責任。這是由於專利權專業技術性等特性和社會公共利益所決定的。侵犯發明專利會承擔刑事責任對待專利侵權行為,沒有規定刑事責任追究並不等於不追究民事法律責任。我國專利法對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民事責任的追究,相比較其他類知識產權賠償責任是重的。首先是按照損失賠償,或者是按其非法盈利賠償,或者按照許可使用費的1-3倍賠償,不好計算的情況下,還可以按照5000元以上,50萬元以下有管轄權的法院進行法定賠償。
㈣ 侵犯專利權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都知道專利權受到法律保護,而嚴重的侵犯專利權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侵權人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法律中規定的侵犯專利權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對此,小編將在下面的文章中就該問題做詳細的闡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侵犯專利權需要承擔什麼責任一、侵犯專利權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專利侵權的行為是常見的,侵犯專利權就是通過假冒、擅自銷售等方式對專利權人合法所有的專利進行侵犯,那麼專利侵權行為應負哪些法律責任?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1、行政責任對專利侵權行為,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有權責令侵權行為人停止侵權行為、責令改正、罰款等,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請求,還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2、民事責任(1)停止侵權,是指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根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處理決定或者人民法院的裁判,立即停止正在實施的專利侵權行為。(2)賠償損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專利權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或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可以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3)消除影響。在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給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商譽造成損害時,侵權行為人就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承擔消除影響的法律責任,承認自己的侵權行為,以達到消除對專利產品造成的不良影響。3、刑事責任依照專利法和刑法的規定,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應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二、專利侵權的取證方法權利人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選擇一種最為有利可行的取證方法,尤為重要。其主要方式如下:1、自行取證和委託律師調查取證由於知識產權案件專業性較強,由權利人自行取證,對取證的方向和范圍把握的十分准確會有一定的難度。律師是專門從事法律工作的,以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為職業。律師不僅具有豐富的法律知識,而且具有豐富的辦案經驗和熟練的訴訟技巧,能在不同的訴訟階段為當事人做出適當的選擇。一般說來,律師調查取證要比當事人調查取證方便得多,收集證據的范圍也更加廣泛、精確。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往往也會對律師另眼相待、提供更多的方便。2、申請公證機關進行證據保全公證機關的法定業務之一便是保全證據。公證證據具有推定為真的效果。《民事訴訟法》第59條規定:人民法院對經過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應當確認其效力。但是,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公證機關對證據進行保全,其效果與法院依職權所進行的保全,是相等的。在訴前,當事人能夠充分運用公證機關收集、保全證據,是一個做好訴前准備的有效措施。3、申請法院進行訴前證據保全2002年最高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5條:法律、司法解釋規定訴前證據保全的,依照其規定辦理。這就為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向法院申請訴前證據保全確定了一個合法依據。最高法院2002年1月實施的司法解釋《關於訴前停止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和保全證據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規定了在商標權侵權案件中,可以申請訴前證據保全。最高法院2001年7月1日實施的《關於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16條也規定了訴前證據保全。最高法院2002年10月15日實施的《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以下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其中有一項就是:申請訴前財產保全、訴前證據保全案件。可見,申請訴前證據保全在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是大量存在的。保全措施後,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應在法定時間段里提起訴訟。如果沒有向法院提起訴訟,則此種保全措施應當予以解除,或者將有關證據予以銷毀或發還,同時申請人還要就此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4、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取得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基於此當事人往往在提起專利侵權,商標侵權和著作權侵權訴訟的同時,提出一份調取證據申請,調取的證據通常又分為三類:(1)保全被控侵權產品(2)調查被控侵權單位的財務賬冊,以便確定賠償額(3)調取被控侵權人存在侵權的證據。根據《民事訴訟法》及最高法院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有兩種運作方式:一是主動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在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以及有關程序事項時,法院應當主動依職權調查和收集證據,而無需當事人提出取證申請。二是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取證。在法院主動依職權調取證據的范圍被縮小了以後,當事人提出證據調查的申請變得日益重要。如果缺乏當事人及時提出的證據調查申請,法院一般不主動調查證據。在當事人提出證據調查申請後,法院是否啟動調查取證的機制還取決於法院的審查判斷,只有在當事人提出的該項申請符合法院取證范圍之時,法院才有義務調查取證,否則法院應當駁回該項申請。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取證應當注意兩點:一是申請調查的證據范圍,必須符合法定情形;二是此項申請必須注意舉證時限。法院通常採取的措施是對易拍照的被控侵權產品採用拍照的方式,或採用記錄下被控侵權產品的技術特徵的方式,對易於調取的書籍、商標實物等採用扣押、提取等手法,而對於被控侵權人的財務賬冊往往因侵權人的阻撓或隱藏而極難得到。5、申請行政機關調查取證我國的《專利行政執法辦法》第五章對調查取證有專章規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在查處案件的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依職權調查收集有關證據。可以查閱、復制與案件有關的合同、帳冊等有關文件;詢問當事人和證人;採用測量、拍照、攝像等方式進行現場勘驗。涉嫌侵犯製造方法專利權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可以要求被調查人進行現場演示。涉及產品專利的,可以從涉嫌侵權的產品中抽取樣品。不管採取那種方法收集證據,都要以客觀性為前提,只有客觀真實的證據才有證明力。千萬不能篡改、偽造證據,否則要承擔法律責任。
㈤ 侵犯專利權的認定是怎樣的
專利的發展其實從側面來說就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而在現在社會科技創新能力就是第一生產力。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與他的科技創新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帶來侵犯專利權的認定是怎樣的的相關內容。侵犯專利權的認定是怎樣的侵犯專利權的認定是怎樣的1、有被侵犯的有效的專利權存在。一項發明創造只有在其被授予專利權的有效期間內,才受法律保護,第三人實施該項發明創造才有可能構成侵犯專利權,在授於專利權以前,專利權期限屆滿後,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後或者已經終止後,第三人的實施行為不構成專利侵權。2、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只有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的實施行為才可能構成專利侵權;凡經過專利權人許可的實施行為,例如書面許可,口頭許可或者默示許可等,則不構成侵權。默示許可是指一方當事人提出民事權利的要求,對方未用語言或者文字明確表示意見,但其行為表明已經接受的,即為默示許可。對於專利權人主動為他人實自己專利進行技術指導的行為,審判實踐中一般認定專利權人已經默示許可他人或被指導的廠家共同實施其專利技術,不構成侵權。3、以生產經營為目的。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即以營利為目的的實施一定的行為,才可能構成侵權。不以營利為目的實施專利,不構成侵權。4)行為不屬於法律另有規定的情形,另有規定一般是指在專利法上另有規定的情形,這是指專利法對專利權行使規定的某種限制。
㈥ 實用新型侵犯了發明專利怎麼辦
實用新型侵犯了發明專利
這就不對只有一件產品或者工藝方法侵犯了專利權之說如果恰巧一件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的產品
落入了他人的發明專利權保護范圍,那麼就要細究發明專利權是否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