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文學創造中情與理

文學創造中情與理

發布時間:2021-08-29 04:02:44

❶ 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特點

1、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徵:以情感體驗為心理特徵
;以感性直觀為思維特徵;內情感體驗和容感性直觀是連接主客體關系的紐帶
二、文學創造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
主體能動地審美地反映客體
:對創作客體的選擇;對客體進行變形、情感投射和觀念移注
主體始終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家的選擇受社會生活的情勢的規定和制約
小結
1、文學創造是一種主客體的雙向運動:客體的「主體化」;主體的「客體化」
2、文學作品是創作主體與創作客體的統一並對主客體雙重超越的產品

❷ 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點

文學創造的客體有自然說,情感說,我們認為,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和唯一源泉,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

❸ 在文學創作中,以理服人和以情動人,究竟哪個更重要

在文學創作中當然是以情動人更重要了,因為文學創作跟寫論文是完全不一樣的,它是要有感情投入在裡面的,就像弗洛伊德說的要移情。如果沒有感情的文學作品,就不能稱之為文學作品,只能稱之為一本論文。而且文學作品創作講的就是要升華要有情感,所以感情在文學作品創作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元素。

記得印度有一個創作飛鳥集的大作家叫泰戈爾,當時看到這部作品的時候,真的是被那充滿情感的詩句所感動。如果泰戈爾只用以理服人的方式去寫飛鳥集,那就不會引起這么大的轟動。所以這些文學作家們都是用情感來創作的,並把情感和理智完美融合。

❹ 中國古代文論中"情"與"理"的關系

通過對中國古代文論的梳理,可以歸納出「情」與「理」的幾種關系形態。
1以理統情
《詩大序》提出了一個影響了中國文學幾千年的經典性言論:「發乎情,止乎禮義。」這里的「禮義」二字便是沿襲周禮而形成的用來維持封建社會秩序的倫理道德,是古代文論中所談的「理」的一種。《詩大序》並不否定詩歌作品中「情」的存在,但同時又為
「情」的抒寫規定了制約條件:「止乎禮義」。這樣,「禮義」就成了統「情」的手段,同時也成了情感的一種性質規定。「以理統情」的目的在於使詩歌成為一種有利於社會教化的工具,達到「溫柔敦厚」的儒家詩教效果。《詩大序》所表達的文學「情」「理」觀對其後的文學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代劉向在《說苑》中提出了「至誠」的概念,強調了詩歌中「情」的因素,但同時他又對藝術情感的抒發作了理性和道德的規約,要求辨清情感的善惡,抒情應「發由其道」。劉向的觀點中「以理統情」的色彩是非常明顯的。阮籍作為魏晉名士,任性而為,蔑視封建禮法,但在其思想深處仍然可以看到濃厚的儒家色彩。阮籍在其所著的《樂論》中曾強調文藝的政治教化作用:昔先王制樂,非以縱耳目之觀,崇曲房之嬿也。必通天地之氣,靜萬物之神也;固上下之位,定性命之真也。故清廟之歌,詠成功之績;賓饗之詩,稱禮讓之則;百姓化其善,異俗服其德。此淫聲之所以薄,正樂之所以貴也。……故達道之化者可與審樂,好音之聲者不足與論律也。這更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對文藝歷久不衰的影響作用。
其後,唐代的王勃、元結、皮日休,宋代的柳開、王安石、戴復古,元代的虞集、楊維楨,明清時代的宋濂、屈大均、毛先舒、紀昀等學者與文學家都不同程度地強調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理」的重要。
2以理滅情
先秦儒家富有人倫情感色彩的禮義道德經過漢代董仲舒為代表的儒者的與「天」相感的制度化的改造,最終在宋代理學家那裡形成了超越世俗的「天理」。在一些傳統觀念極強的理學家的文學觀中,「情」與「理」的矛盾與對立達到了極致的狀態。「存天理,滅人慾」的極端理學觀已將「情感」逐出了文學園地。宋代理學家邵雍同時也是一個詩人,在他創作的《伊川擊壤集》中也可見到一些吟寫心中之事的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詩作,雖然在現實的文學創作中並未真正地忘情,但他作為理學家所闡發的認識觀和文學觀卻將「情」「理」置於互不相容的關系中。「觀物」是邵雍哲學思想的核心觀點,他反對「以我觀物」,而主張「以物觀物」:聖人之所以能一萬物之情也,謂聖人能反觀也。
所以謂之反觀者,不以我觀物也。不以我觀物,以物觀物之謂也。既能以物觀物,又安有我於其間哉!邵雍的「以物觀物」也就是以「萬物之情」為情。而「萬物之情」實際上便是一種所謂的「天理」或「道」,所以,邵雍的認識論或文學創作論的實質仍在於極力排除個人化的情感因素,而在體認「天理」中消解著文學作品中個性化的審美情感。理學家程頤
曾有這樣的論述:「問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為文不專意則不工,若專意則志局於此,又安能與天地同其大也。《書》雲:『玩物喪志。』為文亦玩物也」。所謂的「專意」之文便是帶有個人審美情感的文學作品。程頤將「情」與「理」置於絕對對立的狀態,以「理」驅逐了文學作品的審美和情感特質。
3以情抗理
「以情抗理」便是「主情」論文學觀的體現。其源頭存在於老莊道家思想中。老莊倡導「自然」「無為」的哲學觀。「按照老莊的觀點,人的自然純真本性即人之內在的性命之情,它是不可違背、不可造作、不可壓制的。因而因性順性,顧名思義,即是遵循人性
的規律,即是順乎人之性命之情」。老子強調「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朴」(《老子·二十八章》),莊子主張「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父》),這些都是為了說明恢復和保持人的自然、本真性情的可貴和重要。老莊的這些思想主張雖非專門針對文學藝術而發,但卻深刻而久遠地影響了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創作和批評實踐。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動亂不安的時代,但卻也是人的思想開放的時代。在文學創作中,創作者的主體性得到極大的張揚。文學家們沖破了「理」的束縛,在作品中抒寫著或激憤,或恬淡,或庄嚴,或諧謔的真實情感。魏晉南北朝的文論便成了這種文學自覺意識的一種理論概括物。曹植曾編選自己的作品為《前錄》,他在「序」中標明自己「雅好慷慨」,而「雅好慷慨」則是直抒胸臆,情感意氣激盪之意。這不僅是曹植個人的一種興趣愛好,而且是整個時代的一種個性化、情感化的審美風尚。陸機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規定了詩歌的情感性本體特徵,也體現了魏晉文人愛好強烈的個人化情感的審美情趣。鍾嶸在《詩品》中強調了詩歌的基本特徵就在於「吟詠性情」,他尤其重視激盪感人的「怨情」,他的思想雖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但並不強調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明代出現了「尊情」「重情」的文學思潮,這種文學思潮的出現是與元明時期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理學思想在明代的新變密切相關的。宋代理學在明代得到又一次高揚,但其內質已隨時代發生了新的變化。王陽明倡「良知」說,將宋代理學家的「理」引入人的內心世界。「心即理」是明代理學家的基本認識和觀點。李贄則按此思路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童心說」,標舉不受「道理聞見」蔽障的「絕假純真」之「本心」。李贄的
觀點實際已經走到了宋代理學的反面。他的理論高標「純情」,放逐「理性」,適應了日益興起的廣大市民階層的情感需要。在這種社會環境和思潮的影響下,許多文學家
都高舉起了「以情抗理」的旗幟,袁宏道力倡以「人情」為核心的「性靈說」,江盈科主張打破以「正」為唯一的途徑,而要「盡文之態」。

❺ 怎樣理解文學創造中客體是情感的觀點

具體說說看啊!

❻ 明清通俗文學中情與理沖突經歷了哪些階段

應該是情與理的沖突,一直是文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❼ 1.為什麼文學創造既要表現「個別」,又要 顯現「一般」,二者是否矛盾為什麼

不矛盾。「個別」往往是由很多個「一般」來烘托出來的。

❽ 怎樣理解文學創造文學創造的意義與價值

我認為文學創造是以真實或以其為基礎的架空思想(科幻文章等)所展現出來的思想.情感內,裁斷等,所謂容真理往往產生在常理之中,文學就是這樣,以現實為基礎。文學創造是引領文學潮流的關鍵,文學中所有的派別(如紅學)是以文學創作為基礎的,文學創造能引領世界文學走向多級化,也就是「文化多樣性」(政治中有講),這樣有了不同的文化才使世界豐富多彩,各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文化,才有借鑒,吸收並創新的價值!(以上純屬個人見解)

❾ 文學創作中情感與理智的關系

理智,是通過對周圍環境或事物全面而深刻的觀察,運用縝密的思維,對可能發生的事件和發展的結果以及應該採取的措施進行邏輯思維擴展。

理智通常具有王者風范,來自於知識的積累,標志著一種成熟。象溫暖的陽光一樣,催生著個體不斷從淺表的感性認知,升華到理性經驗,從而形成一定的行為准則。處事態度,活動規范。

理智的經驗和智慧,更多地來自於曾經地感情沖動受到挫折和懲罰。

然而,過於理智的生活既枯燥又乏味,活得累,無任何樂趣可言,因為理智多攻入心計,將自己裝入過去生活的狹窄的經驗中。享受不到感情帶給人知覺體驗的激勵和鮮活。

感情是主觀的,理智是客觀的;感情的自然屬性如潮水,如女人因女人多感性;理智的自然屬性如高山,象男子因男子多理性。如果說感情年輕的,那麼理智便象一個成熟的長者;如果說感情如鮮花,理智則如樹長青;如果感情的結果是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那麼理智的過程便是一部部法理經典。
感情越深厚,理智越成熟。這便是有朋友提到的,理智是感情的升華。愛得越深,越會為對方考慮,行為和言談越理智。試問,一個薄情的人,怎麼可能有成熟的理智呢?而真正成熟的人,又怎麼可能不通情達理呢?感情流於表象,所以激昂;理智沉澱深沉,所以睿智。二者穿插交互,才能完美協調我們的精神世界。

我反對將感情與理智絕對對立的說法,那會將我們的認識引向極端。女人偏重感情,並非與理智無緣。女人,往往把感情看得高於一切,過分的理智帶給女人的傷害要比愛護多得多。許多時候,女人寧舍理智不舍感情。這一選擇使得她們要求生活更富夢想、浪漫和激情。所以說,真正豐富的精神生活需要理智,更需要感情!

所謂:「情之所傾,心之所向」如果完全的理智,我們就無法看到生活中美的亮點。梁祝,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也不會為後人所傳唱,所謳歌。


然而,假如沒有理智這個堤防,情感的洪水就會泛濫。歷史上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說法,顯然是理智與感情的較量和搏鬥。在法律面前理智是占上風的。當然,事實上,許多法律的設定,又多是符合正當情感需求的。

理智是理性的,感情是感性的,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基礎,沒有感性認識何來理性思維?可見,感情與理智互相作用,又相互促進。既矛盾又統一。感情是理智的基礎,理智是為了不讓感情輕易泛濫成災。但是如果沒有感情,那還談什麼理智與否呢?

所以合情合理,才會情理交融,才有最完美的境界。感性強的人唯美,易受傷害;理性強的人有點冷漠似乎沒有人情味,世故。就象男人和女人,陽和陰,雖然矛盾,但永遠不可分割,只有在認知的基礎上不斷平衡和協和感情和理智,讓二者相互達到統一,才會有相對完美的人生。

❿ 怎樣理解文學創造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情感把握

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以語言為材料來構築藝術形象的,並以滲透著情感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審美特質的社會意識形態.
簡單地說,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文學具有形象的間接性、意象性、概括性、模糊性.因此,它更易於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文學具有意識性、社會性、和獨特性.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從社會生活到文學作品,須經過作家心靈的中介加工.在這個問題上歷來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歸結為「再現說」、「表現說」和「能動反映論」.
文學作為人的精神創造產品,帶有目的和意義,具備著某種價值.其最為直接和獨特的作用是它的美悅作用.人們在欣賞文學作品時得到情緒上、感覺上和精神上的滿足.其次是認識作用.可以從中認識歷史和人生,提高觀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最後是教育作用.文學作品能影響人的心靈和行為,幫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凈化靈魂,增強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辭海》是這樣定義文學的:「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現代專指用語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藝術,所以又稱為「語言藝術」,現代通常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影視文學等體裁,在各體裁中又有多種樣式.」
文學的這種性質就決定了文學既有「純藝術的」,又不可避免地反映時代背景、社會生活乃至對歷史的總結、評判以及對其發展方向的主觀願望.如外國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紅與黑》、《巴黎聖母院》、《人間喜劇》、莎士比亞戲劇、中國的《詩經》、曹操的詩歌、《水滸》、《三國演義》等.即使是《紅樓夢》,能簡單的說它就是一部愛情的悲劇小說嗎?魯迅說,翻開中國的封建史,看到的就是「吃人」兩字.看《紅樓夢》就能感到這個社會就是扼殺人性,因而不可避免的產生要推翻這個社會的沖動.事實上,《紅樓夢》從它一問世就被看作有傷風化和「反書」而遭禁,並不是後人把「革命」強加在它頭上.

閱讀全文

與文學創造中情與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