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教師如何體現職業的創造性
教師是幼兒園的啟發者、環境的創設者,教師沒有創新思維,孩子的創造力就會受到很多的抑制, 說深一點,直接關繫到幼兒園健全人格的建構,所以教師擁有創新思維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為孩子創設創新培養創設有準備的環境,幼兒教育是份良心活,個人建議培養孩子不是僅靠個人材質,要麼孩子會隨著老師的參差不齊而耽誤終身,重要的是幼兒園有一套完整的系統,可讓孩子「自然」的成長。 我們需要從下面幾方面來理解教師的創造性,他們的勞動比一般勞動的創造性更具有靈活性。 靈 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復雜性所決定的。教師勞動的對象既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沒有意識的動物或植物,而是具有各種獨特品質的社會 成員。他們是活生生的人,有著不同經歷,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的秉賦、能力,不同的氣質、性格,不同的思想行為,而且它們又是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的。總 之,世界上沒有絕對相同的兩個人,每個學生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再者,教師的勞動對象還具有主觀能動性,是自我教育的主體。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大的教育是 學生的自我教育,讓學生在親自體驗中感悟人生,從而逐漸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社會化過程。」這說明,學生並不是消極的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影響。同時他們也影響 著整個教育過程。任何教育活動,都不是教師的單向作用,而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作用。教育對象的這些特殊性必然會使教育過程和教育情景異常復雜和多變。而且, 隨著學生的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發展,這一特點還會愈加明顯。 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的創造性。這種創造性主要並不在於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和發現,而在於創造性地運用教育規律,在復雜多變的教育情景中塑造發展中的人。 1、 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首先表現在因材施教上。教師不僅要針對集體的特點(共性特點)進行教育,而且還要針對學生的個體特點(個性特點)進行教育。通俗地說, 就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如「一刀切」、「一鍋煮」,必然會導致教育的失敗。原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曾說:學校是培養人的,而不是製造機器的。學校不是工廠, 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都是一句句「規格」相同,「功能」相似的考試機器,那麼,只能說,這所學校的教育是失敗的。當時,南開中學之所以被推為「巨擘」, 正是因為她不強調考試成績,而注重於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南開之所以成為一代名校,就是因為她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日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叱吒風 雲的豪傑才俊。我國以往的教育則過分強調共性而忽視個性的發展,導致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創造性不足。有位教育專家說過,沒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培養不出創新 精神的學生。這就決定了教師的勞動是具有較大的創造性,他的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 2、教師勞動的創造性,表現在對教育教學原則、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內容的運用、選擇和處理上。教育有規律可循,有原則可遵,但無死框框可套,教學有 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教育的對象是復雜多變的人,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運用什麼原則以及怎樣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 的創造性。同樣,教育有方法可依,但無定法可抄。教育內容不同,教育對象不同,教育條件和教育水平不同,所運用的教育方法也不同,沒有一種教育方法是能夠 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同樣的教育方法在一種情況下是適用的,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就完全不適用的。照抄別人的或以往的經驗,通常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因此, 教師必須根據不同情況創造性的選擇教學方法,並經常尋求和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3、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還表現在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加工上。 教師備課就是在於深入鑽研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教材的加工,就向導演對劇本的再創造一樣,教師對教材也需要再創造。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圍著教材 轉,教材是「聖經」,是「惟一」,教師只要「緊扣教材」、「落實教材」,就算完成教學任務。新課程提出課程不等於教材,「生活世界」都是課程的范圍。這就 需要教師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剪裁」或「加工」,使之更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4、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還表現在教 育機智上。簡單地說,教育機智就是一種對突發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當處理的隨機應變的能力。教育工作並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條件不可能毫無差異地重復出 現,因此,教育工作絕沒有一個固定的程式和模式。――教無定法;教育是心靈的撞擊,是情感的交融和呼應。蘇霍林斯基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 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在這種情感的交融中,教育情景往往是難以控制的,事先預設不到的情況隨時 可能發生。教師要善於捕捉教育情景的細微變化,迅速機敏的採取恰當的措施。富有創造性的教師,常常能夠巧妙的利用突然發生的情況,或者創設新的情景把教育 活動引向深入,或者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使教育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在課堂上,意想不到的事情經常出現,如果教師處理得不恰當,就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
B. 幼兒教師的工作是富有創新和創造性的工作對嗎
教師是幼兒園的啟發者、環境的創設者,教師沒有創新思維,孩子的創造力就會受到很多的抑制, 說深一點,直接關繫到幼兒園健全人格的建構,所以教師擁有創新思維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為孩子創設創新培養創設有準備的環境,幼兒教育是份良心活,個人建議培養孩子不是僅靠個人材質,要麼孩子會隨著老師的參差不齊而耽誤終身,重要的是幼兒園有一套完整的系統,可讓孩子「自然」的成長。 我們需要從下面幾方面來理解教師的創造性,他們的勞動比一般勞動的創造性更具有靈活性。 靈 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復雜性所決定的。教師勞動的對象既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沒有意識的動物或植物,而是具有各種獨特品質的社會 成員。他們是活生生的人,有著不同經歷,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的秉賦、能力,不同的氣質、性格,不同的思想行為,而且它們又是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的。總 之,世界上沒有絕對相同的兩個人,每個學生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再者,教師的勞動對象還具有主觀能動性,是自我教育的主體。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大的教育是 學生的自我教育,讓學生在親自體驗中感悟人生,從而逐漸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社會化過程。」這說明,學生並不是消極的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影響。同時他們也影響 著整個教育過程。任何教育活動,都不是教師的單向作用,而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作用。教育對象的這些特殊性必然會使教育過程和教育情景異常復雜和多變。而且, 隨著學生的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發展,這一特點還會愈加明顯。 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的創造性。這種創造性主要並不在於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和發現,而在於創造性地運用教育規律,在復雜多變的教育情景中塑造發展中的人。 1、 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首先表現在因材施教上。教師不僅要針對集體的特點(共性特點)進行教育,而且還要針對學生的個體特點(個性特點)進行教育。通俗地說, 就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如「一刀切」、「一鍋煮」,必然會導致教育的失敗。原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曾說:學校是培養人的,而不是製造機器的。學校不是工廠, 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都是一句句「規格」相同,「功能」相似的考試機器,那麼,只能說,這所學校的教育是失敗的。當時,南開中學之所以被推為「巨擘」, 正是因為她不強調考試成績,而注重於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南開之所以成為一代名校,就是因為她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日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叱吒風 雲的豪傑才俊。我國以往的教育則過分強調共性而忽視個性的發展,導致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創造性不足。有位教育專家說過,沒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培養不出創新 精神的學生。這就決定了教師的勞動是具有較大的創造性,他的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 2、教師勞動的創造性,表現在對教育教學原則、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內容的運用、選擇和處理上。教育有規律可循,有原則可遵,但無死框框可套,教學有 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教育的對象是復雜多變的人,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運用什麼原則以及怎樣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 的創造性。同樣,教育有方法可依,但無定法可抄。教育內容不同,教育對象不同,教育條件和教育水平不同,所運用的教育方法也不同,沒有一種教育方法是能夠 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同樣的教育方法在一種情況下是適用的,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可能就完全不適用的。照抄別人的或以往的經驗,通常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因此, 教師必須根據不同情況創造性的選擇教學方法,並經常尋求和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3、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還表現在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加工上。 教師備課就是在於深入鑽研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教材的加工,就向導演對劇本的再創造一樣,教師對教材也需要再創造。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圍著教材 轉,教材是「聖經」,是「惟一」,教師只要「緊扣教材」、「落實教材」,就算完成教學任務。新課程提出課程不等於教材,「生活世界」都是課程的范圍。這就 需要教師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剪裁」或「加工」,使之更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4、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還表現在教 育機智上。簡單地說,教育機智就是一種對突發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當處理的隨機應變的能力。教育工作並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條件不可能毫無差異地重復出 現,因此,教育工作絕沒有一個固定的程式和模式。――教無定法;教育是心靈的撞擊,是情感的交融和呼應。蘇霍林斯基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 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在這種情感的交融中,教育情景往往是難以控制的,事先預設不到的情況隨時 可能發生。教師要善於捕捉教育情景的細微變化,迅速機敏的採取恰當的措施。富有創造性的教師,常常能夠巧妙的利用突然發生的情況,或者創設新的情景把教育 活動引向深入,或者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使教育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在課堂上,意想不到的事情經常出現,如果教師處理得不恰當,就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
C. 如何解決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
教師職業是最容易給人帶來緊張壓力的職業之一,作為教師,如果不善於緩解壓力,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表現為:工作熱情消減,上課無精打采,思想走神,情緒抑鬱,有時還伴有頭痛、失眠、食慾不振等身體不適。這種狀態既損害教師本人的身心健康,又危害學生的學業,同時也不利於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應努力克服職業倦怠,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如何克服職業倦怠呢?
一、主動休息,自我調節
身體狀況良好,工作才能高效;身體一旦疲勞,工作必然低效,長此以往,不加調節,容易導致職業倦怠。所以,要防止職業倦怠,首先要防止身體疲勞,而要防止身體疲勞,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主動休息,即在尚未感覺到疲勞時就及時放鬆休息。及時休息有利於身體各項機能迅速恢復,是保持工作高效的有效做法。很多教師工作起來廢寢忘食,總是等到感覺疲勞才被迫休息,而此時,身體的疲勞已積聚到很深的程度,即使休息,也為時已晚,往往已造成身體透支,難以恢復,得不償失。
二、享受工作,自我充實
美國心理學家休因把職業生涯比作一艘航船,船要能經受風浪就必須配有堅固的錨。據此,他提出了「職業錨」的概念,在職業生涯中,要克服職業倦怠,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就必須找到自己的「職業錨」。
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職業錨?必須回答三個問題:
1、我在職業上最擅長什麼,最不擅長什麼?(職業的才能)
2、工作中什麼令我最有充實感?(職業的動機)
3、我對什麼感到最有價值?(職業的價值觀)據此選擇自己最擅長、最喜歡的工作,體現自我價值。可見,休因認為,要克服職業倦怠,必須根據自身的狀況選擇最適合的工作,而不能根據世俗標准選擇最「體面」的工作。身為教師,我們的職業雖已確定,但我們仍能在學校工作這個小范圍內進行調整,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可結合自身狀況選擇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如教學管理、班級管理、教學研究,體現自己的特長和人生價值。但無論選擇從事何種工作,我們還必須把握休因理論的精髓:我們所愛的必須是工作本身,而不應是工作業績帶給我們的榮譽和地位。也就是說,不能把工作當手段,而必須把工作當事業全力追求。把工作當手段,就會淪為工作的奴隸,情緒為工作所左右,目的一旦落空,就會產生焦慮感,長期焦慮,容易導致職業倦怠;相反,把工作當事業全力追求,才能在從事工作的過程之中尋找到樂趣,感受到幸福,達到享受工作的境界。
三、巧定目標,自我激勵
在工作中,要克服倦怠,永保激情,還要善於自我激勵,保持對工作的新鮮感。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制定新的目標,通過目標督促自己不斷學習、充實、提高。如何制定目標呢?我們不妨借鑒日本運動員山田本一的做法,他經常參加馬拉松長跑比賽,多次獲得冠軍,當記者問他取勝的秘訣時,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我是用智慧取勝的。」他進一步解釋說:馬拉松比賽全程達42公里,很難堅持,於是,他把42公里分為各個小段,每一小段都選取一座建築物作為目標。長跑時,他就力爭以最快的速度達到每一個目標,這樣堅持下來,也就跑完了全程,而且獲得了冠軍。作為教師,我們也應確立自己職業生涯的最終目標,並把這一總目標分解為不同時期的分目標,力爭實現每一個分目標,在奮斗中挑戰自我,在追求中逐漸提高,在忙碌中得到充實、在執著中永保激情!
克服職業倦怠的任務伴隨著從教生涯的始終,需要我們不斷努力。而成功地克服了職業倦怠,孜孜不倦地從事教育工作,我們從中收獲的是心靈的充實、人生的幸福、精神的享受,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D. 怎樣看待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
教師工作是一種助人行業,需要面臨和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調查表明,這是一種經受壓力最多的職業之一。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個體因長期未能有效地緩解工作壓力,或妥善應付工作中的挫折,處理各種矛盾沖突而導致的身心疲憊的狀態。教師職業倦怠有三種典型的心理與行為表現:1.長期情緒上的倦怠感,表現為精疲力竭,易怒無助,對生活與工作冷漠悲觀。2. 人格解體,明顯表現為對教育對象的拒絕接納,蔑視和缺乏耐心甚至麻木不仁。3.較低的成就感,工作常感到力不從心,低效或無效,他們不在有探索的熱情與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教育質量。
廣義的職業倦怠包括教師在職業生涯的初期階段的職業適應能力不良,新教師因角色身份的轉換的難度過大而感到無所適從,如果未能得到適當的協助與支援,就會有較強的壓力感、挫折感和沮喪感,降低自信心,而提早對職業生活感到厭倦,甚至萌生退出教學生涯的想法。因此在這一階段,應對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援、協助、輔導和培訓。
二 、影響幼兒教師職業倦怠感形成的原因
(一) 社會因素的影響:
1、社會給予幼兒教師經濟待遇偏低
教師的經濟待遇是指社會給予教師的工資報酬和物質利益水平。盡管教師的待遇在近年來不斷提高,但與其他職業相比仍然偏低;而教師們也普遍認為自己勞動所得的報酬與家長和社會賦予教師職業的崇高使命不相稱,這使教師感到非常不平衡,從而導致了教師的職業倦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指出「教師的工資應反映教育對於社會的重要性,從而反映出教師的重要性以及教師從就任教職之日起便肩負起來的一切責任;應比支付給需要類似的或同等資格的其他職業的工資更優厚。」可是,在我國當前還是有很多制度沒有落實,尤其是幼兒園教師工資待遇更是少的可憐。
2、幼兒教師在社會中的聲望、地位偏低
社會聲望是社會輿論對某一職業的意義、價值與聲譽的綜合評價,這種評價帶有強烈的主觀性。職業聲望反映著一個社會對一定職業評價的高低,進而決定著人們對這一職業的肯定或否定、尊重或鄙視的態度。2005年9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央視資訊實施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230 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受訪者中,56.0%的人認為與20年前相比,教師的社會聲望 「下降了」;36.4%的人持相反觀點,認為教師的職業聲望 「上升了」;另外 7.7%的人則認為, 「沒什麼變化」。調查還指出,對教師的尊敬程度隨教育級別的提高而遞減。 「更尊敬」幼兒教師的,佔30.0%;小學教師為25.2%;中學教師為23.7%;大學教師最低,為21.1%[3]。但是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仍處於較低水平。
3、社會變化帶來的新要求與高期望對教師的影響
現在社會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使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值特別高,而他們又將這種期望寄託在學校再由學校轉嫁到教師身上,教師身上的擔子愈發沉重了。沉重負擔使不少教師不堪重負,不得不犧牲一個個節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時間,這更加增添了教師的孤寂感。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與產出極為不相稱,教師的付出多,而學生的成效不顯著,這又可能導致教師產生對職業的失望感。長期如此,必然會使教師對工作失去應有的熱情,產生職業倦怠。
(二)、工作環境及工作制度的影響
1、幼兒園工作內容偏多,且重復性強,這就使得幼兒教師容易出現職業倦怠
案頭工作擠佔了教師許多休息時間,是導致幼兒教師工作時間長、工作負擔重的最直接的原因。據統計,平均每位幼兒教師每個學期的案頭工作達17種之多,且名目繁多,據了解幼兒教師平均每周投在案頭工作的時間都在10小時以上,且有58.25%的幼兒教師經常在家做幼兒園的工作。據調查表明,幼兒園里普遍存在嚴重的超帶現象,即一個班的幼兒人數往往超出完額的5—20個。班級的人幼兒人數過多,必然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且面對如此多的自控能力極低的幼兒,教師組織一次活動是十分艱辛的,即便是平時活動,幾小時處於吵鬧的環境中也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據上級的規定,幼兒教師每年必須參加一定時間的業務進修,以取得一大堆的證書。要獲得這些證書,幼兒教師必須擠出業余時間參加各類培訓。
2、幼兒園和幼兒教師的評價體系的不完善構成了幼兒教師職業倦怠一方面的原因
長期以來,教育評價左右著幼兒教育的方向以及廣大幼教工作者的觀念與行為。教師的工作若得到積極評價,便會以更為飽滿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工作,而目前,我國幼兒教師的評價體系是不完善的:一是缺乏統一的評價標准,二是評價方式簡單劃一。而結果基本上都體現在對幼兒教師的獎懲上,沒有達到真正評價目的。
3、幼兒園的管理制度方式也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的幼兒園管理就缺乏民主,對幼兒教師作為人的主體關懷不夠,這就往往影響到幼兒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增加了工作的壓力,從而產生倦怠心理。其實幼兒園里的每一個教師都希望自己能夠受到領導的賞識,並需要機會給自己「充電」但又苦於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真正的學習和培訓,使得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不盡人意。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作積極性,導致倦怠感的產生。
4 、年齡班與辦園體制對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
許多研究證實,在中、小學校,學生的年級越高,教師越容易產生倦怠感。高中教師比初中教師更容易產生倦怠。在對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幼兒教師的調查中則沒有發現類似的情況。小、中、大各年齡班教師的職業倦怠發生率並沒有顯著差異。公辦幼兒園與民辦幼兒園教師的職業倦怠差異也不十分明顯,但民辦幼兒園由於師資不足、工作環境較差等問題比公辦幼兒園的教師更容易出現倦怠表現。
三、 職業倦怠感對幼兒教師身心健康的影響
一所幼兒園如果長期存在教師職業倦怠現象,不但會給幼兒教師自身帶來不良影響,而且會對幼兒及幼兒園的發展都會有所影響。
(一) 幼兒教師職業倦怠對自身的消極的影響
對幼兒教師來說,過於持久的職業倦怠,其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幼兒教師生理、心理和行為三個方面的影響:
1、生理上疾病增多
大量的研究表明,過度的壓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壓增高,內分泌混亂,從而導致精力衰竭、皮膚失健、消化功能紊亂,引發胃病、心臟病,中風等疾病。而在教師職業病中,咽喉炎、脊椎病的發病率經已高達到歷史最高達40%和20%。
2、心理上產生不穩定的情緒,影響心理健康
過度的職業壓力會引發負面的情緒反應,如莫名的焦慮、壓抑、憂郁、暴躁、沮喪、不安、悲觀失望,自悲等等,從而致使幼兒教師的道德和情感准則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
3、消極行為增多
表現為易沖動、精力不濟、情感失常、興趣和熱情減少等等,嚴重者體現在工作中如怠工、體罰幼兒、跳槽、提前退休等等。職業壓力對幼兒教師生理、心理和為這三方面的消極作用又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斷惡性循環的。過度的職業壓力還會對勸解教師自身產生更深層面的影響——職業倦怠。
(二)、幼兒教師職業倦怠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
所謂教學,即師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學習過程,而其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特別是對於2-6歲這一年齡段的幼兒來說,教師的這一作用更為明顯。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指出:個體從出生到死亡共經歷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順利發展都為下一階段的發展提供基礎。前三個階段是1~6歲,分別是: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自主對害羞與懷疑,主動對罪惡。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是處理該階段的生命使命,這裡面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危險的一面,只有積極因素戰勝消極因素,個體才能夠很好地過渡到下一個階段。由此可見,如果幼兒教師自身心理不健全,人格有偏移,那麼將會給幼兒帶來直接的負面影響。
(三)、幼兒教師職業倦怠對幼兒園、幼教事業的影響
幼兒教師長期存在職業倦怠感,就會產生不良情緒,甚至會想到離職謀求其他工作。從而會導致幼兒園教師的流失。幼兒教師的流失又會導致幼兒教師隊伍的動盪,從而影響到兒園最基本的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並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又會給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帶來了不可估量的不良影響,同時也相對於給社會造成了一定的壓力。早期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教育,一旦打不好根基,將影響到整個教育體系的健康發展。
由此可見,在目前,我國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已經存在,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幼兒教師個人、幼兒以至整個幼教事業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因此,探討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影響因素以及對策是具有現實意義。
四、 如何緩解幼兒園教師的倦怠感
(一)從社會角度來講,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社會期望,理性看待
(1)、注重精神塑造
(2)、讓教師發揮潛能
(3)、允許教師失誤
(4)、讓教師體驗成功
2 、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和福利待遇
3 、幼兒教育事業需要社會提供立法保障
4、 提高職前培訓和在職培訓的質量以及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
(二)、從幼兒園角度來講,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合理安排幼兒教師的工作
2、 改進幼兒園物質環境,營造良好的精神環境
3 、加強教師的心理保健,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
4 、給予教師客觀、公正的評價
(1)、教師工作評價要從教師心理感受出發
(2)、教師工作評價發揮教師主體作用,變園長為主為教師自評為主
(3)、倡導合作、民主與開放的教師文化,建立園內民主管理制度
5 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三)、從幼兒教師本身來說,應做到以下幾:
1、努力形成自己的職業特長
2、精通自己工作的每一個環節
3、把幼教工作當作一項創造性的工作來做
4、要多和「積極追求進步」、「工作成績顯著」的同事為伍
5、要努力為自己的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
6、學會心理調控緩解壓力
(1)、放鬆訓練
(2)、轉移注意
(3)、情緒對比
(4)、與人交談
五、結論
總之,職業倦怠對人、對己、對社會都有許多不利。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幼兒教師,應該努力避免職業的倦怠狀態,以更加健康的心態去培育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但要想真正避免職業倦怠狀態,最重要的還是靠自己,靠自己改變觀念,靠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當前幼兒教育發展的需要。
E. 你認為幼兒教師師德師風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最大的問題。就是道德心的問題吧! 畢竟小孩的教育。從小要抓好。老師和家長。大家各司其職。一起教育這樣子的。所以。
F. 談談幼兒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創造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改革開放為我國經濟帶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其他方面事業的重大改革。經過多年對幼兒教育工作的實踐,我得出以下觀點。 一、幼兒教育由「奢侈品」轉為「必需品」 改革開放之前,幼兒園對於家長來講是「奢侈品」,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的改革與發展推動幼兒教育事業邁進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幼兒教育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需要,兒童成長中的必需品。截至2009年,全國的幼兒園已超過13萬所,在幼兒園 (包括學前班)達2263萬人之多,入園率達42.5%。同時,各種各樣的幼兒教育、學前教育形式融入到百姓的生活當中。「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思想時時刻刻提醒家長們愈發重視幼兒教育。 二、幼兒教師隊伍變化 1.教師隊伍總體逐漸壯大。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教育體制的改革,幼兒教育的規模總體呈擴大趨勢,與此相應,幼兒園教師(包括園長)的數量也翻了一倍,自1980年的41萬人增加到2009年的已超過84萬人。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加入到幼兒教育事業當中。 2.幼兒教師學歷層次整體上移。 自1990年起,我國幼兒園教師的受教育程度和學歷水平逐年提高。2000年以來,幼兒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更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專及其以上學歷者所佔的比例迅速提升。從2OO1年到2009年,這一比例已從30.5%一躍達到49.2%,其中本科及研究生學歷教師所佔總數的百分比增加3倍多,而高中以下學歷者的比例則從7.9%降到4.3%。我國多所師范院校相繼開設學前教育專業,使得幼兒教育事業重新得到重視。 3.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程度逐步提高,保教幼兒的能力明顯增強。 隨著學歷層次的提升和教育改革的推進,廣大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水平有了較大的改善,他們了解國家的幼兒教育方針,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的文件的精神,他們具有較為扎實的幼兒生理學、幼兒心理學、學前教育學等系統的專業理論基礎,也具有了解幼兒,與幼兒建立積極互動關系,支持他們的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多數教師不斷學習的願望強烈,他們積極接受繼續教育,踴躍參加教研活動,不斷積累實踐經驗,主動反思和改進教育教學,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與此同時他們的科研意識和能力也明顯增強,目前幼教類刊物中,一線教師發表的文章已佔相當比例。
G. 作為幼兒教師,是否有工作倦怠的心理,該如何調節
人們的行動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驅動的。當人們對所做的工作沒有興趣或缺乏動機,而又不得不為之時,就會對工作感到厭煩,產生一種身心俱疲的狀態,從而導致工作能力和工作績效的降低,這種狀態就是職業倦怠狀態。 在我們對524位幼兒教師進行的一項調查中發現,有23.4%的幼兒教師不同程度地處在職業倦怠狀態中,她們常抱怨「工作沒勁」,「工作單調乏味」,「工作繁雜辛苦而毫無成就感」,「園領導水平低而未能調動起我們工作的積極性」等等。職業倦怠不僅影響幼兒教師對幼教工作的情感和精力的投入,而且還影響她們教育能力的發揮和發展;不僅影響幼兒教育的質量,而且對幼兒及幼兒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也會有極大的危害,所以我們幼兒教師要盡量避免走進職業的倦怠狀態。那麼,幼兒教師應該如何避免走進職業的倦怠狀態呢?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許多幼兒教師想到的首先是「園領導要改變領導作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福利待遇」「減輕工作強度(如減少每班幼兒的人數等)」等等。我認為,這些方面的改善固然重要,但這些因素僅僅是導致職業倦怠的外因,而不是內因;因為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每所幼兒園的教師都存在非常喜歡幼教工作的和非常厭倦幼教工作的兩種極端情緒者,就算是在一些福利待遇很好的幼兒園,如銀行系統的幼兒園也同樣地存在著相當比例的教師對工作感到厭倦,而相反一些福利待遇相對較差的街道或企業幼兒園里也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是十分熱愛幼兒教育工作的。所以我們認為,一個幼兒教師會不會出現職業倦怠狀態,關鍵不在於上述所列的那些「外因」,而在於幼兒教師的「內因」,即幼兒教師的職業需要,職業興趣,職業追求等。從長遠來看,幼兒教師要想真正避免走進職業倦怠狀態,就必須從改變「內因」著手: 1.努力形成自己的職業特長。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那些對工作總是充滿熱情,並有強烈的職業自豪感的幼兒教師,有75.3%是因為她們在幼兒教育工作方面有自己的特長,比如,教學特長——她們在語言、計算、美術、音樂等教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長,有些教師不僅在本園、本市,而且在全省也有自己的優勢;有些教師則在幼兒教育研究、在幼兒教育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特長,論文經常在園、市、省里獲獎,並且時不時還有論文發表在報刊雜志上。這些教師在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職業特長,在園里園外就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所以工作的自豪感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只有形成了職業特長,才會在競爭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工作起來才會有成就感、優越感;也只有這樣,工作中的「苦」才會真正變成樂,工作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2.精通自己的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只有精通了自己工作中的各個環節,才能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勝任感、輕松感,才不會為工作所累,工作才會從真正意義上變成一種精神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 調查發現,熱愛幼教工作的教師百分之百的都認為自己能勝任幼兒工作的。而對幼教工作缺乏熱情的教師中有33%的人覺得工作有點力不從心,有1 1.5%的人覺得工作很吃力。 3.把幼教工作當作一項創造性的工作來做。幼教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勞動。因為幼兒教師時時面臨教育對象、內容和情境的差異和變化,她們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才能把工作做好。 也只有把幼教工作當作創造性的工作來做,這項工作才會有吸引力,才會充滿樂趣;相反,把日復一日的幼教工作當作單調不變的、機械的重復,一個教案十幾年、幾十年不變,這當然會使工作變得乏味而無生氣,甚至變成一種單純的體力勞動。 創造性地工作,不僅可以提高工作質量,而且從心理衛生角度看,創造性地工作,還可以提高人們工作的興趣,轉變人們工作的被動狀態。要創造性地從事幼教工作,一是要使「課」常上常新;二是要不斷地研究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想讓你的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該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教育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進行教育研究能給我們帶來成就感、充實感、滿足感,進行教育研究還會使得我們的教育工作變得充滿挑戰性和樂趣——只要你去進行研究,你就會發現幼兒教育工作的每天都有新的東西——幼兒是新的(幼兒的表情、幼兒的精神面貌、幼兒的求知慾望、幼兒的能力等)、教學內容是新的、教學方法是新、每天的收獲也都是新的;也只有你去不斷地進行研究,你才會發現幼兒教育很有搞頭,其樂無窮。不進行教育研究,我們的幼兒教育工作就有可能會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體力勞動。 4.要多和「積極追求進步」、「工作成績顯著」的同事為伍。多和這些「先進分子」為伍,不僅可以從她們那裡得到專業方面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經常受到「先進分子」們的那種健康的、積極向上,不斷追求事業上的成就的積極的應世態度所感染,這當然有利於教師們形成積極健康的職業心理;相反,如果我們經常與工作中的「落後者」為伍,久而久之,我們也會被她們的那種消極的應世心態所感染,進而走進工作的倦怠狀態中。 5.要努力為自己的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有13.8%的幼兒教師不喜歡幼兒教工作是因為工作單位里人際關系不如意。而喜歡幼教工作的教師中則有64.7%不願意離開幼教工作崗位是因為捨不得單位的那種融洽的人緣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我們做好工作,熱愛工作,以及對我們的心理健康也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的,而良好人際關系的開創還得靠自己去開創,比如多和同事、領導溝通交流,多幫助別人,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多些寬容,多些接納等等。 6.學會渲泄自己的負性情緒。心中有積郁,要學會渲泄,及時適度的渲泄會使得我們的日子變得輕鬆些。常用的的渲泄方式有:找個摯友或網友傾訴,寫信給遠方的朋友,寫日記,到卡拉OK廳去找合適自己心情的歌曲大聲吼唱,極度悲傷時,不妨大哭一場…… 總之,職業倦怠對人、對己、對社會都有許多不利。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幼兒教師,應該努力避免走職業的倦怠狀態,以更加健康的心態去培育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但要想真正避免走進職業倦怠狀態,最重要的還是靠自己,靠自己改變觀念,靠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當前幼兒教育發展的需要。
H. 如何緩解幼兒園教師的職業倦怠
教師工作是一種助人行業,需要面臨和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調查表明,這是一種經受壓力最多的職業之一。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個體因長期未能有效地緩解工作壓力,或妥善應付工作中的挫折,處理各種矛盾沖突而導致的身心疲憊的狀態。教師職業倦怠有三種典型的心理與行為表現:1.長期情緒上的倦怠感,表現為精疲力竭,易怒無助,對生活與工作冷漠悲觀。2. 人格解體,明顯表現為對教育對象的拒絕接納,蔑視和缺乏耐心甚至麻木不仁。3.較低的成就感,工作常感到力不從心,低效或無效,他們不在有探索的熱情與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教育質量。
廣義的職業倦怠包括教師在職業生涯的初期階段的職業適應能力不良,新教師因角色身份的轉換的難度過大而感到無所適從,如果未能得到適當的協助與支援,就會有較強的壓力感、挫折感和沮喪感,降低自信心,而提早對職業生活感到厭倦,甚至萌生退出教學生涯的想法。因此在這一階段,應對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援、協助、輔導和培訓。
二 、影響幼兒教師職業倦怠感形成的原因
(一) 社會因素的影響:
1、社會給予幼兒教師經濟待遇偏低
教師的經濟待遇是指社會給予教師的工資報酬和物質利益水平。盡管教師的待遇在近年來不斷提高,但與其他職業相比仍然偏低;而教師們也普遍認為自己勞動所得的報酬與家長和社會賦予教師職業的崇高使命不相稱,這使教師感到非常不平衡,從而導致了教師的職業倦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指出「教師的工資應反映教育對於社會的重要性,從而反映出教師的重要性以及教師從就任教職之日起便肩負起來的一切責任;應比支付給需要類似的或同等資格的其他職業的工資更優厚。」【1】可是,在我國當前還是有很多制度沒有落實,尤其是幼兒園教師工資待遇更是少的可憐。
2、幼兒教師在社會中的聲望、地位偏低
社會聲望是社會輿論對某一職業的意義、價值與聲譽的綜合評價,這種評價帶有強烈的主觀性。職業聲望反映著一個社會對一定職業評價的高低,進而決定著人們對這一職業的肯定或否定、尊重或鄙視的態度。2005年9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央視資訊實施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230 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受訪者中,56.0%的人認為與20年前相比,教師的社會聲望 「下降了」;36.4%的人持相反觀點,認為教師的職業聲望 「上升了」;另外 7.7%的人則認為, 「沒什麼變化」。調查還指出,對教師的尊敬程度隨教育級別的提高而遞減。 「更尊敬」幼兒教師的,佔30.0%;小學教師為25.2%;中學教師為23.7%;大學教師最低,為21.1%[3]。但是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仍處於較低水平。【2】
3、社會變化帶來的新要求與高期望對教師的影響
現在社會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使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值特別高,而他們又將這種期望寄託在學校再由學校轉嫁到教師身上,教師身上的擔子愈發沉重了。沉重負擔使不少教師不堪重負,不得不犧牲一個個節假日或者夜晚的休息時間,這更加增添了教師的孤寂感。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與產出極為不相稱,教師的付出多,而學生的成效不顯著,這又可能導致教師產生對職業的失望感。長期如此,必然會使教師對工作失去應有的熱情,產生職業倦怠。
(二)、工作環境及工作制度的影響
1、幼兒園工作內容偏多,且重復性強,這就使得幼兒教師容易出現職業倦怠
案頭工作擠佔了教師許多休息時間,是導致幼兒教師工作時間長、工作負擔重的最直接的原因。據統計,平均每位幼兒教師每個學期的案頭工作達17種之多,且名目繁多,據了解幼兒教師平均每周投在案頭工作的時間都在10小時以上,且有58.25%的幼兒教師經常在家做幼兒園的工作。據調查表明,幼兒園里普遍存在嚴重的超帶現象,即一個班的幼兒人數往往超出完額的5—20個。班級的人幼兒人數過多,必然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且面對如此多的自控能力極低的幼兒,教師組織一次活動是十分艱辛的,即便是平時活動,幾小時處於吵鬧的環境中也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據上級的規定,幼兒教師每年必須參加一定時間的業務進修,以取得一大堆的證書。要獲得這些證書,幼兒教師必須擠出業余時間參加各類培訓。
2、幼兒園和幼兒教師的評價體系的不完善構成了幼兒教師職業倦怠一方面的原因
長期以來,教育評價左右著幼兒教育的方向以及廣大幼教工作者的觀念與行為。教師的工作若得到積極評價,便會以更為飽滿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工作,而目前,我國幼兒教師的評價體系是不完善的:一是缺乏統一的評價標准,二是評價方式簡單劃一。而結果基本上都體現在對幼兒教師的獎懲上,沒有達到真正評價目的。
3、幼兒園的管理制度方式也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的幼兒園管理就缺乏民主,對幼兒教師作為人的主體關懷不夠,這就往往影響到幼兒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增加了工作的壓力,從而產生倦怠心理。其實幼兒園里的每一個教師都希望自己能夠受到領導的賞識,並需要機會給自己「充電」但又苦於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真正的學習和培訓,使得幼兒教師專業發展不盡人意。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作積極性,導致倦怠感的產生。
4 、年齡班與辦園體制對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
許多研究證實,在中、小學校,學生的年級越高,教師越容易產生倦怠感。高中教師比初中教師更容易產生倦怠。在對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幼兒教師的調查中則沒有發現類似的情況。小、中、大各年齡班教師的職業倦怠發生率並沒有顯著差異。公辦幼兒園與民辦幼兒園教師的職業倦怠差異也不十分明顯,但民辦幼兒園由於師資不足、工作環境較差等問題比公辦幼兒園的教師更容易出現倦怠表現。
三、 職業倦怠感對幼兒教師身心健康的影響
一所幼兒園如果長期存在教師職業倦怠現象,不但會給幼兒教師自身帶來不良影響,而且會對幼兒及幼兒園的發展都會有所影響。
(一) 幼兒教師職業倦怠對自身的消極的影響
對幼兒教師來說,過於持久的職業倦怠,其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幼兒教師生理、心理和行為三個方面的影響:
1、生理上疾病增多
大量的研究表明,過度的壓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壓增高,內分泌混亂,從而導致精力衰竭、皮膚失健、消化功能紊亂,引發胃病、心臟病,中風等疾病。而在教師職業病中,咽喉炎、脊椎病的發病率經已高達到歷史最高達40%和20%。
2、心理上產生不穩定的情緒,影響心理健康
過度的職業壓力會引發負面的情緒反應,如莫名的焦慮、壓抑、憂郁、暴躁、沮喪、不安、悲觀失望,自悲等等,從而致使幼兒教師的道德和情感准則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
3、消極行為增多
表現為易沖動、精力不濟、情感失常、興趣和熱情減少等等,嚴重者體現在工作中如怠工、體罰幼兒、跳槽、提前退休等等。職業壓力對幼兒教師生理、心理和為這三方面的消極作用又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斷惡性循環的。過度的職業壓力還會對勸解教師自身產生更深層面的影響——職業倦怠。
(二)、幼兒教師職業倦怠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
所謂教學,即師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學習過程,而其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特別是對於2-6歲這一年齡段的幼兒來說,教師的這一作用更為明顯。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指出:個體從出生到死亡共經歷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順利發展都為下一階段的發展提供基礎。前三個階段是1~6歲,分別是: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自主對害羞與懷疑,主動對罪惡。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是處理該階段的生命使命,這裡面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危險的一面,只有積極因素戰勝消極因素,個體才能夠很好地過渡到下一個階段。由此可見,如果幼兒教師自身心理不健全,人格有偏移,那麼將會給幼兒帶來直接的負面影響。【3】(三)、幼兒教師職業倦怠對幼兒園、幼教事業的影響
幼兒教師長期存在職業倦怠感,就會產生不良情緒,甚至會想到離職謀求其他工作。從而會導致幼兒園教師的流失。幼兒教師的流失又會導致幼兒教師隊伍的動盪,從而影響到兒園最基本的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並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又會給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帶來了不可估量的不良影響,同時也相對於給社會造成了一定的壓力。早期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教育,一旦打不好根基,將影響到整個教育體系的健康發展。
由此可見,在目前,我國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已經存在,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幼兒教師個人、幼兒以至整個幼教事業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因此,探討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影響因素以及對策是具有現實意義。
四、 如何緩解幼兒園教師的倦怠感
(一)從社會角度來講,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社會期望,理性看待
(1)、注重精神塑造
(2)、讓教師發揮潛能
(3)、允許教師失誤
(4)、讓教師體驗成功
2 、提高幼兒教師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和福利待遇
3 、幼兒教育事業需要社會提供立法保障
4、 提高職前培訓和在職培訓的質量以及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
(二)、從幼兒園角度來講,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合理安排幼兒教師的工作
2、 改進幼兒園物質環境,營造良好的精神環境
3 、加強教師的心理保健,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
4 、給予教師客觀、公正的評價
(1)、教師工作評價要從教師心理感受出發
(2)、教師工作評價發揮教師主體作用,變園長為主為教師自評為主
(3)、倡導合作、民主與開放的教師文化,建立園內民主管理制度
5 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三)、從幼兒教師本身來說,應做到以下幾:
1、努力形成自己的職業特長
2、精通自己工作的每一個環節
3、把幼教工作當作一項創造性的工作來做
4、要多和「積極追求進步」、「工作成績顯著」的同事為伍
5、要努力為自己的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
6、學會心理調控緩解壓力
(1)、放鬆訓練
(2)、轉移注意
(3)、情緒對比
(4)、與人交談
五、結論
總之,職業倦怠對人、對己、對社會都有許多不利。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幼兒教師,應該努力避免職業的倦怠狀態,以更加健康的心態去培育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但要想真正避免職業倦怠狀態,最重要的還是靠自己,靠自己改變觀念,靠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當前幼兒教育發展的需要。
I. 教師觀察分析幼兒行為表現的能力欠缺,沒有理論知識支撐,不能提出有效策略
(2)觀察幼兒的自發游戲是教師了解幼兒和改善觀察行為的重要途徑
幼兒的自發游戲對於教師來說,是很好地了解和理解幼兒的載體。觀察幼兒的自發游戲是教師改善觀察行為的重要途徑。原因有幾點:首先,透過幼兒的自發游戲行為,教師可以了解到他們最真實、自然的表現,有助於教師發現一個真實的幼兒;其次,通過觀察幼兒的自發表現,教師可以看到幼兒很多在教學情境中難以表現出來的、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行為,有助於教師發現一個智慧的幼兒;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和幼兒一起游戲的過程中,形成與幼兒的合作夥伴關系,建構對於幼兒主動學習的深入理解,並找到與幼兒互動的適宜策略和方法……觀察幼兒自發游戲的過程,是教師嘗試換角度思考,向幼兒學習,並與幼兒共同建構、共同成長的過程。
J. 如何理解幼兒教師「工作過程的創造性和復雜性」
幼兒教師面對幼兒群體,所以情況比較復雜,應該有更多好的辦法應對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