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簡述魯迅寫作吶喊的原因
20世紀初,中國正遭受世界列強的侵略,國家動亂,人民生活艱苦。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漸漸確立了徹底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政治路線,青年魯迅則正致力於建構自己的思想啟蒙綱領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魯迅也認識到革命的重要性,並且以各自的語言、各自的表述方式響應革命,隨後發生了五四新文化運動。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專制統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政府遷到北京。
但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各派軍閥竊取了革命成果,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魯迅本希望能為教育事業的革新貢獻力量,但根本無事可做,內心無比的孤獨和苦悶。
《吶喊》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
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❷ 從《吶喊》看魯迅先生的創作目的
從《吶喊》看魯迅先生的創作目的:
20世紀初,中國正遭受世界列強的侵略,國家動亂,人民生活艱苦。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漸漸確立了徹底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政治路線,青年魯迅則正致力於建構自己的思想啟蒙綱領。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專制統治。但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各派軍閥竊取了革命成果,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魯迅本希望能為教育事業的革新貢獻力量,但根本無事可做,內心無比的孤獨和苦悶。
魯迅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中看到「新世紀的曙光」,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魯迅受到極大鼓舞。魯迅相信只要「大嚷」起來,就有「希望」喚醒「熟睡」的人們,就有毀壞那關著「熟睡」人們的黑暗的「鐵房子」的希望。
(2)魯迅為什麼創造吶喊擴展閱讀:
《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志,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作品通過寫實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
深刻反映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間中國社會生活的現狀,有力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表達了作者渴望變革,為時代吶喊,希望喚醒國民的思想。奠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❸ 魯迅為什麼寫《吶喊》
1906年魯迅中止學醫回東京准備從事文藝運動時。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魯迅《吶喊·自序》:「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
❹ 魯迅的小說為什麼叫「吶喊」
《吶喊》自序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己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吶喊的意思
大聲呼喊;尤指士兵在戰斗或追擊時大聲叫喊助威
魯迅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
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
魯迅說他「吶喊」幾聲,目的在於慰藉那些斗爭中「賓士的猛士」,使他們勇敢直前。當時是新文化運動,兩派在戰斗,「賓士的猛士」便是追求白話的人,這也可以說是魯迅與他們的鼓勵。而此後,他也可以說是新文化運動的大將。這和當時的時局有關系。
參考資料:http://www.my285.com/xdwx/luxun/nahan/00.htm
❺ 魯迅為什麼先寫吶喊 後寫彷徨
在魯迅先生的《吶喊自序》中也提到了他創作的緣由:想要藉由吶喊,震醒在舊中國這個黑屋子裡沉睡的人們,能齊心協力沖出去。不過,先生很快意識到中國的問題在於革命脫離群眾,社會上還有很多知識分子處於彷徨之中,因此他就用這種普遍的心態命名他的第二部小說集。
❻ 魯迅文集為什麼叫吶喊
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准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葯》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❼ 魯迅為什麼將小說命名為《吶喊》
<<吶喊>>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斥 .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吃人」是《吶喊》揭示最深刻的思想主題,它一方面是指對人生命的肆意踐踏與剝奪,另一方面則暗示對人精神的控制和虐殺。對封建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驚心動魄的概括。
「吃人」是一個比喻,魯迅從被吃者的角度,揭示中國社會的黑暗、封建社會壓抑人性、剝奪人權的實質。小說具有充沛的反封建的熱情,思想內容豐富而深切,與「五四」時代精神一致,表現了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的特色,為現代文學創作樹立了傑出的榜樣。
❽ 魯迅為什麼要寫 吶喊
這個可以從《吶喊自序》找到答案。也可以結合下魯迅生平。魯迅去日本留學剛開始學的是醫學,目的在於拯救像他父親那樣為庸醫所誤的病人,二來在於改良民種。後來在日本看到一部日本人殺中國人的電影,好多中國人體格健壯,卻只是在那冷冷地觀看,他心裡很受震動。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
魯迅便開始辦雜志,然而首先資金不足,其次人員渙散不齊。最終失敗。魯迅體會到: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
回國之後又處處受排擠,要知道中國歷經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要想進行稍微一點的革新都特別難。於是魯迅開始漸漸地失望,失去了當初的熱情。終日鈔古碑打發時間,甚至想就這樣過一輩子。後來在新文化運動的前夕,錢玄同先生請魯迅出山,魯迅和其進行一番對話引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鐵屋子理論。
魯迅: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錢玄同:「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這話似乎警醒了魯迅,於是他開始創作,並一發不
可收拾。
吶喊的意義由他本人來說是兩層意思,一是喚醒愚昧的國民,二是讓敢於反抗的猛士聽到而不會覺得自己是孤身一人。
其實魯迅歸根結底一直是一個悲觀的人,絕望之於虛妄,終於希望通行。
❾ 魯迅創作《吶喊》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麼
《吶喊》有著分明的啟蒙主義的創作特色。
在《吶喊·自序》中,魯迅曾這樣專回顧自己棄屬醫從文時的認識飛躍:「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並強烈地意識到「第一要著」是在改變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他那出於愛國熱忱,想借文藝的力量去喚醒民眾精神的啟蒙主義思想,在這里表述得十分清楚。
在魯迅看來,要實現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首先要清除封建主義及其思想統治。封建蒙昧是我國實現民主主義革命的嚴重障礙。1919年,他在《隨感錄五十九·「聖武」》一文中說:「新主義宣傳者是放火人么,也須別人有精神的燃料,才會著火;是彈琴人么,別人的心上也須有弦索,才會發聲;是發聲器么,別人也必須是發聲器,才會共鳴。中國人都有些不很像,所以不相干。」在這里,魯迅非常明確地告訴人們,只有在對民眾的思想啟蒙奏效之後,中國才會有出路;在這里,他非常形象、非常突出地強調了思想啟蒙對於社會革命的重要性。革命能否取得成功,在魯迅看來,取決於兩種因素的相互作用,缺少任何一種都將成為不可能。
❿ 《吶喊》中魯迅吶喊什麼,為什麼吶喊什麼背景下吶喊的
1.《吶喊》中魯迅吶喊什麼:救救孩子……
2.為什麼吶喊: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3.什麼背景下吶喊的:「鐵屋子」。
4.小說《吶喊》的緣由:「鐵屋子」作為作者對傳統中國社會的象徵,它既顯現了魯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時也昭示了作者要領著國人從精神上走出它的決心。於是,「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