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右圖都是古人發明的計時工具

右圖都是古人發明的計時工具

發布時間:2021-08-28 21:45:43

㈠ 古人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

1、圭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2、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3、沙漏: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渾天儀:《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1)右圖都是古人發明的計時工具擴展閱讀

人類最早的計時器是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類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台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㈡ 古代計時工具有那些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蘇頌水運儀象台:
宋元佑年間(西元1088年),吏部尚書蘇頌觀察太史局與翰林兩天文台不同構造之天文觀測儀器後,兼采自漢唐以來諸家對於渾儀、渾象、激水運輸之說法,將此三者合而為一,儀象裝置分別置於一台中之上下隔,而樞機輪軸等隱藏於木台中;司辰、擊鼓、搖鈴、執牌等的報時設備連於輪軸之上且出沒於五層木閣內,以水力激輪的方式使儀象運作。製成中國唯一有說明的自動水運天文(渾)儀(渾)象及自動報時天文台,名為「水運儀象台」。由此可知,水運儀象台是由三部份所構成,最上面的渾儀、然後是渾象,接著是推動運作的水力輪軸裝置,並且在木閣內的輪軸上也連有報時的設備,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天文觀測與計時報時裝置,其構造之精巧細致使得在修復水運儀象台時遭到不少困難,而其發明用來控制運轉穩定的「擒縱器」更比現代鍾表內的「卡子」早一千年,實為中國天文方面的重大成就。
其他還有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

㈢ 三種古代人們晚上計時的工具和方法

古代人們晚上計時的工具有:刻漏、沙漏、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大明燈漏。

計時的方法分為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台等。

1、刻漏又稱漏刻、漏壺。

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2、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3、水運渾天儀

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復雜了。

4、水運儀象台

是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世界史上繼一行之後的重大創造的繼續,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5、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3)右圖都是古人發明的計時工具擴展閱讀:

星象定時:

這種方法比用動物報時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據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時間階段的。

根據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開始計算時間,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夜間時間,到了冬天還有「參落正南」——半夜之說(參指三星)。

另外,根據北斗星在每個季節的晚上轉動位置則更是古代晚上報時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的位置——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准確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東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們經常根據季節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斷夜間的時辰應該是什麼時間,所以古人有「斗轉星移」一整套夜觀天象之術。

㈣ 古人的計時工具是用的什麼

在古代是沒有時鍾的,他們是用什麼計時的呢?古代的計時工具主要有下面幾種:

圭表:我國最古老的計時器,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它由兩部分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日晷:又稱「日規」,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晷針和石制的晷盤組成。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畫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以此來顯示時刻。

漏刻:陰雨天或黑夜無法使用圭表或日晷,於是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

沙漏:沙漏又稱「沙鍾」,由兩個封閉的玻璃球組成,中間腰部狹窄,很像一個啞鈴。在其中一個玻璃球中置入一定數量的干沙,然後將這一頭朝上,沙子即慢慢瀉下。沙子流入下面玻璃球中需要半小時,然後倒置,又是半個小時。有些沙漏用水或水銀代替沙子。

香鍾:以特製的模子製成盤香,盤香粗細均勻,燃燒時間越長,剩餘的盤香就越少,在盤香上記上刻度,就可知道時辰。還有具有鬧鍾作用的香鍾,當香火燒到一固定刻度時,上掛之重物就落下撞擊金屬器皿,發出響聲。香鍾因為價格便宜,方便實用,古代非常流行。

㈤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詩經·國風·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確切記載使用圭表的時間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陽鍾在陰天或夜間就失去效用。為此人們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鍾和蠟燭鍾等計時儀器。
中國古代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台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日晷、水鍾、沙漏
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
圭表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刻漏
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有兩種保持水位恆定或接近恆定的方法,均見於宋代楊甲著《六經圖》(刊於1153年)中的「齊國風挈壺氏圖」。圖中「唐制呂才(約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壺上方加幾個補償壺,「今制燕肅(1030)定」刻漏採用溢流法,深四寸。多餘的水由平水壺(下匱)通過竹注筒流入減水盎。燕肅創制的漏壺叫蓮花漏,北宋時曾風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中在桓譚(卒於公元56年)的文章里說刻漏度數因干、濕、冷、暖而異,在白天和夜間需要分別參照日晷和星宿核對。當時已認識到水溫和空氣濕度對刻漏計時精度的影響。
刻漏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漢遺物,共3件,均為泄水型。其中以1976年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出土的青銅漏壺最為完整,並刻有明確紀年。比較完整的傳世刻漏有兩個,均為受水型:一個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清代製造。
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渾天儀
古代文獻中有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洛下閎、鮮於妄人作渾天儀之說,但未提到它的結構。《晉書·天文志》記載東漢張衡 (公元78~139)製造渾天儀,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水運儀象台
為北宋元祐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所制。他們於紹聖(1094~1097)初年著《新儀象法要》,載有總圖和部件圖多幅。這台水運儀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台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台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恆定,並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泄恆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
水運儀象台有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史上一項重大創造,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㈥ 古人又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計時工具有

日晷,刻漏,渾天儀,水漏,沙漏等。

㈦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日晷 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後來則指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現在,我們到北京故宮、沈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地旅遊參觀時,還可以看到日晷的身影。

圭表

圭表 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作為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圭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作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作圭。圭表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以定節令,定回歸年或陽歷年。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所測定的回歸年數值的准確度斗居世界第一。通過進一步研究計算,古代漢族學者還掌握了二十四節氣的圭表日影長度。這樣,圭表不僅可以用來制定節令,而且還可以用來在歷書中排出未來的陽歷年以及二十四個節令的日期,作為指導漢族勞動人民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漢書》《元史》中都對圭表的形制、構造、材質做了詳盡的記述。

漏刻

漏刻 日晷和圭表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一旦遇到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

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詩曰:「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也寫有「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佳句。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中國古代從周代起,官方就已經開始懂得用漏刻來計時了,為此朝廷還專門設有計時的專職機構。秦朝時就設有「太子率更令」,專門負責管理漏刻,然後為皇家報時服務。西漢時,漏刻甚至上升為一種天文計時儀器,由太史待詔掌管。東漢時,朝廷設有「郎官」一職,也是負責管理漏刻的。

香篆鍾

香篆鍾 這種古代計時器鮮為人知。據宋代學者薛季宣著書記載,香篆鍾是一種於12世紀中葉在中國流行的古代計時器。《狄仁傑斷案傳奇》中,也記述了唐代宮廷內用香篆鍾計時的情形:香篆鍾為梅花形黃銅盤子,盤內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各繚繞一圈盤香,焚熏後,根據盤香的燒沒程度來計時,時人謂之「五孕祥雲」。

大明燈漏

大明殿燈漏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了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器。因其造型似宮燈,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為大明殿燈漏。

五輪沙漏

五輪沙漏 沙漏因漏刻冬天水易結冰,所以明代時發明了「五輪沙漏」,用流沙驅動漏刻。同時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所著《宋學士文集》中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㈧ 在中國古代古人憑借籌智慧,發明了多種計時工具,它們的名稱都有那些

土圭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時鍾」。古人用一根桿子直立在地上,通過觀察日影來估計時間。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長,正午影子最短;上午,桿的日影偏向西;下午,桿的日影偏向東。根據影子的長短和方向,可知大概的時間。
圭表 它由兩部分組成:直立的銅柱叫「表」,平卧的銅尺叫「圭」。把表放在南、北端,並同圭相垂直,測量日影長度。這樣,不但可以測出時間,還可以根據每天上午日影的長短,定出四季的節氣。
日晷 也叫「日規」,由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二十四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中央。太陽照著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時間。
以日影測時的工具都是古人的「影鍾」,統稱為日晷。但都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
火鍾 就是古人用燃香來計算時間。如讀書讀了一支香,做工做了兩支香。或是點燃一盤香(形如現時的蚊香),看燒了多少,便知過了多少時間。有時,在香中間縛一根紗線,線的一端系一個銅球,球下面放一個銅盤,當香火燒斷紗線,銅球便落入盤中,叮當作響。這是古人用的「鬧鍾」。
水鍾 就是銅壺滴漏,也叫「刻漏」、「漏刻」、「漏壺」。有單壺和復壺。初壺用上、中、下三個壺相互迭置,壺底都有小孔,三個壺下面再放一個受水壺。最上一隻壺內裝滿水後,水即逐漸從小孔流入以下各壺。受水壺內裝一個直立浮標,上刻時辰,水逐步升高,浮標隨之上升,這佯就可知道時辰。
隨著社會生產的日益發展,漏刻、圭表、香篆、輥彈等計時器的發明,使記時進入了計量化的新階段。東漢時,人們利用計時器把一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刻」開始成為計時單位,這是記時法的大變革。百刻制確立後實施了相當長的時期。直到明末提出了96刻制的改革,至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並沿續到今天,在96刻制里,每個小時就是四刻,這也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小時」和「刻」。

㈨ 古代有哪些計時工具

圭表、刻漏、沙漏、水運儀象台、大明殿燈漏等。

1、圭表

圭表是古代漢族科學家發明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圭表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當太陽照著表的時候,圭上出現了表的影子,根據影子的方向和長度,就能讀出時間。

2、刻漏

刻漏引又稱漏刻﹑漏壺,是中國古代的漏水計時器。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是北宋時期蘇頌、韓公廉等人發明製造的以漏刻水力驅動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大型自動化天文儀器。

標志著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高峰,被譽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鍾。

水運儀象台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

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台。

5、大明殿燈漏

大明殿燈漏是中國鍾表史上最為著名的計時儀器之一,由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

著名科技史專家英國李約瑟博士在研究了歐洲鍾表與中國宋代水運儀象台後,曾在他的《中國天文鍾》一文中斷言「中國天文鍾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歐洲最早出現機械鍾是1320~1350年間。

它的工作原理屬漏水計時,而造型似宮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之為大明殿燈漏。古文獻《元史 天文志》對它有專條記敘,試作今譯如下:

燈漏高一丈七尺(合今尺五米四),它的框架用金製作。上部有彎曲的梁,梁的中間是一顆雲珠,雲珠二側有象徵日月的球體,日在左,月在右,雲珠之下再懸有一顆珠子。這曲梁的兩端各裝有龍頭,龍的嘴能張合,龍的眼珠能轉動,用這樣的動作顯示燈漏內的水流是快了還是慢了。

曲梁的下面有一中梁,在中樑上,一左一右有兩條戲珠的龍,它們隨著珠子的下降或上升而俯仰,用這樣的姿態顯示燈漏內的水位是否適應運行的需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圭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刻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沙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運儀象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殿燈漏

㈩ 從古到今的計時工具(7個以上)

1.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圖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9%E7&in=7459&cl=2&cm=1&sc=0&lm=-1&pn=9&rn=1&di=65743642&ln=2000

2.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圖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8%D5%EA%D0&in=21762&cl=2&cm=1&sc=0&lm=-1&pn=8&rn=1&di=2639945604&ln=1305

3.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圖: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D%AD%BA%F8%B5%CE%C2%A9&in=14879&cl=2&cm=1&sc=0&lm=-1&pn=3&rn=1&di=23856520&ln=155

4.蘇頌水運儀象台:
宋元佑年間(西元1088年),吏部尚書蘇頌觀察太史局與翰林兩天文台不同構造之天文觀測儀器後,兼采自漢唐以來諸家對於渾儀、渾象、激水運輸之說法,將此三者合而為一,儀象裝置分別置於一台中之上下隔,而樞機輪軸等隱藏於木台中;司辰、擊鼓、搖鈴、執牌等的報時設備連於輪軸之上且出沒於五層木閣內,以水力激輪的方式使儀象運作。製成中國唯一有說明的自動水運天文(渾)儀(渾)象及自動報時天文台,名為「水運儀象台」。由此可知,水運儀象台是由三部份所構成,最上面的渾儀、然後是渾象,接著是推動運作的水力輪軸裝置,並且在木閣內的輪軸上也連有報時的設備,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天文觀測與計時報時裝置,其構造之精巧細致使得在修復水運儀象台時遭到不少困難,而其發明用來控制運轉穩定的「擒縱器」更比現代鍾表內的「卡子」早一千年,實為中國天文方面的重大成就。 圖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B%D5%CB%CC%CB%AE%D4%CB%D2%C7%CF%F3%CC%A8&in=1427&cl=2&cm=1&sc=0&lm=-1&pn=0&rn=1&di=2341078080&ln=16

5.渾天儀: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
渾儀模仿肉眼所見的天球形狀,把儀器製成多個同心圓環,整體看猶如一個圓球,然後通過可繞中心旋轉的窺管觀測天體。渾儀的歷史悠久,有人認為西漢落下閎、鮮於妄人、耿壽昌都造過圓儀,東漢賈逵、傅安等在圓儀上加黃道環,改稱「黃道銅儀」。早期結構如何已沒有記載。而最早有詳細結構記載的是東晉史官丞南陽孔挺在光初六年,即公元323年所造的兩重環銅渾儀,這架儀器由六合儀和四游儀組成。到了唐貞觀七年,即公元633年,李淳風增加了三圾儀,把兩重環改為三重儀,成為一架比較完備的渾儀,稱為「渾天黃道儀」。唐朝以後所造的渾儀,基本上與李淳風的渾儀相似,只是圓環或零部件有所增減而已。隨著渾儀環數的增加,觀測時遮蔽的天區愈來愈多,因此,從北宋開始簡化渾儀,到了元朝郭守敬則對渾儀進行徹底改革,創制出簡儀。
渾象的構造是一個大圓球上刻畫或鑲嵌星宿、赤道、黃道、恆穩圈、恆顯圈等,類似現今的天球儀。渾象又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在天球外圍---地平圈,以象徵地。天球轉動時,球內的地仍然不動。現代著作中把這種地在天內的渾象專稱為「渾天象」。通常認為渾象最初是由西漢耿壽昌創制。東漢張衡的渾象是他設計的漏水轉渾天儀的演示部分。以後,天文學家還多次製造過渾象,並且和水力機械聯系在一起,以取得和天球周日運動同步的效果。唐代的一行和梁令瓚,宋代蘇頌和韓公廉等人,把渾象和自動極時裝置結合起來,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
應該說是被張衡改進過。
圖: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9%C5%B4%FA%B5%C4%BC%C6%CA%B1%C6%F7&in=8058&cl=2&cm=1&sc=0&lm=-1&pn=19&rn=1&di=1379566084&ln=21

其他還有 千章銅漏 http://ke..com/view/604067.htm、延佑滴漏http://ke..com/view/157969.htm、龍舟香漏http://www.huaxiatech.com/html/astronomy18.html、火龍出水http://ke..com/view/591948.htm、赤道式日晷http://ke..com/view/764668.html、赤道經緯儀http://ke..com/view/41593.htm、,現代的計時器:http://ke..com/list-php/dispose/not_exists.php?word=%BC%C6%CA%B1%C6%F7

閱讀全文

與右圖都是古人發明的計時工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