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文是誰發明的
日語的起源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日語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明治時代的日本人把日語劃為阿爾泰語系,但阿爾泰語系這個說法已經普遍遭到否定。
霍默·赫爾伯特和大野晉認為日語屬於達羅毗荼語系,西田龍雄認為日語屬於漢藏語系,白桂思認為日語屬於日本-高句麗語系(即扶余語系),列昂·安吉洛·塞拉菲姆認為日本語和琉球語可以組成日本語系。
有一種假設認為南島語系、壯侗語族和日本語系可以組成南島-台語門(Austro-Tai languages),即認為三者都有共同的起源。
三國時代,漢字傳入日本,唐代時日本人發明了通行於女性之間的假名,官文為文言文,因此現代日本語受古代漢語影響極大。
以昭和31年(1956年)的《例解國語辭典》為例,在日本語的語匯中,和語佔36.6%、漢語佔53.6%,昭和39年(1964年)日本國立研究所對90種雜志用語進行了調查研究,得出了和語佔36.7%、漢語佔47.5%、西洋語占近10%的結論。
使用情況
日語的使用范圍包括日本國全境(琉球地區大部分使用,有原住民使用琉球語,日本不承認琉球語為獨立語言)。
日語在世界范圍使用廣泛,因為日本動漫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雖不是聯合國工作語言,在世界上影響力也很大。特別是對於與ACG相關的物什,日語幾乎是唯一的用語。
日語主要在俄羅斯,東亞,東南亞,南亞,大洋洲,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等國家和地區,及歐洲的英國為少數的重要語言。
日語在網路用戶中的使用人數有9900萬人,居世界第4位。以日語為母語的人有1億2700萬人,在全球的使用者人數為128,204,860人[2],在20個國家中位列第9,而網路使用人數則上升了5位。
把日語作為通用語的國家並不只有日本,帛琉的昂奧爾州也在把日語作為通用語,因為1914年到1945年日本曾統治帛琉,在那期間使用了日語授課。
⑵ 什麼字貼稱N字帖
N字貼不是字帖,應該是隨意貼,就是那種可以粘在冰箱或者牆上的彩色便簽紙。公司的用品登記簿上就是這樣登記的。
⑶ 21天練字板是誰發明的
凹凸寫字板,21天就能把字練好,純屬無稽之談!想把字寫好哪有這么容易。
好的書寫工具+正確的練習方法+長時間的練習 =才能寫好字
想寫好字只有選對字帖、書法工具,正確的並且長時間的不斷練習,才有可能把字寫好。
淘寶上有一家的鋼筆和字帖你可以作為參考,搜 「發明專利鋼筆尖」 就能找到這家店。
⑷ 誰最早發明了用字母表示數他是哪個國家的
大約公元前13世紀,腓尼基人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個字母(無母音)。
人們都知道,英文有26個字母。但這26個字母的來歷,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原來,英文字母淵源於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淵源於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則是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的。
腓尼基是地中海東岸的文明古國,其地理位置大約相當於今天黎巴嫩和敘利亞的沿海一帶。「腓尼基」是希臘人對這一地區的稱謂,意思是「紫色之國」,因該地盛產紫色染料而得名。羅馬人則稱之為「布匿」。
公元前20世紀初,在腓尼基產生一些小的奴隸制城邦,但從未形成統一的國家。在古代,腓尼基以工商業和航海業聞名於世。至公元前10世紀前後,其活動范圍已達今塞普勒斯、西西里島、撒丁島、法國、西班牙和北部非洲,並建立了許多殖民地。公元前8世紀以後,亞述、新巴比倫等國相繼侵入腓尼基。公元前6世紀,腓尼基終於被波斯帝國兼並。
大約公元前13世紀,腓尼基人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個字母(無母音)。這是腓尼基人對人類文化的偉大貢獻。腓尼基字母是世界字母文字的開端。在西方,它派生出古希臘字母,後者又發展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而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所有西方國家字母的基礎。在東方,它派生出阿拉美亞字母,由此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萊、波斯等民族字母。中國的維吾爾、蒙古、滿文字母也是由此演化而來。
據考證,腓尼基字母主要是依據古埃及的圖畫文字制定的。在古埃及,「A」是表示「牛頭」的圖畫;「B」是表示「家」或「院子」的圖畫;「C」和「G」是表示「曲尺」的圖畫;「D」是表示「門扇」的圖畫;「E」是表示一個「舉起雙手叫喊的人」的圖畫;「F」、「V」、「Y」是表示「棍棒」或「支棒」的圖畫;「H」是表示「一節麻絲卷」的圖畫;「I」是表示「展開的手」的圖畫;「K」是表示「手掌」的圖畫;「M」是表示「水」的圖畫;「N」是表示「蛇」的圖畫;「O」是表示「眼睛」的圖畫;「P」是表示「嘴巴」的圖畫;「Q」是表示「繩圈」的圖畫;「R」是表示「人頭」的圖畫;「S」和「X」是表示「丘陵地」或「魚」的圖畫;「T」是表示「豎十字型」的圖畫;「Z」是表示「撬」或「箭」的圖畫。公元前2世紀時,拉丁字母已包括了這23個字母。後來,為了雕刻和手寫的方便,並為了使母音的「V」和輔音的「V」相區別,便把原來的「V」的下方改成圓形而定為母音「U」;又把兩個「V」連起來變出了一個做輔音用的「W」,這個「W」的出現已是11世紀的事了。後來人們又把「I」稍稍變化而另創出一個輔音字母「J」。這樣,原來的23個字母再加上「U」、「W」、「J」三個字母,就構成了26個字母的字母表了。中世紀時,拉丁字母基本定型,後世西方文字(當然也包括英文)都是由它演變而來。 原載1993年《歷史大觀園》
⑸ 中國最早的鋼筆字帖叫什麼名字是哪一年誰寫的
龐中華是現代中國鋼筆字帖的創始人。
龐中華,重慶市人,硬筆書法教育家、當代中國硬筆書法事業的主要開拓者。現任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主席,曾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自1980年以來,有100多種字帖和專著出版發行,其中代表作有:《談談學寫鋼筆字》、《龐中華鋼筆字帖》、《龐中華現代硬筆字帖》、《龐中華書法集》、《龐中華詩抄》、《龐中華散文集》、《龐中華電視講座》、《龐中華人生感悟》、《硬筆書法簡論》等,主編了多部書法教材,包括《硬筆書法普及班教材》、《硬筆書法高級班教材》、《中老年人硬筆書法教材》,以及適合中小學生課堂使用的《寫字課本》、《寫字字帖》、《書法藝術》、《龐中華快樂練字》等,其圖書總印數已突破億冊。他還應邀多次在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開辦了《硬筆書法講座》、《龐中華硬筆書法藝術講座》等,聽眾數以千萬計。他創辦的龐中華硬筆書法中心及學院, 迄今已培養學員120餘萬人,被譽為「中國硬筆書法第一人」。「我如果沒有成為書法家,就算是個做大餅的,我也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大餅。這就是書中教我的。就是說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古代,人們啟蒙的第一本書往往是《三字經》;而在現代,很多人的讀書生涯可能都開始於小人書,龐中華就是其中之一。小人書對他的閱讀興趣發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但是在他所處的上世紀50年代,誰要是擁有一本小人書,那可是讓小朋友非常羨慕的事,但又有幾個人能有呢,幾角錢可能就是一家人幾天的飯錢。
買不起,就只有租了。一分錢一本,也不是個小數目。雖然大伯有零錢時也給他個一分二分的,但這遠遠無法滿足龐中華求知若渴的需求。
龐中華就開始動腦筋,將目光盯在了大伯的皮鞋上。每次大伯的皮鞋面與幫開線了,都會讓他拿到皮鞋匠那裡去修,修一次大概要三角錢。幾次下來,他覺得修鞋並不難,一來二去,他就看會了。大伯再讓他修鞋,他就自己拿到一邊去修好了拿回來,雖然手藝比不上修鞋匠,但也看不出破綻來。修鞋匠要三角錢,他想他修得沒人家好,就收大伯二角錢。這樣他就心安理得地去租書了。
龐中華最喜歡的是老張經營的書攤。其實,老張年紀並不大,也就三十多歲,不過對於幾歲的孩子來說,覺得他就是一個大人了。每次一看就是一下午。一分錢看一本,一角錢可以看十本,攤主老張往往再「饒」上一本,這對於老張是一種營銷手段,但對一個孩子來說卻感覺佔了很大的便宜,認為老張這人真不錯,所以就經常到他那裡去看書。直到現在,老張的形象他都忘不了。可以說,老張開啟了龐中華的童年智慧。
十九歲時的頓悟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依。一個小小的決定往往帶來一連串的變化,從而改變人的一生。 19歲時,臨近畢業的龐中華讀《古文觀止》,其中有一篇蘇轍的文章《上樞密韓太尉書》,內容是有關蘇轍十九歲時出四川的感想,太史公行天下、縱覽名山,文章頗有激情。「我害怕埋沒了我自己……」,這是蘇轍在文章中的意思。在沒讀這篇文章時,龐中華本來是想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但是,讀了之後就不同了,他熱情洋溢,甚至豪情萬丈,一時間,所讀過的李白、歐陽修等名家書中提到的名山大川都在腦海中浮現,小說中《鐵道游擊隊》里的棗庄、《武松打虎》里的景陽崗,突然間都特別想去看一看。龐中華心想「他蘇轍19歲去了當時的京都開封,我龐中華今年也19歲,也要做當代的蘇轍。我也要去北京看看,去祖國各地的山川看看!」後來,學校還真就把他分到北京了。
剛分到北京不久,不滿20歲的龐中華僅僅因為喜歡讀鄧拓的《燕山夜話》,便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了「三家村代理人」而遭隔離審查,被下放到了大別山,這一去就是15年 龐中華的青年時代,就這樣在大別山裡度過。
面對這樣的生活,他沒有悲傷和哭泣。出人意料的是,他覺得這樣太好了,那時在山外,文化大革命期間鼓吹的是「讀書無用、知識有害」,看書是不允許的,稍有不慎就會惹來麻煩,而在大山裡,這反倒是安全的。
龐中華相信,必有一天,在中國大地上,知識定會備受尊重,讀書將會成為高尚的事。現在不如趁年輕的時候,笨鳥先飛,努力學習,等待著那個美好時代的到來。心中有了這樣的信念,生活就會有希望、有動力。雖然與世隔絕的生活讓龐中華幾乎失去了語言能力,但他的生活並不枯燥。每天晚上,讀書、抄筆記、拉琴、學書法,樂此不疲,累了就到深山裡奔跑,想著《毛澤東選集》中的《論體育之研究》中的「德志皆寄與體,無體是無德志也」;喊著古希臘人的名言:「你想變得聰明,你跑步吧;你想變得勇敢,你跑步吧;你想變得健壯,你跑步吧!」
前天看報紙,在一條有關訴訟的新聞中,看到了一個久違的名字:龐中華。
象我這樣70年代初出生的人,沒聽過這個名字的恐怕很少。80年代的時候,余秋雨大叔的苦旅還剛剛開始,遠沒有達到大紅大紫的地步,易中天老師還正在珞珈山上搞他的文藝美學。那時紅遍大江南北的文化明星金庸、瓊瑤、汪國真、費翔等人,至今還常被人提及,而當時名氣不在這些人之下的龐中華,而今80年代後的人,知道他名字的人恐怕不多。
那時候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共同的時髦,就是用龐中華體的鋼筆字,給異性抄寫席慕容和汪國真的詩。
電腦沒有出現的時候,寫得一筆好字絕對是一種嶄露頭角的資本。 龐中華橫空出世,他成功的原因不是糾纏於所謂書法藝術的魅力,而是抓住讀點書、認點字的人普遍需求:字是自家的臉面,不能太丟人。龐中華到處開硬筆書法培訓班,那架勢和今天培訓外語的新東方差不多。新東方的成功就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告訴你怎樣應付各類英語考試就行了,至於作為語言的終極作用:與人交流的能力,則不必過多考慮。龐中華的硬筆書法訓練也是這樣路數,什麼書法的個性和表現力,可以統統不管,訓練你的,就是把字寫得工整、清秀,看上去舒服,在職場上和情場上能應付過去。
龐氏硬筆書法訓練最大的特點就是速成,扔掉一切有關書法藝術玄而又玄的東西,讓你一筆一劃臨摹他的字,最後都寫得四平八穩,沒什麼個性但是不難看。據說科舉時代考進士流行館閣體,要把字寫得大、黑、柔媚,皇帝和其他閱卷大臣看了就舒服。龐中華的鋼筆字基本上可算那個時代流行的「館閣體」。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可以說:有讀書人處則必有龐帖,我的高中和大學的同學,估計有一半練過龐中華的字帖。大學時有一位兄弟,文章寫得好,給心儀已久的女孩寫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可因為字歪歪扭扭,那位眼界高的女孩因此沒瞧上他。這哥們卧薪嘗膽、知恥後勇,買來龐中華的字帖,苦練一年,終於讓自己的字脫胎換骨了。我大學畢業去一個大工廠報到,廠辦公室主任看到我用鋼筆寫的簡歷,說「這小夥子寫得一筆好字,辦公室需要。」就留在廠辦免下車間了。
當用電腦輸入漢字開始流行時,我很煩,堅決抵制電腦,執拗地在方格紙上,很得意地用鋼筆工工整整書寫。但就如槍炮發明後,驍勇的蒙古武士不得不退出歷史舞台一樣,不知道哪一天開始,我終於放棄了對手寫的堅守,變成一個網蟲。
龐中華肯定比我當時更恨那些解決電腦漢字輸入難題的專家,想想當年,老龐的字帖是超級暢銷書,全國各地的培訓班每期都爆滿,記得大約是91年,我聽一位師兄說龐中華有兩輛汽車,驚訝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教人寫字咋能掙這么多錢呢?
如今到處都是電腦培訓班,少男少女們通過QQ和e-mail傳情,一個人只要把自己的簽名練好就行了,有誰還記得龐中華?
⑹ 字帖是誰發明的
字帖是為了方便學生學習寫字由老師推薦的名家的字跡。
不是誰發明的,一般都是一些實用性的文章,由於人家寫的字好,就被後人推崇為學習寫字的模本了,這樣時間久了變成了字帖了。
⑺ "N個"這個詞是誰發明的
《吶喊》
⑻ 扭秤是誰發明的「庫倫扭秤實驗」的百度百科說是庫倫發明的,「扭秤實驗」百度百科說是卡文迪許發明的。
扭秤是比庫侖和卡文迪許都早就有的。庫侖用它來測靜電引力和斥力,卡文迪許用它來測萬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