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草葯發明

中草葯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28 20:26:10

① 中葯是誰發明

說到中國的葯文化,由於它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其底蘊十分豐富。然而,無論是中國人專,還屬是外國人,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導致某些誤識。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長期以來,我們對葯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力度很不夠,長此以往,無疑對中葯事業的繼承、發展與推廣是十分不利的。中葯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葯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葯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葯物經驗,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http://ke.soso.com/ShowLemma.e?sp=l134745&ch=w.search.ke.unelite

② 中葯是誰發明的

中葯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葯知識。由於太古時期文學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葯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醫葯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由於葯物中草類佔大多數,所以記載葯物的書籍便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衣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神農本草經》全書共三卷,收載葯物包括動、植、礦三類,共365種,每葯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葯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中國葯物知識的總結,並為以後的葯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將《神農本草經》整理補充,著成《本草經集注》一書,其中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葯物365種,稱為《名醫別錄》。每葯之下不但對原有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有所補充,並增加了產地、採集時間和加工方法等,大大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到了唐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對外交通日益頻繁,外國葯物陸續輸入,葯物品種日見增加。為了適應形勢需要,政府指派李勣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經,稱為「唐本草」後又命蘇敬等重加修正,增葯114種,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頒行,稱為《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此書由當時的政府修訂和頒行,所以可算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葯典。這部本草載葯844種,並附有葯物圖譜,開創了中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不但對中國葯物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不久即流傳國外,對世界醫葯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以上所述是中國古代葯物知識的三次總結,以後每隔一定時期,由於葯物知識的不斷豐富,便有新的總結出現。如宋代的《開寶本草》、《嘉祐補注本草》,都是總結性的。到了北宋後期,蜀醫唐慎微編成了《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他將《嘉祐補注本草》與《圖經本草》合並,增葯500多種,井收集了醫家和民間的許多單方驗方,補充了經史文獻中得來的大量葯物資料,使得此書內容更為充實,體例亦較完備,曾由政府派人修訂三次,加上了「大觀」、「政和」、「紹興」的年號,作為官書刊行。明代的偉大醫葯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進行徹底的修訂,「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編成了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本草著——《本草綱目》,於李時珍死後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書載葯1892種,附方11000多個。李時珍在這部書中全面整理和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中國人民的葯物知識,並作了很大發展。他改繪葯圖,訂正錯誤,並按葯物的自然屬性,分為十六綱,六十類,每葯之下,分釋名、集解、修治、主治、發明、附方及有關葯物等項,體例詳明,用字嚴謹,是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也是中國科學史中極其輝煌的成就。李時珍長期親自上山采葯,遠窮僻壤,遍詢土俗,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對葯物進行實地考查和整理研究,並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力辟迂儒之謬論,痛斥方士之邪說,糾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葯物品種和葯效方面的錯誤,才使《本草綱目》一書達到前代一切本草遠未達到的水平,這部書在十六世紀初就流傳中外,曾經多次刻印並被譯成多種文字,不但對世界醫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也是研究動植礦物的重要典籍。清代乾隆年間趙學敏編成《本草綱目拾遺》一書,對《本草綱目》作了一些正誤和補充,增葯716種。由漢到清,本草著作不下百餘種,各有所長,但可稱為總結性的,只有上述幾書。其餘如地方性的《滇南本草》(明。蘭茂)、專記外來葯物的《海葯本草》(唐。李殉)。記載食物療法的《食療本草》(唐。孟銑)、記載救荒植物的《救荒本草》(明。朱橚)、側重葯物鑒別的《本草衍義》(宋。寇宗黃)、側重葯物炮炙的《炮炙論》(南北朝劉宋。雷敩)以及便於學習誦讀、翻檢查閱或臨症參考的中小型本草多種。清代道光年間,吳其浚的兩部專論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專長編》問世,前者記載植物1714種,後者描述了植物838種。對於每種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產地敘述頗詳,並附有精確插圖,尤其著重植物的葯用價值與同名異物的考證,所以雖非葯物專著,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中國古代人民關於葯物的知識還收栽在許多醫學和方劑學的著作中。例如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唐。孫思邈的《干金備急方》和《千金翼方》、宋。陳師文等所編的《太平惠民和濟局方》、明。朱橚等的《普濟方》等等,不勝枚舉。這些書籍中收載的葯物和方劑,很多至今還被廣泛地應用著,具有很好的療效。很多中草葯的療效不但經受住了長期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有些中草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也已經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例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鹼、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鹼、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鹼(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櫱鹼(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為了保證葯物的療效,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於葯物的栽培、採收、加工、炮製、貯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大量事實證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實踐所積累起來的醫葯遺產是極為豐富、極為寶貴的。我們應當珍視這個祖國醫葯學的偉大寶庫,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③ 中草葯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你好!中草葯,故名詞義中國產的草葯就叫中草葯。它的發明者當然是中國。謝謝。

④ 中葯是不是中國發明的

是,是,是,是,是,是,是,是。

⑤ 中醫中葯是誰發明的啊

其實 嚴謹點來說 根本不是人類所發明的 中醫理論到現代人們還摸不透 實在想不出在遠版古時代就已經有權這種理論了 而且這種 理論與解剖學和西醫格格不入 說神農氏的都是說他嘗百草 假設 一個健康的人 讓他嘗百草各種植物 他能得出什麼結論?只能說哪個好吃 哪個不好吃 哪個有毒 而且運氣不好死的也很快 如果神農在生病時候嘗各百草 那有兩種可能 死的更快點和正好瞎貓碰上死耗子治好了 但是只能證明這種植物對一種疾病有效 所以 神農嘗 百草 如果是真的 只能說明神農並不是人 而是一台檢測儀器!

⑥ 中國第一個發明草葯的姓氏

是炎帝神農氏 別名:炎帝,神農氏,烈山氏

(一) 「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農氏
我們現在都把華夏族稱為炎黃子孫。黃是黃帝;炎是誰呢?是指「炎帝」。炎帝在歷史上的名稱很多,大部分神話傳說中稱他為「神農氏」。他也是一位傳說中對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有過不世功勛的人物。神話中講得最多的是炎帝對我國農業耕作的發明。《白虎通》說:「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炎帝還有一件偉大的功勞,是發明了醫葯。在神話傳說中,他頗有些舍己為人的大公無私的精神。據西漢初年的古書《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還有一個感人的神話傳說,說神農氏為了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葯,他嘗盡了百草,有一天嘗到一種劇毒的斷腸草,終於他的腸子斷爛,為人民犧牲了生命。神農氏還教給人們通商交換:「神農是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些傳說都是後人對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說明他和黃帝一樣,是中華民族文明之祖。

(二)神農氏的歷史傳說

[頭頂一顆珠]

一次,神農氏在深山老林采葯,被一群毒蛇圍住。毒蛇一起向神農氏撲去,有的纏腰,有的纏腿,有的纏脖子,想致神農氏於死地。神農氏寡不敵眾,終被咬傷倒地,血流不止,渾身發腫。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來救我。」王母娘娘聞聽呼聲後,立即派青鳥銜著她的一顆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盤旋窺瞰,終於在一片森林裡找到了神農氏。毒蛇見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鳥,都嚇得紛紛逃散。

青鳥將仙丹喂到神農氏口裡,神農氏逐漸從昏迷中清醒。青鳥完成使命後翩然騰雲駕霧回歸。神農氏感激涕零,高聲向青鳥道謝,哪知,一張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發芽長出一棵青草,草頂上長出一顆紅珠。神農氏仔細一看,與仙丹完全一樣,放入口中一嘗,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興地自言自語:「有治毒蛇咬傷的葯方了!」於是,給這味草葯取名「頭頂一顆珠」。後來,葯物學家給它命名為「延齡草」。

[茶葉]

神農氏嘗百草時,隨身帶著一隻能看到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幫助他識別葯性的活「儀器」———獐鼠,又名「獐獅」。民間有「葯不過獐鼠不靈」之說。 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瀉不止。神農氏把它放在一棵青葉樹下休息,過了一夜,獐鼠奇跡般地康復了,原來是獐鼠吸吮了青樹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農氏摘下青樹的青葉放進嘴裡品嘗,頓感神志清爽、甘潤止渴。神農氏教人們種了這種青樹,它就是現在的茶樹。這就有神農架民間傳唱著「茶樹本是神農栽,朵朵白花葉間開。栽時不畏雲和霧,長時不怕風雨來。嫩葉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戶都喜愛」的山歌。

(三)炎帝 神農氏

姓名:伊耆,姜
別名:炎帝,神農氏,烈山氏
地區:湖北隨縣
籍貫:湖北隨縣
生辰:古歷四月二十六日

神農氏,即炎帝,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傳說炎帝神農,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 龍顏大唇。

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曾建都山東曲阜,並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

神農氏又曾跋山涉水,嘗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葯,以救夭傷之命,後因誤食「火焰子」腸斷而死。《神農本草經》即是依託他的著作。炎帝神農在位120年,傳七代世襲神農之號,共計380年。

⑦ 中草葯的發明家是誰

神農嘗百草,教人醫療,傳說中的 農業 和醫葯的發明者。

⑧ 中葯只有中國才有嗎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說到中國的葯文化,由於它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其底蘊十分豐富。然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導致某些誤識。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長期以來,我們對葯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力度很不夠,長此以往,無疑對中葯事業的繼承、發展與推廣是十分不利的。中葯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葯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葯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葯物經驗,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中葯是在西方醫學傳入我國以後,人們對我國傳統醫葯學的稱呼,是與西醫相對而言的。

中葯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葯、中葯材。中葯主要起源於中國,除了植物葯以外,動物葯如蛇膽,熊膽,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殼類如珍珠,海蛤殼;礦物類如龍骨,磁石等都是用來治病的中葯。少數中葯源於外國,如西洋參。

目前,隨著對中葯資源的開發和研究,許多民間葯物也歸入中葯的范疇。所以,中葯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用於防治疾病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不論產於中國,外國均稱中葯。中葯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⑨ 中草葯起源於什麼時候

中國人民對中草葯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葯,神農被尊為「葯皇」。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即後世之《素問》和《靈樞》兩書,後者亦稱《針經》、《九卷》問世。
秦漢以來,內外交通日漸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龍眼、荔枝核等,漸為內地醫家所採用。東南亞等地的葯材也不斷進入中國,從而豐富人們的葯材知識。《神農本草經》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中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
公元三世紀,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在深入鑽研《素問》、《針經》、《難經》等古典醫籍的基礎上,廣泛採集眾人的有效葯方,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傷寒雜病論》。
西晉醫家皇甫謐(公元215~282)將《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的基本內容,進行重新歸類編排,撰成《針灸甲乙經》12卷,128篇。

閱讀全文

與中草葯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