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炎黃時黃帝發明了什麼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葯: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造:采首山(河南襄城縣南五里)之銅以造貨幣。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2. 黃帝的主要發明是什麼
黃帝的主要發明:
1.田畝制
黃帝時期,人們主要依託田地為生,黃帝發明了田畝制,以步量丈畝數,避免了百姓的領土爭端。所以,在黃帝的發明中,田畝制稱得上是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為了方便百姓對土地的管理,避免發生土地爭端,黃帝將全國土地進行了重新劃分,並在田地間畫成一個「井」字形,中間的田地為國家所有,四面八塊土地為百姓私有,可以種植糧食,還可以打鑿水井。總之,土地可以隨心所欲地由所有者支配。
2.發明了機杼
在生活方面,黃帝還發明了機杼,此後百姓可以生產自己的衣服和生活用品,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
3.車和船等代步工具
在交通方面,車和船等代步工具都是黃帝的發明,雖然構造比較簡易,但是也改善了人們的生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雙手。
4.發明了雲梯和弓箭、號角
黃帝還發明了雲梯和弓箭、號角等等。後來經過演化和改造,它們被廣泛的用於戰場之上,大大地提高了軍隊戰鬥力。
5.發明了銅器物品
黃帝還發明了銅器物品,比如鼎和鍾、銅鏡等等。黃帝的發明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善了百姓生活質量。
(2)炎黃的發明擴展閱讀:
黃帝的為政舉措: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3. 黃帝時代有哪些發明
一是倉頡造字
《世本》說:「沮誦、倉頡作書。」宋衷注說沮誦、倉頡為黃專帝臣屬。《韓非子·五蠹篇》《淮南子·泰族篇》以及許慎的《說文解字》等史書,都認定倉頡是初作書者。在半坡和姜寨的仰韶遺址中,發現了相當數量的刻畫符號,不少學者都認為是原始文字的孑遺。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象形文字。
二是養蠶織布
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
三是造船
《易·系辭傳》說:黃帝時「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在仰韶文化時期肯定是有的,與仰韶晚期約同時的良渚文化中發現有劃船的木槳,是已朽木船的直接證明。在仰韶文化中發現有船形陶器。「刳木為舟」,說明當時的船是獨木舟。不見於文獻記載而見於考古發現的工具,還有斧、錛、鏟、刀、鐮、鑿等。
4. 黃帝時期有哪些發明創造
黃帝時期有許多的發來明創造。傳自說嫘祖發明了養蠶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制定了音律五聲:宮、商、角、徵、羽,並造磬、鑄鍾羲和會占日常儀會占月臾區會占星氣大橈發明了甲子,即用天乾地支來記時日隸首發明了算數。此外,蒸谷為飯、烹谷為粥乃至歷法、衣裳、帽子、舟車等都是那時發明的造房屋、搞殯葬等也是始於那時,而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也託名黃帝與他的臣下以答問的形式討論醫學。此外,黃帝還教人民順四時播種百穀草木,馴化鳥獸,利用自然資源。當然,這樣的發明,摻雜著許多神話傳說的成分,實際上任何一項發明都絕不會是一兩個人的功勞。歷史上的這些記載,只不過反映了黃帝那個時代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
5. 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主要發明有哪些
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系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中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葯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還是中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葯,教民制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6. 黃帝的發明有哪些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內
音樂:伶倫取容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葯: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荊山(位於陝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7. 初中歷史教科書炎黃二帝各有哪些發明
炎帝就是神農,神農嘗百草,促進了糧食和醫葯的發展。皇帝發明了指南車。
8. 炎帝黃帝發明了什麼
根據傳說,炎來帝神農氏部落自有五個方面的貢獻:
第一,用木材製造耒耜(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地。
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
第三,從前人們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才開始製造出來。
第四,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葯性,進而發展用草葯治病的技術,神農也因此貢獻了偉大的生命。
第五,發明紡織,抽出麻絲,利用輪紡織布,發明養蠶的嫘祖便是神農氏的後代
根據傳說,黃帝部落有以下貢獻: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葯: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荊山(位於陝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水井:井的發明,古人也歸功於黃帝。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鼓、指南車等發明。
9. 炎帝和黃帝各發明了什麼
炎帝發明:
1、衣裳
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2、弓箭
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3、陶器
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葯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黃帝發明:
1、內經
黃帝在得到廣成子的教化後,便在崆峒山上建觀修道,參悟自然輪回、萬物生長規律,並且常與精通醫術的岐伯、精通中葯炮製的雷公等大臣坐而論醫,闡述病理,以「岐黃之術」教民療治百病,最終成就了一部《黃帝內經》。
2、鼓
鼓的產生,首推黃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傳說。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古時代神話奇獸,生於東海流波山,「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後人認為所謂鼉其實就是巨鱷,它用尾巴敲擊自己的肚子,發出好聽的音樂,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愛,可見上古時代人與自然之和諧。而以鱷魚皮之堅硬,製成鼓後就算不能「聲聞五百里」,想必敲擊起來也十分響亮。
(9)炎黃的發明擴展閱讀
黃帝為政舉措:黃帝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
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
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