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詞彙缺乏制約文化創造

詞彙缺乏制約文化創造

發布時間:2021-08-28 13:38:50

1. 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文化創造形式和程度一樣嗎,被什麼所制約

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文化創造形式和程度是不一樣的。是被經濟制約。每個人的生活水平都不一樣,所以觸碰的文化也不一樣。

2. 形容詞彙缺乏的詞語有哪些

語竭詞窮
言辭匱乏
理屈詞窮

3. 斯瓦希里文明是誰創造的

「斯瓦希里」一詞既是語言和民族的名稱,也可表示東非海岸中世紀形成的一種文明。這種文明形成的歷史包括斯瓦希里語的產生和演變;奴隸制城邦制國家的形成;與印度洋北緣貿易的興起和繁盛;東非海岸本土文明與東亞、東南亞、印度、波斯以及阿拉伯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伊斯蘭教未傳入東非沿海地帶的7世紀以前,東非沿岸文明是由班圖等族創造的以農耕為主,輔之採集、狩獵和商業的文明。7世紀後,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和阿拉伯人等外族的移民,逐漸形成斯瓦希里人的文明。這種以商業城邦為特色的文明在13~15世紀到達極盛;至15世紀,沿肯亞至莫三比克海岸興起的比較大的商業奴隸制城邦即達37個,如一串明珠散布於東非海域。這些城市與阿拉伯、印度、波斯和中國進行貿易。從東非出口的商品有黃金、象牙、肉桂、乳香、玳瑁、琥珀和奴隸,進口的有來自中國的青瓷、絲綢、漆器,中東的織品、鐵器,印度的寶石。商業十分繁榮。城市建築也很壯麗。14世紀的著名旅行家儼本?巴圖塔稱贊基爾瓦是世界上建築得最好的城市。鄭和船隊下西洋時記載其城市:「瀕海而居,堆石為屋,四五層高。」它的農業與園藝業也達到相當高水平。16世紀還有人稱贊:桑給巴爾、奔巴等地區,土地富庶,食物充足,種植稻米、小米、小麥,栽培桔子、檸檬、石榴、蜜果等等。其語言文學、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16世紀隨著葡萄牙人的闖入和浩劫,其文明發展才戛然而止。

斯瓦希里文明的創造者是誰呢?這一直是學者們爭論不休的一個謎。一些學者認為,斯瓦希里人的祖先來自伊朗的設拉子地區,東非海岸是「伊斯蘭教的前哨站」,斯瓦希里文化受外來影響而成,到14世紀達到頂峰。此論認為:來自波斯的哈桑?阿里及其六子和一些跟從者在10世紀率領七艘船離開伊朗,遠航至東非海岸。每艘船的人到東非後都建立了一個居留地。其中為人所熟知的4個居留地是蒙巴薩、奔巴島、葛摩群島中的約翰納,以及基爾瓦。哈桑本人就定居在基爾瓦。由於這些移民加之阿拉伯人的到來,這些居留地經過一定的時期逐漸形成為城市並演變成為城邦,斯瓦希里文明由此產生。

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阿拉伯人是斯瓦希里文化的創造者。英國東非史學者科普蘭把東非城邦叫做「阿拉伯的殖民地」。他勸告讀者「把沿海的一系列殖民地和其文明當作是阿拉伯式的。」他承認有一些受波斯文化影響,但認為非洲本地人所作的貢獻很小,甚至根本不存在。

上述兩種觀點20世紀60年代後都受懷疑,一些學者認為斯瓦希里文明的創造者應為東班圖人。根據《斯瓦希里語的發展和演變》一文對此派研究的介紹,斯瓦希里語帶有明顯的班圖語特徵。如班圖語的特徵之一是名詞有單、復數之分,而無陰陽性之別。並按性質分為若干類,斯瓦希里語也是如此。又如斯瓦希里語與其他班圖語一樣,每個單詞通常是由詞根和詞綴組成的。當形容詞或數詞修飾名詞時,必須根據名詞的類別及單、復數,分別在形容詞(或數詞)詞根前加上相應的前綴,以保持語法關系的一致。斯瓦希里語也是非洲最古老的語言之一。記載東非沿海最早的文獻是《紅海回航記》。該書記載,在任何外來者未曾達到東非沿岸前,班圖人已在那裡定居。當地居民已有自己的語言,用於經商及日常交往,只是未形成書面文字。據說這就是最早的斯瓦希里語。坦尚尼亞學者馬希阿斯?姆尼亞帕拉在《斯瓦希里語史》中即認為:這種原始的斯語很可能就是班圖語中古老的恩戈茲語。當時恩戈茲語曾通行於肯亞北部沿海的拉木地區,包括發扎和帕特直至塔納河流域。另據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介紹,期瓦希里語屬於尼日—剛果語系中貝努埃—剛果語族的班圖語支系。也有些語言學家認為,班圖語本身可自成體系。斯語應屬於班圖語系中的東班圖語族。各種關於斯瓦希里人的口頭傳說也表明:「設拉子人」來自波斯的說法缺乏根據。一是在11~12世紀,印度洋貿易重點已轉移到阿拉伯南部和紅海地區;設拉子對東非海岸貿易無足輕重;二是斯瓦希里語中缺乏波斯語詞彙,而早期清真寺或墓葬中亦無波斯語銘文。「設拉子人」來自阿拉伯的論點也站不住腳,主要是因為在12世紀以前斯語中的阿拉伯語成分極少,而當時的海岸居民亦非穆斯林。一些人認為,所謂「設拉子人」的故鄉實際上是指索馬里南部,即斯瓦希里語的發源地。考古學文獻資料也表明非洲東海岸公元前1000年後就受到阿拉伯人影響,他們來此經商並與當地人通婚。這些經營貿易的阿拉伯人,不斷為住在他們周圍的非洲人所吸收。同時他們也不斷從阿拉伯和波斯灣得到補充。由於他們的參與產生了斯瓦希里文化。這種文化是吸收了非洲以外文明的真正非洲綜合體。巴茲爾?戴維遜認為:從根本上講,它主要還是班圖非洲文化。非洲東海岸這種早期的文化是一種混合物。它起源於許多方面,但組成了一個特殊的,顯然是非洲式的整體。斯瓦希里文化中的外來因素還受到來自印度、波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中國等地區的影響。公元7世紀後,阿拉伯以更大規模在東非海岸擴張,從北向南興起了一批商業城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與當地非洲人通婚融合,這些小城邦的後裔越來越非洲化了。當時的一些旅行家的歷史記載也表明這種文明的主體者是非洲人。馬斯烏迪、埃德里亞以及10~12世紀阿拉伯作者,一致認為東非海岸占壓倒優勢的是僧祗人、尼格羅人。約1300年,迪馬斯基說東非海岸的人民是尼格羅人和異教徒。16世紀初的馬爾博薩也說馬林迪和布臘伐城的居民是「摩爾人」。考古學家馬修在發掘東非一些建築遺址後也認為,如果從它作為一種逐漸伊斯蘭化的非洲文化的歷史這一角度來看,要比它單純看作是來自波斯灣的伊斯蘭教殖民地的歷史來看更容易使人理解些。因此,根據上述各學科的材料,一些學者如艾倫、霍頓、魯爾斯、斯比爾、馬修,特認為,斯瓦希里文明不是阿拉伯式的,也不是波斯式或印度式的,它們是非洲式的,而且主要是尼格羅非洲式的。

誰是誰非,實難定論,只有寄希望於調查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文件包名稱:sjwhwjzm

4. 從詞彙發展的角度談歷史文化的變遷

簡論漢語和中國文化的關系
---------漢語詞彙所反映的華夏文化
引言:
首先,我們要來了解一下文化的定義:文化一般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綜合."(《新知識辭典》 1958年新知識出版社 第110頁)
其次,我們還要明白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語言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化得以建構和傳承的形式和手段;另一方面,文化又無時無地不對語言有制約作用和決定性影響.語言在其產生、發展和變化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約和影響.(戴昭銘 著 《文化語言學導論》 語文出版社 第14頁 第15頁)可見,語言是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的一面鏡子,它反映了文化的產生與演變的過程.所以,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
而之所以選擇從漢語詞彙的層面來談論漢語和中國文化的關系,是因為詞彙是語言中最活躍、最敏感的要素.從詞語的變遷中可以窺見歷史文化的遺跡,可以看到民族的遷徙的蹤影,了解民族間的接觸,也可以弄清民族的親屬關系和文化程度.正如羅常培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從許多語言的慣用詞或俚語里,我們往往可以窺探造詞的心理過程和那個民族的文化程度."(羅常培 著《語言與文化》 1950年 國立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11頁)
本文將從漢語詞彙對華夏文化的反映來討論漢語和中國文化的關系,有兩方面的研究價值:一方面,有助於我們研究華夏文化是如會影響、制約著漢語詞彙;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我們通過漢語詞彙來研究華夏文化.
正文: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A.漢語詞彙所反映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社會無時無刻不處於變動之中.某些社會變化已經發生過了,某些現象或者早已消失了,甚至也沒什麼實物保留了,但這些事物及其變化或多或少地保留在語言中.從每個階段的漢語詞彙中可以了解到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和當時人民的生活狀態.
一.通過對古代一些文獻的考察,我們可以了解古代人們的經濟情況及發展程度.因為從漢語詞彙的來源和變遷中我們可以了解歷史上一定社會階級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生活情況.例如,在對《詩經》等先秦文獻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詩經》中對馬、牛等動物名稱的區分已經相當的細微,對其描述也是非常的豐富.像在《詩經·魯頌》的一些詩中提到的馬的名稱有十幾種,全是根據馬的顏色定名的.而在《爾雅·釋畜》中,還可以看到人們給圈養牲畜所取的豐富的專名,有豬的專名13個,羊的專名11個,雞的專名6個. (湘妹子文學論壇 《漢語詞彙的文化透視》)從這些豐富而又細微的名稱中,我們可以明白在當時畜牧業已經相當發達了.因為這些敘述說明古人對於牲畜的分類已經相當的清晰,而且做圈養的牲畜種類也是非常多的,這對我們研究古人的經濟發展是大有幫助的.
在中國的現代社會,隨著科學的飛速發展,國家的經濟有是長足的進步,社會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同樣也反映在了人們的語言之中. 像是六十年代的"原子彈",九十年代的"大哥大""計算機",再到現在的"手機""網路""數碼產品"等等.這些都是以前人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而如今他們的出現就代表了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在這些詞語當中又以從"大哥大"到"手機"的稱呼變化最有意思,如今我們所說的"手機"就是九十年代初的"大哥大"也就是行動電話,當時"大哥大"剛剛興起,體積十分巨大,非常的笨重,而且功能也是十分的單一,使用起來並不方便,但是由於那時它是個新物品,十分稀罕,而價錢也就非常昂貴了,所以盡管它有諸多的缺點,但卻是人們夢寐以求的東西,也是有錢人身份的象徵,因此它被冠以"大哥大"的稱號,說明了它的地位是"大哥"級別的人使用的,這就足以表明當時人們對它的嚮往.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開始,中國的科技隨著全世界的科技飛速發展,人們對"大哥大"的笨重等缺點越來越不滿了,所以用科技的手段將其體積越變越小,並且賦予它更加豐富多採的功能,而因其體積越發的小巧、精緻,以至於一位嬌小的女士也可以一手掌握了之故取名為"手機",所以"大哥大"便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中,"手機"則取而代之.而從"大哥大"到"手機"的改變之間只不過短短的幾年時間.所以從這個有趣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科技的發展.
二.漢語詞彙對中國社會文化政治情況的反映也十分鮮明.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時期.那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政治最為混亂和黑暗的時期,在那個荒唐的年代,人們說話無不小心翼翼,謹慎而又謹慎,深怕"出口成禍",因為處處充滿著階級斗爭,有一種極"左"的政治思潮在人們身邊暗潮洶涌,只要稍不注意便會被批鬥,而最最正確的做法就是無論說什麼都先以《毛主席語錄》中的一段話作為開頭,並且處處以革命為基準,反革命的就叫"黑",知識分子和從商的人們也被歸為"反革命"一類,老師這樣的知識分子和生意人就是被人們所鄙視不齒和批鬥的對象.順應革命的就叫"紅",帶頭批鬥和革命的就是革命的榜樣,所以就出現了"黑五類(指的是老師、商人等)、黑貨、黑線、黑秀才(指老師)"和"紅太陽(象徵毛主席)、紅衛兵(指帶頭批鬥的人)、革命樣板戲、革命口號"等等相對應的詞語這些如今看來極其荒誕、可笑的詞語就正好反映了中國當時那荒唐的政治情況.在四人幫下台以後,中國終於走上了正軌,同時也出現了很多的新鮮思想,這些思想對中國的政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人們思考、說話也不必再以革命為參照了,想說什麼就可以說什麼,知識分子和從商至富的人也不再受人所鄙視,反而重新受到了人們的尊重,所以對其的稱呼也變成了"老師、老闆、教授、董事長"等等等的尊稱.這些稱謂的變化就恰好反映了中國人民政治思想的改變.
三.後人要想知道前人的生活是怎樣的,就絕對不能憑空想像和捏造,而要找出事實的根據和憑證.但是歷史是最不留情的毀滅者,就算是當時最為輝煌,最為燦爛的人物,在經過歷史的磨礪之後,一樣有可能會灰飛煙滅,就像是當年的樓蘭古國,曾經鼎盛一時,而如今卻很難再找出蛛絲馬跡來證明它的存在.現在的人要想考證這段歷史就只有通過了解當時的史實記載來尋求答案了.同樣的道理,古時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是需要我們通過當時留下的只言片語來了解的,有個相當有名的例子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其中的"朱門"就指的是當時的達官顯貴,"凍死骨"則是指因生活貧困無法生存而亡的老百姓.這句簡練卻又相當有力的詩句就生動得為我們展現了當時統治階級靡亂、奢華的生活和百姓窮苦、悲慘的處境.讓我們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有了一個深刻的了解.
所以,我們可以說漢語詞彙是中國社會變化的晴雨表,從中我們可以了解中國的文化變化、發展及社會生活與社會意識的變化.可以讓我們找到已經被時間消磨掉的歷史,讓我們對我們自己的文化有個更加深刻透徹的理解,對中國華夏文化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川話和普通話有許多不同之處,本論壇發言者以四川人為主,北方人不能領會。一群四川人講得熱熱鬧鬧,北方人看見是一頭霧水。特搜集本論壇常見的四川方言解釋,希望能夠幫助外省人理解。
雖然單詞和外地話不同。但是基本能理解的,就不一一列舉了。例如:腳桿=腿腳。
本人也不是標準的四川人,只不過從小在四川生活,了解一些。若有錯,請能人糾正。
======================
●紮起(發音za,降調,一般不念zha)--江湖藝人跑場子表演求生活,鑼鼓敲響,支持者圍攏一圈予以鼓勵和幫忙,防止有人使壞,叫做「扎場子」,簡稱「紮起」。開始表演前,藝人老大抱拳相謝支持者:「多謝各位弟兄為我們紮起」。引申意為「鼓勵,支持,幫忙,制止搗亂」。
●雄起--大力展現陽剛之氣,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領,壓倒對方。比北方話「加油」更強有力。
●娃、娃兒、女娃子、男娃兒、弟娃兒、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兒,女孩叫女娃兒,其餘類推。二○年前這個「娃兒」通用於所有年齡階段,相當於台灣的「男生、女生」,甚至於說老太婆都說「哎呀,人家是女娃兒,你讓一下(ha)別人么。」
●你娃--你小子!
●瓜--瓜,「傻瓜」的簡稱,含義還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婦女傻,就叫「瓜婆娘」。這個用法大約從文革中期開始。
●狗的--口頭語,加重語氣:發狠地、下決心地、強調地、不滿地、吃驚地、......
●寶、寶氣。--憨包一個,到處出洋相的傻瓜。例如:「哪個人好寶喲。」「她是個寶器。」「幾個土妹子和一個老寶氣」
●木、木雞(宜賓,自貢方言聽起來像「穆雞」)。--來源於「呆若木雞」,簡化的成語,但比成語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維遲鈍,木頭腦筋,不開竅。
●咋個--為啥,為什麼、怎麼
●啥子--什麼,
●洗白--完蛋、一無所有、死了
●語氣詞。西南官話里語氣詞非常豐富,比普通話和北京話多多了。善於表達微妙的意思,所以講西南官話的人要頑強地保護自己的語言。
·哦(語調上揚)--表肯定語氣,是這樣。
·啊(語調下降)--表肯定語氣,不錯,是這樣。
·是唦(兩音都拖長)--表肯定語氣,絕對正確。「唦」有的寫成「撒」。
(以上三個用法在電影《抓壯丁》中,三個女人回答王保長的問題時接連使用)
·哈--語氣助詞,1、輕微的疑問;2、友好。例子:歡迎多倫多的朋友哈!
·嗦(發音so),有人寫成「說、嗖」--疑問,並且馬上肯定。例子:原來在這個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讀音,表疑問,自問。例子:咋個這些人都跑過來了喃,消息夠靈通的嘛!
·嘛(ma)--么(me),意義相近。
·哇--疑問詞,輕微的「嗎」。一般用在對方基本會同意的時候:楊老師,來一根哇?我們鄉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亂說,我要翻臉哈!!!
·兮--語氣詞,那樣子的:「你覺不覺得他有點神經兮兮?」「臟兮兮的。」「瓜兮兮的」
·×綽綽--哪個樣子。神綽綽的(精神病樣子),哈(傻的四川發音)綽綽的。
·嘎(ga,降調,這里的a接近英語地圖map當中的a)--是這樣么?可以獨用。
●zuazi,抓(zua,降調)子--「做啥子」的連讀。
●提勁--來勁,振奮人心:姑姑,太提勁了
●×起--起來,常用在動詞後面,加強動詞的意義:雄起、來不起了、紮起、懂得起
●整--用途廣泛的動詞。例子:「整了頓方便麵」,吃了頓方便麵
●幺(yao陽平聲)--年齡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
●巴適--好,合適,舒服,心滿意足:「原來在城裡頭沒碰到巴適的?」
●苕氣--紅苕(甘薯)氣味,轉義為「土頭土腦,鄉下人樣子」:「說我們身上苕氣打不脫、腳桿是彎的!」
●穩起--穩住,不要露馬腳。
●裝神--假裝出來的樣子,裝模作樣的樣子,演戲給別人看。
●龍門陣--聊天,擺龍門陣就是進行聊天。
●凶--厲害,有本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
●梭邊邊--第一個邊拖長音。梭:溜走;邊邊:邊緣。梭邊邊=溜走,逃跑,躲開。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邊邊嗖!」

用四川讀音寫的話
有些網友用四川發音寫帖子,外省人一時搞不懂。其實,就是把普通話發音寫成了四川音而已。
切--去。例如:「我們一起切。」邊遠的川人發音是「克」(降調)。「克不克」就是「去不去」。
哈(降調)--「傻」的四川發音,如:「傻兒師長」,四川人念「哈兒師長」;「哈綽綽的」,傻乎乎的,傻瓜的樣子。
服、附--糊塗,糊。川北人f/h不分,糊塗念「服塗」,搞「附」了,就是被搞糊塗了。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如果讓川北人說清楚「紅雞公尾巴灰,灰雞公尾巴紅」,那簡直要他的命了。
======================
電視中老浪和爾瑪依娜的方言
不要虛--虛,心虛,害怕。不要害怕。
我很綻(贊)--zan降調,愛表現,性格外向張揚。「我很贊」,我很外向張揚。
跟斗撲爬--摔筋斗,在地上爬滾。
牙尖舌怪--多嘴婆,搬弄是非,挑別人的毛病。
舔肥--≈拍馬屁。例:舔肥無效=拍馬屁失敗。
======================
「軍旗飄揚」的四川話
按(ngan)--估摸,猜測,估計
標--脫離靶心,失去目標。例子:「是不是哦,唉,又按標了。我還以為大家不曉得呢!」●又按標了=又估計錯了。
朗個--重慶話,怎麼,什麼。成都話說「咋個」。例子:「朗個搞起的么?」=咋個搞的?=怎麼搞的?

======================

網友發言中的四川詞彙

告一哈--告=試;一哈=一下。告一哈=試一下。例:「我也來告一哈。」
巴--粘貼、附著。例:「巴倒燙」「我也和浪兄巴起」「巴一張膏葯」
對頭--就是普通話的「對、正確、是的」,英語的yes。「頭」在此沒有實際意思,念輕聲。
霸道--這個詞在四川話中經常用於褒義。意思是:絕了、厲害、高,實在是高、好得沒話說。例如:天仙妹妹身材好霸道喲。

5. 什麼詞語的意思是沒有文化,缺乏知識

孤陋寡聞
孤陋寡聞 [gū lòu guǎ wén]
近義詞
坐井觀天 目光短淺 井蛙之見 寡見少聞 鼠目寸光 一孔之見
生詞本
基本釋義
陋:淺陋;寡:少。形容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出 處
《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6. 詞彙量缺乏有什麼缺點

對於任何語言的學習來講,詞彙量都是基礎,只有詞彙量足夠豐富,才能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思,才能更好地運用各種詞彙進行日常交流或者撰寫文章,缺乏詞彙量在使用時會有局限。

7. 為什麼說文化制約著言語交際

修辭觀:教學當中的修辭方法跟漢語的修辭法師相同的
對外漢語修辭的特點:1.修辭主主體的跨文化性,比如說外國人覺得中國人「重牛輕狗」,會有什麼「走狗」、「狗仗人勢「等等的說法,但提到牛會給人一種很勤勞、中肯的感覺」。

2.修辭手段的民族特性:漢語的雙音節化是一種傳統的修辭手段,這是因為漢語也極具音樂感,比如說一個人姓張,我們可以稱呼他為「小張」、「老張」,而不會直接喊他「張」。

3.語境的民族特性:修辭是和語境密切相關的,語境不同,人們選擇的修辭方法也是不同的。比如說:很多;老外對「吃醋、吃香、吃力、吃官司、吃得開」等等不能很准確的理解,這是因為在以前,中國人「民以食為天」,對以生存為第一需要的老百姓來說「吃」自然是第一位的,因此在修辭上就對「吃」附加了很多其他本義之外的其他意義

8. 如何理解詞彙與文化的相互依賴關系

詞彙是語言的精華,文化是生活的結晶,語言是為生活服務的,反應和用於生活。
自然,詞彙是文化的凝結,是文化的非物質載體。
文化不斷豐富和創造詞彙。

9. 詞彙缺乏症怎麼辦

多練習說話,大膽的說,然後再看一些較好的書籍

10. 語敘述言文字與文化的關系

(一)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特殊在哪裡?

1.它是史前時期的產物,是人類無意識的創造——不完全等同於文化的創造性。

2.它既不屬於主觀世界,也不完全屬於客觀世界,具有介於二者之間的性質。

3.它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反映,是超時代、超政治、超觀念的。

因此,三個層面對它都不合適。

(二)語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載體

說它是最重要的載體,是相對於其他載體而言。其他載體只能向人們顯現文化的一個部分,甚至是文化的一個角落;而語言則全面地儲存著文化的整體信息。語言如果要超越時空,就需要藉助於文字。從現象上看,似乎是文字充當著最重要的載體,但是,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的負載功能,是靠它與語言的特殊關系而存在的。

語言由語音、詞彙、語法三大要素組成。負載文化的任務主要是由詞彙,特別是實詞詞彙承擔。語音和語法是超時代的。有人主張漢語語法體現了漢民族的文化意識,似乎至今缺乏有力的論證。

我們平時說詞彙對於社會生活最為敏感,這也意味著許多文化凝聚於詞彙。黃侃先生說一個字就等於一句話,意思是任何概念所包含的,實際是一個定義、一個判斷。而定義、判斷則是文化意識的結晶。當前中國的社會生活變化劇烈,因此在詞彙上表現為新詞新語的劇增。但是,這還不是語言對文化產生影響的最好例證,因為大量新詞新語是暫時的,它可以構成對文化的一時沖擊,多數不能對文化的整體,特別是人的觀念產生影響,不見得能成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只有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生活的底層,經過歷史的選擇和淘汰、進入了民族基本詞彙的語言事實,才是語言對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的標志。這一現象需要用歷史上的事實加以說明。例如佛教在中國傳播了近2000年,對中國三個層面的文化都有巨大的影響。一些詞如自在、見地、法門、公案、功課、報應、解脫、因果、地獄、觀照、有緣、機緣、投機、印證、化身、紅塵等等都來自佛教;佛教詞語甚至成為成語進入詞彙體系,如立地成佛、天花亂墜、當頭棒喝、隨機應變、迴光返照、不可思議等。這些詞語已經讓後人感覺不到是佛教詞語,也就是說它們已完全融匯到漢語固有的詞彙中,成為漢語的組成部分。

(三)語言對文化的巨大反作用力

文化內容,特別是哲學文化在靠語言進行傳播的過程中,由於人們分不清語言和它所指的事物,於是經常誤把語言和其所指混同。於是語言又反過來對文化產生影響。最突出的例子如語言崇拜(包括文字崇拜),如漢語的雙音節詞彙對對稱美的觀念的形成所起的強化和推動作用,如宗教語言進入全民語言後,語言本身對人產生影響等。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開拓的領域。應該承認,對這個問題學術界至今研究還很不夠。

(四)語言理解與文化理解的關系

正是由於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語言理解就包含著文化理解,同時語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語言理解的層次越高,文化理解也就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越高。換言之,對於非漢語背景的學習者而言,三個層次的文化都是需要的,不可只給這個,不給那個,至於課程給予到什麼程度,具體內容怎樣確定,則是應該進行研究的。
近年漢語教學界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的重視,即基於這一原理。學界在這方面進行的探討已經不少,意見雖不很一致,但在上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問題上則是共識。

周思源先生認為,漢語學習初級階段的文化定位表現為「文化因素」或「文化背景知識」;目的語學習越往中高層次發展,接觸的文化越來越高,學習的內容越以專門文化的面貌出現。「豐富的文化知識為語言表達提供了大量潛在的可能性。」②

現在的問題是,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教學,文化背景和文化儲備應該以什麼形式進入教學領域呢?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極其龐大而復雜的系統,一個人畢其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把握,對於來華學習漢語的學生,我們應該給予他些什麼,才可以既滿足他眼前的需求,又為其以後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打下基礎、提供門徑呢?這就是前幾年對外漢語教學界討論得很熱鬧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也就涉及到了我們學院的建設和老師業務發展問題。
下面我就談一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閱讀全文

與詞彙缺乏制約文化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