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考慮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各自在貨幣創造中的作用
一、貨幣供應、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
(一)貨幣供應
1. 貨幣供應量的內涵和外延
根據傳統的定義,貨幣供應量包括現金和商業銀行活期存款,在現代的意義上,貨幣供應量是一個國家某一時點上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所持有的貨幣和執行貨幣職能的金融資產的總和。從統計上看,貨幣供應量包括中央銀行的現金發行和金融機構的負債項目。現金具有絕對的流動性,金融機構的負債項目的流動性較低。
貨幣層次的劃分:世界各國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以便中央銀行控制有所側重,具體為:
M0=現金(通貨)
M1=M0+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
M2=M1+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包括定期儲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機構的存款
M4=M3+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CDs)
M5=M4+政府短期債券和儲蓄券
M6=M5+短期商業票據
其中,對M1到M3的監測和調節被大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所採用,比如美國聯邦儲備體系最看重M2,英格蘭銀行則注意M3,而日本銀行強調的是M2+CDs。
2.決定貨幣供應量的主要因素
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是決定貨幣供給的主體:傳統和現代貨幣理論有的認為貨幣供給是外生變數,有的認為是內生變數。但是大多數經濟學家承認,貨幣供應量並不僅僅取決於中央銀行的意願和決策,也取決於作為貨幣需求者的大量金融機構和社會公眾的行為決策,貨幣供應量主要是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共同創造出來。因為,第一,現代的現金由中央銀行發行的(個別國家由財政部發行)。第二,商業銀行本身具有存款貨幣的創造能力;第三,商業銀行的存款貨幣創造能力受中央銀行決定的法定存款准備金的限制;第四,中央銀行直接決定商業銀行的基礎貨幣。
(二)基礎貨幣
1. 基礎貨幣的定義
指流通中的現金加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之和。表現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是貨幣性負債總額。根據復式記賬原理,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對應的是,基礎貨幣=流通中的現金+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准備金+超額存款准備金=中央銀行對外資產凈額+政府債權資產凈額+對商業銀行的債權+其他金融資產凈額。
中央銀行資產總額增減帶動基礎貨幣量增減:在中央銀行的資產中,項目之間此增彼減,基礎貨幣量的變化則取決於各項資產增減變動相互抵消後的凈值。基礎貨幣是社會各金融機構創造信用的基礎,因為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變動制約著銀行信用規模和貨幣供應量的增減變動;中央銀行可以借創造基礎貨幣的多少,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2.影響基礎貨幣量變動的主要因素
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貨幣性負債,並對應中央銀行的貨幣性資產。中央銀行對外資產和負債。中央銀行對政府的資產和負債。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和負債。其他因素。其他資產與基礎貨幣量反方向變動。
中央銀行對這些因素的控制能力:對外資產負債取決於經濟中各部門對外的經濟活動,如商品的進出口、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等。財政的收支活動與國家預算及財政政策的執行緊密相關,對於這兩個因素,中央銀行只能借其他的政策措施間接控制。中央銀行能夠直接決定存款准備金率以及增減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
(三)貨幣乘數
1.貨幣乘數的定義
指中央銀行投放或收回一單位基礎貨幣,通過商業銀行的存款創造機制,貨幣供應量增加或減少的倍數,即 m =ΔMs/ΔB 其中, m表示貨幣乘數,ΔMs表示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值,ΔB 表示基礎貨幣的變化值。
貨幣乘數要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即使在短期內也是經常發生變化的。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節和控制影響這些被觀察和預測到的因素。
2. 決定貨幣乘數的因素
包括 通貨比率或現金比率c、定期存款比率t、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rt以及超額准備金比率re,其中,現金比率c的變化對貨幣乘數有兩方面的影響。定期存款比率t、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rt以及超額准備金比率re上升,則導致貨幣乘數變小,反之則反是。
影響貨幣乘數變動的因素的因素:現金比率c要受收入水平的高低,用現金購買或用支票購買的商品和勞務的多少,公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地下經濟規模的大小,社會的支付習慣,銀行業即信用工具的發達程度、社會及政治的穩定性、利率水平等。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比率受公眾的資產偏好,銀行的存款利率高低,以及公眾通貨膨脹預期。超額准備要受持有超額准備金的機會成本,即生息資產收益率的高低,借入准備金的成本,主要是中央銀行再貼現率的高低,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法定準備金率為中央銀行決定。所以貨幣乘數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財政、企業以及個人共同作用的結果。貨幣乘數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貨幣供應量為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之積,貨幣乘數與貨幣供應量同方向正比例的變動關系。只有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財政、企業、個人等的經濟行為較為穩定時,貨幣乘數值的變動幅度和變動趨勢才能保持相對穩定。
二、貨幣政策標的
(一)貨幣政策標的含義
所謂貨幣政策的標的,即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是指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實施中為考察貨幣政策的作用,在貨幣政策操作目標和最終目標之間設立的一些過渡性指標。這些過渡性指標的預期實現值,一般被稱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二)貨幣政策標的選擇及其原則
貨幣政策標的的選擇是制定貨幣政策的關鍵性步驟。適宜的貨幣政策標的,一般要符合可控性、可測性、相關性、抗干擾性和適應性五個原則。
(三)可選擇的貨幣政策標的
1.基礎貨幣
基礎貨幣穩定幣值之間的較高相關性:基礎貨幣數量變動會直接改變借款主體的金融資產總量及其結構,致使貨幣供給總量發生波動,從而影響市場利率、企業部門和家庭部門的預期及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對比關系,拉動物價水平上升或抑制物價水平下降,從而把物價水平穩定在貨幣政策目標的均衡值域以內。
影響基礎貨幣的因素:作為中央銀行的負債,基礎貨幣的發行要受資產負債表上各科目變動的影響,如資產方的中央銀行對財政和商業銀行貸款,以及黃金外匯占款;負債方的中央財政金庫存、郵政儲蓄存款等項目。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再貸款和再貼現影響對對商業銀行的貸款。中央銀行未必能完全控制財政借款,因為財政的先支後收、支大於收透支方式,迫使中央銀行被動地增加貨幣發行,但可以預測財政借款的變動趨勢。所以,人們一般認為,基礎貨幣是較好的貨幣政策標的。
2.利率
選擇利率作為標的的考慮:經濟貨幣化程度較高國家主要盯住以國庫券利率為代表的短期利率。國庫券是紐約、倫敦等金融市場上最重要的交易對象。政府對它的買賣可以傳導影響整個市場利率。短期利率的另一個代表是再貼現率,它是一種官定利率,反映了中央銀行宏觀調控的政策意圖。由於中央銀行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觀察到貨幣市場上的利率水平及其結構,而且再貼現率、國庫券利率以及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等本身都為中央銀行自主決定,因此利率具有很好的可測性、可控性。同時,利率為經濟運行所決定,也反過來影響經濟的運行,所以與經濟運行的相關性也很好。
利率作為貨幣政策標的不足之處:影響利率的因素很多,除貨幣政策調節外,資本收益率、企業和居民行為預期,甚至某些重大政治事件都可能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所以,人們很難准確判斷和區分利率的變動是金融政策的效果,還是其他偶然外生效果;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能夠觀察和控制的是名義利率,而不是實際利率,而實際利率與名義利率之間又有很大的背離,這就降低了利率作為觀測指標的有效性,這就需要其他指標來彌補利率的不足。
3.貨幣供應量
選擇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標的的考慮:首先,現代信用社會,社會經濟活動可以抽象為實物運動和貨幣運動兩個過程,貨幣運動與實物運動的不相適應就會造成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其次,貨幣供應量的各層次分別反映在中央銀行及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可以進行測算和分析。第三,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標的比較便於操作,所以它具有相關性、可測性和可控性。
4. 存款准備金
選擇存款准備金作為貨幣政策標的的考慮:存款准備金是中央銀行的負債,中央銀行能夠容易地從自身的賬目中計算匯總商業銀行法定存款准備金總量,也能夠從商業銀行的定期報告或特別報告中計算出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數據。中央銀行有權制定和更改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所以該指標可控性和可測性很強。
存款准備金為標的的局限:商業銀行保有多少超額准備金取決於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情況和行為決策,中央銀行對其只有間接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同時,貨幣乘數很不穩定,難以准確估測。其可控性和相關性不足。
5. 股權收益率
選擇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標的的考慮: J·托賓等經濟學家認為,應當以股權收益率替代利率。所謂股權收益率是指投資於企業股票所獲得的收益率。他們認為,貨幣供給增加提高固定資產投資的需求水平,這是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主要途徑。現有投資品的價值與股權資本在證券市場中的價格以及股權收益率的變動密切相關,以股權真實收益率的變動作為一個指標的明顯優點,在於它的變動可以隨時捕捉和觀察。方法就是將股權資本的市場價格指數與新投資品的價格指數相比較,如果貨幣政策能使前者的增長幅度大於後者,則說明中央銀行採取了鼓勵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不過,由於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標的本身還存在許多未澄清的問題,而且也只適用於以直接融資為主體且資本市場高度發達的國家,因此迄今為止並沒有得到人們的廣泛接受。
三、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一)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的基本問題
指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到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作用過程,即如何通過貨幣政策各種措施的實施,經濟體制內的各種經濟變數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生活。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能否有效地貫徹中央銀行的意圖、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不但取決於貨幣傳導機制自身的構成和規范程度,也取決於傳導機制所處的外部環境。
貨幣政策傳導過程。貨幣政策作用或傳導過程包括經濟變數傳導和機構傳導。經濟變數傳導的主線是:貨幣政策工具____貨幣政策標的____最終目標;機構傳導的體狀況是:中央銀行____金融機構(金融市場)____投資者(消費者)____國民收入。這兩條鏈條必須將二者結合起來,即中央銀行通過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直接或間接調節各金融機構的超額儲備和金融市場的融資條件(數量、利率、政策等),進而控制全社會貨幣供應量,使企業和個人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整個國民收入也隨之變動。
四、貨幣政策的調控效應
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調控效應,主要是通過中央銀行確定適宜的貨幣政策目標,選擇相應的貨幣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標的,最後作用於與貨幣政策目標相應的實際經濟變數等一系列復雜過程而實現的。
(一)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貨幣政策在其作用空間對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促進程度。其一,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及其變動與宏觀經濟總量調控和結構優化之間的相關程度,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的實質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優化所起的作用是大是小;其二,中央銀行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貨幣供應量。
滿足上述兩個條件,即貨幣供應量與實際經濟變數緊密相關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規范、順暢,貨幣政策應該是有效的。但從實踐來看,貨幣政策仍具有局限性。
一般認為,導致貨幣政策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兩個因素:
1.貨幣政策時滯
貨幣政策時滯是指貨幣政策從研究、制定到實施後發揮實際效果全過程所經歷的時間。主要包括認識時滯、決策實時滯和效應時滯。時滯是客觀存在的,其中認識時滯和決策時滯可以通過各種措施縮短,但不可能完全消失;效應時滯則涉及更復雜的因素,一般是難以控制的。時滯的存在可能使政策意圖與實際效果脫節,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貨幣政策的局限性。
2.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貨幣流通速度變動是貨幣主義以外的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限制貨幣政策效應的因素。他們認為,貨幣流通速度對貨幣政策效應的重要性表現在,貨幣流通速度中的一個相當小的變動,如果未曾被政策制定者所預料並加以考慮,或估算這個變動的幅度時出現小的差錯,就有可能使貨幣政策效果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有可能使本來正確的政策走向反面。從而給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帶來限制。
② 為什麼總供給曲線可以被區分為古典、凱恩斯和常規這三種類型
總供給曲線的理論主要由總量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理論來反映。在勞動力市場理論中,經濟學家對工資和價格的變化及調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針對總量勞動市場關於工資和價格的不同假定,宏觀經濟學中存在著古典、凱恩斯和常規這三種類型的總供給曲線。
所謂總需求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和國外需求構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價格水平提高時,國民收入水平就下降;當價格水平下降時,國民收入水平就上升。總需求曲線向下傾斜,其機制在於:當價格水平上升時,將會同時打破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上的均衡。
在貨幣市場上,價格水平上升導致實際貨幣供給下降,從而使LM曲線向左移動,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國民收入水平下降。在產品市場上,一方面由於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資需求下降(即利率效應),總需求隨之下降;
另一方面,價格水平的上升還導致人們的財富和實際收入水平下降以及該國出口產品相對價格的提高從而使人們的消費需求下降,該國的出口也會減少、國外需求減少,進口增加。
(2)2017貨幣創造乘數擴展閱讀
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的總供給曲線,這表明,在既定的價格水平時,廠商願意供給社會所需求的任何數量產品。水平的總供給曲線表明,在現行的價格水平下,企業願意供給任何有需求的產品數量。
之所以存在這種情況是因為,凱恩斯認為,當社會上存在較為嚴重的失業時,廠商可以在現行工資水平之下得到它們所需要的任何數量的勞動力。當僅僅把工資作為生產成本時,這就意味著生產成本不會隨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從而價格水平也就不會隨產量的變動而變動。廠商願意在現行價格之下供給任何數量的產品。
隱含在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背後的思想是,由於存在著失業,企業可以在現行工資下獲得他們需要的任意數量的勞動力。他們生產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為不隨產量水平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在現行價格水平上,企業願意供給任意所需求的產品數量。
應該指出的是,這種情況僅僅存在於失業較為嚴重時,例如,1930年代大危機時期的情況,因此,它僅僅是一種特例。凱恩斯提出這種觀點與他的理論產生於1930年代大危機時期和運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關的。
③ 存款乘數怎麼計算
存款乘數是指存款總額(即原始存款與派生存款之和)與原始存款的倍數。
存款乘數的計算公式:存款乘數 = [[存款貨幣]]的總變動 / 准備金的變動
在銀行不保有超額准備以及社會大眾不會持有通貨的條件下,存款乘數剛好是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倒數:
存款乘數 = 1 / 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例如:
甲企業到A銀行存款100萬元,A銀行存款增加100萬元。A銀行將存款的20%(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作為准備金,其餘全部貸給乙企業,即貸給乙企業80萬元。
乙企業向丙企業支付貨款80萬元,丙企業將這筆貨款全部存入B銀行,B銀行存款增加80萬元。B銀行將存款的20%(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作為准備金,其餘全部貸給丁企業,即貸給丁企業64萬元……這個過程不斷繼續。
如下表所示:
銀行存款金額貸款金額准備金額
A 100 80 20
B 80 64 16
C 64 51.2 12.8
D 51.2 40.96 10.24
…… …… …… ……
合計 500 400 100
原始存款100萬元導致最終存款達到500萬元,最終存款是原始存款的5倍,這就是存款乘數。
(3)2017貨幣創造乘數擴展閱讀:
存款乘數的現實應用:
為保證經濟增長所需的流動性供給,當前貨幣政策亟須在「擴乘數」方面有所作為:
一是繼續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推動貨幣乘數上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我國央行曾四次有區別地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推動貨幣乘數升至4以上。
此外,考慮到當前外匯占款增量和央票余額大減,下半年公開市場到期資金只有3580億元。在這種情況下,存款准備金率進一步下調勢在必行。只要信貸仍受限制、外匯占款在貿易和投資日趨平衡條件下的增量進一步減少,那麼存款准備金率將繼續趨勢性下調。
二是超額存款准備金利率可逐步下調甚至取消,以此降低超儲比率,抬高貨幣乘數。2005年,央行曾將超額准備金存款年利率1.62%下調到0.99%。
數據顯示,一季度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84.23萬億元,金融機構超額存款准備金率為2.2%,這意味著金融機構在央行有逾1.8萬億元超額存款准備金。
央行下調超額存款准備金利率,將推動商業銀行存放於央行的部分超額准備金流向市場,提高商業銀行性和資金使用效率,帶動資金活化,提高貨幣流通速度。
④ 央行為什麼定向降准0.5個百分點
2018年6月24日,央行宣布自7月5日起定向降准,下調五大國有銀行和十二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根據2017年末上述銀行總資產規模100萬億測算,預計將釋放流動性5000億元;下調郵儲、城商行外資行等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可釋放資金約2000億元。
與MLF投放的流動性相比,定向降准釋放的流動性沒有直接的利息成本、沒有到期時間,因而直接降低銀行資金成本,並給商業銀行提供穩定的長期流動性。
此外,由於降准實際上是擴大貨幣乘數,因此有助於提升後期基礎貨幣投放的貨幣創造能力,對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速回升提供進一步的支持。
2018年以來,監管政策對信貸投向、非標融資監管顯著收緊,部分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從表外逐步向表內轉移。
本次定向降准延續了年初以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臨時准備金工具等結構性、暫時性降准工具的思路,旨在配合實體經濟表外融資需求回表,以銀行表內資產規模增速的適度回升對沖表外融資渠道的進一步收緊等。
⑤ 如果其他因素不考慮,當存款乘數K=4,法定存款准備率r=10%,則現金漏損率h為 答案怎麼會等15%
存款乘數=存款准備率的倒數。由K=4,推出實際的R=25%,
法定存款准備率r=10%,
所以R-r=25%-10%=15%。
⑥ 經濟學貨幣供給量計算到底是准備金乘以貨幣乘數還是存款乘以貨幣乘數求回答,急急急!!!!!!!!
M1=m*MB,按理來說應該貨幣乘數乘以基礎貨幣,MB=C+R。但我做中大2017年金融431時候,發現它說法定準備金率調整後求的貨幣供給乘的是支票存款…俺蹲一個解答
⑦ 急求!! 宏觀經濟學貨幣需求和供給曲線 誰能解釋下這圖是什麼意思
1.曲線的意義同我另外一題對你的回答。
2.r1與三條曲線的三個交點表示,同樣的利率水平下,收入越高,貨幣需求越大。
3.r1與r2的關系表示,同樣的收入水平,利率越低,貨幣需求越大。
⑧ 《宏觀經濟學》的復習重點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復習重點
一、名詞解釋。
1.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在一個國家領土范圍內,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P428
2.均衡產出:和總需求相等的產出稱為均衡產出或收入。P446
3.乘數:國民收入變動量與引起這種變動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4.投資乘數:指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投資支出的變化的比率。P463
5.產品市場均衡:是指產品市場上供給與總需求相等。P486
6.IS曲線:一條反映利率和收入間相互關系的曲線。這條曲線上任何一點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下,投資和儲蓄都是相等的,即i=s,從而產品市場是均衡的,因此這條曲線稱為IS曲線。P487
7. 凱恩斯流動性偏好陷阱:凱恩斯認為當利率極低時,人們為了防範證券市場中的風險,將所有的有價證券全部換成貨幣,同時不論獲得多少貨幣收入,都願意持有在手中,這就是流動性陷阱。P495
8.LM曲線:滿足貨幣市場的均衡條件下的收入y與利率r的關系的曲線稱為LM曲線。P500
9.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P517
10.貨幣政策:是指政府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給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P518
11. 擠出效應: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數量的公共支出)而對私人消費和投資的抵減。P523
12. 自動穩定器:也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自動減輕蕭條,無須政府採取任何行動。P546
13.經濟滯脹:又稱蕭條膨脹或膨脹衰退,即大量失業和嚴重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情況。P572—576
14.通貨膨脹:指一般物價水平在比較長的時間內以較高幅度持續上漲的一種經濟現象。P612—616
15.菲利普斯曲線:反映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關系的曲線。短期曲線表現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表示在短期里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存在一種替代關系。長期曲線表現為一條垂直的曲線,表示在長期里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是一種獨立的關系。P625—632
16.自發消費:與收入變動無關的消費。即使收入為0,也需要的消費。
17.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指一國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勞務總量的擴大。表現為GDP或者人均GDP的增長。
18.中間產品:指購買後不是用於最終消費,而是用於轉賣或進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勞務。
19.資本深化:人均儲蓄超過資本廣化或人均儲蓄在與補充原有資本折舊和配備新工人後)而導致人均資本上升的情況。
1.消費的決定:家庭的消費支出主要由什麼因素決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當年收入決定。某個家庭當年收入越高,其消費支出就會越大。這主要從消費函數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響因素還有:1、家庭財富擁有量,財富越多則當年的消費就越高。2、家庭成員一生中的總收入,一生中的總收入越大則任何一年的消費量都會增大。3、周圍人群的消費水平,周圍人群消費水平越高,則本家庭受影響越大,看齊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當年消費越大。
2.平衡預算乘數在哪些情況下等於1?
答:平衡預算指政府預算收入等於預算支出。在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平衡預算指政府支出G來自於等量的稅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稅收T對國民收入的影響作用可以通過乘數來反映。
在四部門經濟中,
[img,293,118]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4481.png[/img]
要使平衡預算乘數=1,應當是[img,83,23]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8889.png[/img],即是在只有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的三部門經濟中沒有內生變數的稅收。或者在消費者、企業、政府和國際市場構成的四部門經濟中,沒有內生變數的稅收和進口。
3.經濟學家認為輕微的通貨膨脹對經濟擴張有利,試說明理由?
答:堅持這種觀點的經濟學家認為,由於在經濟活動過程中,為節約交易成本,勞資雙方喜歡簽訂長期勞動合同關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歡簽訂長期購銷合同,由於這種長期勞動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廠商工資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對穩定,而通脹又使產品價格上升,從而使使廠商的實際利潤增加,刺激廠商增加投資,擴大生產,全社會產量和就業都增加。
4、試說明圖中A、B兩點的經濟涵義。
[img,233,181]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8380.png[/img] r%
A 10%
2% B Msp=L2(r)
貨幣投機需求Msp
答:A點:利率處於最高點,未來利率只降不升,債券價格只升不降,人們只願意持有債券,不願意持有貨幣,此時貨幣投機需求為0。
B點:利率處於最低點,未來利率只升不降,債券價格只降不升,人們只願意持有貨幣,不願意持有債券,此時貨幣投機需求為∞。不管有多少貨幣人們都願意持有在手中,處於凱恩斯貨幣需求的流動性陷阱,貨幣政策實效。
5.向右下傾斜的菲利普斯曲線隱含的政策含義?
答:菲利普斯曲線反映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的反向變動關系。政策含義是政府在進行失業與通脹治理時,先確立一個「臨界點」(即失業率與通脹率的社會可接受程度)。如果失業率超「臨界點」,要求政府實行擴張性政策,以較高的通脹率換取較低的失業率;如果通脹率超「臨界點」,要求政府實行緊縮性政策,以較高失業率換取較低的通脹率。
6.什麼是「內在穩定器」?具有「內在穩定器」作用的財政政策主要有哪些?
答:內在穩定器也稱自動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財政政策)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和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須政府採取任何行動。是政府「穩定經濟的第一道防線 」。 具有「內在穩定器」作用的財政政策有:自動變動的稅收(特別累進稅制)、政府轉移支付和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
7.簡述超額准備金產生的原因?並簡要說明市場利率變化如何影響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率。
答:超額准備金指「銀行實際貸款低於本身貸款能力」,其差額部分就是超額准備金。產生原因在於:銀行找不到可靠的貸款對象,或企業預期利潤率太低不願意借款,或銀行認為利率太低不願意貸出等等。對商業銀行而言,吸收存款是負債業務,如果不能放貸出去,同樣要付出存款利息,增加成本。所以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將刺激商業銀行放貸積極性,從而超額准備金減少。反之,准備金增加。
8.畫圖用AD-AS模型簡要說明經濟滯脹的成因?
答:滯脹又稱為蕭條膨脹或膨脹衰退,即大量失業和嚴重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情況。如發生在上西方資本主義世界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經濟滯脹,主要是由於石油輸出國組織限產提價,石油依賴程度高的國家進口原油價格上升,導致國內生產成本提高,總供給下降的沖擊。
如圖:
[img,344,250]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4527.png[/img]
在總需求不變情況下,由於總供給刺激,AS1移動到AS2,均衡點發生移動,這時國民收入下降,有Y1到Y2,失業率增加;同時價格水平也上升,有P1上升到P2,出現通脹。
⑨ 簡述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機制
1、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在貨幣政策工具對貨幣乘數和基礎貨幣上
(1)對貨幣乘數:
央行通過調整Rd(支票存款法定準備金率)和Rt(非交易存款法定準備金率),影響貨幣乘數的分母。如果准備金率水平提高,使得貨幣乘數降低,就會凍結商業銀行一部分流動性上交央行,無法參與貨幣創造,降低貨幣供給;如果准備金率水平下調,貨幣乘數增大,商業銀行會獲得一部分流動性可以用於信貸放款,從而增加貨幣供給。
央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可以為市場利率的形成加以定位,從而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的機會成本進行影響,最終會影響到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率。具體的機制是:當再貼現率提高,市場利率在此引導下提高,增加銀行資金的機會成本,從而降低超額准備金率,降低貨幣乘數分母,增大貨幣乘數,增加貨幣供給。
(2)對基礎貨幣:
央行通過再貼現、再貸款的投放數量,影響基礎貨幣的增減。當央行向商業銀行注入流動性,增大貼現窗口放款,這就直接增加了基礎貨幣的投放,使得這一部分新增的高能貨幣能夠通過貨幣創造機制形成貨幣供給。相反,就會回收基礎貨幣,減少貨幣供給。
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通過在債券市場上進行買賣國債、回購市場上進行回購交易、發行特別國債、發行央行票據等方式吞吐基礎貨幣,從而影響貨幣供給的增減。
(9)2017貨幣創造乘數擴展閱讀
央行的貨幣政策:
央行負責執行國家選擇的貨幣政策。無論是強勢貨幣、金本位貨幣、聯系匯率制度還是貨幣聯盟,央行最基本的工作都包括建立國家幣制。當一個國家擁有自己的幣制後,就牽涉到貨幣標准化,基本上就是本票形式:本票是在某些情況下保證將票據兌換為金錢的承諾。過去通常都是金錢可以兌換固定金額的貴重金屬。現在有許多強勢貨幣,因此保證兌付不再僅止於保證兌付同幣別的相同金額。
央行之所以被稱為銀行,是因為手中握有資產(外匯、黃金、以及其他金融資產)和負債。央行的基本負債就是流通貨幣,還有銀行本身資產擔保的負債。比較不常見的狀況是,管轄強勢貨幣的央行創造新貨幣以支付負債,且理論上並無金額上限。
多數央行會直接(貨幣聯盟的央行採行此法)或間接連動他國貨幣。在間接的狀況下,央行利用握有的外幣以固定比率穩住本國貨幣;使用此機制最值得注意的國家和地區為香港和愛沙尼亞。
在強勢貨幣國家,掌控貨幣者以貨幣政策作為達成目標利率或其他目的的快速手段。
⑩ 中央銀行可以完全控制貨幣供給嗎為什麼
1、從技術性和可能性上來看,央行對存款貨幣銀行補充存款准備的能力可以是無限的,從客觀經濟過程來說,約束則是強有力的。強行支持無限制的貨幣創造,則會促成通貨膨脹。現代經濟理論認為,貨幣供給量實際上是一個特殊的內生變數,即不完全受中央銀行控制,而是由經濟主體決定。
2、商業銀行通過創造派生存款來創造信用貨幣, 其業務決策影響貨幣乘數及貨幣供給量。
3、除法定存款准備金政策外,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和再貼現業務調控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來調整貨幣供應量的作用,並不直接或者說並不十分管用。存款貨幣銀行不需要補充准備存款時,中央銀行想支持存款貨幣銀行增加准備存款,也無從發揮這樣的能力。
特點:
①通貨雖然由中央銀行供給,但中央銀行並不直接把通貨送到非銀行部門手中,而是以商業銀行為中介,藉助於存款兌現途徑間接將通貨送到非銀行部門手中。
②由於通貨供給在程序上是經由商業銀行的客戶兌現存款的途徑實現的,因此通貨的供給數量完全取決於非銀行部門的通貨持有意願。非銀行部門有權隨時將所持存款兌現為通貨,商業銀行有義務隨時滿足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兌現需求。如果非銀行部門的通貨持有意願得不到滿足,商業銀行就會因其不能履行保證清償的法定義務,而被迫停業或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