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ython的創造者是誰
Guido van Rossum,Python之父,就是他用一部英國喜劇《蒙提·派森的飛行馬戲團》(Monty Python and the Flying Circus)命名了這版門語言。1989年,他在荷蘭權創造了Python(果然名字里有Van的都是荷蘭人嗎);
1991年初,Python發布了第一個公開發行版;爾後,被無數程序員所使用。
在Python社區,他被人稱作「仁慈的獨裁者」(Benevolent Dictator For Life),在線學習據說這一名字也是取自那部電視劇。
傳說Guido當年去Google面試,簡歷上只寫了一句話:I wrote Python。結果HR沒能理解,直到面試到第10輪才反應過來這個人是python的作者,而不是只是「寫過」python程序。
這個事情的真實性含量極低,Guido去google工作的時候已經是名聲在外的業界大牛了,更太不可能要經過10輪面試。去google搜索了一下"i wrote python",發現都是國內網站上的消息。估計這多半是國內某大V在社交媒體上一時興起寫出的段子吧。
2. 殿試的創造者是誰
1、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皇帝親臨殿廷,發策會試中式的貢士,稱殿試。也叫「廷試」、「廷對」。源於西漢時皇帝親策賢良文學之士,始於武則天天授二年於洛陽殿前親策貢舉人,但尚未成定製。宋開寶八年,太祖於講武殿策試貢院合格舉人,並頒定名次,自此始為常制。太平興國八年,將殿試後的進士分為五甲。元無殿試。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2、原指參加殿試的貢士,後泛用為對士人的敬稱。《宣和遺事》前儀式:「俺姐姐有命,請殿試相見。」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胭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張殿試。」
宋代是我國科舉考試走向正規化、制度化的朝代。就進士考試而言,宋初大抵沿襲隋唐五代的做法,幾乎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只是錄取人數很少,且不舉行殿試。自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宋准榜開始確立殿試及唱名制度,到淳化三年(992年)孫何榜時採用糊名考試的辦法,科考制度遂逐步完善。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又確立了3年一次會試,並嚴格執行,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南宋滅亡。
科舉考試是封建帝王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這一制度一開始就有失公允。宋初在沒有殿試時,一般情況下一切程序均由禮部主持,最後只是將結果告知太祖趙匡胤。自有殿試以來,每科狀元的確定,也並非公平競爭的結果,有的只是取決於皇帝的一人的意志或者說是迎合了當權者的政治需要,這在宋代科舉制度產生、發展與完善的過程中都有所反映。
一、 殿試始於宋准榜
開寶六年(973年)三月初七,新錄取的進士宋准等10人及其它諸科錄取的28人一起到講武殿謝恩。通過當面對話,趙匡胤覺得進士中的武濟川、「三傳」學究中的劉睿知識淺陋,回答問題時張皇失措,牛頭不對馬嘴,就下令將他們刷掉了。這科是翰林學士李昉擔任權知貢舉(即臨時負責科舉考試之事),而武濟川是他的家鄉人,因此趙匡胤很不高興。
事後,未被錄取的徐士廉等人又擊登聞鼓(古代帝王為了表示聽取臣下的冤情或諫議,懸鼓於朝堂之外,允許臣民擊鼓直接向皇帝反映問題),狀告李昉賣人情,取捨不公允。趙匡胤就這個問題征詢翰林學士盧多遜的意見,盧說:「我也聽到不少議論。」趙匡胤就命令貢院將考完了3場而落選的人造冊上報,結果進士及諸科共報上來360人。
三月十九日,將這些人全部召見,選了195人,其中包括徐士廉。加上宋准等已經錄取的38人都發給卷紙,另外再考一場詩賦,並另委考官主持其事。兩天後,趙匡胤親自到講武殿批閱試卷,共錄取進士26人,其他「五經」、「三禮」諸科共101人,都賜及第。宋准、徐士廉均在進士科錄取之列,仍以宋准為榜首。並且,賜給宋准制錢20萬以舉辦慶祝宴會。李昉則被貶為太常少卿,和他一起主持試事的其他官員也都受到了處罰。
從此,殿試就成了科舉考試的一道必須經過的程序。
二、 黜快手孫何成「三元」
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 (989年),頻頻舉行科舉考試,且多以最先交卷者為狀元。這種方式有意無意地沿用了30年,共產生了22位狀元。楊礪、宋准、王嗣宗、胡旦、蘇易簡、王世則、梁灝、陳堯叟等都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他們皆因搶先交卷而成了狀元。其中楊礪、王嗣宗、蘇易簡、陳堯叟後來還成了頗有政績的掌權人物。
文思敏捷、下筆千言固然是人的才氣的一種體現,但僅以此確定名次高下,終究有失偏頗。再說,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狀元,而一當了狀元,不僅名氣大、入仕起點高,而且以後陞官也比別人快得多。這樣,繼起的讀書人准備考試就只在寫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質量,更不肯認真在積累知識上下功夫。有的士人甚至相互吹捧,哄抬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價,以製造知名度。已經有了應試資格的舉子以此為榮,准備應試的學童也群起仿效,逐漸形成一種華而不實的文風,影響十分惡劣。一些有見識的朝臣看出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就一再向太宗上奏章。太宗還算是個勇於納諫的君主,很快就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危害性,便立即改變做法,決定不再以行文的遲速作為決定名次的標准。
淳化三年(992年)二月,又要舉行會試了,太宗還採納了莆田人陳靖的建議,制定了「糊名考校」的辦法。這科應試者共1.3萬人,這不但是宋代開國以來的空前盛況,也是隋唐五代300多年來所未曾有過的。太宗深感這是個扭轉風氣的好機會,就命令考官們仔細閱卷,認真治一治爭先交卷、草率成文的浮華之徒。
會試考3場,第一場考官們就來了個下馬威,出的題目冷僻。出題之後,許多考生都模不著頭腦,紛紛要求考官們加以說明。這在以前歷次都是允許的,可這次卻得不到回答。不少一向自詡「才思敏捷」的考生,這次竟也遲遲不能下筆。
不過,人那麼多,總還有快手。年僅17歲的江南考生錢易,不到中午已經做完答卷,第一個出了場。這次,他可撞在槍口上了。考官們心照不宣、矯枉過正地連卷子都不看,用紅筆一抹,當作廢卷子拋棄在一旁,並取消了他參加第二、三場考試的資格。
會試的結果是:一位已經頗有些名氣但文思相對遲澀的河南舉子孫何當了「省元」(「省」,乃唐宋時中央部門的名稱;唐宋會試由尚書省主持,故又稱省試,第一名稱 「省元」)。快手錢易被黜落,而速度較慢的孫何反而受重視,一些向來以快為榮的考生都還只當是偶然現象,根本沒有料到這是太宗有心要懲治單純求快的人。因此,以李庶幾為首的一批通過了會試的快手們對孫何奪取省元很不服氣。他們特意聚集在京城一個著名的餅子店裡進行寫作比賽。揚言誰在廚師烙好一張大餅的時間內完成一韻詩,誰就是高手。吵吵嚷嚷,呼呼叫叫,旁若無人。
他們哪裡知道,這件事很快就傳到朝臣們耳朵里了。大臣們對這些人更加厭惡。待到殿試時,太宗親自擬了一道更為冷僻的題目,從《莊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個字作為賦題,決心再給快手們一點厲害瞧瞧。
殿試開場了。李庶幾還沒有完全弄明白題意,就急急忙忙胡亂湊了一篇,別人還在冥思苦想之時,他已搶先交了卷。他的同夥們一見,也就不敢細想,一個個隨意亂扯,紛紛成篇出場。李庶幾滿以為這回狀元是穩拿了。他的崇拜者也跟著一味地吹捧,更使他自我陶醉。還沒等傳臚(宣布殿試名次的儀式)、張榜,他就讓僕人大肆張羅,為慶賀自己狀元及第做准備。在確定名次時,朝臣們將他們在餅店搞比賽的事一五一十對太宗說了。太宗大怒,下令將他黜落,並且罰他兩科之內不許參加殿試。最後的結果是:搶先交卷者紛紛落榜,「文思苦遲」而「文理可觀」的孫何又中了狀元,而且在宋代狀元中首創了連中「三元」的奇跡。從此,以答卷的遲速決定名次的辦法也就取消了,這一改革是合理的。
李庶幾咸平元年、二年接連兩科都未能參加殿試(此前有5年停止科舉),直到咸平三年(1000年)陳堯咨榜才以省元及第。
錢易雖被黜落,卻因此出了大名。他後來重新參加開封府的選拔考試,又想爭第一而引起一場大爭論,驚動了朝廷。經過反復討論與復試,結果排名第三。這時蘇易簡在太宗面前極力稱贊他的才華,太宗很驚喜,打算招他為 「白衣卿相」,但很快因繁雜的政務而淡忘了。咸平二年(999年),他終於進士及第,在真宗朝很受重視,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負責起草朝廷文告、命令等)。
殿試,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金代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元工分一、二、三甲,兩榜。蒙古、色目為一榜,漢人、南人為一榜。前三人賜進士及第,為一甲;余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為二、三甲。明清沿元制分三甲,但不分二榜。
其程序大體如下:試前須復試,在紫禁城內的保和殿應試。復試畢,於四月二十一日應殿試,也在保和殿。殿試只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制策題目,清初用時務策一道,題長二、三百字,所詢一二事;康熙以後,題長達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 ,改由讀卷大臣密議八條中圈出四道為題。策文不限長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間的書寫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數限制,特別強調書寫,必須用正體,即所謂「院體」、「館閣體」,字要方正、光園、烏黑、體大。從某種角度來看,書法往往比文章重要。殿試只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至閱卷日,分交讀卷官8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各加「○」、「△」、「\」、「1」、「×」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為佳卷,而後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欽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二甲若幹人,占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幹人,占錄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後由填榜官填寫發榜。一甲三人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次,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
3. 文字的創造者是誰
文字的創造者是倉頡,
倉頡造字
是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之一。
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
只是傳說
,
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4. 新浪的創始人是誰
王志東是新浪的創始人,茅道臨是新浪的推動者,汪延是新浪的開 拓者
---------------
現任北京點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
1989年,進入北大方正集團從事專業開發工作。6月,獨立研製出國內第一個實用化Window3.0,被選為北大方正當年七大成果之一。
1990年6月,轉入北大方正負責產品二次開發與新產品研製工作。
1992年4月,和同學創辦新天地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任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獨立研製成功"中文之星"中文平台軟體。
1993年12月,得到四通集團500萬港幣投資創辦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任總經理。
1997年,為四通利方公司引入650萬美元的國際風險投資,成為國內IT產業引進風險投資的首家企業。
1997年,被評為北京市第三屆「科技之光」優秀企業家。
1998年12月,四通在線完成了與美國華淵資訊的合並,創建新浪網。自此長期擔任四通利方與新浪網的總裁兼CEO,並領導新浪網成為全球最大中文門戶網站,並於2000年在NASDAQ成功上市。
2001年6月,被公司董事會集體解職
2001年12月創辦北京點擊科技有限公司,面向企業信息化和電子政務領域,開發並推出「競開協同應用平台」,點擊科技基於「競開協同應用平台」推出的第一個產品是「競開協同之星」。
2006年,王志東點擊科技開發lava-lava即時通訊工具。
5. 搜狗的創始人是誰
張朝陽
搜狗是搜狐公司的旗下子公司,於2004年8月3日推出,目的是增強搜狐網的搜索技能,主要經營搜狐公司的搜索業務。在搜索業務的同時,也推出搜狗輸入法、免費郵箱、企業郵箱等業務。2010年8月9日搜狐與阿里巴巴宣布將分拆搜狗成立獨立公司,引入戰略投資,注資後的搜狗有望成為僅次於網路的中文搜索工具。
1995年11月1日,張朝陽博士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回歸祖國。次年8月,依據風險投資創辦搜狐的前身「愛特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1998年2月,愛特信推出搜狐,中國首家大型分類查詢搜索引擎橫空出世,搜狐品牌由此誕生。「出門靠地圖,上網找搜狐」搜狐由此打開了中國網民通往互聯網世界的神奇大門。 1999年,搜狐推出新聞及內容頻道,奠定了綜合門戶網站的雛形,開啟了中國互聯網門戶時代。 2000年7月12日,搜狐公司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從一個國內知名企業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品牌。2000年,搜狐收購中國最大的年青人社區ChinaRen校友錄,樹立國 搜狐logo
內最大的中文網站地位。2002年第3季度,搜狐公司在國內互聯網行業首次實現全面盈利,這是中國互聯網發展進程中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帶動了中國概念股在納斯達克的全面飆紅。 搜狐新聞和內容頻道已成為主流人群獲取資訊的最大的平台;搜狐龐大的的社區體系,包括搜狐社區和ChinaRen社區,是年輕人休閑娛樂的主要平台;搜狗也已成為新近崛起的擁有最新技術的搜索引擎。搜狐已經初步實現了從創立伊始搜狐確立的「讓網路成為中國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理想。
以上信息來自搜狗網路和搜狐網路。
如想了解的更加詳細建議你直接到以上的兩個網路中查找。
6. 搜狐的創始人是誰
張朝陽。
搜狐龐大的社區體系,包括門戶網站sohu、青年社區、網路游戲信息和社區網站、北京最具影響力的房地產網站、國內領先的手機WAP門戶、具有最領先技術的搜索搜狗、國內領先的地圖服務網站圖行天下七大網站。
7. 搜狐網的創始人是誰
張朝陽,陝西省西安市人,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8. ChinaRen的三位創始人是誰
陳一舟、
周雲帆
及楊寧
------------------------------
ChinaRen.com公司於1999年由陳一舟、周雲帆及楊寧三位斯坦福大學的同學合作創辦,在短短一年的創業過程中取得了非凡的業績,創造了中國第一個最大的年輕人社區。
搜狐公司總裁張朝陽說:「搜狐的優勢在於所提供的全面內容及搜尋服務,而ChinaRen.com的優勢 則在於凝聚力強的社區服務,兩間公司正好互相配合。我們的用戶基礎亦沒有重疊,搜狐有一個廣大的用 戶群,而ChinaRen.com則擁有忠實的城市年輕用戶。」 ChinaRen.com總裁及創辦人陳一舟先生說:「我們計劃通過結合兩間公司強大的技術隊伍,努力開 創新的網路科技,迎接中國互聯網市場的挑戰,以保持我們的市場領導地位。」陳先生補充說:「兩間公司的管理層返回祖國,對國家的發展作出大力支持,因此我們只專注於中國市場的挑戰和需要,而非服務全球整個亞洲人社區這個無法達到之目標。中國大陸的人口超過10億,對我們來說,已是一個極為龐大市場。」 另據報道,ChinaRen.com的最大機構投資者高盛公司亞洲執行董事Shirley Lin說:「「我們投資ChinaRen.com是因為我們對中國互聯網市場的潛力及這間公司的管理層充滿信心,對於現時能成為新搜狐公司的股東,亦感到驚喜。」
9. 搜狐創始人是誰
創辦人: 張朝陽
搜狐前身: 愛特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 1998年2月
上市: 2000年7月12日
10. 漢字的創造者是誰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白水縣陽武村人,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里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 倉頡,歷來被人們尊為「文字始祖」、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人物。 你是否知道,那外國人猜不透玄機的方塊漢字是誰造出來的?在白水縣,有一個婦孺皆知的名字--倉頡,白水人祖祖輩輩把倉頡尊稱為「倉聖」。但是如今,倉頡和那些關於他的傳說還不為人所廣知。 關於倉頡造字,在白水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遠古時候,蒙昧未開,人們都用結繩的辦法錄史記事。那時候,倉頡還姓侯岡,是黃帝的史官。由於記錄史實的結繩形狀奇異,年久月深難以辨識,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