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們如何才具有創造力
讓我好奇的是一個初生的嬰兒看世界的方式與我們成人會不會不同?動物的嬰兒尤其是靈長類動物初生的時候,她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會與人類嬰兒不同嗎?如果不同,那麼這個差異是什麼決定的呢?如果相同,那麼我們又是如何失去了這些曾經擁有的,可能來自上帝與生命的自然屬性賦予我們的能力。猜想動物是以自在的方式看待自然的,因為動物缺少成形的言語,僅有的言語(如果可以稱為言語的話)只是用來表達感受,情緒,態度,而非用來對外部世界的描述。東方的哲學並不認為思想是一個高級別的東西,思想是由心智、心靈滲透出來的一種可言語的東西,但它不是心智的全部,更不是心靈的代表。只有把「心」變大,滲透出來的思想之水才能泉涌勃發。那麼思想的容器是什麼?首先是言語,因為一個成形的思想大多都是言語化的,第二是邏輯,思想一定是一種有內部連接與彼此求證的言語流,這個邏輯多半是因果的、線性發展的。第三是理性,理性讓我們刪除思想中不確定的部分,留下被人類理性接受的部分。這很像一個奶牛(心智心靈)分泌出原初的乳汁(思想),言語、邏輯、理性是或者是過濾乳汁的篩子,或者是摻入思想中的水,甚至是沙子,三氯氰胺。在言語能力不發達的民族、土著與居住在遠離文明發展的人群里,似乎他們都有自在形成的,豐富的非言語交流形式,這些交流形式甚至是與動物、生物共有的形式。記得澳洲電影《鱷魚鄧迪》,這傢伙把耳朵貼近地面就能判斷兩公里外跑過什麼樣的動物,一隻蒼蠅爬在牆角,他會產生有生命存在的感覺。那麼,文明的人們是如何失去了這些功能。生物的能力存在用進廢退的特徵,一個孩子在未曾理解言語之前,對外部的知覺是以天賦的生命自在的方式來獲得的。言語的學習促進了他知覺的分類與識別,這些能力的好處是讓一切復雜的,被差異構成的,復雜的感覺信息被快速的結構化與簡單化,蛻變成一種以通約信息與非差異信息構成的認知模型,並形成一種刻板模化的認覺反應。由於言語中存在結構與邏輯,言語的結構就成為認知與思想的結構。言語的好處當然是為了人與人的建構交流目的,把個體的人與他人連接起來。壞處是人不再以自然的眼光看待自然,而是以言語化的,分類的眼光在甄別自然。加上言語中的文化傳承,價值定義與理性主義,思想的容器就此而生。如果我們相信所有的創意都是人類重獲天賦的知覺能力,那麼創意一定是在非語言,非結構,非理性的情境中才能產生事實也是如此,一個新生嬰兒看到人在飛,或外星人,她一點也不會驚奇,她把一切可感知的東西都接納為自在的。成人卻不同,會嚇過半死。因為知覺的模型一旦建立,它會自自然然的把不符合知覺模型的信息篩掉,視而不見,只抽取符合模型的部分來反應,要麼就是驚詫反應。可以說,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她對外部世界信息敏感性逐步衰減到適合人類社會信息能力的過程。一歲前的孩子對色彩、結構有極其敏銳的分辨力,當她被家長教導色彩、圖形後,對顏色的細致色彩差異的識別能力就消失了。一個被海的聲響培植起來的鋼琴師(海上鋼琴師)要比一個被人類教化出來的琴師更具有敏感與創造力。讓孩子過早接觸言語與知識是人類失去創意變得乏味的主要原因。現在是一個創意經濟的時代,創意經濟一定不能使用經典的線性經濟理論系統,對建築學的創意,也一定不能依靠經典的力學與歐幾里德的幾何定義,思想的創新當然也不能依靠大腦原有的邏輯。混沌的、復雜的、非歐幾何的、非線的、反方向的、反習慣的、非理性的、甚至非人的思維才是創意可以像大樹般茁壯成長的土壤。一個外星人的所作所為對我們來說都意味著創意,因為他的內心結構與知覺與人類不同,所以,真正的創意可以簡約的稱為像外星人那樣思考。對人類來說,如何保護我們作為生物天賦的知覺能力不快速衰減就是維持人類創造性唯一有效的方法。要達成這一目的,不要讓孩子過早說話,不要讓七歲以下的孩子認字、學算術、有好壞與對錯感。讓孩子在自然環境中長大,接受不同的信息刺激。尤其在孩子的初始狀態,兩歲以前,父母盡力減少言語交流,減少成型文化對孩子過早侵蝕,減少人類音樂、藝術、美學的結構、類型過多污染孩子自在的審美,讓孩子有時間以自然的方式感知這些東西,形成更自然的認知模型。等七歲以後,理性的、知識的、言語的信息再進入孩子的意識時,孩子已經形成了多重的感知能力與與自己個體相關的經驗信息庫,那麼科學的結構可以用並存的方式而費用替代的方式進入人的意識領域。這樣的孩子在成人後,不管在那個領域都會是一個充滿著創造力的人。
⑵ 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使用是啥句型
當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使用的時候,不一定是什麼樣的句型,因為這兩個都屬於詞語而詞語可以用任何的組合方式用在一個句子當中。
⑶ 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的事實論據
創造力是指產生來新思想,發現源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有以下幾個方面:
1,變通能力: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
2,反應靈敏性: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
3,思維獨特性: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
4,創造力與人格特徵也有密切關系
⑷ 信長之野望14 創造性有什麼用
創造性分為三來種:創造,中道,保守自。
這3種都有自己的政策,創造性屬於創造的不能用其他的政策,同理其他兩種也不能混用。另外,有一些政策是通用的,例如傳馬制,遠交近攻等。創造性可以在城下町建造建築來增加或減少。
⑸ 求幾個培養創造力的題目(問題+答案)
1、假如我們在雪地里迷了路,身上一無所有了,有哪些求救方法?
——版用腳睬出SOS標記權等。
2、有一棵長在沙丘旁的大樹,樹的根部有一個一公尺深的、碗口一般大的洞。一天,你和幾個同學在將一個鉛球掉進了洞里。周圍只能找到一根一公尺長的木棍,沒有別的可以利用的工具。請問,怎樣取出球,有哪些方法?
——用木棍挖洞邊的沙。。。
3、有一個籃球運動員,只穿了一條運動短褲,戴了一塊手錶,在球場上練習投籃。這時有個人送給他20個雞蛋。打完球,沒有任何裝雞蛋的東西,也找不到人幫他拿,他該怎麼辦?
——把籃球的汽放掉用籃球裝蛋。。。
⑹ 為什麼要有創造力作文800字
近日看《讀者》雜志,發現現代人談論教育的多了,不管是教育專家,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都喜歡談談教育,談當然是好事,而談的時候,大多是對現行教育制度的批判,而很少考慮到教育制度不過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任何一種教育制度,不論它有多少弊端,只要它存在,它就有其「合理性」。人們批判教育最多的是現行的教育制度扼殺了人的創造潛能,培養出來的人不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不適合我國改革開放的需要。人們都覺得有必要對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但究竟怎樣改,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育行政部門也正在著手教育改革,希望通過改革用人制度和新課程標准來進行一場「教育革命」。但我想他們所做的一切都不過是良好的願望而已。因為任何一場改革,脫離社會大背景的話,都無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變革。
我們現在要問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有創造力?」或許面對這個問題,你能講出一大堆理由,並且可以從理論上論證我們為什麼要有創造力,但我們問這個問題不是故意與教育改革者們作難,也不是為了引起什麼「效應」,而是通過對這個簡單問題的回答,正視我們的社會現實。
首先我們從家庭出發,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空間,也是他們接受啟蒙教育的地方。在家庭中家長很少要求孩子有什麼創造力。在他們看來,孩子要想在社會立足,要想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被淘汰,就必須下大力氣給孩子找一個接受良好教育的環境,而家長看重的所謂「良好教育的環境」不過是那些升學率比別人高的學校,從教育的實用性來看,這個標准絕對是有效且有用的。但從培養的人的創造力來看,卻未必有道理。因為升學是以分數作為唯一標準的,分數高,你就能上好的大學,分數低,你就不能上好的大學,甚至不能上大學。在這里有一個問題,我們必須澄清,分數高不等於他的綜合素質高,不等於他的創造力高。正因為分數不能與綜合素質、創造力劃等號,所以這「良好的教育」可能並不良好。可為什麼家長還那麼看重升學率呢?那麼希望孩子考上大學呢?原因在於我們的社會機制出了問題。當招聘單位動輒在招聘條件加上「必須大專以上學歷」這個「硬指標」時,你能怪家長那麼看重分數在教育中作用嗎?一張文憑定終身,這就是我們目前的教育現實,如果希望孩子在走上社會的第一步就不落後於人,就必須看重孩子上的是否是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實驗班和尖子班。因為生存的原因,家長都十分注重孩子的學校教育,卻很少關心孩子的勞動觀、道德觀、價值觀、生理與心理、潛能與創造力等這些被學校教育忽視的問題。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成為現代中小學生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由於家長一切家務全包,大事小事全抓,孩子的真實人生已被架空成他們的希望之苗,加上沒有社會活動的空間,孩子們已經完全成為考試的「機器」,不需要勞動,不需要道德,不需要創造力,只需要聽父母的話,好好的學,將來考一個大學。這樣的人生,是多麼單調而乏味。試想一切創造都源於勞動,沒有勞動,又哪來的創造力,一切快樂與痛苦的人生體驗都是在勞動與生活中獲得的,我們的所有道德觀念也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在我們的人生體驗中獲得的,如果沒有了人生體驗,我們哪來的創造力,哪來的良好道德,又如何能形成我們的「綜合素質」。如果一個人除了考試,什麼不會,什麼深刻的體驗也沒有,那還叫什麼人生?在家裡,孩子不會洗衣服,不會做飯,不會修理傢具,不會整理房間,不會……這樣那樣,還會有創造力嗎?創造力的培養是在一件件小事中通過親自動手才可以獲得的,一個孩子除了會握筆寫字,會背書本的東西,而其它什麼都不會,就不會有創造力。可以說在家庭中我們不需要孩子有創造力。
那麼在學校呢?在學校里,學生花的時間大部分是用來聽、寫、背、考。而讓他們自己動手學習的機會極少。學校要升學率,老師要分數,學生要死記硬背,誰看重學生的創造力?每次學生考試結束,老師都用標准答案來給學生打分,只要不符合標准答案,你做得再有道理,也沒有用。整齊劃一的標准答案扼殺了學生多少創造力呀?長期的訓練,硬是把活生生的學生變得死氣沉沉、老氣橫秋,硬是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扼殺在單一思維模式里。為了分數,學生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對課本提出質疑,不敢頂撞老師,不敢提出自己有價值的判斷和解決問題的方案,生怕自己通過深入思考的答案因不符合標准答案,而失去不應失去的分數。語文課本來是最有趣的學科之一,優美的文學帶給我們多少美麗的遐想與情感體驗,可是現在的語 文老師硬是把文學分解得支離破碎,如醫學實驗室里被解剖的屍體,一點生氣也沒有,讓人不忍卒讀。作文課應該是學生展開想像翅膀的自由天空,可是為了得一個高分,不至於讓評卷的老師把自己的作文看作是消極或沒有思想性,硬說一些連自己也不敢相信的話。當作文不能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這種作文還是不作的好。再看數學,除了死背公式,生搬硬套外,你幾乎不能憑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設想一種可行的方案。雖然現在
⑺ 創造的創造力
創造力是與創造緊密相關的概念。一切創造都源於人類高超的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是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創造力構成可歸結為三個方面:
⑴ 作為基礎因素的知識,包括吸收知識的能力、記憶知識的能力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造力的基礎。任何創造都離不開知識,知識豐富有利於更多更好地提出創造性設想,對設想進行科學的分析、鑒別與簡化、調整、修正;並有利於創造方案的實施與檢驗;而且有利於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這是創造力的重要內容。
⑵以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核心的智能。智能是智力和多種能力的綜
合,既包括敏銳、獨特的觀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和靈活自如的操作力,也包括創造性思維能力,還包括掌握和運用創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這是構成創造力的重要部分。
⑶創造個性品質,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素質。優良素質對創造極為重要,是構成創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創造力的行為表現有3個特徵:
1)變通性
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
2)流暢性
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
3)獨特性
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聚合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既需要發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
另外,創造力與人格特徵也有密切關系,綜合多人研究的結果表明,高創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徵:興趣廣泛,語言流暢,具有幽默感,反應敏捷,思辨嚴密,善於記憶,工作效率高,從眾行為少,好獨立行事,自信心強,喜歡研究抽象問題,生活范圍較大,社交能力強,抱負水平高,態度直率、坦白,感情開放,不拘小節,給人以浪漫印象 創造力的培養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激發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特別是創造性想像,以及培養善於進行變革和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
②重視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③培養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
④培養急驟性聯想能力。急驟性聯想是指集思廣益方式在一定時間內
採用極迅速的聯想作用,引起新穎而有創造性的觀點。 創造力實踐在商業實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當今商業時代,商業競爭日益加劇,創業並獲得財富成功不僅需要創業者個人的艱苦奮斗,更需要有別出心裁的創造力實踐並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商業成功需要有經典的創意,需要有獨特的點子。比如中國瓜果書創意產業基地的創業成功並在創意文化產業尤其是創意瓜果書、花果書領域處於行業領導者,很大程度在於該基地獨特非凡創造力實踐。該基地開創性的設計研發出可以長出瓜果的書,從而顛覆了書本只能用來看的傳統視點,從而打造出可以用來種的並且能從書中長出花花草草,瓜瓜果果的有機書。這是典型的創造力實踐典範,打破常規,破舊立新並富於首創精神。
⑻ 富有創造力的發明的事例。也就是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的事例,要詳細,
了像伽利略、牛頓的例子就要要
⑼ 為什麼說中國人缺少創造力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仍在不斷完善,但還略顯不足,不太好,沒有改進,創造力對當代發展十分重要。
⑽ 人類的創造力如何起源是什麼說明文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直到4萬年前,早期人類才開始突破自身一成不變的思維定勢。但近年的考古發現揭示,我們的祖先在此之前便迸發出智慧之火。早在幾十萬年前,人類的創造力便在生物學與社會學兩方面因素的推動下嶄露頭角了。
從《蒙娜麗莎》、莫扎特的名曲到NASA發射台上的宇宙飛船,這僅僅展現了人類漫長創造史的一小部分特徵——人類擁有創造新事物,及持續提升設計與技巧的能力。「現代人類是非凡的發明者,我們的技藝越來越高超。」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考古學家漢希爾伍德(Christopher Henshilwood)說。
我們是如何獲得這看似無限的創造能力的?這是科學研究的熱點。我們並不是一直都擁有這么敏銳的創造力。雖然約在600萬年前,人類便出現於非洲,但在起初的約340萬年裡,早期人族成員幾乎沒有留下什麼可見的新發明。在之後的某一時刻,遷徙的人們開始使用石錘擊打水中的鵝卵石,來製作切削工具。毋庸置疑,這是一項別出心裁的發明,但緊接著是一段冗長的瓶頸期——這期間鮮有發明,我們的遠祖160萬年的時間里,都在使用同樣的石斧,改進極為有限。「這些工具確實算是老古董了。」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的考古學家麥克布里雅蒂(Sally McBrearty)說。
那麼,人類大腦究竟是在何時,開始在技術和藝術上產生一些創新性的想法的?直到不久前,大多數研究人員還認為,4萬年前,人類剛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時,智人在歐洲引發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發明熱潮——時尚的貝殼項鏈、石洞壁上畫有歐洲野牛及其他冰河時代動物的精美壁畫,以及一系列新的石質和骨質工具。這些發現推動了一個流行理論,即當時的隨機基因突變使人類的認知力產生了突發性飛躍,點燃了創新的「大變革」。
然而,一些新出現的證據,對「突變理論」提出了質疑。過去十年中,考古學家發掘出一系列來自遠古的、藝術與先進技術(當然,這里的先進是相對的)存在的證據,這說明人類產生創新性想法的時間,要比我們之前估計的早得多:甚至在智人還未出現,也就是20萬年以前人類大腦就已經擁有這種能力了。不過,雖然我們的創新能力出現得很早,但人們仍在醞釀了千年之後,才在非洲及歐洲將其轉變為取火能力。這些證據揭示,我們的創新能力並不是在人類進化史晚期突然爆發的,而是經過數十萬年「細水長流」般的累積,在一系列復雜的生物學及社會學因素作用下才得以出現的。
人類到底從何時開始突破常規思維,又是什麼因素最終點燃了人類的智慧之火?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像閱讀偵探小說一般,抓住幾個關鍵線索,然後從其中那個表明人類創造力起源時間的線索出發,開始這趟探索之旅。
更早期的發明
長期以來,考古學家都認為,使用符號是現代人認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標,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人類有使用語言的能力——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志。因此,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精美壁畫暗示,當時的人能如我們一般思考。但近來,研究人員開始在考古記錄中尋找其他現代行為的來源,並發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線索。
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考古學家沃德利(Lyn Wadley),一直致力於研究古人類的認知能力。20世紀90年代,她開始發掘西布度洞穴(Sibu Cave),該遺址位於南非德班北部約40公里處。兩年前,她和團隊在那裡發現了一層奇怪的白色纖維質植物膜。對沃德利來說,這塊蒼白易碎的物質就像一張用燈芯草和其他植物(這幾種植物常常被後人鋪於地上就座或就寢)製成的古代的寢具。但這層膜也可能是風吹落葉形成的。唯一能鑒別它們的方法,就是將這個東西完好無損地放入保護性石膏護套中,並帶回實驗室檢驗。「我們花了三周製作石膏,」沃德利說,「那段時間我脾氣很不好。我不停地想,『我是不是在這里浪費了三周時間?』」
但這一次,沃德利「賭贏」了。2011年12月,她和同事在《科學》雜志撰文稱,西布度穴居人於7.7萬年前便開始從木本植物中選擇樹葉,用於製作寢具——比之前報道的例子早了將近5萬年。然而,最令沃德利驚訝的是,穴居人對當地植物非常了解。分析報告顯示,樹葉選自厚殼桂屬科植物,一種具有天然防蟲效果的樹,可以驅防那些目前攜帶致命疾病的蚊子。「這對於人們就寢是十分有利的,特別是居於河畔之人。」沃德利評價道。
然而,西布度居民的創造力並不僅限於此。他們很可能已經會利用陷阱來捕捉小羚羊,因為在發掘地有少量這種羊的骸骨。從洞穴中發現的一些石錐的尺寸、形狀以及磨耗圖紋來看,他們也會製作弓箭,以狩獵更危險的獵物。而且,西布度獵人還會調制多種非常有價值的化合物。沃德利團隊試圖復制出這種膠粘劑。他們把實驗結果公布在了《科學》雜志的撰文中,並總結稱,西布度居民很有可能在7萬年前就已是「成熟的化學家、煉金術士及煙火技工」。
近期,研究人員在南非其他地區,也發現了一些早期發明的蹤跡。舉例而言,距今10萬年至7.2萬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Blombos Cave)的原始人能在大塊的赭石上雕刻花紋;製作用於裁剪獸皮衣服的老式骨錐;用光彩照人的珍珠貝殼鏈裝扮自己;他們還創建了一個藝術工作室,用來研磨紅赭石並將其存放於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容器內,該容器由鮑魚殼製成。在西面的平納克爾角遺址(Pinnacle Point),人們早在16.4萬年前就能改變石頭的結構。他們將當地的一種低等石(硅結礫岩)燒制後,轉化為一種光亮易碎的物質。「這些行為是我們在10年前無法想像的。」漢希爾伍德評價道。
即使是我們遙遠的祖先,也會萌發新的想法。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古人類學家賽摩(Sileshi Semaw)帶領的團隊,在衣索比亞的卡達戈納河畔附近的兩個遺址內,發現了已知最早的石器——260萬年前,由南方古猿驚奇種或同時期人科物種打制的石斧,可用於剝離動物屍體的肉。這些工具對我們來說十分簡陋,「但在一個僅由自然物質所組成的世界裡,想像新事物及將其付諸實現的能力便幾乎成了魔法。」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認知科學家嘉寶(Liane Gabora)和紐約大學心理學家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在《劍橋創造力手冊》一書中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