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東西漢發明

東西漢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28 09:45:32

① 東漢時期的張衡,發明的東西有哪些

渾天儀,地動儀,侯風儀,獨飛木雕,土圭(日影器)、活動日歷等。
張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發明就是「地動儀」了。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曾任尚書和河間相等職。他「天資氵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在地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地動儀」(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學方面,他發明創造了「渾天儀」(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察星象的天文儀器,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於日之所照」的科學論斷。在文學方面,他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星。名著《東京賦》和《西京賦》,合稱《二京賦》,描寫了東漢時期長安和洛陽的繁華景象,諷刺了官僚貴族荒淫無恥的寄生生活。《南都賦》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南陽郡的社會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間風俗。此外還著有《定情賦》、《同聲歌》、《思玄賦》、《歸田賦》、《四愁詩》等30餘篇。在地理學方面,他繪制有完備的地形圖,並研製出了「記里鼓車」、「指南針」等。在數學方面,他著有《算罔論》,並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間。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圓周率雖稍有誤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這樣精確的計算,不能不使人們感到驚嘆。他的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在氣象學方面,他製造出了「候風儀」,是一種預測風力、風向的儀器,比西方的風信雞早1000多年;在機械學方面,他製造的「獨飛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還製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動日歷等;在藝術方面,他居東漢時期著名的六大畫家之首。張衡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也是留給整個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張衡真的不愧是世界上公認的光彩奪目的科學家之一和文學的雙子星

② 兩漢和南北朝有哪些發明

農業:
兩漢時,牛耕廣泛使用,並有了改進,出現了兩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鐵農具和牛耕都向邊疆傳播;西漢時發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了播種機械耬車。
手工業:
兩漢,能織出錦、綉、羅、紗等許多品種;西漢的長安、臨淄等擁有全國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以及絲綢之路大量絲綢遺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說明漢代絲織業的成就。絲織業的發展,為著名的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物質條件;漢代時棉織業產生,如新疆地區種植棉花;會嵇地區出產的葛,是當地著名的越布漢光武帝將它列為貢品。西漢發明了造紙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紙; 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宛和鞏是著名的冶鐵中心;漢代時發明了擼、舵和布帆,還使用錨,表面造船航海技術已經成熟;

南北朝 馬鈞擅長機械應用,提升生產量,製作出水轉百戲和失傳的指南車,榮獲「天下之名巧」的美譽。他改良漢代的織綾機,使織出花紋具立體感,能與蜀錦相媲美。改良漢末畢嵐的龍骨車,發明出龍骨水車來灌溉較高位的農田。現在部分梯田仍在使用。他還將發石車改造成輪轉式發石車,提升拋擊量與速度。
諸葛亮為了方便在山地棧道運輸,發明「木牛流馬」。其構造歷代文獻有異,學者一般認定為獨輪車及四輪車,目前未有確實答案。他發明可以連續發射十箭的連弩,又稱「元戎」。另外,據說源自諸葛亮設計,用於傳遞信號的孔明燈,被公認為熱氣球的始祖;據《事物紀原》載,諸葛亮也最早製造出長槍的原形,長槍最後漸漸取代了長矛。
劉徽為數學家,他自幼對數學有興趣,學習中國古代數學的重典《九章算術》。年長後於曹魏景元四年(263)著有《九章算術注》,藉由自己的註解,使其容易了解。之後劉徽又著作《九章算術注》的第十卷,即《重差》(後稱《海島算經》),這使中國測量學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③ 漢代有什麼發明至少四個

造紙術、地動儀,渾天儀、游標卡尺、古代飛行器、還有人體解剖術等。如果把漢末三國也算上,那還有軍用的發明,霹靂車、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等

④ 中國發明了哪些食物

第一種,拉麵
說到拉麵,很多人一定馬上想到日本各種有名的拉麵,但是這種食物卻是正宗的「國貨」,也就是中國人發明的。拉麵是中國北方城鄉獨具地方風味的一種傳統麵食,是山西省的名產,為山西四大麵食之一。1912年的時候才傳到日本。那是的日本拉麵館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面館的服務員都是要穿著中式服裝的,據說是為了要凸顯中國特色。至於日本拉麵溫和的口味,也是由於最早在日本的中國人大多都是從南方過去的,飲食比較清淡。
第二種,生魚片
這同樣是一種中國人的發明,在唐代吃生魚片已經非常流行,是很多王公貴族非常喜歡的一種食物。而那個時候也是日本向中國派遣使者前來學習最頻繁的時候,來自日本的遣唐使知道了這種吃魚的方式,而且覺得味道非常不錯,就把這種飲食方式連同其他文化一同帶回了日本並發揚光大。反而現在在中國吃還保留著吃生魚片這種飲食方式的地方越來越少,目前比較有名的就是順德和潮汕地區了。只不過這兩個地方吃法和日本不太一樣,用的是淡水魚,把河魚切成薄片,然後加入各種配菜,混合在一起吃。
第三種,抹茶
中國人喝茶的歷史相當悠久,而抹茶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不過當時喝的人並不多,只有貴族才能夠享用。而唐朝時開始大規模發展,普通老百姓也能喝到這種抹茶,到了宋代,達到頂峰,到了明代,抹茶逐漸在中國衰落,並不是人們不喜歡喝了,而是隨著制茶技術的發展,人們能夠喝到更好的茶葉泡成的茶。

⑤ 東漢時期的發明是什麼

東漢時期我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台監測報告地震的儀器 候風地動儀 公元105年東漢時期的蔡倫制出了蔡侯紙 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 生產工具 耕犁安裝犁壁

⑥ 西漢時期一個重大工藝發明是什麼

西漢時期的水法煉銅,是一個重大工藝發明,據《淮南萬畢術》記,「曾青得鐵則化為銅」。這是把鐵置入叫做膽水的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銅的工藝,可以在常溫下進行,它的產量並不高。另外,西漢時冶金術的發展使製造偽黃金成為可能,且有不少人曾參與此活動,故而《漢書•景帝紀》中記錄當時(前144)「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這也說明當時煉金者已眾。

⑦ 漢族是漢朝發明的嗎

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志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華夏民族統一於秦王朝,其族稱曾經改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很快被人們遺忘了。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 (《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頁。)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中國民族簡》,三聯書店1950 年版,第19頁。)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從華夏民族向漢族發展、轉化的歷史活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繼華夏民族在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的熔爐中鑄成之後,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氣貫長虹的一幕。從此以後,漢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就是漢族形成的第三階段。

就找到這個了~

⑧ 東西都是誰發明的

摘自「酎泉老人」 博客 「東西」是否源於古長安的「東、西」二市?有無更早的來源?就我接觸過的資料,清代學者梁章鉅在《浪跡續談"東西"》中論曰:
伊墨卿太守語余曰:「向聞朱石君師言世俗通行之語,但舉東西而不言南北者,東謂我儒之教,即孔子之東家某;西即彼教,謂西方之聖人,舉此二端,足以涵蓋一切矣。惜當時未聞所據何書。」余嘗私質之紀文達師,師笑曰:「石君篤信彼教,故其論如此。」然余嘗聞明思陵(指崇禎皇帝)偶問詞臣曰:「今市肆交易,但言買東西,而不及南北,何也?」輔臣周延儒對曰:「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故但言東西耳。」思陵善之。余謂周乃小人捷給,取辯一時,亦未見確鑿。《南齊書"豫章王嶷傳》:「上謂嶷曰:『百年亦何可得?止得東西一百,於事亦得。』似當時已謂物為東西,物產四方而約舉東西,正猶史記四時而約言春秋耳。
這一短文表達了四個意思:一、「東」代表儒家,「西」代表佛家的說法不足信;二、崇禎皇帝與詞臣的對話「未見確鑿」;三、南北朝時,已把物品稱為「東西」;四、因為物品產自東西南北四方,簡略為「東西」,如同歷史上把「春夏秋冬」簡略為「春秋」一樣。
崇禎皇帝與詞臣的對話,其實是說「東西」一詞源於「五行」。關於這個說法,據說最早發生在宋代理學家朱熹與老朋友盛溫如之間,故事說,朱熹在路上遇見其友人盛溫如提著籃子上街,問「上哪兒?」回答說「上街買東西。」朱熹又問:「為什麼不能買南北?」回答說不能,因為按照五行與東、南、西、北、中相配,東屬木,西屬金,凡屬金木類,籃子可盛,而南屬火,北屬水,籃子不可盛,所以只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與此相同的故事還有三個,只是時間晚到清代:一,乾隆皇帝向紀曉嵐的請教,同樣的問題,同樣的回答。二,也是乾隆,說他微服私訪翰林書院,四個翰林書生正打牌賭錢。見乾隆來到,慌忙收拾賭具放到一隻柳條筐里,乾隆故意問那柳條筐里是什麼,一個老翰林的回答也與上同。三,則是從前有一位翰林官外出京遊玩,在一個寺院里見幾個簟匠師傅從山上砍來毛竹製作竹製品,便向方丈請教:「他們在製作什麼物品?派什麼用場?」方丈連忙答道:「他們在製作花籃,用來盛東西的。」翰林不懂為什麼只能說「東西」,不能說「南北」,方丈的回答也與上同。所以,「東西」源自「五行」說版本很多,應當說很合乎中國文化的內涵,但沒有一個版本指出它始於何時,出自何處。
關於將「東西南北」約略為「東西」的說法,已故著名學者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也持同樣的觀點,而且引用了梁章鉅的那段話作為佐證。但筆者認為,此說在邏輯上仍然欠妥。「春夏秋冬」指時間,約略為「春秋」後仍指時間,其義不變。但「東西南北」指方位,約略「東西」後反指物品,其義大相徑庭。故此只可聊備一說。
那麼,「東西」一詞究竟來歷何在?有文章說,清代學者龔偉經考證後認為:東漢時,商人大都集中在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他們到東西二京購貨,俗語就說「買東」或「買西」,約定俗成,「東西」就成為貨物的代稱。筆者認為,這一說頗為接近本質,所推論的時間早至漢代,應當是「東西」一詞可信的來源,因為它可以與《南齊書"豫章王嶷傳》的記載相呼應,說明南北朝時稱物品為「東西」是合乎邏輯的,可惜筆者沒有找到龔偉的原著,未知前後所論為何。
期待能有更新的考證。

⑨ 張衡是東漢的科學巨匠,他發明了哪些東西呢

張衡不僅是東漢時期的科學巨匠,而且他還是一個天文學家,曾經發明出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眾多儀器,被大家稱之為“木聖”。

漢朝時期,官員的選拔制度是“舉孝廉”,張衡在漢和帝年間被推舉為孝廉,但他卻始終沒有接受。他覺得漢朝的王公貴族們,生活作風都太過奢侈了,於是仿照班固的《兩都賦》,作出了《二京賦》,用以諷刺朝中大臣們驕奢淫逸的生活。

⑩ 古代發明家發明了哪些東西

建築
魯班 春秋戰國 木工用的 鋸子、曲尺、墨斗、刨子、鏟子、鋪首、鑽、鑿等 魯班--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姓 公輸,名般,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建築師。魯班他有很多發明創造,如木工用的 鋸子、曲尺、墨斗、刨子、鏟子、鋪首、鑽、鑿等。攻城用的可活動的雲梯。相傳,鎖也是魯班發明的。
喻皓 北宋初年 《木經》 喻皓--亦稱預浩,是中國五代末年,北宋初年的建築師。出生於杭州,他設計的最傑出的建築是北宋國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安遠門內開寶寺中的靈感塔。他還寫了一部木工手藝的書--《木經》,共 3 卷。他有造塔魯班之稱。

數學
祖沖之 南朝 л的更精確的上下界 祖沖之--南朝的祖沖之利用劉微的割圖術提出了 л的更精確的上下界。 即3.1415926〈л〈3.1415927。
劉微 225 ~ 295年 割圖術 劉微--魏晉時期的劉微,發明了割圖術的方法,他取л值3.14。他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劉微應和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相提並論。
朱世傑 元代 《四元玉鑒》 朱世傑--中國元代數學家。1299 年編撰成中國第一本算學啟蒙,從四則運算到天元術,形成了較完整的體系。1303年,他又寫成了 《四元玉鑒》,把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這是一種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個未知數)。歐洲到 1775 年才提出同樣的解法 ——消元法。美國科學史家薩頓評價他所著的《四元玉鑒》是整個世界中最傑出的數學著作之一。
天文學
石申 戰國時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張衡 東漢時期 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 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對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天像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天大地小,他認為天殼之外還有無限的宇宙。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他測量出了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統計出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恆星約有2500顆。國際天文學會為了紀念張衡對天文學的突出貢獻,將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劉焯 隋代 《皇極歷》 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唐代 《大衍歷》 一行--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郭守敬 元代 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 郭守敬--是中國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他創制了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儀器專門測量天體使用。還製作了簡儀,現存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測定了黃赤交角。法國科學家 Laplace 提出黃赤交角變小理論,引用的根據就是郭守敬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所做的同類測量比郭守敬晚300年。
機械設計
馬鈞 三國時代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 馬鈞——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
丁緩 漢代 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丁緩——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沈括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蔡倫 62~121 紙 蔡倫—— 62~121 年,蔡倫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成功。 105 年將此發明報皇帝。於 114 年被皇帝封為龍亭侯。當時人稱紙為蔡侯紙。 12 世紀,造紙術間接傳到歐洲。 13 世紀,蒙古人用蔡侯紙在波斯發行第一批紙幣。 14 世紀,朝鮮、越南、日本也開始使用紙幣。紙牌然後經由阿拉伯國家再傳到歐洲。
畢升 1041~1048 活字印刷術 畢升—— 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杜詩 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與東西漢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