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凡是創造之中都有欣賞

凡是創造之中都有欣賞

發布時間:2021-08-28 02:36:01

⑴ 《積雨輞川庄作》和《登江中孤嶼》的主旨是什麼這兩首詩上的內容有什麼相似之處

相似處有二,一是兩個詩人仕途中都懷才不遇,既不願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對現實無能為力,出路就只剩下寄情山水或田園,跳出是非圈子這一途了。
再者,兩名詩人都有信仰,王維信佛,謝靈運崇道,都想藉由信仰超脫凡塵政治瑣事,索性歸隱去了。
1.積雨輞川庄作,積雨輞川庄〈一有上字〉作〈一作秋歸輞川庄作〉。
作者:王維
全唐詩·卷128,作品收錄於:《唐詩三百首》
全詩: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此詩是王維後期的作品。王維後期的詩,主要寫隱居終南山、輞川的閑情逸致的生活。《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他早年就信奉佛教,貶官濟州時已經有了隱居思想的萌芽。再加上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變化,他漸漸覺得仕途生活壓抑、黑暗,理想也隨之破滅。
《積雨輞川庄作》是唐代詩人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名篇,被選入清代蘅塘退士編的《唐詩三百首》。此詩描寫輞川山莊久雨初停時的景色,前四句寫詩人靜觀所見,後四句寫詩人的隱居生活。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2.登江中孤嶼
朝代:南北朝
作者:謝靈運
原文:
「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
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
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
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
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
想像崑山姿,緬邈區中緣。
始信安期術,得盡養生年。」
首四句寫詩人游江北探尋新異勝境的急切心情。謝靈運於頭年因受排擠而出任永嘉太守,《宋書》本傳說他「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歷諸縣,動逾旬朔。」永嘉諸景,不到一年便已歷覽,江南無新奇之地,而永嘉江北岸的奇山異水,詩人一年前赴任時只是匆匆路過,不遑周遊,自不免嚮往,因而產生探尋新奇勝景的急切之情。唯其急切,故反覺道路迥遠,時間易逝難延。由發現孤嶼的驚喜到對其美景的描繪,因為突然發現了江中孤嶼,詩人便截流橫渡十分迅疾,那孤島巍然聳立江中,是多麼妍美悅人。鍾惺《古詩歸》說「以麗情密藻,發其胸中奇秀,有骨、有韻、有色。」鍾嶸《詩品》謂「名章迥句,處處間起,麗典新聲,絡繹奔會。」通過感嘆聯想寄託了詩人懷才不遇和厭世嫉俗的孤憤,即蘊藏自然意趣,此等山水皆為表現天地的靈秀神異之氣,然而世人卻不知欣賞它的價值。接著,詩人又馳騁飄逸的想像,由江嶼的靈秀聯想到那昆侖山的仙靈,頓覺自己離世間塵緣之事是那樣遙遠,彷佛遺世獨立一般。最後詩人終於相信了,領悟了安期生的長生之道,從此可以安心養生、以終天年了。詩人在這一段中,觸景生情而又緣情造境,神思逸盪,理趣橫生,故雖是議論,卻仍然意象飛動,而不覺其枯燥,可以說是情、景、理三者妙合無痕了。

⑵ 「人人都是美的創造者和欣賞者,這樣的世界才是賞心悅目的人類家園」。這句話怎麼理解

 個性發展是人類幸抄福的要素之一。每個人都展現出自己獨特的美,開放出自己的奇花異卉,每個人也欣賞其他一切人的美,人人都是美的創造者和欣賞者,這樣的世界才是賞心悅目的人類家園。相反的情形是,人們追隨輿論和時尚,互相模仿,面目雷同,世界成為插滿假花的墓地。

⑶ 古詩十首賞析加意思,急!!

  1. 《早發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意思:

早晨告別朝霞繚繞的白帝城,一日間行程千里回到江陵。兩耳邊仍然響著沿岸猿叫聲,輕輕的船兒早已越過千山萬嶺。

黎明,為我送行,彩雲,籠罩著白帝城,一葉輕快的小舟,會把我帶到千里外的江陵,兩岸的猿猴,不停地啼叫,小舟載著我的歡快,越過了重重高山,重重險嶺。

賞析:是一首傳誦千古的七言絕句。 抒發了詩人愉悅的心情。「朝辭白帝彩雲間」,首句寫詩人的回想,「彩雲間」是寫白帝城的高。

彩雲繚繞與詩人遇赦的喜悅之情十分和諧。 「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願,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

詩人用 誇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繪輕舟快駛的情形。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停止,可那輕快的小船已經駛過了千山萬嶺。

這兩句詩人先寫猿聲 ,繼寫輕舟,用一個「已」字把「啼不住」和「過萬重山」聯結起來,借猿聲回響襯托 輕舟的快捷,這種修辭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詩人急欲東歸的心情,洋溢於詩的明快的節 奏之中。 全詩寫景抒情,寫的是輕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輕快愉悅之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長歌行(漢樂府)》

作者: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希。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意思:

園里的葵花綠油油無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期待陽光。

溫暖的春天雨露滋潤陽光照,世上的萬物欣欣向榮多輝煌!

常常擔心寒秋季節將要來到,到那時花卉草木都衰敗枯黃。

時光流逝像萬條江河流東海,什麼時候啊它會再向西流淌?

年輕時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傷。

賞析: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復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

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

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

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復吟誦。

3.《野望》

作者: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意思: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打獵到的獵物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賞析: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艷板滯之弊,是王縝的代表作之一。首聯敘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

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

蕭條、靜謐,觸發詩人彷徨無依之感。頸聯寫秋野動景,於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

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閑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該多好!

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並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彷徨、悵惘之情。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4.《早寒江上有懷》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意思: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賞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5.《絕句》

作者: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意思:

在翠綠色的柳樹枝頭上,兩只黃鸝正在對話,一行美麗的白鷺向著尉藍色的天空飛去,杜甫客居在客棧,他打開窗戶。

看到對面西嶺山上覆蓋著千年不化的積雪,再往前門河邊看,一艘艘船隻准備要到很遠的東吳去,很壯觀。

賞析: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於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

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6..《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鳥飛約,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意思: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賞析:作者用極其洗煉的文筆,勾勒出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藝術地概括了當時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的險惡。

表現了他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詩中所寫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

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帽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看,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寒江獨釣圖啊!

7.《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意思:

山上寺院的高樓多麼高,人在樓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聲說話,恐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賞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紀游寫景短詩。 首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雲。發端一個「 危 」字,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

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出來了。 次句以極其誇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雲霄。

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雲的「危樓」的嚮往。

三、四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

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這里,詩人發揮大膽想像,渲染山寺之奇高,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像的宏偉建築展現在我們面前。

8.《觀獵》
作者:王維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 千里暮雲平。

譯文:

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聲強風一起呼嘯!將軍的獵騎,飛馳在渭城的晴郊。 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銳敏捷的鷹眼,積雪溶化了,飛馳的馬蹄更象是風追葉飄。

轉眼間,獵騎穿過了新豐市,駐馬時,細柳營已經來到。 回頭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無垠的大地啊,暮雲籠罩著原野靜悄悄。

賞析:

綜觀全詩,半寫出獵,半寫獵歸,起得突兀,結得意遠,中兩聯一氣流走,承轉自如,有格律束縛不住的氣勢,又能首尾回環映帶,體合五律,這是章法之妙。

詩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覺,用典渾化無跡,寫景俱能傳情,至如三四句既窮極物理又意見於言外,這是句法之妙。

「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遣詞用字准確錘煉,咸能照應,這是字法之妙。所有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達詩中人生氣遠出的意態與豪情。

9.漢江臨眺

作者: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意思:遠望漢江,在古楚之地與「三湘」之水相連接,又與長江各條支流匯聚合流於荊門。浩淼的江水彷彿一直延伸到了天地之外,山色蒼茫,忽隱忽現,若有若無。

依稀可辨的城邑在前方的江水中上下漂浮,洶涌澎湃的波濤使遠空也為之震動。襄陽這風和日麗的日子,要留與我和山翁醉酒賞景。

賞析:這首《漢江臨眺》是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幅的背景。

泛舟江上,縱目遠望,漢江橫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水勢浩渺。詩人收漠漠平野於紙端,納浩浩江流於畫邊,為整個畫面渲染了氣氛。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詩人要與山簡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繪之中,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

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給人以美的享受。

10.《望廬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意思: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賞析:

廬山風景秀麗,香爐峰的瀑布尤為壯觀,詩人以十分興奮的心情,提筆寫下了這首絕句。前兩句概括地描繪了香爐峰瀑布的奇偉景象。

首句從香爐峰寫起,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輕輕的水氣變成了紫色的薄霧,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第二句描寫瀑布,一個「掛」 字,生動逼真地寫出了瀑布奔騰飛瀉的氣勢。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像,集中筆墨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飛流」是寫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繪瀑流直瀉,「三千尺」是誇張瀑布的壯觀。

可以說字字珠磯,無一虛設。最後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銀河,既生動又貼切,而其中一個「疑」字率直道破是詩人的想像,令人感到意味深長

⑷ 古今中外凡有重大發明創造的人,都是勤於思考、善於分析的典範。例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

答案D
「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是不可分割的整個思維進程,但各自的含義不同。題中牛頓把萬物之間聯系的共同性加以提煉的過程實際上是通過表面的東西發現隱藏在其中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性的思考過程,即「由表及裡」的思考過程,故選D項。

⑸ 朱光潛 《慢慢走,欣賞啊!》原文

「慢慢走,欣賞啊!」
——人生的藝術化



朱光潛

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是討論藝術的創造與欣賞。在這一節中,我提議約略說明藝術和人生的關系。

我在開章明義時就著重美感態度和實用態度的分別,以及藝術和實際人生之間所應有的距離,如果話說到這里為止,你也許誤解我把藝術和人生看成漠不相關的兩件事。我的意思並不如此。

人生是多方面而卻相互和諧的整體,把它分析開來看,我們說某部分是實用的活動,某部分是科學的活動,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動,為正名析理起見,原應有此分別;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完滿的人生見於這三種活動的平均發展,它們雖是可分別的而卻不是互相沖突的。「實際人生」比整個人生的意義較為窄狹。一般人的錯誤在把
它們認為相等,以為藝術對於「實際人生」既是隔著一層,它在整個人生中也就沒有什麼價值。有些人為維護藝術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納到「實際人生」的小築圍里
去。這般人不但是誤解藝術,而且也沒有認識人生。我們把實際生活看作整個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時,並非肯定藝術與整個人生的
隔閡。嚴格的說,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上,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
動,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這個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

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中全體與部分都息息相關,不能稍有移動或增減。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見出全篇精神的貫注。比如陶淵明的《飲酒》
詩本來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人把「見」字誤印為「望」字,原文的自然與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喪失。這種藝術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
最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現。大而進退取與,小而聲音笑貌,都沒有一件和全人格相沖突。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是陶淵明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
章,如果他錯過這一個小節,便失其為陶淵明。下獄不肯脫逃,臨刑時還丁寧囑咐還鄰人一隻雞的債,是蘇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章,否則他便失其為蘇
格拉底。這種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當作一幅圖畫去驚贊,它就是一種藝術的傑作。

其次,「修辭立其誠」是文章的要訣,一首詩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於中然後形於外,不容有絲毫假借。情趣本來是物我交感共鳴的結果。景物
變動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個性,物也有物的個性,這種個性又隨時地變遷而生長發展。每人在某一時會所見到的景物,和每種景物在某一時會所引起
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斷不容與另一人在另一時會所見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時會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的。毫釐之差,微妙所在。在這種生生不息的
情趣中,我們可以見出生命的創化。把這種生命流露於語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於言行風采,就是美滿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舊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顰眉,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東施沒有心病,強學捧心
顰眉的姿態,只能引人嫌惡。在西施是創作,在東施便是濫調。濫調起於生命的枯竭,也就是虛偽的表現。「虛偽的表現」就是「丑」,克羅齊已經說過。「風行水
上,自然成紋」,文章的妙處如此,生活的妙處也是如此。在什麼地位,是怎樣的人,感到怎樣情趣便現出怎樣言行風采,叫人一見就覺其諧和完整,這才是藝術的
生活。

俗語說的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偽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偽君子」則竭力遮蓋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詩說: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藝術的生活就是有「源頭活水」的生活。俗人迷於名利,與世浮沈,心裡沒有「天光雲影」,就因為沒有源頭活水。他們的大病是生命的枯竭。「偽君子」則於這種
「俗人」的資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倆。他們的特點不僅見於道德上的虛偽,一言一笑,一舉一動,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誰知道風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
藏了幾多行屍走肉?無論是「俗人」或是「偽君子」,他們都是生命上的「苟且者」,都缺乏藝術家在創造時所應有的良心。象柏格蓀所說的他們都是「生命的機械
化」,只能作喜刷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劇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藝術的。

藝術的創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賞,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對於一種言行常歡喜說它「好看」「不好看」,這已有幾分是拿藝術欣賞的標准去估量它。但是一般人大半不
能徹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舉一動納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他們的「人格」觀念太淡薄,所謂「好看」「不好看」往往只是「敷衍面子」。善於生活者則徹底認真,
不讓一塵一芥妨礙整個生命的和諧。一般人常以為藝術家是一班最隨便的人,其實在藝術范圍之內,藝術家是最嚴肅不過的。在鍛煉作品時常嘔心嘔肝,一筆一劃也
不肯苟且。王荊公作「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詩時,原來「綠」宇是「到」宇,後來由「到」字改為「過」字,由「過」字改為「入」字,由「入」字改為「滿」
字,改了十幾次之後才定為「綠」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見藝術家的嚴肅了。善於生活者對於生活也是這樣認真。曾子臨死時記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門人把
它換過才瞑目。吳季札心裡已經暗許贈劍給徐君,沒有實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鄭重的把劍掛在徐君墓旁樹上,以見「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風誼。象這一類的言行
看來雖似小節,而善於生活者卻不肯輕易放過,正猶如詩人不肯輕易放過一字一句一樣。小節如此,大節更不消說。董狐寧願斷頭不肯掩蓋史實,夷齊餓死不願降
周,這種風度是道德的也是藝術的。我們主張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主張對於人生的嚴肅主義。

藝術家估定事物的價值,全以它能否納入和諧的整體為標准,往往出於一般人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輕的,也能看輕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時,
他知道執著;在看輕一件事物時,他也知道擺脫。藝術的能事不僅見於知所取,尤其見於知所舍。蘇東坡論文,謂如水行山谷中,行於其所不得不行,止於其所不得
不止。這就是取捨恰到好處,藝術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於生活者對於世間一切,也拿藝術的口胃去評判它,合於藝術口胃者毫毛可以變成泰山,不合於藝術口胃者
泰山也可以變成毫毛。他不但能認真,而且能擺脫。在認真時見出他的嚴肅.在擺脫時見出他的豁達。孟敏墮甑,不顧而去,郭林宗見到以為奇怪。他說,「既已
碎,顧之何益?」哲學家斯賓諾莎寧願靠磨鏡過活,不願當大學教授,怕妨礙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陰,有一天夜雪初霽,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
小舟到剡溪去訪他,剛到門口便把船劃回去。他說,「乘興而來,興盡而返。」這幾件事彼此相差很遠,卻都可以見出藝術家的豁達。偉大的人生和偉大的藝術都要
同時並有嚴肅與豁達之勝。晉代清流大半隻知道豁達而不知道嚴肅,宋朝理學又大半隻知道嚴肅而不知道豁
達。陶淵明和杜子美庶幾算得恰到好處。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種作品。從倫理的觀點看,它有善惡的分別,從藝術的觀點看,它有美醜的分別。善惡與美醜的關系究竟如何呢?

就狹義說,倫理的價值是實用的,美感的價值是超實用的,倫理的活動都是有所為而為,美感的活動則是無所為而為。比如仁義忠信等等都是善,問它們何以為善,
我們不能不著眼到人群的幸福。美之所以為美,則全在美的形相本身,不在它對於人群的效用(這並不是說它對於人群沒有效用)假如世界上只有一個
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動,因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義可言。但是這個想像的孤零零的人,還可以有藝術的活動,還可以欣賞他所居的世界,還可以創造作品。善有所賴而美無所賴,善的價值是「外在的」,美的價值是「內在的」。

不過這種分別究竟是狹義的。就廣義說,善就是一種美,惡就是一種丑。因為倫理的活動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賞與嫌惡。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土多德討論倫
理問題時,都以為善有等級,一般的善雖只有外在的價值,而「至高的善」則有內在的價值。這所謂「至高的善」究竟是什麼呢?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本來是一走理
想主義的極端,一走經驗主義的極端,但是對於這個問題,意見卻一致。他們都以為「至高的善」在「無所為而為的玩索」(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這種見解在西方哲學思潮上影響極大,斯賓諾莎、黑格爾、叔本華的學說都可以參證。從此可知西方哲人心目中的「至高的善」還
是一種美,最高的倫理的活動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了。

「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可以看成「至高的善」嗎?這個問題涉及到西方哲人對於神的觀念。從耶穌教盛行之後,神才是一個大慈大悲的道德家。在希臘哲人以及近代
萊布尼茲、尼采、叔本華諸人的心目中,神卻是一個大藝術家。他創造這個宇宙出來,全是為著自己要創造,要欣賞。其實這種見解也並不減低神的身分。耶穌教的
神只是一班窮叫化子中的一個肯施捨的財主佬,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則是以宇宙為樂曲而要在這種樂曲之中見出和諧的音樂家
這兩種觀念究竟是哪一個偉大呢?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靈,他的活動絕對自由而不受限制,至於人則為肉體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絕對自由。人愈能脫肉體需
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動,則離神亦愈近。「無所為而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動,所以成為最上的理想。

這番話似乎有些玄渺,在這里本來不應說及。不過無論你相信不相信,有許多思想卻值得當作一個意象懸在心眼前來玩味玩味。我自已在閑暇時也歡喜看看哲學書
籍。老實說,我對於許多哲學家的話都很懷疑,但是我覺得他們有趣。我以為窮到究竟,一切哲學系統也都只能當作藝術作品去看。哲學和科學窮到極境,都是要滿
足求知的慾望。每個哲學家和科學家對於他自己所見到的一點真理(無論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覺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熱忱去欣賞它。真理在離開實用而成為情趣中
心時就已經是美感的對象了。「地球繞日運行」,「勾方加股方等於弦方」一類的科學事實,和米羅愛神或第九交響曲一樣可以攝魂震魄。科學家去尋求這一類的事
實,窮到究竟,也正因為它們可以攝魂震魄。所以科學的活動也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真與美也並沒有隔閡。

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於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
趣枯竭的,對於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拚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後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
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學得有趣味」就是欣賞。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於許多事物能否欣賞。欣賞也就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勸告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
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的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麼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別之前,我採用阿爾卑斯山路上的標語,在中國人告別慣用語之下加上三個字奉贈:「慢慢走,欣賞啊!」
( 一九三二年)

⑹ 朱光潛《慢慢走,欣賞啊!》的原文是什麼

朱光潛

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是討論藝術的創造與欣賞。在這一節中,我提議約略說明藝術和人生的關系。我在開章明義時就著重美感態度和實用態度的分別,以及藝術和實際人生之間所應有的距離,如果話說到這里為止,你也許誤解我把藝術和人生看成漠不相關的兩件事。我的意思並不如此。

人生是多方面而卻相互和諧的整體,把它分析開來看,我們說某部分是實用的活動,某部分是科學的活動,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動,為正名析理起見,原應有此分別;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完滿的人生見於這三種活動的平均發展,它們雖是可分別的而卻不是互相沖突的。「實際人生」比整個人生的意義較為窄狹。一般人的錯誤在把

它們認為相等,以為藝術對於「實際人生」既是隔著一層,它在整個人生中也就沒有什麼價值。有些人為維護藝術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納到「實際人生」的小築圍里

去。這般人不但是誤解藝術,而且也沒有認識人生。我們把實際生活看作整個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時,並非肯定藝術與整個人生的

隔閡。嚴格的說,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上,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

動,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這個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

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中全體與部分都息息相關,不能稍有移動或增減。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見出全篇精神的貫注。比如陶淵明的《飲酒》

詩本來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人把「見」字誤印為「望」字,原文的自然與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喪失。這種藝術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

最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現。大而進退取與,小而聲音笑貌,都沒有一件和全人格相沖突。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是陶淵明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

章,如果他錯過這一個小節,便失其為陶淵明。下獄不肯脫逃,臨刑時還丁寧囑咐還鄰人一隻雞的債,是蘇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章,否則他便失其為蘇

格拉底。這種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當作一幅圖畫去驚贊,它就是一種藝術的傑作。

其次,「修辭立其誠」是文章的要訣,一首詩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於中然後形於外,不容有絲毫假借。情趣本來是物我交感共鳴的結果。景物

變動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個性,物也有物的個性,這種個性又隨時地變遷而生長發展。每人在某一時會所見到的景物,和每種景物在某一時會所引起

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斷不容與另一人在另一時會所見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時會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的。毫釐之差,微妙所在。在這種生生不息的

情趣中,我們可以見出生命的創化。把這種生命流露於語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於言行風采,就是美滿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舊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顰眉,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東施沒有心病,強學捧心

顰眉的姿態,只能引人嫌惡。在西施是創作,在東施便是濫調。濫調起於生命的枯竭,也就是虛偽的表現。「虛偽的表現」就是「丑」,克羅齊已經說過。「風行水

上,自然成紋」,文章的妙處如此,生活的妙處也是如此。在什麼地位,是怎樣的人,感到怎樣情趣便現出怎樣言行風采,叫人一見就覺其諧和完整,這才是藝術的

生活。

俗語說的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偽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偽君子」則竭力遮蓋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詩說: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藝術的生活就是有「源頭活水」的生活。俗人迷於名利,與世浮沈,心裡沒有「天光雲影」,就因為沒有源頭活水。他們的大病是生命的枯竭。「偽君子」則於這種

「俗人」的資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倆。他們的特點不僅見於道德上的虛偽,一言一笑,一舉一動,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誰知道風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

藏了幾多行屍走肉?無論是「俗人」或是「偽君子」,他們都是生命上的「苟且者」,都缺乏藝術家在創造時所應有的良心。象柏格蓀所說的他們都是「生命的機械

化」,只能作喜刷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劇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藝術的。

藝術的創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賞,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對於一種言行常歡喜說它「好看」「不好看」,這已有幾分是拿藝術欣賞的標准去估量它。但是一般人大半不

能徹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舉一動納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他們的「人格」觀念太淡薄,所謂「好看」「不好看」往往只是「敷衍面子」。善於生活者則徹底認真,

不讓一塵一芥妨礙整個生命的和諧。一般人常以為藝術家是一班最隨便的人,其實在藝術范圍之內,藝術家是最嚴肅不過的。在鍛煉作品時常嘔心嘔肝,一筆一劃也

不肯苟且。王荊公作「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詩時,原來「綠」宇是「到」宇,後來由「到」字改為「過」字,由「過」字改為「入」字,由「入」字改為「滿」

字,改了十幾次之後才定為「綠」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見藝術家的嚴肅了。善於生活者對於生活也是這樣認真。曾子臨死時記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門人把

它換過才瞑目。吳季札心裡已經暗許贈劍給徐君,沒有實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鄭重的把劍掛在徐君墓旁樹上,以見「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風誼。象這一類的言行

看來雖似小節,而善於生活者卻不肯輕易放過,正猶如詩人不肯輕易放過一字一句一樣。小節如此,大節更不消說。董狐寧願斷頭不肯掩蓋史實,夷齊餓死不願降

周,這種風度是道德的也是藝術的。我們主張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主張對於人生的嚴肅主義。

藝術家估定事物的價值,全以它能否納入和諧的整體為標准,往往出於一般人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輕的,也能看輕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時,

他知道執著;在看輕一件事物時,他也知道擺脫。藝術的能事不僅見於知所取,尤其見於知所舍。蘇東坡論文,謂如水行山谷中,行於其所不得不行,止於其所不得

不止。這就是取捨恰到好處,藝術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於生活者對於世間一切,也拿藝術的口胃去評判它,合於藝術口胃者毫毛可以變成泰山,不合於藝術口胃者

泰山也可以變成毫毛。他不但能認真,而且能擺脫。在認真時見出他的嚴肅.在擺脫時見出他的豁達。孟敏墮甑,不顧而去,郭林宗見到以為奇怪。他說,「既已

碎,顧之何益?」哲學家斯賓諾莎寧願靠磨鏡過活,不願當大學教授,怕妨礙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陰,有一天夜雪初霽,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

小舟到剡溪去訪他,剛到門口便把船劃回去。他說,「乘興而來,興盡而返。」這幾件事彼此相差很遠,卻都可以見出藝術家的豁達。偉大的人生和偉大的藝術都要

同時並有嚴肅與豁達之勝。晉代清流大半隻知道豁達而不知道嚴肅,宋朝理學又大半隻知道嚴肅而不知道豁

達。陶淵明和杜子美庶幾算得恰到好處。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種作品。從倫理的觀點看,它有善惡的分別,從藝術的觀點看,它有美醜的分別。善惡與美醜的關系究竟如何呢?

就狹義說,倫理的價值是實用的,美感的價值是超實用的,倫理的活動都是有所為而為,美感的活動則是無所為而為。比如仁義忠信等等都是善,問它們何以為善,

我們不能不著眼到人群的幸福。美之所以為美,則全在美的形相本身,不在它對於人群的效用(這並不是說它對於人群沒有效用)假如世界上只有一個

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動,因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義可言。但是這個想像的孤零零的人,還可以有藝術的活動,還可以欣賞他所居的世界,還可以創造作品。善有所賴而美無所賴,善的價值是「外在的」,美的價值是「內在的」。

不過這種分別究竟是狹義的。就廣義說,善就是一種美,惡就是一種丑。因為倫理的活動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賞與嫌惡。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土多德討論倫

理問題時,都以為善有等級,一般的善雖只有外在的價值,而「至高的善」則有內在的價值。這所謂「至高的善」究竟是什麼呢?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本來是一走理

想主義的極端,一走經驗主義的極端,但是對於這個問題,意見卻一致。他們都以為「至高的善」在「無所為而為的玩索」(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這種見解在西方哲學思潮上影響極大,斯賓諾莎、黑格爾、叔本華的學說都可以參證。從此可知西方哲人心目中的「至高的善」還

是一種美,最高的倫理的活動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了。

「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可以看成「至高的善」嗎?這個問題涉及到西方哲人對於神的觀念。從耶穌教盛行之後,神才是一個大慈大悲的道德家。在希臘哲人以及近代

萊布尼茲、尼采、叔本華諸人的心目中,神卻是一個大藝術家。他創造這個宇宙出來,全是為著自己要創造,要欣賞。其實這種見解也並不減低神的身分。耶穌教的

神只是一班窮叫化子中的一個肯施捨的財主佬,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則是以宇宙為樂曲而要在這種樂曲之中見出和諧的音樂家

這兩種觀念究竟是哪一個偉大呢?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靈,他的活動絕對自由而不受限制,至於人則為肉體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絕對自由。人愈能脫肉體需

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動,則離神亦愈近。「無所為而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動,所以成為最上的理想。

這番話似乎有些玄渺,在這里本來不應說及。不過無論你相信不相信,有許多思想卻值得當作一個意象懸在心眼前來玩味玩味。我自已在閑暇時也歡喜看看哲學書

籍。老實說,我對於許多哲學家的話都很懷疑,但是我覺得他們有趣。我以為窮到究竟,一切哲學系統也都只能當作藝術作品去看。哲學和科學窮到極境,都是要滿

足求知的慾望。每個哲學家和科學家對於他自己所見到的一點真理(無論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覺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熱忱去欣賞它。真理在離開實用而成為情趣中

心時就已經是美感的對象了。「地球繞日運行」,「勾方加股方等於弦方」一類的科學事實,和米羅愛神或第九交響曲一樣可以攝魂震魄。科學家去尋求這一類的事

實,窮到究竟,也正因為它們可以攝魂震魄。所以科學的活動也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真與美也並沒有隔閡。

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於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

趣枯竭的,對於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拚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後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

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學得有趣味」就是欣賞。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於許多事物能否欣賞。欣賞也就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勸告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

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的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麼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別之前,我採用阿爾卑斯山路上的標語,在中國人告別慣用語之下加上三個字奉贈:「慢慢走,欣賞啊!」

⑺ 《平凡的世界》段落賞析。有精彩語句,有配套賞析

1.只有一個人對世界了解的更廣大,對人生看得更深刻,那麼,他才有可能對自己所處的艱難和困苦有更高意義的理解;甚至也會心平氣靜地對待快樂和幸福。

賞析:我們要加強對世界的理解,追求有意義的人生。

2.他應該像往常一樣,精神抖擻地跳上這輛生活的馬車,做在駕轅的位置上,綳緊全身的肌肉和神經,吆喝著,吶喊著,繼續走向前去 。

賞析:雖然生活磨難重重,但是我們不能放棄,要努力奮斗。

3.我想默默地,寧靜地走自己的路!

賞析:強調對世界和人生的了解和感悟,和面對艱難和困苦的心態,處變不驚,心平氣靜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4.生活中,無論我們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應該做在駕轅的位置。

賞析: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要勇往前行,不能退縮,我們要戰勝苦難。

5.簡簡單單,「默默」,「寧靜」,體現的是一種平凡的人生觀,不張揚,不消極,「走自己的路」,又似有有一份執著。

賞析:人生要活得充實簡單,平平淡淡才是真。

(7)凡是創造之中都有欣賞擴展閱讀:

《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播了《平凡的世界》,在許多城市,還出現了排隊購買這部作品的現象。

《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最受老師和學生喜愛的新課標必讀書。(陳忠實評價)

參考資料:網路——平凡的世界

⑻ 泰戈爾的飛鳥集的部分句子賞析(點評),急急急!!!

①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飛去了。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麼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裡。(再歡快的夏天也轉瞬即逝,蕭瑟的秋天知道它沒有什麼可張揚的地方,嘆息而過。秋天也會像夏天一樣過去。但低調沉重,含蓄雋永。同樣有時間飛逝的無奈但對比出其各自風韻。一個是當時的歡樂一個是意韻無窮)②世界上的一隊小小的漂泊者呀,請留下你們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對發現、探索、了解世界的驚喜。對書寫世界的熱情。懷著尊崇的心寫下關於來過的文字、這樣來過了,記下了。)③世界對著它的愛人,把它浩翰的面具揭下了。它變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恆的接吻。(歌曲、接吻常見於戀人的舉動。再偉大的人在愛情面前都是平凡的、樸素的、平等的。)④是大地的淚點,使她的微笑保持著青春不謝。(雨水的滋潤。還有,有悲傷證明有沖動和熱情。這就是青春的寫照。)⑤無垠的沙漠熱烈追求一葉綠草的愛,她搖搖頭笑著飛開了。(無垠和一葉的對比。即使是無垠的沙漠也有對愛情的渴望。但即使你是無垠的但你若不是我的追求我也不趨炎附會。)⑥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失去群星了。(不要顧此失彼。沒有太陽還有群星,照樣燦爛奪目。沒有非其不可。善於發現更多的美好)⑦跳舞著的流水呀,在你途中的泥沙,要求你的歌聲,你的流動呢。你肯挾瘸足的泥沙而俱下么?(反問語氣。不要貪戀對自己無益的東西。既然有目標就繼續歡歌前進吧)⑧她的熱切的臉,如夜雨似的,攪擾著我的夢魂。(夜雨總能驚夢。比喻。思念綿延不絕)⑨有一次,我們夢見大家都是不相識的。我們醒了,卻知道我們原是相親相愛的。(不要擔心,淡漠是自己臆想出來的。要去相信。其實一切都很溫暖美好)⑩憂思在我的心裡平靜下去,正如暮色降臨在寂靜的山林中。(夜幕四合,該忘卻塵囂的紛雜,好好享受這份自然的賜予。也是寧靜的意象。借景抒情。)純手工、親看著評價。先寫十個,不想糊弄人。休息了。滿意的話我會繼續補充完。也會更加認真揣摩。希望對你有用。

⑼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什麼意思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意思:

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

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雨霖鈴》·寒蟬凄切

【作者】柳永 【朝代】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

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

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

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

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

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

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拓展資料:

柳永 (北宋著名詞人):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峰鹽鹼、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於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閱讀全文

與凡是創造之中都有欣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