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姜志輝的對姜志輝譯作的批評
網友「羽熊」的一篇帖子《姜志輝:「強奸」阿倫特〈精神生活〉的中國翻譯家》被廣泛轉載。該帖列出了姜譯《精神生活》(江蘇教育出版社)的55處錯誤,並稱這只是從前十幾頁找出的。該帖直斥姜志輝「不是在翻譯阿倫特,而是在強奸阿倫特」。
實際上,姜志輝譯作在網上被批早有「舊賬」。在2005年夏,就已有網友集中火力,指出姜志輝另一本譯作《創造進化論》的「多個錯誤」。
在署名Malebranche的《評商務新版的〈創造進化論〉》一帖中這樣寫到:
「筆者翻開這個新譯本,吃驚得幾乎說不出話來。確鑿無疑的是,商務新版的《創造進化論》創造了新的紀錄:一百年來最糟糕的《創造進化論》中譯本……譯者的法文水準之差著實令人瞠目結舌,對柏格森哲學的了解恐怕也接近於零。這個譯本無頁不錯,無段不錯,幾乎是無句不錯。……筆者不過核對了三段,剛剛兩頁半的篇幅,所發現的問題錯誤已經在二三十處以上,還沒有算重復的錯誤。姜譯《創造進化論》總共有306頁,其中又會有多少訛誤呢?……這樣的譯著又有多少學術價值呢?」 讀者吃驚讓網友最吃驚的,還不是這些書錯誤多,而是它們出自一些著名的出版社。如《創造進化論》就由在讀者中素有口碑、大名鼎鼎的商務印書館出版。
姜志輝前後翻譯過《創造進化論》、《歷史與真理》、《知覺現象學》、《黑格爾導讀》等,其中多為商務印書館的版本。
商務印書館在一般讀者看來,是聲譽相當好的出版社。許多網友對此非常不解:一直都相信商務印書館,沒想到他們居然也能出這種質量的書!
網友Malebranche就在《評商務新版的〈創造進化論〉》一文中質問:最可怕的是,這樣明顯質量低下的譯著,竟由中國最負盛名的出版社一路綠燈地出版問世,豈非咄咄怪事?筆者很想知道本書的責任編輯是誰,但是反復翻檢全書,也找不出責任編輯的名字……我們的學術界、翻譯界、出版界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才誕生了這種怪事?
B. 姜志輝的姜志輝對批評的回應
在跟記者談到這件事時,姜志輝反復強調了自己作品的質量,他說,「我的譯作基本上屬於免檢產品,以前在商務印書館出的幾本書還是很好的。」
「你別看他們給《精神生活》挑了不少錯,但那是前言部分,後面的主體部分我認為翻得相當不錯。」姜志輝對記者說。
姜志輝很自信:「我翻譯有一個特點,就是很會根據作者的思路去翻。但那本書的前言部分,作者思維是跳躍式的,而且引用非常多,確實出了一些紕漏,但這些紕漏絕沒有網上他們說的那麼多。」
在商務印書館網站論壇上,姜志輝同他的一些批評者展開了辯論。該論壇現在已關閉,但根據網上留存的一些網頁,還可以看到姜志輝這樣辯護:
「這些錯誤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如輸入和筆誤等等,也有一下子轉不過彎來的,就像電腦死機。也有排版時轉換的錯誤,等等。」
青年周末:那麼你認為他們指出的55處錯誤,大概有多少是成立的?
姜志輝:這個我沒有統計,錯的地方我承認錯誤,但反正好多地方是賴到我頭上的。一般出版物允許出錯的比例是萬分之一。實際上我這些出版物,遠遠比這個比例要低。
青年周末:那麼你的譯作的錯誤率具體是多少?
姜志輝:這個東西我不好說。錯誤的地方肯定是有的,但差錯的原因很多。如果他們能平和的對我指出那些錯誤,我更能接受。現在他們這樣罵我,我很生氣,也很不服氣。 網友的批評近日被媒體報道後,2007年9月20日,譯者姜志輝在博客中國新開了一個專欄,發表《翻譯和挨打》一文進行回應:
「我因在阿倫特《精神生活·思維》譯本的導論部分的前十幾頁中出了昏招(借用一下棋聖聶衛平的詞彙),弄得滿盤皆輸,並且導致盤盤皆輸,在網上被罵得狗血噴頭。我被未署實名的網友罵,倒也算了,連有實名的人物也出來起鬨……」
一些網友在評論此事時認為,像《精神生活》、《創造進化論》都是哲學界的頂尖著作,而譯者姜志輝是非哲學專業出身,對該專業沒吃透。
姜志輝對此不服。他對記者說:「學科的分類都是人為的,哪有專業分得那麼細?」
52歲的姜志輝,是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的副教授,每周都要給復旦學生上課。心理學是姜志輝的主業,他說自己從事翻譯,只是業余愛好。不過他認為自己是有哲學底子的,「沒有底子的話,我不會出那麼多譯作,出版社難道都是傻瓜嗎?」
實際上,姜志輝翻譯的領域相當寬,在他迄今翻譯的20多本書中,一半是哲學書,另一半既包括心理學,還包括歷史、醫學等方面。 10年翻譯生涯,姜志輝出了20多本書,平均速度是每年兩本。「如果是大部頭的書,要花一兩年,薄一些的書翻半年的也有。平均下來是一年兩本。」
在2003年以前,姜志輝在翻譯時主要靠手寫,用的時間比現在長,如商務印書館出的《知覺現象學》,是2002年用了將近一年半時間翻譯的。
2003年,姜志輝翻譯《創造進化論》,開始用電腦操作,速度就加快了。這本書用了不到一年時間翻譯完了。而2006年的《精神生活》,長達兩卷本的篇幅,只用了8個月。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網上備受非議、且被網友一一指摘錯誤的兩本書,也正是姜志輝開始用電腦之後的《創造進化論》和《精神生活》。
除了法語是專業學過的以外,他說英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自己都「知道一些」,「翻譯這么多書沒有請教過任何人,全憑一己之力。」
有網友懷疑姜志輝可能使用了一些翻譯軟體,如「金山詞霸」等來輔助翻譯。
姜志輝說這純粹是「瞎說八道」。 《論自由》 [法]雷蒙·阿隆 / 姜志輝 /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9年再版)
《想像的馬克思主義》 [法國]雷蒙·阿隆 / 姜志輝 / 上海譯文出版社
《現代性社會學》[法]達尼洛·馬爾圖切利 / 姜志輝 / 譯林出版社 《精神生活·意志》 漢娜·阿倫特 / 姜志輝 / 江蘇教育出版社
《精神生活·思維》 漢娜·阿倫特 / 姜志輝 / 江蘇教育出版社
《左撇子的歷史》 貝爾特朗 / 姜志輝 / 百花文藝出版社 《黑格爾導讀》 [法國]亞歷山大·科耶夫 / 姜志輝 / 譯林出版社
《心理發生和科學史》 J.皮亞傑 / 姜志輝 /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創造進化論》 柏格森 / 姜志輝 / 商務印書館
《歷史與真理》 利科 / 姜志輝 / 上海譯文出版社
《巴斯德傳》 帕特里斯・德布雷 / 姜志輝 / 商務印書館 《知覺現象學》 梅洛-龐蒂 / 姜志輝 / 商務印書館
C. 大學必讀書本的科學史與科學傳記
1, 林德伯格《西方科學的起源》,王君等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
2, 巴特菲爾德《近代科學的起源》,張麗萍等譯,華夏出版社出版
3, 庫恩《哥白尼革命》,吳國盛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4, 布倫諾斯基《科學進化史》,李斯譯,海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
5, 布爾斯廷《發現者》,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出版
6, 格萊克《混沌——開創新科學》,張淑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7, 庫茲涅佐夫《伽利略傳》,陳太先等譯,商務印書館出版
8, 韋斯特福爾《牛頓傳》,郭先林等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9, 派依斯《一個時代的神話》,戈革等譯,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出版
10, 德布雷《巴斯德傳》,商務印書館出版,姜志輝譯
11, 達爾文《達爾文自傳與書信集》,葉篤庄等譯,科學出版社出版
12, 費曼《別鬧了,費曼先生》,吳程遠譯,三聯書店1997年出版
13, 沃森《雙螺旋——發現DNA的故事》,劉望夷等譯,科學出版社1984年出版
14, 克里克《狂熱的追求》,呂向東等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
15, 盧里亞《熊掌與魚》,顏青山等譯,青島出版社1999年出版
16, 威爾遜《大自然的獵人》,楊玉齡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出版
D. 如何學習哲學
學習哲學,要學習什麼才能真正學到哲學?不同的學習方法,直接同前面所說的「哲學何所是」、「哲學何所用」的不同理解相關。
哲學不是科學,因此哲學也不具有科學的用途。科學是知識,因而具有普遍必然性。牛頓發現的力學定律,你掌握了,你就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而哲學不是知識,因而哲學不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哲學不具有普遍必然性,是非常「個人化」的東西。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東西我可以拿來就用,但哲學家的思想如果不化為我自己的思想,或者我的思想如果不能達到哲學的水平,哲學對我就毫無意義。也就是說,沒有普遍的哲學,只有個人的個性化哲學,例如,只有黑格爾哲學、馬克思哲學、海德格爾哲學……。因為哲學是「思想」,哲學活動是思想的活動,哲學思維的能力就是思想「能力」,而且是個人的思想。所以,如果我沒有自己的思想和思想的能力,即使我背下了海德格爾的《存在於時間》,也不等於我有了自己的哲學,因為它是屬於海德格爾的哲學,而不是我的哲學。《存在與時間》對於海德格爾來說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其思想是偉大的哲學思想,但它不是我的東西,不是我的哲學,不是我的思想:因為我不能用它解決實際問題(不是知識);又因為我沒有思想和思想能力,所以它對於我只是一些哲學的詞句。所以即使我背下了無數偉大哲學家的原著,我可能還是哲學的門外漢——如果我只是背誦而不會思想,或者沒有我自己的思想的話。只有我自己的思想才是我的哲學。
學習哲學如果只是會收集、解釋、概括、描述別人的觀點,那麼,你學習的東西還有什麼用途?例如,如果有人說:「人最終都得死,誰也不例外。因此,活著真沒有意思!」會說這句話並不能說明這個人有什麼偉大的思想,因為這是大多數的想法,是得到公認的常識。但是,當有人對你說:「如果你永遠不死,長生不老,那活著會更沒有意思」時,你會感到為之一振。因為這個人說出了一個與別人不同的思想,真正是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哲學。所以把別人的話背得多熟練,也不等於你有思想。因為你背出的是別人的思想。正是在這一根本問題上,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特別是那些剛剛看了幾本書就以為自己成了哲學家的年輕博士們)都在把別人的哲學思想當作自己的哲學激動地講授著,而不想去創新。正因為如此,在文科,沒有學問的人也可以裝得很有學問:只要他收集到了足夠的資料,並把這些資料講出來,就可以給人以有學問的假象,好像他講的這些別人的東西都是他自己的思想。我們文科不僅學生容易「混」(只要收集了足夠的資料,並把這些資料按照一定順序重新組合排列,就「編出」了學位論文。),而且文科教師也容易混,全國哲學界就有好多這樣的「混子」。
只有真正了解了哲學的本質特徵和哲學的獨特用途,我們才能知道學習哲學的獨特的方法。哲學不是科學,不是知識,因此不能採取學習科學的方法學習哲學。學習知識,我們是把知識本身作為天然正確的東西加以接受。而學習哲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思。反思是對已經有的思想的再思想。為什麼不是把所讀的書直接當作正確的東西予以接受,而是需要「再思考」?因為你讀的書中的思想,不是天然地就是真理。書中的思想只是作者本人的思想,不是普遍真理。哲學沒有普遍的、在任何時候都正確的一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