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發布時間:2021-08-28 00:27:41

㈠ 陶校長的名言

1、愛滿天下。
2、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4、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㈡ 為什麼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一個家族抑或一個民族,如果只有老子,沒有兒子、沒有孫子,這個家族或民族就要消失。行知前輩,實際上是在告誡國人:我們中華民族可千萬別斷子絕孫!我們必須行動中有思想,思想中有創造,創造中有行動,這樣自強不息,才能積聚起載物的厚德,才能不斷子絕孫。 (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給自己改名。父母給他取名陶文浚,到了19歲,讀大學期間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影響,給自己改名「陶知行」,認為「知是行之始」,認識先於實踐。但很快,他認識到其中的唯心論色彩,於是把王陽明的學說翻了個個兒,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實踐才有認識。到了43歲時,再一次給自己改名「陶行知」。不過,陶行知很快又認識到,「從行到知」只是認識的第一階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認識的更高階段,他曾寫了一首小詩: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論。為了在名字中反映這一思想,他還創造了一個字。這個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
這也反映了他的知、行相輔相成的教育方法 )

㈢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老子
目錄·老子其人
·老子新說
·孔子問禮
·道家哲學
·基本觀點
·老子出關
·重要哲學家之思想
·發展時期
·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老子故事

老子其人
老子(約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
謚曰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太清宮鎮,古屬亳州譙城)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註:《老子》一書也稱《道德經》。(《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老子新說
老子文產生於中國春秋末期,史經周景王變法、戰國紛爭、秦始皇「焚書」和漢武帝對老子「絕其道」,其諸多版本仍然傳抄、傳印了2500多年!這個歷史奇跡用漢武帝下屬司馬遷《史記》解釋說:是老子見周朝將亡,隱居到邊關,為關尹寫的五千餘言道德文章。這,難以令人信服!周王室的諸多古籍都沒流傳下來,而一位所謂的「古代圖書館長」在邊關寫的文章,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傳文全國、流傳百世?純屬無稽之談!歷史上肯定是掩蓋了周朝末期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老子的其人、其事。
經過對先漢史料的邏輯考證,認為歷史上周朝春秋末期所謂的「王子朝之亂」實際是「單穆公之亂」!「王子朝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樁最大的冤假錯案!它的主要矛頭就是針對老子文和景王變法,並因此引發了一場以單穆公為首「親下以謀上」的反變法派對以周景王、斌起和王子朝為首的官道理論變法派的大屠殺和中國兩千多年的理性黑暗,這在先秦的《左傳》《國語》等史科中均有記載。
老子文是公元前 522年周景王改革周朝 300年來政策欽定的「令德」,因為這一年《左傳》記載:魯大夫閔子馬公開攻擊周朝不學周禮,歪曲老子改革周禮的「無學」理論是「不學」。老子文也是公元前522年周景王無射鍾的律文,因為這一年《國語》中記載單穆公反對景王鑄無射(「宣市哲人之令德」的鍾),他攻擊老子文「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過慝之度……三年之中而有離民之器二焉,國其危哉」!也因為鍾上的律文無先後之分,造成了帛書抄本「德經」在先,而其它抄本「道經」在先的差別。正因為以上的原因,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才稱老子文是「老子貴虛靜而重變法」,說單穆公政變是「親下以謀上」,說老子文是《周書》,留傳下了春秋末期各國的不同抄本。
老於文是春秋末周朝變法的綱領、中華的《義經》,由於公元前 524年景王的突然去世,單穆公才得手勾結晉國政變,實現了大貴族的霸道對追求為民作主的王室、舊臣和百工的野蠻殘殺!至此,中國這頭雄獅才沉睡了兩千多年,周朝理想才成為痛苦生活中的普通中國人的一種慰藉的夢幻。人民懷念他們,把他們稱為中國的神,把老子奉為「太上老君」。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認真研究一下老子,澄清一下歷史、上可以告慰古人,下可以警示來者,今可以借鑒經驗,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重要工作。
老子生於周靈王時,曾與太子晉和景王懷有同樣的變法抱負;職於周景王時,曾任建設大臣「司空」、主筆周朝變法綱領;死於周敬王時,曾適楚、離周去秦問祖歸宗。
老子生於公元前 570年左右,約比孔子大二十歲,是他的老師。老聃是王族,《左傳·定公四年》說:「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大宰,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五叔無官。」家族世襲周朝司空之職。《史記·管蔡世家》說:「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封季載於冉。」冉即聃,因此季載又君稱聃季——聃國的君主,老聃就是這一事實的繼承人,因此又官稱老君。聃季是成王的叔氏族,因此也是昭公十二年甘悼公要去除的成王叔氏聃季族人的老陽子。老是對文王老兒子聃季族的族稱,老子本名老陽子,字來,學稱陽子,爵稱伯陽,師稱老子(子學家),官稱老聃或老君,隨王子朝攜典籍奔楚國曲仁里時字稱老萊子。因封地在南之沛澤——聃國彭地(開封一帶),後人又稱他地主名老彭和彭祖。「李耳」是漢武帝反黃老之道時,對「聃季」兩字各去一半的貶義反稱,無先漢依據。老子曾任周景王司空,「單氏取周」後離周去秦問祖歸宗,死於泰國。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道德經》,在戰國時韓非子稱為《周書》,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時則直呼《老子》,《史記》始稱「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禮改子為經,楊雄《漢志·蜀王本紀》說「老子為關尹喜著《道德經》」,《邊讓老子銘》說「見迫,遺言道德之經。」可見,對老子文最早的稱謂,是韓非子的《周書》。周時,晉國師曠稱此舉為「修《義經》」,周太子晉說是「立義治律」。最近,安徽渦陽縣鄭店村考古發掘出老子在楚國時居地,有關尹墓和聖母墓及聖人老子石像,有春秋時陶制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誕」等殘片。
依據這些線索,我們很容易找到《周書》——老子文與兩千五百二十年前周景王「鑄無射」鍾的關系:因為當時各諸侯國抄寫鑄在圓鍾上的《周書》順序和六書文字不同,造成流傳到現在的漢墓帛書《德經》先於《道經》而其它傳本《道經》先於《德經》,以及文字等差異的根本原因。其它理由無解。
老子的社會哲理博大精深,主張辨而不辯、知無創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會精神和機遇建設,他是古今少有的社會辨證邏輯大師。

孔子問禮

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

道家哲學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道家與道教。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故道家與道教常被混淆。

基本觀點

道家哲學首先不同於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基本上 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文學特點

老子出關

老子最後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弱了,衰敗得不像樣子了。他決定出走了,要遠走高飛了。這要說到老子出關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國去,到西域去,這就得經過函谷關。另外一種說法是大散關。函谷關大概原來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後來關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縣。這里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因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瞭望著,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令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裡一頓,這是有聖人來了!只有聖人來才會有這樣的雲氣,今天一定有聖人要經過我的城關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竟然是老子!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於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

老子當然是不太願意的,但是不答應關令尹喜,是不會放他過關的,他不給你護照簽證啊!老子沒辦法,於是只得答應條件。另外,老子答應他還有一個原因。《史記集解》有材料說,關令尹喜「善內學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雲氣,看到一團紫氣飄來便知是聖人來了。我們就是看到這團紫氣也解讀不出來嘛。據說關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關令子》。老子也佩服這位「服精華,隱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這就為他著書了,能為知音著述不亦樂乎?

那時老子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先寫了上篇,又接著寫了下篇,據說寫了幾天。寫完了一數,共有五千來字,取名為《道德經》,上篇叫《道經》,下篇叫《德經》,又分成八十一章。於是一部「五千言」的驚天動地的偉大著作誕生了!據說,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爾一笑,同意了。據說,關令尹喜真的跟著老子出走了,後來還有人看到他們兩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兒呢,而且都活了好長好長的歲數!

老子出關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地傳說著,演繹著。魯迅先生也對此發生過興趣,還專門創作了故事新編《老子出關》,還與別人打了一點筆墨仗。另外,老子出關中的「紫氣東來」也成了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基因,帝王之家將「紫氣」當作吉祥、祥瑞,你看生個孩子如果紫氣滿室,古人認為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氣」當作吉祥的象徵,於是把「紫氣東來」這些字寫在大門上等等。先民還認為,哪個地方有寶物,哪個地方就會在上空出現紫氣。

有趣的是老子騎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個著名的意象,青牛後來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騎了。到後來,「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詞了,老子又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等。這青牛還被老子家鄉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說老子當初出關是乘這青牛飛過去的,並且又有一段美妙的傳說。

今天的河南鹿邑縣城內的東北角上還有一處高約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廟。廟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鐵柱子,稱為「趕山鞭」。相傳老子50多歲時曾在這里講學,此地離自己家有好多路,來來往往都要經過一座山叫「隱陽山」。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見不到太陽,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當空,莊稼枯死,老百姓受盡了苦難。老子目睹這一切,雖想解救百姓,但心有餘而力不足。如今騎青牛飛過了函谷關,知道自己已經成仙,青牛也會說人話了,於是又要青牛一起飛回家鄉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鄉,老子揮鞭打山,山頂削去了,並且飛到了山東,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頂山。這時鞭梢甩斷,甩斷的鞭子飛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個桿子,就順手插在地上,這就是這個鐵拄子的來歷。老子又乘青牛飛走了,而那鞭子桿就永遠留在了那兒。百姓感謝老子前來趕走山,因為從這以後老子家鄉就過起了風調雨順的好日子了。百姓就把老子揮鞭趕走山時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將地上的鐵柱子稱「趕山鞭」。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又把這個台稱為「老君台」,還修了廟,進行祭祀。——這是老百姓何等瑰麗的想像啊!讀了老子家鄉的這一則傳說,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間!老子文化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中國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衍生出來,又一層一層地累積起來的。

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進取的,積極的,因為社會只是天道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認為儒家的社會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並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會理想,因為天道變化,本身無所謂絕對的是非善惡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 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須是能應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 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修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了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也能有一廣大的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

重要哲學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璣,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於是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但重點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開創,可以說他是以一套宗本於智慧之道的社會哲學與理論來應對混亂的世局,而無意製造社會的新氣象,因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

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理論最重要開創者,道家哲學基本上也就是老莊二型而已。莊子的道家學不同於老學之處,在於莊子更詳盡地處理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可開創能力,包括智慧上、認識能力上、身體能量上等等。莊子同樣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題基礎上,提出了從人的自我修養到面對整個社會國家的處世之道,莊子書內七篇之作,就是他從世界觀到知識論到工夫論到社會哲學的內聖外王之道的理論。

列子,戰國時人。現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東晉張湛所輯 一般認為該書反映了戰國至魏晉間的思想。《列子》從道家思想出發 並對道家思想中無為的人生觀有所改造 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 並認為人在一種不任強使力的生存狀態下,不憂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

王弼,三國時代人。當兩漢經學的發展已到尾聲,社會政治一直在動亂與不義的情境中,知識份子轉向玄學清談的風氣,王弼以其對老子哲學的深切體悟,註解老子《道德經》一書,重體用之分 有無之別 不但發展出詮釋老學的宗旨:"貴無"的精神,並以此原理註解《易經》,甚至還因此改變了從漢易以來言象數易學的氣化宇宙論 而將易經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純粹玄學思想 使中國易學史走向一個嶄新的局面。

郭象,西晉人,以《莊子注》聞名,主張「獨化」理論 是一種從高度抽象思維當中所發展出來的的玄學式概念理論 認為宇宙萬物都生於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種物無大小 各順其適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人生觀。

㈣ 如何解釋陶行知的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新是孫子

教育家陶行知在《三代詩》中寫道:「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專是孫子.」
「要有孫子屬,非先有老子不可」.這是說要從行動中獲得知識,再用知識去指導行動.行、知、行不斷循環往復,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三代詩》所體現的教學理念就是「教學做合」---把教學做合一的全過程貫通起來了:
一、行動生困難 ;二、困難生疑問; 三、疑問生假設;四、假設生試驗;五、試驗生結論; 六、結論又生行動
在這個過程中,第一個「行動」是「老子」,讓學生從中獲得知識;最後一個「行動」是「孫子」,是學生的再創造.
陶行知先生所主張的「教學做合一」中,始終要以做為中心.光學而不做,或是光教而不做,都不是徹底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將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就是此原因.

㈤ 為什麼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行知前輩,實際上是在告誡國人:我們中華民族可千萬別斷子絕孫!我們必須行動中有思想,思想中有創造,創造中有行動,這樣自強不息,才能積聚起載物的厚德,才能不斷子絕孫。 (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給自己改名。父母給他取名陶文浚,到了19歲,讀大學期間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影響,給自己改名「陶知行」,認為「知是行之始」,認識先於實踐。但很快,他認識到其中的唯心論色彩,於是把王陽明的學說翻了個個兒,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實踐才有認識。到了43歲時,再一次給自己改名「陶行知」。不過,陶行知很快又認識到,「從行到知」只是認識的第一階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認識的更高階段,他曾寫了一首小詩: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論。為了在名字中反映這一思想,他還創造了一個字。這個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這也反映了他的知、行相輔相成的教育方法 )

㈥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的意思

知識比行動更進一步,創造比知識更高一籌

㈦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陶行知」解析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我們用行動去教育孩子們,讓孩子們去學習知識;領悟智慧。才能夠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園謝謝!

㈧ 為什麼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不管是什麼事,如果不行動,那麼都是空談,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因此,行動的內地位是首容要的,所以是「老子」
創造是依據知識來產生的,沒有相關的只是談何創造?比方不懂得水稻這方面知識的人就不可能創造出雜交水稻,因此,只有相關的知識,才能產生出相應的創造能力。
所以,知識比行動的地位雖然低點,但是要高於創造,所以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但是,如果三者之中缺了哪一方面,都會產生不協調的感覺,比方,如果你沒有知識、沒有創造,那麼行動起來只是蠻干,取得的效果將會是事倍功半。

㈨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陶行知什麼意思

知識源於實踐(即行動)
有了實踐經驗積累,有了理論知識提練,才會有成功的創造

㈩ 為什麼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行知前輩,實際上是在告誡國人:我們中華民族可千萬別斷子絕孫!專我們必須行動中有思屬想,思想中有創造,創造中有行動,這樣自強不息,才能積聚起載物的厚德,才能不斷子絕孫。 (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給自己改名。父母給他取名陶文浚,到了19歲,讀大學期間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影響,給自己改名「陶知行」,認為「知是行之始」,認識先於實踐。但很快,他認識到其中的唯心論色彩,於是把王陽明的學說翻了個個兒,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實踐才有認識。到了43歲時,再一次給自己改名「陶行知」。不過,陶行知很快又認識到,「從行到知」只是認識的第一階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認識的更高階段,他曾寫了一首小詩: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論。為了在名字中反映這一思想,他還創造了一個字。這個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這也反映了他的知、行相輔相成的教育方法 )

閱讀全文

與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