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絲綢是誰發明的呀
我國是絲綢之鄉,遠在史前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從事種桑、養蠶、取絲、織帛。 在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桑」、「蠶」、「絲」、「帛」等字樣;在殷商時 代(公元前14~11世紀)的墓葬中多次發現用玉刻的蠶,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那麼養蠶取絲究竟是誰發明的呢?據漢代司馬遷《史記》記載:「古史相傳,黃帝元妃 嫘祖,教民養蠶」;而楊雄的《蜀王本紀》又說:「蜀之先名蠶叢,教民養蠶」。凡此種 種,說法不一,還有很多美麗的神話故事,綜合各家史料及傳說分析起來,大概可以 作出這樣的假設:上古,我國黃河流域及四川蜀地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桑林遍地,樹上有 野蠶吐絲結繭,當地人民就已知道剝繭取絲。史說中軒轅黃帝聯合炎帝戰敗蚩尤後, 在慶功會上有蠶神來獻絲,黃帝見了這美麗的絲束,非常高興,大加贊賞,就命他的 臣子用它來織成綢,這綢又輕又軟,比先前的薴麻織物不知要好多少,就用它來製作 成衣服,並命他的妻子率眾養蠶。 軒轅黃帝是新石器時代後期中原部落的聯合大首領,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他娶的妻子嫘祖是我國古代女性中最受尊敬的「天後娘娘『,由她親自帶頭推廣養蠶, 養蠶制絲技術很快就遍及全國。 絲綢到了西漢,又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張騫通西域,將我國的絲綢帶到了中亞和西 方,溝通了中西貿易渠道。從此,精美的東方絲織品沿著著名的「絲綢之路」不斷運 銷西域,再轉運到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熱烈的贊賞,視為無上珍品,據說當時的絲織 品與黃金同價(按重量),所以稱為「錦」。錦者,金帛也。 漢代絲綢之路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至甘肅敦煌,由敦煌分南北 兩路。南路從敦煌出陽關,至樓蘭,沿昆侖山北麓西行經於和田,翻過帕米爾到大月 氏、安息,再往西可達波斯灣口至大秦(即古羅馬帝國);北路從敦煌西北出玉門關, 至吐魯番,沿天山南麓西行,越蔥嶺到大宛、康居,再往西經安息,可達大秦。商人 們帶著一隊隊的駱駝和驢馬,滿載著中國絲綢和其他貨物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他們 的足跡遍及巴基斯坦、阿富漢、伊朗、伊拉克,到達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成為東西 方文化交流的紐帶,祖輩們開辟的這條對外貿易通道,即被譽為「絲綢之路」。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的昌盛時期,經濟繁榮,政治、軍事、工業、商業、文化都達到了 空前的高度,絲綢的生產更是「章采奇麗」、「神乎其技」,與歐亞各國貿易頻繁。外國 商人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購買絲織品,同時也把養蠶、制絲、織造等技術傳至 國外。這說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蠶絲技術在世界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絲綢 所望塵莫及的。它是紡織纖維中的瑰寶。
B. 蠶絲的發展歷程
據考古發現,約在4700年前中國已利用蠶絲製做絲線、編織絲帶和簡單的絲織品。商周時期用蠶絲織制羅、綾、紈、紗、縐、綺、錦、綉等絲織品。蠶有桑蠶、柞蠶、蓖麻蠶、木薯蠶、柳蠶和天蠶等。由單個蠶繭抽得的絲條稱繭絲。它由兩根單纖維借絲膠粘合包覆而成。繅絲時,把幾個蠶繭的繭絲抽出,借絲膠粘合成絲條,統稱蠶絲。除去絲膠的蠶絲,稱精練絲。蠶絲中用量最大的是桑蠶絲,其次是柞蠶絲,其他蠶絲因數量有限未形成資源。蠶絲質輕而細長,織物光澤好,穿著舒適,手感滑爽豐滿,導熱差,吸濕透氣,用於織制各種綢緞和針織品,並用於工業、國防和醫葯等領域。中國、日本、印度、前蘇聯和朝鮮是主要產絲國,總產量佔世界產量的90%以上。
蠶絲是古代漢族文明產物之一,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生產為極早之事,相傳黃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蠶;甲骨文中有絲字及絲旁之字甚多。
中國絲在漢代已經外銷國外,《史記》大宛傳就記載了張騫出使西域返國,向武帝報告此行所見: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國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雲;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張騫出使當在公元前二世紀,其在大夏所見之蜀布、邛杖乃系由印度轉售而來,印度能有餘貨外銷,可見其境內供需已十分充裕。根據印度學專家雅各比(HermanJacobi)考證:公元前四世紀,印度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在位時,大臣高底里雅(Kautilya)所撰書中不僅有支那之名,且謂該時絲已販運至印度;絲在印度除了做衣服外,還用作帝王的旌旗,臨風招展,颯然有聲。在其它運銷印度的商品如樟腦、鐵、鉛、茶、銀朱、荔枝、豆、馬、花生中,絲是首屈一指的暢銷物。印度古代著名的《摩奴法典》(Manusmrti)將中國(Cina)與希臘人並列。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也有對中國絲(Cinamsuka)的記載;梵文中許多與絲有關的字如Cinapatta(成捆的絲)以及前所提Cinamsuka(絲衣服)等,皆以Cina這個字做成組成的部分,可見中國絲對古代印度之影響。 —嫘祖創造養蠶繅(sao)絲方法的傳說
「春蠶到死絲方盡,留贈他人御風寒。」春蠶,這個可愛的小生命,吃的是桑葉,吐出的卻是一縷縷細絲;它無私地將潔白的蠶絲奉獻給人類織造絲綢,自己卻度盡了一生的辛勤,化成蛹,默默地幽閉在自造的蠶繭之中了。
蠶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蠶兒吐絲又是誰發現的?
遠古時代,天地悠悠,氣象萬千。那時人們穿著十分簡陋。有人把一片片樹葉串連起來披在身上,有人把剝下來的獸皮晾乾後和身上一裹,就算是衣服了。
可是,串連起來的樹葉,穿在身上悉悉索索的,稍動一下便紛紛散落了。獸皮呢?它的禦寒性能好,也很耐用,可是,又重又硬,穿在身上非常不自在,一到夏天,渾身淌汗,又熱又悶,使人難以忍受。
後來,人們發現麻類植物,外面的皮層可以剝下來撕成一條條的,經過手工加工成麻線,再編織成一塊塊麻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比穿樹葉或披獸皮要舒適得多。於是,人們開始種麻,織造麻布,製作麻布衣服。
穿著麻布製作的衣服,雖然輕便、透氣,也耐穿,可是畢竟很粗糙,穿在身上不柔軟。於是,人們在尋找新的衣著原料中,發現了蠶絲,並用來織制絲綢衣物。
說起蠶絲的發現,還有一個美麗而動人的傳說呢!在4500多年前,居住在黃河流域的黃帝戰敗蚩尤後,建立了部落聯盟,黃帝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部落聯盟建立以後,便按照部門分工管理經營,有管理種植五穀的,有管理製造生產工具的,有管理製作衣服的等等,各司其職。製作衣服部門由黃帝的妻子嫘(lei)祖親自負責管理。
嫘祖在管理製作衣服飾物過程中,還找來黃帝部下三位大臣協助,他們是:管理製作帽子的胡曹,管理製作服裝的伯余,管理製作鞋子的於則。有三位大臣直接負責管理,嫘祖本來可坐享其成了,可是,嫘祖是一位勤勞的婦女,不願閑著,常常是白天帶領部落的婦女上山剝樹皮,下田剝麻皮,晚上再與其他婦女一起,把男人們狩獵回來的獸類皮毛剝下來,進行加工製作。不多久,部落的大小首領都穿上衣服。可是,嫘祖由於過度勞累,終於病倒了,整天不思飲食。看護的婦女想盡辦法,做了很多嫘祖平時愛吃的食物,嫘祖一看,盡是搖頭。三天過去,嫘祖沒有進食任何東西,看護的婦女個個著急萬分。就在這時,有一位婦女提議上山采一些可口的鮮果給嫘祖吃。眾人覺得是個好主意,便急忙上山去了。她們跑遍了近山遠峰,採摘了不少果實,可一上口,不是酸的,就是澀的,很難進口。直到太陽快下山,突然一婦女在一片桑樹林發現滿樹結著的一隻只白色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好鮮果,趕忙採摘了幾只,便急匆匆趕下山來。到家後,用嘴一咬,誰也無法咬動,也沒有什麼味道。幾個婦女站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難過得直發愣。
正在這時,一位幫廚的婦女從她們身邊走過,聽了她們所碰到的問題,隨便說了一句:「現在有火了,咬不動,何不用水來煮爛它?」「在理!在理!」眾婦女異口同聲表示贊同。她們連忙把白果倒進鍋里,加上水後,便架起火燒煮。可是,燒了好一陣,撈起一隻用嘴一咬,還是咬不動,這時,旁邊的一婦女,以為浮在上面的咬不動,那些覺在鍋底下的一定煮爛了。於是,她拿了一根小樹枝在鍋里攪拌起來。攪了幾下,往外一拉,發現樹枝上纏著不少頭發絲般的白絲。她們抽呀、纏呀,沒有多長時間,在鍋里煮的白果全都變成細白絲線。
婦女們吱吱喳喳的聲音,驚動了隔壁卧床休息的嫘祖。吵鬧聲愈來愈大,嫘祖堅持要起床過去看個究竟,便在看護婦女的攙扶下,步履維艱地一步一步地移動著。當她來到婦女們當中時,婦女們便繪聲繪色地把這個新鮮事說給嫘祖聽。嫘祖聽後,心情十分興奮,病情也減輕了大半,立即想親自動手試試。身邊的婦女不肯讓她動手,把纏在樹枝上的細絲線拿來給她看。嫘祖是一位非常聰明的女人,她細看纏在樹枝上的細絲線後,便對周圍的婦女說:「這不是果樹的果子,不能進食,不過,它可派上用場了。」隨後嫘祖還詳細詢問了果子是從哪裡摘來的,在哪山,哪樹上。
說來也怪,這事的第二天,嫘祖的病就全好了,開始進食東西,體力也有所恢復,她不顧旁人的勸阻,在婦女們的帶路下,親自上山去看個究竟。她們來到那一片桑樹林前,在一塊大石頭上坐了下來,邊休息邊觀察。當她們靜下來後,只聽見樹上傳來陣陣「撒、撒、撒」的聲響,像秋天細雨打在樹葉上似的。再走近抬頭一看,原來樹上爬滿軟綿綿的大蟲子,正蠕動著身子,貪婪嚙食著桑葉。不大一會兒,周圍的桑葉都吃光了。後來,嫘祖又上山觀察了幾次,弄明白了掛在樹上一隻只白果子,是那些大蟲子在樹上吐出的細絲結成的一隻只橢圓形的小皮袋兒,而並非是樹上結出的果實。
從此以後,人們便把這種能吐絲的大蟲子叫做「蠶」,蠶結的小皮袋兒叫做「繭」,蠶吃的樹葉叫做「桑葉」。從這時候開始,嫘祖親自栽桑、養蠶、繅(sao)絲,並把這方面的技術傳授給其他人。這樣,年復一年,人們學會了栽桑、養蠶,發明了用蠶絲來織制絲綢。當時黃帝看到這一神奇的寶貝,喜形於色,贊不絕口,立刻命令伯余織成絲綢、製成禮服。絲綢溫柔飄逸,如行雲流水,精美絕倫,與當時粗硬的獸皮、麻布相比,真有天壤之別。就這樣,嫘祖被後人供奉為「先蠶」(蠶種),看作是養蠶、繅(sao)絲的創造者。
「嫘祖養蠶」,只是一個傳說,不過,這個傳說卻告訴我們: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蠶絲。當時,是人們發現樹上野蠶結成繭,再從繭中抽出長長的絲,並且將它織成衣料。以後逐漸地學會把野蠶捉到家裡喂養起來,為了給蠶兒提供桑葉,也就種植起桑樹。嫘祖的傳說,只是把漢族勞動人民的創造歸功於嫘祖一人,而編成的故事罷了。 蠶絲是古代漢族文明產物之一,其之發明當為極早之事,相傳黃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蠶;甲骨文中有絲字及絲旁之字甚多。《穆天子傳》中就有周穆王「休於獲澤(今山西陽城縣),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的記載;《尚書》禹貢謂:「兗州厥貢漆絲,厥篚織文;青州噘篚檿絲;徐州厥篚元纖縞;揚州厥篚織貝……」可見古代產絲地之廣。
中國絲早在漢以前已經輸出,且聞名於國外,《史記》貨殖列傳謂:
烏氏倮,畜牧。及眾斥責,求奇繒物,問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今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烏氏倮販賣絲貨,運銷外國,竟成巨富,位同封君,列朝議事。中國絲絹在當時國際市場之身價,由是可見。無怪後來武帝欲通西南,皆為昆明夷所阻,不能通21,其目的或在壟斷商務。甘英欲出使大秦,安息人為專擅繒彩之利,亦從中加以阻止。
然中國絲之出口,及於漢際已然大量而充裕的外銷國外各地,《史記》大宛傳記載了張騫出使西域返國,向武產報告此行所見:
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國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雲;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張騫出使當在西元前二世紀,其在大夏所見之蜀布、邛杖乃系由印度轉售而來,印度能有餘貨外銷,可見其境內供需已十分充裕。印度古代著名的《摩奴法典》(Manusmrti)將中國(Cina)與希臘人並列。
C. 絲綢是誰發明的
按照古史的說法,絲綢是黃帝的正妃嫘祖發明的。從考古資料上來看,1926年,山西夏縣西陰村發現過一個「半割」的蠶繭,屬於仰韶文化遺存。蠶絲不易保存,所以目前最早的實物標本是1959年出土於浙江吳興錢山漾的絲帶、絲線和一塊絲質的絹片,距今大約4700年左右。商代青銅禮器下葬時經常包裹著絲綢,出土時帶有絲綢痕跡,周原西周古墓發現過工藝精美的玉蠶。
從新疆、南西伯利亞、克里米亞半島考古發現來看,絲綢大概是在戰國中期開始沖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走的還是歐亞之間的草原之路,游牧於黑海、裏海、鹹海一帶的斯基泰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無疑是歐亞草原之路的開拓者。此時,貨真價實的「絲綢之路」已經存在,只不過處在自發的、民間的、無組織的狀態,一直沒有繁榮和暢通,常常因為一些民族和國家的戰爭和糾紛而時斷時續、飄忽不定,也缺乏食宿與安全保障。當歐亞大陸上出現幅員遼闊的統一帝國,絲綢之路才有可能向正規化、常態化發展。
D. 蠶絲發明國家來自
中國
蠶絲,乃我國古代文明產物之一,其之發明當為極早之事,相傳黃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蠶;甲骨文中有絲字及絲旁之字甚多。《穆天子傳》中就有周穆王「休於獲澤(今山西陽城縣),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的記載;《尚書》禹貢謂:「兗州厥貢漆絲,厥篚織文;青州噘篚檿絲;徐州厥篚元纖縞;揚州厥篚織貝……」可見古代產絲地之廣。
E. 絲綢的發明者是誰
嫘祖,發明桑蠶絲綢,民間又叫"蠶母娘娘",
F. 絲綢是誰發明的
嫘祖是絲綢的發明者。因為蠶絲是製作絲綢的主要原料,養蠶的目的也是為了編制絲綢。專
嫘祖,一作「累祖」。屬傳為西陵氏之女,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五帝中的「顓頊帝」。 《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蠶絲是自然界中最輕最柔最細的天然纖維,撤消外力後可輕松恢復原狀,內胎不結餅,永遠不會發悶,不縮攏,均勻柔和,可永久免翻使用。蠶絲不但可以做成服裝、化妝品、保健品,而且還可以用家紡產品上。
G. 蠶絲的創始人是誰人
傳說中發明養蠶繅絲的是 嫘祖
嫘祖,一作累祖,中國遠古時期人物。為西陵氏之女,軒轅黃帝的元妃。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
H. 絲綢誰發明的
嫘祖是絲綢的發明者。因為蠶絲是製作絲綢的主要原料,養蠶的目的也是為了編制內絲綢容。
嫘祖,一作「累祖」。傳為西陵氏之女,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五帝中的「顓頊帝」。 《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蠶絲是自然界中最輕最柔最細的天然纖維,撤消外力後可輕松恢復原狀,內胎不結餅,永遠不會發悶,不縮攏,均勻柔和,可永久免翻使用。蠶絲不但可以做成服裝、化妝品、保健品,而且還可以用家紡產品上
I. 是誰發明了蠶絲
螺祖-養蠶取絲用以制衣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J. 蠶絲的開山鼻祖是誰
嫘祖,一作累祖,中國遠古時期人物。為西陵氏之女,軒轅黃帝的元妃。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出生於西陵(一說今河南省西平縣, 一說今四川省鹽亭縣)。
養蠶繅絲
黃帝戰勝蚩尤後,建立了部落聯盟,黃帝被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
嫘祖養蠶
他帶領大家發展生產,種五穀,馴養動物,冶煉銅鐵,製造生產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給正妃嫘祖了。在做衣冠的過程中,嫘祖和黃帝手下的另外三個人作了具體分工:胡巢負責做冕(帽子);伯余負責做衣服;於則負責做履(鞋);而嫘祖則負責提供原料,她經常帶領婦女上山剝樹皮,織麻網,她們還把男人們獵獲的各種野獸的皮毛剝下來,進行加工。不長時間,各部落的大小首領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想了各種辦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時愛吃的東西。誰知嫘祖一看,總是搖搖頭,一點也不想吃。
有一天,這幾個女人悄悄商量,決定上山摘些野果回來給嫘祖吃。她們一早就進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許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嘗,不是澀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樹林里發現滿樹結著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好鮮果,就忙著去摘,誰也沒顧得嘗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滿後,天已漸漸黑了。她們怕山上有野獸,就匆匆忙忙下山。回來後,這些女子嘗了嘗白色小果,沒有什麼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麼也咬不爛。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果子。正在這時,造船的共鼓走了過來,發現幾個女子站在那裡發愣,連忙問發生了什麼事。女子們便把她們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說了一遍。拱鼓一聽,哈哈一笑說一聽馬上就要去看。這些女子為了不讓她走動,便把纏在棒上的細線拿到她身邊。嫘祖是個非常聰明的女人詳細看了纏在木棒上的細絲線,又詢問了白色小果是從什麼山上、什麼樹上摘的。然後她高興地對周圍女子說:「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卻有大用處。你們為黃帝立下一大功。」
說也怪,嫘祖自從看了這白色絲線後,天天都提起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減輕,開始想吃東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顧黃帝勸阻,親自帶領婦女上山要看個究竟,嫘祖在桑樹林里觀察了好幾天,才弄清這種白色小果,是一種蟲子口吐細絲繞織而成的,並非樹上的果子。她回來就把此事報告黃帝,並要求黃帝下令保護橋國山上所有的桑樹林。黃帝同意了。
從此,在嫘祖的倡導下,開始了栽桑養蠶的歷史。後世人為了紀念嫘祖這一功績,就將她尊稱為「先蠶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