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造紙術發明與哪個朝代
東漢造紙術復發明家。字敬制仲。桂陽(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東漢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他總結前人經驗,始有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造紙,稱「蔡侯紙」,對改革和推廣造紙術有很大貢獻,後世傳為造紙術的發明者。
B. 造紙術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造紙術的發明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因此,後來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據以尊東漢時代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在史籍里,早在蔡倫以前,也有一些關於紙的記載。如《三輔舊事》上曾說:衛太子劉據鼻子很大,漢武帝不喜歡他。江充給他出了個主意,教他再去見武帝時「當持紙蔽其鼻」。太子聽從了江充的話,用紙將鼻子掩蓋住,進宮去見壏帝。漢武帝大怒。此事發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漢書·趙皇後傳》記載:漢成帝寵妃趙飛燕的妹妹趙昭儀要害死後宮女官曹偉能,就派人送去毒葯和一封「赫蹄書」,逼曹偉能自殺。據東漢人應劭解釋,「赫蹄」即「薄小紙也」(後來稱為絲棉紙)。再如《後漢書·賈逵傳》說,公元76年漢章帝令賈逵選二十人教以《左氏傳》,並「給簡、紙經傳各一通「。以上有關紙的文獻記載,都早於公元105年,即蔡倫向漢和帝獻紙那一年。
C. 造紙術發明在什麼朝代
1957年,陝西出土了灞橋紙,1974年,甘肅居延金關漢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關紙,1978 年,陝西扶風中顏村西漢窯藏出土了中顏紙,經過考古專家的考證和斷代,證實這些紙是西漢初期到晚期的,年代都比東漢早。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再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放馬灘紙。這張目前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馬灘紙,當時成為中國在西漢早期就有優秀紙張的惟一物證「蔡倫之前的紙不是紙」的觀點受到了沖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吉星指出:早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紙,蔡倫不應是造紙術的發明人,中國造紙的歷史起碼要向前推進兩三個世紀。
D. 造紙術發明時間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
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 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 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 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
中國 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但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 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 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 ,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 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
紙張就是藉助這 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 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
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 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眾多人的智慧造出來的。
E. 造紙術的發展歷程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現代工廠
造紙的木材鋸成合適的呎吋後即進行去皮的工序,將原木放入大型滾筒內,滾筒轉動時原木互相磨擦而去除樹皮,脫落的樹皮會用作鍋爐的燃料,去皮後的原木會被切割成1.5到2吋,厚度0.25吋的方形木片,軟木(Softwood)片及硬木(hardwood)片因物理特性不同而需分開處理。
木材由細小的細胞膜質纖維(cellulose fibers)以稱為木質素(lignin)的膠狀物質黏合組成,製造紙漿時利用化學物蒸煮木片分解木質素從而而將纖維分離。將木片放入稱為蒸煮器(digesters)的巨大容器內,其功能類似廚房用的壓力鍋(pressure cooker),木片及化學物在加壓下蒸煮1.5到4小時直至成為濕軟如燕麥片的混合物,分離後的纖維可懸浮於水上。混合物經清洗以去除剩餘的化學物和分解的木質素及漂白至合適的白度(whiteness)。從這里紙漿要通過一系列精煉機(refiners),將紙漿內的纖維壁上線狀元素松閞令表層粗糙,纖維互相纏著成為張狀。接著加上染料(dyes)及其他添加劑使成品的紙張擁有所需的特性。
紙漿以二十份水對一份纖維的比例加水,通過造紙機的成形布或網(forming fabric or wire),紙漿的纖維互相交織而形成紙張及除去大部分水份。以每分鍾3,000呎的高速前進,紙張再通過一系列的吸水布及蒸汽加熱稱為烘乾機(dryers)的滾軸,清除紙張內留存的水份。紙張再經一個塗布工序在紙張兩面添加澱粉溶液,澱粉使紙張表面平滑及將來用於印刷時油墨不會化開,由於塗布過程帶來水份,紙張需重復先前的烘乾程序。烘乾後的紙張再通過沉重而光滑的滾軸進行磨光令表面更加光滑,紙張在後方收集捲成大紙卷,再分割成合適闊度的小紙卷,部分原卷包裝出貨,而部分再加工切成合適呎吋的平張才包裝出貨。
造紙的基本流程 流程介紹:
水力碎漿機:漿板在水力碎漿機內受到撕裂和相互摩擦作用,從而實現紙漿碎解的目的。
打漿: 打漿使纖維產生變形、潤脹、壓潰切斷和細纖維化等作用。通過打漿,可以改變纖維的形態,使紙漿獲得某些特性(如機械強度、物理性能),以保證抄成的紙和紙板能取得預期的質量要求。 凈化: 凈化的目的在於去除紙料中相對大的雜質,如金屬屑、煤渣等。凈化設備的原理是利用密度差來選分雜質。常用設備:錐形除渣機。
篩選: 目的在於去除紙料中相對密度小而體積大的雜質,如漿團、纖維束、草屑等。
常用設備:壓力篩。
流漿箱: 流漿箱是現代紙機的關鍵部位。其結構和性能對紙頁的形成和紙張的質量具有決定形作用。
其主要任務:
能有效的分散纖維。高湍動流漿箱能產生高強度微湍動,可有效的分散纖維,防止纖維沉澱和在絮聚,可有效的提高紙頁的強度。
沿紙機橫向均勻的分布紙料。(決定紙幅的橫向定量分布)
噴漿穩定,確保漿速與網速相協調。(決定紙幅的縱向定量分布)
網部:紙漿在網部脫水成形。上網紙漿濃度 為0.1~1.2%,出伏輥時紙頁干度度為15~25%,成形紙干度為90~95%。由此可見,網部脫水量占總脫水量的90%以上。
壓榨部: 利用機械壓榨作用進一步脫水提高紙幅干度。同時增加紙的緊度及紙的強度,改善紙的表面性質(如平滑度)。機械壓榨脫水在經濟上是比較合算的。紙機壓榨部多提高1%干度。烘缸部蒸汽消耗量減少5%。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壓榨部應盡可能低脫掉水分。採用新式復合壓榨,濕紙頁出壓榨部的干度可達48~50%。
烘幹部的作用:
1. 繼壓榨部後脫出濕紙的水分,使成紙干度提高到92~95%。
2. 提高紙的強度。
3. 增加紙的平滑度。
4. 完成紙的施膠。
壓光: 壓光機用以提高紙的平滑度、光澤度和厚度均勻性。
取卷: 將出壓光機的紙在線捲成捲筒。
復卷: 卷紙機上捲成的捲筒兩邊不齊,而且紙幅太寬,必須縱切復捲成捲筒紙或橫切成平板紙。
包裝: 用定量不小於120g/平方米的包裝紙卷到捲筒紙上,形成外包裝。
F. 造紙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總結西漢(西漢武帝時期)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術,利用樹皮、碎布、麻頭、舊漁網等原料,經過精工細作,制出優質紙張,於公元105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贊揚,從此造紙術得到推廣。蔡倫造紙術之所以能夠發揚光大,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採用了多種植物原料,解決了造紙原料資源不足的問題。破布(當時是麻布)、麻頭和破漁網等廢棄物資的利用,既增加了原料來源,又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料,更是重大的創造,可以說開創了近代木漿紙的先河,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其次,工藝上有比較大的進步。多種原料的利用,對工藝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了造紙技術的改革。由於史書缺乏具體的記載,對當時的實際操作難以詳細了解。今天,手工造紙已經基本上被機器造紙所代替,但是造紙的原理和基本的生產工藝並沒有什麼根本的變化。
最後,造紙從此成為獨立的行業。以前,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技術上的改進也很受局限。新原料的開辟和新技術的採用,使造紙從紡織業中獨立出來,這是造紙發展史上意義重大的轉折點。
後來,我國發明的造紙術傳遍了五大洲,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G. 造紙術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造紙術相傳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63年-121年)所發明。
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促使人類文化傳播的偉大發明。相傳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63年-121年)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使造紙的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目前已有考古發現的西漢時期的紙張。
H. 造紙術發明於哪個時期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誰發明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因此,後來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據以尊東漢時代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但自從1933年,已故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地區發現了一片西漢中葉古紙後,對造紙術的發明問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1957年5月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郊灞橋磚瓦廠工地古墓中又發現了成疊的古紙殘片88片。這成疊古紙墊在三面銅鏡下面,墊得很厚,雖然已成碎片,但邊沒有完全腐爛。這一發現,更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經考古學家考證,認為這一墓葬不會晚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灞橋紙的年代也可大致確定在公元前118年以前。這個時間比蔡倫造紙的年代要早200多年。另外,1973年至1974年,在甘肅漢居延遺址又發掘出兩張西漢後期的麻紙。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天水馬灘西漢墓內發掘了一張地質地圖,此紙長5.5厘米,寬2.6厘米。這個最新發現的西漢紙質地圖是目前所街道的最早的紙張實物。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古代在西漢初期就發明了可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 具體是誰,已經無從考證了。
I. 造紙術最早是哪個朝代的誰發明的
造紙術
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在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見之古籍記載,《後漢書·蔡倫傳》中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世遂尊他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造紙術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 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針對企圖否定蔡倫是造紙術發明人,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的歪風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舉行的國際造紙歷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一致認定,蔡倫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據洛陽市地方史志編委會石建厚同志考證。位於洛陽漢魏故城近郊的緱氏(今本魏書註:「紙氏」作「緱氏」,馬澗河流經緱氏那一段河流古時為「造紙河」,沿岸原有「造紙河碑刻」,借已失損。
據史書記載:漢和帝曾到緱氏巡視過,有可能是參觀這里的造紙作坊)和紙庄(現分前紙庄和後紙庄,位於洛陽漢魏故城東約2000米,面臨洛河)很可能是漢代造紙作坊所在地。這兩個地方,附近有造紙需要的優越的地理環境,有比較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楮林等)。
近年來,在其附近的漢代墓葬中,發現有數百塊形狀各異的空心磚磚的規格為長140—169公分,寬52—70公分,厚14—17公分),既有不同的磚孔,又有不同的榫口,如同現代建築的預制構件,象是按一定程序裝配的。漢代造紙的焙乾體是什麼樣式,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和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說:「焙紙先以磚砌成夾巷。用磚蓋夾巷,火薪從頭穴燒發熱,濕紙逐張貼上焙乾,揭起成帙」相對照,這些特製的大型空心磚很可能是漢代用於修築紙焙乾體的原材料。在這些出土的大型空心磚的磚面上,繪制有很多楮樹、木芙蓉、扶桑的圖案,這些樹皮都是造紙原料,很可能反映了當時造紙的現實。如果我們按照空心磚孔、榫口、傳熱程序來研究恢復造紙所用的焙乾體,將會使研究漢代造紙工藝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