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發明原子彈是在哪一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復彈於1964年10月在制新疆羅布泊核武器實驗基地爆炸成功。1959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中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
毛澤東確立積極防禦戰略1956年初至1967年1月,早在50年代中期,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就作出了要研製原子彈的決策。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毛澤東主席確立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毛主席決定,為了防禦,中國也要搞原子彈。我們不首先進攻別人,但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防禦。所以,中央決定我們也要研製原子彈。
自60年代以來,核武器的發展,首先是核戰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減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有了顯著提高。
㈡ 中國原子彈是誰造的
是由我國當時頂尖的科學家共同作業完成的,其中功勞最大的是錢學森。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准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1959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
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中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
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
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2)中國原子彈誰發明擴展閱讀:
從籍貫看,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江蘇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雲南、遼寧、河北、山東各1人。錢三強、屠守鍔,趙九章同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開甲和楊嘉墀同為江蘇省吳江縣人。
「兩彈一星」元勛
23位「兩彈一星」元勛青少年成長時期所在的省份排序分別是:
上海最多,有楊嘉墀、姚桐斌、錢學森、屠守鍔、王淦昌5人。
浙江4人,分別是吳自良、陳芳允、趙九章、程開甲。
北京2人:王大珩、錢三強。
安徽3人:鄧稼先、任新民、黃緯祿。
餘下的是:天津1人:於敏。雲南1人:王希季。湖北1人:朱光亞。遼寧1人:孫家棟。湖南1人:陳能寬。四川1人:周光召。山東1人:郭永懷。江蘇1人:錢驥。吉林1人:彭桓武。
在南方(淮河以南的)長大的有16人,北方為7人。如果以東部和西部對比,則來自沿海省份的有14人,來自中部省份的有7人,西部的僅有來自昆明的王希季和重慶的周光召2人。
23位元勛中出自蘇南浙北和長江三角洲地域的就有10人,如果算上長江三角洲接近地安徽南部和中部地區的鄧稼先等3人,則為13人。
23位元勛共有18個姓氏,其中只有3個姓出現率在兩次以上,即:王姓3人,錢姓3人,陳姓2人,其餘姓氏者均各佔1個。
㈢ 原子彈是誰發明的
嚴格意義上講是一群人發明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流亡到美國的科學家西拉德等人為防止德國人搶先造出原子彈,動員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信中闡述了研製原子彈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但是起初羅斯福總統對此並不重視,直到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一天,才批准了美國科學研究發展局全力進行美國研製原子彈的步伐。1942年8月美國制訂了研製原子 彈的「曼哈頓計劃」隨後任命格羅斯將軍為負責人。
美國不惜重金全力投入提取鈾235的研究。比較成功的方法是勞倫斯方法和尤里方法。勞倫斯方法也叫電磁法,是採用質譜儀的原理,利用鈾235和鈾238質量上的差異而使之分離。勞倫斯曾採用4900噸重的巨形磁鐵,每天也只能分離幾毫克鈾235。在田納西州建立的電磁分離廠中建造了空前大的電磁鐵,磁極的直徑為15英尺(1英尺=0.3048米),用這種方法終於生產出以千克計的鈾235。尤里方法也叫氣體擴散法。氣體擴散法是根據輕的分子(像那些含鈾235的分子)比含鈾238的較重的分子容易、並較迅速地通過多孔障壁細孔的原理,於是把鈾製成六氟化鈾氣體,使它通過4000次多孔障壁就能得到純度為99%的鈾235。美國為此建造了巨大的工廠,加熱後的六氟化鈾氣體要通過成千的多孔障壁,每一障壁有成百萬的小於百萬分之一厘米的孔。需要幾個月才能使一定量的氣體從頭至尾通過工廠。
㈣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什麼時候發明的
是1964年10月16日研製成功的。
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1959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
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中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
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研製費用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根據解密的資料,為了這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
結合早前公布的模糊資料,中國在到80年代初為止的整個核計劃上 (第一代核武器的發展研製與工業體系建設),投資相當於一個寶鋼規模的鋼鐵廠——據此估計是300億人民幣。
1955年1月15日,中國啟動代號為02的核武器研製計劃。如果以此計算,十年間平均每年的原子彈發展費用是2.8億。
如果是596工程,即中國首顆原子彈研製工程,並以1959年作為計算起點,每年的費用是4.7億。如果極端計算,從1962年正式啟動第一顆原子彈試驗計劃開始,三年間平均每年費用是9.3億元。
㈤ 中國哪年發明的原子彈
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不過一般指中國的兩彈之父是鄧稼先.
23位二彈一星元勛,是中國人就不應該忘記
1.錢三強 ,2.錢驥,3.姚桐斌 ,4.趙九章,5.鄧稼先
6.王淦昌,7.彭桓武,8.程開甲,9.黃緯祿,10.屠守鍔
11錢學森,12.周光召 13.楊嘉墀 14.陳能寬
15.陳芳允 16.吳自良 17.任新民 18.孫家棟
19.朱光亞 20.王希季 21.王大珩 22.於敏
23.郭永懷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
㈥ 中國哪兩個科學家發明原子彈
朱光亞、鄧稼先。
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及歷次核試驗,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他還參與組織領導秦山核電站籌建、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開發研究、國家高技術發展研究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等工作。
鄧稼先1958年8月奉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製造的理論。這以後的28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6)中國原子彈誰發明擴展閱讀:
原子彈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大殺傷力武器。主要包括裂變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彈)和聚變武器(亦稱為氫彈,分為兩級及三級式)。
核能價值
作為武器的原子彈和氫彈終究是要被消滅的。但是作為放出巨大能量的核爆炸,卻在和平建設中有著吸引入的應用前景。由於核爆炸釋放出的能量特別巨大,所以它能使許多用其它方法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得以完成。
核爆炸可以用來開山、辟路、挖掘運河、建造人工港口等。例如,有一個方案,只需四次核爆炸就可開鑿一個能停泊萬噸巨輪的海港。
首先,進行一次百萬噸梯恩梯當量級的核爆炸,就可炸出一個直徑300多米、深30多米的大坑。然後進行三次規模較小的核爆炸,開出一條運河來把大坑和深海連接起來。只要經過幾個月的時間,當海潮把產生的少許放射性物質沖走後,這個海港就可安全使用了。
至於利用地下核爆炸的高溫高壓,將石墨變成金剛石,利用地下核爆炸的強大中子流生產超鈾元素,則已開始實踐了。
核爆炸還可以改造沙漠,使沙漠變成良田。很多乾旱的沙漠地帶其實也有一些雨水,但是這些雨水多半從地面流進地下河流、流入海中,剩下的一點則很快蒸發淖了,因此地面上沒有一點水分,沙漠成了不毛之地。核爆炸可以造成巨大的積水層—「地下水庫」。
和平利用核爆炸的前景確實是令人神往的。歷史將雄辯地證明:人民將徹底埋葬超級大國的原子彈;幾代科學家的辛勤勞動成果,必將完全用來造福於人類。
朱光亞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召開的表彰大會上,朱光亞與其他22位功勛卓著的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12年,被評為「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
2004年12月,為表彰朱光亞對中國科技事業特別是原子能科技事業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中國國家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038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
㈦ 中國原子彈是誰發明的
為了能夠在冷戰期間抗衡擁有核武器的美國與蘇聯並且將其作為一種嚇阻武器,早在1953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便開始對核子動力進行研究。1959年6月中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泊周邊建設實驗基地,一方面邀請曾於美國留學的原子核物理學鄧稼先領導技術團隊開發,另一方面也不斷透過同樣為共產主義國家的蘇聯於1950年開始所提供的相關資料進行研究,並且在蘇聯援助下也開始興建自己的研究反應爐(Research
reactor)與相關設備。然而之後中國與蘇聯之間的關系漸趨冷淡,1959年6月時蘇聯開始停止針對中國和武器研發計劃的援助,並且在1960年時撤
離所有蘇聯的技術協助人員。為此中國研發團隊決定發展較為簡單的濃縮鈾炸彈製造技術,但這也意味著有毒核廢燃料和放射性鈈的後續分離處理更為困難。到了1964年10月16日時,中國成功於羅布泊試驗場的596核子試驗中引爆第一枚核武器,這次核武器試驗大約測得了2.2萬噸爆炸當量的威力。而在2年後,中國則依照蘇聯制的導彈樣本另外開發出能夠搭載核彈頭的導彈。緊接著在1967年同樣於羅布泊展開的第六號實驗試爆第一枚百萬噸級的氫彈,這使得中國成為歷史上從核裂變武器發展至核聚變武器所花費時間最短的國家,而中國在兩彈一星計劃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其國際地位。
㈧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誰發明,發明家叫什麼名字
隱姓埋來名30年!她是中國的王承自書!因為在1964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5個國慶節後半個月剛剛平靜下來的中華大地又沸騰起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在舉國歡慶的日子裡王成叔抑制不住心頭的激動不禁熱內容滿面為了兒女揚眉吐氣雖然他為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不折扣不折不扣的工程雖然他沒能上台領獎報刊中的喜訊也沒有提到她的名字但他還是心甘情願繼續隱匿自己的姓名繼續為祖國和武器研製工作默默奉獻。王承書為祖國心隱姓埋名30年直到逝世那年人們才在報紙上讀過他的業績知道他的名字王承書這個書香氣十足的名字將永遠在共和國的歷史畫卷上熠熠生輝! 1 · 因為王承書是在1956年放棄名利從美國回到祖國的懷抱是1961年隱姓埋名一心投入祖國研製原子彈工作直到去世。 2、雖然他沒能上台領獎但他還是心甘情願隱若自己的姓名繼續為核武器研製工作默默奉獻。3、這些主要記述了著名女課學家王承書為祖國和武器研製默默無聞工作的感人事跡, 熱情地歌頌了他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祖國服務的奉獻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