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羅盤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羅盤被發明的時間和地點,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相當的歷史學家認為羅盤是在公元前2637年到1100年間在中國發明的,但年代的難以肯定簡直表現著另一方面的「測不準原理」。也有人認為直到十三世紀,羅盤方始傳入中國,而是在更早的時期由義大利和阿拉伯人所發明。姑不問羅盤的來源為何,西歐確知羅盤的存在是在十二世紀之後。
B. 羅盤是誰發明的
但是羅盤是指南針啊,所以他們都是人發現的,因為羅盤相當於指南針,也相當於司南,所以司南是羅庚,結果就是羅盤是羅庚發明的
C. 火葯,羅盤針,印刷術分別何時由中國什麼人發明的
火葯是由方士(可以理解為道士)煉丹時發明的,最早記載於唐朝孫思邈的《丹經》,稱為「硫磺伏火法」。
羅盤針是宋代發明的,至於是什麼人發明的這個無從查證了。
隋唐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雕版印刷術,現存有明確時間的雕版印刷品為唐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剛經。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書(膠泥活字),後來又出現了木活字,元代出現了金屬活字。
D. 羅盤是誰發明的
幾個世紀以來, 人們在導航中一直使用磁羅盤。 雖然有資料顯示早在二千多年前, 中國版人就開始使用天然磁石權-一種磁鐵礦來指示水平方向, 但羅盤的發明者還是無人知曉。 看來也許是 12 世紀的地中海海員最先在海上使用了磁羅盤[1] 當今的平衡式指針羅盤只是稍微改變了這項早期發明, 先進技術生產出了狀態穩定的電子羅盤 ,這種羅盤以 MR磁感測器和加速度原理的傾斜感測器為基礎。 電子羅盤具有許多優於常規「指針」型或常平羅盤的長處。 例如: 抗沖擊性和抗振性。 對雜散磁場效應的補償以及與電子導航系統的直接介面 ,本文將討論兩類羅盤?基本的八指針羅盤與1 度羅盤。
E. 中國羅盤是誰發明的
幾個世紀以來, 人們在導航中一直使用磁羅盤。 雖然有資料顯示早在二千多回年前, 中國答人就開始使用天然磁石-一種磁鐵礦來指示水平方向, 但羅盤的發明者還是無人知曉。 看來也許是 12 世紀的地中海海員最先在海上使用了磁羅盤[1] 當今的平衡式指針羅盤只是稍微改變了這項早期發明, 先進技術生產出了狀態穩定的電子羅盤 ,這種羅盤以 MR磁感測器和加速度原理的傾斜感測器為基礎。 電子羅盤具有許多優於常規「指針」型或常平羅盤的長處。 例如: 抗沖擊性和抗振性。 對雜散磁場效應的補償以及與電子導航系統的直接介面 ,本文將討論兩類羅盤?基本的八指針羅盤與1 度羅盤。
F. 把中國的羅盤針,造紙術,火葯等傳到西方的是什麼人
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四項發明,它們的出現深深地影響和改變了人類社會和歷史的發展進程。那麼,除了造紙術之外,其他幾項發明又是如何
G. 羅盤是誰發明
羅盤是由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
羅盤,是用於風水探測的工具,理版氣宗派常用的操作權工具。羅盤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針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信息的理解。
中國古人認為,人的氣場受宇宙的氣場控制,人與宇宙和諧就是吉,人與宇宙不和諧就是凶。於是,他們憑著經驗把宇宙中各個層次的信息,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為代表的萬事萬物、天乾地支等,全部放在羅盤上。風水師則通過磁針的轉動,尋找最適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時間。盡管風水學中沒有提到「磁場」的概念,但是羅盤上各圈層之間所講究的方向、方位、間隔的配合,卻暗含了「磁場」的規律。
H. 中國羅盤的發明者
楊公作為贛南楊公風水術的祖師,不但創造了完整的風水理論,對風水術的工具羅盤也進行了合理的改造。
I. 旱羅盤是中國人還是歐洲人發明的
中國的磁針和羅盤先後經由陸水兩路西傳,曾給人類文明的進程帶來重大的影響。但在羅盤的發明權上,長期存在一種錯誤的觀點———中西應當分享羅盤的發明優先權。即:磁針浮在水中的水羅盤與指南浮針一脈相承,是中國的發明,但是磁針用支軸支承的旱羅盤是歐洲所發明,後者經由日本船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旱羅盤已是16世紀的事了。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參照歷史文獻記載,筆者發現,我國不僅是水羅盤的發源地,而且早在12世紀就率先發明了旱羅盤。
明朝航海用的青銅制水羅盤,中有水室可盛水浮針,圓周內層刻八卦,外圍則為二十四方位。取自李約瑟《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1985年5月,江西省臨川縣溫泉鄉莫源李村農民在窯背山發現一座古墓。該墓出土文物豐富,除金質飾件、水晶佩掛、文房用具、陶瓷、銅器等之外,還出了七十餘件各式瓷俑。其中有座底墨書「張仙人」的張仙人俑一式兩件,瓷土作胎,胎土細勻,素燒,火候偏低,系侍立狀圓雕,由模印貼塑而成,高22.2厘米。風水先生「張仙人」俑,「眼觀前方,炯炯有神,束發綰髻,身穿右袵長衫,左手抱一羅盤」。從該墓伴出的墓碑和紀年地券可知,墓主為南宋邵武知軍朱濟南(1140—1197),葬於慶元四年(1198)九月二十五日。考慮到12世紀末是羅盤發明史上極為關鍵的時期。
世界上關於羅盤的首次記載,見於南宋筆記小說《因話錄》(書中稱為「地螺」),曾一再為史界所稱引,但其作者卻誤為曾三異,成書年代也不確。筆者根據幾種地方誌的記載,考證出真正的作者應是曾三異之兄曾三聘,《因話錄》寫成於公元1200年前後。曾三聘是江西臨江府峽江(今江西清江)人,峽江離臨川不遠,《因話錄》與朱濟南墓年代相近,《因話錄》「地螺」不正可與臨川羅盤相互印證嗎?
世界最古老的堪輿旱羅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臨川羅盤不但是現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古的羅盤的模型,而且,它的磁針與水羅盤的磁針根本不同,其中部增大呈菱形,菱形中央有一明顯的圓孔,明確、形象地表達出用軸支承之意,無疑是一種堪輿用的旱羅盤。清代乾隆年間堪輿家范宜賓的《羅經精一解·針說》曾說「指南旱針(即旱羅盤),造自聖王」,「創自江西,盛於前明」。他認為旱羅盤系中國古制,創自江西,確有見地,或許當時有所根據,可惜不能起古人於地下而問之。但有了臨川羅盤,加上《因話錄》「地螺」,說江西是羅盤的故鄉該有八九分的把握了。
然而,假如對臨川羅盤的認識到旱針為止,那就既對不起羅盤的發明者,也辜負了張仙人俑作者的一片匠心。
羅盤十六分度制源於中國
羅盤的分度主要有二十四(或四十八)向和十六(或三十二)向兩大體系。學術界曾認為前者系中國所固有,後者則純屬歐式。查西方羅盤採用三十二分度的最早記載,見於英國詩人喬叟(Geoffrey Chaucer)1391年所作的《論星盤》(Treatise on the Astrolabe)。關於西方羅盤(三百六十分度)的最早記載,僅可上溯到1269年法國軍事工程師皮里格里努斯(Petrus Peregrinus de Maricourt)的《論磁書簡》(Epistola de Magnete)。反觀12世紀的臨川羅盤的分度,第二和第四象限各有四條刻度,根據上下左右對稱的原則,校正第一象限,補足第四象限,可以確定整個羅盤採用十六分度。由此可知,十六分度制亦產生於我國。
中國十六分度制來源於堪輿家視為羅經之本的八卦。八卦圖像,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前者以乾坤為南北,後者以離坎為南北。宋代堪輿家王伋《針法詩》說:「坎離正位人難識,差卻毫釐斷不靈。」表明他的堪輿羅盤用的正是後天八卦。用後天八卦命名的八方定位,加上兩位之間的縫針,恰成十六向,再等分就得三十二向。另一方面,從八卦出發,一卦管三山,則得二十四向,加其縫針,共四十八向。
現在還不能確定中西十六及三十二分度之間在歷史上是否有過交流。唯知荷蘭18世紀有一種十六分度的旱羅盤,根據王大海《海島逸志》的描述,恰似臨川羅盤的翻版,這或許是我們進一步探索的一條重要線索。
張仙人俑手持的臨川羅盤,現存江西省臨川縣文物陳列室,吸引著愈來愈多的觀眾和研究者。更為古老的中國羅盤,或許正躺在地下,等待著炎黃子孫去發現和研究。
滿意請採納
J. 羅盤是誰發明的呢
羅盤是楊公發明的。
羅盤,是用於風水探測的工具,理氣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羅盤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針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信息的理解。
楊公作為贛南楊公風水術的祖師,不但創造了完整的風水理論,對風水術的工具羅盤也進行了合理的改造。公元854年,年方二十歲的楊公登科第入仕為士。唐僖宗時,官至朝廷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主管宮廷建築、重要寺廟的規劃布局,以及天象觀察、皇族祭祀等職。公元875年黃巢兵起,880年京都長安陷落。為避兵禍,楊公私攜御庫秘籍《郭璞·葬書(禁中玉函秘書)》逃離長安。輾轉奔波,南逃至虔州府轄崇賢里,寄宿黃禪寺。
地盤二十四山盤是楊公創制的,楊公之前沒有完整的二十四山盤,只有八卦盤和十二地支盤。漢代的羅盤雖然也有、八卦、地支和天乾的標記,但不是均分度數,而是將天干、八卦和十二地支分成三層,所佔度數不一致。楊公將其重新安排,把八卦、天干、地支完整地分配在平面方位上,是一個劃時代的創造。
地盤二十四山的挨星盤,即七十二龍盤,是楊公晚年創制的。楊公通過長期的堪輿實踐發現:陰陽五行普遍存在於四面八方,陰陽五行的分布按照八卦五行屬性來確定與實際情況不符,用陰陽龍來格龍過於粗糙,通過反復研究,為十二地支配上天干,用納音五行來表達龍的五行屬性,稱為「顛顛倒」五行。《青囊奧語》中「顛顛倒,二十四山有珠寶;倒倒顛,二十四山有火坑」中所說的「顛顛倒」就是指七十二龍的納音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