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就是公輸般,很注意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研究,他受自然現象的啟發,致力於創造 發明。一次攀山時,手指被一棵小草劃破,他摘下小草仔細察看,發現草葉兩邊全是排列均勻的小齒,於是就模仿草葉製成伐木的鋸,他看到各種小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就用竹木削成飛鷂,藉助風力在空中試飛。開始飛的時間較短,經過反復研究,不斷改進,竟能在空中飛行很長時間
蒸汽機的發明
飛機---小鳥
潛水艇---魚
汽車---甲殼蟲
根據蝙蝠的回聲定位
發明了雷達
根據鷹的銳利的眼睛
發明了鷹眼,給飛行員用的
動物對人類的啟示 受魚兒在水中游盪,人類學會了游泳,發明了潛艇等。
受鳥兒空中飛翔的啟示,人類發明了飛機。 ………………
蝴蝶
五彩的蝴蝶顏色粲然,如重月紋鳳蝶、褐脈金斑蝶等,尤其是螢光翼鳳蝶,其後翊在陽光下時而金黃,時而翠綠,有時還由紫變藍。科學家通過對蝴蝶色彩的研究,為軍事防禦帶來了極大的稗益。在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叢中不易被發現的道理,在軍事設施上覆蓋蝴蝶花紋般的偽裝。因此,根據同樣的原理,後來人們還生產出了迷彩服。
蜻蜓
蜻蜓通過翅膀振動可產生不同於周圍大氣的局部不穩定氣流,並利用氣流產生的渦流來使自己上升。蜻蜓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不但可向前飛行,還能向後和左右兩側飛行,其向前飛行速度可達72公里/小時。此外,蜻蜓的飛行行為簡單,僅靠兩對翅膀不停地拍打。科學家據此結構基礎研製成功了直升飛機。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常會引起劇烈振動,甚至有時會折斷機翼而引起飛機失事。蜻蜓依靠加重的翅膀在高速飛行時安然無恙,於是人們效仿蜻蜓在飛機的兩翼加上了平衡重錘,解決了因高速飛行而引起振動這個令人棘手的問題。
數。
潛水艇就是受到魚的潛游啟發而發明、研製出來的。1775年,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後,英國殖民統治者憑藉海上優勢,糾集大批戰艦,輪番轟擊美國海陸軍,使美軍傷亡慘重。當時美軍中有一個名叫達韋·布希內爾的將軍,不堪英軍的欺侮,決心反戈一擊。他一直在苦思冥想:怎樣才能炸沉敵艦呢?從空中,無法接近;從水上,無法隱蔽。一次,他走到海邊的礁石上,突然看見一條大魚悄悄潛游到小魚的下方後,猛地朝上一躍,咬住了一條小魚。他從這場「海戰」中大受啟發:能否造條像大魚那樣的船,潛在水中神不知鬼不覺地鑽到英國戰艦底下去放水雷,炸它個人飛艦沉呢?魚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是靠鰾,船是否也可以仿造一個「鰾」?從這個思路出發,布希內爾與軍事專家們共同研製成功一艘可在水下潛行的機動船,船的底部做一個類似魚鰾的水艙,水艙內有兩個水泵,船在水面若要下沉時,就往船艙里灌水;船要上浮時,就把空氣壓進水艙,排出船里的水。仿照魚的鰭,安裝了兩台螺旋槳,一台管進退,一台管升降。這艘機動船第一次出去就巧妙制服了英國戰艦,炸得它人仰馬翻。後經逐步改進,就成了現代的潛水艇。 贊同
1。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展開全部>
熱心網友 | 2012-03-18
10
鑽木取火
aileenzhou72 | 2012-03-18
3
人類從大自然中受到過哪些啟示,有什麼發明創造?
熱心網友 | 2012-03-20
2
1。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6。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7。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8。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9。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10。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11。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鰭。
12。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13。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14。嗅覺靈敏的龍蝦為人們製造氣味探測儀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腳趾對製造能反復使用的粘性錄音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貝用它的蛋白質生成的膠體非常牢固,這樣一種膠體可應用在從外科手術的縫合到補船等一切事情上。
人類的發明——來自動物的靈感 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科學家根據火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製出了不少軍事偽裝裝備。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hang)。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仿生與高科技 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魔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王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王」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科學家模仿昆蟲製造了太空機器人。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對幾種昆蟲的研究,已經研製出一個小型的導航和飛行控制裝置。這種裝置可以用來裝備用於火星考察的小型飛行器。
英國科學家在仿生學啟發下,正在研製一種可以靠尾鰭擺動以S形「游水」的潛艇新式潛艇的主要創新之處是使用了被稱為「象鼻致動器」的裝置。「象鼻」由一組用薄而柔軟的材料做成的軟管組成,模仿肌肉活動,推動鰭的運動。這種新式潛艇可以充當水底掃雷潛艇,用來對付最輕微的聲響或干擾便會引爆的水雷。
1666年前後,牛頓在老家居住的時候已經考慮過萬有引...展開全部>
最初思念 | 2013-03-30
0
1。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貳』 關於創新的名人事例
1、1900年,著名的普朗克教授和他的兒子在他們的花園里散步。他看起來很沮喪,遺憾地對兒子說:「我的兒子,我很抱歉今天有了一個發現。它和牛頓的發現一樣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學假說和普朗克公式。
令他沮喪的是,這一發現削弱了牛頓的完美理論,他一直崇拜並虔誠地相信這是權威。他終於宣布取消他的假設。人類從權威中獲益,但同時也受到權威的折磨,物理學理論停滯了幾十年。
2、在25歲的時候,愛因斯坦敢於突破權威的神聖圈,大膽地突破,欽佩普朗克的假設並將其延伸到深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論,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然後,它決心摧毀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理論,創造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作為一個新的、甚至更大的權威而聲名鵲起。
3、中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他所取得的成功,他並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以往畫家的長處,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風格。
他60歲以後的畫與他60歲以前的畫有很大的不同。70歲以後,他的風格又變了。8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齊白石一生,曾五易畫風。
正是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不斷地改變和創新,他晚年的作品才比早年的作品更加完善和成熟,也才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和風格。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向我學習,就必存活。他認為畫家應該「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別人的長處時,不能照搬照搬,而要創造性地加以利用,不斷地加以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賦予藝術新鮮的生命力。
4、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地心說」長期以來占據了人們的思想。托勒密認為地球是靜止的,太陽、月亮、行星和恆星都繞著地球轉。
哥白尼在《天體論》中推翻了托勒密的理論,澄清了日心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布魯諾隨後接受並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太陽系只是無限宇宙中的一個天體系統。
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察天體,發現:月球的表面是不均勻的,木星有四顆衛星,太陽有黑子,銀河系是由無數恆星組成,金星、水星有盈虧現象。
不久之後,開普勒分析了第谷。布拉赫的觀測發現行星在橢圓軌道上運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說科學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真理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
5、鄭板橋是清代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他自幼愛好書法,立志掌握古今書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學苦練,然開始時只是反復臨摹名家字帖,進步不大,深感苦惱。據說,有次練書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畫來畫去。妻子問他這是干什麼,他說是在練字。
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體,你體是你體;人體是人體,你老在別人的體上纏什麼」鄭板橋聽 後,猛然醒悟到:書法貴在獨創,自成一體,老是臨摹別人的碑帖,怎麼行呢。從此以後,他力求創新,摸索著把畫竹的技巧滲在書法藝術中,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板橋體。
『叄』 創新將改變歷史不創新將成為歷史故事
中國創造了火葯,但沒有創新,卻是外國人創造出了大炮。
『肆』 有關創新的名人故事
1、魯班發明鋸的故事
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他和徒弟們只好上山用斧頭砍木,當時還沒有鋸子,效率非常低。一次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
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
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
這兩件事給了魯班很大啟發。於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桿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
魯班想到了鐵片,便請鐵匠幫助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
2、五易畫風的白石老人
齊白石,本是個木匠,靠著自學,成為畫家,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名畫家的長處,改變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地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
80歲以後,他的畫的風格再度變化。據說,齊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仍然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為成熟,形成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3、司馬光跟大家在後院玩耍,有個小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都嚇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4、哥白尼的「日心說」
在教廷、頑固派等保守勢力的威脅下,哥白尼不懼強權,堅持真理。提出了改變世界的」日心說「。哥白尼的偉大成就,不僅鋪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學的道路,而且開創了整個自然界科學向前邁進的新時代。從哥白尼時代起,脫離教會束縛的自然科學和哲學開始獲得飛躍的發展。
5、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伍』 牛頓發明了創造了什麼
牛頓什麼都發明
牛頓是物理學家,他發現了重力
當然,牛頓發明了很多物理考試
『陸』 牛頓是創新成功的嗎
牛頓是發現了萬有引力才出名的,就是發現新的東西,推導出新的定律。
『柒』 以「創造和創新」為話題的作文……
以創新為話題的作文
繼承與創新
在生活中,要想獲得成功,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繼承,創新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便難以成功。只有既懂得發揚自己的特色,勇於創新,又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才會更易成功。
創新,並不是所謂的閉門造車,不是靠自己的主觀臆造去隨意地瞎編亂造,而是要注意繼承前人優秀的成果,在別人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創新才會顯得更有意義。英國17世紀的科學巨匠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的三大定律,創新不可謂不豐富。可當別人問及他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的成績時,他說:「如果說我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雖然這只是一時謙虛之詞,但細細想來,如果沒有伽利略夜觀星空,如果沒有第谷數十年如一日研究天體的運行規律,那麼牛頓想要總結出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費周折了。可見,繼承和創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繼承中創新才是可取的。
馬克思作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用畢生的心血寫成了光輝巨著《資本論》,他的創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為社會的進步而奮斗。誠然,大英博物館的一桌一椅見證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後的豁然開朗,之後的奮筆疾書,見證了他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理論。但是如果沒有他翻前人之作時的專注,摘抄資料時的認真,聖西門、傅立葉他們的空想理論,他也不會成功的。甚至可以斷言,如果沒有他們,《資本論》也許不會這么快地完成,我們也許還要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可見,在繼承中創新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實不用更多的證明,那指導我們走上富裕之路的鄧小平理論,那真知灼見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辯地說明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盲目的創新往往會弄巧成拙,讓人傳為笑談。君不見那「邯鄲學步」的鄭國人,總想學習別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國的人走路不一樣,似乎是創新了,但是動機不純,方法不對,不知繼承,落了個爬回去的下場。前幾年的小品《如此包裝》也是說的這個道理,本來評劇便是一門值得繼承的藝術,可是那個「總監」非要進行「創新」,將原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樂與民族藝術強行配伍,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創新」出來的「四不像」讓我們津津樂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領,便很容易犯同樣的錯誤。
繼承和創新是雨與水的關系,沒有了繼承如同只有魚沒有水,再好的創新也會成為空中樓閣,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沒有魚似乎更表現出只有繼承沒有創新的死寂,毫無生氣。只有魚和水統一在一起,才會變得有生氣。正如創新和繼承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會結出成功的果實一樣。
創新是重要的,但是繼承同樣是重要的。你要想獲得成功,繼承和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了繼承便是無源之水,而沒有了創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才會真的「清如許」了。
[點評]:文章開頭以簡潔的語言闡明觀點,既要勇於創新,同時又要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選擇了最佳的立意。然後以典型事例來具體論述「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關系,同時指出如何進行創新,提醒我們千萬不要陷入「創新」的誤區。文章結尾以凝練的語言進一步強調「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全文舉例精當,結構緊湊,思路清晰,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捌』 求有關創新的小故事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網路 文庫 幫助 | 設置
網路知道 > 文化/藝術
關於創新的故事 2011-10-31 12:41 提問者: lch979894234 | 瀏覽次數:1943次
我來幫他解答 輸入內容已經達到長度限制還能輸入 9999 字插入圖片刪除圖片插入地圖刪除地圖插入視頻視頻地圖回答即可得2分經驗值,回答被選為滿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經驗值和財富值
參考資料:匿名回答提交回答取消
2011-10-31 12:44 滿意回答 創新和發明永遠都是一家,每一個發明家身上都帶著創新的精神。而僅僅是創造一個新的事物,而不能將其的價值發揮出來,並不算真正的創新。
(註:列文胡克=列文虎克)
從顯微鏡的發明人列文胡克的故事裡,來看看創新背後的很多元素吧。
列文胡克是是一位沒有受到正式高等教育的英國皇家學會成員。早年年輕的列文胡克,是一位看門人。看門的工作相對輕松,時間充裕,並且能夠經常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一天,列文胡克從一個朋友口中聽說,在歐洲重鎮阿姆斯特丹的眼鏡店裡,會出售一種名為放大鏡的東西,可以讓原本看不清楚的小東西變大,變得可以看清楚。
列文胡克覺得非常有意思,充滿好奇心的他也想體驗一下這種神秘的裝置。於是他跑到眼鏡店想去購買一個放大鏡,可是,這種新裝置的價格實在太貴了,列文胡克根本就承擔不起。他很遺憾的要離開眼鏡店,卻看到店裡的師傅正在磨製鏡片。
列文胡克仔細觀察了一番,他發現鏡片的磨製的最基本方法實際並不復雜和神秘,關鍵點在於磨製的手工熟練度和耐心。列文胡克於是決定,自己也嘗試磨製自己的放大鏡。這樣不但可以滿足好奇心,觀看放大的物體,也不會有多大的經濟負擔。
列文胡克因此成為了一名「磨鏡片愛好者」。經過不屑的努力,終於磨製出了自己的放大鏡。隨後,為了方便使用,他還將鏡片固定在一個支架上,並在鏡片的下端放置了一個金屬片,並在金屬片上打孔。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顯微鏡。
列文胡克經常把自己關在一間密室里,用各種材料磨製鏡片,組裝各式各樣的顯微鏡,並日以繼夜的用顯微鏡觀察各種事物。他在這個微世界裡,發現了微生物,發現了人血紅細胞,甚至隱約看到了200年後人類在真正開始了解的細菌。
列文胡克一生磨製了超過500個鏡片,組裝了大小各異的400款顯微鏡。並通過廣泛的細致觀察,成為很多微生物和細胞的第一個發現者。
列文胡克在朋友的勸導下,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並郵寄給英國皇家學會。通過英國皇家學會刊登出來,和全世界科學家分享他的發現。列文胡克也因此成為皇家學會的會員。雖然他從未受到高等教育,並且根本不會閱讀拉丁語(此前的很多科學資料,都是以拉丁文書寫的。)
這就是列文胡克和顯微鏡的故事。但是關於顯微鏡的故事,實際上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在列文胡克發明顯微鏡前,其實早有別人發明了顯微鏡。很多人都已經知道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早在列文胡克製作出顯微鏡前90多年,一個叫詹森的眼鏡匠就用凹透鏡和凸透鏡製作出了顯微鏡。但是他的工藝比較粗糙,觀察的倍數不大,也沒有繼續將這一設備用於科學研究,發揮價值。因此,顯微鏡的發明人最終被歷史公認為列文胡克,而且列文胡克還因此成為了「微生物之父」。
『玖』 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的科學結論基礎上加上自己的創新總結出牛頓定律 詳細經過
伽利略 笛卡爾 牛頓 牛頓第一定律的形成 (1)伽利略的研究和科學想像: 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滑下,(這是為了保證每次小車到達水平面時有相同的速度)。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鋪上毛巾,小車在毛巾上滑行很短的距離就停下了(
牛頓\伽利略,笛卡爾\牛頓定律,科學
伽利略 笛卡爾 牛頓 牛頓第一定律的形成 (1)伽利略的研究和科學想像: 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滑下,(這是為了保證每次小車到達水平面時有相同的速度)。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鋪上毛巾,小車在毛巾上滑行很短的距離就停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