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創造的基本含義和本質特徵是什麼
想出或作出古今中外前所未有之事物即為創造。
創造有絕對創造和相對創造之分。
前者是指全部前所未有,後者是指部分前所未有。
創造具有相對性本質和綜合性特徵。創造的相對性本質表現為:
創造性思維是產生出新穎、獨特產品的思維過程,新穎主要是指不墨守陳規、破舊布新,是相對於歷史而言的;獨特主要指不同凡俗、別出心裁,是相對他人而言的。新穎、獨特性是創造的基本特徵,新穎、獨特是相對於現有和已知、相對於他人而言的,創造具有相對性的本質。
創造的創新性、突破性、開拓性都是創造相對性本質的體現。創造是相對於常規和傳統而言的,是相對於已有認知成果和現有產品而言的,創造本質上基於對原有局限的克服和突破,基於問題解決困難、障礙的克服,基於觀點、觀念、意識的突破。離開了創造的相對性,創造性也就無從談起。從內容來說,新現象、新的認知領域的發現是創造性的;從產品和成果來說,新概念、新理論、新觀點等新知識的提出是創造性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也是創造性的;從思維方法來說,創造性認知方法是相對於常規邏輯認知方法而言的,聯想、想像、類比是溝通已知和未知的橋梁,它們都是創造性的認知方法;從思維方式來說,發散思維相對於收斂思維、求異思維相對於求同思維、逆向思維相對於正向思維這些常規思維方式來說,也是創造性的。創造是相對於常規、傳統、現有和他人而言的,創造的相對性是創造的本質體現,創造具有相對性的本質。我在聽一位老師講課的時候,在講到學術上如何創新時,他說「創新就是不再去follow(別人)」,他的這句話簡明扼要地說清楚了創造的相對性實質。
創造性思維具有綜合性特徵。創造性思維涉及到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綜合應用,涉及到多種創造性思維方式和方法的綜合應用,涉及到直覺、靈感、頓悟等不同創造性思維形式的參與,涉及到獲取新信息、新思維材料和思維加工的有機統一過程, 涉及到發現、發明、創造過程的統一,涉及到認知創造性、問題解決創造性和發明創造性的綜合,涉及到創造性思維、創造人格和創造環境的有機統一。因此,創造具有綜合性的特徵,創造的綜合性是創造的一個基本特徵。
創造性思維不是單純運用一種思維形式、一種思維方法就能實現的,創造性思維需要綜合運用人類已有的認識和實踐成果,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思維形態、思維方式和方法,創造性思維是多種思維形式、多種思維方式和方法的綜合運用。從思維形態上來說,它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綜合應用;從思維方式上來說,它是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的綜合運用;從思維方法上來說,創造性思維是聯想、想像、類比移植、抽象遷移等思維方法的綜合應用;從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形式上來說,它是直覺、靈感、頓悟等不同創造性思維形式的綜合,創造的綜合性是創造的一個基本特徵。
⑵ 哪個民族是模仿漢族文字,創造本民族文字的
契丹和西夏
⑶ 李時珍耗費幾年創造本草綱目
歷時27年。本草綱目是明朝偉大的醫葯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採,實地考察,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7年編成,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全書52 卷,約200萬言,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葯物(新增374種),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葯物。收葯1892種,繪圖1100多幅,並附有432156多個葯方。是集我國16世紀以前葯學成就之大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先後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葯物學的總結。這本葯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葯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⑷ 創造是什麼
創造的意思: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詞語】:版創造
【拼音】:chuàng zào
一、創造基本釋權義: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二、創造引證解釋:
發明;製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秦牧 《青春的火焰》:"有人用水稻和高粱雜交,創造了平均每穗三百粒的記錄。"
三、創造用法示例:
1、機會是自己創造的,而不能一味的等待別人的賜予。
2、生活里沒有奇跡,大部分的時候奇跡是你自己創造的。
(4)創造本擴展閱讀
創造近義詞:獨創、創設
一、獨創
【詞語】:獨創
【拼音】:dú chuàng
【釋義】:獨自製造,也指獨特的創造。
示例:
1、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來自他們的博學。
2、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個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獨創精神。
二、創設
【詞語】:創設
【拼音】:chuàng shè
【釋義】:開始建立等。
示例:
1、僅在南航權證的創設上,券商就獲得了高達150億元的收益。
2、從課堂的教學情景創設,到社會的教學情景創設,都環繞著充分認識應用材料的主題,使學生主動地了解材料、分析材料、應用材料。
⑸ 哪個民族是模仿漢族文字,創造本民族文字的A.匈奴B.吐蕃C.契丹D.黨項
契丹指中古出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亦指這個民族所建立的政權。至唐末強大,五代時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
【一、起源】: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為鑌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 契丹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深遠影響的少數民族。「契丹」本意為鑌鐵,表示堅固。由於契丹的名聲遠楊,國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國稱做「契丹」。
契丹本屬東胡族系,是鮮卑的一支,4世紀中從鮮卑族中分離出來,游牧於潢水(今內蒙古赤峰市境內的錫拉木倫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內的老哈河)一帶。6世紀前期,契丹族尚處在部落階段,唐初形成部落聯盟,曾臣服於漠北的突厥汗國。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聯盟背棄突厥,歸附唐朝。契丹與唐朝之間,既有朝貢、入仕和貿易,也有戰爭和擄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權,成為中國北方一個強大勢力。916年,契丹族首領那律阿保機創建契丹國。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遼成為中國北方統一的政權。契丹王國強盛,其疆域東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長城,北絕大漠。1125年,遼為金所滅,此後契丹逐漸被融合。
【二、發展與破亡】:
崛起
北魏時,始見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並進行貿易。628年(唐貞觀二年)契丹首領摩會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時,契丹已形成部落聯盟,君長出自大賀氏。648年,契丹諸部皆請內屬,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領窟哥為都督,封無極縣男,賜姓李氏。又置羈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領為刺史。契丹有別部酋領孫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孫萬榮,武周垂拱(685~688)中為歸誠州刺史,萬歲通天(696~697)中,與其妹婿松漠都督李盡忠(窟哥之後)並為唐營州都督趙文翙所侵侮,遂舉兵殺文翙,據營州反,進攻河北地區,屢敗唐軍。武則天征發大兵討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後,契丹附於後突厥。715年(唐開元三年),其首領李失活來附,唐廷復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其後,契丹首領可突干再次叛唐,唐為防禦契丹,加強東北邊防兵力,建立範陽、平盧兩節度,重用胡人安祿山,結果釀成安史之亂。唐至德(756~758)年間,契丹與唐保持朝貢貿易關系, 但亦受崛起於漠北的回鶻控制。9世紀中葉回鶻破亡,契丹又歸順唐,唐賜以"奉國契丹之印"。
而8世紀中葉後,唐朝由盛轉衰,無力顧及對邊疆民族的管理。到了9世紀末10世紀初,唐終於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了。
當時盤據燕州一帶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更為暴虐,所到之處「無少長皆屠之,清水為之不流」。劉仁恭窮兵黷武,規定男15歲以上,70歲以下,皆得自備兵糧從軍,「閭里為之一空」,使「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而契丹西北面的兩個強鄰突厥、回紇,早已分別在8世紀中葉和9世紀中葉衰落。在契丹社會內部,如前所述,由於生產的發展,階級分化也伴隨著愈趨激烈,國家機制的一些因素已因時萌生。
外部條件和內部因素均表明,10世紀前後的契丹社會發展到了一個轉折時刻,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把契丹社會推向更高發展階段。然而,當時作為聯盟盟主的痕德堇可汗卻「不任事」,在與劉守光父子爭奪中,其子被俘,在「納馬五千以贖之」遭拒絕後,只好「乞盟納賂以求之」,從此不敢南進。痕德堇對劉氏每歲秋霜落後燒其牧地草場,牲畜多飢死的暴行,反而「以良馬賂仁恭求市牧地」。按契丹俗,為盟主者必須有「德行功業」,否則應由他人替代。智勇善射的耶律阿保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登上了契丹諸部盟主的舞台。
【大遼】
公元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聲勢浩大不同凡響。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契丹國。公元925年遼太祖率兵親征服渤海國,改渤海國名為東丹國,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
公元938年,後晉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割讓給契丹。
公元947年,遼世宗定國號為大遼,遼朝建立。遼聖宗文武韜略傑出非凡,對宋戰爭屢屢得勝。
公元1104年遼與宋朝訂立澶淵之盟,並與西夏結好,從而形成遼、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據局面。遼共有九個帝王,政權統治時間長達210年。其疆域幅員遼闊,東至於日本海,南到天津市、河北省霸縣、陝西省雁門關一線,北達今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遼在與中原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融匯眾長,卓有成效地促進了契丹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迅速發展。
【西遼】
公元1125年遼被女真族的金所滅。在遼朝即將滅亡之際,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率領一部分人向北進入漠北地區,後向西發展,征服了今天中亞的廣大地區。1132年,耶律大石稱帝,建立西遼政權(即黑契丹Karakitai),又稱「哈喇契丹」,成為當時中亞地區的強國。西遼於公元1218年亡於蒙古帝國。
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並在向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系,促進了融合。為開發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輝煌的歷史。
【三、契丹人的消失與後裔】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漢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據考證,目前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後裔,另外在中國西南有家譜的家族中,有根據家譜記載,是隨蒙古軍隊出征而留在當地的契丹後裔,已經漢化和當地居民融合了。
事實上,雲南省保山地區約有十餘萬分屬現在十來個民族的阿、莽、蔣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稱是契丹族後裔,要求有關部門澄清他們的來歷。但是因為考古技術上的障礙,學術界對這個自稱是契丹族後裔的人群始終未能「正名」。同樣,從前關於達斡爾族的族源問題,學術界也一直存在爭論,有說源於契丹大賀氏者,也有說自古就獨立發展於其他民族者,各執一詞。
而現在,這個一直令歷史學家困惑的歷史之謎終於被破解,DNA技術解決了達斡爾族和雲南阿、莽、蔣姓「本人」的源流問題。這個破解過程是這樣的:在雲南保山的5個小村莊,專家們取到了阿、莽、蔣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樣;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經過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顯示出了准確的結論:達斡爾、阿、莽、蔣氏「本人」都是契丹後裔。
至此,專家們做出這樣的結論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了。後者是最難尋找的,因為,契丹族一千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外婚制」,所以純粹意義上的契丹人已不復存在了。經過不斷地遷徙、隔離和融合,多數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樣融化了,用一個專業術語命名即「分子意義上的後裔」。
阜新,開州立縣是從遼開始,阜新被史學家稱為契丹人的「故地」和「搖籃」。遼時,阜新建有頭下州9座,人口達20萬。可以說,阜新與契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0世紀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項調查時,在王府鎮河東村葉長青家發現了葉家珍藏的兩份家譜,一份以蒙文書寫,一份以漢文書寫。與這兩份家譜一同珍藏的還有兩份土默特官府發給這個家族的文書,一份頒於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頒於1918年,均為蒙文。後來,這兩份家譜與文書一同載入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高勒巴干主編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後,阜新市建設局幹部陳志健根據漢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結合葉長青家的家譜認定這個葉氏人家是契丹後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現在的這個「葉」姓源自遼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記者見到了葉長青。盡管年過七旬,但葉老精神矍鑠、身體硬朗。他向記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兩份家譜及隨同珍藏的兩份官府文件。頒於道光十五年文書的題頭是:「准耶律氏希如們寶路等入冊入甲土籍執照」。其漢文家譜序言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碩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錄,康熙壬寅年故於本京。至雍正元年,父與祖母鄭氏陪從出外」。這份家譜從祖父那哈、祖母鄭氏起,記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學家朱子萬這樣評價葉長青家珍藏的兩份家譜:「它為遼亡後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貴資料。」
契丹:留給今人的一份歷史記憶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這早已被史學家所認同。自北魏開始,契丹族就開始在阜新活動。遼建國於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創建大遼開始,在整個遼朝時期,契丹統治者將阜新當成了它的「腹地」。據考證,今阜新境內有9座頭下州,屬於遼早期的有遂州、順州、豪州、歡州,屬於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橫州,另有一個時代不太明確的閭州。這9個頭下州當時有人口19萬多人,如再加上軍隊人口等,可達20多萬人,其中契丹人佔10%之多。
遼亡後,阜新的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還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們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當中?
目前,阜新的這份家譜為證的契丹後裔的發現,為探索契丹消失之謎提供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脈絡。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消失的民族契丹會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喜。(稿件來源:新華網)
【四、經濟文化】
農業和牧業
契丹族的社會生產,大致以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前後為一分界線。在此以前,主要從事游牧,輔以狩獵,過著食獸肉,衣獸皮,車帳為家的生活。舊史有雲:「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游牧經濟使契丹人擁有一支驃悍勁疾的武裝力量。到了遙輦聯盟末期,原始的粗放農業已在迭刺部中出現。契丹國建立後,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社會生產的各個部門,均有很大發展,為契丹國東征西討提供了物質基礎。契丹國200多年內,農業和畜牧業始終占著主導地位。農業生產的重心在南部,畜牧業生產的重心在北部,處於中間的奚族故地則為半農半牧區。就其地位說,則前後有差別,大體說來,建國初期的社會經濟仍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為輔;中期即遼太宗耶律德光以後至聖宗隆緒前期,是處在農業和畜牧業並舉的階段;晚期即聖宗中期以後,農業逐漸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而契丹人經營的,主要還是畜牧業。 契丹社會的農業生產,是由於燕雲地區大批逃亡或被掠漢人的進入,帶來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在今灤河上游一帶開墾了許多田地發展起來的。阿保機能統一契丹諸部和建立契丹國,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這里的農業生產為後盾。取得遼東地區和滅亡渤海國後,獲得了農業有相當發展的第二個農業生產區。
938年(遼會同元年),耶律德光從石晉王朝割得人口稠密、農業有高度發展的燕雲十六州,使契丹國又增加了一個富饒而廣闊的農業區。正是由於上述地區的農業生產為契丹貴族提供了生活所需的豐富物品,激發了廣大契丹人從事農業生產的興趣,加之契丹國統治者的積極提倡,農業便在契丹社會內蓬勃發展起來。
由於契丹人的分布區,均為乾旱少雨之地,故其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粟、麥、糜、黍,亦從回紇人引種了「回紇豆」和西瓜。契丹農業的水平,以下一些數字可幫助了解梗概。977年(遼保寧九年),景宗為援助北漢,曾「賜粟二十萬斜」(20萬斛粟可能為南部或西南部漢人生產)。聖宗時耶律唐古因在臚朐河「督耕稼」有方,被調屯鎮州(治所在今蒙古國布爾根省哈達桑東青托羅蓋古城),「凡十四稔,積粟數十萬斛」。由於遼聖宗積極倡導農業,經過興宗、道宗兩朝,契丹農業進入鼎盛時期。其間,因糧食有餘,東京道和上京道的50餘城以及「沿邊諸州」,都設立了儲糧備缺的「和糴倉」,每倉大略儲糧有「二三十萬碩」。當然,由於契丹人的居住地區皆少雨和無霜期短,畜牧和戍邊佔去很多勞力,許多從事農業的契丹戶又為半農半牧,故對契丹人的種植業所達到的水平,不能估計過高。
畜牧業是契丹人的傳統產業,向以畜牧、敗漁為稼穡。922年述律後諫止阿保機南攻鎮州雲,「吾有西樓羊馬之富,其樂不可勝窮也,何必勞師遠出以乘危徼利乎!」反映了契丹國初期,畜牧業在經濟生活中居首要地位。由於畜牧業的興衰不僅與經濟生活有關,且「滋蕃群牧,務在戢兵」,直接對其兵力的強弱,國防的鞏固有影響,故契丹統治者建國後在積極引進漢族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推進本民族農業發展的同時,亦未放鬆對畜牧經濟的發展。
1086年(大安二年),道宗耶律洪基因馬匹「蕃息多至百萬,賞群牧官」,以次進階升爵,可見其對畜牧業重視的情況。
畜牧生產有公養。私養兩種。公養即所謂「群牧」,契丹國設有西路群牧使司。倒塌嶺西路群牧使司、渾河北馬群司、漠南馬群司、漠北滑水馬群司、牛群司,下設太保、侍中、敞史等官員管理群牧生產;私養即契丹部民的家庭畜養。畜牧業的全面發展情況,時人沒有留下記錄。從上述僅官馬一項就達到100萬匹,可見官養和私養的羊、駝、牛、豬的數量,一定相當可觀,特別是作為契丹人肉食的羊,數量當在馬匹之上。
契丹畜牧業的發展,有兩個因素應該談到:掠奪鄰近民族的牲畜和被征服的屬部、屬國的納貢。阿保機在建國前攻克河東、代北九郡,一次就掠回牛、羊、駝、馬十餘萬。建國後,西征突厥、吐渾、沙陀諸部,又獲「寶貨、駝馬、牛羊不可勝算」。
919年北伐烏古部,掠得「牛馬、車乘、廬帳、器物二十餘萬」。後來,由於周圍諸游牧部族均先後被征服,通過戰爭掠奪變為從納貢中獲得。規定東丹國年貢馬1000匹,女真、直不姑等10000匹,阻卜及吾獨婉、惕德各20000、匹,西夏、室韋、越里篤、剖阿里、奧里米、蒲奴里、鐵儷等各300匹。。契丹統治者遇有籍口征伐,他們是從來不放過掠奪牲畜的機會的。如聖宗時,耶律斜軫等征女真,一次就掠馬20餘萬匹。上述獲得的牲畜,被置於群牧司喂養。
契丹畜牧業的發展,從建國至聖宗時一般講來是比較平穩的,後來有過起落。影響畜牧業下落的原因有三:一是隨著遼朝由盛轉衰,國有群牧管理鬆弛。道宗時,馬群太保肖陶隗曾上書:「群牧以少為多,以無為有。上下相蒙,積弊成風。」經過整頓後,牲畜才「歲以蕃息」。二是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使牧場縮小,1075年(遼大康元年)耶律乙辛請賜牧地,時為群牧林牙的耶律引吉說過,「今牧地褊陋,畜不蕃息」。三是暴風雪等自然災害造成大量死亡。歷史上屢見不鮮,最嚴重的幾次是在1082年(遼大康八年),因大風雪,「牛羊多死」。次年四月,又因大雪,「馬死者十六、七」。肖陶蘇斡在遼道宗乾統年間任漠南馬群太保,因「大風傷草,馬多死」,被免官。由於契丹人經營畜牧業一直是令「其自就水草」,馬「蹄毛俱不剪剃」,未越過自生自長階段,無防禦自然災害能力,不能不使其畜牧業發展受到重大影響。
工藝和文化
契丹人在荒漠的草原上築起都城、市鎮。而其游牧的生活方式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捺缽(契丹語「行宮」的音譯)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使漢人為其開墾農田,形成契丹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遼代的冶鐵業發達,發掘出土鐵制的農業工具、炊具、馬具、手工工具可與中原的產品相媲美。遼代的鎏金、鎏銀、染織、造馬具、制瓷以及造紙等手工業門類齊全,工藝精湛。契丹鞍與端硯、蜀錦、定瓷被並列為「天下第一」。陳國公主與駙馬墓、耶律羽之墓等貴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銀器都反映出契丹獨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藝技術水平。遼瓷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缸瓦窯村窯是一處目前所知遼代最大的古瓷窯遺址,可生產白釉、單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宮廷所用的官窯器物。瓷器的造型可分為中原式和契丹式兩類,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風格燒造,有碗、盤、杯、碟、盂、盒、壺、瓶等,契丹式則仿造本族習慣使用的皮製、木製等容器樣式燒造,器類有瓶、壺、盤、碟,造型獨具一格。如在內蒙古翁牛特旗廣德公鄉遼墓出土的雙猴綠釉雞冠壺和龍首綠釉雞冠壺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壺體側邊作出仿皮革縫制的痕跡,此類壺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館,並作為博物館規模標志的,高達兩米的大羅漢瓷像,就是遼代產品,是從河北省易縣附近山洞中被外國人盜走的。
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漢字創造了兩種類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教育方面實行設學養士和科舉取士。契丹的詩詞既有氣勢磅礴之句,也有清新優美之詞。遼代盛行佛教,從山西應縣木塔佛像中發現的丹藏、佛經、和佛畫,河北豐潤縣天寶寺塔發現的佛經,內蒙古巴林右旗釋迦佛舍利塔中發現的佛經,堪稱佛教藝術瑰寶。繪畫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耶律倍畫的《射騎圖》、胡環的《卓歇圖》、無名氏的《秋林群鹿圖》、《丹楓呦鹿圖》等名畫,均為曠世珍寶。雕塑作品刀法遒勁,栩栩如生。建築藝術主要體現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靈丘縣覺山寺西塔院中的覺山寺塔、北京市天寧寺塔、遼寧省遼陽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觀,是遼代最流行的密檐塔中的傑出代表作品。河北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兼唐代和宋朝之長處,雄健壯麗。遼的醫葯久負盛名,《脈訣》和《針灸書》中的治療方法至今仍應用在臨床實踐中。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與漢人迥然不同。服裝通常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褲腳放靴筒內。女人袍內著裙,亦穿長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帶,上掛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飾件,還有隨時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發型怪異,無論男女皆髡發。男子在兩鬢各留一綹頭發,別處的頭發全剃光。婦女僅剃沿前額邊的頭發。契丹人住所為氈帳,皇帝的御帳稱為捺缽。婚俗特點是娶親不論輩分,近親結婚、離婚和再嫁均不受限制。契丹貴族盛行厚葬,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契丹大貴族墓葬,出土的兩套有金花銀枕、鎏金銀冠、金面具、銀絲網路、金花銀靴組成的殯葬服飾,完整的體現了貴族的殯葬習俗。耶律羽之墓室豪華富麗,天下奇珍瑰寶盡匯其中。
【契丹文字】
我國契丹民族建立的遼王朝,由於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識的覺醒,曾參照漢字的形體結構,先後創制了兩種契丹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記錄契丹語。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區別不是因為字寫得大小,而是因為創制時間的先後和拼音程度的強弱。先創制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備的稱大字,後創制的拼音形式比較完備的稱小字。
中古出現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至唐末強大,五代時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契丹與奚並出自東胡,西漢時東胡為匈奴所破,退保鮮卑山,北魏時,始見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並進行貿易。628年(唐貞觀二年)契丹首領摩會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時,契丹已形成部落聯盟,君長出自大賀氏。648年,契丹諸部皆請內屬,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領窟哥為都督,封無極縣男,賜姓李氏。又置羈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領為刺史。契丹有別部酋領孫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孫萬榮,武周垂拱(685~688)中為歸誠州刺史,萬歲通天中(696~697)中,與其妹婿松漠都督李盡忠(窟哥之後)並為唐營州都督趙文翙所侵侮,遂舉兵殺文翙,據營州反,進攻河北地區,屢敗唐軍。武則天征發大兵討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後,契丹附於後突厥。715年(唐開元三年),其首領李失活來附,唐廷復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其後,契丹首領可突干再次叛唐,唐為防禦契丹,加強東北邊防兵力,建立範陽、平盧兩節度,重用胡人安祿山,結果釀成安史之亂。唐至德(756~758)年間,契丹與唐保持朝貢貿易關系,但亦受崛起於漠北的回鶻控制。9世紀中葉回鶻破亡,契丹又歸順唐,唐賜以「奉國契丹之印」。
契丹本分八部,八部大人每三歲推一人為盟主,唐貞觀(627~649)時,盟主常為大賀氏, 730年遙輦氏取代大賀氏。9世紀60~70年代,部落漸盛,征服鄰近部族如奚、室韋等。907年,耶律氏代遙輦氏為盟主,916年阿保機稱王,建國號契丹; 947年改稱遼。契丹國勢遠及中亞,故中世紀中後期西方許多國家多以契丹指北部中國,這一名稱因13世紀蒙古的西征,進而指稱全部中國。
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這是一個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為一個中國北方民族就已經出現在《魏書》中。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機的部落首領統一了契丹各部,於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大遼王朝最強盛時期,曾經雄霸中國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謂氣壯山河。
契丹民族哪裡去了?——科學家利用DNA技術解開歷史之謎
建立過219年遼王朝的契丹民族,自明朝以來突然在歷史記載中消失了。他們到哪裡去了呢?這一直是一個令史學家困惑的歷史之謎。
契丹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唐代末年,契丹貴族首領耶律阿保機乘機建立了與五代和北宋相始終的遼王朝。在一些國家的語言例如俄語中至今猶稱中國為「契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也是尋訪契丹的副產品。從中足見契丹民族影響之巨。這么一個顯赫的民族,肯定沒有在改朝換代之際被斬盡殺絕。
利用DNA技術研究民族源流問題是新興起的尖端科學。研究小組從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墓葬如耶律羽之家族墓出土的契丹人頭骨、牙齒和契丹女屍的腕骨中提取DNA。再去雲南寶山地區取阿、莽、蔣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樣,還去內蒙古莫力達瓦旗和其他旗、縣取達斡爾、鄂溫客、蒙古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從血樣中提取DNA。然後經過DNA測序等一系列研究程序,終於得出結論:契丹和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系,為契丹人後裔。阿、莽、蔣氏「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後裔。這一結論令相關族群尤其是「本人」甚為滿意。
至此我們終於明白: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徵兵,能征善戰的契丹人被徵召殆盡,他們被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著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人作為民族存續了下來。有的好比扔在大海里的一塊冰,被當地人同化了。雲南「本人」猶如湖南桃源縣的維吾爾族人均是元代不同民族的官兵落籍於當地而保存著原來民族的記憶。
⑹ 什麼叫做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區分人才的重要標志。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6)創造本擴展閱讀
特徵
1、變通性
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
2、流暢性
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
創造,顧名思義就是首先創立製造出新東西。在《辭海》里,創造是「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創造是一項復雜的人類活動,因此,要想對其進行有效的定義,必須顧及一定的事實,即創造本身包含創造的過程和創造的成果。
創造必須首先是具有豐富創造活動體驗的實踐過程,其次該實踐過程還應該有獨創性的成果。因此,創造是伴隨有獨創性成果出現的、具有豐富創造性體驗的實踐過程。
3、獨特性
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聚合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
人們在進行思維活動時,既需要發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任何成功的創造性都是這兩種思維整合的結果。創造力與一般能力有一定的關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基本條件,智力水平過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創造力。
另外,創造力與人格特徵也有密切關系,綜合多人研究的結果表明,高創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徵:興趣廣泛,語言流暢,具有幽默感,反應敏捷,思辨嚴密,善於記憶,工作效率高,
從眾行為少,好獨立行事,自信,喜歡研究抽象問題,生活范圍較大,社交能力強,抱負水平高,態度直率、坦白,感情開放,不拘小節,給人以浪漫印象。
⑺ 創造的近義詞是什麼
創造
基本解釋
[create]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創造奇跡。
創造是指將兩個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系起來,以達到某種目的行為或想出新的方法,創建新的理論,創出新的成績和東西。是建立在自己創新的基礎上來製造新事物。
1. 發明製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如:「中華民族不僅早在八千年之前就創造了輝煌的水運歷史,而且遠在八千年頻繁而漫長的航運中,把最早的人類文明、古代文化和科學技術帶到美洲和世界各地」。——李二和《海洋文化的序幕》
2. 製造或建造。
如: 「中國人在船舶設計上,創造了『世界最多的船舶圖樣』」 ——(歐)鄧耐利《中國帆船》
3. 猶創作。多指撰寫文章或創作文藝類作品。
如:「在這座維納斯像前,為什麽無論我們如何去看,所得到的印象都是真實的生命?你知道是由於什麽?這是由於創造的科學」。——(法)羅丹《羅丹藝術論》
引證解釋
亦作「剙造」。 1.發明;製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宋書·禮志五》:「至於 秦 漢 ,其(指南車)制無聞, 後漢 張衡 始復創造。」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文字》:「按此書隸,在 春秋 之前,但諸國或用或不用。 程邈 觀其省易,有便於時,故脩改而獻,非創造也。」 李大釗 《今與古》:「歷史是人創造的,古時是古人創造的,今世是今人創造的。」 秦牧 《青春的火焰》:「有人用水稻和高粱雜交,創造了平均每穗三百粒的記錄。」
2.製造;建造。《三國志·魏志·曹髦傳》:「 諸葛誕 創造凶亂,主簿 宣隆 部曲督 秦絜 秉節守義,臨事固爭,為 誕 所殺。」《北史·長孫道生傳》:「初, 紹遠 為太常,廣召工人,創造樂器,唯黃鍾不調,每恆恨之。」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寺左有 九曲亭 ,乃 東坡 之所剙造,而 子由 之所記焉。」 聞一多 《紅燭》詩:「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
3.猶創作。謂撰寫文章或創作文藝作品。《後漢書·應劭傳》:「其見《漢書》二十五,《漢記》四,皆刪敍潤色,以全本體。其二十六,博採古今瓌瑋之士,文章煥炳……其二十七,臣所創造。」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關於》:「新的年青的文學家的第一件事是創造或介紹,蠅飛鳥亂,可以什麼都不理。」
所以創造的近義詞很多,如:製造、創建、創設、創作、締造、發明等等,需要根據使用的具體語境選擇。
⑻ 創造本質上是規則的學習這句話是正確的嗎
說的對
創造的本質是制定規則 換句話就是規則的學習
⑼ 日語中「創造本部」是什麼意思
創造本部= 創造大本營
本部 在日語里相當於總部,總社,大本營,總公司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