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篆書發明者

篆書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8-27 07:47:48

⑴ 簡體篆書是火神發明

孟津的一名叫劉學安的書法愛好者突發奇想,造出了又好認又好寫的簡體篆書。
http://news.lyd.com.cn/system/2013/11/30/010289997.shtml
劉學安先生,歷時數年精心研創的《簡體篆書》書法課題,於2012年9月被世界紀錄協會評為創世界上最早的《簡體篆書》書法世界紀錄,從而成為《簡體篆書》——第一人。
http://www.shufa.com/news/view.asp?classid=0&id=29269

⑵ 篆書是誰發明的

篆書是大篆和小篆的統稱。大篆是周朝時期的文字,廣義來說,甲骨文和金文都屬於大篆專。在周朝,經屬過了幾百年的混亂後,不同的國家發展出了不同的文字,我們可以把它們都看成各種大篆。在統一六國後,秦國綜合了七國的文字制定出了一種通用的文字,也就是小篆。現代漢字就是從小篆演變而來的。雖然小篆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但它仍然出現在我們今天的許多場合中,尤其是藝術設計和書畫作品中。 小篆是李斯所創。大篆有好多種說法,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 你可以看看網路
希望採納

⑶ 是誰創造了篆書

一、篆書是由倉頡、太史籀、李斯等人創造、發揚光大的。
二、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三、大篆:漢字的古代體之一。它的名字見於漢代著作,與'小篆'對稱。廣義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書體,包括甲骨文、鍾鼎文、籀文和六國文字等;狹義專指周宣王太史籀釐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銘文等。
四、小篆的鼻祖是李斯,戰國時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後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准書體小篆。現存於西安碑林的《嶧山碑》,系宋代摹刻。所書的刻石多已毀沒,存世的原石僅兩塊。相傳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廢待興,因此秦國有眾所周知的七個同一,其中文字長短常重要的一項,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國原有篆書基礎上統一八國文字的結晶。金刻有權、量、詔版,石刻有嶧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會稽。因而秦代書法最聞名的便是以秦小篆書體所書之刻石文字。李斯所處的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將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一掃而平。李斯後為趙高所誣,腰斬於咸陽,時年約七十歲。端莊、凝重乃至有幾分肅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們揭示出當年在中心集權獨裁統治下秦帝國的概況。統一後的秦國強盛異常,表現在書體文字中也必定與之相適應。

⑷ 篆文是誰發明的是從什麼年代開始的

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漢字古代書體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認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吏,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篆書,廣義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變體,極為繁伙,。古人認為篆書為蒼頡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漢人名為'大篆',詳'大篆'條。其後列國分治,諸侯力政,文字異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漢人稱為'小篆','詳小篆'條。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大篆
漢字古代體之一。其名始見於漢代著作,與'小篆'對稱。廣義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書體,包括甲骨文、鍾鼎文、籀文和六國文字等;狹義專指周宣王太史籀釐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銘文等。

⑸ 小篆是誰發明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有感於全國文字的繁雜和書體的不一,於是提出「書同文」,版文字統一,書體權統一。秦始皇命令擅長書法的李斯去做這項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稱為「秦篆」。

另有一個原因是為了改變原先那種彎彎曲曲的筆劃線條,整理出一種筆畫勻整,便於書寫的新字體。

小篆的制定是中國第一次有系統的將文字的書體標准化的過程。

(5)篆書發明者擴展閱讀: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這五個字可以說是篆書用筆的度世金針,警世名言。 「婉」和「通」雖僅二字,卻准確揭示出對篆書用筆的基本筆勢和篆書筆畫質量的要求。

因此,臨習篆書寫應以中鋒為主,中鋒立骨,中鋒才能使筆畫圓實勁健,運筆應流暢,此乃正宗古法、風格神采所系。否則,極易寫得板滯,要打破其板滯,用筆的虛靈是其關鍵。

篆書的捉筆須掌虛而指實,運筆講求中含內斂、流暢通達,筆力藏於筆畫之中,使氣息浩浩然、綿綿然而首尾貫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篆

⑹ 小篆是誰發明的

秦 李斯

⑺ 小篆的創造者是誰,隸書的創造者是誰

小篆和隸書沒有具體的發明人。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版文,車同軌」,統權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小篆和隸書實際上是兩個系統,標志著漢字發展的兩大階段。小篆是象形體古文字的結束,隸書是改象形為筆畫化的新文字的開始。」「我們判斷某種字體是否隸書,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現有破壞篆書結構失掉象形原意之處。」

⑻ 小篆是誰創造的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如圖),即小篆代表作。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⑼ 篆書的創始人是

大篆,從漢代以來,一般人都認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如漢書藝文志載史籀十五篇,班固註:「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許慎也說: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古文或異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損而成,故大篆又稱為「籀文」。因此後人都認為大篆是古文之後的一種形體了。
大篆字體,在傳世的石刻文字,當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種石器,無疑是中國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遺物。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體,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可知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於籀書的系統。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體類小篆而較繁復,似宗周彝器而較端整,堪稱為典重嚴整。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一中稱石鼓文為:「金細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可謂贊賞之至。石鼓文向為藝林所寶,但北宋以後,帖學大興,少人臨之,直至清代中葉以後,考古尊碑之風復熾,石鼓文字,尤為書家推重。吳大,能得其典重嚴整韻致。吳昌碩則發其遒古為雄拔之氣。兩人書法,皆雄視當代 為後世所重。

⑽ 大篆是誰發明出來的

大篆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里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說文》中保留了籀文225個,是許慎依據所見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們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資料。
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興縣陳倉(今陝西寶鳴)南之疇原出土的徑約三尺,上小下大,頂圓底平象饅頭似的十個像鼓一樣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獻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詩,是我國最早的刻石文字,經過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原刻的 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敦現存故宮。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現作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後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筆勢圓整。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復,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如下圖),即小篆代表作。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閱讀全文

與篆書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