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果我們真的能穿越到古代,那我們會是去改變歷史還是敷衍歷史(就是說創造歷史)!
只要穿越,那便改變歷史,就算非你所願,但是你所出現的歷史時代,也因為你的出現而創造出新的時間支線。如果時間是射出的光線,穿越意味的光線改變方向或叢此處分為兩條光線,所以既是改變歷史也是創造歷史。
B. 如何理解,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而不是人人創造歷史
這個觀點是不準確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說明每個人自己的歷史是自己創造的,版人人都是歷史中權的人,當然在一定意義上是人人創造歷史。
後面的歷史,這一詞有所轉義,變種了宏觀歷史、社會歷史,是歷史進程中的歷史。
C. 我們與眾不同 我們創造歷史
其實我們沒辦法控制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與眾不同沒什麼不好的。如果我們生而不同,那是因為我們從上帝那裡,得到了並不一樣的饋贈。或許因為這種不同,我們不得不承擔更多的磨練,甚至是苦難,但是我們要學會全然地接受這樣的自己,這樣面對不管什麼樣的困難,我們才能坦然地自我消化。
D. 霍金說:「我們用觀測創造歷史,而非歷史創生我們」。「宇宙經歷所有可能的歷史」。求這兩句話的哲學解析
沒看過《大設計》,看過《時間簡史》,本人學哲學,只嘗試提供一種解釋,這是背景,呵。
「我們用自己的觀測來創造歷史,而非歷史創生我們。」 這句話里,歷史的概念是時間性的概念,時間的概念有三個維度:過去,現在,未來。在這三個維度當中,過去與未來的維度的確立,都依賴於當下,這是時間概念的特性。如當下是2011年,那麼2010是過去,而2012是未來。而如果當下是2012,那麼2011是過去,而2013是未來。歷史是當下的人對過去的事情的回溯與整理,這樣歷史是由當下的人確立的,用創造這樣的詞也可以。
宇宙大爆炸是在距離現在100多億光年(注意是空間距離,非是時間單位)的遠地發生的事,物質運動的空間距離展開為時間,於是變成宇宙大爆炸發生在100多億光年前。例如說,我們現在接收到宇宙大爆炸時產生的射線,是100多億光年前產生,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其產生於距離我們100多億光年的遠地,經過了100多億光年的傳輸,到現在為我們所接收,於是我們接收的是100多億光年前的射線。當下,我們是用我們的觀測到的過去的信息試圖重建宇宙的歷史,於是就有了「我們用自己的測量創造歷史」這種說法。但霍金的第二句話,本人不太苟同。當下是對過去發生的物質運動的繼承,如果沒有過去的歷史,就沒有當下的物質運動狀態,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歷史,就沒有我們」,可能霍金為了強調第一句話所表達的意思,而說了「而非歷史創生我們」。霍金的話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理解,就容易認識了。
再說第二句,「宇宙經歷所有可能的歷史。」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過:我們當下的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這句話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霍金的話。先要理解,什麼叫作可能世界,在哲學和邏輯中,可能世界的概念被用來表達模態斷言。認同可能世界概念的人認為「實際」世界只是很多可能世界中的一個。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宇宙可能不是唯一的(也可能是,我們現在的宇宙是經歷了眾多的可能性後剩下的唯一)。
由於量子運動的不確定原理,這樣就使得宇宙大爆炸後,我們去形成宇宙時具有無限的可能性,這樣就可能在我們現在所處的宇宙之外,還存在的其它的宇宙,據我現在模糊的記憶,好象科學家一度相信,在我們的空間層次之外,還存在著其它的宇宙。在理論上,肯定還存在著其它的宇宙,但是其它的宇宙在哪呢?有的人相信其它的宇宙肯定在,只是我們無法認識,有的人相信,其它的宇宙曾經在過,但是由於什麼原因(不穩定性?),這些其它的宇宙都不在了(崩塌了)。現在可能科學家更傾向於相信,我們現在的宇宙,是經歷了其它的一切可能性後,剩下的唯一的必然性。所以霍金說:宇宙經歷所有可能的歷史。接著霍金的話說下半句應是「剩下必然的當下」。剩下的當下之所以存在下來,用萊布尼茨的話來說,是因為它是最好的。所以萊布尼茨認為,當下的世界的存在必然有其充足的理由,所以他提出了一邏輯的規律「充足理由律」。
先說這些吧,關於你提出的雙縫干涉實驗,你看一下薛定諤的貓的相關解釋,可能有助於你理解,但這個問題是沒有最終的答案的,哲學也提供不了,因為上升到最後,可能還是要用GOD才能最終解釋。於是我們在很多時候,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不能不最後油然的敬仰這背後安排著所有這一切的「大手」,當然不一定非得用GOD這名稱啦!
E. 我們究竟要做創造歷史的人,還是要成為歷史的產物
沒有矛盾啊。無論是誰,肯定會成為歷史。能不能改邊大流,看你努力而定。不過不要怪我打擊你,你就是成為美國總統,外加世界首富,也未必能創造你心中的歷史。
F. 我是歷史的創造者的下一句是什麼
經典的誤解(一)\x0d我們一直以來接受著這樣的「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句話寫在我們中學的政治課本里和大學的公共課教材中.一開始我對此深信不疑,直到後來接受了另外一些教育,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使我陷入了困惑.\x0d何謂人民?教科書和老師都告訴我們:「人民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但這個概念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比如,「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在被剝奪政治權利之前是否屬於人民?如果是一種錯誤的剝奪,他算不算人民的一員?「與人民為敵的人」如何界定?這個概念是不是適合古代社會?如果不適合,古代社會又是如何定義人民?如果適合,皇帝算不算人民?他不是最大的剝削者嗎?他是不是敵對分子?好皇帝和壞皇帝的區別在哪裡?不管怎麼界定,總會有人不是歷史的創造者.\x0d看來老師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於是我們求助於專家.有一個專家的定義比較中肯.他認為:人民只是一個政治概念,其內涵和范圍可大可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問題面前,人民的范疇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值,或者可以這樣界定人民:人民是占據國民主體的力量,這只力量反映了該國的主流民意,凡是為主流民意出頭的政治力量就擁有了人民的支持,所以人民是倡導或者順應主流民意的團體的政治基礎,也就是該團體的「人民」.\x0d他的意思是說,不同時間不同團體都有自己的「人民」.而且人民並不一定都代表進步和正義,只是反映主流民意.\x0d這樣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歷史只是一部分人創造的.而且,歷史上那些叱吒風雲的卻又站在主流民意對立面(或稱敵對分子)的人物,卻沒有創造歷史.\x0d看來這不是個好結論.但問題出在哪裡?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閱讀《黎澍文集》,才豁然開朗.黎澍早在1984年就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x0d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兩種提法提出公開批評.他在《歷史研究》上發表的《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中說:\x0d「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物質財富的生產是創造歷史的前提,也是人們第一個歷史活動,並有它自身的歷史.……實際上,創造歷史的前提即當時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經濟條件,好比是舞台,沒有舞台唱不成戲.舞台提供演出的物質條件,戲的內容必然要受到舞台的制約,只能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演出,如在奴隸社會的舞台上登場演出的角色,只能是和奴隸社會有關的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但舞台不能決定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戲的具體內容.」\x0d也就是說不能因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就認為只有他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都參與了歷史的創造.\x0d黎澍的文章給不讀原著的那些歷史學家當頭一棒.他們打著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大旗,紛紛撰文質問黎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辯護.為了回應反對者的質問,他在1986年又發表了《再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在邏輯推理上的錯誤:\x0d「我認為可以作出一個判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觀點完全錯誤,不僅有轉述中產生的錯誤,而且最初提出這個命題的邏輯推理也是錯誤的,不值得苦心加以維護.」\x0d黎澍進而指出,這兩個命題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提法,而分別是蘇聯學者普"尤金和我國歷史學家範文瀾提出的,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經典提法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x0d我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這個經典提法是不易誤解的.
G. 我們是在創造歷史,還是在改變歷史
別那麼厲害,又是創造又是改變的,
我們只是順應歷史,成為歷史。
H. 創造歷史2的游戲攻略
游戲是全英文的,本人英文不好,完全是憑感覺摸索,所以有寫錯的地方還請各位包涵!
這個游戲實際上就是注重資源與發展,初期除了搶占必要資源,其他無必要戰爭我認為不是很重要。好戰的玩家可以去發展,盡量不要和大聯盟打。
以我選中國為例,一開始要做的幾件事:
工業:
上來進口大量的煤炭(也可以進口一些鋼鐵),初期沒有煤炭是很可怕的,等於你的工業處於停滯階段,什麼都做不了。所有城市同時發展工廠,工廠數量和級別直接影響到生產水平和其他建築建造速度。可能會有些城市因為資源問題不能立即建工廠,但是不用管全部點上就好。每個國家初始工業能力不同,所以各位按照自己所選國家的實際情況來建造工廠。
德國問題回合補充:建議工廠一級建2個,二級工廠3個,三級工廠3個,四級工廠3個,五級工廠3個,地下工廠1~3個。這樣全國范圍內建成以後資金上會有很大缺口(千億),但是商品輸出(軍需,石油,紡織品,食品,汽車等),軍隊輸出會非常有效率。中部地區一定不能落下(連通南北,支援東西)。
資源:
資源包括礦產和農業,所有資源都選擇生產,礦場盡量先期不要建設農業,平原地區可以發展農業。補充:整體上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礦場進行采礦,農場進行農場,同時修路以及防禦工事(先邊界再內地);第二階段:礦場升級然後在產地增設礦產,產煤的只能增加煤,產油的只能增加由,有的一塊地上有兩種資源產出,那就爽了(比如庫頁島);農場升級增加糧食產量,農場為固定數目;不要落下基礎設施建設;第三階段:這時候資源不能自給自足就繼續增加礦眼,我玩的時候這個時候都是在出口了;這個階段主要是防禦,因為第二階段科技就上來了,然後公路,鐵路,高速路,飛機場,高射炮等等就可以全國建設了。為什麼這樣,自給自足後就要打仗了,兵貴神速~~
軍隊:
我用中國上來第一回合開始出兵偽滿和朝鮮,把日本人趕下海,只用最上面兩支騎兵帶步兵的部隊就夠用了,不要怕和日本宣戰,因為早晚他都要宣你。
我有個檔台灣自己回到祖國懷抱,日本就主動宣我了。其他所有兵力調動至雲南附近和英法殖民地接壤的兩塊地,我玩的最多碰到的戰爭就是在這里英法入侵。其他地方比如新疆和沿海都不用擔心,目前沒發生過登陸的情況。切忌初期造很多軍隊,因為工廠數量和等級限制,造軍隊很費時間,還是把精力多放到工業建設上來,等到國力強大了了想打誰都可以。一定要發展中部城市為工業很發達的城市,因為南北如果發生戰爭,中部的城市可以最近的距離輸送部隊,因為工業發達,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造出大量部隊抵擋入侵。
補充:按照上面的補充來建設以後步兵等靠人走的陸軍都是一個回合生產一個,很快的(堅持兵貴神速!),機動部隊兩個回合,裝甲坦克一類的在五個回合,沿海有船塢海軍也很方便,空軍在兩個回合左右,因為沒有什麼大個的。在軍隊方面我建議邊防線都要安排,而且機場也一定要有的,因為有可能會和蘇聯打仗,游戲情景發展並不確定,我還遇到過打蘇聯的時候,美國、菲律賓和紐西蘭插手的情況,險些把黑龍江一帶丟失。具體怎麼安排隨玩家。軍隊在科技發展以後是會升級的,三軍都可以升級。
外交:
反正我是從來沒有主動和別國同盟成功過,都是別人加我,但是如果有共同的敵人則容易結盟成功。初期中期會有一些小國家互相打仗,同時會輪流向你求援,盡量不要輕易答應,因為可能因為一個隨意的同盟導致短期加入一些大的同盟團體交戰,沒和你結盟的另一個國家會主動找你的敵人結盟,初中期發展的時候過早地陷入戰爭泥潭對你可是大大地不利,等你守住疆土了發現科技和工業已經落後人家很多了,我上來就是和平趨勢,盡量不和起相互沖突的國家結盟。
發展到中期可以適當接受一些同盟,等到國力強大了(前三)就可以打打仗了,一定要在別人的殖民地打,不要把戰火引到自己國土上來,現在我雙線作戰也一點都不吃力,中國地大物博資源多就是好啊!選中國的時候切忌不要把香港打下來,如果打了當時的漁村,會導致英國不斷從雲南進攻你企圖收復香港。
補充::玩家也可以在外交上資助他國政治斗爭,使其他國家出現內戰的幾率升高,不過就是時間比較長,我當時想過收回香港,但是英國殖民地太多了,主要是控制著印度,我西藏工業剛剛發展起來,真的打起來有些虧,所以就資助他的法西斯陣營,不過這也會對國內政治有影響,慎用。
科技:
前期不要造太多大學等科技的建築,耗時間,還是把工業先發展起來,南京和哈爾濱作為科技中心已經足夠了,我是中期才把所有沿海城市發展成科技城市的。
中期有富餘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多造些大學和其他科技設施,有些科技是必須大學和某個建築同時存在在一個城市的時候才可以研究,等工業進入正常水平有時間的時候多造些科技相關建築出來。大學科技設施越多研究速度越快。
補充:其實可以全國都建設科技研發設施,雖然需要大量的資源,但是科技發展會很快,可以想像一下舉國研究一種科技會有多快!,單獨研究會幾百個回合才能結束,但是分攤到全國,瞬間從幾百回合降到10回合以內,我1943年左右就已經研究出了原子彈!科技研發結束以後可以把科研設施拆了,以降低維護費用。
經濟:
錢我覺得就是擺設用的,我的經濟平衡最低降到40%左右,負債數百億,照樣發展的很歡,等到工業能力上去了,錢會源源不斷的進來的,五級工廠一造好,財源滾滾!
I. 我的創造歷史2是1.023版的,為什麼我打上中文補丁後,進入游戲選擇劇本以後,到選國家那裡 點開始就沒有反
選擇國家和開始的時候一般要等一會
J. 如何理解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因為人是這個社會的創造者和支配者,人因為在社會上有這種關鍵的地位而是社會的主體,同時也是自己創造了自己的歷史。
就像我們個人在做每件事都要有目標一樣,我們因為目標而產生了做事的動力,這些動力有督促我們完成了我們的事情。又因為目標的不同而產生了而產生了我們所做事的不同性質。這些我們所做的事和事得不同性質就形成了我們的歷史。
由於歷史是復雜的,我們周圍的所有事並不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他有我們的努力,周圍的環境,還有其他我們未知的因素在裡面,同樣歷史的發展也不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
一般來說,一個單位的紀律是在人們遵守它的前提下實現的,而人們的自覺遵守則會讓它的存在更加完美,因而,我們自己的歷史規律也通常是在我們自己的自覺尊敬它且不違背它的前提下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