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肉夾饃是哪裡發明的
西安吧
Ⅱ 漢堡是誰發明的
關於漢堡是誰發明的,美國兩州曾起爭議。2007年,得克薩斯州的共和黨州議員布朗提出一項議案,宣稱漢堡是於19世紀80年代在該州阿森斯發明的。她說,當時有一個名叫戴維斯的人發明了三明治,並在阿森斯法院前的廣場上出售自己生產的漢堡。
隨後,威斯康星州的民主黨州議員納爾森提出了針鋒相對的議案,稱漢堡是威斯康星州一個名叫漢堡·查理·納格林的人於1885年發明的,納格林後來在當地集市上出售了自己製作的漢堡。最終,兩州也沒得出定論。
不過,有辭典解釋稱,漢堡原是德國漢堡的一種油炸牛肉餅,19世紀末由德國傳入美國。現在的漢堡的樣子是在美國發明的,至於誰是發明人至今沒有定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不斷增多的汽車催生了汽車餐廳,經過改良的漢堡演變成美式「肉夾饃」,它成為快餐廳的主餐,漢堡隨之風靡起來。
(2)肉夾饃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漢堡的祖先是「肉夾饃」。報道稱,世界上第一個漢堡出乎美國人想像,不是美國發明,更不是起源於德國,而是來自中國。報道稱,中國早在秦朝就製作出了漢堡,只不過,它的名字一直叫肉夾饃,它是漢堡的「祖先」。
《赫芬頓郵報》稱,早在秦朝時期(公元前221-207年),中國人就把剁碎的肉塊夾在餅里吃,只不過它的名字一直叫「肉夾饃」。盡管這種中國街頭小吃和美式漢堡有些差異,但肉夾饃確實是世界上最早的漢堡。據美媒描述,肉夾饃起源於中國陝西,如今已是風靡全國的名小吃,大街小巷常能見到賣肉夾饃的店和吃肉夾饃的人。
各地的製作方法可能略有差異,但總的來說都是有嚼勁很美味的食物。饃由麵粉、水和成面團製成,有時也許會加酵母,傳統做法是放入火爐中烤,如今則多用平底鍋;饃里夾的肉通常是剁碎的豬肉,也有牛肉、羊肉、雞肉,都會加入多種香料燉制而成。
Ⅲ 肉夾饃誰發明的
肉夾饃」的叫法是古漢語的倒裝句式(相關知識見中學語文課本),其意為「肉夾於饃中」。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肉怎麼能夾饃?這就是與古漢語有關了,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老百姓無需文縐縐地講之乎者也,加上西安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喊起來便當,就像吃面不嚼一樣,有快就有慢,聞名天下的羊肉泡饃,吃時就不能著急,掰饃時正是與朋友敘舊聊天的機會。饃講究是掰的越小越好,掰饃不要用機器,這樣汁湯調味方可入饃,吃時不能用筷子來回攪動,否則鮮味大減,也不易保溫,講究的吃法從周圍一層一層一點一點"蠶食",佐以香菜、糖蒜和辣醬能提味調鮮,有外地朋友稱,吃了半輩子牛羊肉,從未有過這么豐富的體驗。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回味無窮。臘汁肉歷史悠久,聞名中國,配上白吉饃,有著中式漢堡的美譽,揚名中外,深受人們喜愛。臘汁肉夾饃由三十多種調料精心配製而成,由於選料精細,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具有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入口即化的獨特風味。(二)以前人們叫「肉夾饃」為「饃夾肉」,方言聽起來像「沒夾肉」「沒夾肉」,沒夾肉怎麼辦?就一心急,叫成了「肉夾饃」,聽起來也好多了。
Ⅳ 明明是饃夾的肉,為什麼說是肉夾饃誰發明的這個
莪咋知道啊,大家都這么叫,跟著叫卜就對労啊。哪來那麼多的問題。卜知道可以切看十萬個為什麼啊。- -!暈。
Ⅳ 最愛的肉夾饃是怎麼來的
名稱由來
英文名:Chinese hamburger(中國漢堡) "夾"字念第一聲。
"肉夾饃"的叫法是古漢語的省略句式,其意為"肉夾於饃"。
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這是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老百姓無需文縐縐地講之乎者也,加上陝西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喊起來便當些,就像吃面不嚼一樣,有快就有慢,就像聞名天下的羊肉泡饃,吃時就不能著急,掰饃時正是與朋友敘舊聊天的機會。各地肉夾饃把饃(燒餅)掰開加食材的吃法,就叫夾饃。夾肉的叫肉夾饃,夾菜的叫菜夾饃,還有大油夾饃、辣子夾饃等。
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酥肉香,肥而不膩,回味無窮。臘汁肉歷史悠久,聞名中國,配上白吉饃,有著中式漢堡的美譽,揚名中外,深受人們喜愛。臘汁肉夾饃由三十多種調料精心配製而成,由於選料精細,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具有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的獨特風味。
另一種說法是以前人們叫"肉夾饃"為"饃夾肉",方言聽起來像"沒夾肉",沒夾肉怎麼辦?就一心急,叫成了"肉夾饃",聽起來也好多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肉夾饃"正確的叫法應為饃夾肉,但是"肉夾饃"這一錯誤的叫法為何流傳開來呢?究其深意是人們最初為了突出臘汁肉味香色濃,故把肉放在了前邊,把饃放在了後邊,久而久之相沿成習,"肉夾饃"的稱法約定成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餅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酥肉香,回味無窮,為老陝鍾愛。身居長安,隨處可見,不覺其可貴;人在異鄉,最勾魂的卻是這滿口留香的肉夾饃。
白吉饃源自咸陽。是用上好麵粉揉制後做成餅形,置鐵鐺板上略烤成型,放入爐膛側立,上下隔著鐵鐺板的炭火烘烤,稍頃翻面,雙面鬆脆微黃即可。外脆里嫩是難得的境界。上品白吉饃揉制充分,火候恰到好處。制好的白吉饃形似"鐵圈虎背菊花心",皮薄鬆脆,內心軟綿。可單獨食用,配臘汁肉同食味道更佳。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還有用其拌面的,西安另一道著名小吃"臘汁肉揪面片"就如此。然而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關中產面,關中人也善於食麵,這白吉饃是用半發開的面,團捏成餅,在火爐里烤熟的。因制餅時用了特殊的手法,用刀輕輕劃開,其內部竟天然地一分為二,只需把臘汁肉切碎了向里填充就行了。現在的城鎮人最不喜歡吃肥肉,但此肉肥而不膩,瘦則無渣,深為食者所好。肉夾饃之用肉亦有三種,純瘦,肥瘦,肥皮。賣家只需看你點名要哪一種,就知道你吃肉夾饃的歷史和道行。一般的年輕人,以直提纖瘦身的女子居多,喜歡吃純瘦;有些個食饃年頭的,要肥瘦,這東西要肥瘦均勻才香;骨灰級食客,是要吃肥皮的,顧名思義,就是肉皮和它下面的少許脂肪,肥而不膩,膠糯香滑,是臘汁肉中的精品。
肉夾饃遍及西安大街小巷。咬一口外皮鬆脆,其內綿軟的白吉饃。滿嘴香醇可口的臘汁肉和白吉饃的誘人味道,不由你不滿口生津,真是人生一樂。
經常見食客吃肉夾饃時,豎持而食,淋漓滿手,實在可惜噴香的肉汁。正宗吃肉夾饃的姿勢為水平持饃,從兩側咬起。水平持饃,可以使臘汁肉肉汁充分浸入饃中,不致流出;如從白吉饃中間咬起,臘汁肉會從兩側擠出。陝西有個詞叫"扎勢",有故作姿態的意味。中國是茶葉故鄉,國人喜飲當年新鮮綠茶,香氣芬芳,清新宜人;東洋人喝半發酵的烏龍茶,因為稀罕,發明了裝腔作勢的茶道;西洋人路途遙遠,只有消受發酵的紅茶,還要加檸檬汁、方糖、視若享受。在老陝的眼裡,這是"扎勢",還是"本地狗扎個狼狗勢(東施效顰之意)"。吃肉夾饃有點必要的講究,不是"扎勢",是正確享受這一美味。每到一地,初涉新奇事物,當入鄉隨俗,留意請教。這樣不僅增長閱歷,更可體驗地方風土人情。
歷史淵源
臘汁肉夾饃據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國時稱為"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後,製作工藝傳進長安。文昌門內的館子命名為秦豫肉夾饃,隱喻著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臘汁肉的做法是:選用上等硬肋肉,用鹽、姜、蔥、草果、蔻仁、丁香、枇杷、桂皮、冰糧、大香等20多種調料湯煮而成,煮湯者是歷代流傳下來的陳湯,較少加水,臘汁肉其所以有名,與已有近80年歷史的臘汁湯密切相關。據說是從清代小販畢仁義作坊買的,而畢仁義作坊的陳湯是從他曾祖父那裡傳接的,當然火工也需特別講究,地道的臘汁肉色澤紅潤,酥軟香醇,肥肉不膩口,瘦肉滿含油,配上熱饃夾上吃,美味無窮。
肉夾饃_360網路 https://ke.so.com/doc/5351294-5586752.html#5351294-5586752-2
Ⅵ 「肉夾饃」為何會被認為是中國的漢堡包
因為大家不了解肉夾饃出現的時間。國外這些漢堡真的來自中國的老潼關肉夾饃。西餐是陝西小吃的山寨版。專家說:「陝西小吃在國內外都廣為人知,許多來陝西的外國朋友和外國朋友不禁在飯後說些什麼。它與西餐的外觀以及美味有關。從容貌上看很像肉夾饃,陝西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陝西小吃也有外國親戚。
今天的肉夾饃和漢堡有什麼區別。許多網友發表評論,有的網民吐槽。肉夾饃=烤餅+培根肉/培根;漢堡包=切成半球形的麵包+牛肉+蔬菜+西式調味醬+番茄片。如今,肉夾饃和漢堡包之間仍然存在差異,但是它很可能是漢堡包的祖先。
Ⅶ 第一個肉夾饃是什麼時候誕生的,是誰做的!
【臘汁肉夾饃由來】據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國時稱為"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後,製作工藝傳進長安。文昌門內的館子命名為秦豫肉夾饃,隱喻著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臘汁肉的做法是:選用上等硬肋肉,用鹽、姜、蔥、蘋果、蔻仁、丁香、枇杷、桂皮、冰糧、大香等20多種調料湯煮而成,煮湯者是歷代流傳下來的陳湯,較少加水,樊記臘汁肉其所以有名,與已有近80年歷史的臘汁湯密切相關。據說是從清代小販畢仁義作坊買的,而畢仁義作坊的陳湯是從他曾祖父那裡傳接的,當然火工也需特別講究,地道的臘汁肉色澤紅潤,酥軟香醇,肥肉不膩口,瘦肉滿含油,配上熱饃夾上吃,美味無窮。【肉夾饃的傳說】樊記臘汁肉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其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入口即化。素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含油」的贊語,用白吉饃夾臘汁肉,更是別有風味。俗稱臘汁肉夾饃。 臘汁肉,在戰國時代稱「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秦滅韓後,製作技藝傳至秦地長安,世代流傳至今。其實,「寒肉」發展至今之臘汁肉,基本上屬於鹵汁肉類。早在《周禮》一書中提到的「周代八珍」中的「漬」就是它。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的「臘肉」製法,與今天臘汁肉的製法基本相同。只是現在的選料、製法更為講究。西安樊記臘汁肉歷史悠久。相傳,唐朝時期,長安城東有位姓樊的官宦人家,為人正直。那年陝南遭受水災,不少人逃至長安。樊家開倉放糧,救濟難民。一天,樊老爺拜朝回府,行至東門外,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小伙跪在一屍體旁放聲痛哭。經打問,才知他隨母逃難至此,不幸母親身亡,無法安葬。樊老爺十分同情,命家人幫助安葬了老母,並贈銀百兩,讓其謀生。十年後,小伙經營臘汁肉發了大財。為報樊府之恩,借樊老爺80壽辰之機,用百株花椒樹木料,做成棺木。再從10頭生豬身上剔下500斤精肉,烹製成上等臘汁肉放進棺內,密封後送進樊府。樊老爺壽辰吉日,客人甚多,對棺木沒有在意。由家人抬入後院柴房,一放就是幾年。後來,樊老爺冒犯了朝廷,被削職為民,滿腹怨恨,一病離開了人世。沒過幾年,家產也變賣一空,樊家生活日趨艱難。這時,家人稟告老夫人,柴房內有一棺木,可變賣度日。不料幾個人去抬棺木卻抬不動。樊夫人有些詫異,命人打開察看。原來是滿滿一棺木臘汁肉。香氣四溢,色澤鮮嫩。她讓家人拿一些上街去賣,一時便賣完了。吃到的贊不絕口,沒吃到的感到遺憾。這消息不脛而走,登門買肉的越來越多。樊家就在門口開了戶門面,生意非常興隆。眼看棺木中的臘汁肉即將賣完,生活又將沒有著落。樊夫人出了個主意:買些鮮肉,用棺木中的肉汁(湯)煮成新的臘汁肉,仍然保持著原味。樊家便長期開起了臘汁肉鋪,名氣也越來越大。
Ⅷ 先有肉夾膜還是先有漢堡會叫漢堡是因為是漢人發明的嗎
漢堡全稱漢堡包 是外文音譯過來的 和德國的一個名叫漢堡的城市有點淵源內
肉夾饃的容歷史比較長,肉夾饃里的肉的做法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而漢堡包的出現應該也就是一百多年的事情 兩者關於起源的關聯應該不大 但是有趣的是肉夾饃在英文里的表述是「chinese hamburger」
Ⅸ 肉夾饃的名稱由來
英文名:Chinese hamburger(中國漢堡) 夾字念第一聲。
「肉夾饃」的叫法是古漢語的省略句式,其意為「肉夾於饃中」。
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這是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老百姓無需文縐縐地講之乎者也,加上陝西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喊起來便當些,就像吃面不嚼一樣,有快就有慢,就像聞名天下的羊肉泡饃,吃時就不能著急,掰饃時正是與朋友敘舊聊天的機會。
把饃(燒餅)掰開加食材的吃法,就叫夾饃。夾肉的叫肉夾饃,夾菜的叫菜夾饃,還有大油夾饃、辣子夾饃等。
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肥而不膩,回味無窮。臘汁肉歷史悠久,聞名中國,配上白吉饃,有著中式漢堡的美譽,揚名中外,深受人們喜愛。臘汁肉夾饃由三十多種調料精心配製而成,由於選料精細,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具有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獨特風味。
另一種說法是以前人們叫「肉夾饃」為「饃夾肉」,方言聽起來像「沒夾肉」「沒夾肉」,沒夾肉怎麼辦?就一心急,叫成了「肉夾饃」,聽起來也好多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肉夾饃」正確的叫法應為饃夾肉,但是「肉夾饃」這一錯誤的叫法為何流傳開來呢?究其深意是人們最初為了突出臘汁肉味香色濃,故把肉放在了前邊,把饃放在了後邊,久而久之相沿成習,「肉夾饃」的稱法約定成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回味無窮,為老陝鍾愛。身居長安,隨處可見,不覺其可貴;人在異鄉,最勾魂的卻是這滿口留香的肉夾饃。
白吉饃源自咸陽。是用上好麵粉揉制後做成餅形,置鐵鐺板上略烤成型,放入爐膛側立,上下隔著鐵鐺板的炭火烘烤,稍頃翻面,雙面鬆脆微黃即可。外脆里嫩是難得的境界。上品白吉饃揉制充分,火候恰到好處。制好的白吉饃形似「鐵圈虎背菊花心」,皮薄鬆脆,內心軟綿。可單獨食用,配臘汁肉同食味道更佳。
食臘汁肉單吃可,下酒佐飯亦可,還有用其拌面的,西安另一道著名小吃「臘汁肉揪面片」就如此。然而真正欲領略其風味,最好配剛出爐的熱白吉饃夾著吃,這便是所謂「肉夾饃」。關中產面,關中人也善於食麵,這白吉饃是用半發開的面,團捏成餅,在火爐里烤熟的。因制餅時用了特殊的手法,用刀輕輕劃開,其內部竟天然地一分為二,只需把臘汁肉切碎了向里填充就行了。現在的城鎮人最不喜歡吃肥肉,但此肉肥而不膩,瘦則無渣,深為食者所好。肉夾饃之用肉亦有三種,純瘦,肥瘦,肥皮。賣家只需看你點名要哪一種,就知道你吃肉夾饃的歷史和道行。一般的年輕人,以直提纖瘦身的女子居多,喜歡吃純瘦;有些個食饃年頭的,要肥瘦,這東西要肥瘦均勻才香;骨灰級食客,是要吃肥皮的,顧名思義,就是肉皮和它下面的少許脂肪,肥而不膩,膠糯香滑,是臘汁肉中的精品。
肉夾饃遍及西安大街小巷。咬一口外皮鬆脆,其內綿軟的白吉饃。滿嘴香醇可口的臘汁肉和白吉饃的誘人味道,不由你不滿口生津,真是人生一小快樂。
經常見食客吃肉夾饃時,豎持而食,淋漓滿手,實在可惜噴香的肉汁。正宗吃肉夾饃的姿勢為水平持饃,從兩側咬起。水平持饃,可以使臘汁肉肉汁充分浸入饃中,不致流出;如從白吉饃中間咬起,臘汁肉會從兩側擠出。陝西有個詞叫「扎勢」,有故作姿態的意味。中國是茶葉故鄉,國人喜飲當年新鮮綠茶,香氣芬芳,清新宜人;東洋人喝半發酵的烏龍茶,因為稀罕,發明了裝腔作勢的茶道;西洋人路途遙遠,只有消受發酵的紅茶,還要加檸檬汁、方糖、視若享受。在老陝的眼裡,這是「扎勢」,還是「本地狗扎個狼狗勢(東施效顰之意)」。吃肉夾饃有點必要的講究,不是「扎勢」,是正確享受這一美味。每到一地,初涉新奇事物,當入鄉隨俗,留意請教。這樣不僅增長閱歷,更可體驗地方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