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dna誰發明的

dna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8-27 03:38:50

『壹』 DNA是誰在哪一年發現的

您是要完整版本的嗎?——那我就復制下好了。
自從孟德爾的遺傳定律被重新發現以後,人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遺傳因子是不是一種物質實體?為了解決基因是什麼的問題,人們開始了對核酸和蛋白質的研究。
早在1868年,人們就已經發現了核酸。在德國化學家霍佩·賽勒的實驗室里,有一個瑞士籍的研究生名叫米歇爾(1844--1895),他對實驗室附近的一家醫院扔出的帶膿血的綳帶很感興趣,因為他知道膿血是那些為了保衛人體健康,與病菌"'作戰"而戰死的白細胞和被殺死的人體細胞的"遺體"。於是他細心地把綳帶上的膿血收集起來,並用胃蛋白酶進行分解,結果發現細胞遺體的大部分被分解了,但對細胞核不起作用。他進一步對細胞核內物質進行分析,發現細胞核中含有一種富含磷和氮的物質。霍佩·賽勒用酵母做實驗,證明米歇爾對細胞核內物質的發現是正確的。於是他便給這種從細胞核中分離出來的物質取名為 "核素",後來人們發現它呈酸性,因此改叫"核酸"。從此人們對核酸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20世紀初,德國科賽爾(1853--1927)和他的兩個學生瓊斯(1865--1935)和列文(1869--1940)的研究,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學結構,認為它是由許多核苷酸組成的大分子。核苷酸是由鹼基、核糖和磷酸構成的。其中鹼基有4種(腺瞟吟、鳥嘌吟、胸腺嘧啶和胞嘧啶),核糖有兩種(核糖、脫氧核糖),因此把核酸分為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
列文急於發表他的研究成果,錯誤地認為4種鹼基在核酸中的量是相等的,從而推導出核酸的基本結構是由4個含不同鹼基的核苷酸連接成的四核苷酸,以此為基礎聚合成核酸,提出了"四核苷酸假說"。這個錯誤的假說,對認識復雜的核酸結構起了相當大的阻礙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核酸功能的認識。人們認為,雖然核酸存在於重要的結構--細胞核中,但它的結構太簡單,很難設想它能在遺傳過程中起什麼作用。
蛋白質的發現比核酸早30年,發展迅速。進入20世紀時,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中已有12種被發現,到1940年則全部被發現。
1902年,德國化學家費歇爾提出氨基酸之間以肽鏈相連接而形成蛋白質的理論,1917年他合成了由15個甘氨酸和3個亮氨酸組成的18個肽的長鏈。於是,有的科學家設想,很可能是蛋白質在遺傳中起主要作用。如果核酸參與遺傳作用,也必然是與蛋白質連在一起的核蛋白在起作用。因此,那時生物界普遍傾向於認為蛋白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1928年,美國科學家格里菲斯(1877--1941)用一種有莢膜、毒性強的和一種無莢膜、毒性弱的肺炎雙球菌對老鼠做實驗。他把有莢病菌用高溫殺死後與無莢的活病菌一起注人老鼠體內,結果他發現老鼠很快發病死亡,同時他從老鼠的血液中分離出了活的有莢病菌。這說明無莢菌竟從死的有莢菌中獲得了什麼物質,使無莢菌轉化為有莢菌。這種假設是否正確呢?格里菲斯又在試管中做實驗,發現把死了的有莢菌與活的無莢菌同時放在試管中培養,無莢菌全部變成了有莢菌,並發現使無莢菌長出蛋白質莢的就是已死的有莢菌殼中遺留的核酸(因為在加熱中,莢中的核酸並沒有被破壞)。格里菲斯稱該核酸為"轉化因子"。
1944年,美國細菌學家艾弗里(1877--1955)從有美菌中分離得到活性的"轉化因子",並對這種物質做了檢驗蛋白質是否存在的試驗,結果為陰性,並證明"轉化因子"是DNA。但這個發現沒有得到廣泛的承認,人們懷疑當時的技術不能除凈蛋白質,殘留的蛋白質起到轉化的作用。 美籍德國科學家德爾布呂克(1906--1981)的噬菌體小組對艾弗里的發現堅信不移。因為他們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了噬菌體的形態和進入大腸桿菌的生長過程。噬菌體是以細菌細胞為寄主的一種病毒,個體微小,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它。它像一個小蝌蚪,外部是由蛋白質組成的頭膜和尾鞘,頭的內部含有DNA,尾鞘上有尾絲、基片和小鉤。當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時,先把尾部末端扎在細菌的細胞膜上,然後將它體內的DNA全部注人到細菌細胞中去,蛋白質空殼仍留在細菌細胞外面,再沒有起什麼作用了。進入細菌細胞後的噬菌體DNA,就利用細菌內的物質迅速合成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從而復制出許多與原噬菌體大小形狀一模一樣的新噬菌體,直到細菌被徹底解體,這些噬菌體才離開死了的細菌,再去侵染其他的細菌。
1952年,噬菌體小組主要成員赫爾希(1908一)和他的學生蔡斯用先進的同位素標記技術,做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他把大腸桿菌T2噬菌體的核酸標記上32P,蛋白質外殼標記上35S。先用標記了的T2噬菌體感染大腸桿菌,然後加以分離,結果噬菌體將帶35S標記的空殼留在大腸桿菌外面,只有噬菌體內部帶有32P標記的核酸全部注人大腸桿菌,並在大腸桿菌內成功地進行噬菌體的繁殖。這個實驗證明DNA有傳遞遺傳信息的功能,而蛋白質則是由 DNA的指令合成的。這一結果立即為學術界所接受。
幾乎與此同時,奧地利生物化學家查加夫(1905--)對核酸中的4種鹼基的含量的重新測定取得了成果。在艾弗里工作的影響下,他認為如果不同的生物種是由於DNA的不同,則DNA的結構必定十分復雜,否則難以適應生物界的多樣性。因此,他對列文的"四核苷酸假說"產生了懷疑。在1948- 1952年4年時間內,他利用了比列文時代更精確的紙層析法分離4種鹼基,用紫外線吸收光譜做定量分析,經過多次反復實驗,終於得出了不同於列文的結果。實驗結果表明,在DNA大分子中嘌吟和嘧啶的總分子數量相等,其中腺嘌吟A與胸腺嘧啶T數量相等,鳥嘌吟G與胞嘧啶C數量相等。說明DNA分子中的鹼基A 與T、G與C是配對存在的,從而否定了"四核苷酸假說",並為探索DNA分子結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依據。
1953年4月25日,英國的《自然》雜志刊登了美國的沃森和英國的克里克在英國劍橋大學合作的研究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這一成果後來被譽為20世紀以來生物學方面最偉大的發現,標志著分子生物學的誕生。
沃森(1928一)在中學時代是一個極其聰明的孩子,15歲時便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當時,由於一個允許較早人學的實驗性教育計劃,使沃森有機會從各個方面完整地攻讀生物科學課程。在大學期間,沃森在遺傳學方面雖然很少有正規的訓練,但自從閱讀了薛定愕的《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面貌》一書,促使他去"發現基因的秘密"。他善於集思廣益,博取眾長,善於用他人的思想來充實自己。只要有便利的條件,不必強迫自己學習整個新領域,也能得到所需要的知識。沃森22歲取得博士學位,然後被送往歐洲攻讀博士後研究員。為了完全搞清楚一個病毒基因的化學結構,他到丹麥哥本哈根實驗室學習化學。有一次他與導師一起到義大利那不勒斯參加一次生物大分子會議,有機會聽英國物理生物學家威爾金斯(1916--)的演講,看到了威爾金斯的DNAX射線衍射照片。從此,尋找解開DNA結構的鑰匙的念頭在沃森的頭腦中索回。什麼地方可以學習分析X射線衍射圖呢?於是他又到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學習,在此期間沃森認識了克里克
。 克里克(1916)上中學時對科學充滿熱情,1937年畢業於倫敦大學。1946年,他閱讀了《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面貌》一書,決心把物理學知識用於生物學的研究,從此對生物學產生了興趣。1947年他重新開始了研究生的學習,1949年他同佩魯茲一起使用X射線技術研究蛋白質分子結構,於是在此與沃森相遇了。當時克里克比沃森大12歲,還沒有取得博士學位。但他們談得很投機,沃森感到在這里居然能找到一位懂得DNA比蛋白質更重要的人,真是三生有幸。同時沃森感到在他所接觸的人當中,克里克是最聰明的一個。他們每天交談至少幾個小時,討論學術問題。兩個人互相補充,互相批評以及相互激發出對方的靈感。他們認為解決DNA分子結構是打開遺傳之謎的關鍵。只有藉助於精確的X射線衍射資料,才能更快地弄清DNA的結構。為了搞到DNAX射線衍射資料,克里克請威爾金斯到劍橋來度周末。在交談中威爾金斯接受了DNA結構是螺旋型的觀點,還談到他的合作者富蘭克林(1920--1958,女)以及實驗室的科學家們,也在苦苦思索著DNA結構模型的問題。從1951年11月至1953年4月的18個月中,沃森、克里克同威爾金斯、富蘭克林之間有過幾次重要的學術交往。
1951年11月,沃森聽了富蘭克林關於DNA結構的較詳細的報告後,深受啟發,具有一定晶體結構分析知識的沃森和克里克認識到,要想很快建立 DNA結構模型,只能利用別人的分析數據。他們很快就提出了一個三股螺旋的DNA結構的設想。1951年底,他們請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來討論這個模型時,富蘭克林指出他們把DNA的含水量少算了一半,於是第一次設立的模型宣告失敗。 有一天,沃森又到國王學院威爾金斯實驗室,威爾金斯拿出一張富蘭克林最近拍制的"B型"DNA的X射線衍射的照片。沃森一看照片,立刻興奮起來、心跳也加快了,因為這種圖像比以前得到的"A型"簡單得多,只要稍稍看一下"B型"的X射線衍射照片,再經簡單計算,就能確定DNA分子內多核苷酸鏈的數目了。
克里克請數學家幫助計算,結果表明源吟有吸引嘧啶的趨勢。他們根據這一結果和從查加夫處得到的核酸的兩個嘌吟和兩個嘧啶兩兩相等的結果,形成了鹼基配對的概念。
他們苦苦地思索4種鹼基的排列順序,一次又一次地在紙上畫鹼基結構式,擺弄模型,一次次地提出假設,又一次次地推翻自己的假設。
有一次,沃森又在按著自己的設想擺弄模型,他把鹼基移來移去尋找各種配對的可能性。突然,他發現由兩個氫鍵連接的腺膘吟一胸腺嘧啶對竟然和由3個氫鍵連接的鳥嘌嶺一胞嘧啶對有著相同的形狀,於是精神為之大振。因為嘌吟的數目為什麼和嘧啶數目完全相同這個謎就要被解開了。查加夫規律也就一下子成了 DNA雙螺旋結構的必然結果。因此,一條鏈如何作為模板合成另一條互補鹼基順序的鏈也就不難想像了。那麼,兩條鏈的骨架一定是方向相反的。
經過沃森和克里克緊張連續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DNA金屬模型的組裝。從這模型中看到,DNA由兩條核苷酸鏈組成,它們沿著中心軸以相反方向相互纏繞在一起,很像一座螺旋形的樓梯,兩側扶手是兩條多核苷酸鏈的糖一磷基因交替結合的骨架,而踏板就是鹼基對。由於缺乏准確的X射線資料,他們還不敢斷定模型是完全正確的。
下一步的科學方法就是把根據這個模型預測出的衍射圖與X射線的實驗數據作一番認真的比較。他們又一次打電話請來了威爾金斯。不到兩天工夫,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就用X射線數據分析證實了雙螺旋結構模型是正確的,並寫了兩篇實驗報告同時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上。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而富蘭克林因患癌症於1958年病逝而未被授予該獎。
20世紀30年代後期,瑞典的科學家們就證明DNA是不對稱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用電子顯微鏡測定出DNA分子的直徑約為2nm。
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後,極大地震動了學術界,啟發了人們的思想。從此,人們立即以遺傳學為中心開展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首先是圍繞著4 種鹼基怎樣排列組合進行編碼才能表達出20種氨基酸為中心開展實驗研究。1967年,遺傳密碼全部被破解,基因從而在DNA分子水平上得到新的概念。它表明:基因實際上就是DNA大分子中的一個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在這個單位片段上的許多核苷酸不是任意排列的,而是以有含意的密碼順序排列的。一定結構的DNA,可以控制合成相應結構的蛋白質。蛋白質是組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生物體的性狀主要是通過蛋白質來體現的。因此,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在此基礎上相繼產生了基因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蛋白質工程等,這些生物技術的發展必將使人們利用生物規律造福於人類。現代生物學的發展,愈來愈顯示出它將要上升為帶頭學科的趨勢。

『貳』 人類最早發現有DNA存在的是誰

1953年2月28日中午,劍橋大學兩位年輕的科學家———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一同宣布他們的重大發現:DNA是由兩條核苷酸鏈組成的雙螺旋結構。

在全球科學家共同紀念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的今天,記者采訪了中科院副院長、我國863生物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陳竺教授,請他為讀者介紹人類生命科學史上DNA發現的重大時刻和經典故事。■米歇爾發現了DNA

發現DNA最早是在1869年,是由德國生化學家米歇爾發現的。米歇爾在作博士論文時要確定淋巴細胞蛋白質的組成,不想卻發現了一種既不溶解於水、醋酸,也不溶解於稀鹽酸和食鹽溶液的未知的新物質,最終證實這種物質存在於細胞核里,便將它定名為「核質」。後由瑞典著名生化學家阿爾特曼建議將「核質」定名為「核酸」。

核酸是一種高分子,它的基本組成單位叫做「核苷酸」。生物體內的核苷酸有兩大類:一類是核糖核酸(即RNA),另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即DNA)。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核苷酸中的糖分子是「核糖」,後者是「脫氧核糖」。

記者:陳教授,您能告訴我們核苷酸中糖分子的「有氧」與「脫氧」對於我們人類生命意味著什麼?

陳竺:按照現代基因組學研究的結果,生物中的遺傳物質大都為脫氧核糖核酸即DNA,也就是說DNA是生命的遺傳物質,基因的特異性在於DNA序列的特異性。認清這一點,對於我們探索揭示生命的奧秘十分重要。■雙螺旋結構發現50年

2003年4月23日,英國科學界在倫敦舉行盛大聚會,慶祝生命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這次慶祝會由英國皇家學會、英國醫學研究會和《自然》雜志共同舉辦。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傑出的生化學家詹姆斯·沃森出席聚會並發表了講話。

詹姆斯·沃森是美國芝加哥人,1951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時,與同在劍橋大學從事生物學研究的英國生化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相識,便共同開始了DNA雙螺旋結構的研究。

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構建出一個高約兩米的雙螺旋模型,以此從化學角度來解釋孟德爾的生物遺傳理論,同時標明DNA是一個雙螺旋結構,很像一段螺旋的梯子。

1953年2月28日中午,劍橋大學這兩位年輕的科學家———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一同步入老鷹酒吧宣布他們的重大發現:DNA是由兩條核苷酸鏈組成的雙螺旋結構,並於同年4月25日,在《自然》雜志上宣布了他們的這一發現。

記者:後人應怎樣看這一發現的重大意義與價值?

陳竺:雙螺旋結構顯示出DNA分子在細胞分裂時能夠復制,完善地解釋了生命體要繁衍後代,物種要保持穩定,細胞內必須有遺傳屬性和復制能力的機理。這一發現標志著沃森和克里克終於揭示出了基因復制和遺傳信息傳遞的奧秘,兩人由此獲諾貝爾獎,並由此引發了一場蔚為壯觀的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重大革命。■還有一人也同獲諾貝爾獎

就在沃森和克里克獲得諾貝爾獎的同時,還有一個人也同時獲得了這一重大獎項,他叫威爾金斯,是英國的一位生物物理學家。他的X光衍射研究,對於DNA分子結構的確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威爾金斯1916年出生於紐西蘭。他用X光衍射分析對DNA進行研究,發現DNA分子是有規律的,研究還顯示DNA結構有可能是螺旋體。在此基礎上,威爾金斯的同事———年輕的女物理化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在倫敦國王學院,藉助於倫琴射線進行DNA結構分析,證實了這種結構是由一恆定的距離重復單位組成,並指出已知存在於DNA中的磷酸鹽基團可能位於螺旋體的外部。

運用這一研究成果,沃森和克里克才得以構出DNA分子的結構模型,並與威爾金斯同獲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和醫學獎。

記者:獲獎者中為什麼沒有富蘭克林,她的研究貢獻也是很重要的,沒有她豈不是不公平?

陳竺:是這樣的。但此時的女物理化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因患癌症已經去世,所以沒能獲取這一殊榮。可是,她對DNA結構的發現確實是功不可沒,因此至今為後人深深懷念。■相關概念:DNA的復制

DNA的復制是指以親代DNA分子為模板來合成子代DNA的過程。能夠自我復制是遺傳物質的重要特徵之一。染色體能夠復制,基因能夠復制,歸根結底是DNA能夠復制。

生物體要維持種族的延續,就必須把他們的遺傳信息穩定地傳給下一代,也就是說要把DNA分子穩定地傳給後代,這就涉及到DNA分子的復制。

DNA的基本功能遺傳物質DNA的基本功能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復制,在生物的傳種接代中傳遞遺傳信息;另一方面是在後代的個體發育中,能使遺傳信息得以表達。從而使後代表現出與親代相似的性狀。

『叄』 DNA一詞的發明者是誰

1909年,丹麥植物學家和遺傳學家約翰遜首次提出「基因」這一名詞。

『肆』 DNA是誰發明的

最早分離出DNA的弗雷德里希·米歇爾是一名瑞士醫生,他在1869年,從廢棄綳帶里所殘留的膿液中,發現一些只有顯微鏡可觀察的物質。由於這些物質位於細胞核中,因此米歇爾稱之為「核素」(nuclein)。到了1919年,菲巴斯·利文進一步辨識出組成DNA的鹼基、糖類以及磷酸核苷酸單元[3],他認為DNA可能是許多核苷酸經由磷酸基團的聯結,而串聯在一起。不過他所提出概念中,DNA長鏈較短,且其中的鹼基是以固定順序重復排列。1937年,威廉·阿斯特伯里完成了第一張X光繞射圖,闡明了DNA結構的規律性。

『伍』 DNA是誰先發明出來的

轉基因技術的成熟經歷了一定的過程,中間有很多人、很多實驗都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是前人不懈努力的結果。
簡單說一下吧
轉基因動物最早的典型例子就是1982年由美國華盛頓大學Palmiter等報告的「超級小鼠」。(一般認為這是產生轉基因小鼠的技術體系成熟的標志)
但在這之前,1974年,Jaenisch等用顯微注射的方法將SV40的DNA導入到小鼠的胚囊中,在自帶小鼠的肝、腎組織中檢測到了SV40的DNA,這證明將外源基因導入胚胎細胞中並實現整合是可能的。1980年,Gordon等採用受精卵原核顯微注射法,首次成功地將皰疹病毒和SV40的DNA片段導入小鼠基因組,當時Gordon和Ruddle稱這種轉化小鼠為「轉基因小鼠」。
轉基因植物,1983年採用農桿菌介導方法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轉基因煙草。

『陸』 DNA最早是誰發現的

DNA最早是在1869年,是由德國生化學家米歇爾發現的。米歇爾在作博士論文時要確定淋巴細胞蛋白質的組成,不想卻發現了一種既不溶解於水、醋酸,也不溶解於稀鹽酸和食鹽溶液的未知的新物質,最終證實這種物質存在於細胞核里,便將它定名為「核質」。後由瑞典著名生化學家阿爾特曼建議將「核質」定名為「核酸」。

『柒』 誰發現了DNA結構

1953年2月,沃森、克里克通過維爾金斯看到了富蘭克琳在1951年11月拍攝的一張十分漂亮的DNA晶體X射線衍射照片

『捌』 dna基因識別技術是誰發明的

人體細胞有總數約為30億個鹼基對的DNA,每個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因此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顯示的DNA圖譜也因人而異,由此可以識別不同的人。在1984年,英國遺傳學家A·J·傑弗里斯發明了DNA鑒定技術,可以通過檢查血跡、毛發、唾液等判明身分,這是由於人體各部位的細胞都有相同的DNA。

『玖』 DNA分子是誰發現的

早在1868年,人們就已經發現了核酸。在德國化學家霍佩·賽勒的實驗室里,有一個瑞士籍的研究生名叫米歇爾(1844--1895),他對實驗室附近的一家醫院扔出的帶膿血的綳帶很感興趣,因為他知道膿血是那些為了保衛人體健康,與病菌「作戰」而戰死的白細胞和被殺死的人體細胞的「遺體」。於是他細心地把綳帶上的膿血收集起來,並用胃蛋白酶進行分解,結果發現細胞遺體的大部分被分解了,但對細胞核不起作用。他進一步對細胞核內物質進行分析,發現細胞核中含有一種富含磷和氮的物質。霍佩·賽勒用酵母做實驗,證明米歇爾對細胞核內物質的發現是正確的。於是他便給這種從細胞核中分離出來的物質取名為 「核素」,後來人們發現它呈酸性,因此改叫「核酸」。從此人們對核酸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20世紀初,德國科賽爾(1853--1927)和他的兩個學生瓊斯(1865--1935)和列文(1869--1940)的研究,弄清了核酸的基本化學結構,把核酸分為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

『拾』 DNA一詞的發明

deoxyribonucleic acid 脫氧核糖核酸作為一種化學物質很早就發現了,但是作為遺傳物質被發現,也就是其遺傳作用的確定很有意義。
DNA的發現
1. 格里夫茲 發現轉化物質,發現肺炎球菌含有一種轉化物質,能使細胞產生轉化.
2. 亞夫利等人 以實驗證明DNA就是轉化物質
3. 赫希與蔡斯 證實DNA就是遺傳物質

閱讀全文

與dna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德偉 瀏覽:231
創造豐盛傳銷2016 瀏覽:787
公共衛生服務年度工作報告 瀏覽:921
石獅城管投訴電話 瀏覽:538
武漢環保局投訴電話 瀏覽:87
伊成果個人資料 瀏覽:25
軟體著作權可以賺錢嗎 瀏覽:481
作業誰發明的名字 瀏覽:633
獅山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542
廈門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74
農民大爺發明秸稈爐 瀏覽:210
碘伏開口有效期 瀏覽:455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